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思想

養生思想

發布時間:2020-05-01 09:47:11

1、《黃帝內經》中闡述了什麼養生思想?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黃帝內經》一書,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輝的養生學、康復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反映並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康復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養生學、康復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以來各醫家的論文匯編,其匯編成書的時間約在西漢。然自成編以後,直至唐代,仍有增損。因此,《內經》這部著作,並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醫家的經驗總結匯編。所謂黃帝著《內經》,亦僅是託名而已。

《黃帝內經》中所闡述的養生學思想如下:

第一,正確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黃帝內經》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素問·寶命全形論》里指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篇》亦曰:「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

第二,認為「天人相應」,養生學、康復學的根本點在於「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界侵襲。如《靈樞·本神篇》指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辟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闡明了生命的發展規律。《黃帝內經》對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有獨到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注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注意了性別上的生理差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男子8歲為一生理階段,女子7歲為一生理階段的遞變規律,《靈樞·天年篇》以10歲為一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第四,對衰老的認識是正確的。《黃帝內經》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志、起居、飲食、縱欲、過勞等諸方面若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2、儒家養生思想是什麼?

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強調精神調攝 《禮記·緇衣》說:「心以體全,亦以體傷」。養心與養形是養生的重要內容,然而精神與形體之間,具有統帥支配作用的是精神。養生首先要強調精神調攝,而最好的方法是減少物質慾望,即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盡心下》)。人生存在著慾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慾望,不可有過分地要求,這就需要遵循「禮」的原則。正如《論語·顏淵》中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還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行則從禮、君子三戒等內容,即為寡慾。儒家關於精神調攝的原則,在中醫養生學思想中得到了闡發和應用。

注意身體護養 這也是儒家養生思想的一個方面。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時、勞逸適度、飲食有節等,是護養身體的基本原則。反之,如果不注意這些原則,「寢處不適,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這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倡導飲食衛生 孔子對於飲食衛生十分重視,為了保證身體健康,他提出了飲食保健的原則,即《論語·鄉黨》中所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飲食精,則營養豐富,膾宜細,則味道美,可增進食慾,有利於消化吸收。並且,提醒人們一定要食新鮮、清潔的食物,以防止疾病的發生。他指出:「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則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貪。」強調了食品要精細、烹調要得當,進餐要定時,經久變味、腐敗發臭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飲食衛生要求。同時,也提出了調和飲食五味,要順應四時的原則。
儒家的養生思想,是極寶貴的養生經驗,因而為歷代養生家所遵循。時至今時,仍有其實用價值。

3、養生思想的萌芽時期

養生思想的萌芽時期在周朝百
《易·系辭下》:「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度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知以待風雨……」。概括地說明了上古時期勞動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 情形。由此可以看出,在漫長的勞動實踐中,人們逐步認識 人與自然的關系及生命道規律,並學會運用自然規律去支配自然界,從而改善了人類生活環境內,增長了智慧,強壯了身體,延長了壽命。這說明養生思想的原始萌芽在此容時已經開始萌發。

4、老莊思想中的養生思想有哪些?

