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花草

養生花草

發布時間:2020-05-02 02:26:15

1、養生花草茶別亂泡,你喝對了嗎

【檸檬水】
補維C不如開胃
為了補充維C,檸檬水確實不是最佳選擇。據介紹,檸檬中的維C含量大約是獼猴桃的三分之一,鮮棗的十分之一還不到,一兩片泡水喝,維C含量更少。不過,喝檸檬水倒是能有效刺激胃酸分泌,增加食慾,飯後喝也有幫助消化的作用。
食用提醒:
1、溫水泡
檸檬水不一定非要用冷水泡。用熱水泡檸檬,在酸性環境的保護下,維生素C的穩定性更高,損失更小。如果還是不放心,那就用溫開水泡吧。
2、買鮮檸檬
烘乾的檸檬片中維生素C幾乎沒剩多少,建議買鮮檸檬或凍干產品泡水喝。
3、一天別超1L
每天大量喝檸檬水容易導致胃酸過多,傷胃,建議不超過1L。1L水配1~2片檸檬片即可。
4、胃潰瘍少喝
胃酸分泌過多,容易反酸和有胃潰瘍的人群,盡量飯後喝檸檬水或少喝。
推薦製作:用蜂蜜把洗凈切好的檸檬薄片腌制起來,放在冰箱中儲存,每天早上用干凈的勺子取出一片檸檬直接泡水喝。
【枸杞水】
泡水喝不如直接吃
僅僅是簡單浸泡一下,枸杞中的維生素、胡蘿卜素等很難完全被吸收。而且枸杞中所含的維生素大多是水溶性的,遇熱容易被破壞。因此,吃枸杞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像普通食品一樣入粥飯、羹湯、菜餚里邊,不僅滋補,而且不會上火。
食用提醒:
1、身體有內熱,如痰濁者、正在感冒發燒、腹瀉的人最好別吃。
2、不要食用太多,以免滋補過度。北京中醫葯大學常章富教授建議,每天10-20克。
推薦製作:推薦把干枸杞稍微泡一下,在炒菜、做粥時,或者是蒸包子、煮水餃時,放一點枸杞作配料就可以了。還可以在用豆漿機打豆漿的時候,放上一小把枸杞。

2、什麼是花卉養生?如何用花卉養生?

花卉養生,就是指用花等植物來保健身體。花卉包括木本和草本植物,不僅僅是指花,還包括水果等其植物。花卉養生館不是很了解。可以用來養生的花卉有很多,具體你得找專門的書,說是說不清楚的。

3、卧室適合養什麼花或植物最養生

適宜卧室擺放的植物花卉:千年木在抑制有害物質方面其他植物很難與千年木相提並論。葉片與根部能吸收二甲苯、甲苯、三氯乙烯、苯和甲醛,並將其分解為無毒物質。只要對它稍加關心,它就能長時間生長,並帶來優質的空氣。光照條件:中性植物,適合種植在半蔭處;所需養護:保持盆土濕潤,經常施肥;可以去除:甲苯、二甲苯、苯、三氯乙烯、甲醛。

適宜卧室擺放的植物花卉:常春藤常春藤能有效抵制尼古丁中的致癌物質。通過葉片上的微小氣孔,常春藤能吸收有害物質,並將之轉化為無害的糖分與氨基酸。光照條件:中性植物,適合種植在半蔭處所需養護:保持盆土濕潤,有規律地施肥可以去除:甲醛,尼古丁。

適宜卧室擺放的植物花卉:白掌白掌是抑制人體呼出的廢氣如氨氣和丙酮的「專家」。同時它也可以過濾空氣中的苯、三氯乙烯和甲醛。它的高蒸發速度可以防止鼻粘膜乾燥,使患病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光照條件:喜陰植物,適合溫暖陰濕的環境所需養護:保持盆土濕潤並有規律地施肥,葉子需要經常噴水。可以去除:氨氣,丙酮,苯,三氯乙烯,甲醛。

適宜卧室擺放的植物花卉:鴨掌木鴨掌木給吸煙家庭帶來新鮮的空氣。它漂亮的鴨掌形葉片可以從煙霧彌漫的空氣中吸收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質,並通過光合作用將之轉換為無害的植物自有的物質。鴨掌木對生長環境要求不高,非常適合沒有經驗的種植者。如果修剪掉芽附近的嫩枝,它可以長到3米之高,並且非常漂亮和濃密。體積較大的鴨掌木需要用竹竿來加固。光照條件:中性植物;所需養護:適量澆水,不喜歡太潮濕的土壤;可以去除:尼古丁。

適宜卧室擺放的植物花卉:袖珍椰子袖珍椰子是高效空氣凈化器。由於它能同時凈化空氣中的苯、三氯乙烯和甲醛,因此非常適合擺放在新裝修好的居室中。光照條件:中性植物,適合種植在半蔭處;所需養護:充足的水分,保持盆土濕潤;可以去除:苯、三氯乙烯、甲醛。

適宜卧室擺放的植物花卉:垂葉榕垂葉榕此類植物表現出許多優良的特性。它可以提高房間的濕度有益於我們的皮膚和呼吸。同時它還可以吸收甲醛、二甲苯及氨氣並凈化混濁的空氣。光照條件:中性植物,適合種植在半蔭處;所需養護:充足的水分,保持盆土濕潤;可以去除:甲醛、甲苯、二甲苯、氨氣。

