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關於抑鬱心情易患病,與病人抑鬱心情病情會加重,這兩種說法的理
你好,個人建議先慢慢來。從自然科學角度而言,不論是心病還是生理疾病,人在生病的時候最忌諱是嗔恚心起,也就是盡量不要生氣。這個時候若掌握了一些心理學的技術就拿出來運用,一定要安然順受,讓心安定,然後慢百慢調理,生理健康就容易恢復。因為心定才能氣順,氣順才能除病,否則心急火上,肝氣受損,加重病情。心息則神安,神安則氣足,氣足則血旺,血氣流暢,則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補充,已足可以增長。 心有兩種,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風動,風止波息,寂然安定。
另外某些慢性度病,若要想更快的健康起來,就必須使體內有足夠的"正氣"來"氣化"所進的食物.只有這樣,我們的體內才不會積累太多版病氣場,不會有多餘的食物來釋放游離的"虛火"損害你體內的臟器,因為這個"虛火"反過來會損耗我們的"元氣". 現代人生病與飲食不節也有一定的緣故。 中醫養生最高境界是養心。所以,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看一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如觀氣。 所以生病的時候若能適時靜坐一須臾就能養足一些氣。當然靜坐的內涵遠遠不止這些。 最後權推薦一部比較暢銷的焦慮抑鬱自助書籍《走出焦慮風暴》 ,隨喜參考看看,豆瓣評分比較高。
2、為什麼高智商天才一般都是嚴重抑鬱症患者
為什麼?因為和周圍的人思維不在一個層面,不被理解,長期如此,能不抑鬱?智商高的人通過本質分析問題,做出接近結果的推斷,從而用最優的方法方式看待處理問題,智商低或者一般的人,從常理和想當然來看待問題
3、我的朋友得了抑鬱症 他開始固步自封,對正確的養生和養心理念難以升起信心,乃至誰也不求助了 我應如何幫
心病還得心葯醫,
別和他講道理,道理誰都懂,經常和他出來散散心,多參與一些戶外活動,人多的活動,
慢慢會走出來的,
而且人本身都會有這種狀態,是階段性出現的,別太擔心,沒有太大問題的
4、聽一個養生中醫說抑鬱症是身體肝膽出現問題,只要調理好肝膽就好了,我有朋友有抑鬱和暴躁症,可以嗎?
抑鬱症是肝膽引起。但是人體的了病就不是一方面的原因。人體有五個臟器組成。如果有一個藏器出現問題可引起很多疾病。
5、養生是什麼意思?
6、秋季養生指南:為什麼秋天容易抑鬱?
秋季,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遇上不稱心的事,就更易導致心情抑鬱。254醫院心理科孫燕萍副主任醫師提醒,秋天的抑鬱情緒不一定是抑鬱症。 秋季抑鬱的原因 1.陽光不再充沛:由陽光控制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分泌就會減少,在血中的濃度降低。它們的減少使細胞興奮性降低,人就會情緒低沉,總感覺很疲憊,表現出抑鬱情緒。 對策:加強日照和光照是快樂起來的第一要領。在面積為18平方米的房間里,大腦的正常活動需要不少於250瓦特的光線照明。在工作間和客廳使用鹵化和熒光燈燈泡———它們的光線接近日光。 2.室內工作的時間太長:常年在室內工作的人,尤其是體質較弱、極少參加體育鍛煉、平素對寒冷比較敏感的人,比一般人更易抑鬱。 