【虛與靜】
以靜制動 動中取靜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 他相信萬物的根源是虛、靜的狀態,面對世事的紛紛擾擾,老子提供了一套治療的妙方即「致虛守靜」。
老子在蓬勃生長的生命中,看出往復循環的道理。他認為萬物雖然紛紛擾擾,但最終還得回到它原來的根,呈現靜的狀態。他間接指出,人世間囂囂攘攘,最後還是以回到清靜的狀態為宜。
靜不是人們常常以為的消極,在老子的觀點中,有著以逸待勞、以靜制動、動中取靜的內涵,它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老子想闡明的是「動極則靜,靜極則動」的人生哲學。
如何保持「虛靜」?老子提出:一要「塞兌閉門」;二得「滌除玄覽」。塞兌閉門,通俗地說就叫不被外物所累;滌除玄覽,則有「清除心中一切雜念」的意思。這樣才能調理出一套保持心理平衡的學問。
【柔與水】
柔能克剛 水滴穿石
如果把「柔弱」之道應用在人生,老子認為「柔能克剛」,因為柔性的東西,綿綿若存,用之不動。
老子用草木來詮釋他的想法,他說草木在欣欣向榮時,形質是柔脆的,可以迎風搖曳,強雨不摧,花殘葉落時,就變成枯乾堅硬;人也是如此,活著的時候,身體柔軟,死了的時候,就變得非常僵硬。
水,最接近於這種觀念。老子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堅之強,卻也沒有可以勝過它的。我們看看兩岸猿聲啼不住的長江三峽,兩岸的斷崖峭壁,不就是涓涓細流千年來的切刻之痕嗎?東海岸的海蝕天險,也是海用時間吻烙的戳記,水滴穿石的功力,不能小覷。
在老子的觀念中,柔弱並非軟弱無力的意思,其中有著堅忍不拔的性格。老子的柔弱主張,也有「處下」、「不爭」、「利物」的人生觀點,及謙虛容物、海納江河的內涵。
【有與無】
有中也無 無中也有
在老子的觀念中,有與無是相隨相生的,無是相對於存在的觀念。
許多念都在相對的前提中產生,於是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意思是說,天下人的心都明白美的觀念產生後,就有丑的概念出現,但對於比美更美的事物,原來的美也會變成丑。
「相對」的哲理見證天下沒有「絕對」的美醜,但在一般人心理困擾中,只會與最好的人比較,忘了與比自己不幸或與更差的人去比。
有與無事實上是相形不背的,困頓不如意時,何妨想想更落寞的那些人;飛黃騰達時,別忘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事實。這么一來,人生才不會因阻礙不通而喪失自我。
「有」、「無」之觀,建構了老子「道」的哲學。這樣的道是「無」的法相存在,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之「道」,說明了萬物對立統一與周而復始的循環原理。
【謙下與不爭】 
為而不爭 天長地久
老子說,他有三寶:一是慈;二是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慈的人,可以勇;儉的人,可以廣;不敢為天下先的人,可以成器長。
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謙下」與「不爭」,那是老子的人生指導原則,也是道法自然的結果。因此老子認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穀之王,就是因為它善處於下流;上善若水,則是由於它善利於萬物而不爭。老子點出了他的「寬心學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長生是老子之學說,也是他尋求心理平穩的法則。
而謙下與不爭,是一條自然且無法更改的法則。爭名、爭利、爭錢、爭權是人類的四大業障,也是人類煩惱的主要來源,「不爭」則是滅絕煩惱的法寶。
【道法自然】
返璞歸真 順應自然
如果我們能用一句話解釋老子的人生思想,「道法自然」最是貼切。老子看待人生,基本上處於「包容」的狀態,他相信這個世界是矛盾十足的世界;應付這樣的人生歷程,老子說出了他的看法:負陰而抱陽。
人的一生中會有難易、有無、長短、高低、前後、智愚、富窮的矛盾;矛盾的存在,在老子的眼中是一道永恆不變的習題。認同悲歡離合是人世間無可避免的常態,才能從中尋覓出可以解除困頓的妙法。
矛盾的普遍存在,表示沒有任何人可以倖免,自己並非唯一痛苦者;如果真的為苦所擾,那正代表有紓解之道。
道法自然,提醒我們別去相信世界唯獨自己最悲的哲學,在自然的法則中,每個人都有他必須面對的人生困境。於是老子的道法自然可以將它解釋成「轉自然」,用順應自然的方式,將逆境扭轉成順境。
老子《道德經》雖然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是全世界共同重視的智慧寶典。到目前為止,恐怕沒有任何一本哲學著作可以與它相提並論,無怪乎美國《紐約時報》將老子列名為世界十大古今作家之首。
老子的觀點並不是否定與退化的觀點,而是心理學家所謂的人性「自覺」,通過人文的反思,重塑自己的心靈,實現人我、物我的超然世界。那是點燈的歷程,點一盞返璞歸真、自然素樸的心燈。
參考中華國學網文章《老子的養生智慧:自然與不爭是消除煩惱的良葯》

