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南懷瑾的養生

南懷瑾的養生

發布時間:2020-05-01 19:47:14

1、國學大師南懷瑾是怎麼養生的?

受訪專家:

李洪娟,北京中醫葯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

朱慶軍,安徽省中醫院針灸康復科副主任醫師

一輩子沒有一張文憑,沒有一個好的學位,但他卻精研國學,對儒、道、佛均有精湛的造詣。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歌賦、醫學養生等諸多學問。而且融會貫通自成一派,他就是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其一生著書無數,書中不乏一些調病養生的驗方。



失眠:身體蜷起來睡

我們常常講,人老有幾個相反的現象:哭起來沒有眼淚,笑起來眼淚就出來了;現在的事情告訴他馬上就忘記了,小時候的事情都會記得;坐著就睡覺,躺下去睡不著。人老了很多古怪的事情,都是相反的。醫學的道理,心腎不交就是水火不交了。

道家有個辦法,不管老年中年或是少年,失眠時,把身體蜷起來睡,變成嬰兒狀態,兩個腳縮攏來,兩手也抱起來,容易睡著,這是勉強使心腎的氣交。交就是連起來接上電了,這樣可以睡著。

——據《我說參同契第五十四講》

點評:「站如松、坐如鍾、行如風、卧如弓」,中國養生理念自古就非常講究人的姿勢對健康的影響。

北京中醫葯大學基礎醫學院的李洪娟教授介紹,人朝右側蜷睡是最佳的睡眠姿勢,有助於減少失眠和改善睡眠質量。

而趴著睡會造成頸椎損傷,上年紀的老人仰著睡,頭部鬆弛的肌肉壓迫氣道,引起「呼吸暫停綜合征」,嚴重影響睡眠質量。

心腎兩臟在生理上的協同關系,中醫稱之為「心腎相交」。「若腎水不能上滋以養心,心火不得下交而溫腎,會導致『心火獨亢』而引發失眠。」安徽省中醫院針灸康復科副主任醫師朱慶軍說,將身體蜷起來後,心腎距離減少促進氣交,也像嬰兒睡在母親的子宮里,是很有安全感的睡眠姿勢。

此外,睡覺前要安靜心神,不宜做劇烈或傷腦的活動。聽音樂、讀書、泡腳都有助於盡快入眠。

氣憤:只念一個「空」字

我當年學道時,有個年輕的和尚朋友,教我一個外道法子——頑空修法。一邊念佛號,一邊想自己的身子往下沉。這個方法救了很多高血壓的人,以及神經快要爆炸的人。我們打坐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血壓反而弄高了,因為在用心,都向上走,可用這個法子對治。另外有個方法,對於高血壓、老年人或失眠的人也有好處。上座,心裡頭什麼都不想,只念一個「空」字,一路空下去,把神經都放鬆了,腦子也放鬆了,有人就用這個法子治好了緊張的毛病。

——據《如何修正佛法》二十七講

點評:南懷瑾的想「空」字的方法和現代醫學中的「移情」有異曲同工之妙,即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緩解不良情緒。除了想「空」字,還可通過畫畫、練毛筆字、聽音樂等讓腦子和神放鬆下來。「在中醫理論中,五臟分管不同情志,其中肝主怒,愛激動發火的人氣血向上涌,易傷肝氣也會誘發心腦血管疾病。而肝鬱氣滯又會激發人的壞脾氣,之間互為因果。」朱醫生介紹,口服逍遙丸、玫瑰花泡水送服六味地黃丸等疏肝解郁效果不錯。

肺病:用鼻孔的肌肉聞氣

有個氣功法,曾治癒了不少的肺病患者。將右手握拳,大拇指豎起,放在背後兩肩胛骨下端的高度,在脊骨中心點。左手握拳平置肚臍上。這時開始用鼻孔的肌肉聞氣,聞之有聲,就好像聞到一樣好吃的菜,要多聞一下似的。這樣聞氣,一連六次,再口吐「呸」音,將氣呼出。如此繼續作下去,一連三十六次(六聞一呸為一次),即渾身通暢,甚至汗出。原來呼吸不暢通的人,經過三十六次的呼吸練習,即得鼻孔暢通無礙。若不能站立躺在床上試作也是一樣的。