適宜卧室擺放的植物花卉:綠籮家用清潔洗滌劑和油煙的氣味也是危害人體健康的殺手。在廚房或者洗手間的門角擺放或者懸掛一盆綠籮之類的藤蔓植物,可以有效吸收空氣內的化學物質,化解裝修後殘留的氣味。護理常識:不能接受強烈直射的陽光,適合於室內的溫和光線。需每天澆水以保持土壤潮濕,但不可積水滋生蚊蟲。每一兩個月施肥一次可使葉色更加光澤亮麗,但應避免肥料直接接觸到葉面。

適宜卧室擺放的植物花卉:黃金葛黃金葛可以在其他室內植物無法適應的環境里「工作」。通過類似光合作用的過程,它可以把織物、牆面和煙霧中釋放的有毒物質分解為植物自有的物質。此類植物易於照料,即使在陰暗的環境中也能長得很好,是初種者的最佳選擇。光照條件:喜陰植物;所需養護:水分適中,微量肥料;可以去除:甲醛、苯、一氧化碳、尼古丁。

9

適宜卧室擺放的植物花卉:銀皇後銀皇後以它獨特的空氣凈化能力著稱:空氣中污染物的濃度越高,它越能發揮其凈化能力;因此它非常適合通風條件不佳的陰暗房間。這種有著灰白葉子的植物喜歡生活在恆溫環境中。假如用溫水澆灌,它可以生存較長時間。

