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太極養生醫館

太極養生醫館

發布時間:2020-05-01 07:34:40

1、太極拳的養生功效有哪些

2、太極拳的創始人是誰呀?

太極拳是李信及其兄弟和朋友共同創造,有史料為證,不懂得別胡說,2003年發掘出了纂修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博愛縣唐村《李氏家譜》,此家譜的面世可以解決李自成大將李岩身世、太極拳起源、洪洞移民路線三個方面的懸疑問題。《李氏家譜》為唐村李氏十世李元善(1642年—?)修編,據家譜記載,明初山西移民首至河南河內(今博愛縣)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官府在此「設司駐員,迎遷分辦」,移民在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受「三教聖師舍食傳拳」,又據《千載寺唐僧十力傳碑》、《千載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可知,僧道所授拳為唐初李道子所創的「無極養生武功」。自此唐村李氏世代文武雙修,迨至李氏八世李春茂「中貢後入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拜師博公武道……無極養生功、十三勢拳、劍、槍藝,譽傳神功」,九世李仲、李岩兄弟二人和姑表兄陳溝陳奏廷三人「太極門拜師結義……創藝太極拳養生功」。從後世留傳的李氏拳譜上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從理論上還是拳譜名稱上,三兄弟創藝的「太極養生功」就是今之太極拳,從太極功到太極拳是古今名稱的變遷,三人所學的「十三勢拳」也是今之太極拳,從十三勢到太極拳是古今概念的延展。由此,太極拳起源的問題浚清矣,太極拳原是由明末陳王廷、李仲、李信三人共同確立,若說太極拳源出道門,是太極拳根源於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若說十三勢是太極拳,因為十三勢是太極拳的母拳,若說太極拳是張三豐始創,則是完全的無稽之談,溯祖張三豐無疑縮短了太極拳的發展歷史,所以太極拳始源既與張三豐無關,亦與武當山無染。
現代所謂的太極拳,在創始之初稱為「太極養生功」,這個名字直接源出唐初李道子所始創的「無極養生功」。李道子為什麼命名為無極養生功?因為千載寺原名無極寺,李道子所創乃源於導引吐吶的養生法門,故名無極養生功。李陳兄弟何以命名為「太極養生功」?因為三人拜師學藝於太極宮,目的為養生健體,宗旨一脈相承,所以仍以養生功自稱,故名太極養生功,簡稱為太極功。功又通稱為拳,無極功和無極拳、太極功和太極拳,異名同謂,所以李氏家譜中也稱無極養生功為無極拳。三人在太極宮所學武功即為無極養生功、十三勢、通臂拳以及千載八勢、心意六合拳等。無極養生功為唐初李道子始創,在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已經流傳數百年,自創藝以來,李道子憑此「功驚武林」,並且生前「藝傳東泉,醫游揚州,廬山傳藝,塑藝少林」,直到晚年方「歸故育弟」,可見無極養生功當日的輝煌,並在大江南北傳下了種子。所以,自唐以來,無極養生功即已在社會或方外流傳。十三勢未知源於何時,也許是無極養生功的別名,從十三勢拳超乎尋常的養生效果可見端倪。據《李氏家譜》記載,八世李春茂(1568年—1666年)時已經傳習十三勢拳,十三勢實為十三種勁法的總結,涵蓋了武術運動中千姿萬態的勁法規律,是對拳術的最高總結和把握,對此筆者另文專述,不贅。