——據《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

點評:用鼻孔的肌肉聞氣是遵循動作配合呼吸的「導引吐納」法。左手握拳平置肚臍任脈,右手放在背後正中的督脈,通過刺激人體中最重要的兩條經脈導引氣血運行,再配合吐納,可有效治療支氣管哮喘、慢阻肺和呼吸系統疾病,朱醫生說。臨床上李教授也常訓練患者進行深呼吸。將一口氣呼吸到丹田,再慢慢排出,有利於將肺泡里的濁氣排出。但肺氣腫、支氣管擴張、肺癌和肺結核患者要以靜養為主,不宜做太劇烈的肺部運動。

腸胃病:桂圓花椒敷肚臍

大約二十幾年前,日本人發明的溫灸器,放在肚臍上,暖暖的,可以治腸胃病。這是日本人把中國道家的老方法拿出來賣錢,這個在道家叫灸臍法。其實用不著那個,我教你們,年紀大的都可以用,比較保險。用桂圓肉一顆(新鮮的叫龍眼,乾的叫桂圓),花椒六、七顆,加上那個艾絨一同打爛,晚上睡覺的時候挑一點點,小指甲面那麼大,放在肚臍里就行了。

——據《我說參同契第五十四講》

點評:用桂圓、花椒和艾絨敷肚臍是南懷瑾從道家經典中採集的養生小方法。「這三種既是易買到的葯也是常用的食物,葯性偏溫。可以將它們分別搗碎研磨成粉後,包在一起貼在肚臍上,使葯性直接發揮作用於肚臍,治療腸胃病及溫陽益氣效果快,還不會產生副作用。」

李教授在治療時一般會增加一個步驟,即將三種葯包在肚臍上後,隔臍用燈照射或點灸加熱半小時,療效會更好。「很多人犯了腸胃病,源於肚臍周圍溫度低,脾虛和消化能力差。而加熱能夠提高腹部溫度,增強胃腸道酶的活性,進而改善脾胃吸收的能力。」(作者:健康時報實習記者 王小磊)


凡標注來源為「健康時報」或「健康時報網」的稿件均屬健康時報社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來源為「健康時報網」並附上原文鏈接。如需內容合作,請聯系010-65369672。

2、南懷瑾先生除萬病方外還有別方嗎

南懷瑾除了《萬病方》沒有其他的別方了。有興趣可以看看南懷瑾其他著作,他也有很多其他著作。

南懷瑾於1918年出生在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 歷任台灣政治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南懷瑾於2012年逝世。

南懷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其出版代表作諸多,比如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2)南懷瑾的養生擴展資料:

南懷瑾一生的主要成就總共分為四個方面:禪宗佛學、文化教育、政治行動、經濟貢獻。

《南禪七日》是當年南懷瑾在廈門南普陀寺為僧人們打禪七的時候,記錄下來的錄像的名稱,把這七天的內容全部收錄了下來,方便更多的人可以受教和改善畫質,南懷瑾於1993年在閩南佛學院新落成的禪堂內主持第一場禪七,重新整理版本,共21集。

1966年,南懷瑾配合台當局,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倡導倫理道德。

他和錢穆、胡適、林語堂、牟宗三、唐君毅等人在台港兩地往來闡述傳統文化。1969年南懷瑾成立中西精華協會。

1977年,南懷瑾開始在台灣成立老古出版社,並開設「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十方書院」等文教機構,傳揚文史哲佛學說,提升民眾文化水平,尤其是首部文學作品《論語別裁》的出版,轟動全島。

1992年6月16日,在蘇志誠與汪道涵的會晤中,南懷瑾曾親筆起草《和平共濟協商統一建議書》。

1997年8月,南懷瑾創辦大陸第一家規范的股份制企業,並作為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為後續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可行的參考樣本。

1998年,南懷瑾個人出資與浙江省政府共同興建金溫鐵路,金溫鐵路的動建,標志著中國的對外開放水平達到了一個嶄新高度。

3、南懷瑾的作品怎麼樣?