4、園藝與養生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是《素問·生氣通天論》篇對人體生理功能的精闢描述。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的結果。
陰陽學說是古人用以認識自然和解釋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其實人體精神,生活,語言,行動的准則都應是陰陽的平衡,及儒家的思想:「不偏不倚」。達到了這個准則,才是恰到好處。
一、陰陽學說在中醫學治療原則中的應用:寒者熱之,是指人體中的陰氣太盛,陽氣的相對不足,導致人體出現肢體冷痛不適的症狀,用諸如生薑,附桂之類溫陽散寒的葯物,使陽氣得以增強,過盛的陰氣得減退,達到陰陽的相對平衡,肢體冷痛得以好轉或消失。或用針灸溫通,可達到同樣的效果。熱者寒之,是指人體中的陽氣亢盛,陰液的相對不足,導致人體出現發熱口乾的不適症狀。用諸如黃連,石膏,生地之類清熱生津的葯物,使陰液得以增加,過盛的陽熱得以減退,達到陰陽的相對平衡,使發熱口乾諸症狀得以好轉或消失,或用針刺的瀉法或放血,可達到同樣效果。
二、陰陽學說在西醫治療原則中的應用:我們把血壓過高設定為陽,過低設定為陰。血壓過高是陽盛的表現,血壓過低是陰盛的表現。人體的血壓高於140/90mmHg時,就會出現頭暈、急躁、易怒等表現。血壓低於120/80mmHg 時,也就會頭暈,乏力等症狀。血壓的過高或過低也是一種陰陽不平衡的病理機制。當血壓過高,給降壓葯,實則為潛陽泄熱的治法。血壓過低,給升壓葯,實則為溫陽補氣的治法。所以說高血壓病的治療從大的原則上講,也應屬於平衡陰陽,使人體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即血壓在120/80mmHg左右的范圍,只有這樣人體才能有一個好的狀態,也就是精神乃治。同樣糖尿病的治療亦為平衡陰陽。我們把血糖過高設定為陽,血糖過低設定為陰。血糖的過高是陽盛傷津的表現,血糖的過低是陰盛耗傷陽氣的表現。血糖過高用降糖葯物,實則為抑陽降火。血糖過低,用升血糖的葯物,實則為扶陽益氣。故糖尿病的治療亦為平衡陰陽的治療法則。是人體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及血糖在空腹時保持在3.9—6.1mmol/l左右的范圍,只有這樣人體的機能才屬大致正常的范圍,也就是精神乃治。
三、陰陽學說在飲食烹制中的體現:我們要烤一個美味香脆的餅子,就要火力適中,當火力太大燒烤時,短時間烤出的餅子就會皮焦里生,餅子質量下降,人們就不喜食之。反之,當火力太小燒烤時,用很長的時間烤出的餅子就會無色而不熟,不能食用。我們把火力太大設定為陽,火力太小設定為陰。陽的過亢或陰的極度不足,都烤不出好的餅子。只有陰陽的相對平衡,即火力大小的適中,才會有滿意的效果,即燒烤出味美香脆的餅子。
四、陰陽學說在飲食量中的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餐吃多少,不同的人均有一個相對恆定的量。我們將飲食攝入過量設定為陽,飲食攝入不足設定為陰。陰陽的相對平衡即我們每餐攝入相對恆定的量。假若2—4兩為某個人每餐恆定的量,當飲食攝入過量為陽有餘,飲食攝入過少為陰不足,2—4兩為陰陽的相對平衡點。長期攝入過量會損傷脾胃,或導致肥胖症的發生。反之,長期飲食攝入不足,就會導致營養不良、貧血等病。只有按生活規律,每次攝入定量適量的飲食,才有利與身體的健康,即過量或不足(陰陽失衡)均對維持生理狀態不利。而適當的飲食量(陰陽平衡)才有利於維持機體正常功能狀態。現代醫學對糖尿病的飲食要求就是患者的飲食每日攝入的熱量和消耗的熱量保持相對的平衡,其血糖才能保持在相對正常的水平。其觀點還是一個陰陽平衡的問題。
五、陰陽學說在人的行為中的體現:人們日常的行為應該不急不躁且不拖拉,辦事心中有數,井井有條,這樣的人才是一個良好心態的人。過於急躁過於拖拉均非正常人格。我們將性格過於急躁設定為陽,性格過於拖拉設定為陰,陰陽的過盛或不及,均不能取得最佳的辦事效果。過於急躁的人,頭腦簡單,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深處,抓不住事物的本質,處理的問題漏洞百出,不能取得良好的辦事效果。過於拖拉的人,往往失去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或機遇,使原本能取得好的結果的事物,因為失去機遇而處於被動或不利狀態。故人體的行為也是處在陰陽平衡的狀態,才能做好事情。
六、陰陽學說在日常生活語言中的體現:在日常語言對人體的評價中,也反映了陰陽平衡的觀點。譬如說某人聰明能幹,是對這個人的贊美肯定,是接受評價者很喜歡聽的語言。如果說某人太聰明了,其評價的含義就發生了反方向的變化,意味著其人辦事斤斤計較,事事從小事著想,蒙騙別人,使人上當,是對其人的否定而不是肯定。評價某人老實忠厚,是對這個人的贊揚肯定,說那個人太老實了,其評價的含義也發生了相反方向的變化。意味著其人辦事呆板教條,辦事不靈活,也是對其人的否定。我們將聰明設定為陽,太聰明就是陽亢。將老實設定為陰,太老實就是陰盛。陽亢和陰盛均非常態也。只有聰明和老實達到一定的度,才是恰到好處,這樣的人才是人們喜歡交往的人,是我們做人的追求目標。
七、陰陽平衡在運動鍛煉中的體現:馬克思曾精闢的論述:「生命在於運動」,說明了運動在生命中的作用。活動二字,就是說想活就得動。平時注重活動鍛煉的人,氣血運行就通暢,體內的代謝廢物就易被代謝出去,人的精神狀態就好,平時就不易生病。但並不是運動的次數越多越好,運動的量越大越好。有調查顯示,職業競賽運動員的壽命低於正常人的壽命,我們將運動鍛煉過度設定為陽,將不去參加運動鍛煉設定為陰。陰陽失衡就不能取得鍛煉應有的效果,只有運動鍛煉適量(即陰陽平衡)人才能健康,才能延年益壽。
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是養生,延年益壽的基本法則。人之所以生病,是陰陽長期失衡的反映。所謂的醫生治病,其目的就是將失衡的陰陽重新調節成相對平衡的陰陽。養生保健涉及到陰陽平衡的諸多方面,在物質生活方面,其表現在吃、穿、住、行、用。在精神生活方面,其表現在性、情、意。都不可過剩或不及。掌握好適當的度,這個度就是陰陽平衡的最佳程度。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追求各方面得陰陽平衡,使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養生格言摘錄:
一、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言不斷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經散為五難。
二、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
