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溫灸對神闕穴有什麼好處
中醫理論認為,自然界之所以出現季節和時序的變化是因為天地陰陽之氣的升降變化。一般而言,每一段時序各有不同的主氣,比如:「春夏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陰氣盛而陽氣衰。」人與自然相應,人體內在的陰陽自然也要受到自然 .. 冬至陰極一陽生,艾灸神闕正當時,莫負一年好光景,確保來年一身輕。
神闕即肚臍眼,人體任脈上一穴位的名稱。闕,是君主所居住的宮城的門,神闕就是人體元神的門戶。我們都知道,臍帶是嬰兒從母體吸取營養的唯一通道,是胎兒身上最先長出來的東西。有了臍帶,然後再生腎,易經八卦中腎屬水,「天一生水」,是人體生長的開端。嬰兒生下來後,這條吸收營養的通道就關閉了,按壓或艾灸神闕等於重啟這條通道,從生命的源頭激發自身的潛能,其作用在於激發人體的元神、元氣。所謂元神、元氣,就是指人在生命開端的那一刻就有的神和氣,它的力量是強大的,不然不能發育成胎兒的生命。元神和元氣一直伴隨著人走完生命的全程,而很多疾病都源於元氣的衰弱,但只要重新激活元神和元氣,任何疾病都能很快治癒。歌曰:「常灸神闕穴,萬病自會滅。」
要激發元神、元氣,就要到它們居住的地方去找它們,這個地方就是神闕。神闕是一個起死回生、返老還童的要穴。
冬至是我國夏歷(農歷、陰歷)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重要的節氣。它類似於一天當中的子時,此時是陰極一陽生,即陽氣開始生發起來了。冬天是可以進補的時節,因為冬天的熱全在體內可以把一些很不容易消化的東西都消化掉;同時還可以做一些身體方面的輔助措施。比如,可以買艾條來熏神闕穴的周圍。神闕穴是連接我們先天後天的一個很根本性的穴位。在冬至陰陽交接的時辰或此前此後的四天里艾熏神闕穴,對身體是很有好處的。
艾灸神闕穴好處多多,你可以選擇隔姜灸或隔鹽灸。冬至前四天加冬至加冬至後四天共九天灸神闕保你來年不得病。冬至陰極一陽生,艾灸神闕正當時,莫負一年好光景,確保來年一身輕。
灸 」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灼」,是灼體療病之意。「灸法」是利用溫熱刺激皮膚穴位,激發經絡的功能,達到調節機體臟腑功能來預防或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灸法不但對寒性疾病和虛證有很好療效,同時也是很好的保健方法。《素問》有:「年四十,陽氣衰而起居乏,五十體重,耳目不聰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灸法有多種形式,現代常用和平常所指基本是艾條灸。
「節氣灸」是艾灸和「時間療法」相結合,利用節氣這個特定的時間,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針對不同的身體狀況選取不同穴位進行灸療的特殊灸法。「冬至灸」是節氣灸的一種,即指在冬至這一節氣進行灸治。冬至是我國夏歷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這一天北半球黑夜最長,之後白天慢慢變長,此時「陰極一陽生」,從這天開始,陰消陽長,陽氣生發。故冬至灸能順應自然界陽升之氣,天人合一,大大增強艾灸溫補之力,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目的,是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思想的體現。
冬至灸的穴位首選「關元」。關元穴又名丹田,是任脈上的穴位,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 3 寸,也就是肚臍正下 4 指處。該穴位具有溫腎壯陽、培元固本、調氣回陽的功能,灸之可使元氣充足,虛損可復,故能祛虛勞百損,壯一身之氣,為歷代強壯保健的主穴。《景岳全書》說:「虛能受熱,所以補必兼溫。」關元灸恰好滿足了「補必兼溫」的特點,可達到溫壯元陽,提高人體的強身抗病能力。《扁鵲心書》記載:「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為加強補虛養生作用,可配合神闕、足三里、中脘、肺俞等穴位。
具體操作:在冬至(加前後 4 天,共 9 天)每天下午 5-7 點腎經當令之時,艾灸為佳。
艾灸時應避風;應凝神靜氣,避免燒灼感,注意體會溫熱感向腹內深透,能達到腰骶透熱為好;艾灸時艾條燒過的灰燼盡量保留在艾條上不要去掉,有灰之火溫熱力微,為文火為補,無灰之火灼熱力猛,為武火為瀉,冬至關元灸溫補養生,應用溫火,但要注意艾灰脫落燒傷皮膚。艾灸前後不宜寒涼,如冷水洗漱、洗澡、外出當風、進食生冷之物等。艾灸適應虛證、寒證及陰證為主,艾灸養生,陽熱、陰虛體質者亦可用之。陽熱者艾灸乃從治之意,引火歸元;陰虛者取其陰陽相長,《丹溪心法》有:「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則陰長故也。」但陽熱者灸量宜少(猛火艾灸時間短),陰虛者火力宜微(微火艾灸時間長),取「壯火食氣,少火生氣」之意。
艾灸時間:冬至加前後 4 天,共 9 天,今年的時間是從 12 月 18 日開始艾灸,至 26 日結束。
