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夏秋冬養生原則是什麼?
《黃帝內經》根據五行學說,以人體五臟為中心,五色與五臟相配,即綠紅黃白黑。紅主心,綠主肝,黃主脾,白主肺,黑主腎。那麼一年四季就都有那些對應養生的食物?春夏秋冬四季分別吃什麼益處多而且健康呢?一:春季:春之芽,春日食春芽是大自然的賜予,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說要「食歲谷」,意思就是要吃時令食物。春天裡所有的植物都生發出新鮮的嫩芽,其中,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等。
春韭:春日,嘗鮮,首推春韭。春天氣候冷暖不一,需要保養陽氣,而韭菜最宜人體陽氣。韭菜含有揮發油、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有健胃、提神、強腎等功效。春韭為韭菜中的佼佼者,味道尤為鮮美。其根白如玉,葉綠似翠,清香馥郁。春韭吃法多樣,既可佐肉、蛋、蝦、墨魚等,又可做蒸包水餃的餡料。炒綠豆芽或豆腐乾時加些春韭,格外芳香可口。
菠菜解毒防春燥:春天裡吃食的菜蔬還有菠菜,菠菜一年四季都有,但以春季為佳,「春菠」根紅葉綠,鮮嫩異常,最為可口。春季上市的菠菜,對解毒、防春燥頗有益處。中醫也認為菠菜性甘涼,能養血、止血、斂陰、潤燥。因菠菜含草酸較多,有礙鈣和鐵的吸收,吃菠菜時宜先用沸水燙軟,撈出再炒。
蔥蒜殺菌助春陽:蔥、姜、蒜不僅是調味佳品,還有重要的葯用價值,可增進食慾、助春陽,還具有殺菌防病的功效。春季是蔥和蒜在一年中營養最豐富,也是最嫩、最香、最好吃的時候。
春筍:說到吃春,不得不提的就是春筍。春筍脆嫩鮮美,可嚼出清香和甘醇來,被譽為「素食第一品」,如果說肉食者鄙,食筍則正好相反。筍的味道就是如此清雅雋永。蘇東坡曾道:「無竹則俗,無肉則瘦,若想不俗也不瘦,天天筍煮肉。」中醫認為,春筍有「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的功效。
1、春季第一茶:玫瑰花,「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吃春」的重點不僅在於「吃」「喝」也同樣重要。春季第一茶,亦花亦茶——它就是大家熟悉的玫瑰花。玫瑰花茶性微溫,具有活血調經、疏肝理氣、平衡內分泌等功效,對肝與胃有調理作用,並能消除疲勞、改善體質,適於春季飲用。此外,具有「解郁聖葯」美譽的玫瑰花茶,還能讓你的心情「多雲轉晴」。不僅如此,玫瑰花茶還能美容養顏,有助改善皮膚乾燥、消除色斑、改善膚色。2、養脾佳品大紅棗:人們在春天裡的戶外活動比冬天增多,體力消耗較大,需要的熱量增多。但此時脾胃偏弱,胃腸的消化能力較差,不適合多吃油膩的肉食,因此,熱量可適當由甜食供應。紅棗正是這樣一味春季養脾佳品。3、入脾養血龍眼乾:龍眼乾適合安神肝血不足、氣血循環不佳者,易在春天睡不好、沒精神。而龍眼乾可入脾養血,脾胃養足了,肝血、肝氣也較足,晚上睡不好、易頭暈的人可多吃。不過常口乾舌燥、易上火、體質較燥熱的人則要少吃,建議1天不要吃超過半個手掌的量。
二:夏季,多吃苦味食物在一日三餐中,注意多吃些苦味的食物。苦味的食物雖然味道上不是那麼適口,不過卻是暑日的健康食品。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鹼具有消暑清熱、促進血液循環、舒張血管等葯理作用。三伏天氣里吃些苦瓜、苦菜,或者飲用一些啤酒、茶水、咖啡、可可等苦味飲料,不但能清除人內心的煩惱、提神醒腦,而且可以增進食慾、健脾利胃。注意補充維生素高溫季節,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容易缺乏各種維生素。此時,可以選擇性地定量補充一些維生素,最好是食物補充,可以選擇一些富含維生素和鈣的食物,如西瓜、黃瓜、番茄、豆類及其製品、動物肝腎、蝦皮等,也可以飲用一些果汁。別忘補鹽補鉀夏天出汗多,體內喪失的鹽分就比較多。所以要注意多吃些鹹味的食物,以補充體內所失鹽分,達到身體所需的平衡。此外,出汗多也會導致體內的鉀離子喪失過多,具體的症狀是人體倦怠無力、食慾不振等。新鮮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較多的鉀,因此可以酌情有控制地吃一些草莓、杏子、荔枝、桃、李等水果,而蔬菜中的青菜、大蔥、芹菜、毛豆等含鉀也很豐富。茶葉中含有比較多的鉀,夏天的時候多喝茶,既可以消暑,又能補鉀,可謂一舉兩得。暑天宜清補夏天的飲食應該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應該選擇具有清淡滋陰功效的食物,如鴨肉、鯽魚、蝦、瘦肉、食用蕈類(香菇、蘑菇、平菇、銀耳等)、薏米等。多吃解暑葯粥夏天不適合大補,夏天吃大補的食物容易讓身體不舒服,所以羊肉不宜多吃,尤其是血壓高的人。最好是多吃蔬菜,少吃油膩,並注意多吃些可以清熱降暑的食物,如綠豆粥、扁豆粥、荷葉粥、薄荷粥等「解暑葯粥」。「紅燈」食物炎熱夏季,人體的食慾往往會對人的飲食產生誤導,導致的結果就是滿足了口感,帶來了疾病。所以,夏季要健康,還要多多注意少吃或者不吃不宜食物。
