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家 養生理論
家所主張的「道」,是指抄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自然界萬物處於經常的運動變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則。《道德經》中說:「人法襲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關於「道」的具體闡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動符合自然規律,才能夠使人長壽。這是道家養生的根本觀點。 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
2、養生之道是什麼?
3、老子創立的道家在以靜養生方面有哪些豐富經驗?
老子創立的道家在以靜養生方面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他讓人在休息的時候,或晚上睡覺前,可以靜坐或者靜立、靜卧,此時保持全身自然放鬆,兩眼微閉,舌頂上齶,心無雜念,然後調整呼吸,逐漸緩慢深長起來。
養生以靜養為主,運動為輔,特別是老人和病人。因為運動只能疏通zd經脈,促進氣血的運行,不能增加氣血,反而要消耗能量;靜養則可養氣血,補虧損。
道家守柔、不爭,以至天下莫能與爭,目的就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只有守柔、不爭,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
和諧的人際關系對養生十分重要。古人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這是非常深刻而版又淺顯的道理。人在愛著和被愛時,體內的免疫功能最強,以至於病毒無法入侵,愛的心理能促成生理的健康,促使精神更充實,心情更愉快,身體更健康。
宇宙的能量場就是愛,所以一個充滿愛的善人就容易天人合一,與道合一。老子的《德道經》言德言道,只有有德之人,才能聞道悟道。
所以老子說「修之身,其德乃真。」所以養生必須要先學會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他事情也是這樣,做權什麼,都要先學會做人,所以修德養神非常重要。
4、以儒做人,以道養生,以禪清心,以墨盡責,以法為基,以兵入市
好,知道了。學習了。
以儒做人可得風雅; 以道養生可得長壽; 以禪清心可得寧靜; 以墨盡責可得成功; 以法為基可行穩健; 以兵入市可為奇謀。——集百家之長可得百樂也!.
5、道家養生
「追求道,體悟真」是道家養生思想的最高境界。
道家尊奉老子,其最高信仰是「道」,以信道、學道、修道、得道為目的。延年長生是道家養生的中心思想,成道必須修煉。道家養生吸取了中國古代醫學和氣功方面的知識並加以發展,與道家的修煉結合起來,主張性命雙修、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以復歸於自然之道。
道家養生版以自然天道為主,它的注意力主要著眼於人本身,強調自我生命活動的切身體驗。道家追求生命本質的解脫和精神的安寧,尤其強調精神的超然於人格的獨立。道家養生術方法眾多,特色鮮明而自成體系。其理徹上貫下,上及自然權之道,下至人體經脈氣穴。其法更是門派眾多、形式萬千,有直承老、庄的自然法門、清靜法門、虛無法門,也有從有為法術入手的導引養生法、呼吸吐納養生法、氣功養生法、內外丹養生法、房室養生法、飲食起居養生法等等,真可謂禮法完備、萬類俱全。
6、道教的養生方式有哪幾種?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綜觀道教的養生方式,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種:
(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對於「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約在東漢時就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位,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觀。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類文獻,一般有較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
(3)導引之道
導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其後,導引之法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4)吐納之道
吐納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長生延年。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後來的內丹功法也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魏晉以後,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之狀,成為後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葯物來求長生成仙。戰國時期就已流傳,魏晉和唐代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葯和金石葯。草木葯的功效在於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家們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葯因為來自天地之間,古人以類附比,認為服金石葯即可長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葯,以求長生。大約成於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於服食丹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後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葯,對於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有些丹葯則是有害的,過量即導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養生方式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影響的客觀存在,並在客觀上對於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葯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8)內丹之道
內丹之道指的是人體作為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轉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約起於南北朝的後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後,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主要方法。從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種種方法,並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中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形成。西漢時就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並不禁慾,遂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後流於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排斥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作息、穿著、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利,以求健康長生。上述幾個方面的養生術是整個道家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高度評價說:
「道教思想中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道教的養生方式就成了世界傳統養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寶貴財富。
7、何以為道?何以養生?
太初有道,知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養生講究的是陰陽平衡也就是體內各種臟腑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心態自然也就平和了。疏通經絡是達到平衡的方法之一。每天按揉自己的穴位,腎經是人的先天之本,道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那麼每天按揉這三條經絡就會增強體質版,如果不知道經絡的走向和具體的穴位可以買張人體經絡掛圖對照按揉,堅持下來就會增加體質,得到健康的養生保健。腎經主要按揉太溪、復流、湧泉三個穴位、脾、胃二權經主要是腿上的穴位。
記得採納啊
8、怎麼理解以儒濟世,以道養生,以佛修心
凈空法師---《弟子規》是規矩,是儒家的戒,《太上感應篇》是道家的戒,《十善業道經》是佛家的戒,儒釋道三個根,這叫根本戒。1 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哪個法門,統統修的是清凈平等覺。佛怎樣幫助我們契入清凈平等覺?佛教我們持戒、修定、開悟。佛這個方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儒家採取了,道家也採取了,變成傳統文化必須遵循的方法,儒釋道都取了。
2 戒是規矩,不依規矩不成方圓,一定要有規矩。《弟子規》是規矩,是儒家的戒,《感應篇》是道家的戒,《十善業》是佛家的戒,儒釋道三個根,這叫根本戒。根本戒沒有,就什麼都不要談了。戒就是規矩,規矩很多,儒也多,道也多,佛也多,但是這是根本。
3 今天我們根本丟掉,學那些戒都沒用,學不成。我們這么多年細心觀察,沒有看到一個修成的,原因是什麼?根沒有了,所以才想到根重要,從根救起,這真的有救,不從根是沒救。
4 佛教給我們三皈、五戒、十善、六和,一定也要記在心上,一定要真干,一定要給大家做好樣子,讓大家對佛法真正能生起信心。我們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對於聖賢教誨能生起信心,這是無量功德。
5 佛滅度之後,佛不在世了,我們就要記住一句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要懂得這個道理。為什麼?大乘修學總綱領不出戒定慧三學。
6 戒是什麼?所有一切統統放下,就依一部經、一個名號,這就是戒。所謂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開慧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得先得定,你才能開悟。
7 無論什麼法門,世出世間法,都要一門深入,你才真的能夠入進去。真入進去,就是我們一般講開悟了;沒有開悟,沒入進去。所以說一門深入,一就是入的條件,這就是佛經上常講的制心一處,或者說止心一處,心要放在一個地方,才能開悟。
8 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學東西最忌諱的是雜修,你學得太多太雜,妄想太多、雜念太多、慾望太多,這就麻煩了,這永遠做不到一。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個道理,一心、一念就進去了;二心、二念,你進不去。
9 我們初學的人還沒開悟,沒開悟是什麼?我們沒得定,有定才能開悟。要得定,那得守規矩。規矩是選一部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10 我們最好的一個榜樣,劉素雲居士,她十年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她得定了,她開悟了,怎麼知道?無論什麼經你去問她,她都知道;你請她講,她都能講,講得都不錯——不是開悟做不到。
11 佛法的目標是教你得定,一門深入才能得定,學得太多得不到定。定才能開智慧,沒有定不能開智慧,沒有定你所得的是常識,今天講是學術,而不是開悟。
12 真修行人,不開悟不看別的經,他只選一部經,一門深入,從一部經裡面成就戒定慧、成就根本智。得到根本智,這一部經通了,一切經真的都通了,這是東方傳統修學的方法,一定要傳下去,我們要做榜樣,不做榜樣人家不相信。
9、以儒濟世 以道養生以佛修心對嗎
精修一門即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