對策:情緒不佳時,下班早點,抽時間外出走走、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找朋友聊天,都可以緩解心理的抑鬱情緒。周末可以打掃房間、聽音樂、逛街等;平時要廣交良友,朋友就是「良醫」,經常和朋友保持交往的人,其精神狀態遠比孤僻獨處的人好得多。 防抑鬱的小手段 ■起床後:伸個懶腰 生理學家的研究顯示,從容不迫地伸個懶腰可以使能量湧入,促進新陳代謝,甚至還可以增加因多啡荷爾蒙(使人幸福的激素)的分泌。 起床後,向上伸懶腰,使盡全力雙臂伸向天空,用右手抓住左胳膊肘,全身慢慢向右抻,直到肌肉有拉伸的感覺,然後換左手。 ■發泄不滿:空中拳擊 站在鏡子前擺好拳擊姿勢,左出拳,右出拳,想像著攻擊所有今天使你不高興的對象。 心理學家指出,這種方法可以十分有效地提高自我評價。臨床醫生認為,這種發泄可以增強心血管和大腦細胞活力,改善身體的協調能力。 ■芳香驅趕抑鬱 我們的身體對氣味的反應是很敏感的。最好用檸檬、橘子、柚子的香味來幫助你提高工作能力,降低疲勞。可以泡橘子香精油澡,購置一個香熏爐或者把香精油直接塗在項鏈墜上,有空時聞一聞。 ■增強活力:飲食適時調節 當天氣變冷時,如人體的維生素B和維生素C缺乏,不僅影響抗寒力,還影響大腦功能和情緒。因此,入秋後要注意各種營養物質的補充,多吃水果、蔬菜、大豆類和巧克力等食品。香蕉被譽為「快樂食品」,因為其中富含一種稱為「好心情」的復合胺。另外,富含鉀、鎂以及鐵等元素的食品,如南瓜子或葵花子等,可以改善憂鬱症患者的心情。蓮藕、蓮子、小麥、甘草、紅棗、龍眼等食物有養心安神的作用,對抑制焦慮、抑鬱很有幫助。魚類、蛋類、豆製品、核桃仁、牛奶等有健腦活血作用的食物,也有利於調節情緒。適當增加一些綠茶、咖啡、巧克力等富含苯乙胺和咖啡因的飲食,也可改善心境。 關注兒童抑鬱 愛發脾氣、暴躁、憂郁易哭、易疲勞、注意力分散等都是兒童秋季抑鬱的表現,還可能有胃口增加、體重增長、睡眠時間增長、過度好動、有攻擊性行為等不典型表現。 對策:1.加強日照和光照。當陰天或早晚無陽光時,盡量打開家中的全部照明裝置,使屋內光明敞亮。兒童在這種光線充足的條件下進行活動,可調動情緒、增強興奮性、減輕或消除抑鬱感。2.當出現陰天時,兒童應增加糖類攝入,以提高血糖水平、增加活力、減輕憂郁,但糖尿病患兒除外。3.在這個季節可給兒童適當服用復合維生素B類、谷維素等,可調節精神情緒。
7、抑鬱症能自愈嗎 尋醫
抑鬱者,強烈渴望,並把所渴望的幾乎當成自己唯一的人生寄託,然而又因為種種因素(如自卑)障礙了自己實現強烈的渴望,於是就抑鬱了。這就是部分人抑鬱的特點。強烈的渴望如:渴望戀愛;無法接受當前糟糕的自己,陷入一種越排斥越糟糕的境地;渴望身體健康……這一類抑鬱症的對治要點:1、 超越障礙,實現渴望;2、 降低不切實際的渴望;3、 豐富人生志趣,提升人生追求的境界,從而轉移渴望。陷入抑鬱旋窩時,往往聽再多的道理也觸動不了心,部分是由於:1、一直以來,都活在主觀臆想中,注意力沒鮮活的當下,以致缺少實際的生活經驗,這導致不能與道理共鳴。由於執著或渴望太強烈,更難從主觀臆想的旋窩中拔出來,這時需要培養強大的定力,如誦經,靜坐,站樁等等!2、身體反過來也影響心理,五臟六腑不平衡了,如肝陽虛,也容易抑鬱。這時需要養生調理!如上是綱要,可以圍繞它豐富「血肉」,實際落實,必會痊癒!本文寫於09年冬。當時,接待了一例四處求醫至少有5年的抑鬱症患者,了解分析他的全部情況後(縱向的成長史,橫向的生活狀況,以及思想認識觀念),寫下了本文。隨便與大家分享。約一年過去了,幾個月前,該例當事人已經完全康復,人格改善明顯。實踐是檢驗真理正確與否的唯一標准。本對治辦法值得大家參考。
8、抑鬱症和憂鬱症有什麼區別嗎?
