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的影響

養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05-01 06:42:24

1、雀卵有什麼養生作用?

麻雀的蛋並不比肉差,尤其是作為強精食物也有效。雀卵雖然很抄小,但是,一天吃三個可以得到充分的效百果。由此可見,它的效力相當強。

由於雀卵具有補腎作用,因此,自古以來,男性的玉莖不勃起或缺乏勃起力時經常吃。此外,雀卵也具有補血的作用。度所以,女性知的貧血、閉經、帶下都可以食用。

食用方法是:把生蛋直接拿出來吃,或者煮食也可。一天三次,在空腹時食用,對治療男性的陽痿、早泄,女性的貧血、閉經、頭昏有效。道

2、做養生帶來什麼好處

1.促進血液循環。
一般來說,體溫與血液循環有密切的關系,體溫低血液循環也較低,體溫升高血液循環也隨之旺盛。足療可以改善足部血液循環,增高皮膚溫度,從而促進足部和全身血液循環;改善了心臟功能,降低了心臟負荷。有人做過測試,一個健康的人按摩雙足30分鍾,其全身血液的流量增加女性為10-13倍,男性為13-18倍。可見,熱水足療可使血液循環順暢和改善。
2.促進新陳代謝。
足療促進了足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環,由於血液循環量的增加,從而調節各內分泌腺體分泌各種激素,如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激素等等,這些激素均能促進新陳代謝。
3.消除疲勞。
當人體肉體疲勞時,首先出現足部血液循環不良,代謝終產物,鈣鹽、乳酸微晶體等物質沉積。當人體某個器官功能不正常或患病時,由於病理反射的影響,使足部的血液循環更為不良,更容易產生沉積物。運動員在經過一天劇烈運動後,每公斤血液中平均含有30毫克的乳酸,按摩雙足30分鍾後,進行采血檢查,約下降5毫克,經過一段足浴時間,血液中的乳酸降低20毫克左右,恢復到幾乎不感覺疲勞時血中的乳酸水平。可見,熱水足療是消除肉體疲勞的最簡單有效的辦法。
4.改善睡眠。
足部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毛細血管,腳對神經和毛細血管有溫和良好的刺激作用。這種溫熱刺激反射到大腦皮層,對大腦皮層起到抑製作用,是興奮的交感神經順利地向副交感神經轉換。副交感神經興奮後,此時人處於安靜休息狀態,從而改善睡眠,消除失眠症。
5.養生美容。
養腦護腦。通過足療,可以調節經絡和氣血。同時,足部血管擴張,血容量增加,從而使頭部血流加快,及時足量補充大腦所需氧氣和營養物質。
如果沒有時間去足療店,自己也可以在家做個簡單的足療,效果也是不錯的。

3、中國經濟對養生有何影響

中國經濟的整體影響對養生究竟是福是禍呢?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在新興市場國家,由於民眾生活正從較低水平得到改善,人民對糧食的需求亦會逐漸轉變為對肉蛋奶製品的需求。反之,在向來豐衣足食的發達國家,民眾卻大多追求「多菜少肉」的健康飲食新潮流。經濟關系重重自然關乎民生生活水平直接與養生掛鉤
在環球股市,資金流向亦會隨著投資者對各地經濟展望的變化而轉換。踏進2011年,從新興市場轉投成熟市場的部署,就似乎突然成為了環球投資者的共識。當中,部分是由於新興市場於2009至2010年期間已取得創紀錄的資金流入,以致趨勢出現逆轉。隨著美國經濟重續復甦趨勢,以及當地企業受新興市場需求刺激而取得良好業績,成熟股市亦備受投資者青睞。
三聚氰胺後,一些企業倒了,一些品牌受沖擊了,但是,人們要喝牛奶的需求依然存在。問題不在於人們要不要喝牛奶,問題在於如何讓人們喝上放心奶、健康奶!
養生也是這個道理。盡管養生界出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假專家、偽博士此消彼長。但沒有人能說,中國人就此不需要養生了。因為說來說去。養生不過是對健康的嚮往和健康經驗的總結。為了達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效果,只要有人類的一天,這種需求就不會消失。
那麼,中國人的養生需求是否更強烈一些呢。是的。從歷史角度來看,養生一直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種生活習慣。它已經跟中醫緊緊結合在一起了。是這片土地上的勞動人民在總結了氣候、地質、動植物、心理、運動、飲食起居、體質特點等多方面經驗凝結而成的一門獨特文化。再經由皇帝、文人墨客和宗教人士的提煉,又給它平添了些許貴族氣質和神秘感。使大眾更為趨之若鶩。
從當代角度去看就簡單了。是看病貴、看病難迫使老百姓去動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的腦筋。養生若能達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作用。實際上就是達到了節約大量時間和金錢的作用。試問誰又能不在乎這些。健康又省時省錢,何樂而不為!
看來除非將中國文化閹割;除非讓中醫壽終正寢;除非看病不再貴又難;除非大家不想更健康,否則,養生就是老百姓的剛需!
其實,西方也有養生,只不過它在那裡叫別的名字,比如:保健

