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傳統養生學

傳統養生學

發布時間:2020-05-02 04:27:08

1、傳統養生學有哪些主要特點?

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百發展的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所進行的保健活動。養生(又稱攝生、道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就是生命、度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是通知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道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養生學吸取各學派之精華,提出了一系內列養生原則。加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容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等,使養生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民族傳統養生學發展和建議

1、極富特色的理論體系 傳統養生理論,是以「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它通過陰陽形氣學說、臟腑經絡理論來闡述人體生老病死的規律,尤其把精、氣、神作為人體之三寶,作為養生保健的核心,進而確定了指導養生實踐種種原則,提出養生之道必須「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起居有常」,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的移動,和自然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 2、強調綜合、辯證的自我保健原則 人類健康長壽並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攝養就能實現的,而是要針對人體的各個方面,採取多種調養方法,持之以恆地進行審因施養,才能達到目的。因此,傳統養生學一方面強調從自然環境到衣食住行,從生活愛好到精神衛生,從葯物強身到運動保健等,進行較為全面的、綜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視按照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反對千篇一律,一個模式,而針對各目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體現中醫養生的動態整體平衡和審因施養的思想。歷代中醫養生家都主張養生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全面配合。例如,因年齡而異,注意分階段養生;順其自然變化,因時養生;重視環境與健康長壽的關系,注意環境養生等。又如傳統健身術的運用原則,提倡根據各自的需要,可分別選用動功、靜功或動靜結合之功,又可配合導引、按摩等法。這樣不但可補偏求弊、導氣歸經,有益壽延年之效,又有開發潛能和智慧之功,從而收到最佳攝生保健效果。 3、適應范圍廣泛 傳統養生可與每個人的一生相始終。 人生自妊娠於母體之始,直至老年,每個年齡階段都存在著養生的內容。此外,人在未病之時,患病之際,病癒之後,都有養生的必要。不僅如此,對不同體質、不同性別、不同地區的人也都有相應的養生措施。因此,中醫養生學的適應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它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進行全面普及,提高養生保健的自覺性,把養生保健活動看作是人生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由上可知,傳統養生學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是進行健康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內容,在強調自我保健的今天,普及中醫傳統養生的知識,把其作為人們防病、治病的一個銳利武器,顯然很有必要。

記得採納啊

3、傳統體育養生學的概念

傳統體育養生學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一個分支,是古代的養生學說與強身健體的鍛煉方法相結合的民族文化遺產,傳統體育養生學是通過身體自身的姿勢調整,呼吸鍛煉,意念控制,使身心融為一體,達到增強人體各部分機能,誘導和啟發人體內在潛力,起到預防疾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是一門涉及身心相互作用的復雜生命現象和規律的人體科學。

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在生產、生活與疾病作斗爭中強身健體的經驗總結,是我國優秀文化中的瑰寶。它對預防疾病,強身益智,涵養道德,延年益壽,強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傳統體育養生是依靠人體自身的能力,通過調養精神和形體,起到改善人的整個機體功能的作用,它既能養生又能治病,具有醫療和體育的雙重屬性。

資料拓展: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不斷探尋生命的奧秘。經過不懈的探索和實踐,我們的祖先積累了豐富的養生經驗。在我國5 000多年的傳統文化和養生經驗中,有關養生之道和養生方法的論述十分豐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這些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文明水平,為我們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傳統體育養生學融各種防病、治病、健身、修煉方法於一體,具有健身延年的實用價值,傳統體育養生學的各種方法和套路動作簡單易學且不受時間場地限制,深受大眾的喜愛。

本教材首先論述傳統體育養生的理論,簡述傳統體育養生的概念、發展簡史以及基礎理論,然後介紹經過歷史檢驗、操作簡便、功效顯著且無副作用的練功法,如易筋經、八段錦、五禽戲、內養功、練功十八法、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三十二式太極劍、養生太極掌、太極養生功法等,最後介紹了運動處方的分類、制訂運動處方的基本原則與程序、運動處方的格式及運動處方範例等。

