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大黃與養生

大黃與養生

發布時間:2020-05-01 21:04:46

1、處方上就寫著大黃是指生大黃還是制大黃

大黃;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
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
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

大黃的作用:
大黃能增加腸蠕動,抑制腸內水分吸收,促進排便;
大黃有抗感染作用,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抑製作用,
其中最敏感的為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其次為白喉桿菌、傷寒和副傷寒桿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等;
對流感病毒也有抑製作用;由於鞣質所致,故瀉後又有便秘現象;
有利膽和健胃作用;
此外,還有止血、保肝、降壓、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

大黃的應用:
1、積滯便秘。
本品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能盪滌腸胃,推陳致新,為治療積滯便秘之要葯。
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熱,故實熱便秘尤為適宜。
常與芒硝、厚朴、枳實配伍,以增強瀉下攻積之力,為急下之劑,用治陽明腑實證,如大承氣湯(《傷寒論》);
若大黃用量較輕,與麻仁、杏仁、蜂蜜等潤腸葯同用,則瀉下力緩和,方如麻子仁丸(《傷寒論》)。
若里實熱結而正氣虛者,當與補虛葯配伍,以攻補兼施,標本並顧。
如熱結而氣血不足者,配人參、當歸等葯,方如黃龍湯(《傷寒六書》);
如熱結津傷者,配麥冬、生地、玄參等,方如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
若脾陽不足,冷積便秘,須與附子、乾薑等配伍,如溫脾湯(《千金方》)。
2、血熱吐衄,目赤咽腫。
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常與黃連、黃芩同用,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如瀉心湯(《金匱要略》)。
現代臨床單用大黃粉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有較好療效。
若與黃芩、梔子等葯同用,還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證,如涼膈散(《和劑局方》)。
3、熱毒瘡瘍,燒燙傷。
本品內服外用均可。
內服能清熱解毒,並借其瀉下通便作用,使熱毒下泄。
治熱毒癰腫疔瘡,常與金銀花、蒲公英、連翹等同用;
治療腸癰腹痛,可與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
本品外用能瀉火解毒,涼血消腫,治熱毒癰腫疔癤,如用治乳癰,可與粉草共研末,酒熬成膏的金黃散(《婦人大全良方》);
用治口瘡糜爛,多與枯礬等份為末擦患處(《聖惠方》)。
治燒燙傷,可單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調敷患處。
4、瘀血證。本品有較好的活血逐瘀通經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熱,為治療瘀血證的常用葯物。
治婦女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者,常與桃仁、 土鱉蟲等同用,如下瘀血湯(《金匱要略》);
治婦女瘀血經閉,可與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氣湯(《傷寒論》);
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常與當歸、紅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復元活血湯(《醫學發明》)。
5、濕熱痢疾、黃疸、淋證。
本品具有瀉下通便,導濕熱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濕熱蘊結之證。
如治腸道濕熱積滯的痢疾,單用一味大黃即可見效(《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或與黃連、黃芩、白芍等同用;
治濕熱黃疸,常配茵陳、梔子,如茵陳蒿湯(《傷寒論》);
治濕熱淋證者,常配木通、車前子、梔子等,如八正散(《和劑局方》)。
此外,大黃可「破痰實」,通臟腑,降濕濁,用於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大便秘結者,如礞石滾痰丸(《養生主論》)。