4、什麼事都要有度,過度養生會有什麼危害?

    其實很多時候,你以為那是在養生,其實是在養病,所以說,養生,也千萬別過度。

說到養生,一定有五穀雜糧。看來這是一般的搭配。因為我們經常能聽到老人們說,吃穀物和其他穀物的好處逐漸被誇大了。這里並不是否認穀物和其他穀物對你的好處。是的,吃穀物和其他穀物有很多好處,而且穀物和其他穀物是非常方形的。那麼,它自然會受到很多人的歡迎。事實上,很多人認為多吃是可以的,但事實上,恰恰相反,吃太多的穀物對身體不好!因為經常吃穀物和穀物對我們的血糖有非常明顯的刺激作用。吃了以後,我們的血糖會上升得很快,這對我們的身體還是很有害的,特別是對於糖尿病患者或者血糖本身就很高的人,不建議吃。

 還有維生素。維生素種類繁多,功能各異。維生素的補充不僅對維生素缺乏症的治療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對其他疾病的治療也有輔助作用。但由於這兩個非常大的影響,他們的影響被誇大了。不管是什麼病,他們都會考慮的。當你一起吃維生素的時候,你總是認為治療效果會更好。事實上,這是對維生素的錯誤認識。



 其實養生說的還不是什麼運動,而更多的是走路,特別是對於體重過大的人來說,一般正常每天走六千到一萬步就足夠了,也就是三到五公里的距離,可千萬別過度了。

5、養生的重要性論文2000字

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周易著作。從詞面解釋:養生者,調養生息也。科學養生,就是用最科學的養生理論、方法實現自己的健康長壽。因此,從養生學學科理論中尋找科學依據,從高齡老人群體中尋找養生經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養生准則。 一、科學養生四大障礙 (一)「煩惱」因素。 老年人從崗位上退下來,工作到了家庭,與子女共居的,考慮如何適應家庭工作,比如買菜、煮飯、送孫上學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輩之間,未免有些「摩擦」,產生了一種轉換「崗位」的「煩惱」。 (二)「失落」因素。 特別是當過單位領導的老人,過去「有權不使」,如今「過期作廢」,「下崗」後有一種失落感。加之對自己尊稱改變:過去任長官,受人「尊敬」,今天,見面避開,人走茶涼。感到「世態炎涼」。 (三)「拼搏」因素。 與「失落」相反,這些老人認為過去「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可以「大顯身手」了。少數人說自己過去只有「奉獻」,沒有「索取」,趁退休做「自由人」的機會,千方百計想彌補。個別人,一反常志,買彩票、炒股,往往造成精疲力竭,「血本無歸」。 (四)「厭世」因素。 有些老人無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覺得日子很難過,吃完三餐,不知到哪裡消磨時光。個別老人,一邁進60花甲之年,自稱為「等死隊員」,認為今朝有酒今朝醉,存在著一種醉生夢死的思想,於是喜、怒、哀、樂無常。 二、科學養生三大原則 老年人是人生歷程的最後階段,對於科學養生所選擇的途徑有較大的復雜性,人與人所處的區域、地位、環境,甚至年齡、性別、體質、愛好有很大差異,因此,每個人在養生之道上應該因人而異。但人生歷程中的三大原則是統一的。 (一)自主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有限,養生奧秘無窮。人能否健康長壽,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註定,而是靠自己主觀努力創造條件獲得的。廣西有個長壽縣——巴馬,80歲以上壽星有幾萬人,他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積極勞動,注重身心鍛煉,從而形成少病、長壽的老年群體。 (二)平衡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康壽在於平衡。」大多數老年人注意到體育鍛煉,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鍛煉積極、運動量大、休息不好、營養不足、失去動靜平衡,陰陽失措,結果反而搞垮了身體。一些老人爭強好鬥、怒氣橫抽,導致疾病叢生。這些現象說明:追求健康長壽的老人,如不按科學養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壞,好事則變成壞事。 (三)特殊性養生原則。 