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慾則閑。
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慾則平。
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慾則樂。
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慾則剛。
三、養生十六宜:
發宜常梳 面宜常擦 目宜常運
舌宜舔齶 齒宜常叩 耳宜常搓
津宜常咽 肩宜常聳 臂宜常抻
腹宜常摩 腰宜常捂 背宜常暖
肛宜常收 腿宜常曲 踵宜常提
足宜常按
道教養生的思想特色
1.1 天人相應,和諧統一「天人相應」是道教的宇宙觀,同時也是道教養生的重要思想基礎。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最初由無形無質的「道」生出真元之氣,真元之氣化生為相互對立的陰陽二氣,陰陽交合感應而又化生天地間萬物眾生,此為造化之道。可見,人與自然萬物皆歸源於道。老子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二十五章》)。人的行為應該仿效自然、服從自然、順應自然而動,而不應違背自然、破壞自然,人與自然才能保持自然的和諧與生態的平衡。道教理論高度強調了人與自然、人與天地大環境的和諧統一,即「天人合一」。道教將人身視為一個小宇宙,只要人身的小宇宙和自然的大宇宙同構相應 ,即達到「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的境界時,人就有可能「長生久視」,頤養天年〔1〕。道家從道學角度以「天人感應」學說闡明養生的基本原理。
1.2 重人貴生,樂生惡死「重人貴生」是道教的生命價值觀,生命是第一位的。《道德經》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把人與道、天、地放在同等的地位,可見人是世間萬物中最重要的,社會的一切都是因人而存在的,因而每個人都應「貴生」「重生」「保生」「修生」。道教認為「我命在我不在天」,提出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即給予主體選擇的自由,而人的生命壽限是不確定的,是可以通過人為的努力去求得生命的長存,因此主張並且相信經過一定的煉養過程,精神和形體可以相守不離,即形與神俱,實現長生不死而得道成仙的終極目標,這其中包含了一種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太平經》在這方面則予以反復闡明:「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道教特重今生,認為人為萬物之靈,是普天下最珍貴的,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應當「以生為貴」,「樂生惡死」,人人都有珍惜生命、延長壽命的本能要求和權利,因而人活在世上,應以追求快樂、幸福、健康、長壽,乃至長生不死為最高理想目標。
1.3 形神統一,性命雙修「形」是人體的一切組織結構,「神」即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形神統一,是形體與精神的結合,是形態與機能的統一。《太平經》指出:「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並也。常合則吉,去則凶。」認為形神「常合即為一,可以長存也。」晉代葛洪認為:「形須神而立焉」,「形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認為生命是形神的統一體,形與神是相互依存,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不可分離。由於道教的養生思想強調形神合一,因此在修煉過程中,既重視精神的修養,也重視形體的鍛煉,並竭力把精神與肉體的修煉密切結合起來。性命與形神是兩對可以相通的概念。性與神相通,指人的心性、精神、意識等;命與形相通,謂人的形體軀體、存在等。漢唐時期,養生家多稱「形神共養」,唐以後之煉養家則多稱「性命雙修」。道教的性命雙修養生理論所追求的是整個人生修養體系,並借這個理法完備的體系,以達到人生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與中國儒家、佛教的養生學相比較,唯道教性命雙修,故更為圓滿。
1.4 修德行善,頤養天年道教「重命養生」的目的,並非僅僅的為了長生不死,因為人不僅是自然產物,更是社會存在。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在事實上成為道教仙學理論的基礎。自我肉體修煉與自我心靈的完善,自然而然合二為一,養生與道德緊密聯結。道教認為,修仙道之前必須修人道,人道不修焉能成其仙道。而成仙道的前提在修德,揚善抑惡,實現生命之轉化的關鍵是人的德行。中國文化重視自我修養的傳統自古就有,《周易》說:「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尚書》認為滿招損,謙受益是天道的規律,提倡做人應「慎厥終,修思永」。
道德修養,一方面是性情的修養,另一方面是行善積德。為善而生,為惡則死;善則長生成仙,惡則與仙無緣這樣,長生成仙即成為至善的標志〔2〕。人的道德表現有善有惡所以人的命運也有好有壞,壽命有長有短。而道德表現是人能自主選擇的,一個人的選擇就決定了他的生命走向。任何人無論富貴或是貧賤,健康或者羸弱,只要行善,生命就會充實而長久,長生不死就是所得的回報。善的人生就是福與樂的人生。 可見,道德修養是長生不老的必備條件。一個人想修成神仙,除了外服仙葯,內練精氣之外,還必須積大功德,功夫、功德並俱,方可成為「天仙」。道教在面對死亡的陰影之前,以高度責任感去探索生命的奧妙,力圖創造一個統一的完美的自我,使之依從人類的願望,讓生命進入永恆狀態。
2 道教養生觀在傳統醫學中的體現
道家充分肯定人存在的意義,認為通過採取各種養生手段來愛護保養自己的身體和生命,就能達到長壽的目的。原始道教中的許多思想被傳統醫學的經典所吸收,最終形成獨具特色和優勢的中醫養生學。
