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

發布時間:2020-05-01 15:16:42

1、中醫養生七良方

你必須知道的中醫養生七良方

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中醫葯學在與疾病和衰老的長期斗爭中,找到了許多簡便易行的延年益壽的良方要訣,這些良方很實用,很值得大家學習與借鑒。

你必須知道的中醫養生七良方
■頭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
頭為精明之府,人體之重要12經脈和40多處大**位,以及十多個特殊刺激區均會聚於頭部。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銀針,對這些穴位和經脈進行所謂針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勤梳頭的確是一項積極保養人體精、氣、神的簡便易行的長壽保健對策。

■腳底為第二心臟,常搓湧泉益健康
中醫學認為腳上的60多個穴位與五臟六腑的12條經脈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布滿了相關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區。但由於腳底部離心臟甚遠,抵抗力低下,是人體的先天薄弱環節,客觀上為寒濕邪氣的侵襲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說腳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顯得尤為重要。經常溫浴後搓湧泉穴,可去病延年。

■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醫認為,唾液是人體精華,貯於丹田,再化津還丹,遂成精氣,起到和脾健胃、濡潤孔竅、潤澤四肢五臟、強腎補元、滑利關節、補益腦髓的作用。所以常咽唾液是有一定道理的。
日撮穀道一百遍,治病療疾又延年
穀道,又稱肛門。撮即上提收縮也。通俗地講,就是做收縮肛門的動作。孫思邈在《枕中方》中規勸世人「穀道宜常撮」,認為肛門周圍的肌肉應時常處於運動狀態,才能養生健體,尤其對防治痔瘡有特別療效。

■人之腎氣通於耳,扯拉搓揉健身體
中醫認為,耳為腎之上外竅,雙耳靈健則腎經通,腎氣充足,腎精盈滿,則聽覺靈敏。扯拉、按摩、搓揉、點捏耳朵,實際上就是對雙耳進行各種形式的物理刺激。

■消疲健美伸懶腰,血運暢通最為高
所謂伸懶腰,就是指伸直頸部、舉抬雙臂、呼吸擴胸、伸展腰部、活動關節、鬆弛脊柱的自我鍛煉。

■安心靜坐延年壽,調身調息加調神
醫學研究表明,情緒與健康二者緊密相連。凡情緒樂觀開朗之人,可使其內臟功能健康運轉,增強對外來病邪的抵抗,同時在平靜的情緒狀態下,方可從事持續的智力活動。因此,古人的攝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養神。

■提高睡眠四大寶
中醫睡眠機制是:陰氣盛則寐(入眠),陽氣盛則寤(醒來)。所以夜晚應該在子時(21-23點)以前**,在子時進入最佳睡眠狀態。因為按照《黃帝內經》睡眠理論,夜半子時為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際,稱為「合陰」,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陰主靜,所以夜半應長眠。
提高睡眠質量有四大法寶。首先是提倡睡子午覺。「子、午」時候是人體經氣「合陰」及「合陽」的時候,有利於養陰及養陽。晚上11點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為這個時候休息,最能養陰,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覺只需在午時(11點—13點)休息30分鍾即可,因為這時是「合陽」時間,陽氣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還有,睡前減慢呼吸節奏。睡前可以適當靜坐、散步、看慢節奏的電視、聽低緩的音樂等,使身體逐漸入靜,靜則生陰,陰盛則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幾分鍾靜氣功,做到精神內守。
睡前可吃一點養心陰的東西,如冰糖百合蓮子羹、小米紅棗粥、藕粉或桂圓肉水……因為人睡覺後,心臟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臟中,心臟最辛苦,所以適當地補益心陰將有助於健康。
失眠的病人別忘了睡前用溫水泡腳,可以促進心腎相交。心腎相交意味著水火相濟,對陰陽相合有促進作用,陰陽合抱,睡眠當然達到最佳境界。

2、後世流傳的孫思邈「養生十三法」內容是什麼?

流傳後世的還有孫思邈「養生十zd三法」:一、發常梳;二、目常運;三、齒常叩;四、版漱玉津;五、耳常鼓;六、面常洗;七、頭常搖;八、腰常擺;九、腹常揉;十、攝穀道;十一、膝常扭;權十二、常散步;十三,、腳常搓。

3、跪求……治療胃腸感冒應該按壓那些穴位呀??