世間事物有兩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學養生過程中,應強調個人內在因素,一切從個人實際出發,制訂和實施有益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則,事與願違。 三、科學養生四大基本經驗 (一)思想要樂觀,心態要平衡。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八九,天下無十全十美之事,知足不辱,病從憂生……」說明遇事要樂觀,要求心態平衡。否則效果不堪設想。中國最早一部醫書《黃帝內經》指出:「心是五臟腑之主」,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又曰:「百病皆生於氣。」道出了科學養生心態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於求成,不能斤斤計較,要注意保持心態平衡,做到「四個一點」。順境時要謹慎一點;逆境時要振作一點;得意時要謙虛一點;煩惱時要「糊塗」一點。不因地位低微而氣餒;不因薪資偏薄而苦悶;不因權力喪失而哀嘆。要善於控制情緒,切勿庸人自擾,惹事生非,避免過喜過怒,造成過於興奮,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驟升,血糖改變,引發腦充血或心臟病。待人接物,要講究文明禮貌,以誠待人,以禮敬人、平易近人,適力助人。 (二)忍氣不爭吵,處事和為貴: 中國有句名言:「小不忍則亂大謀」。《苟子·儒篇》:「老忌私,然後能公,和忍性,然後能修。」即是說,能強其私,心和性情,而不使其放縱,放縱就是為所欲為。不然大則以殺身,小則以傷氣。 (三)節食加節欲,生活有規律。 中國古代至聖先師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稽康的《養生論》說:「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此語意思是飲食、色慾兩事應有節制。使之適度,以求長生。《增補遵生八箋》上曰:「……六日飲食,七日黃室……歸心靜然,可以永生。」也說明了節欲、節食之重要。所謂節食,就是說,餐吃八成飽,暴食傷胃也傷腸。節食,對於老人來說,還包括選食。做到不偏食,有什麼吃什麼,一日三餐,再好的飯菜也不飽食,更拒絕花天酒地。 這里必需鄭重闡述色慾話題。在中國封建意識掩蓋下,人們對性事自然諱莫如深,作為一種保密性的事。古代醫學書籍,文中也只用「節欲」或者「填房事」兩個詞。養生文章中《格言聯壁》說:「積精求神諳得切實。」顧名思義,既名之為精,既為精華、精粹。在人體內,所謂獨一無二之至寶。不能濫用,濫用則影響健康長壽。為何一些長壽村男女人壽星較多?為什麼尼姑、和尚較之一般人長壽?那就是人之寶貝藏之於身。依愚之見,人過七旬,以少行房事為宜,至少要注意適度。「酒是穿腸毒葯,色是刮骨鋼刀,財是過眼雲煙,氣是惹禍根苗。」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得好:「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把人壽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所思。 (四)身心常鍛煉,動靜要適度。 古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常動故也。」外國人說:「生命在於運動。」經常的、適度的運動,可以補充肌體能量,有利血液循環,可以改善脂肪過多地在體內存積,防止肥胖,保證血糖正常,延緩骨質疏鬆,改善神經系統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和愛好,選擇一些適度的、柔和的項目進行身心鍛煉。早晨起床,適當步行、打拳、舞劍。稍年輕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堅持做保健操,動靜結合,呼吸結合,心平氣靜。還可以積極參加書法、繪畫、詩詞班學習,陶冶身心,健腦強心,延年益壽。實踐證明:老年人,不動不行,不靜也不行。動多靜少,不注意休息,則增加身心疲勞,降低血糖供應,不利健康。只靜不動,常睡懶覺,易使身體僵化,關節失靈,也不利於科學養生、延年益壽。正確處理動靜關系,宜動則動,宜靜則靜,動靜適度,對身體有益。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在養生保健中,處理好下面一些問題的辯證關系,對於健康長壽至關重要。