2.1 順應自然、與天地合參為養生防病前提 道教養生思想以「天人合一」理論為核心。首先,體現在人體的內環境與外界的自然環境是相互協調統一的,二者共同經歷著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道教養生非常重視按照季節和時辰進行修煉,如:服食養生、房中術以及日常攝養衛生即是如此。其理論根源來自於道教「天人相應」。其次,人身小宇宙與天地大宇宙是同構相應的。不僅人的身體器官構造與宇宙結構相應,而且通過陰陽五行八卦等符號體系,將天人結構巧妙地組合在一個同構體系中。「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老子認為,道為宇宙的本體,萬物變化之源,所謂「萬物之宗」。《淮南子·天文訓》稱之為 :「道者,規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為陰陽,陰陽分而萬物生」。可見老子這個「道」實際上是一種有象可見,有精可存,其真可信的物質,由這種物質衍生為「一」,「一」即元氣,再化生陰陽而成萬物,說明「道」如同太極是萬物化生之原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明確地指出了「道為萬物之宗」,並同時表明人只有掌握宇宙運動的規律,掌握陰陽之道,方能養生而防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故四時陰陽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者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為得道。道者,聖人從之,愚者背之。」此外,《素問 》尚有「謹道有法,長有天命」、「謹奉天道」之語,也是告訴人們,人應順應自然法則,並遵從之,才能壽老而長生。並提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凡事要先知「道」之理,方能行「道」之術。可見養生防病應以順應自然、與天地合參為前提條件。
2.2 陰平陽秘為養生防病之核心 道教樸素地將人的身體比作一個小宇宙,並與自然界的大宇宙聯系起來,不僅要調諧人體「小宇宙」的運行,而且還要調諧「小宇宙」與「大宇宙」的運轉。同時,人是自然的產物,人和自然界也是統一的整體。由此提出「天人相應」的養生學說,認為人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中醫學把人體看成是一個以臟腑為中心,心為主宰,通過經絡將人體各個部分相互聯系起來的有機的統一整體。《素問》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又《靈樞》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明確地指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體的生理、病理、生長、發育、衰老、死亡都與自然界的變化休戚相關。人體自身以及人與自然界之間必須保持陰陽的協調平衡,才能健康長壽。《素問·調經論》曰:「陰平陽秘,自然界存在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由於人類長期生活在這種自然環境中,已經能夠適應四季的變化,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規律:春夏陽氣升發,秋冬陽氣潛藏。如果人們在養生過程中,能夠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調節臟腑的機能活動,注意養精安神,益氣補血,保持機體陰陽平衡,身體就會健康,就能延年益壽。《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所以養生防病之核心是要調整陰陽平衡,最終達「陰平陽秘」的和諧狀態〔3〕。
2.3 精充、氣足、神旺為養生之基礎道家認為,「精」是人的物質基礎,它不僅是物質現象,也是精神現象。是人體正常生命的物質保證。中醫認為: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精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秉受於父母,「後天之精」源於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和肺吸入之清氣,「先天之精」必須得到「後天之精」的不斷充養方可保持充盈,發揮其功能。道家認為,「氣」是生命現象和生命本身的本源。《莊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氣聚成人,氣消則人亡。中醫的「氣」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重要的物質。《難經·八難》曰:「氣者,人之根本也」。人體的「氣」具有很強的活力,有不斷運動的特性,它既是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又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推動著人體生命進程,貫穿於生命運動的始終。「氣」的活動一旦停止,生命也便終止。中醫的廣義「神」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狹義之「神」為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道家認為,「神」是人的生命來源。老子說:「穀神不死」,即養神才能不死,「神」要靠「氣」來滋養才得以發揮功效,人只有注重「神」的內守,才能身心健康。
道家和中醫都認為三者之間相互聯動、相互為用,精、氣、神被稱為人身之「三寶」。精能化氣,為氣之源,氣能生精;精充氣旺,氣生精盈。精氣是神活動的物質基礎,精充則神旺,精虧則神疲;神能御精,神安則精固,神盪則精失;精為神之基,氣是神之力,精氣充足則神才充沛旺盛。由此強調了精、氣、神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作用以及養生中的重要意義,主張在養生過程中要注意保養人體的精、氣、神「三寶」,以精充、氣足、神旺為養生之基礎,如此可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3 小結
道教養生觀,就是道教對人的生命、人與自然、精神與自然關系等一系列問題的基本認識和態度,也就是道教養生思想的基礎。道教文獻中的大量的養生著作和道教養生方術,充分體現了道教珍愛生命、重視養生,渴望永生的熱忱和探索精神。道教獨具特色的養生觀中包含其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它對中醫養生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形成了以順應自然、與天地合參為養生防病前提;以陰平陽秘為養生防病之核心和以精充、氣足、神旺為養生防病之基礎等的中醫養生學養生防病的基本思想。為使中醫養生學理論體系不斷完善,我們應在此基礎上繼續挖掘和整理,投入更多的精力、採用更科學的方法,將探索延年益壽的研究工作持續做下去。
