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痛,醫生說是養生病,有什麼葯可以治好
你好!你所說的手疼,是手心,還是手背,還是關節痛!養生病就是靠養!
2、什麼是養生病?
3、養生不對反傷身,如何才能正確養生?
養生不對反知傷身,如何才能正確養生?
養生不對反傷身,所以要做到正確養生,如何才能順時養生呢?
順時養生,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經過炎夏的消耗,身體也進入了一個脆弱期。而乾燥的秋天,又加劇了身體的損耗,舊病復發,新病上門。如何才能預防未病、治癒舊疾?順應天時也!
司馬遷說:「春生、道夏長、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綱紀。」中醫認為養生治病講究天人合一,要按照春夏秋冬的規律來調養。而一天、一個月的養生,與四季的養生是相通的,掌握了四季的養生之法,也就掌握了每天的養生之道,只要持之以恆,順時養生,就能健康長壽。
如現在這個季節,張其成教授認為秋季陽氣下降,人的抗病能力也有所下降,這個時候一定要護住自己的神志,不要讓陽氣外泄,避免外邪侵入。秋天晝夜溫差大,中午還是艷陽高照,早晚又會涼氣襲人,這樣的季節最容易感冒、專受風,因此這個時候一定要保護住肺氣。
秋季要養「收」,如果肺臟養護得不好,就容易影響下一個季節——冬季,導致冬天容易患上一種叫「飧泄」的病,也就是吃進去的東西是完好的,但就是不消化屬。不消化之後就容易發生泄病,使人適應冬天潛藏的能力降低了。「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養生更要順應天時。
4、病是怎麼引起的
5、電視上講的養生治病是不是真的,
養生不治病,起輔助作用。注意養生可以減少生病的機會。
6、養生治病需要吃什麼
養生吃什麼好其實是片面的,營養講究的是均衡,每天要吃二十六種以上的食物,
當然還要適量,其實好的心態是最重要的,還要適當的鍛煉和好的生活氛圍。
7、餓能治百病
專家:不吃晚飯達不到養生治病的效果 近日,網路上流傳著一種「餓治百病」的說法,撼動了很多人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為了「養生」,不少人硬是忍著飢餓不吃晚飯。那麼,不吃晚飯真能養生治百病嗎? 說法一:古人提倡「過午不食」。 專家分析:「過午不食」更多是從修行的角度來說,作為養生方式應該因人而異,不可盲目照搬。養生專家說:「一日三餐久經考驗,符合人體規律,不可隨意打亂。」 說法二:晚飯吃進太多,熱量就會轉化為脂肪。 專家分析:如果不吃晚飯的初衷是減少腸胃負擔,減少熱能堆積,似乎還有些科學性。不過若能做到恰當的飲食、合理地運動,即使吃晚飯,也不會堆積脂肪。因此,大家沒必要太走極端。 說法三:飢餓可促使吞噬細胞清理體內垃圾。 專家分析:「這個說法不太科學。」營養專家指出,人體飢餓時,細胞也處於一種萎縮狀態,沒有能力去吞噬有害細胞,反而會受到損害。此外,不吃晚飯容易誘發低血糖,導致器官營養供給不夠,人體抵抗力也會隨之下降。 說法四:飢餓狀態下才能分泌大量消化液。 專家分析:營養專家說:「這個說法實在離譜。」進食才會刺激消化腺分泌大量消化液,人體在飢餓狀態下,器官分泌消化液的功能相對處於「封閉」狀態。從口腔來講,咀嚼食物時才會大量釋放唾液;食道也會隨之釋放一些黏液,有助於食物順利進入胃中;胃開始加快蠕動,產生消化酶;接下來,十二指腸會刺激膽囊釋放膽汁,幫助分解食物中的脂肪。不吃晚飯胃酸會傷害胃黏膜,對養胃不利。 相比不吃晚飯來說,吃對晚飯更有助健康。營養專家建議,最好在下午5時至7時吃晚餐,並盡量保持規律;晚飯要吃得清淡些,可以適當吃些肌纖維短、好消化的瘦肉或蛋類;多吃些蔬菜和粗糧。 李迪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8、養生觀包含哪些內容?