南懷瑾的寫作,是學術通俗化的一種成功嘗試。
南懷瑾先生一生精研國學,對儒、道、佛均有精湛的造詣,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生等諸門學問,許多擁躉家裡甚至都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南懷瑾的一大套書籍,足以說明「一代宗師」的頭銜當之無愧。
南懷瑾,男,1918年3月18日出生於專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文化傳播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歷任台灣政治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屬
南懷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出版代表作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三十多本,並被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4、南懷瑾修到什麼層次

南懷瑾已經修到了聖人的層次。

1、峨眉山下來之後,南懷瑾又在自己一個弟子家閉關,披閱了《永樂大典》、《四庫備要》等典籍,隨後進入西藏。受到貢噶活佛、根桑活佛等當時名重一時大活佛的傳承與認證,特別是貢嘎活佛後來還親自去成都特地為南懷瑾傳授了顯密大小戒律,並書寫了藏文傳法傳戒的證書交給了南懷瑾,這大活佛的認證書,即肯定和代表了南懷瑾是密宗上師的合法身份以及可以傳法的資格。而當時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檢查官謝子厚還供養了南懷瑾紅教、白教、黃教、花教等多種秘藏法本。

2、更有說他的普傳法門准提法是文殊菩薩親傳的。面見本尊,已經是大成就者的境界,一個大成就者必然具有六種神通,南懷瑾就他驚人的記憶力,預言能力以及教化能力,都說明了他具備無與倫比的神通和慈悲心。南懷瑾堪稱文化方面的「奇人異士」。南懷瑾精研儒、釋、道,將中國文化各種思想融會貫通。除此之外,對於醫學、卜算、天文、拳術、劍道、詩詞等皆有專精,可謂是博學多才。顯然南懷瑾已經修到了聖人的層次。

(4)南懷瑾的養生擴展資料:

1、南懷瑾大師,幼承庭訓,天資聰穎,精研國學,一生從軍、執教、經商、游歷、考察、講學,對儒、道、佛均有造詣,十九歲以前廣泛涉獵並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生、武術等諸門學問,許多擁躉家裡甚至都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南懷瑾的一大套書籍,足以說明「一代宗師」的頭銜當之無愧。

2、南懷瑾,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先驅者。與普通學者不同的是,南懷瑾堪稱是中國古典文化的活「史書」,是一個素非皓首窮經之人,更非埋首書齋之輩。其著述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捷徑,時至今日,對於那些無法直接了解典籍,不知如何理解、學習、繼承傳統文化的普通人作了一個重要引導,但其中最為著名,也是傳播最廣的著作之一,當數《論語別裁》。 1975年4月,南懷瑾就已開始普及傳統文化的探索之路。

3、南懷瑾一直試圖還原孔夫子思想家的地位,讓世人看到儒家思想是正向的。認為那些強調綱常倫理一類的東西,是後代儒生為了適應國家統治的發展而逐漸附加上的。於是,孔子的思想在發展中被曲解和誤讀得漸漸多了,孔子也成了一個被隨便塗抹的偶像。

5、主角重生跟南懷瑾學養生功的小說?