2、大黃的功效

大黃的作用:
大黃能增加腸蠕動,抑制腸內水分吸收,促進排便;大黃有抗感染作用,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抑製作用,其中最敏感的為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其次為白喉桿菌、傷寒和副傷寒桿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等;對流感病毒也有抑製作用;由於鞣質所致,故瀉後又有便秘現象;有利膽和健胃作用;此外,還有止血、保肝、降壓、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
大黃的應用:
1、積滯便秘。本品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能盪滌腸胃,推陳致新,為治療積滯便秘之要葯。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熱,故實熱便秘尤為適宜。常與芒硝、厚朴、枳實配伍,以增強瀉下攻積之力,為急下之劑,用治陽明腑實證,如大承氣湯(《傷寒論》);若大黃用量較輕,與麻仁、杏仁、蜂蜜等潤腸葯同用,則瀉下力緩和,方如麻子仁丸(《傷寒論》)。若里實熱結而正氣虛者,當與補虛葯配伍,以攻補兼施,標本並顧。如熱結而氣血不足者,配人參、當歸等葯,方如黃龍湯(《傷寒六書》);如熱結津傷者,配麥冬、生地、玄參等,方如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若脾陽不足,冷積便秘,須與附子、乾薑等配伍,如溫脾湯(《千金方》)。
2、血熱吐衄,目赤咽腫。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常與黃連、黃芩同用,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如瀉心湯(《金匱要略》)。現代臨床單用大黃粉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有較好療效。若與黃芩、梔子等葯同用,還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證,如涼膈散(《和劑局方》)。
3、熱毒瘡瘍,燒燙傷。本品內服外用均可。內服能清熱解毒,並借其瀉下通便作用,使熱毒下泄。治熱毒癰腫疔瘡,常與金銀花、蒲公英、連翹等同用;治療腸癰腹痛
,可與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本品外用能瀉火解毒,涼血消腫,治熱毒癰腫疔癤,如用治乳癰,可與粉草共研末,酒熬成膏的金黃散(《婦人大全良方》);用治口瘡糜爛,多與枯礬等份為末擦患處(《聖惠方》)。治燒燙傷,可單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調敷患處。
4、瘀血證。本品有較好的活血逐瘀通經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熱,為治療瘀血證的常用葯物。治婦女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者,常與桃仁、 土鱉蟲等同用,如下瘀血湯(《金匱要略》);治婦女瘀血經閉,可與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氣湯(《傷寒論》);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常與當歸、紅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復元活血湯(《醫學發明》)。
5、濕熱痢疾、黃疸、淋證。本品具有瀉下通便,導濕熱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濕熱蘊結之證。如治腸道濕熱積滯的痢疾,單用一味大黃即可見效(《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或與黃連、黃芩、白芍等同用;治濕熱黃疸,常配茵陳、梔子,如茵陳蒿湯(《傷寒論》);治濕熱淋證者,常配木通、車前子、梔子等,如八正散(《和劑局方》)。
此外,大黃可破痰實,通臟腑,降濕濁,用於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大便秘結者,如礞石滾痰丸(《養生主論》)。

3、土大黃有養生功效嗎

土大黃味百辛;苦;性涼。歸:肺;脾;大腸經。 【功能主度治】:清熱解毒; 涼血止血; 祛瘀消腫;通便;殺蟲。問 主肺癆咳血;肺痛;吐血;瘀滯腹痛;跌打損傷;大便秘結;痄腮;癰瘡腫毒答;燙傷;疥癬;濕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版10~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磨汁塗。 (不要隨便用權 在專業醫師指導下用)