5、養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此事必須從生活細節做起,每個細節做好了,才能保證健康。這個內容叫「養性」,這個養性,其實是養生的一部分,指的是要使得好的習慣,變成你每天都執行的習性,這樣才能長期執行。 「夫養性者,欲所習成性,性自為善,不習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自然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意思是這事兒,如果我們養成了習慣,變成了自己的習性,如果這都是些好的習性,那麼身體氣血就平和,百病自然不生。這就是治未病的道理啊。葯王孫思邈幾次提到早晨起來,要先講些好事兒,不要講一些什麼計較錢財的事兒,不要講一些壞事,他說:「旦起欲專言善事,不欲先計較錢財」、「清旦常言善事,勿惡言」(《千金方卷二十七 養性》)。原來,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非常的關鍵,這種狀態是從早晨就開始的,你以一個什麼樣的心態迎接一天,這非常的關鍵,這是一個心理學范疇的內容,孫思邈身為大醫,自然關注的領域十分的廣泛,除了人的身體,他對人的心理也是十分關注的。「葯王」孫思邈認為心理會影響身體,所以他十分重視從生活細節上來調整心理狀態,他甚至專門寫了一段話,講在家庭裡面,成員之間有了矛盾,要早說,說開了就好了,不能忍著,忍時間長了會生病,甚至會重到「不救」的地步。這樣的事兒我們在生活中也會常常見到。孫思邈非常重視道德修養,他認為如果心裏面善良的事情裝的多了,人自然就向善了,這樣氣血平和,自然減少了患病的幾率。所以他告訴我們「善言勿離口,亂想勿經心」。要經常講行善的好事兒,多講自己自然也受影響。尤其是在早晨,如果我們就開始講述一些美好的事兒,那麼我們就會以一個陽光的狀態來迎接一天的到來。看中央電視台十套的《講述》欄目的時候,常常被裡面一些普通老百姓的善良的事跡感動,那些事兒甚至都是讓人流淚的善舉,所以我想,如果每天早晨都能看一眼,那麼,我們就會以一種多麼陽光的心態去迎接一天啊,在這樣的一天裡面,如果我們再遇到什麼挫折,自己的心裡都會和這些善舉相比較,一定會覺得這些挫折無關緊要了,這就是心態好的緣故了。孫思邈還告訴我們:「勿言行善不得其報,以自怨愁」,因為「當以道自平其心,道之所在,其德不孤」。這是他關注的小小的細節,確實有很多人,在抱怨做善事怎麼沒有回報啊?其實,不必考慮回報,做下去,你周圍的環境自然改變,但是,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心靈一定會改變的,這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回報了。那麼我為什麼把孫思邈的這個細節,從幾百個細節中提取出來講述呢?這是因為我們確實需要按照這個來執行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我遇到過這樣的朋友,每天講述的都是一些負面的內容,什麼那個地方撞車了,什麼誰的生意失敗了,什麼那個國家的經濟崩潰了,那裡的火山又出問題了,等等,總是在哀嘆,其實這些事兒和他都沒有關系,但是這樣哀嘆的結果,是自己做事都覺得是在混,這是一種消極的生活狀態,如此下去,整個人處於低迷狀態,健康自然也會成為問題的。

6、古人的養生思想給我們有何啟迪?

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與特色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中西養生保健活動的大融合 「保健」一詞是現代名詞,即有保持健康、保衛健康之意。與傳統文化「養生」一詞有相似之意。但西醫保健的具體活動方式與中醫養生還有些不同之處:「保健」多為群體活動,如開展群眾衛生,除害滅病,接種疫苗,環境保護等群防工作;而「養生」多為個體行為活動,因人為異。較少進行群體養生活動,因為養生是建立在審因施養或辨證施養基礎之上的。 盡管如此,保健與養生的對象基本是一致的,即是面向健康的人,特別是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 不知出自何時、何地、何人,把「養生」與「保健」兩個名詞連在一起,尊稱為「養生保健」。現在見有「養生保健」書刊、「養生保健」學術團體,乃至「養生保健」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等。這是一件自然而然,被醫界、葯界和保健品界歡迎的現實。這是當前古今中外,醫葯衛生學術與技術大交流、大融合、大匯通的結果。0