方法 1 、懸灸: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關元穴,間隔 2-3 公分進行熏烤,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每天每次 10~15 分鍾。 方法 2 、溫灸:、溫灸器艾灸,將 4 柱木質溫灸盒的 4 柱填滿或者適量 3 年或者 5 年陳艾絨或者葯艾絨,對准神闕穴、關元穴熏烤,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每天每次 1 個時辰。局部可墊白毛巾。
注意事項:
( 1 ) 灸時要慎風寒,戒生冷、油膩。
( 2 ) 剛吃完飯或空腹不宜灸臍。
( 3 ) 實熱證、陰虛發熱者不宜艾灸。
( 4 ) 灸後半小時內不要洗澡或者冷水洗手。
( 5 ) 孕婦禁灸。
冬至艾灸原因分析: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按八卦學說,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中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徵陽氣初生。陽氣初生時,就像農民育苗,女人懷孕一樣,需小心呵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人只有體內陽氣充足,才能達到祛病延年益壽之目的。而此時艾灸關元穴即是要將這種初生陽堅固在體內,慢慢生發生長,為體所用。
俗話說「夏養三伏、冬補三九」,而冬至更是補陽的最佳時機,有極大的裨益。成都中醫葯大學針灸學教授告訴記者,冬至保健灸,顧名思義,即在冬至時,選取具有強身保健作用的穴位,在此穴位上施行艾灸。將節氣、艾灸和穴位三者結合,冬至保健灸能夠起到溫陽補氣,溫經散寒的作用,從而提高機體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和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還具有延年益壽的作用。 圖片
冬至的時間在每年的陽歷 12 月 21 日至 23 日之間。今年是 12 月 22 日,即 12.18-12.26 為今年冬至灸時間。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早在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時間。古代養生修煉均非常重視這一時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小心保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人體內陽氣充足,才能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冬至保健灸正是實現這一目的之中醫傳統保健方法,是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思想的鮮活體現。
關元是任脈上的穴位,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 3 寸。
2、溫灸,幾天一次合適
溫灸溫灸是中國古老的療法之一,最適宜在夏天進行。不僅有利於養生,也可作為「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最好是3-5天溫灸 一次。
溫灸屬於針灸范圍之中,但不用針刺,而是通過點燃艾絨的熱力進行治療。中醫認為,艾葉具有通暢經絡、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養生保健的作用。而西醫分析,艾葉中含有一種主要成份為苦艾醇、酷艾酮的揮發油,有解熱、止血、鎮痛的作用。艾絨燃燒後生成的抗氧化物質,附著在穴位處的皮膚上,通過灸熱滲透進人體內,有清除自由基的效果。提醒1:施灸時,因部位、病情的不同,所得到的「熱」感也會有所不同。譬如透感:溫灸產生的熱感從皮膚表面直達深部組織,甚至內臟;擴透:熱感以施灸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傳熱:熱感從施灸點循一定線路向遠部傳導,甚至到達病灶;遠離施灸部位較施灸部位更有熱感;深部組織熱感較表面部位更熱等。除了熱感外,施灸部位還會有酸、脹、麻、痛之感。
提醒2:大多數穴位在人體都有兩個,溫灸時要先灸左後灸右;如果灸的穴位多而分散,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初次使用灸法時,要時間短、小劑量,以後再逐漸延長時間。
提醒3:施灸時要注意防止落灰,以防燙傷;如果施灸時出現頭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心慌、出汗等症狀,應立即停灸、卧床,並開窗通風。
提醒4:溫灸後,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多喝溫水,以利排毒;別忘了將艾條置於盛清水的容器中熄滅後放在一旁陰干,以備下次再用。
3、溫灸養生有什麼功效?