中脘穴:在臍上4寸,胃的中部。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中脘具有和胃健脾、補中益氣、降逆消滯等功能。主治嘔吐、腹脹、腹瀉、胃下垂、急性梗阻和消化不良等症。足三里穴:在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足三里為全身強壯要穴,具有陰陽雙向調節作用,有「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之說。尤其能調整胃腸等功能,起到和胃健脾、促進消化吸收等作用,主治消化系統疾病。肚子痛時版只要按揉此穴3~5分鍾,即刻緩解或解除痛感。 腹部應該經常按揉,摩腹是孫思邈的養生十三法之一。先把雙手搓熱,然後兩手相疊,掌心以臍為中心做順時針按揉。先從肚臍向上移動到胃脘,然後再向下移動到小腹,正反方向權交替各按揉數十次。以手掌整體去按,然後以手指重點按揉神闕上的中脘、神闕兩邊的天樞、大橫以及神闕下面的氣海、關元、子宮等穴位,就可以起到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溫經散寒、緩急止痛等作用。如果按揉之後再加上艾鹽包等熱熨神闕,效果更好。

4、三十歲的男該如何養生?

不吃或少吃甜食。

甜食很容易百導致男人發胖,發胖後就更容易得一些疾病。此外,甜食也很容易引發高血壓、損傷牙齒以及引發消化系統疾病等症狀。所以30歲以後的男人們應當不吃或少吃甜食。

適當吃一些高度密度脂蛋白食物。

高密度脂蛋白可以被稱為血管壁清潔工,30歲以後的男人,身問體代謝逐漸變差,吃一些脂蛋白食物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動脈硬化症狀的發生。

按時適量吃飯。

30歲以後的男人,一定要按時適量吃飯,補充身體能量,避免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引發各類疾病。

定期進行體檢。

30歲以後的男人,身體開始走下坡路,每年進行定期體檢,可答以幫助你盡早發現身體的不健康情況,及早預防、診治疾病。

經常進行有氧運動。

經常進行有氧運動,可以促進男人們保持身體健康,增強人體抵抗力,防止疾病的輕易入侵身體。專此外,還可以保持心情愉悅。

吸煙的要戒煙。

吸煙有害健康,是不變的真理。吸煙不僅對自己不利,還對家人造成影響,30歲以後保持身體健康,不再吸煙是百利無一害。

沒事找點閑情雅緻事情做做。

30歲以後的男人們,可能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境況,心裡壓力可能會增加,這時候可以養養花、練習書法,對於修身養性、減輕壓力都屬有幫助。


5、怎樣做治療老年性耳鳴有效?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常常會出現耳鳴、聽力下降的現象,尤其是耳鳴,使老年人的生活備受滋擾,容易引起頭痛、失眠、健忘、脾氣暴躁等不適症狀。
耳鳴是一種在沒有外界聲、電刺激條件下,人耳主觀感受到的聲音,是發生於聽覺系統的一種錯覺,其聲響有高有低、音調多樣,或如蟬鳴,或如風聲,或如流水聲夾雜蟋蟀的叫聲。耳鳴可為陣發,亦可為持續性,有的耳鳴伴有耳聾,也有的單有耳鳴而不耳聾。中醫認為,老年人耳鳴、聽力下降主要是由於老年人肝腎虧虛造成的。
我們經常說「年老氣虛」,其實這里主要就是說腎氣虛。為什麼腎虛與耳鳴、聽力下降有關系呢?首先,腎為人體的先天之本,腎陰腎陽是全身各個器官的陰陽之本,所以,若腎氣虛了,全身器官的能源供應就跟不上了,自然器官的功能就下降了。因此,補腎就是增加全身器官的「能源」,腎氣充足了,力量強大了,耳朵就能多獲得一些氣血,供維護其功能之用。
其次,中醫認為,我們身體上的五官九竅都和不同的臟腑有著密切的聯系,而耳朵和腎的形狀十分相似,因此,「腎主耳」,耳為腎之外竅。老年人腎中的精氣隨著年齡的增長電正在逐漸衰弱,耳朵得不到足夠的精氣來濡養,自然會出現耳鳴、聽力下降。
因此,要治療老年人耳鳴、聽力下降,根源就在於補腎,湧泉、太溪都是補腎的重穴,只要每天在家裡按揉兩側太溪、湧泉穴3~5分鍾,一周之後,耳朵就沒事了。
另外,我們也可嘗試一下中醫傳統的自我按摩方法「鳴天鼓」。此法簡單易學,是一種以手叩擊風池穴的方法,對年老腎虧引起的耳聾、耳鳴、健忘、頭暈、思維能力下降等有一定的療效。
唐代「葯王」孫思邈的養生銘中就明確提到「亥寢鳴天鼓,寅興嗽玉津」。孫思邈活了100多歲,百餘歲時仍視聽不衰,神采甚茂,是歷史上有名的健康長壽老人,可見其養生得法。他發明的養生十三法中有一法名「耳常鼓」:雙手掩耳,將耳朵反摺,雙手食指按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咚咚有聲。
具體的操作方法是:雙肘支在桌子上,閉目低頭,用兩掌心緊貼雙耳,十指放於後腦,食指抬起,搭放於中指之上,兩食指同時用力,從中指上滑下彈擊腦後枕骨的凹陷處(風池穴),此時會發出「咚、咚」的聲音,猶如鳴鼓一樣。
鳴天鼓每天可做3次,每次可做60下左右,動作的輕重程度視耳鳴、耳聾的情況而定,如聽力較差,動作可適當重一點,反之則輕些。此法動作簡單,易學易行,可作為老年人日常護耳的保健方法。