4、大黃的功效與作用 m.xiangha.com m.pingguolv.com、 m.pingguo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大黃的功效:
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大黃的作用:
大黃能增加腸蠕動,抑制腸內水分吸收,促進排便;大黃有抗感染作用,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抑製作用,其中最敏感的為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其次為白喉桿菌、傷寒和副傷寒桿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等;對流感病毒也有抑製作用;由於鞣質所致,故瀉後又有便秘現象;有利膽和健胃作用;此外,還有止血、保肝、降壓、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
大黃的應用:
1、積滯便秘。本品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能盪滌腸胃,推陳致新,為治療積滯便秘之要葯。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熱,故實熱便秘尤為適宜。常與芒硝、厚朴、枳實配伍,以增強瀉下攻積之力,為急下之劑,用治陽明腑實證,如大承氣湯(《傷寒論》);若大黃用量較輕,與麻仁、杏仁、蜂蜜等潤腸葯同用,則瀉下力緩和,方如麻子仁丸(《傷寒論》)。若里實熱結而正氣虛者,當與補虛葯配伍,以攻補兼施,標本並顧。如熱結而氣血不足者,配人參、當歸等葯,方如黃龍湯(《傷寒六書》);如熱結津傷者,配麥冬、生地、玄參等,方如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若脾陽不足,冷積便秘,須與附子、乾薑等配伍,如溫脾湯(《千金方》)。
2、血熱吐衄,目赤咽腫。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常與黃連、黃芩同用,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如瀉心湯(《金匱要略》)。現代臨床單用大黃粉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有較好療效。若與黃芩、梔子等葯同用,還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證,如涼膈散(《和劑局方》)。
3、熱毒瘡瘍,燒燙傷。本品內服外用均可。內服能清熱解毒,並借其瀉下通便作用,使熱毒下泄。治熱毒癰腫疔瘡,常與金銀花、蒲公英、連翹等同用;治療腸癰腹痛
,可與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本品外用能瀉火解毒,涼血消腫,治熱毒癰腫疔癤,如用治乳癰,可與粉草共研末,酒熬成膏的金黃散(《婦人大全良方》);用治口瘡糜爛,多與枯礬等份為末擦患處(《聖惠方》)。治燒燙傷,可單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調敷患處。
4、瘀血證。本品有較好的活血逐瘀通經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熱,為治療瘀血證的常用葯物。治婦女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者,常與桃仁、 土鱉蟲等同用,如下瘀血湯(《金匱要略》);治婦女瘀血經閉,可與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氣湯(《傷寒論》);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常與當歸、紅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復元活血湯(《醫學發明》)。
5、濕熱痢疾、黃疸、淋證。本品具有瀉下通便,導濕熱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濕熱蘊結之證。如治腸道濕熱積滯的痢疾,單用一味大黃即可見效(《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或與黃連、黃芩、白芍等同用;治濕熱黃疸,常配茵陳、梔子,如茵陳蒿湯(《傷寒論》);治濕熱淋證者,常配木通、車前子、梔子等,如八正散(《和劑局方》)。
此外,大黃可破痰實,通臟腑,降濕濁,用於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大便秘結者,如礞石滾痰丸(《養生主論》)。

5、大黃葯膳養生有哪些?

【葯膳養生】

1、瀉熱潤燥

大黃蜂蜜百茶:大黃20克,沸水200毫升,悶泡15分鍾,加入蜂蜜適量,代茶飲。可用於胰腺炎發作期。

2、清熱,瀉火,消食,去脂

大黃消脂綠茶:綠度茶6克,大黃2克,沸水沖泡5分鍾,每知日1劑,分為2~3次服用。適用於肥胖症、高血脂症患者。

3、潤燥

滑腸劑:大道黃9克,研末,加入適量的蜂蜜調勻,分為一天2次,溫水沖服。內適用於急性腸梗阻患者容。

4、活血通淤

大黃活血汁:大黃50克,搗碎,用沙布包好,水煎15分鍾左右,分為早晚各一次泡腳,每次浸泡20分鍾左右,每天更換1次大黃。此方適用於血管淤阻患者,對治療靜脈曲張有較好的效果。

6、我男友是熱性體質,請問把大黃當茶喝行嗎?