9、養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養生最重要的就是按時。
1、按時休息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是在感到十分累之後才會去休息睡覺。這樣的做法是非常不正確的,不能再勞累過後才去休息,平時要做到勞逸結合。
過度的疲勞為疾病留下了隱患。而工作一段時間就休息一會,注意勞逸結合,不僅會很快消除疲乏感,還能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人體的陰陽氣血也可以得到調整平衡。
2、按時鍛煉
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和骨質增生等老年病已呈年輕化趨勢,即青壯年患者日益增多,青年脂肪肝患者的增加更是驚人,這些都與他們不鍛煉、吃得過多和喝酒過多有關。所以,青年人應該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每天按時鍛煉,養成習慣,對健康大有裨益。
3、按時喝水
感到口渴的時候才去喝水,這時已經遲了,喝水要平時帶著喝,不能再渴的時候再去。經常喝水的人比老不喝水的人患上結石的幾率要小得多。
而且,還對心肌梗死和中風等嚴重疾病有預防作用。因此,老年人、動脈硬化、高血脂、血液黏稠、冠心病和中風病人,以及對水相對需要較多的孕產婦、青少年和嬰兒,更應該養成經常飲水的習慣
4、按時體檢
每年的健康查體中,經常發現相當多的嚴重疾病患者,如肝炎、肺結核、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等。其實,許多疾病光靠自我感覺是很難早發現的,只有定期去醫院進行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從而早期治療。所以,要定期去醫院體檢。
5、按時如廁
很多人都是當便意明顯時才去廁所,甚至有便不解。這樣做對健康極為不利,大小便在體內停留過久,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過度充盈而受到損害,甚至也可能引起糞便和尿內的有毒物質被人體重吸收,導致「自家中毒」。因此,應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尤以晨間為好。定時解大便可防治便秘,並可減少大腸癌的發病機會,對痔瘡病人也有益處。
6、按時睡覺
晚上不能熬到自己非常困的時候才去睡覺,這樣容易是身體機能退化。要做到按時睡覺,不能熬夜。
7、按時吃飯
生活中有一些人不是按時就餐,而是不餓不吃飯。這種做法容易損害胃,也會削弱人體的抗病能力。因為食物在胃內僅停留四至五小時,人感到飢餓時,胃早已排空,胃黏膜此時會對胃液進行「自我消化」,容易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潰瘍。
10、養生之道:失意孔子為什麼不得抑鬱症
孔子,一生顛沛流離,周遊列國達14年,居無定所,食無定點,有時候被人追殺,有時候挨餓,吃了上頓沒下頓,可謂歷盡磨難,然而卻能年逾古稀,算是長壽了。從《論語》來看,孔子是有一套養生之道的。 64歲那一年,孔子說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他強調的是精神對長壽的作用。發憤者,連食都忘記了,還有什麼愁?樂觀者,連憂都忘記了,還有什麼慮?愁、慮傷身,傷身必損壽。 首先,孔子很會養心。養生之道,重在養字,不但要養身,更要養心,二者能夠巧妙地結合起來,那自然就達到了身心健康、實現自身的和諧。 孔子很會怡情養性,愛好廣泛,興趣多樣。「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他精通詩書禮樂,喜歡唱歌彈琴,他將「禮、樂、射、御、書、數」六門技藝作為教學內容。對「六藝」中的「樂」,他也有著很深的研究。他善於用音樂來調節情緒,親自修訂了《樂經》,通過音樂達到放鬆精神、養生延年的目的。 孔子說,「仁者壽」,心身雙休,長壽之道。唐代文學家韓愈在他的《李元賓墓銘》中有雲:「生而不淑,孰謂其壽。」什麼叫「淑」呢?就是單純、天真的意思。「生而不淑,孰謂其壽。」意思是說,不單純,好算計的人,不可能長壽。反過來說,長壽的人,一般都有單純、天真的一面。單純、天真,不會耍心計,一定是心境平和、品德高的人。現代人不是愛說一句話「壽高先得德性好」嗎?巴金先生有一副對聯:「心懷寬廣能增壽,德高望重可延年」。 有一次,子路等四個高才生站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不要以為我年齡比你們大幾歲,就覺得我了不起,其實我也和你們一樣。你們平常總埋怨我不了解你們,現在你們把心裡話給我說說吧,就說說自己的人生志向好嗎? 子路是急性子,脫口而出,說一個中小國家,不管財政多困難,不管遇到什麼災難,交給我子路來管理,保證三年就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其他人也都談了自己的志向,或者說人生理想。惟有曾點在那裡埋頭彈琴,搞他的音樂,表面上看他沒聽人講話,實際上大家說的話他都聽到了。 孔子問,曾點,你怎麼樣呢?曾點就說,我的理想和他們三位同學不太一樣。