6、健康養生,從「頭」開始,有什麼優勢?

為什麼做頭部經絡養護?

黃帝內經里說:頭部,人之重要經脈皆過於頸部,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頭面,乃人體諸陽之會。

頸椎是大腦和軀乾的連接處,頸部有兩條大的動脈,而且是所有的中樞神經的必經之處,因而頸椎就像是人體的十字路口。如果頸椎出了問題那麼直接影響到面部,頭部,肩頸。

面部會灰暗,沒有光澤,膚色不均,皮膚鬆弛。

頭部會出現頭痛,頭暈,偏頭痛,健忘,失眠等症狀。

肩頸則會出現痛、酸脹的感覺。

如若氣血不足,血不養腦,或體虛受寒,寒邪客腦,或瘀血人絡,阻滯腦絡。腦絡不通,陽氣不足,陽虛則怕冷。這也正是產後及現代女性的一個普遍的體質。

現在,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頭部養生。   

頭部經絡養護的益處

疏通血脈:

中醫認為頭是諸陽之會,百脈相通,發為血之餘、腎之華。《黃帝內經·論素問脈要精微》篇中亦指出:「頭部,人之重要經脈皆過於頸部,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頭面,乃人體諸陽之會」。

人體重要的經脈和40處大小穴位以及10多個特殊刺激區均匯聚於頭部。頭部經絡保養,可使頭部氣血通暢,諸陽上升,百脈調順。

提神健腦:

頭部經絡保養,可改善頭部供氧能力和頭皮的營養條件,增強頭部新陳代謝,有利於調節大腦神經系統功能,緩解頭發脫落、頭暈、頭痛、頸椎疼痛,提高大腦的思維和記憶。

改善發質:

頭療按摩頭皮,可加速頭部血液循環,調節皮脂分泌,促進毛囊內根的生長,提高頭發黑色素的活性,加快頭發生長。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則》中有「發常梳、頭勤按,發須稠密」之名言。

改善睡眠:

頭部經絡的保養可刺激末梢神經和毛細血管,通過大腦皮層,使頭部神經得到鬆弛,舒緩腦部壓力,解除大腦亞健康疲勞,改善睡眠,延緩衰老。

7、孫思邈的養生十三法攝穀道是腹式呼吸還是?

道家的最基本的呼吸方式就是腹式呼吸的

8、古代名醫孫思邈,健康又長壽,他的養生秘訣是什麼?

