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脾中醫養生

脾中醫養生

發布時間:2020-05-02 10:43:36

1、中醫養生

是脾腎虧虛。臉色有點蠟黃,有時蒼白,兩眼圈發黑,眼袋有點大,是脾虛;怕冷沒精神;腰有點酸性生活早泄都是腎虛表現。大便粘可以考慮結腸炎。中醫治療效果好,注意飲食,注意鍛煉!

2、中醫為什麼要健脾

中醫的脾是一個獨立的系統,中醫講脾統血,脾是後天之本。它包括了消化系統,整個消化系統的強弱就是脾。有人特別能吃,但是長不胖,中醫叫胃強脾弱。胃主收納,脾主運化。

3、中醫養生真的有用嗎?

在人們印象中,提到「七竅」最易想到的詞就是「七竅流血」。那麼,七竅到底有多重要?
所謂「七竅」,主要是指面部的七個孔竅,即眼二、耳二、鼻、口、舌。五臟的精氣分別通達於七竅,所以五臟有病,往往能從七竅的變化中反映出來.
《內經》提出,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也就是說,通過觀察五官的異常情況,就能了解心、肝、脾、肺、腎可能存在的病變.

心 開 竅 於 舌
「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實際上,心氣足,不僅能保證舌辨五味,舌頭轉動靈活、說話流利順暢也有賴於心神的健旺。通常來說,舌色紅潤即表示心之氣血充足.
心主血脈,舌上血管最為豐富而淺表,因而舌也能靈敏地反映出心的功能狀態。心陽不足,則舌胖嫩或紫暗;心陰不足,則舌紅絳;心血虛,則舌暗淡;心火上炎,則舌紅爛、生瘡、疼痛;心血淤阻,則舌紫暗或有淤斑;心主神志功能異常,則會出現語言障礙,說不清話.
腎 開 竅 於 耳

「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能聞五音矣。」也就是說,腎氣足者,就會聽力好。在病理方面,若腎精虧虛,則腦髓不足,容易出現頭暈、耳鳴、聽力下降等症狀,腎陰虛的病人還經常會有耳如蟬鳴的現象.
另外,老年人出現的聽力減退、耳聾失聰等衰老表現,也與老人腎氣較弱關系密切。所以,聽力較差的人,可以考慮是不是要補補腎氣.
肝 開 竅 於 目
肝開竅於目,視力的好壞有賴於肝氣的疏泄和營養。中醫講,肝藏血,而血又是眼睛活動最直接的物質基礎,所以,肝血的盛衰會直接影響到視覺功能。若肝血不足,目失所養,則兩眼昏花、視物不明,出現如夜盲等問題;若肝經火盛,可見眼紅腫痛;肝陰虛,可致眼糊干澀,或也可見眼珠不靈活、斜視等;肝氣郁結過久,則能導致口苦目眩.
肺 開 竅 於 鼻

「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肺主呼吸,鼻為呼吸出入的門戶,所以說,鼻子要想發揮正常的通氣和嗅覺功能,就必須依賴肺氣調和,呼吸暢利。其實,「肺主氣」的功能除了會影響呼吸,還有供給鼻子營養、保證鼻子通暢、預防鼻病的作用.
臨床上,肺的某些疾病表現也常反映在鼻子上。如外感風寒影響到肺,就會鼻塞流涕、影響嗅覺;肺有燥熱,則鼻孔干澀。反之,如果鼻出現以上異常變化,即可推斷肺臟病變.
脾 開 竅 於 口
「口唇者,脾之官也。」唇是口的組成部分,被認為是脾的外在表現之處,當脾氣健運,氣血充足時,口唇得養,則唇紅潤澤;若脾失健運,氣血虧虛,唇失所養,則唇色淡白,或萎黃無光。
此外,飲食口味及食慾也與脾的運化功能有密切關系。如口淡無味、唇淡無澤,多為脾氣虧虛,氣血不足;口中黏膩,吃東西不香,或嘴裡發甜,多為脾胃濕熱;若口中泛酸,則為肝脾不和;若唇腫、口瘡、糜爛而痛,多為脾熱或脾火。
不過要提醒的是,盡管五臟與七竅密切相關,但臨床診斷還需要結合其他方法綜合判斷。
飯 後 躺 十 分 鍾 養 肝
吃完飯後靜卧休息10至30分鍾,再去散步,這對肝臟的養護來說很關鍵,尤其是肝功能不好的人,更要注意。
《黃帝內經》中說:「人卧,血歸於肝。」中醫認為肝主藏血,飯後運動會使肝臟處在供血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之中,導致肝臟不同程度的損害。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七倍,可見平卧是有利肝臟健康的。
因此建議,飯後靜卧10至30分鍾,可以增加肝臟血流量,有利於增強肝細胞的功能,並加快蛋白質。氨基酸。糖。脂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代謝。從而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
在西醫中如果我們五官有問題,會想到掛哪個科呢?一般都是五官科啊,不會想到實際上我們的五臟在出現問題。而現在要提倡中醫現代化了,西葯的副作用實在太大,長久用葯會嚴重損傷我們的五臟六腑,所以現在中醫重新讓世人認可。