溫灸養來生在身體方面有六大功效。溫肌散寒、疏風解表;溫經通自絡、活血百逐疲;溫中活里度、強臟壯腑;溫陰補虛、回陽固脫;行氣活血、消火化淤;平衡陰陽、保健防病。溫灸養生知在美容方面有兩大功效。面部皮膚方面:可加速皮膚的血液循環道
4、溫灸艾條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溫灸養生在身體方面有六大功效
1、溫肌散寒、疏風解表;
2、溫經通絡、活血逐疲;
3、溫中活里、強臟壯腑;
4、溫陰補虛、回陽固脫;
5、行氣活血、消火化淤;
6、平衡陰陽、保健防病。
從楚醫的官方網站選摘的:其實越陳的艾越溫和,在《孟子—離婁篇》中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古人對艾的選擇已有相當豐富的經驗。三年之艾就是陳艾,陳艾的優點是含揮發油少,燃燒緩慢,火力溫和,燃著後煙少,艾灰不易脫落;而新艾則沒有這些優點,新艾氣味辛烈、含揮發油多,燃燒快,火力強,燃著後煙大,艾灰易脫落,容易傷及皮膚和血脈等等。故臨床上應該用陳艾而不用新艾。在《本草綱目》記載:「凡用艾葉需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脈。」陳艾灸火「溫而不燥,潤能通經」。色澤上顏色發土黃或是金黃色,艾絨柔軟無雜質視為上品。
新艾比較暴烈,陳艾則溫而不燥,越陳的艾,燒起來越溫和。這個如果通俗一點解釋的話,就是新艾灸時感覺比較燙,而陳艾則感覺溫度沒有那麼高。舉個例子說,兩種艾條,一種是新艾,一種是三年陳,同樣的離皮膚的距離來灸,那麼肯定是感覺新艾溫度高,而三年陳溫度低。陳艾艾灸起來感覺越溫和,灸火慢慢滲透肌膚直透穴位,新艾燃燒暴烈,灸火還沒滲透到穴位皮膚感覺就很燙,灸火需馬上移離皮膚,很難達到艾灸效果。
5、艾灸的好處?
1、活瘀通絡
我們都知道艾灸是根據人體的經脈進行的,而在經脈就是血液流通運輸的軌道,隨著人體的衰老,經脈之中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堵塞,也就是各種類型的血瘀。
因為不同的物質,也會有不同的名字,有的區域還會形成痰瘀,那麼一旦堵塞形成,血液不通暢,肯定會形成不適和疼痛,這時艾灸就起到了打通堵塞,活瘀通絡的作用。
2、驅寒生溫
生活中有很多人常常感覺體內濕氣嚴重,天氣一旦不好,就會感到四肢發冷,關節疼痛,其實這些人群大可去嘗試一下艾灸,艾灸在過程中可以暖經去寒,對風濕,類風濕,以及其引起的一些關節疼痛都有不錯的緩和效果。
3、預防和保健
同大多數保健養生方式一樣,艾灸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保持持續的艾灸,可以對身體有著保健養護的好處,通過對經脈血管的疏通順氣,可以很好的調理人體氣血,堅持下去對心血管形成有效的保養,保持血液輸送的活力,對內臟和脾胃也是很好的輔助。
一般在艾灸後出現咳嗽,多痰的情況是因為體內肺部和咽喉里長期存在的淤痰,濕毒,通過經脈被艾灸熱力舒張,排出到了口腔,是有益的情況。
同時在此提醒有養生意識的人群,畢竟因為體質差異,各人的身體素質不盡相同,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艾灸,比如三高人群,心肺功能衰弱的人群就需要謹慎決定,總之養生要合理科學,不盲從,不從眾,合適自己實際體質的,才是最好的。
(5)溫灸養生擴展資料:
許多實驗都證實灸療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也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並且在病理狀態下,這種調節作用更明顯。
灸療的用葯情況,雖比不得內治法豐富,但從各種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針灸在臨床應用的情況看也可窺灸療辨證論治之一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灸療主要原料艾的功能。
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離開了艾,灸療學就不存在了。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於「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
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靈樞·禁服》亦雲:「陷下者,脈血結於中,血寒,故宜灸之」。
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於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6、坐灸儀的好處與壞處
7、溫灸的針灸治療的作用