7、老子提出了什麼養生思想?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國楚縣(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學家,道家養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漢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養性,致壽數百歲。」老子為歷代養生家推崇的得道長壽養生家。影響後世最大的是《老子》一書提出的養生思想。

(1)治於未亂,抱元守一

老子以「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作為養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積」、「抱元守一」等養生原則。「早服」同於中醫「治未病」觀點,即現代醫學預防為主的觀點,指早行養生之道,行養生於日常生活,持之以恆,積蓄養生之「德」,此即「重積」。這便是老子的「早服謂之重積德……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論養生,有抱元守一的觀點,所謂「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即養生之道。後世養生家又指「一」為「氣」、「元氣」,並用以指導服氣養氣、內守返觀、納氣歸根、以結內丹,以養胎息的內氣功。抱元守一又指為「守神」之中的精神調攝養生法,成為古代養生家創造應用各種養生術的指導思想。

(2)自然無為,返樸歸真

自然無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它強調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為嗜欲困惑、返樸歸真的養生養神方法。所謂「見素抱朴、少思寡慾」,返歸自然素樸、純真的本性,進而達到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天人和諧統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為的「素」、「淡」、「清」、「靜」、「純」、「朴」等等的同義語。《內經》里「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思想即來於此。中醫養生注重節食、節勞逸、節制房事,以及重視精神調攝等養生法則,均產生於「自然無為」的思想。

8、道家養生思想是什麼?

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
清靜無為

清靜,在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寧靜;無為指的是不輕舉妄動。具體地說,就是《道德經》所說的「少私寡慾」。這種清靜無為以養神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浸透到養生學中養精神、調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貴柔、返樸歸真
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形神兼養

莊子養生倡導去物慾致虛靜以養神,但也不否認有一定的養形作用。《莊子·刻意》說:「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導引術是道家所倡導的,從其產生開始就是用於健身、治並防病的。
道家的自然養生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歷代都有眾多的崇拜者與繼承者。他們一方面身體力行,體驗效果,同時還闡述發揮補充老莊養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導後人。

9、我國傳統的養生思想

無知是健康的殺手,無備是健康的隱患。

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67.8歲。和日本相比,幾乎少人家20年。全地球人類的平均壽命是70歲。

保健有三個要點:平衡飲食、有氧運動、心理狀態

平衡飲食

國際公認的只有六種飲料是保健的,必須具有防病冶病(尤其防癌)以及延年益壽的作用。包括:
--綠茶(含有茶多酚,有抗癌作用,飲料裡面最好的抗癌物質即是它,日本的研究表明,如果一天喝四杯,就可以使癌細胞不分裂,即使分裂,也能推遲九年以上,所以日本開展一杯茶運動,從小學開始必須喝一茶綠茶;另外,綠茶里含的氟最多;而茶甘寧可以使血管柔韌性);
--紅葡萄酒(可以防止衰老,每天不許超過50-100毫升,同時還可以防止心臟猝停,另外可以降血壓、降血脂。也可以吃紅葡萄不吐葡萄皮);
--豆漿(黃種人適合豆漿,吸收較好,有防癌作用);
--酸奶(在歐洲消耗量非常大,維持菌群平衡的,能使有益的細菌生長,使有害的細菌消滅);
--骨頭湯(黃帝內經告訴我們,骨頭湯是延年益壽的);
--蘑菇湯(提高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

十種食物不能長用:松花蛋(鉛中毒)、臭豆腐(硫化氫)、味精(怕加熱,懷孕的時候少用味精)、方便麵(防腐劑)、葵花籽(不飽和脂肪酸,影響肝功)、菠菜(鐵和草酸,草酸容易和體內的鐵和鋅結合,導致人體內缺失,40歲以上的要少用)、豬肝(膽固醇含量最高,少吃)、烤牛羊肉(苯和鉍,致癌)、腌菜和泡菜(亞硝酸氨)、油條(明礬,損害腎臟和記憶力)。
有氧運動

最經濟最有效的運動,在運動以後可以增強體內氧氣的吸入、運輸和利用,而且是一個耐久性運動。強度是中強度,運動以後不要太氣喘,每天運動量不許超過一小時,每周不許超過五次,最理想的有氧運動是散步和慢跑。有氧運動不要一心二用,不要邊運動邊聽歌;有氧運動不要立即停下來;足球不是有氧運動,有氧運動按心臟頻率來計算是「170-年齡」。