十三勢在博愛習慣地被稱為「十三勢軟手」,簡稱「軟十三」,有多套,從《李氏拳譜》中李鶴林所留傳的「十三勢」拳譜來看,和當今之楊式太極拳幾近相同,可知當年陳長興所傳於楊祿禪的就是十三勢拳,但此十三勢不見於後世的陳式太極拳中,可知陳家溝的拳有失傳。通臂功即今之108式通臂拳,溫縣陳家溝還有譜在,山西洪洞還有傳習,當今博愛縣也有傳習,觀之拳譜,有諸多名稱來源於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之三十二勢,可知是明代中期以後的產物,據《李氏家譜》記載,陳奏廷(庭)、李仲、李信都曾習練此拳。據李立炳先生介紹,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三院各有武功傳授,各有不同,千載寺傳有「千載八勢」,每勢含八式,八八六十四式,三聖門傳有心意拳又稱六合拳,太極宮傳有十三勢拳。千載八勢、心意六合拳、通臂拳今在博愛都有傳人,千載八勢的第一式即為金剛搗椎。觀之當今陳式太極拳的動作,可知其中有的來自於千載八勢,如「金剛搗椎」,有的來自於心意六合拳,如「通天炮」、「裹邊炮」、「斬手炮」、「連珠炮」、「掩手橫(紅)拳」、「火焰穿心」,有的來自於十三勢拳,如「白鶴亮翅」、「摟膝拗步」、「野馬分鬃」、「玉女穿梭」、「撇身捶」、「指襠捶」、「高探馬」、「閃通背」、「雲手」、「七星」等,有的來自於通臂拳,亦即來自於《紀效新書·拳經捷要》,如「懶扎衣」、「雀地龍」、「當頭炮」、「獸頭勢」、「金雞獨立」等,所以陳王廷、李仲、李信三人所創始的太極拳其實是對幾種拳法的一種匯總。
太極拳的起源既清,太極拳的源流也隨之明朗。無極養生功始創於唐初,在李道子生前在世上已有較廣泛的傳播,正如碑文所說「藝傳東泉,廬山傳藝」等等。尤其是李道子身在道門,一生游歷,大力宣揚三教合一,則其在道門中也必應留下了無極養生功。由此所謂唐朝許宣平、明朝麩子李所傳太極功之事都似是空穴來風,非無來由也。至於又有將太極拳追溯至老子、關尹子的,權當一硒可也。民初有袁世凱的幕僚宋書銘先生的太極功夫轟動京師,吳鑒泉、劉恩綬、劉彩臣等還從其學藝,宋自稱是明初宋遠橋十七世孫,家傳太極功,且手出宋遠橋緒記《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傳世,書中記述了宋氏太極功的源流,以及俞氏先天拳和三豐十三式都是太極功的別名。宋書未必就是宋遠橋親撰,但其中史料亦未必都是妄言,我們應合理繼承批判。太極功一詞源出何時,在明末陳李三兄弟以前以前有否出現,抑或太極功是無極功的誤傳?要麼宋書是後人託名宋遠橋所作?大可存疑。宋書中提到三支脈的太極功:一、唐代於歡子許宣平所傳宋氏太極功名曰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得名,又名長拳,所謂滔滔無間也。二、唐時李道子所傳俞氏太極功名曰先天拳,亦名長拳,明代時俞蓮舟在武當山遇麩子李,再授以功夫。三、明初張三豐授張松溪、張翠山太極功,拳名十三式,也別名長拳。唐代許宣平傳三世七,李道子傳先天拳,向來有人力辯其偽,顧留馨指出三世七的拳論文字非唐代風格,徐震認為「宋書銘偽造歷史」,許禹生的書中提到張三豐、韓拱月、許宣平、李道子等說,「散布了以偽亂真的有害東西」。但是,若認為太極功是無極功的誤傳,從最新面世的《千載寺唐僧十力傳碑》資料來看,唐代有傳無極功也皆在情理之中。據宋書可知,武當張三豐也傳練太極功(無極功),名之十三勢,從拳譜來看和千載寺十三勢如出一轍,可知武當道門也有李道子無極養生功的傳播。張三豐備受明朝歷代皇帝推崇,聲名盛極,因此後世皆託言張三豐是太極拳的始創者,中國自古託名之事甚夥,在沒有確切證據之前還應慎言為好。
太極養生功秉承無極養生功而來,風格上不會走得太遠,重點還在養生上,故必有柔弱圓活的特徵。