本身他體質很虛,你還讓他用苦寒敗胃之品(大黃,苦丁茶),那不是越瀉越虛嗎?即使他火盛,但也有可能是虛火,你這樣一味的用瀉下之品,無疑於飲鴆止渴。
所謂上「火」,實際是中醫所談的一種致病因素,有外感、內生之分。外感「火」、「熱」之邪,其實就是熱邪,只是程度不同。「火」乃「熱」之極也。內生火熱多因陽盛有餘化火,或陰虛火旺,或邪郁化火,或五志過極,氣機不暢,陽氣不能宣發所致。
外感「火」、「熱」之邪的致病特點有四:
1.「火」為陽邪,其性先上,故火之為病,常見面紅,目赤,發燒,舌邊、舌尖紅腫或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紅腫痛。
2.「火」耗氣傷津,消灼陰液,往往口渴喜冷飲,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
3.「熱」入血分可使血流薄疾,甚則灼傷脈絡,迫血妄行,而致各種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
4.「火」若侵入血分再郁結局部使脈絡氣血不通,可發癰腫瘡瘍。故《靈樞·癰疽》說:「火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
內生火熱是疾病發展過程中由於臟腑氣血陰陽的功能失調所產生的病理狀態,它有虛、實之分。實火與虛火的形成機理雖有不同,但表現上往往類似。且因實火可致傷陰耗津,動血的一面又可形成陰虛火旺的虛火或虛實夾雜之證。心火旺可見心悸、失眠、多夢、舌尖痛、口舌糜爛、尿黃灼熱等證,心火也有實虛之分。實火多由邪熱內蘊、痰火內郁或情志所傷,五志過極化火而致。若勞累過度,耗傷心之陰血,形成陰陽失衡,陽氣偏亢則為虛火。肝火上炎表現為頭漲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耳鳴甚至暴聾。「火」也有虛、實之分,因肝陰不足,水不涵木,陰之不足陽之升動可致因肝火亢盛,氣郁化火亦使然。肺陰不足內熱自生後可見乾咳少痰、氣短、口咽乾燥、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若肺絡受損會見咯血。
對於虛火、實火臨床需四診合參、辨證施治。同時如果我們採取食療方法配合治療,會起到促進療效的作用。
綠豆味甘性寒涼,能解暑熱,除煩熱,還有解毒的功效。可以熬湯、煮粥或做成綠豆糕食用。但注意不宜與中葯同服。
兔肉味甘性涼,有解熱毒、涼血、通便作用。可以紅燒或燉湯。
梨味甘微酸性寒,有清熱潤肺、除煩止渴的功效,對熱病後心煩口渴、尿黃便干尤為適宜。可生吃或用梨去核塞入冰糖或蜂蜜蒸熟後食用。注意梨汁性寒,便稀者少食。
桑葚味甘酸性寒,有滋陰補血益肝腎的作用。對於陰虛內熱引起的耳鳴、失眠、心悸有輔助治療作用。生食或用50克水煎服。
荸薺味甘性微寒,有清熱解渴化痰作用,適用於熱病的心煩口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大便干、尿黃者。可以生食也可炒菜,還可以搗汁冷服,對咽喉腫痛尤佳。
百合味甘微苦性微寒,能清熱又能潤燥,對肺陰不足引起的乾咳、少痰或低熱、咽喉腫痛均有效。用鮮百合搗汁加水飲之,亦可煮食,也可用冰糖一起煮食。
芹菜味甘苦性微寒涼,有清肝火、通利血脈的功效,對頭暈、面紅目赤、牙齦腫痛等有輔助療效。可以涼拌,也可水煎飲。
黃花菜味甘性涼平,有清熱解毒功效。可用於牙齦腫痛、肝火、頭痛頭暈、鼻衄等。可以炒熟或煎湯食用。要注意鮮黃花菜食用不當可引起中毒。
藕味甘性平寒,有清熱生津、除暑熱、涼血止血作用,另外,還有潤肺止咳作用。用鮮藕生食或搗汁為宜。

7、大黃的功效?

【葯性】 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功效】 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應用】
1、積滯便秘
本品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能盪滌腸胃,推陳致新,為治療積滯便秘之要葯。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熱,故實熱便秘尤為適宜。
2、血熱吐血,目赤咽腫
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
3、熱毒瘡癰,燒燙傷
本品內服外用都可以。內服能清熱解毒,並借其瀉下通便作用,使熱毒下泄。外用能瀉火解毒,涼血消腫,治療熱毒癰腫疔瘡。治燒燙傷,可用單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調敷患處。
4、 瘀血諸證
本品有較好的活血逐瘀通經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熱,為治療瘀血證的常用葯物。
5、濕熱痢疾、黃疸、淋證
本品具有瀉下通便,導濕熱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濕熱蘊結之證。
此外,大黃可「破痰實」,通臟腑,降濕濁,用於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癲狂驚癇,大便秘結者,如礞石滾痰丸(《養生主論》)