主角重生跟男伙計學養生功夫的小說,你要是知道那個啥主角是誰的話,在網上一搜就知道主要搜主角的名字。

6、南懷瑾的後世影響

南懷瑾大師,幼承庭訓,天資聰穎,一生從軍、執教、經商、游歷、考察、講學,十九歲以前廣泛涉獵經史子集,諸子百家,天文歷法,醫葯武藝,詩詞曲賦,儒、釋、道經典著作皆有所長,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先驅者。與普通學者不同的是,南懷瑾堪稱是中國古典文化的活「史書」,是一個素非皓首窮經之人,更非埋首書齋之輩。其著述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捷徑,時至今日,對於那些無法直接了解典籍,不知如何理解、學習、繼承傳統文化的普通人作了一個重要引導,但其中最為著名,也是傳播最廣的著作之一,當數《論語別裁》。 1975年4月,南懷瑾就已經開始了普及傳統文化的探索之路。
但因為舊時的社會風氣認為,傳統文化僵硬老舊,不能用以解決現實問題。但南懷瑾一直主張傳統是隨時可以創新的,並非簡單的復古。復古,就是把當代中國的命運交給三千年前的古人承擔。當代知識分子自己不承擔國家的責任,反而讓孔夫子扛責任,就把孔夫子打死了。
南懷瑾講《論語》,不復古稱:「朱熹注釋的《論語》有些地方值得商榷。比如,孔夫子評價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好像是說宰予是一個又笨又壞的學生。但孔門七十二賢,宰予是言語科里的第一。所以,南懷瑾認為,這句話不是孔子在罵宰予。宰予身體不好,白天在那睡覺,孔子的意思是說,宰予這個孩子身體不好,就嘆息,心疼他。
南懷瑾一直試圖還原孔夫子思想家的地位,讓世人看到儒家思想是正向的。認為那些強調綱常倫理一類的東西,是後代儒生為了適應國家統治的發展而逐漸附加上的。於是,孔子的思想在發展中被曲解和誤讀得漸漸多了,孔子也成了一個被隨便塗抹的偶像。
所以,在此後的一年時間里,南懷瑾一直在講《論語》,並充分考慮到從未深入接觸過《論語》的普通人的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加以經史和參,旁徵博引,將原文撮編成一個個歷史故事,寓意深遠而妙趣橫生,一時間引發台灣讀《論語》熱,很多人甚至將刊登其講解的雜志剪貼成冊。
也正是因為南懷瑾將傳統文化解讀給大眾之際,非議漸生。有人稱其是「偽國學大師」,也有說《論語別裁》根本就不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對此,台灣學者薛仁明的話,也許能說明一二。「南懷瑾將文史哲藝道打成一片,不受學術規范所縛,也不受學術流派所限,更不管枝節末微的是非與對錯;其行文論事,總信手拈來,左右逢源;言說之方式,更是不拘一格。因此,的書可風動四方,也可讓沒啥學問的人讀之欣喜。於是,明白者,知其汪洋閎肆、難以方物;不知者,便難免有『隨便說說』『野狐禪』之譏了。」
· 各方爭議說辭褒貶不一,引人深思
「從學術視角看,有些人認為南懷瑾還稱不上是一位國學大師,但是從堅持和傳播傳統文化方面看,今天又有哪一位學者能超過南懷瑾的社會影響呢?」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樓宇烈對南懷瑾的貢獻感佩不已。說南懷瑾和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之間少為人知的關系。
20世紀80年代中,樓宇烈曾經兩次去香港拜訪南懷瑾。南懷瑾非常關心北京大學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的作用,多次建議北大能夠成立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並表示自己可以出資支持。樓宇烈將南懷瑾的建議轉達北大,在學校等多方支持下,1992年1月,北京大學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它就是如今的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前身。此後,南懷瑾如言,為研究中心提供經費予以支持。
南懷瑾平時言談生動有趣、博大精深,可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實代言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復興與普及的作用功不可沒,人們尊稱他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學家、禪宗大師和國學大師,曾一度名列台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
南懷瑾非常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和傳播,甚至因此反對五四運動,認為這是造成了對傳統文化的破壞。
南懷瑾認為中國能歷數朝甚至外來統治仍不亡,乃是中國文化不亡所致。 故近幾年來大力推動兒童讀經運動,希望能將讀中國古書的基礎往下紮根, 以挽回目前中國人幾乎對中國自身文化毫無認識的大斷層。 惟其兒童讀經運動,以推動中、英、算三者並進,非獨厚中國國學也。 而所注重之讀經部分,又以四書五經為主,尤以四書為重, 冀能為中國孕育出經世濟民之材,而非詩詞歌賦之材也。
早在五十餘年前,作為國學大師的南懷瑾即在台灣傾全力講述、印行傳統文化經典,從學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間大眾,南懷瑾不辭辛勞,奔波教化三十餘載,內容涵蓋儒、佛、道及諸子百家,兼及醫卜天文、拳術劍道、詩詞曲賦,著述凡三十餘種,立足時代科學精神,將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更加璀璨奪目的文化層面,開拓了全新的學術視野,其影響之深遠必將是劃時代的。其後,南懷瑾又奔走於美國、香港、歐洲等地,雖偶於經貿領域度化,然其根本心願仍在中華傳統文化之弘揚,蓋以文化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數十年來,南懷瑾雖旅居海外,然心懷故土鄉梓,深切關懷著祖國大陸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晚年尤甚,諄諄教導海外眾多弟子赴大陸投資,引進先進科技,支持國家經濟建設,並率先在大陸投資1286萬美元修建金溫鐵路,籌集巨額善款在大陸南北十餘所高校設立光華教育獎學金,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愛心……凡此種種,令人深為感佩。南懷瑾到底是怎樣一位傳奇人物呢?