我只是想,暮春三月,穿著春裝,農忙也過去了,和五六個成人、六七個孩子,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快活地唱著歌回家去。這個境界看起來很渺小,志向不夠遠大,可是,孔子聽了之後感嘆說,我就希望和你一樣!我們倆是一路人。 孔子有著非常天真、理想主義的一面,他的人生境界其實很羨慕悠然自得的生活。 第二,孔子不發火,是個豁達開朗的人,有寬廣的胸襟和豁達大度的氣質。葉公問孔子的學生,很多人都知道孔子的名,說他什麼的都有,你能告訴我,你的老師孔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嗎?後來,孔子得知這件事,就說:「汝溪(同奚,何意)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論語正義》的注釋說:「發憤忘食者,謂好學不厭幾忘食也;樂以忘憂者,謂樂道不憂貧也。」知足常樂,樂觀豁達,對身體健康非常有好處。 發脾氣、心胸狹窄對健康很不利。美國威斯康辛州伊林艾克博士在她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憤怒和敵對情緒可能誘發心律不齊,並因此增加腦中風的危險。醫學專家指出,心律不齊指的是心肌電信號系統發生障礙,使得心跳節律失常的一種心臟病。心律失常會造成心臟泵血效率降低,誘發心臟功能衰竭和腦中風等嚴重疾病。發怒是人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強烈反應。人在發怒時,體內與應激反應有關的激素,如腎上腺素,就會大量分泌。結果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代謝功能也處於「一級戒備狀態」。有些人由於性格原因,對外界刺激反應強烈,無論大事小事,動不動怒發沖冠,對體內生理機製作不必要的「戰前動員」。結果,在應急反應性激素的作用下,使心血管系統反復處於緊張狀態。久而久之,經常發怒的人就比遇事冷靜、心態平和的人容易患心律失常。醫學界對於情緒和心律失常關系的生物化學過程尚有待於實驗論證。然而,對於易怒的人來說,若能學會調理情緒,將會有益於心臟健康,這也已經是不容爭議的事實。 第三,不要縱欲。縱欲不僅僅指的是生理方面的,更有飲食習慣、衛生習慣、交際習慣、起居習慣、說話習慣等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說,一個人愛吃甜食,就天天吃,頓頓吃,明知道對身體不好,還要吃,這就是放縱自己對食物的慾望。比如,有人愛抽煙、喝酒,明知道這不好,但習慣依舊,就是改不掉,也沒有毅力和決心改掉,這也是縱欲,不懂得克己修身。孔子曾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孔子這里強調的是,人應該按照不同時期的體質特點來養生,即年齡不同,生理、心理特點不一樣,養生方法就應該有所區別。 在青少年時期,身體發育尚不成熟,戒之在色。壯年時期,身體強健,精力充沛,脾氣也大,就應該戒之在斗,好鬥會傷身。到了老年,就要看淡名利,學著清心寡慾一點。不要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了,別再苦心追求什麼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應該想得開,心情舒暢最重要。 第四,要講究吃相,注意飲食衛生。孔子很講究吃相,他說:「食不言,寢不語。」我們現代很多人離不開電視了,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這習慣很不好。 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指糧食,「膾」指切碎了的肉。孔子有「八不食」的習慣,比如,食物變了顏色不吃,變了味不吃;作料放得不當的菜不吃,從市場上買回的酒和熟肉不吃。 講究吃相,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史書記載:孔子被圍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整整10天沒有飽飯吃。有時連野菜湯也吃不上,真是餓極了。 學生子路偷來了一隻煮熟的小豬,孔子不問肉的來路,拿起來就吃;子路又搶了別人的衣服來換了酒,孔子也不問酒的來路,端起來就喝。可是,等到魯哀公迎接他時,孔子卻顯出正人君子的風度,席子擺不正不坐,肉類割不正不吃。 子路便問:「先生為啥現在與在陳、蔡受困時不一樣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樣做是為了偷生,今天我這樣做是為了講義呀。」子路三日沉思而不得其解,卻在第四天突然頓悟:原來夫子雖是聖賢,仍如同常人一樣,車到哪裡說哪裡話啊! 大家都忙,忙得不亦樂乎。因為太急著趕路,所以我們沒有時間讀書,沒有時間欣賞沿途的風景,沒有時間思考,沒有時間去領悟人生的幸福。我們變得急躁了。我們的物質條件改善了,提高了,但不少人的精神上卻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心理需要疏導。孔子一生最後的歲月充滿了對自己政治影響之稀微的深深失望。他最喜愛弟子顏回,但他年紀輕輕就死了,死的時候孔子哀嘆「天喪予」,這句憂郁的短語,顯出悲傷的語氣,在孔子最後時光的表述里,屢屢回盪著。 