園藝療法,HorticulturalTherapy,日本稱為園藝療法,韓國稱為園藝治療,簡單的定義是:利用園藝來治療。園藝療法概念的最早起源在1699年,一位名叫李那托·麥加的人在《英國庭園》中對園藝的治療效果記述道:在閑暇時,您不妨在庭園中挖挖坑,靜坐一會,拔拔草,這會使您永葆身心健康,這樣的好方法除此之外別無它途。
園藝療法操作的主要方面:
1.活動(Movement)的成分
身體運動(全身、上肢和手,下肢的運動,筋骨與關節可動部位,協調性) ,刺激感覺(觸覺、視覺、聽覺、平衡感、溫冷覺、味覺、嗅覺等)。
2.注意力集中(Intention)的成分
注意力集中,智慧(經驗)積累,加深理解力。
3.生命(Life)的成分
季節的變化,生長周期的變化,生命力的增強。
4.抑制(Keeping)的成分
適度的疲勞,增加體力與促進心臟機能,時間的有效利用,人們之間的交流。
「園藝療法」養生全攻略
園藝療法的精神功效
(1)消除不安心理與急躁情緒在醫院病房周圍種植草木,病人於其中散步或通過門窗眺望,可使病人心態安靜。據報道,在可以看見花草樹木的場所勞動,不僅可以減輕勞動強度,還可以使勞動者產生滿足感,如果是園藝栽培活動地的話,效果則更佳。
(2)增加活力投身於園藝活動中,使病人、特別是精神病患者忘卻煩惱,產生疲勞感,加快入睡速度,起床後精神更加充沛。
(3)張揚氣氛一般來講,紅花使人產生激動感,黃花使人產生明快感,藍花、白花使人產生寧靜感。鑒賞花木,可刺激調節鬆弛大腦。
(4)培養創作激情盆栽花木、花壇製作以及庭園花卉種植等各種園藝活動,是把具有自然美的植物材料按照自己的想像進行布置處理,使其成為藝術品。這種活動可以激發創作情。
(5)抑制沖動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整地、挖坑、搬運花木、種植培土以及澆水施肥,在消耗體力的同時,還可抑制沖動,久而久之有利於形成良好的性格。
(6)培養忍耐力與注意力園藝的對象是有生命的花木,在進行園藝活動時要求慎重並有持續性。例如,修剪花木時應有選擇地剪除,播種時則應根據種粒的大小覆蓋不同深度的土壤,這些都需要慎重與注意力。若在栽植花木的中途去干其他事情,等想起重來栽植時,花木可能已枯萎。因此,長期進行園藝活動的結果,無疑會培養忍耐力與注意力。
(7)增強行動的計劃性何時播種、何時移植、何時修剪、何時施肥……植物種類不同,操作內容不同,則時間與季節亦不同。園藝活動,必先制定計劃,或書面計劃或腦中謀劃,因人而異。此項工作或愛好可以增強自己與植物的感情,把握時間概念(早、晚、季節的變化等)。
(8)增強責任感採取責任到人的方法,病人必須清楚哪些是自己管理的盆花、花壇等。因為花木為有生命之物,如果管理不當或疏忽,會導致枯萎。這可使病人認識到哪些是自己不得不做的工作,從而產生與增強責任感。
(9)樹立自信心待到自己培植的花木開花、結果時,會受到人們的稱贊,這說明自己的辛勤勞作得到人們的承認,自己在滿足的同時還會增強自信心。這對失去生活自信的精神病患者醫治效果更佳。當然,為了不讓患者們失望,開始時應該選擇易於管理、易於開花的花木種類。
園藝療法的社會功效
(1)提高社交能力參加集體性的園藝療法活動,病人以花木園藝為話題,產生共鳴,促進交流,這樣可以培養與他人的協調性,提高社交能力。
(2)增強公共道德觀念對自己的生活環境利用花木進行美化綠化,或者自己所負責的盆花、花壇開出漂亮的花朵,在增強自信的同時,還體會到自己為大家做了有益的事情。另外,為花壇除草摘除枯萎花朵、掃除落葉等活動,可以培養自己的環境美化意識和習慣,增強公共道德觀念。
園藝療法的保健功效
(1)刺激感官植物的色、形對視覺,香味對嗅覺,可食用植物對味覺,植物的花、莖、葉的質感(粗躁、光滑、毛茸茸)對觸覺都有刺激作用。另外,自然界的蟲鳴、鳥語、水聲、風吹以及雨打葉片聲也對聽覺有刺激作用。卧病在床的患者或者長久閉戶不出門的人們,到室外去沐浴自然大氣,接受日光明暗給予視覺的刺激,感受冷暖對皮膚的刺激,這可稱為自然療法,也是園藝療法的內容之一。白天進行園藝活動、接受日光浴,晚上疲勞後上床休息,有利於養成正常的生活習慣,保持體內生物鍾的正常運轉,這對失眠症患者有一定的療效。
(2)強化運動機能人的精神、身體如果不頻繁地進行使用的話,其機能則會出現衰退現象。局部性衰退會導致關節、筋骨萎縮,全身性衰退會導致心臟與消化器官機能低下、易於疲勞等。園藝活動,從播種、扦插、上盆、種植配置等的坐態活動到整地、澆水、施肥等站立活動,每時每刻都在使用眼睛,同時頭、手指、手、足都要運動,亦即它為一項全身性綜合運動。殘疾人、卧病在床者以及高齡老人容易引起精神、身體的衰老,而園藝活動是防止衰老的最好措施。
觀賞園藝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人的身心健康。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與少子化社會,我國正在進入這種社會。人情淡薄,價值觀喪失,青少年犯罪增加,社會與家庭問題突出。園藝療法被認為是最能緩和與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手法之一。多親近那些美麗的植物吧,你將擁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目前,園藝養生正在國外方興未艾。所謂園藝養生,就是通過栽花、種草、種菜或培植果樹來達到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和預防、治療疾病的目的。例如美國舊金山有家醫院專為一些慢性病人開辟了一片空地,讓他們從事花草和蔬菜的種植活動;澳大利亞的一家療養院,還根據患者的不同症狀,讓他們分別在田野里進行拔草、剪枝、施肥、鬆土、澆灌等體力勞動,實踐證明這些病人康復得很快。日本也有一家療養院,將心理治療和心理調節融為一體,讓病人在輕音樂聲中吃葯,從事拔草、捉蟲、澆灌、授粉等園藝活動。
園藝健康法是別具一格的一種療法。它主要通過種花、種草、種菜、培植果樹等一系列活動來治療疾病。在種植花草的同時,也聞到了花香,因此,可以說園藝健康法是兼有香味的療法。在街心公園里鬆土鋤草,或者向花木澆水,觀賞各式各樣的花卉。所有的這一切都會給人們以極大的精神安撫。醫學家們確認,園藝療法主要是通過調整中樞神經系統興奮與抑制過程的失常,促進疾病向好的方面轉變。如各種慢性病症患者,往往存在著焦慮狀態和沮喪心理,通過種植花草樹木,看到親手栽培的花木,正在日新月異蓬蓬勃勃地向上長,就會有一種自豪感、自慰感湧上心頭,進而增強戰勝疾病、創造美好生活的勇氣。精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向來很難和旁人相處,通過種植這些有生命的植物,也就邁開了適應社會的第一步,促進了身體的康復。
再者,許多花草樹木都能吸收空氣中的有毒氣體,排出氧氣。除了森林樹木地帶,花草繁多的地方也是負離子較多的場所,當然也是進行空氣負離子療法的好去處。園藝療法可作為多種疾病的輔助治療,最適宜於老年人應用。