陳王廷、李仲、李信三人創始了太極拳,對此陳溝陳氏和唐村李氏都予以肯定並傳承下來,我們所能見到的陳式太極拳便是。但十三勢拳、通臂拳同樣沒有被遺忘,也在兩地被繼承下來,所以拳術愈往後愈見豐富多樣,而三人所提出的「太極拳」的概念卻被人廣泛接受,以至於原先的十三勢也被統一作了太極拳,所以後世有了「太極拳又名十三勢」的概念。李氏八世李春茂曾於大明萬曆庚寅年(1590年)作《無極養生拳論》是對無極養生功有感而發,又於大明崇禎壬申年(1632年)作《十三勢行功歌》和《十三勢論》是對十三勢拳作了綱領性總結。可見李春茂平生所習即十三勢,斯時尚無太極拳的傳播。其子李仲(1598年—1689年)歷經戰禍,又遠走浙江傳拳為生,對十三勢理論又加發揮,作《十三勢釋名》、《十三勢行功心解》等文,這些文章後來都成為太極拳的經典拳論,被後世拳術修煉家所推重。李仲之子皆為太極拳高手,及至李仲之孫李鶴林(1716年—?),在村中開有講武堂,名聲遠揚,李鶴林專業教武,對拳術理論又有補充,於大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作《太極拳論》、《打手歌》、《打手要言》等,現代太極拳的理論框架至此已經完滿構架完畢。從《無極拳論》到《太極拳論》,拳術的意向愈加明顯,完成了由養生而技擊的歷程,這是養生功從道門流落俗世,向世俗化、功利化的轉變。這個轉變在後世的太極拳發展中還有進一步的發展,例如從陳清萍架到武式架,從武式架到孫式架,從趙堡架到忽雷架,從楊式架到吳式架,都表現了這一變化趨勢。以上拳論後經李鶴林弟子王宗岳之手流向社會,遂被世人所知,使太極拳成為一個有理論有功法的優秀拳種,毅然傲立於武林界眾拳之林,一百五十年來風靡海內外,創造了一個武術的神話。
王宗岳問題 斷代
李鶴林是一位繼承太極拳,承前啟後的一代大師,他對太極拳的理論完善和拳術傳播奠定了不可磨滅的基礎。李鶴林在唐村開設講武堂,據《王堡槍譜》記載,汜水萇乃周、王堡六合槍傳人王安民同時投其門下習藝。在博愛唐村調查,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都知道「王宗岳是李鶴林的學生」,因為在李鶴林故居的門楣上懸掛有一塊「武元傑第」的鎦金大匾,落款是「乾隆五十八年歲次王宗岳敬贈」,此匾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李鶴林七十八歲生日時,王宗岳為老師祝壽掛匾。並且唐村村民還傳說王宗岳是「山西老家」即是山西洪洞鳳凰村的人,曾在唐村教書,並跟隨李鶴林學習太極拳。此匾斜掛在李鶴林門口,歷時一百五十多年,現今唐村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都曾親眼見到過,文革前破四舊時,匾被砸爛燒掉。現42號院大門的門楣之上,掛匾的遺跡尚存。唐村的這種傳說,與顧留馨、唐豪等考證的王宗岳1791年在洛陽、1795年在開封教書為業的說法吻合,可見世傳《陰符槍譜》正是王氏作品。
據《李氏家譜》記載,李氏第十世李元臣,即李仲的次子,「早年隨父浙江讀習,文武雙修,先後在安徵與河南舞陽傳拳育弟。」從李元臣起李氏族人在舞陽開鹽店並教拳。到了李鶴林輩也在舞陽開有鹽店,李鶴林老後交兒子李永達經營,其孫子李嘉際也曾在舞陽開武劇院。王宗岳抄本的《太極拳論》等拳譜就是由此地流傳出去,舞陽知縣武澄清得之,其弟武禹襄將之發揚,遂成為後世太極拳的精典。李嘉際,文武雙修,文品武德高尚,溫縣著名的大清文武翰林閆翠峰就是出自他的門下。在李立炳先生家裡還保存有閻翠峰交給李氏所保存的一塊自己的簽名印章。
陳家溝的陳氏理應同唐村的李氏一樣,世代文武雙修,從兩家世代友好,世代通姻也可見一斑。那麼,陳氏族中也同樣流傳著「無極養生功」、「十三勢拳」、「太極養生功」等拳功,並且陳氏族人也必定知道「太極養生功」始自於九世陳王廷,這也正是「太極拳,陳王廷造」之傳說的來源吧。空穴易來風,事出必有因,豈會無端起風浪。其後的事,現代的太極拳史記載也可謂詳矣,陳氏先世保守,傳拳不廣,至於清中後期,經河北楊祿禪發揚,將之帶到北京,三代世譽「楊無敵」,將太極拳光大之。另有河北永年武禹襄,先學楊露禪,後學趙堡陳清萍,盡得其妙,又恰得王宗岳抄本《太極拳論》拳譜,細心揣摩,玩味其理,卓然又成一家,延之其嫡傳李亦畲,復有發明,將太極拳理論又充實整理,為後世太極拳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於是乎,楊式衍發出吳式,武式衍發出孫式,太極拳界空前繁榮起來,這一切都是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開來的。而後世的李氏家族的拳學傳承卻日漸式微,雖然代有傳承,卻始終默默無聞,倦居一隅。究其原因,和李氏家族諱言「闖賊」不無關系,直到今日,藏譜者王桂英老人尚躊躇不願公布家譜,李氏家族的保密傳統由此可見。
趙堡太極 未完
《李氏家譜》的公諸於眾所帶來的太極拳史的空前明朗,使人關注拳史數十年來的郁悶一掃而空,此李氏家譜的編纂可謂功德無量。歷史浚清,還其本來真面目,太極拳歷代先賢泉下有知,也終於可以含笑了。