4、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特點

5、學習傳統養生學的意義

現代化的高科技給人們帶來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但也不得不面臨伴隨而來的弊端。人們無法迴避現代化的高科技與自然的健康生活之間的矛盾,必須尋求解決的途徑。筆者希望通過開展養生學的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闡明傳統養生學教育的現實意義,探求中華民族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尋找現代社會中自然的生存或生活方式。以體現自然生命的價值,實現生命的意義。
一、尋找現代化高科技與自然健康生活之間的平衡點
在現代化進程中,一方面,各個領域現代化的高科技給人們帶來了紛繁多樣、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但另一方面,人們不得不面臨現代化高科技產物的嚴峻的現實弊端。城市化的快速進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卻也帶來了諸如人口密集、交通擁擠、污染嚴重等自然與社會環境問題。工業化帶給社會可觀財富的同時,也使自然資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諸如耕地減少、淡水匱乏、溫室效應等等。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生態系統與人類福利安康:健康問題綜合報告」表明,生態系統的惡化將給人類健康帶來不可預料的嚴重威脅。信息化的閃電發展,互聯網上唾手可得的一切,提高了生產力,縮短著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沒有了疆界,卻凸現出新的始料未及的問題。某天,「一塊烏雲遮住了太陽,爺爺拿出TransLight(手持式日光燈),開啟後在臉上投射具有振奮精神的藍光,讓爺爺隨時隨地地補充『自然』光線」。15歲的喬治不去戶外或體育館,卻得到了身體鍛煉,「他在房裡戴著虛擬實在的裝備,在一台『千奇百怪』的跑步機上跑著、走著。這些『酷斃了』的裝備使喬治看起來像是在穿越地下洞穴,或攀爬豺狼野獸四伏的陡峭山峰,或穿過草地追逐美麗的少女」。在這樣的現代化環境下,人們或許會懷疑自己究竟還是不是真正的自然人!這一切,直接影響著人類的自然生命和自然健康,甚至不得不或不知不覺地以犧牲生存環境和身心健康甚至生命作為代價。同時,這一切,不斷挑戰著人類的自然療能。於是,人類不可逃避地陷入兩難抉擇的窘境:現代化的高科技?自然的健康生活?放棄日新月異的高科技,這顯然是愚昧的,但也不願意拋棄自然的健康生活。然而,人們必須直面這樣的窘境,必須尋求解決的途徑。能否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在使用現代化「器械」的同時,是否可以給人們自然的生活、自然的生命留下一片賴以生存生活的綠洲?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否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適應環境的良性的生活方式?在高科技背景下,如何體現自然生命的價值,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
二、中醫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
2.1中醫傳統養生學強調:和諧適度與可持續性中華民族傳統的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的生命規律、尋找增強生命活力和預防疾病的方法、同時探索衰老的機制,以及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原則與方法的系統理論;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進行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現代中醫基礎理論賦予養生明確的內涵,即通過各種調攝保養,增強人的體質,提高正氣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減少或避免疾病的發生;或通過各種調攝保養,使機體生命活動處於陰陽協調、體用和諧、身心健康的最佳狀態,從而延緩衰老的過程。養生學雖然有延長生命的追求,但並非虛妄的長生術,它包含著對人的生命現象和生命歷程的精心觀察與深入探討,它是一門古老又新興的領域寬廣的交叉性的學科。它以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的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社會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以和諧適度為宗旨,強調整體協調。它以綜合辨證為調攝手段,提倡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反對千篇一律、一個模式。正如《孟子》雲:「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人海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傳統養生學雖然帶有中華民族特有的社會印記和人文色彩,但在現代化進程中其自身價值昭然。因為它始終以整體觀念為基準,強調和諧適度,適合當今社會的多元化特徵,與可持續的和諧的發展方向相一致。學人及踐行者們對生命和養生的理解與認識,透射出傳統養生學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潛在價值。
2.2養生學教育及其實踐證明:養生是一種良性的自然生活方式筆者自2001年以來,率先在本校醫學院開展中醫傳統養生學教育,以學術報告或學術講座或選修課形式,就養生的知識和對保養生命的認識以及開展養生學教育的意義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和研究婀。對本校醫學院2000—2003級各專業近30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數據表明,在進行養生學教育之後,學生們認識到養生需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作為醫學生,在需要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也需要科普性質的常規養生學知識,可使自己逐漸自覺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成為身心健康的對社會有益的專業人才。此外,還認識到自身對養生知識的宣傳所承擔的義務,可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宣傳養生的知識和技能。有學者也認為將傳統養生學引入大學課堂,從哲學層面、倫理學層面和技術操作層面來看都是必要的啊。
此外,筆者還帶領本校2003—2008級各專業學生作了一項關於「長壽的秘訣或夭折的禍根」的養生社會調查,主要以訪談形式,調查或訪談對象為學生們所居住的當地、家族、家庭或周圍的人,分別有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以老年人居多。調查對象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許多健康長壽者都有自己長期以來習慣的生活方式。如有一位8O歲的老奶奶,無子女,老伴早於她仙逝。可她不因為享受不了天倫之樂或失去至親的人而悶悶不樂;把一切看得很淡,不計較得失,錢多一點就多花一點,少一點就少花一點;習慣於平靜的生活,不喜歡串門,在買菜或散步的路上碰到熟人就聊聊天。這看似孤僻,卻心態平和,不失為養生的另一種境界。還有一位95歲的老人,居住農村,環境素樸,後面有一小山,前不遠有一小河;每天膳食主要是250g瘦肉加蔬菜;兒女不在身邊,喜歡每天自己買菜時常是孫子陪伴;也喜歡串門。有的高壽老人認為「千金難買老來瘦」;開心的或不開心的均與他人分享,臉上總掛著笑容;懂得生活,和諧、統一、自然的生活;詼諧幽默是一劑良葯;忘掉怨恨,寬容對事對人。也有一位老人,雖然已離異獨居,卻生活有規律,早睡早起,愉快進食,以粥和素食為主;鍛煉身體有秘訣,即做農活;有愛心,樂於助人;忍與不貪,「兒孫自有兒孫福」,無思想包袱,沒心理負擔,過好每一天;願意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以前雖是文盲,可還是不放棄認字、學習文化。
在調查期間,筆者深深地感受到,調查到的不僅僅是怎樣才能健康長壽的方法,更是一種面對人生、面對生命的態度或方式。這些長壽老人在年輕時努力體現自己生命的價值,在年老後,回憶年輕時美好的事情,而不是為所逝去的感到失落。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大多數青年和中年人的養生意識淡漠。例如青年人,他們認為現在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時段或關鍵時期,身體素質較好,無所謂生活的規律,所以經常由於考試或突然的工作而廢寢忘食。而中年人,生活壓力大,負擔重,沒有過多時間或精力考慮養生的問題,而常常感到身心疲憊不堪。
其實,養生不是獨立於生活之外的什麼技巧,不只是一種孤立而僅僅具有階段性的強身益壽活動,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不斷修正的適合自己的良性生活方式。甚至,從某個角度而言,養生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或是生活的全部,或就是生活。
三、結語
中醫傳統養生學教育及其實踐,首先在高校開展,不僅可以弘揚傳統文化,而且可以培養當代大學生良好的健康觀念,提高其素質,有利於其健康成長。之後走向社會,繼以推而廣之,加以普及,不僅對各層次、各年齡段、各種職業的人們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以及延緩衰老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全民素質的提升具有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我們的研究表明,養生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不斷修正的適合自己的良性的自然生活方式。生活是生命的存在形式,生命以生活的形式演繹。養生,保養生命,是生命價值的體現,是實現生命意義的本體方式。在現代化的背景下,人們依然能夠找到現代化的高科技與自然的健康生活之間的平衡點,適應環境的變化,享受自然的健康生活,享受自然的生命。
中醫養生學的教育和實踐「如地下的潛流,於無聲處使大地變成綠洲」;又「若霧露之溉」,滋養著大地上鮮活的生命。然而,這些美好的願望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潛移默化的習慣,更亟待積極主動的進取。筆者希望繼續開展中醫養生學教育,深化養生實踐活動,不斷挖掘中華民族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尋找現代社會中與時俱進的自然的生存或生活方式。