【用法用量】 煎服,5-15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本品為峻烈攻下之品,易傷正氣,如非實證,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傷胃氣,脾胃虛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婦人懷孕、月經期、哺乳期應忌用。
【用葯鑒別】 生大黃瀉下力強,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湯劑應後下,或用開水泡服;久煎則瀉下力減弱。酒制大黃瀉下力較弱,活血作用較好,宜用於瘀血證。大黃炭則多用於出血症。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症榎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2、《本草綱目》:「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

8、中葯太黃的作用與禁忌

估計說的中葯大黃吧。

中葯大黃的作用

大黃,別名川軍,將軍,一味中葯。其味苦、性寒,入胃、大腸、肝經。我國歷代中醫對大黃都很重視,將它與人參、附子、熟地一起稱作「四大金剛」,推為「葯中張飛」。大黃主要功能是瀉熱毒、破淤血、盪積滯、利膽退黃,對火眼赤痛、濕熱黃疸、食積、瀉痢、實熱便秘、吐血、衄血、血淤閉經等多種病症有較好療效。臨床上,用其止血宜炒炭,通便宜後下。不過,由於其通下苦寒之性猛,婦女胎前產後及身體虛弱者應慎用。

從宮廷醫寨、醫家著作到民間單方,從配伍內服到炮製外用,大黃都以其瀉熱通便,止痛、破積行淤的功效被醫家和病患所稱道,劑型有湯劑、散劑、丸劑、洗劉、膏劑等。除此之外,大黃茶、大黃酒等也是養生保健之佳品。

中葯大黃的服用禁忌

一般人每次1~5克比較適宜;脾胃虛弱、虛寒等病症患者忌服;不能超量服用,更不可長期服用。

用該品瀉下通便,煎服時應後下,或用沸開水泡汁,否則葯效會減弱。

服用大黃後,其色素會從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現黃色。此外,哺乳婦女服用後,嬰兒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瀉,因此授乳婦女不宜服用。由於該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婦女胎前產後及月經期間也必須慎用。

9、大黃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大黃主要功能是瀉熱毒、破淤血、盪積滯、利膽退黃,對火眼赤痛、濕熱黃疸、食積、瀉痢、實熱便秘、吐血、衄血、血淤閉經等多種病症有較好療效。臨床上,用其止血宜炒炭,通便宜後下。不過,由於其通下苦寒之性猛,婦女胎前產後及身體虛弱者應慎用。

從宮廷醫寨、醫家著作到民間單方,從配伍內服到炮製外用,大黃都以其瀉熱通便,止痛、破積行淤的功效被醫家和病患所稱道,劑型有湯劑、散劑、丸劑、洗劉、膏劑等。除此之外,大黃茶、大黃酒等也是養生保健之佳品。

大黃是多種蓼科大黃屬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稱,也是中葯材的名稱。在中國地區的文獻里,「大黃」指的往往是馬蹄大黃。在中國,大黃主要作葯用,但在歐洲及中東,他們的大黃往往指另外幾個作食用的大黃屬品種,

莖紅色,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砂粒感。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芽前採挖。除去細根,颳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乾燥或直接乾燥·中葯大黃具有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9)大黃與養生擴展資料:

中葯大黃的服用禁忌

成人每次1~5克比較適宜;脾胃虛弱、虛寒等病症患者忌服;不能超量服用,更不可長期服用。

用該品瀉下通便,煎服時應後下,或用沸開水泡汁,否則葯效會減弱。

服用大黃後,其色素會從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現黃色。此外,哺乳婦女服用後,嬰兒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瀉,因此授乳婦女不宜服用。由於該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婦女胎前產後及月經期間也必須慎用。

服用大黃,最好是聽醫囑。

10、大黃有什麼功效與作用

與大黃與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