園藝療法的適應症包括:低血壓、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習慣性便秘、肺結核、緊張性頭痛、收發性痙攣症、弱視、更年期綜合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等。

5、誰知道養生的花草茶啊,都是有什麼功效?大神們幫幫忙

不同的花茶有不同的功效,玫瑰花茶可以美容調血氣,茉莉花茶可以順氣幫助睡眠,還有很多花茶可以混合飲用,比如迷迭香和玫瑰混合可以豐胸等。

6、養生的重點是養什麼

中醫養生學的核心就是保養元氣,只有元氣足,身體才能健康,人亦才更長壽。
天人合一 調於四時
元氣來源於先天父母,靠後天水谷精微滋養,以調節、維持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全過程,元氣盛,人之輕病可不葯而愈,重病可配合葯物或療法戰勝疾病。如元氣衰敗,雖有效治療,亦難免死亡。
中醫認為,人要適應自然氣候的變化,否則就會生病,甚至死亡。中醫學叫「天人合一」,也叫「天人相應」。人的健康長壽,是不能違背自然氣候變化規律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要注意適應四季寒、熱、溫、涼外,還要注意避其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氣,更要注意防範反常之氣,這種季節氣候大氣反常所致之病叫做時令病。
如何避免反常之氣致病,首先應「動作以避寒」、「隱居以避暑」等,同時更要心理舒暢,無雜念妄想,勿勞心神,保持機體元氣抗病功能。這些預防措施對於老年或體弱多病之人,更為重要。這也叫調於四時,和於人體。適應季節氣候之突變,是中醫學養生之道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情志安寧 氣血通暢
中醫認為,生命活動,貴在氣血通暢,所以「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便是中醫治病的大法。影響氣血不暢的主要因素,就是心情不快,情志不寧。情緒安寧,可使氣血運行保持動態平衡,反常的情志,可使氣血運行逆亂。據統計,長壽健康者90%以上都具有溫和、開朗、樂觀的性格。中醫學將人的情志區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個方面,也叫「七情」。七情太過就要情志不寧,損傷人體元氣和功能。七情又分別與人體五臟各有所關,如過怒傷肝、過喜傷心、過悲傷肺、憂思傷脾、驚恐傷腎。如過怒傷肝,可導致肝臟疏泄條達和動升的生理功能失調,肝氣郁而化火上逆,出現頭暈、頭痛、心煩、急躁、口苦等病症。肝氣郁滯日久,又可導致機體有關臟器的關系失衡。首先會影響脾胃,出現胃病。臨床常見的高血壓病、眩暈病、膽囊炎、各種胃炎、神經衰弱等多種病,大都是由情志不寧而引起的。可見情志和人體生命健康關系多麼密切。所以情志的安寧,是中醫養生之道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