3、國內著名的十大養生專家是誰?

分析如下:

1、中里巴人:中里巴人家學淵源甚深 其父為八卦掌第四代傳人。

2、林海峰:國際著名營養大師 整體自然醫學療法創始人,青年時期開始學習微生物學和細胞學,師從美國營養學博士謝立啟先生。

3、朱鶴亭:道號玄鶴子。國際著名養生學家、中華醫學家、食療學家、玄學家、武學家。自幼承受家教,熟讀四書五經,習醫、武、堪輿 學道家養生學術。讀中學和在入北京大學學習時期,研修中西醫理論、 潛修老莊哲學,道、佛學經典。

4、楊力:著名中醫學家、作家、學者、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會會長。

5、張國璽:現為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國璽研究員從事老年醫學及養生保健方面的研究近20年。

6、胡維勤:中央警衛局中南海門診部保健專家、主任醫師、正師級教授。

7、張家瑞:台灣省台南縣人,1948年6月出生。財團法人台南高工文教基金會董事 ,台灣中華全民自然養生協會秘書長,台灣中華離子醫學民間團體教授,台灣中華自然醫學宣導中心創辦人。

8、曲黎敏:北京中醫葯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華醫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9、孔令謙:四大名醫孔伯華嫡孫、著名中醫孔少華之子、多年來研習太極與養生之道20餘年。

10、王洪圖:研究《黃帝內經》三十多年。發表論文四十多篇,出版的專著有二十多部,他能把兩千多年前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倒背如流。因此他在業界被尊稱為內經掌門人。

(3)太極養生醫館擴展資料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4、急求 張廣德養生太極掌 第一、二、三套伴奏音樂 請發到我的郵箱 wanxiangfangchan@163.com 不勝感激~~

朋友:
我每天都在做同樣的事,那就是我與我素不相識得人發送太極音樂。可能您也認為我很傻,但是我仍痴心不改。我並不圖對方有太大的回報,只希望對我的行動作出肯定就足矣!
太極文化博大精深,修學太極拳的目的是修養身心,修養身心的主要途徑是太極思維。太極文化所推崇和傳播的太極拳,講究練拳時「找舒適」,找到舒適「舒適練。」普及太極拳,對緩解壓力,放鬆身心、促進氣血循環,幫助實現延年益壽很有好處。在不知不自覺中進入練太極的美好意境,能自然而然地獲得健康,精神更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滋養。
你對我發的這些音樂如滿意屏幕右上角有你的「用戶名、等級、hi、我的知道、消息、百度首頁」的字樣。點「我的知道」一欄後會顯示「我的提問、我的回答、為我推薦的問題」,點擊「我的提問」打開以後會顯示你所提問的問題,在相關問題後面有「處理」二字,點擊「處理」會顯示「選擇滿意回答、補充問題、提高懸賞、轉發問題。
請點擊下面回答中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確定滿意回答。表示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鼓勵。
是太極把我們的心連在一起,是太極讓我們的距離不再遙遠。我將一如既往的對需要我幫助的人進行幫助和指導,祝您及您的家人、朋友都能從我的這些音樂和太極口令中得到快樂、健康。今後如有太極方面的疑問盡可提問。我和我的團隊將盡力為您答疑解惑!請點擊下面回答中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確定滿意回答。謝謝!願天下拳友、網友能夠在我的音樂聲里快樂每一天,幸福一輩子。也希望接受過我點滴幫助的人成為高尚的人,正直的人,純粹的人,樂於助人的人。是太極把我們的心連在一起,是太極讓我們的距離不再遙遠。普及太極,推廣太極,弘揚太極這是我的人生追求。願世界永遠和平,願人民生活永遠安寧,願太極成為連接五大洲、四大洋的紐帶讓太極文化風靡全球。
最後,請仔細聆聽,你需要的口令、音樂應有盡有!祝你成功!
註:收到後請及時下載,我會及時更新。更新過程中我的資源會短暫刪除,如不及時下載您會下載不到!

5、為什麼說太極拳能健身養生?