2、少吃涼食氣候特別炎熱的時候,適當的吃一些涼食或者喝一些冷飲會讓人感覺身心舒適,還能起到一定的驅暑降溫作用。但是,這些食物不宜吃得太多。涼粉、冷粥吃得太多就容易傷胃。而雪糕、冰磚等是用牛奶、蛋粉、糖等製作而成,不可以食用過多,否則容易導致胃腸溫度下降,引起不規則收縮,誘發腹痛、腹瀉等症狀。目前市場上的飲料品種很多,但是營養價值不高,還是少飲為好。如果喝多了冷飲還會損傷脾胃、影響食慾,甚至可能導致胃腸功能混亂。吃水果應該適度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人體多種基本營養需求———碳水化合物、礦物質、蛋白質等,都不是單單依靠吃水果就能滿足的,長期靠「水果化」生存,容易導致蛋白質攝入不足,對人體的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都產生不利影響。有些年輕的朋友喜歡在夏天的時候光靠吃水果來減肥,其實不是很科學。光吃水果不但會導致很多疾病,而且因為大部分水果含糖量很充足,所以長期大量攝入,並不能達到減肥效果。避免生食水產品水產品的營養豐富且味道好,夏天生食口感也是一流的。不過,像熗蝦、毛蚶、泥蚶、魁蚶、醉蝦、醉蟹、咸蟹等海鮮食品,安全風險較大。因為海鮮中含有很多寄生物,未經高溫消毒,吃了容易傳染疾病。
3、很多人認為,沒有經過加熱或是高溫烹飪的食物,含有的營養元素不會流失,生吃就是最好的。實際上,像蔬菜、水果這些食物生吃比較好,它們所含有的維生素、纖維等營養元素不會缺失。但是生吃蔬菜水果時一定要洗干凈,因為現在蔬菜、水果多含有農葯。家庭用餐多注意防止生熟食品交叉感染,所以切不可將煮熟的食物放在盛過生海鮮、生肉且尚未洗干凈的容器或者碗盤內。夏季尤其要注意及時冷藏已經加工好的熟食品,通常常溫下熟食品的存放時間應該控制在兩小時內。食物最好現做現吃,生吃瓜果要洗干凈並且進行消毒。如果食物已經腐爛、變質、變味,則容易導致腹瀉等症狀,最好別吃。在做涼拌菜的時候,應該加入蒜泥和醋,既可以調味,也能起到殺菌的作用,而且還增進食慾。食物從冰箱拿出來以後,最好在常溫下放置10~20分鍾以後再吃,因為剛拿出來的時候太涼了,對於老人小孩來說,他們脾胃比較虛弱,容易受到傷害。
秋天:一般人到了秋季,由於氣候宜人,食物豐富,往往進食過多。攝入熱量過剩,會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使人發胖,俗話叫「長秋膘」,這樣不好。在秋季飲食中,要注意適量,而不能放縱食慾,大吃大喝。
2.從中醫食療理論上講,認為秋季屬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在我國黃河流域,一到秋季,氣候就變得晴朗乾燥,因此主張應當潤燥。怎樣做到這一點呢?首先應當少吃一些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應當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蘿卜、西葫蘆、茄子、綠葉菜、蘋果、香蕉等。另外,中醫還認為秋季屬合,萬物收斂,因此又主張「應吃辛以發散」。意思是說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積蓄。因為凡是帶有辛香氣味的食物,都有散發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氣味的食物如芹菜。3.由於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飲食特別注意不要過於生冷,以免造成腸胃消化不良,發生各種消化道疾患。所以提出「秋宜溫」的主張,也就是說秋天應當避免光吃些涼和性寒的食物,應當多吃一些溫性食物。
秋天,天氣漸漸轉涼,人們的口、鼻、皮膚等部位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乾燥感,故應吃些生津滋潤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適合秋季食用的食品有:百合:清心安神、消除疲勞,有潤燥止咳的作用;山葯:其特點是不熱不燥,不論男女老幼、體健體弱,都適合食用;蓮藕:生藕能清熱生津止渴,熟藕能健脾開胃。故有「暑天宜生藕,秋涼宜熟藕,生食宜鮮嫩,熟食宜壯老」的說法;栗子:有健脾養胃、補腎強骨的作用;胡桃:能溫肺定喘,又能益氣養血、潤燥潤腸;花生:深秋後花生成熟,宜用鮮花生仁或研末沖湯服或水煮煎服,不宜炒吃;紅棗:秋食紅棗,益肺補氣,如能與銀耳、百合、山葯共煨食,效果更好。此外,秋季還適合食用梨、荸薺、海蜇、胡蘿卜、薺菜、平菇、海帶、番茄、兔肉,進補則適宜食用黃芪、人參、沙參、枸杞子、何首烏等。秋天的主要氣候特點是乾燥,空氣中缺少水分,人體同樣缺少水分。但是,光喝白開水,並不能完全抵禦秋燥帶來的負面效應。我國古代就有對付秋燥的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換言之,喝白開水,水易流失,若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就不那麼容易流失了。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舉三得。