南懷瑾一生精研國學,對儒、道、佛均有精湛的造詣,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生等諸門學問,許多擁躉家裡甚至都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南懷瑾的一大套書籍,足以說明「一代宗師」的頭銜當之無愧。
1993年4月27日,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被永遠地載入史冊,但鮮為人知的是,之前的幾年裡,南懷瑾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付出了很多心血。在《中國時報》記者王銘義看來,南懷瑾是以密使的身份架起了溝通兩岸關系的一座橋梁,並直接促成大陸與台灣簽訂九二共識。
南懷瑾認為真正的佛法是破除迷信的,佛法的根本是無主宰,有個上帝、閻王,有個命運做人家主宰的是沒有的,主宰的都是你的心。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所以,2000年,南懷瑾又在太湖邊親手創辦了太湖大學堂,秉承宋明書院之教育,致力於優秀傳統文化傳道授業解惑,踐行「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所以,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張耀偉就曾說:」做名人難,做一個要無時無刻都為人師表、做人楷模的名人更難。南懷瑾一生結識的人可謂三教九流,但真正惺惺相惜的恐怕也沒有幾人。這分熱鬧中的孤獨別人怕是不知道,所以南懷瑾的那分嘆息更是一種無奈」。
作家余世存雖對南懷瑾著作的學術性有質疑,卻也稱贊其在傳統文化普及方面的功績:「他打通了廟堂和江湖,讓普通大眾對傳統文化有了親切感,為大眾提供了一種入門的可能性……大陸的知識分子沒有完成文化現代化、知識現代化的任務,大眾對世俗化的知識、學問是有需求的,所以南懷瑾的著作填補了這個空白。」
南一鵬則一語道出父親的心思:「不同於學院派中規中矩的思路,這就是其講學的風格,大抵能引起人們關注傳統的心思,父親的目的就達到了。」
·首次披露南師最後的表達,手書「平凡」
據南一鵬回憶,在太湖的最後幾年裡,南懷瑾「一如既往,過著簡單的生活——接待處理事務,眾人交談,講課目,打坐、看書、寫作。」
2012年8月,南懷瑾身體出現不適,在身邊弟子的建議下,去上海就醫。南一鵬記述,由於自己身在美國,不能及時趕到,兩個弟弟陪在父親身邊。南懷瑾住院幾日後,病情狀況出現嚴重化。醫生在努力後表示:「我們的能力到此為止了。」聽到這樣的決定,南懷瑾弟子馬宏達心痛地對南懷瑾說:「老師,接下來要靠您。」此時南懷瑾已經無法說話,就用筆寫下:「明白,好!」南一鵬聽弟弟向他描述,「隨後又有學生們來去,父親就再寫下兩個字:平凡。」
南一鵬接著寫道:「我可以了解,這就是父親一生修行的總結。社會上關於我父親的言論很多,有神化的,有妖魔化的,有贊美嚮往的,有頂禮膜拜的,最多的還是真實懂得修正自己的,所有的反應就是鏡中的倒影,自家的心性而已。現在父親對大家最後的話,就是『平凡』,如是而已。」
《南懷瑾的商業智慧》彷彿在為世人打開了另外一個金礦,讓大家看到南懷瑾的身上還另有挖不盡的寶藏——除了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學家、禪宗大師、國學大師等身份之外,南懷瑾還有更多的無限可能。確實,南懷瑾不僅僅是一個名字,更是一門學問。
所以,台灣著名國學大師葉蔓說,當年跟著南懷瑾學習,常常會因南懷瑾簡短的一句話,甚至是幾個字,便如醍醐灌頂般頓悟,若從處世行徑上看,南懷瑾與孔孟王陽明等儒家賢聖明顯更為相似。因此學界曾對南懷瑾的評價「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不過南懷瑾大師對自己的行為表示並不滿意,甚至給自己的評語稱:「我的一生,八個字:一無所長、一無是處。沒有一樣是對的。」
而在南懷瑾逝世的此後三年,社會上各界人士對這位老南懷瑾的評價褒貶不一,可以說基本趨於兩極神魔化,也正因為如此南懷瑾的第三子南一鵬為還原公眾一個真實客觀的南懷瑾,才編寫出版書籍《父親南懷瑾》,這種現象才有所改觀,只不過仍然有一些不法之徒成立微信號,假借南懷瑾的名義推廣國學,頂著南懷瑾的聲譽招搖撞騙,為非作歹,實際上做的正是欠缺中華文化禮義的表現,將南懷瑾的學說碎片化,既無禮,也無義。碎片化的短語或許可以起一時的作用,但是見樹而失其林,更是可惜。南一鵬表示說,現代人每天接觸大量資訊,而無啟發;接受大量的碎片化資料,而無整合;所以產生偏見、滋生謠言,很容易誤導大眾,這也是標準的速食文化表徵。這些求一時眼球而不能心中生根的做法,正是文明膚淺的現象。
我們不可否認南懷瑾在諸多領域的博學多才,甚至作出了諸多偉大的成就,尤其是南懷瑾在最後六年,為後世留下30萬冊珍貴藏書,內容涵蓋儒、釋、道、醫學、軍事等各領域,其中不乏一些孤本、善本,南懷瑾的學生已針對這些書籍進行整理造冊、上架保存。查旭東曾說,現在普通讀者難以看到這些藏書,但今後有望將部分藏書轉成電子版本與世人接觸,「由於工作量巨大,現階段仍以保護為主」。
·雜學與國學,真實客觀
但是所謂「學專則精,學多會雜」,所以有人曾如此談笑評價老南懷瑾:「觀近代以來,閱遍佛道二藏的,公開的有南懷瑾與陳攖寧二人,若說南懷瑾與陳攖寧對比,還是有差距。圓頓子著作,技高一籌,化經典於無形之中,留意之處皆學問,當然,只有看過道藏的人才品的出來,況文筆立論,皆有可觀,有理有據,快意恩仇。惜其大業未盡,早返玉京,令人扼腕,雖得享高壽,但距仙何遠。而南懷瑾其修持以禪密為主,據說得了密宗真傳。其文字,老到圓滑,深諳世事,雖有包裝炒作嫌疑,但長袖善舞,終為福壽雙全之人。而國學大師,殊為不妥,雜學大師,較為恰當。」正因為如此,後世也曾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做人當學南懷瑾,學識當如陳攖寧!」
而如今,太湖大學堂的那把竹藤椅上再也無法看到南懷瑾談笑風生的模樣,南懷瑾大師用95年的修行為世人留下的,卻是無盡的影響。