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主張養牛與自然界和諧統一。簡要地說,這一養生觀念包含二個方面的內容,以下分別作一分析。
1.養生要講究天人相應我國古典醫學名著《黃帝內經》首次提出「天人相應」觀。提出:人們生活在自然界中,同時也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之一,人體的生理活動受自然的影響而不斷地調整和適應。一年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由一年中陰陽消長所形成的,由於四時陰陽消長的變化,所以有舂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物發展規律。
自然界的復雜變化,也必然會影響到人體的各個方面。中醫學理淪認為,天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變化,人體也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運動,自然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到陰陽六氣和五行的運動,而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取決於六經和五臟之氣的協調。
自然界陰陽五行的運動,與人體五臟六經之氣的運動是相互收受同應的。人與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的生命活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可見,對於大自然的各種變化,人們必須與之相適應。只有如此,才能順應自然,求得人體與大自然環境的統一而保持健康。這是養生保健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在天人相應的整體觀的指導下,祖國傳統的養生學認為,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必須順應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的客觀規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自然節氣也隨著氣候的變遷而發生舂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因此,人們在春夏之時,要順其自然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亦應保養陰氣,故有「舂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這就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根據四時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在作息時間上,也要順應四時的變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飲食五味上,攝取更要有規律,過飢、過飽或飲食偏嗜均能傷害臟腑,影響身體健康。
2.養生需要形神合一「形與神俱」、「形神台一」,是中醫學的又一養生觀,其主旨在於強凋形體運動與精神調攝的統一。所謂形,是指人的整個機體的外在表現,是物質基礎;而所謂神則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以及生命活動的內在表現,是功能作用。神為形主,無神則形不可活。神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它既能協調臟腑、氣血陰陽的變化,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又能調節臟腑等組織使之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緩沖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從而維持人體與外環境的平衡。
神為形生,無形則神無以生。神是形的產物,形是神的基礎。從病理上看,形的病變可導致神的異常,神的改變也可影響形的生理功能的變化。形與神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體現出人的機體的整體辯證關系。
《黃帝內經》明確提出了「形與神俱」的形神共養觀點,如,《素問·上古天真問》說「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並提出了外辟邪氣(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以養形,內養真氣以充神(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的形.神合養方法。中醫養生學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體的養生方法更是多種多樣,但歸納起米,實際上不外乎「養形」與「養神」兩種:
「養形」:主要指臟腑、氣備津液、肢體、五官九竅等形體的攝養,「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體完備,才能有正常精神的產生。養形的具體內容非常廣泛,凡調飲食、節勞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攝生方法,以及體育鍛煉、氣功等健身運動,大都屬於養形的重要內容。「養形」須與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相適應。
「養神」主要指安定情志、調攝精神。「養神」受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的影響。中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情志變化是人體生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正常情況下,「神」是機體對外界各種刺激因素的「應答性反應」。它不僅體現了生命過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動,而且可以增強體質、抵抗疾病、益壽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動過於劇烈或持續過久,越過了生理的調節范疇,則會傷及五臟,影響人體的氣血陰陽,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
神不能離開形體,但形體若無神,則生命也就結束了。形與神是統一的,養生只有做到「形神俱在」、「形神共養」才能維護生命的健康長壽。
3.養生追求動態平衡中醫學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是機體在內外環境的作用下,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維持的一種動態的、相對平衡的過程。內環境包括人體臟器的功能狀態、精神心理狀態等;外環境包括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地域、氣候)、社會環境等。平衡失調,就會導致器質性和功能性的疾病。
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是在動態中進行的,並通過調節達到「以平為期」。中醫養生學非常重視陰陽、氣血、臟腑的動態平衡,認為達到平衡才能實現祛病、強身、延年益壽之目的,所以養生追求的是平衡或者說是和諧。
①陰陽平衡陰陽,是中醫學里最重要的概念。所謂陽,…般是指活動的、上升的、機能亢進的,或屬於功能方面的;昕謂陰,一一股是指沉靜的、下降的、機能衰減的.或屬於器質方面的。陰陽有著彼此消長、相互轉化的關系,二者相互對立又相互制約。所謂協調陰陽,就是要使陰陽平衡、穩定,一『是指機體自身各部分問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動態平衡;二是指機體功能與自然界物質交換過程中的相對平衡。關於這一點,《黃帝內經》里早就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意思是說,只有陰陽和平固秘,精神才能活而不亂,如果陰陽分離決絕,人的精氣也就竭絕了。這是對人體生理、病理的高度概括,說明調和陰陽在保持人體健康,防止疾病的發生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長壽、養生祛病的前提.只有機體陰陽達到動態的平衡,人體才能保持健康穩定的狀態。
②氣血平衡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可生血、行血,血可化氣、裹氣,二者如影隨形,同行同止。若氣血平衡失調,則會出現氣血不生、不行等病理變化,從而引起臟腑、經絡功能失調而發病。因此,保持氣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維系健康的必要條件,調理氣血,以期平衡也就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③臟腑平衡人體復雜的生命活動是以五臟為主體,是臟腑功能的綜合反映,養生就要協調臟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素問.靈蘭秘典論》)就是說若人體五臟六腑在心的統率下,彼此相互配合使用,就能壽命久長。可見,養生必須保持人體所有的臟腑(尤其是心、肝、脾、肺、腎)功能活動正常。要保持人體臟腑功能的健全且活動正常,一是要保持五臟與外界環境相適應;二是要使五藏、六腑瀉,三是要及時運用中醫五行學說的規律糾正臟腑的偏盛偏衰。
9、怎樣才能養身?
10、養生病是病嗎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百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度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性。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知的調攝,正所謂「形神道兼養」、「 辟穀養生指導師證書樣本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回」。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答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