6、中國傳統養生學

早睡早起,粗荼淡飯,適度運動,心如止水,坐懷不亂,淡泊名利,遠離塵囂,以荼代酒,以步代車,不焦不燥,不悲不鏗,與人為善,吃虧是福。。。。。。大概就這么多,以後想起來再告訴你

7、談談中國傳統養生學的理論基礎和原則

順天,參見《黃帝內經》
人生乎天地,便應順於四時,依照天地的變化規律來持行生活的條理,就可以將生命寄託於天地,從而獲得長壽。其實人本身的壽命很長,之所以現在這么短暫,就是因為copy人們平時的生活沒有按照天時。因為人生於天地,自然與天地有著聯系,一旦違背天時,就相當於違背自身的正常運轉,自然生病,不得長久。
而天地的運行有其天時,古人以陰陽五行將之概括出來,所以按照一定的陰陽五行的規律生活,就可以順應天地,得享天年。

8、什麼是傳統體育養生學

傳統體育養生學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一個分支,是古代的養生學說與強身健體的鍛煉方法相結合的民族文化遺產,傳統體育養生學是通過身體自身的姿勢調整,呼吸鍛煉,意念控制,使身心融為一體,達到增強人體各部分機能,誘導和啟發人體內在潛力,起到預防疾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是一門涉及身心相互作用的復雜生命現象和規律的人體科學。

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在生產、生活與疾病作斗爭中強身健體的經驗總結,是我國優秀文化中的瑰寶。它對預防疾病,強身益智,涵養道德,延年益壽,強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傳統體育養生是依靠人體自身的能力,通過調養精神和形體,起到改善人的整個機體功能的作用,它既能養生又能治病,具有醫療和體育的雙重屬性。

(8)傳統養生學擴展資料: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不斷探尋生命的奧秘。經過不懈的探索和實踐,我們的祖先積累了豐富的養生經驗。在我國5 000多年的傳統文化和養生經驗中,有關養生之道和養生方法的論述十分豐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這些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文明水平,為我們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傳統體育養生學融各種防病、治病、健身、修煉方法於一體,具有健身延年的實用價值,傳統體育養生學的各種方法和套路動作簡單易學且不受時間場地限制,深受大眾的喜愛。

本教材首先論述傳統體育養生的理論,簡述傳統體育養生的概念、發展簡史以及基礎理論,然後介紹經過歷史檢驗、操作簡便、功效顯著且無副作用的練功法,如易筋經、八段錦、五禽戲、內養功、練功十八法、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三十二式太極劍、養生太極掌、太極養生功法等,最後介紹了運動處方的分類、制訂運動處方的基本原則與程序、運動處方的格式及運動處方範例等。

與傳統養生學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