秋燥時節,還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薑、蔥及酒等,特別是生薑。這些食品屬於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後容易上火。當然,將少量的蔥、姜、辣椒作為調味品,問題並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比如生薑,它含揮發油,可加速血液循環,同時含有姜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興奮腸道、促進消化的功能。生薑還含有姜酚,可減少膽結石的發生。在古代醫書中也出現這樣的「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看來,秋天不食或少食生薑以及其它辛辣的食物,早已引起古人的重視,這是很有道理的。秋季是人最容易長脂肪的季節。這是因為立秋之後,天氣慢慢地變得涼爽起來,人的食慾大開,夜間的休息也舒服多了,閑暇時間疲憊的身體更願意安靜地休息,而不願意參加有體力消耗的活動。這樣一來,人體每天的熱量攝入大都超過熱量消耗,使脂肪一點點地囤積起來。如果不加以調整,經過秋、冬兩個季節,人就會胖很多。年復一年,人就會很快「發福」起來。更要命的是,肥胖既有礙人的形體美,還會帶來高血壓、冠心病、腦動脈硬化等「文明病」,所以一定不能「縱容」它。
栗子煮粥吃,能補中氣,單獨蒸、炒,剝殼而食,不僅口味好,而且營養價值高。霜降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過後就是「立冬」。俗語「補冬不如補霜降」。秋補既吃羊肉也吃兔肉。水果作為時尚食品,盡人皆知。然而,水果也可以作為補品,如秋季的梨子和柿子老年人除了不要秋凍,核心的問題是飲食的選擇和搭配,有以下幾方面:防寒溫里每日的早餐,用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煮粥配大棗和乾薑、核桃仁、甜杏仁、葡萄等,也可以食用豆漿、胡辣湯、羊肉湯、醋熘白菜、糖蒜等。排濕祛風遇有風雨陰濕天氣或者體內有濕、大便稀的情況,應增加祛風排濕的飲食,如選用大米、扁豆、紅小豆、薏米、蓮子、栗子、蔥、姜、花椒、茴香、丁香、胡椒等。潤燥滋陰在乾燥天氣或口乾舌燥、大便乾的情況下,應選擇潤燥滋陰的飲食,此類飲食品種能增強免疫力,可選用全麥面、小麥仁、豆芽、豆漿、花生、芝麻、紅薯、山葯、南瓜、蘿卜、白菜、蓮菜、百合、木耳、梨、蘋果、葡萄、枸杞、大棗、甜杏仁、甘蔗、蜂蜜、鴨蛋、蒸雞蛋羹等。收斂陽氣在飲食中適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醋等酸味食物可收斂陽氣,若無風寒天氣或體內沒有涼寒,應盡量少用或不用解表發汗的食品,如大蔥、生薑、辣椒、芥末等。
冬季:冬季是一個寒冷的季節。祖國醫學認為,冬令進補與平衡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有密切關系。老年人由於機體功能減退,抵抗能力低下等,在寒冷季節,更宜進行食補。這對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病體康復等方面,更能顯示出葯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冬季進補應順應自然,注意養陽,以滋補為主。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在膳食中應多吃溫性、熱性特別是溫補腎陽的食物進行調理,以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冬季「食補」,應供給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可選食:粳米、秈米、玉米、小麥、黃豆、豌豆等谷豆類;韭菜、香菜、大蒜、蘿卜、黃花菜等蔬菜;羊肉、狗肉、牛肉、雞肉及鱔魚、鯉魚、鰱魚、帶魚、蝦等肉食;橘子、椰子、菠蘿、荔枝、桂圓等水果。狗肉和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補佳品。老年人每天早晨服人參酒或黃芪酒1小杯,可防風禦寒活血。體質虛弱的老年人;冬季常食燉母雞、精肉、蹄筋,常飲牛奶、豆漿等,可增強體質。將牛肉適量切小塊,加黃酒、蔥、姜、用砂鍋燉爛,食肉喝湯,有益氣止渴、強筋壯骨、滋養脾胃功效。陽氣不足的老人,可將羊肉與蘿卜同煮,然後去掉蘿卜(即用以除去羊肉的膻腥味),加肉蓯蓉15克,巴戟天15克,枸杞子15克同煮,食羊肉飲湯,有興陽溫運之功效。現代醫學認為,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冬令進補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就是這個道理。
2、四季養生的要點??
