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五穀與養生

五穀與養生

發布時間:2020-05-02 14:47:33

1、五穀雜糧養生

五穀雜糧養生這個我看一點都不可信,因為人是吃雜糧對身體有好處但人的身體狀況不同也不一樣,你的五穀雜糧店也就不一定適合於自己。因此說那是不科學的。

2、五穀食療養生配方是什麼啊?

不太清楚、去搜一下吧

3、五穀養生是什麼?

4、早已有養生之本為五穀,為什麼?

早在《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提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百」的飲食調養的原則,同時也說明了五穀雜糧在飲食中的主導地位度。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也明確指出要遵從「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的原則。以五穀雜糧為主,搭配適量的蔬菜和一定問量的肉食的膳食結構是最科學、最合理的選擇。

健康之道、答養生為先,養生之道、五穀為先。五穀雜糧是每日飲食的基礎,也是預防疾病產生的根本。五穀雜糧營養全面均衡,其中含有高比例的蛋白質、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可為人體提供豐富的版鐵、鈣、硒、磷、鎂和維生權素E、B族維生素和胡蘿卜素等,是最天然的養生品。五穀豆漿,更是養生之道的首選,畢竟一日之計在於晨嘛。

5、五穀與保健有什麼關聯?

飲食的一個重要目標,是人體的健康。明代人陳繼儒在《養生膚語》中論及飲食與健康的關系時說:「人生食用最宜加謹,以吾身中之氣由之而升降聚散耳。何者?多飲酒則氣升,多茶飲則氣降;多肉食穀食則氣滯,多辛食則氣散;多鹹食則氣墜,多甘食則氣積;多酸食則氣結,多苦食則氣抑。修真之士所以調燮五臟、流通精神,全賴酌量五味,約省酒食,使不過則可也。」

在古人看來,飲食五味不僅對人的口舌帶來直接的感受,而且對人的肌體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五味調和不當,攝入不當,不僅使人的味覺感到不適,而且會危害身體的健廉。所以早在周代,王室已設食官一職,負責周王的飲食保健。當時對食療、食補及食忌有了一定的認識,初步總結出了一些基本的配餐原則。隨著飲食品種的增加和烹調技藝的發展,人們對食物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了解到飲食不僅僅有充飢解渴和愉悅心志的作用,它還有相反的一面。尤其是一些美味佳餚,有時吃了以後並沒有益處,很是讓人意外,於是人們得出了「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的結論。美味不僅有可愛的一面,也有它可恨的一面,有了許多的教訓之後,才知不可不慎了。好東西是要吃的,但要根據身體情況,不可沒有節制,吃多了口舌舒服而苦了身體,弄不好還要影響到壽命,得不償失。

春秋時的齊國有位神醫秦越人,也就是扁鵲,相傳中醫診脈之術是他的發明。據唐孫思邈《千金食治》所述,扁鵲還是一位較早闡明葯食關系的人,他認為:人生存的根本在於飲食,不知飲食適度的人,不容易保持身體健康。飲食可以健康肌體,可以悅神爽志,也可以用於治療疾病。一個好的醫生,首先要弄清疾病產生的根源,以食治之,如果食療不愈,再以葯治之。扁鵲所說的食療原則,歷來為中醫學所採用,形成了一種優良的傳統。

扁鵲之後的時代,食療理論又有很大發展。成書於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素問》,系統地闡述了一套食補食療理論,闡明了五味與保健的關系,奠定了中醫營養醫療學的基礎。

按照中醫學理論,飲食之物都有溫、熱、寒、涼、平的性味;還有酸、苦、辛、咸、甘的氣味。五味五氣各有所主,或補或瀉(解),為人體所用。《內經·六節藏象論》認為人的容顏、聲音、神采,都與五味五氣的攝入相關。

《內經·生氣通天論篇》有一則專論五味於人體五臟的關系,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可見偏食一味,有筋骨受損、脾胃不合、肝腎不舒、心血不暢、精神不振之虞,性命攸關。《內經·五藏生成篇》也談到偏食一味的害處,曰:「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腸而唇枯,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不慎五味之所合,必被五味所傷。五味之所入,據《內經·宣明五氣篇》說,是「酸入肝、辛入肺、苦人心、成入腎、甘入脾」,知道了這些以後,身體稍有不適,就要忌口禁食某些食味,防止給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五味所以養五臟之氣,病而氣虛,所以不能多食,少則補,多則傷。五味各有獨到的治療功能,據《內經·藏氣法時論篇》所說,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谷粟菜果都有辛甘之發散、酸苦咸之通泄的效用,這就進一步說明了這樣的道理:食物不僅可以果腹,給人以營養,而且都有良葯之功,可以用於保健。