4、如何用中醫養生

我以前介紹過中醫養生方法,包括如下內容:
1、食物養生:
老中醫的順口溜, 可做參照與踐行。
生梨潤肺化痰好, 蘋果止瀉營養高。
黃瓜減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獼猴桃。
番茄補血助容顏, 蓮藕除煩解酒妙。
橘子理氣好化痰, 韭菜補腎暖膝腰。
蘿卜消食除脹氣, 芹菜能治血壓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腫有利尿, 綠豆解毒療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葯益腎浮腫消。
海帶含碘散淤結, 蘑菇抑制癌細胞。
胡椒驅寒兼除濕, 蔥辣姜湯治感冒。
魚蝦豬蹄補乳汁, 豬肝羊肝明目好。
益腎強腰吃核桃, 健腎補脾吃紅棗。
2、中醫養生源遠流長養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講「上醫治未病」。「養生」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的內涵,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
3、中醫養生講究四時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發之氣,被發緩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於秘藏。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中醫養生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養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人道不可廢者。成年之男女,若長期沒有性生活,對身體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個極端,這就是縱欲。《黃庭經》曰:「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這方面歷代養生家論述極多,毋用贅言。至於有的人淫樂成性,嗜欲無度,說什麼「寧可花下死,作鬼也風流」,那是咎由自取。漢代枚乘《七發》雲「明眸皓齒,命曰伐性之斧,如戲猛獸之爪牙」。呂純陽詩雲:「二八佳人體如酥,腰間代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髓骨枯。」這些決非聳人聽聞之語,而應永為警戒的。
5、氣功養生:學會吐納法: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里提出:「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吐氣的時候,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要無聲,長氣,吐完為止。吐氣的時候,根據每個字發音的不同,口型有輕微的變化,吐氣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氣出到最長。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達到胎吸。胎兒在母親身體里,雖然沒有呼吸,但也有生命,這就是胎吸。練氣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來,去除一切雜念,進入狀態。按照方法做完氣之後,會發現滿口生津,古書稱「上池之水」,然後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不能隨便吐掉,應做到「津常咽」。
這些內容中,第五項比較可行。其他幾項在生活中也要注意。

5、中醫養生調理脾胃是用什麼方法啊?我比較相信中醫,有人知道的嗎?

多吃黃色的東西。。 黃色是入脾胃的。。 譬如 黃豆。。
還可以用艾條 熏足三里的 位置 在有就是把鹽放在肚臍上 在放上一片姜 在用艾條熏。。
試試吧。

6、如何進行中醫脾胃養生

可以進行食療,應用中醫葯膳,中醫認為「葯食同源」,如果:
1.脾胃虛弱,容易腹瀉的,推薦楊梅燒酒,薯蕷(山葯)粥,山葯紅棗copy糕等
2.便秘,推薦槐花豬腸湯,桃仁燉墨魚,松子仁粥,芝麻棗糕等
3.慢性胃炎,可以吃薯蕷粥,豬肚白術粥,鯽zd魚蒓菜羹,蒸鰣魚等,忌辣,忌酒,忌刺激性食物
4.潰瘍,可以吃大麥湯,豬肚白術湯,姜橘椒魚羹,藕米糕,葵菜羹等,忌竹筍,忌煙酒,忌刺激性食物,忌油炸、煎烤、腌制食物

7、如何保養脾臟

脾虛證是因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情志因素、勞逸失調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虛衰、不足的病證。因為脾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病都可出現或伴有脾虛證。

1. 脾虛證的臨床表現及宜忌食物

臨床表現:

精神疲倦、少氣懶言、疲乏無力,食後睏倦、食慾不振,食後或午後腹脹,大便稀;舌體胖或有齒印,脈虛弱。

宜食食物:

具有補脾益氣、醒脾開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秈米、鍋巴(焦鍋)、薏米、熟藕、粟子、山葯、扁豆、豇豆、牛肉、雞肉、兔肉、牛肚、豬肚、桂魚、葡萄、紅棗、胡蘿卜、馬鈴薯、香菇等。

忌食食物:

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如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莧萊、茭白、萵筍、金針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綠豆、豆腐、莜麥等。

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如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蠣肉、牛奶、芝麻等。

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蕎麥;山楂、蘿卜、香菜等。

2.食療參考方

a. 粳米粥:粳米50克,葡萄乾10克,以適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加入葡萄乾,共同燉煮至稀爛即可。

b. 香菇牛肉湯:香菇10克泡好,瘦牛肉30克先用粉面裹好,湯沸後入香菇,再撥進牛肉片,同時點入適量味精、食鹽、香油,煮沸後即可。

c. 炒牛肚土豆絲:熟牛肚50克切絲,土豆(馬鈴薯)80克,切絲後以清水淘洗掉表面澱粉,油鍋熱後加入少許蔥絲和碎蒜,遂入肚絲土豆絲爆炒,並點入適量牛肉湯和鹽、味精,土豆絲丸成熟即可。

d. 扁豆餡包子:鮮扁豆兩份,雞肉一份,剁碎後加鹽、味精、鮮薑汁和花椒水拌勻作餡,以小麥粉起面作皮,捏成包子後,置籠中,旺火蒸20分鍾。

8、結合中醫藏象學說,中醫脾胃養生如何保健

養生,又名攝生、道生、保生等,保養身體之謂。換言之,養抄生是指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等措施而進行的一種健身益壽活動。中醫zd養生流派有靜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及葯餌之分。養生內容廣泛,方法眾多,而以調飲食、慎起居、適寒溫、和喜怒為其基本養生觀點。

9、中醫怎麼養生?

與脾中醫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