【四季養生的要點】
人體四季如何養生?中醫觀點是天人合一,如《內經》上說,人體要順天時,即順五運六氣的變化,其秘決關鍵是順應四時陰陽之氣的變化,人體才能長久地保持健康;因此,人體養生一定要注意從春季開始。【春季】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發」,特別要注意起居勞作、精神調攝,關鍵是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萌生的特點,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氣血也能像春天的氣候那樣舒展暢達、生機勃發。春天氣溫適中,濕度也適合睡眠,加上春天比冬天夜短,故有春困,能「春眠不覺曉」。在春季,起居宜早睡早起,保持每天有充足睡眠;午飯半小時後應適當小憩,一般以半小時或四十分鍾為宜;房間注意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堅持鍛煉身體,根據自己年齡、體質,選擇慢跑、散步、保健操等適當的鍛煉項目。春季養生秘決在注意保持體內的陽氣。中醫認為,養陽重在養肝。春季保肝十分重要,飲食做到均衡,多吃新鮮蔬菜,少吃酸、辣及油炸、烤、煎食品,勤喝水、少飲酒。平時調理好情緒,每天保持有個好心情。春季飲食,要點是以平補為原則。早春仍有冬日余寒,要順應春升之氣,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如韭菜、大蒜、洋蔥、魔芋、大頭菜、香菜、生薑、蔥等。晚春暴熱襲人,易引起體內郁熱而生肝火,致體內津液外泄,可適當配些清解里熱、滋養肝臟、潤肝明目的食物,如蕎麥、薺菜、菠菜、芹菜、萵筍、茄子、黃瓜、蘑菇等。在春季上市的新鮮水果,大多味酸,因不宜春日多食。若需解里熱,以吃甘涼的香蕉、生梨、甘蔗或乾果柿餅之類為好。【夏季】暑氣傷身 適度運動食清淡 重在清心夏季應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慾的飲食為主,具有清熱去暑功效的食物有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西瓜、西紅柿等。夏季西瓜、西紅柿多食,可生津止渴。老人應少吃油膩食物,體弱者應避免食用冷飲及生冷瓜果,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礙。中醫認為,通過飲食調配,既可補充人體因大量出汗而導致的營養損失,又能有效避免腸道疾病的發生,同時還益於調節體溫、消除疲勞。夏季睡眠養生,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規律。《黃帝內經》中說:「夏三月……夜卧早起,無厭於日」,意指夏季要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但不要厭惡日長天熱,仍要適當運動。【秋季】舊病易發,調和陰陽宜養津,重在潤肺秋天從立秋開始,歷經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諸節氣,其中的秋分為季節氣候的轉變環節。秋季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天氣以濕氣並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故被稱為「多事之秋」。秋分之後,由於雨水漸少,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此季容易耗損津液,發生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泥鰍、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葯、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與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因此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此外,秋季要注意順應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服。中醫醫書記載,「蓋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建議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肺防燥,菊花粥明目養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葯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冬季】寒氣襲人 斂陰護陽活氣血 重在補腎從立冬開始,經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是冬季。冬季 「寒」, 寒氣襲人,是氣候變化的特點。人體新陳代謝變緩,雖說可以保存體力,但也降低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有關統計數據表明,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死亡率,都以冬季為最高,此季也是心腦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時段。中醫認為,「冬者,天地閉藏」,即是說冬季萬物閉藏,自然界陰盛陽衰,各種動植物都潛藏陽氣,以待來春。因此,冬季養生應注重斂陰護陽:盡量早睡晚起,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使意志安靜,人體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堅持適當鍛煉,但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鍛煉後要及時擦乾汗液;注意背部保暖,背部是「陽中之陽」,風寒等極易通過人體背部侵入而引發疾病,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尤其應注意避寒就暖。冬季是進補的好季節,進補要順應自然,注意養陽。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冬季要多吃溫、熱性質的食物,提高機體的耐寒力。狗肉、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補佳品,此外每天晨起服人參酒一小杯,可防風、禦寒、活血。將牛肉切小塊,加黃酒、蔥、姜用砂鍋燉爛,食肉喝湯,可益氣止渴、滋養脾胃。
3、冬季養生早睡的好處有哪些
老人冬季養生找誰的好處有哪些
1、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研究發現,每天睡眠不足5小時的人群患冠心病的幾率是睡夠7小時人群的2倍。
2、促進大腦功能的恢復
人睡眠不足時,大腦細胞會慢慢退化,長時間記憶衰退。
3、預防高血壓及胃腸道疾病的發生
睡眠不好體內會釋放壓力激素,讓人煩躁,可能會導致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
老人冬季早睡好處多,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在生活中一定要重視起來,早睡對老人的健康改善也會起到很大的幫助效果。
老人如何預防老年痴呆?