最好的心情是寧靜。

早上起床最佳的時間是6:00,這是生物鍾最好的時間;開窗戶最好的時間是早上9:00-11:00和下午2:00-4:00;

氧氣必須是太陽出來才有。黃帝內經說了,沒有日光不鍛煉。

霧天不適合鍛煉,霧裡面含有的細菌特別多。

如果頭一天沒有睡好覺,那麼應該睡午覺,時間是午飯後半小時到一小時,且盡量不要在沙發上睡覺。

晚上睡覺時間最好是10:00-10:30。12:00-3:00是深睡眠,這三個小時睡好了,相當於8個小時。

心理狀態

不要生氣,如果憋不住要生氣,不要超過五分鍾。

生氣是拿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來懲罰你自己。

醫學界的健康指的是:天天有個好心情!

心理疲勞是最糟糕的,家裡有保姆,不幹活,而且又不鍛煉,心理能力得不到釋放,這種人最容易得癌症。

送大家三句話:不要死於無知,不要拿別人的缺點錯誤來懲罰自己,天天有個好心情!

胃腸道的最好健美操就是笑。
女同胞富於表達感情,男同胞應該向女同胞學習。

其它注意事項:
--涼開水不能放得很長,三天就能產生亞硝酸,喝了頭暈眼花;時間再長些產生亞硝酸氨,會產生胃癌。
--白酒不許超過10毫升,啤酒不許超過300毫升--小量飲酒,健康之友。
--現在死亡率最高的是30-50的人,每兩個人就有一個高血脂,高血脂的後果是可以使心臟停搏,即使你沒有心臟病。
--食物可以引起心臟停搏,過大、過硬、過熱、過粘的食物都可以。
--早晨鍛煉不好,對老年人來說,早晨不要鍛煉,早晨劇烈運動可能讓心臟停搏。
--人體是弱鹼性的。蔬菜瓜果是弱鹼性的。
--地瓜、山葯、馬鈴薯都屬於薯類,能夠吸收水分,而且滑潤腸管,並能夠吸收脂肪、糖和毒素。農村的吃這類東西多,很少有得代謝病的。
--燕麥能夠降膽固醇,對肥胖的糖尿病人效果非常好。
--小米粥能夠安眠。
--胡蘿卜能治夜盲症且保護粘膜,常吃胡蘿卜的人不得感冒,還有防癌和美容作用。
--南瓜常吃不得糖尿病。
--常吃苦瓜的人也不得糖尿病。
--西紅柿能抗婦產科(生殖系統)和男性的癌等,但生吃沒有作用。
--大蒜要切得小薄片,放在空氣里十五分鍾,然後就能產生抗癌的大蒜素,必須生吃。
--黑木耳能夠使血酸溶解,能抗心臟病。
--短脖子的人容易發生心肌梗死。胡吃海塞也容易發生。
--花生米的紅衣能提高血凝,有止血作用,會導致心肌梗死,吃花生不要吃皮。
--植物裡面最好的東西是花粉,它是植物的精子,營養價值最高。對美容有很高的作用。還能冶前列腺和便秘。
--吃飯如果吃七成飽,一輩子不得胃病。動和靜的比例、粗糧和細糧的比例、主食和副食的比例接近黃金分割(即6.18:3.82)是最好的。
螺旋藻營養價值最全面、鹼性的食品。太空食品就是由螺旋藻製作的。一克螺旋藻的營養價值等於一千克蔬菜。

10、莊子養生主主要思想

《養生主》一文寓說理於故事之中,意趣橫生,富於啟發意義。文章在提出論點後,接著就引用「庖丁解牛」的故事加以說明,通過故事來說明道理。這既能把抽象的道理闡述得明白易懂,又避免了說理的枯燥,增強了文章的生動回性和形象性。文章描寫生動形象,細節刻畫精細入微。耐人尋味。選自《莊子》中的《養生主》是《莊子》中的名篇,為世代人答民所傳頌,它為人類樹起一面維護生命的大旗。

與養生思想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