忙,只是忙。莫非匆匆趕路就是現代人的命?聽說作家李佩甫新出的長篇《等等靈魂》,對「快進」有足夠的警惕和反思。胡傳吉在他的文章《別走太快,等等靈魂》中說:《等等靈魂》以奇特的構思進入了時間與時序的悖論,這是一個關於物質與靈魂分野的故事,但它並非由物質起步,作者由時間講起……也許作者想說的是,在肉體與靈魂分隔越來越快越來越遠的年代,有必要像印第安人那樣,說一聲,「別走太快,等等靈魂」。確實,我們走得太快,靈魂的步子已跟不上,肉體出現了意外,活著已不足夠贖罪。 君不見大城市的人,連走路都像一路小跑,不忙不行啊,擠地鐵,趕公交,慢了上班就可能遲到。生活倒是「充實」了,可未免太疲憊了。於是,有學者提出,評估一個國家的人民生活得好不好,不能僅僅看GDP(國民生產總值)這一個標准,還要看GNH(國民幸福指數)。換句話說,經濟發達了,口袋裡有錢了之後,也要看看百姓是否快樂?是否內心平和? 心理醫生提醒說,抑鬱症的典型症狀是情緒低落,缺乏愉*,高興不起來,對以往喜歡的事也提不起興趣。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會誘發抑鬱症:工作壓力大、生活負擔重、家庭婚姻問題、各種慢性疾病(如中風、心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等)。 內心平和很重要,不平和就容易生氣,生氣了就自然沒有快樂可言,久而久之就容易得抑鬱症。有調查說,中國目前大約有抑鬱症患者3000萬人。又有調查說,北京地區大學生抑鬱症患病率達到。另有專家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判斷,存在抑鬱狀態的人高達30%。 管理學上有句話說,成功男人具備智商、逆商和情商。智商我們都知道了,什麼叫逆商呢?就是在逆境中仍然有一顆平和之心,不灰心喪氣。什麼叫情商呢?就是說善於與人溝通,人緣好。我想,這話的意思就是提醒男人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情慾。一個有教養的男人必定是寬容的,平和的,慢熱的,而不是「激情燃燒」的暴脾氣。遇事要學會以平常心處之,學學廣東人,天熱了,浮躁了,喝杯涼茶,降降火氣。《論語·衛靈公》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多反思自身,不就平和了嗎? 被稱為聖人的孔子除了在魯國大司寇的位置上短暫地進行了政治實踐外,一生中再沒有得到什麼值得誇耀的機會。等到後來周遊列國、四處碰壁的時候,他惟一能做的就是為自己的理想國進行無限豐富的設計。但是,孔子有理想、有信仰,即使在極度貧困的時候也能夠「樂道」,因為他有「君子固窮」的胸懷。 金陵客最近在一篇文章中說:孔子生當亂世,不管遭遇如何變化,始終心理平衡。面對落差,他信仰堅定,既不攀比,也不自卑,「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面對誘惑,他操守堅貞,既不媚上,也不媚俗,「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他自我評價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而》) 孔子生活的時代,貧富差距不小,但孔子從不諱言財富。他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看來,只要收入好,他對工種並不挑剔。但是,他更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他從不以富貴為人生最高目標,不以奢侈享受為幸福生活,從不因生活的困頓而影響自己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孔子為什麼不患抑鬱症?是因為他把信仰表現在行為上,把操守表現在實踐中,一生表裡如一,言行一致。這恐怕是當代人最缺乏的品格。「君子謀道不謀食」,孔子甚至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足見他求道的迫切和重視。 把心態放鬆,不要這么嚴肅,平和一點,豁達一點,開朗一點,你會發現幸福就在你眼前。奧修怎麼說的?他說:「有很多人在這個地球上,就在你坐的地方,至少有十具屍體曾經葬在那裡,他們也和你一樣嚴肅;他們曾經在爭斗,現在,這些為一小塊土地而爭斗的人已不復存在,而土地依然存在……」 一個平和的人,寫出的文章也是耐人尋味的。比如說,王小波在《我看國學》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我現在四十多歲了,師長還健在,所以依然是晚生。當年讀研究生時,老師對我說,你國學底子不行,我就發了一回憤,從四書到二程、朱子亂看了一通。我讀書是從小說讀起,然後讀四書;做人是從知青做起,然後做學生。這樣的次序想來是有問題。雖然如此,看古書時還是有一些古怪的感慨,值得敝帚自珍。讀完了《論語》閉目細思,覺得孔子經常一本正經地說些大實話,是個挺可愛的老天真。自己那幾個學生老掛在嘴上,說這個能幹啥,那個能幹啥,像老太太數落孫子一樣,很親切。老先生有時候也鬼頭鬼腦,那就是「子見南子」那一回。出來以後就大呼小叫,一口咬定自己沒「犯色」。總的來說,我喜歡他,要是生在春秋,一定上他那裡念書,因為那兒有一種「匹克威克俱樂部」的氣氛。