雖說老人早睡對身體好,但千萬不能貪睡,貪睡易患老年痴呆!最新研究顯示,每人每天的平均睡眠時間控制在6-~8小時最適宜,如果每天睡眠超過8小時則更容易患老年痴呆,大腦的思考能力、記憶能力等認知能力將快速退化,因此,老年人切不可經常貪睡。
1、注意維持人際關系
避免長期陷入憂郁狀態,因為憂郁是老年人患痴呆症的危險因素,因此要避免精神刺激,以防止大腦組織功能的損害;另外,維持家庭和睦可以保持心情愉快,能增強抗病能力。
2、加強體育鍛煉
許多人都知道,運動可降低中風幾率,其實,運動還可促進神經生長素的產生,可預防大腦退化。除整體性全身活動外,應盡量多活動手指。
3、避免腦動脈硬化及腦血栓等疾病的發生
以防止因腦供血不足而導致老年痴呆,動脈硬化是老年痴呆症的主要「敵人」,調節膳食,少吃食鹽,並開展適宜的體育活動,有助於防止動脈硬化。
4、加強精神調養
人們常說:「笑一笑,十年少」,注意保持樂觀情緒,也就是說,要寧靜無懼,恬淡虛無,與世無爭,知足常樂,清心寡慾。做到外不受物慾的誘惑,內不存情感的激擾,這樣才能有助於健康不衰。
5、起居飲食規律
一般應早睡早起,定時進食,定時排便,保持大便的通暢對於預防老年痴呆的發生有積極的意義。在膳食上,強調做到「三定、三高、三低和兩戒」,「三定」即定時、定量、定質;「三高」即高蛋白、高不飽和脂肪酸、高維生素;「三低」即低脂肪、低熱量、低鹽;「兩戒」即戒煙、戒酒。老年人應多補充有益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缺乏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鋅等),可致大腦供血不足,引起血管病變。
6、注意智力訓練,勤於動腦,以延緩大腦老化
研究顯示,常做用腦、且有趣的事情,可保持人的頭腦靈敏,鍛練腦細胞反應敏捷,而整日無所事事,則患老年痴呆症的比例較高。
老年人應保持活力,多用腦,如多看書、多學習新鮮事物;培養業余愛好,可以活躍腦細胞,防止大腦老化;應注意廣泛接觸各方面的人,如和朋友聊天、打麻將、下棋等,都可刺激神經細胞活力。(風水www.azg168.cn)
寶寶冬季養生早睡的好處有哪些
為何說早睡早起身體好?
有人說,小嬰兒「睡一睡就長一長」;也有美國最新的科學研究報告表明,寶寶小時候睡眠不足或睡眠習慣不良,長大後有可能成為「問題少年」。
早睡早起,對於寶寶的生長發育及智力發展都具有重大影響,並且對於正在迅速成長的小寶寶來說,爸媽如只是一味要求寶寶早起而沒有確保其足夠的睡眠時間,絕對是對健康有害的。因此,爸媽不僅要讓寶寶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更要注重寶寶的睡眠質量,把握好寶寶在睡眠中的生長發育契機。
要讓寶寶早起,關鍵在於調整好全家人的生活作息。
早睡早起、健康有序,全家人一起來讓生活變得更有規律吧!
尤其是已經開始上幼兒園的寶寶,賴在被窩里不肯起來,讓原本就十分緊張的清晨時光變得更措手不及。但是您注意到了嗎?「早睡早起」,其實是一對好兄弟,所以,要寶寶早起,首先得做到早睡。這也是全家人都該養成的良好作息習慣,只要生活有規律了,無論什麼季節,您和寶寶都能擁有健康、精神的每一天哦!
4個寶寶清晨賴床原因
·爸媽是夜貓子一族嗎?
·寶寶白天的運動量不足嗎?
·寶寶在睡前總是磨磨蹭蹭嗎?
·寶寶對爸媽的喚醒方式表現出厭惡嗎?