養生太百極拳是一種身心兼修的練拳健身運動。練拳時注重意氣運動,以心行氣,疏通經絡,平衡陰陽氣血,以提高陰度陽自和能力——即西醫所說的抗病康復能力。於培偉道號:玄航道人在學習中醫中也得到了陰知陽五行的作用,在養生太極拳以陳式大架太極拳為基礎。陳式太極拳一路練習周身的松緊,注意關節活動、變道著轉勢。演練時立身中正,輕靈灑脫,拳勢舒展大方,動作柔順,架版勢可高可低,適合各種年齡層次、不同體質狀況的人鍛煉。養生太極拳對人身體起到的健康權作用極大。

6、鹿邑縣道源太極養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鹿邑縣道源太極養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是知2015-07-01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鹿邑縣真源大道南段路東(教育賓館院內)。

鹿邑縣道源太道極養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11628349406951K,企業法人張光福,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鹿邑縣道源太極養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專圍是:古太極健康管理咨詢;道教養生文化發掘、研發;體育文化、傳統武術活動策劃;美容健康養生管理咨詢(不含醫療行為);太極拳相關的培訓交流業務。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屬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鹿邑縣道源太極養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7、太極養生館

電話54257546 地址 上海市零陵路800號,富豪東亞酒店隔壁

太極是哲學,是文化,只有將太極的陰陽思想和理念融入到拳里,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太極拳。並不是會打一套套路,就能說懂了真正的太極拳。

太極養生館 Itaiching Health Club

太極養生館是一家以研究推廣太極文化,普及太極拳運動,傳播太極核心理念,創立太極養生新觀念為目的的太極拳會員俱樂部,也是經上海陳式太極拳陳小旺拳術研究會唯一授權的專業太極拳研習場所。

什麼是太極拳?

美國《時代》雜志將之稱為「全球一億五千萬人練習的『完美的運動』」。長期習練太極拳,有助於舒緩情緒壓力,平衡內分泌,調血養顏,健體瘦身,這種神奇的功效不斷被現代醫學所證實。太極拳舒柔的整體運動方式,具有按摩五腑六臟,平衡腠理氣血,疏通奇經八絡的養生功效。而其包含虛實變化,剛柔互濟,節節貫穿等特徵,符合經絡、吐納和骨骼最佳受力點的獨特運動反射模式通過推手練習變成身體的本能反應之後,又具備極強的技擊防身效果。區別於其他健身方式,太極拳的習練過程極具趣味性,一旦入門,能成為您一輩子的嗜好。

「每天十分鍾,遠離亞健康」

針對現代都市人群的身體狀況和習練條件,黃忠達先生從傳統陳式太極拳中,汲取其精華部分,編創了不同長度,不同難度的套路組合,而且通過獨到的「檢驗」模式以及標准化的教學,讓學員能准確地掌握動作要領,清楚地知道每個動作的位置,角度,運動軌跡和陰陽虛實關系。這套漸進式的太極拳習練方案是對傳統太極拳教學方式和理念的一次創新。具有簡單易學,隨時可練,築基扎實,功效顯著等特點。現代都市白領人群普遍存在的頸椎病、神經衰弱等慢性病有明顯的改善效果。
歡迎您來我們養生館體驗我們的課程,我們將根據您的身體素質和養生需要,為您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習練方案。您在太極養生館修習太極拳的愉悅過程中,一定能體驗到「易太極」所帶給你的妙不可言的獨特感受。

學聰明拳+聰明學拳

太極拳的核心理念是樸素辯證的陰陽哲學,通過品味太極的哲學理念,開啟智慧,享受生活,並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應成為所有太極拳習練者的最高理想。
為使您盡快掌握要領,達到效果,我們推出了新穎獨特的教學模式,具有以下特徵:
套路簡單化,降低學拳門檻:以小套路打基礎,循序漸進,適合大多數人群
動作標准化,保證學拳效果:詳細的位置、角度、運動軌跡和陰陽虛實關系
學拳口訣化,優化學拳過程:教練口訣指導下正確習練,形成良好動作記憶
練拳場館化,改善學拳環境:營造良好氛圍,提供優質服務,方便大家交流

8、太極拳的發源地?