飽與飢 多食傷身,營養不足也損害健康。《抱朴子》中說:「養生賴於飲食,然使醉而強酒,飽而強食,未有不傷身者。」唐代詩聖杜甫就是因為飽餐一頓耒陽縣令送的烤牛肉而死的。清代順康年間,戶部尚書馬齊,自其祖父以下四代多享高壽,其中百歲者有5人之多,馬齊本人享年88歲。據傳馬家主要是善於飲食調攝,堅持「早飯淡而午飯厚而飽,晚飯須要少」。但是有的人由於減肥心切,過分少吃而嚴重損害健康也是不可取的。養生格言中說:「吃飯八分飽,無病活到老。」節制飲食可減輕胃腸和內臟的負擔,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疾病,延長壽命。

葷與素 不能絕對素食或葷食,應合理搭配。以清淡素食為主,才有利於健康。健康四大基石中的第一條是「合理膳食」。老年人以素食清淡飲食為主是對的,食物中的脂肪和膽固醇較低,可有效防止或減慢高血壓、心臟病乃至糖尿病、脂肪肝等中老年人常見病的發生和發展。但也不可絕對地一概拒絕葷食。因為脂肪和膽固醇也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養分,如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既健腦又護心,且膽固醇抵禦癌症功不可沒。由此可見,三餐葷素搭配,以素為主,葷食為輔比較好。

動與靜 《健康格言》中說:「久坐不動,易傷血氣,腦力者應慎之;身動過劇,易損內臟,體力者應戒之。」故而說有動有靜才無病無痛。美國宇宙航行局的科學家們證實,一個人三天不活動,他的肌肉的最大力量會喪失1/5。據浙江省的一份報告表明,運動的人免疫功能明顯改善,發病率僅為1.9%,而缺乏運動的人發病率達到11.1%。但運動必須適量,超負荷的運動會加速體內某些器官的「磨損」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調而引起疾病,縮短壽命。

多睡與少寐 古代養生家認為「少寐乃老年人大患」。有人提出「睡眠養生論」,認為睡眠好可以延長壽命,但並不是睡得越多越好。美國心臟病學會研究發現,每晚睡10小時的人比僅僅睡7小時的人,因心臟病死亡的人數高一倍,因中風而死亡的人數高三倍半。民諺說的「早睡早起,沒病惹你」是有道理的。睡眠不足對身體有害,不僅影響工作學習,而且影響身心健康,引發各種疾病。但同樣睡眠過多也有害。睡眠過多,身體各樣機能呆滯,久之必致病。可見睡不可缺但也不可貪。

縱欲與禁慾 歷代帝王多不長壽,與其恣情縱欲有關。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精少則病,精盡則死。」明代《養生八箋》中說:「陰陽好合,接御有度可以延年。」美國研究人員對600人所作的調查發現,上了年紀的人維持積極的性生活,有助於長久地保持他們的活力和較強的記憶力。如果老人放棄性關系,他們的智力就會很快衰退。顯然,縱欲傷身,禁慾也有害健康,節欲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樂與悲 有些老年人離退休後由於精神上無所寄託,往往產生失落感而悶悶不樂,這對健康極為不利。《靈樞》中說:「悲傷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若能通過各種形式參加社會交往,諸如打撲克、下棋等娛樂游戲,有助於消除寂寞,增加生活樂趣。但有的人終日沉湎其中,導致精神失衡,甚至猝死在麻將桌下,那就更為可悲了。正如《健康格言》所說:「娛樂有制,失制則精疲力竭;快樂有度,失度則樂極生悲。」