影響寶寶正常睡眠規律的因素
·全家人都晚睡,寶寶也只好「作陪」。
·白天睡得過多或時間過長。
·下午或臨睡前從事較為激烈的活動,興奮感覺久久不能退去。
·身體不適或心情不佳。
如何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現在的時尚說法是「換位思考」,大人沒事兒時也願意賴會兒床,何況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又自控力很弱的孩子呢?再假設一下,如果你賴床了,你願被人呵斥起來嗎?所以,來硬的不如來軟的,效果好自然要靠智取,那就是———針對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措施。
要讓寶寶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最好全家人都動員起來,以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來協助寶寶調整好生物鍾哦!
下面,我們來看看養成早睡早起好習慣的8大要點。
1)爸媽也盡量做到早睡早起:或許您是很會享受「夜生活」的爸媽,但為了寶寶的管教與健康,盡可能以身作則地培養孩子的生活節律吧!
2)白天只有1次睡眠:8個月以後的寶寶,白天大約只會有1次下午的睡眠,也有些寶寶白天不睡覺。只要寶寶能保持精力充沛的狀態,白天不睡覺也沒有關系哦!
3)良好、安靜的睡前活動:有些寶寶會因為白天玩得很「瘋」或睡前泡了熱水澡而變得不易入睡或睡不安穩。此時,爸媽不應催促寶寶「快睡!」、「閉上眼睛!」,這樣一來,寶寶反而更睡不著。為寶寶安排一些安靜、有趣的睡前活動,如溫和地談話、講故事等,能使寶寶更順利地進入夢想哦!
4)用飲食規律來協助調整:飲食也會影響睡眠。如果晚餐吃得過飽或攝入熱量過高的食物,寶寶會因腸胃不適而睡不著,或因精力異常充沛而不想睡覺。這樣一來,第二天早晨就會起得晚些。如此的惡性循環對於寶寶的健康十分不利,因此,爸媽和寶寶都要注重「早餐吃飽、午餐吃好、晚餐吃少」的原則。
5)晚歸爸媽先安頓好寶寶入睡:不少爸媽工作繁忙、早出晚歸,但在晚歸之前,要先關照好家人幫忙照顧寶寶就寢,回家時也要注意別吵醒寶寶。
6)給寶寶安全感:爸媽並不一定要跟寶寶一起睡覺,但是寶寶入睡前的活動應有爸媽陪同,這樣的情境比較容易讓寶寶感到安全感。
7)白天讓寶寶得到充分的運動:白天寶寶的運動量是否足夠,也會直接影響到寶寶的睡眠。爸媽們或許會常見寶寶玩累了,不知不覺地睡去的情形,讓寶寶在白天獲得充分的運動,夜間的睡眠自然也會好些。
8)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如果寶寶睡不著,爸媽還一直開燈或看電視、走動,那就更睡不著。就寢時間一到就關燈,讓房間變得昏暗,寶寶就很容易上床入睡了。推薦閱讀:冬季養生小常識有哪些
冬季養生早睡有哪些好處
1、有益心臟
晚上熬夜其實就是在折磨你的身體,會讓你的血壓和膽固醇升高,這些都會給你心臟帶來健康風險。如果你不想情況更糟,就抓緊去睡個好覺。
2、提高記憶力
早睡幫助你很好地理清思維,早起之後你的思路會變得更加清晰。
3、免受疾病困擾
晚上熬夜只會讓你的血壓和膽固醇含量升高,只會給自己的身體帶來壓力。這樣的生活節奏會讓你感染癌症或者其它心臟類疾病。所以要早睡讓你的血壓保持在正常水平。
4、有樂觀的行動
晚上連續睡眠7個小時非常有必要。不充足的睡眠會導致你創造性思維能力下降,讓你不得不與壓力和注意力作斗爭,所有這些壓力的因素都會對你的行為產生不良影響。
5、有助新陳代謝
我們的身體需要排出一些我們不需要的毒素,睡得太晚會影響排毒的這個過程。我們需要按時吃飯和睡覺才能保持體力。
6、減少得癌症的幾率
要保證在黑暗中睡覺。晚上睡覺有光的話會減少褪黑激素的含量,而抗黑變激素能夠促進睡眠,讓我們不容易得癌症。所以晚上睡覺要保證房間黑暗並且早睡,這樣能促進褪黑激素的產生。
7、保持體型
睡太晚會導致你的機體收到干擾。一天睡眠不足7小時會導致肥胖。睡眠不足產生的激素會影響食慾,使體重大幅減少
4、冬至應該怎樣養生
您好,冬至時多吃些核桃、栗子、松子、榛百子和花生之類的堅果,因為堅果性味偏溫熱度,有禦寒的作用,能夠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冬至應當堅持每天睡覺前用熱水泡腳,能夠達知到疏通經絡散寒活血的功效,減少疾病的發生。冬至時節應當食用性道溫的食物,如牛羊肉、紅棗、桂圓、辣椒等,這類食物有驅寒、溫腎內的功效。可以增加人體的熱能,提高抵禦嚴寒的能力容。
希望能幫到您,謝謝!