太極拳的發源地是河南省溫縣陳家溝。

1992年11月,國家體委命名溫縣為第一批全國「武術之鄉」;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太極拳為第一批國抄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6月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溫縣為「中國太極拳發源地」,並在溫縣建立「中國太極拳文化研究基地」。

(8)太極養生醫館擴展資料

1、陳氏太極拳是一種起源於明末的拳術。陳氏始祖陳卜全家定居清風嶺上的常陽村後,勤勞耕作,興家立業,為了保衛桑梓不受地方匪盜危害,精通拳械的陳卜在村中設立武學社,傳授子孫習拳練武。

2、陳王庭報國無門,收心隱退,在耕作之餘,依據自己祖傳之一百單八式長拳,博採眾家精華,結合易學上有關的陰陽五行之理,發明創造出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新型拳術,包括太極拳五路、炮捶一路、雙人推手及刀、槍、棍、劍、鐧、雙人粘槍等器械套路。

9、國內著名養生專家有哪些

1.中里巴人:中里巴人家學淵源甚深 其父為八卦掌第四代傳人。 2.林海峰:國際著名營養大師 整體自然醫學療法創始人 青年時期開始學習微生物學和細胞學 師從美國營養學博士謝立啟先生 3.朱鶴亭:道號玄鶴子 國際著名養生學家、中華醫學家、食療學家、玄學家、武學家。自幼承受家教 熟讀四書五經 習醫、武、堪輿 學道家養生學術。讀中學和在入北京大學學習時期 研修中西醫理論 潛修老莊哲學 道、佛學經典 4.楊力:著名中醫學家、作家、學者 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 北京周易研究會會長。 5.張國璽:現為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張國璽研究員從事老年醫學及養生保健方面的研究近20年 編著有《新編抗衰老中葯學》、《中國實用傳統養生術》、《老年醫學在中國》、《抗衰老葯物學》等10餘部學術著作 發表有關延緩衰老及養生保健方面的論文及文章數十篇 並獲多項成果獎。目前 張國璽研究員主要從事養生保健知識方面的研究和講座活動 廣受好評。 6.胡維勤:中央警衛局中南海門診部保健專家 主任醫師 正師級 教授。他先後為朱德、華國鋒、谷牧、姚依林等多位領導同志做過保健醫生 並在黨和國家的多次重大會議和活動中擔任保健工作 也多次承擔外國元首、重要領導人來訪的醫療保健任務 積累了豐富的保健經驗 被國務院評為「有突出貢獻的醫學科學家」 享受國務院頒布的政府特殊津貼。 著有《將中醫進行到底》 7.張家瑞:台灣省台南縣人 1948年6月出生 財團法人台南高工文教基金會董事 台灣中華全民自然養生協會秘書長 台灣中華離子醫學 民間團體 教授 台灣中華自然醫學宣導中心創辦人。 著有《不生病之真法》 8.曲黎敏:北京中醫葯大學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中華醫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益黎敏副教授具有深厚的國學素養 精通文字學和傳統醫學 又兼通西方人類學。多年來 一直致力於中醫文化的傳播和推廣。在大學里主講「中華文化與《黃帝內經》」、「周易與中醫學」、「道家思想研究」、「中國文化經典導讀」等課程 同時在北大、清華、復旦、浙大等高校巡迴講演。她的講演舉重若輕、深入淺出、生動活潑 讓每一位聽眾既能領略中華遠古盛世的智慧與玄妙 又能實現對自身生命切實的人文關懷。 9.孔令謙:四大名醫孔伯華嫡孫 著名中醫孔少華之子 多年來 研習太極與養生之道20餘年。井根據中醫學理論及孔門醫學特點對養生進行系統研究 提出三線、四則、五法養生防治體系模式。著有《孔伯華及傳人醫案》、《孔少華臨床經驗集》、《中醫文化與太極養生》等著作 深受讀者喜愛!是國內外眾多養生健康雜志專欄作家 《跟名醫學中醫》、《孔伯華養生醫館專家談養生》等大型叢書主編。並受邀在全國舉辦過多次養生保健講座 廣受好評 鳳凰衛視中文台也曾對其進行專訪。 著有《無病一身輕》。 10.王洪圖:研究《黃帝內經》三十多年 發表論文四十多篇 出版的專著有二十多部 他能把兩千多年前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倒背如流 因此他在業界被尊稱為內經掌門人。作為學科帶頭人 王洪圖最大的心願就是想全面系統地圍繞《黃帝內經》做一次論證和整理 但是《黃帝內經》博大精深、文字深奧 單是古今中外注釋它的著作就有500多部 要想全面系統地整理和繼承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洪圖經過長達十年的辛勤耕耘 把一部460萬字的《黃帝內經研究大成》呈現在了世人面前 這一年是1997年 這部著作被學術界評為了劃時代、里程碑性的著作,並獲得了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這也是中醫學著作首次獲得此項榮譽

與太極養生醫館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