動靜結合 形神合一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鍛煉,可強筋壯骨,增強機體功能,使人健壯。但活動鍛煉,必須動靜結合,形神合一。如鍛煉活動時,心神不靜,胡思亂想,反而促使氣血紊亂。只有形神合一,相互為用,互相依存,才能使人元氣充足,健康長壽。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等,無一不是既要形體活動,又要思想入靜,達到形神合一的。可見運動鍛煉,形與神俱,形神合一,是中醫學養生之道的重要環節。
飲食有節 保護脾胃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體生命活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但飲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又必須依賴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完成。人體各部分組織器官無不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輸布水谷之精微,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動。故養生十分強調重視保護脾胃。實踐證明,長壽又健康的老人,都是飲食好、脾胃健的人。同時脾胃功能健全,又可增加人體元氣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漢末名醫張仲景亦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歷代醫家在治療預防疾病和養生保健方面,都十分重視調理脾胃。
脾胃之功能損傷,可來自多方面原因,如氣候的突變和精神刺激等等,但主要在飲食方面,暴飲、暴食、過食生冷肥膩之品,或過飢過飽、飲酒過度等,均可損傷脾胃。金元時代名醫李東垣亦指出:「脾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諸病之所由生也。」飲食方面最好能做到定時、定量、定性,早飯宜吃好、午飯可吃飽、晚飯要吃少,保護好脾胃。
中醫對食品種類亦非常重視。如《素問·臟器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說明人以米、麥、谷、豆等類為主食,再輔助吃一些水果,肉類少吃為益,多吃些蔬菜以補充飲食。現代科學對人體營養方面研究提出:主食宜粗細糧搭配,吃飯宜七八分飽,不甜膩,多食蔬菜,適當吃些水果、瘦肉、蛋類、魚蝦等品,保證人體需要的蛋白質、各種微量元素等營養,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中醫養生還有食療、葯膳等,可適當選擇。
益腎固精 全真養形
腎臟為人體重要臟器之一,中醫學稱腎為「先天之本」,腎氣旺盛,可使人精氣充盛,生殖力強,思維敏捷,筋骨強健,耳聰目明,年老而精力不衰。故歷代中醫學家都主張將益腎固精作為保健強神益壽延年的養生重點。有人雖年逾古稀,但仍耳不聾、眼不花、發不落、齒不脫、精力充沛,都與腎固精足有關。相反也有人年不過花甲,卻未老先衰。造成腎精虧虛的原因很多,最常見且易造成腎虧的是青中年時期縱欲過度,妄想勞甚,不知養生所致。所以中青年時期不知固腎養生,病已造成,想補救已悔之晚矣。因此,要想健康長壽,年老不衰,青中年時期就要房事有節,清心寡慾,注意益精固腎。
中醫學養生之道,幾千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理論,想達到精、氣、神充沛,既長壽又健康,難度雖有,但如能做好以上五個方面,是完全能實現的。的疾病與健康,衰老與長壽都和很多的飲食有關,除了外界的一些因素之外,我們自身和長壽的關系尤為重要,而尤其是對元氣的保養至關重要,中醫養生學的核心就是保養元氣,只有元氣足,身體才能健康,人亦才更長壽,那麼我我們應該如何保養元氣呢?
老人如何養生
起居養生
秋季睡眠養生應分早秋、中秋、暮秋三個階段來調整作息時間。現在已過了初秋,到了中秋和暮秋,就應該本著避潮濕、避寒涼的原則,採用早睡早起的方式,順應自然界的變化,早睡滋養陰氣,早起順應陽氣。秋季睡眠養生的早起,能夠使人提前覺醒,精力充沛,從而避免秋乏的發生。一般來說,秋季以晚9點至10點入睡,早晨5點至6點起床比較合適。
秋天天涼了也要保持居室經常通風,當室內外溫度相差10℃時,15分鍾即可將室內空氣交換一遍。少在居室內吸煙,以減少污染,廚房最好安裝換氣扇,庭院、室內可養些花草,以調節空氣濕度。
秋天防靜電傷身。為了防止靜電的發生,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室內要勤拖地、勤灑些水,或用加濕器加濕;要勤洗澡、勤換衣服,以消除人體表面積聚的靜電荷。發現頭發無法梳理時,將梳子浸入水中片刻,等靜電消除之後,便可以將頭發梳理服帖了。對於老年人,應選擇柔軟、光滑的棉紡織或絲織內衣、內褲,盡量不穿化纖類衣物,以使靜電的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
「秋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遇冷不穿衣」。當天氣驟然變冷時,適當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反而會招災惹病。「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感寒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嚴嚴實實。「秋凍」的另外一層意思是,晚秋可適當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但要以自己能接受為限度。
飲食調理
1、防寒溫里。每日的早餐,用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煮粥配大棗和乾薑、核桃仁、甜杏仁、葡萄等,也可以食用豆漿、胡辣湯、羊肉湯、醋熘白菜、糖蒜等。
2、排濕祛風。遇有風雨陰濕天氣或者體內有濕、大便稀的情況,老年人應增加祛風排濕的飲食,如選用大米、扁豆、紅小豆、薏米、蓮子、栗子、蔥、姜、花椒、茴香、丁香、胡椒等。
3、潤燥滋陰。在乾燥天氣或口乾舌燥、大便乾的情況下,老年人應選擇潤燥滋陰的飲食,此類飲食品種能增強免疫力,可選用全麥面、小麥仁、豆芽、豆漿、花生、芝麻、紅薯、山葯、南瓜、蘿卜、白菜、蓮菜、百合、木耳、梨、蘋果、葡萄、枸杞、大棗、甜杏仁、甘蔗、蜂蜜、鴨蛋、蒸雞蛋羹等。
4、收斂陽氣。在飲食中適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醋等酸味食物可收斂陽氣,若無風寒天氣或體內沒有涼寒,老年人應盡量少用或不用解表發汗的食品,如大蔥、生薑、辣椒、芥末等。
5、五味調和。這是健康的八大基石之一,老年人應注意如下關系:辛辣味與酸味或者苦味是相互制約的;甘甜味與鹹味或者酸味是相互制約的;鹹味與苦味或者甘甜味是相互制約的等。
精神、運動調養
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秋令肅殺,自然界凄涼的景色容易導致老年人悲觀傷感的消極情緒。研究發現:不良的心理刺激,會抑制人體免疫防禦功能,易致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紊亂,從而導致許多疾病叢生,因此,老年人應特別注意精神保健。
秋季陽光和煦,原野金黃,秋高氣爽,是老年人閉目養神、收聚精銳的大好時光,此時老年人宜到公園、郊野、山林等林木繁榮、寧靜優雅之地,做做閉幕養神的氣功。閉目,先眼肌放鬆,再面部放鬆,心胸噴涌而出,眼睛也即會有神。許多名人學士在繁忙緊張的腦力勞動之餘,做做閉幕養神功,即可收到養精蓄銳之奇效。
另外秋天是旅遊登山的黃金季節,老年人可以結伴去野外山鄉,登高遠眺,飽覽大自然秋花爛漫、紅葉勝火等勝景,一切憂郁、惆悵頓然若失,愉悅和諧的情緒會使您煥發出青春般的活力。

7、誰知道養生的花草茶啊,都是有什麼功效?

一般我們所說的花草百茶,特指那些不含茶葉成分的香草類度飲品。花草茶是將植物之根、莖、葉、花或皮問等部分煎煮或沖泡,而產生芳香香氣、特殊味道或美好視答覺效果的的草本專飲料。花草茶最早從歐洲傳來,逐漸被我們接受而成為常見的飲屬品。

花草茶

8、養生花卉有哪些?

金邊吊蘭抄
金邊吊蘭不僅是居室內極佳的懸垂觀葉植物,而且也是—種良好的室內空氣凈化花卉。金邊吊蘭具有極強的吸收有毒氣體的功能,一襲般房間養l一2盆弔蘭,空氣中有毒氣體即可吸收殆盡,故金邊吊蘭又有「綠色凈化器」之美稱。

與養生花草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