用中醫學的觀念概括有:「回陽固脫,復脈救急;疏散風寒,調和營衛;活血散血,溫通經絡;升提中氣,固胎止漏;祛風除濕,溫寒通痹;固攝沖任,回轉胎位;消淤散結,祛腐生肌;引導實熱,附火外發;養陰清熱,散火祛瘀;培補脾胃,強壯元陽;強身保健,祛病延年」。 主要作用歸結為一下:
1、 溫通經脈、驅散寒邪:因本法採用上等陳艾,融入數位中葯、藏葯合制而成,火柔而溫,滲透力極強,能溫經散寒,以火攻邪。
傳統中醫認為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血不足、運行不暢就容易衰老生病。那麼氣血有「遇溫則行,遇寒則凝」的兩大特點。當今社會大多愛美女性,在著裝上喜愛露臍裝,在春秋季節容易使風寒之邪入侵丹田,在夏季喜歡吹空調,又喜歡吃冰凍的食物,使大多數女性形成了寒涼體質,出現了畏寒肢冷、手腳冰涼、痛經、脾胃虛弱等亞健康狀況。鄧紅溫灸療法正是利用艾火對經絡穴位的溫熱刺激,使氣血運行,以火攻邪。具有祛風寒、化瘀滯、消炎止痛,促進細胞再生,從而達到保健、養生、美容之功效。
2、 行氣活血,消瘀散結:對於鄧紅溫灸療法所用的葯艾,具有芳香走竄的特性,燃燒時所散發出的溫熱與特殊氣味,能夠快速的開通人體的經絡,加速人體的氣血循環。
3、 溫補益氣,回陽固脫:鄧紅溫灸療法補益強身,能激發人體免疫系統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強內通外。鄧紅溫灸療法具有特殊的純陽之性,能使人陽氣足,精血充沛,固體強身,增強人體消化、循環、排泄、生殖泌尿系統機能的作用。針對肥胖以及肥胖而致的肌肉麻木,四肢不遂,二便不勻,腰腿酸痛,動則氣短,體倦乏力如《內經》所講「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4、 預防疾病,保健強身:常灸足三里、關元、大椎等穴,能激發人體正氣,提高抗病能力,起到保健強身作用。 溫和灸:去葯店買回艾條,然後將點燃的艾條對准穴位,距皮膚3~5厘米進行熏灸。以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傷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第一次施灸可以將中指、食指分開放在穴位兩側,通過手指來感覺局部受熱的程度。
迴旋灸:將艾條點燃端先在選定的穴位熏灸,距離皮膚3厘米,至局部有灼熱感時,在此距離做平行往復迴旋施灸,以局部潮紅為度。
間接灸:一般用艾炷,為一次使用劑量的「小艾條」。施灸時,用薑片、蒜片、食鹽、附子餅等間隔物將艾炷與皮膚隔開。間接灸和迴旋灸都適用於腹部溫灸。
溫灸器灸:用金屬特製的灸具,有灸罐和灸棒。施灸時,將艾絨點燃裝入溫灸器的小筒,同時在應灸部位放一塊隔熱布,然後放在穴位上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皮膚紅潤。適用於背部等面積較大的部位。 提醒1:施灸時,因部位、病情的不同,所得到的「熱」感也會有所不同。譬如透感:溫灸產生的熱感從皮膚表面直達深部組織,甚至內臟;擴透:熱感以施灸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傳熱:熱感從施灸點循一定線路向遠部傳導,甚至到達病灶;遠離施灸部位較施灸部位更有熱感;深部組織熱感較表面部位更熱等。除了熱感外,施灸部位還會有酸、脹、麻、痛之感。
提醒2:大多數穴位在人體都有兩個,溫灸時要先灸左後灸右;如果灸的穴位多而分散,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初次使用灸法時,要時間短、小劑量,以後再逐漸延長時間。
提醒3:施灸時要注意防止落灰,以防燙傷;如果施灸時出現頭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心慌、出汗等症狀,應立即停灸、卧床,並開窗通風。
提醒4:溫灸後,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多喝溫水,以利排毒;別忘了將艾條置於盛清水的容器中熄滅後放在一旁陰干,以備下次再用。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鍾或艾罐20~30分鍾。
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10~15分鍾或艾罐20~30分鍾。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用艾條灸10~15分鍾或艾罐20~30分鍾,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月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鍾或艾罐20~30分鍾。經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補益脾胃、扶正培元、調和氣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8、溫灸有哪些好處?