7、南懷瑾的一日養生之道

養生之道:人體的健康長壽除葯物的調節外,更重要的是養生之道。其實每個人在正常情況下都是能夠活到百歲的。但往往飲食不節,起居失調,寒暑相交,情志所傷等原因造成體弱.多病.早衰甚至夭亡。人們要想延年益壽,就重於防病的基礎上下功夫。必須外避嚴寒酷暑,內揚正氣,飲食有節,勞逸有時,心胸開朗才能防止疾病的發生。若人人都能做到如下幾條則會健康長壽乃至百歲。 一.飲食有節:飲食是臟腑.氣血.全身內外的營養源泉。但暴飲.暴食.偏食即可傷五臟,如飲食不節,氣血生化之源會導致氣血虛弱,五臟失養,故疾病由此而生。 二.勞逸結合:勞動和休息是人體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必要條件。過勞則傷氣損血,過逸則氣滯血淤。所以平時要注意勞逸結合而保證氣血充沛,運行無阻,身體自然健康。 三.注意情緒的調節:情緒是調節人的精神面貌,思維活動的主要因素。如情志調節好,則不會發生七情病變。所以一個人要堅定信念,廣闊的心胸和無私的情操,要提高文化修養。 四.環境的變換:環境對心理也有很大的影響。如多種些花草,養魚,養鳥等.都是可調節心情的新鮮劑。 五.注意氣候的變化:冷熱是調節人體各器官陰陽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注意季節之交,以確保陰陽.寒熱的平衡,以防外邪侵襲。

與南懷瑾的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