 發常梳。將雙手掌互搓數次,令掌心發熱,然後10指向後,由前額開始用手疏頭發,經後腦至回頸部。早晚各做數次。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做梳頭動作,可以明目,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齒常叩。口微微合上,依次叩門齒、左側臼齒、右側臼齒,各30-50次。叩齒時,不用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輕輕鬆鬆慢慢叩。叩齒一面方面可鍛煉自己的精神集中的能力,一方面通上下顎經絡,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退化。漱玉津。口微微閉合,舌頭從門齒中間開始,沿左、下、右、上的方向(女士先沿右、下、左、上的方向轉,不過,方向轉反了也沒有關系)轉三圈然後舌尖點依次點下鄂、上顎和門齒縫50次(過去講72次)目常運。第一個方法是合眼或閉眼均可,用眼珠轉圈,先左、上、右、下順時針方向轉,然後眼珠逆時針轉圈。

 兩掌使勁把雙耳掩上,用力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噗」的一聲重復做10下;二是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勾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要噗噗有聲。這動作要在每天臨睡前做,可起到增強記憶和聽覺的效果。一是雙手互搓數十次後,用雙手心上下敷臉;二是兩手搓熱手後,雙手同時向外摩臉。經常做這個動作,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頭常搖。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1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復。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

腹常揉。搓手36下,手熱後雙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就好像自己的身體就是一個時鍾。揉的范圍要由小到大,做9-36下。這動作可以幫助消化和吸收,消除腹部鼓脹。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

 這些動作可以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得由雙腳做起。輕松地散步的時候,最好心無雜念。

9、孫思邈養生十三法里的攝穀道是提肛的意思,提肛有什麼作用?

提肛運動是預防和治療肛門疾病,以及促進肛門手術後患者傷口和肛門功能恢復的一種較好的方法,在做提肛運動過程中,肌肉的間接性收縮起到「泵」的作用,改善知盆腔的血液循環,緩解肛門括約肌,增強其收縮能力。患肛裂的病人主要由於肛門括約肌痙攣引起的劇烈疼痛,使裂口難以癒合。相反,如果肛門括約肌道過於鬆弛,對痔核和直腸黏膜的支持力不夠,就會導致痔核脫出和脫肛。肛門疾病術後的人,因肛門括約肌多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此時有效的肛門功能鍛煉,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減少痔靜脈的淤血擴張,增強肛門直腸局部的抗病力,促進傷口癒合,以避免和減少肛門疾病的復發。

專提肛運動坐、卧和站立時均可進行。方法如下:思想集中,收腹,慢慢呼氣,同時用意念有意識地向上收提肛門,當肺中的空氣盡量呼出後,屏住呼吸並保持收提肛門2~3秒鍾,然後全身放鬆,讓空氣自然進入肺中,靜息2~3秒,再重復上述動作;同樣盡量吸氣時收提肛門,然後全身放鬆,讓肺中的空氣自然呼出。每日1~2次,每次30下或5分鍾。鍛煉屬中要避免急於求成,以感到舒適為宜,關鍵在於持之以恆。

10、聽說有葯王的養生十三法對老年人很好,都是怎麼操作的呢?

發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
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做這動作,可以明目袪風、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目常運

(1)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復3次。
(2)搓手36下,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
這動作可以強化眼睛,糾正近視和弱視。


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輕輕鬆鬆慢慢做36下。
這動作可以通上下顎經絡,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漱玉津

(玉津即津液、口水)

(1)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轉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2)口微微合上,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里,圍繞上下顎轉動。左轉12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盡量想像將口水帶到下丹田。
從現代科學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調和荷爾蒙分泌,因此經常做這動作,可以強健腸胃,延年益壽。

耳常鼓

(1)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撲」的一聲。重復做10下。
(2)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壓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撲撲」有聲。這動作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面常洗

(1)搓手36下,暖手以後上下掃面。
(2)暖手後雙手同時向外圈。
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

頭常搖

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復。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不過,注意要慢慢做,否則會頭暈。

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復。最少做50下,做夠100下更好。這動作可以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鍾。揉的范圍由小到大,做36下。這動作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攝穀道

(即提肛)

吸氣時提肛,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這動作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相傳這動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養生功法。

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
這動作可以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要由雙腳做起。

常散步

挺直胸膛,輕松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民間有個說法,「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雖然有點誇張,不過,散步確實是有益的運動。

腳常搓

(1)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
(2)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
常做這動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對身體有益

與孫思邈養生十三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