5、夏季的養生要點有哪些?
6、冬季飲食養生要點有哪些?
1.多吃高熱量、禦寒食品:寒冬的飲食原則,一是要有豐富、足夠的營養,熱量要充足;二是食物應該是溫熱性的,有助保護人體的陰氣。在這理論指導下,中醫歸納了一些禦寒食品,例如:肉類中的羊肉、牛肉、火腿、雞肉、狗肉;蔬菜中的辣椒、胡椒、大蒜、生薑、蘑菇、香蔥、韭菜;果品中的胡桃、龍眼、栗子、大棗、杏脯、荔枝、桔子、柚子、松子等,既補充足夠營養,又保護人體陽氣,吃了身體覺得暖和。
2.多吃滋潤食品:冬天,雖然清爽,但是太乾燥了。當天氣的濕度只有22%的時候,難免會唇乾舌燥。乾燥的冬天又特別容易引起咳嗽,而這類咳嗽差不多都是燥咳,治療方法也是以潤為主,總之,冬天乾燥之際,任何人都宜「潤一潤」,如吃些煲老糖水、紅蘿卜馬蹄水、川貝燉蘋果等。
3.注重食補:為了增強體質,許多人往往習慣於在冬令服用些補品。人參、鹿茸、阿膠、黃芪之類,固然對人各有益處,但如果服用不當就會常帶來一些副作用,而適當地進行食補,既經濟實惠又沒副作用之虛。所以,冬令進補養生,首先應遵循「葯補不如食補」的原則。
如果老年人平素並無什麼明顯的慢性病,消化力也屬正常,那麼就應該根據自己的嗜好、經濟條件、環境等,在冬季進食一些滋補作用較強的、易於消化的食物補品。例如以黃豆類食品、核桃、玉米粥、綠葉蔬菜、甘薯(地瓜)、山葯等為主,配合羊肉、蝦類、鴨肉、鱉等一些動物性食品。此外,蜂蜜、白木耳、桂圓肉、菌類(如香菇等),也可視個人的嗜好及體質反應情況,適量食用。
7、南方地區 冬季養生注意事項有哪些?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因此,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也當講「藏」。由於人體陽氣閉藏後,人體新陳代謝相應就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變化。冬季時節,腎臟機能正常,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即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產生疾病。因此,冬季養生很重要的一點是「養腎防寒」,以下幾點是貫徹這一原則的要點。
精神調養:除了重視保持精神上的安靜以外,在神藏於內時還要學會及時調攝不良情緒,當處於緊張、激動、焦慮、抑鬱等狀態時,應盡快恢復心理平靜。同時,在冬季還要防止季節性情感失調症的發生。所謂季節性情感失調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發生情緒抑鬱、懶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現象,並且年復一年地出現。這種現象多見於青年,尤其是女性。預防的方法是多曬太陽以延長光照時間,這是調養情緒的天然療法。
飲食調養:冬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以「藏熱量」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鵝肉、鴨肉、蘿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同時,還要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則: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咸,心主苦,當鹹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冬季飲食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因為此類食物屬「飲」,易使脾胃之陽氣受損。
起居保健:《黃帝內經》里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後為益(尤其對於老人而言)。冬季起居養生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穿衣要講「衣服氣候」,指衣服里層與皮膚間的溫度應始終保持在32℃~33℃,這種理想的「衣服氣候」,可緩沖外界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其次,要注重雙腳的保暖。由於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少且慢,因此腳的皮溫最低。中醫認為,足部受寒,勢必影響內臟,可引致腹瀉、月經不調、陽痿、腰腿痛等病症。其三,冬季定時開窗換氣有利於身體健康。其四,蒙頭睡覺不可取。冬天蒙頭睡覺極宜造成缺氧而致胸悶氣短。其五,夜間忌憋尿。由於冬夜較長,長時間憋尿,會使有毒物質積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鍛煉強身: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生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事實證明,冬季多參與室外活動,使身體受到適當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臟跳動加快,呼吸加深,體內新陳代謝加強,身體產生的熱量增加,有益健康。
8、冬季養生最主要的是什麼?
最重要的就是調養,要從:精神調養,飲食調養,起居調養,鍛煉調養……做好這幾點,你就可以過一個健康的冬季嘍!