溫炙,用中醫學的觀念概括有「回陽固脫,復脈救急;疏散風寒,調和營衛;活血散血,溫通經絡;升提中氣,固胎止漏;祛風除濕,溫寒通痹;固攝沖任,回轉胎位;消淤散結,祛腐生肌;引導實熱,附火外發;養陰清熱,散火祛瘀;培補脾胃,強壯元陽;強身保健,祛病延年」。 主要作用歸結為一下: 1、 溫通經脈、驅散寒邪:因本法採用上等陳艾,融入數位中葯、藏葯合制而成,火柔而溫,滲透力極強,能溫經散寒,以火攻邪。 傳統中醫認為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血不足、運行不暢就容易衰老生病。那麼氣血有「遇溫則行,遇寒則凝」的兩大特點。當今社會大多愛美女性,在著裝上喜愛露臍裝,在春秋季節容易使風寒之邪入侵丹田,在夏季喜歡吹空調,又喜歡吃冰凍的食物,使大多數女性形成了寒涼體質,出現了畏寒肢冷、手腳冰涼、痛經、脾胃虛弱等亞健康狀況。鄧紅溫灸療法正是利用艾火對經絡穴位的溫熱刺激,使氣血運行,以火攻邪。具有祛風寒、化瘀滯、消炎止痛,促進細胞再生,從而達到保健、養生、美容之功效。 2、 行氣活血,消瘀散結:對於鄧紅溫灸療法所用的葯艾,具有芳香走竄的特性,燃燒時所散發出的溫熱與特殊氣味,能夠快速的開通人體的經絡,加速人體的氣血循環。 3、 溫補益氣,回陽固脫:鄧紅溫灸療法補益強身,能激發人體免疫系統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強內通外。鄧紅溫灸療法具有特殊的純陽之性,能使人陽氣足,精血充沛,固體強身,增強人體消化、循環、排泄、生殖泌尿系統機能的作用。針對肥胖以及肥胖而致的肌肉麻木,四肢不遂,二便不勻,腰腿酸痛,動則氣短,體倦乏力如《內經》所講「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4、 預防疾病,保健強身:常灸足三里、關元、大椎等穴,能激發人體正氣,提高抗病能力,起到保健強身作用。
9、溫灸的溫灸簡介
溫灸是中國古老的療法之一,最適宜在夏天進行。不僅有利於養生,也可作為「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
它使用艾絨或其他葯物放置體表的腧穴或疼痛處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知及葯物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協調陰陽、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防病保健、養生美容之功效,《黃帝內經》的《靈樞·官能》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學入門》亦說:「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可見灸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由於其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養生保健,因此流傳很廣。 溫灸屬於針灸道範圍之中,但不用針刺,而是通過點燃艾絨的熱力進行治療。中醫認為,艾葉具有通暢經絡、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回養生保健的作用。而西醫分析,艾葉中含有一種主要成份為苦艾醇、酷艾酮的揮發油,有解熱、止血、鎮痛的作用。艾絨燃燒後生成的抗氧化物質,附著在穴位處的皮膚上,通過灸熱滲透進入體內,有清除自由基的效果。
夏天適宜溫灸,是因為符合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因為中醫認為生病的答人大多屬於陽虛體質,夏季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此時調節陽氣最佳,可以提前預防各種疾病。此外,夏天穿衣少,自行施灸比較方便,對溫度比較敏感,不易被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