至於他的見解,也就一般,沒有什麼特別讓人佩服的地方。至於他特別強調的禮,沒什麼大意思。對於幼稚的人也許必不可少,但對有文化的成年人就是一種負擔。不過,我上孔老夫子的學,就是奔那種氣氛而去,不想在那裡長什麼學問。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而孔子呢?他說學道方面,自己是「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甚至可以「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為政》),早上聞道,哪怕傍晚死了也願意!孔子的一生可以說是「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的一生:為道而學,為道而教,為道而施。為此,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別人笑他既然博學曉禮為何還要「每事問」,他回答說好問正是「禮」呀。按《論語》、《史記》、《春秋左傳》等文獻的記載,孔子明確拜學過的人有郯子、蘧伯玉、師襄子、老子、萇弘等,學習的內容涉及禮、史、官制、琴術等。 終其一生,孔子一直都是個謙虛謹慎的人,從來不驕傲,不自以為是,他對自己的評價一直很低調,但惟獨對自己「好學」這點,孔子是自信的,並深引以為贊賞,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可以這么說,在「好學」方面,孔子自信再無第二個人能夠與他媲美了。對孔子而言,學習是他一生中一種「不亦悅乎」的快事,「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 《禮記·學記》中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孔子關於為學的名言很多,「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 孔子是他那個時代最博學的人之一,在當時他被世人看作是幾乎無所不知的「聖人」,眾弟子更是服膺和崇敬有加。顏回吹捧自己的老師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子罕》);子貢給孔子戴的帽子更高,他說老師「無得而逾焉」(《論語·子張》),所謂「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下之不可階而升也……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論語·子張》) 到了後代的孟子,對孔子的評價是:「出類拔萃,生民未有」(《孟子·公孫丑上》)和「金聲玉振,聖集大成」(《孟子·萬章下》)。司馬遷則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史記·孔子世家》) 那麼,孔子自己聽了學生捧自己的話,怎麼說呢?他怎麼評價自己呢?他說,我哪裡是什麼「聖人」,我非但不是「聖人」,而且還是比普通人更普通的普通人,所以後世有人說,所謂「聖人」就是最平凡的人。孔子自己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論語·子罕》)意思是說,我小時就像貧下中農家裡的孩子,啥粗活都干過。孔子自稱無非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所謂「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論語·述而》)。孔子還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在《論語·為政》篇,孔子追敘自己一生為學歷程,等於給學生講述了自己一生艱苦奮斗的經歷。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貢這樣說他的老師:「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張》)也就是說,孔子的學習是學無常師、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從前看到孔子罵宰予「朽木不可雕」,還覺得孔子太過分了。《論冶長》記: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宰予不過睡了個懶覺而誤了聽課,孔子就罵他是爛木頭一塊。現在理解了,大白天睡覺,在孔子看來,這樣的人沒有時間觀念,不好學,一個不好學的人,能有出息嗎?《大戴禮·勸學》里有句話:「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 孔子太好學了,他受不了學生自由散漫、吊兒郎當。《論語》開篇就是談學,談求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論語》的意思的話,這個字就是「學」。孔子後來說「欲知則問,欲能則學」(《屍子·處道》),「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論語·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