這里將五穀、五畜、五果、五菜的性味都闡發出來了,其中的主要理論基本為現代食療學所繼承。《內經·素問》為假託黃帝之名而作,從它的思想體系分析,人們認為同戰國時的道家和陰陽五行家有密切的關系。不過我們引述的五味健身的理論,經現代醫學的檢驗,應當說是正確的,是可取的,它也是歷代醫家所奉的圭臬。

一般凡屬辛、甘、濕、熱的陽性食物,大多有升浮作用,有升陽、益氣、發表、散寒功用。凡屬酸、苦、咸、寒、涼的陰性食物,則多有沉降作用,有滋陰、潛陽、清熱、降逆、收斂、滲濕、瀉下功用。我們一般的食者,不大了解各類食物的性味,讀了《內經》也許會弄得不知如何動筷子,不知吃什麼才好。其實一般日常飲食,只要不偏食某味,不要吃得太雜太多,是不會對身體造成什麼損害的。食物的性味大多比較平和,短期內偏食某種食物,也不致弄出什麼毛病來。當然在身體有了毛病時,或者體質本來就不大強壯,飲食還是注意一些為好。古人的經驗,許多是由教訓中得出的,而飲食保健的許多原則,又是數千年數不清的人一口一口吃出來的,雖不是都有值得傳承的價值,但總的理論體系還是值得肯定的。過去有存在的價值,現在和將來依然也有價值。

6、五穀雜糧養生配方

7、五穀食療養生

「百頤年」旨在將健康、安全、美味的養生食療食品帶入中國家庭,為中國家庭提供食品消費整體解決方案,是現代食療養生的倡導者和領導者。

8、養生五穀的味道

我們這里賣的有五種
黃豆 豇豆 黑豆 薏仁 花生
豆漿分五穀和養生豆漿
養生豆漿要貴一些 黑芝麻豆漿和健脾豆漿
分別加黑芝麻和蜜棗
第一個有點無味 可以加白糖 第二個挺甜的 不加也沒什麼
反正個人覺得味道還不錯

9、五穀養生好嗎?

搭配合適,營養均衡的話用五穀養生效果非常好。
營養學認為,最好的飲食其實是平衡膳食。平衡膳食的第一原則就要求食物要盡量多樣化。一個是類的多樣化,就是要盡量吃糧食、肉類、豆類、奶類、蛋類、蔬菜、水果、油脂類等各類食物;另一個是種的多樣化,就是在每一類中要盡量吃各種食物,比如肉類要吃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魚肉、兔肉、鴨肉等等。
糧食也如此,只吃精米、白面是不符和平衡膳食原則的,還要吃粗雜糧,如小米、玉米、蕎麥、高粱、燕麥等。對此中醫古籍《黃帝內經》已有認識,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在五穀裡面通常認為稻米、小麥屬細糧;粗雜糧是指除稻米、小麥以外的其他糧食,即前面提到的玉米、蕎麥、燕麥、小米、高粱、薯類等。粗雜糧的某些微量元素,例如鐵、鎂、鋅、硒的含量要比細糧多一些。這幾種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價值是相當大的。粗雜糧中的鉀、鈣、維生素e、葉酸、生物類黃酮的含量也比細糧豐富。
粗雜糧有利於糖尿病用粗雜糧代替部分細糧有助於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近年的研究表明,進食粗雜糧及雜豆類後的餐後血糖變化一般小於小麥和普通稻米,利於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目前國外一些糖尿病膳食指導組織已建議糖尿病病人盡量選擇食用粗雜糧及雜豆類,可將它們作為主食或主食的一部分食用。
但是這些粗雜糧和雜豆類維持餐後血糖反應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如燕麥、蕎麥、大麥、紅米、黑米、赤小豆、扁豆等可明顯緩解糖尿病病人餐後高血糖狀態,減少24小時內血糖波動,降低空腹血糖,減少胰島素分泌,利於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

與五穀與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