精神調養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靜,想辦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動,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除了重視保持精神上的安靜以外,還要學會及時調整不良情緒,當處於緊張、激動、焦慮、抑鬱等狀態時,應盡快恢復心理平靜。同時,在冬季還要防止季節性情感失調症的發生。所謂季節性情感失調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發生情緒抑鬱、懶散嗜睡、昏沉等現象,並且年復一年地出現。預防方法是多曬太陽以延長光照時間,這是調養情緒的天然療法。社會實踐證明,經常保持思緒寧靜、調神養生,可以有效地增強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有益身心健康。
飲食調養冬季食調養生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以「藏熱量」為主,因此冬季多食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鵝肉、鴨肉、蘿卜、核桃、白薯等。同時,還要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則,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咸,心主苦,當鹹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吃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
起居調養早睡晚起,避寒就溫。冬天日照時間短,早晚寒氣重,宜早睡晚起。早睡可保持身體溫暖,以養身體陽氣,晚起可避日出前之嚴寒,以養身體陰氣。穿衣要講「衣服氣候」,可以有效緩沖外界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要注e68a847a6431333337623536重雙腳保暖。中醫認為,足部受寒,勢必影響內臟,可導致腹瀉、月經不調、陽痿、腰腿痛等病症。冬季定時開窗換氣有利於身體健康。另外,冬季夜間忌憋尿,有些人貪暖怕冷,不願意夜間起床上衛生間,由於冬夜較長,長時間憋尿會使有毒物質積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9、四季養生的要點??
春季飲食要掌握一個原則:根據氣溫變化,食物由溫補、辛甘逐漸轉為清淡養陰之品。
早春飲食取溫避涼。早春應適當吃些春筍、香椿、菠菜、柳芽、薺菜、蔥、姜、蒜、韭菜、芥菜等偏於溫補的蔬菜和野菜,不能一味食用人參等溫熱補品,以免春季氣溫逐漸上升,加重身體內熱,損傷到人體正氣;應少食黃瓜、冬瓜、茄子、綠豆等性涼食物。
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此時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候,人體出汗過多而容易丟失津液,因此夏季養生應該以清淡食物為主,避免傷津耗氣。
夏季飲食多清淡。夏季署熱,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對較弱,應適當吃些清熱解毒的食物,蔬菜類如茼蒿、芹菜、小白菜、香菜、苦瓜、竹筍、黃瓜、冬瓜等;魚類如青魚、鯽魚、鰱魚等,這些食物能起到清熱解署、消除疲勞的作用,對中署和腸道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秋季養生保健必須順應時令的變遷,注意保養肺氣,避免發生呼吸系統疾患。起居順時:秋季氣溫由熱轉涼,且晝熱晚涼,應做到祖國醫學所說「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早睡以避晚涼,早起以從清爽,吸納新鮮空氣。要敞門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還應適度「秋凍」,不要急於多添衣服,注重耐寒鍛煉,以增強肌體對天氣變化的適應能力。
冬季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此時天寒地凍人體血液循環減慢。中醫認為,此時寒邪強盛,易傷及人體陽氣,因此,冬季養生重在滋補。
冬季飲食宜滋補。冬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要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斂陽護陰。可適當選用羊肉、狗肉、蝦、韭菜、桂圓、木耳、栗子、核桃、甲魚等食物;多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蔬菜類如大白菜、圓白菜、白蘿卜、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
10、冬季保健的要點有哪些?
冬季,自然界陽衰陰盛,草木凋零,冰封雪飄,寒氣襲人,易損人體陽氣。所以冬季養生要順應陽氣潛藏,斂陰護陽,從而預防疾病的發生。
1、宜早睡晚起。冬季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們早睡晚起,可使意志安靜,自身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
2、背部宜暖。冬季要注意背部的保暖。因為背為陽中之陽,風寒之邪極易通過人的背部侵入人體,發生疾病。老人、小孩及體弱者冬日宜穿背心,睡時也要保暖背部,避免寒邪的侵襲,陽氣的損傷。
3、宜避寒就溫。冬日氣候寒冷,人們尤須避寒就暖,氣候驟寒或寒潮過境時,最好不要外出;如要外出,應戴好帽子,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襪。另外,老人、冠心病患者及體弱者宜居住溫室。
4、慎洗澡。洗澡能清潔皮膚,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對健康十分有益。但冬季氣候寒冷,稍有不慎,易發生傷風感冒,並誘發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因此每周洗一次澡為宜,而老年人及患有心臟疾病的人則稍長一些為宜。
5、宜洗足。古代養生秘訣主張「飯後三百步,睡前一盆湯」。腳是人體之根,與五臟六腑有著密切的聯系。冬季臨睡前用40℃—45℃的熱水洗足(雙腳浸泡10~15分鍾),對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此外,還有益於延緩大腦衰老。
6、冬寒防病變。冬至節之前是陰寒最嚴重的階段,重病患者往往會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重病患者可在「立冬」前後,有針對性地服用一些滋補強體葯,如紅棗、桂圓、板栗、核桃仁、芝麻、山葯、黃芪、人參等,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