冷與熱 冷水浴是一種健身妙法。通過冷水的低溫刺激,可提高人體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強物質代謝和各器官系統的活動,會使呼吸加快,心跳加強,血液加快循環,血壓上升,腸胃蠕動加強,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也會得到加強。同時,在水對皮膚沖擊的機械作用和一些礦物質對人體的化學作用下,還能增加皮膚的抵抗力,使皮膚病發生率大大減少。而熱水浴及桑拿浴能在高溫的作用下,使皮膚毛孔和毛細血管擴張,有效地將體內的熱量散發出去,並帶走一些污垢及存在於皮膚表層的有毒物質,健康效果也相當好。具體是洗冷水浴好還是熱水澡好,需因人而異,視體質及習慣而定,但最基本的日常用水應是民間諺語所說的:冷水洗臉美容保健,溫水刷牙牙齒喜歡,熱水洗腳如吃補葯。

6、養生是什麼意思

7、養生對人們的意義1000字

生命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天地是生命起源的基地。人稟天地之氣而生,沐四時之氣而成,乃是世間最寶貴的,所謂「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素問·寶命全形論》)。中醫養生學在繼承傳統中醫理論和古代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從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出發,告誡人們要以正氣為本,重在預防為主,持之以恆地用正確而科學的養生知識和方法調攝機體,以提高身體素質,增強防病抗衰的能力,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一、增強體質,保持健康
中醫學認為,人體保持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增強體質。體質是先天遺傳和後天獲得所形成的在形態結構、功能活動方面固有的、相對穩定的個性特徵,並表現為與心理性格的相關性。一般來說,體質壯實者,氣血陰陽充足,臟腑功能健全,正氣充盛而身體強壯;反之,體質虛弱者,氣血陰陽不足,臟腑功能低下,正氣虧虛而身體羸弱。

體質的形成關繫到先天和後天兩個方面。先天的因素完全取決於父母,……也就是說,父母的體質特性,往往對後代的體質狀況產生直接的影響,是人的體質形成的第一要素,並在人的一生中都將明顯地或潛在地發生作用。除了在遺傳基礎上形成的體質以外,母親在妊娠期間調護是否適當,也將影響胎兒出生後的體質。後天的因素主要包括飲食營養、生活起居及勞動鍛煉等。這些來自後天生活環境的影響,在遺傳性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了體質的形成,或者促使某種體質的穩定和鞏固,或者促使體質發生轉變。

雖然從一定意義上說,體質是相對穩定的,一旦形成不易很快改變,但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通過中醫養生調攝的方法來進行改善。尤其是先天稟賦薄弱的人,若後天攝養有度,可使體質由弱變強,彌補後天之不足,盡其天年而得長壽,……。

由於子女優生的關鍵在於父母,父母的身體素質是後代生命產生的基礎,故父母身體素質的調攝,包括在妊娠前後的保養就顯得十分重要。一般而言,父母體質強壯,則後代也強壯健康;父母體質虛弱,則後代也虛弱多病。中醫學認為人之始生,與父母腎中精氣的盛衰有著密切的關系,若父母平日注意養生保健,使體質強盛,五臟六腑氣血調暢,腎中精氣充足,一旦受胎生子,後代往往體質較強;若父母平素不善攝養,使五臟六腑氣血虛少,腎中精氣虧乏,勉強受胎,後代必然體質較弱。倘若母親已經受孕懷胎,在直至分娩期間,也應注意飲食、起居、勞逸和心理等方面的調養將息,以保證胎兒的正常發育。因為優孕是優生的前提,中醫也謂之「養胎」,其具體方法大體包括適寒溫,節飲食,慎起居,忌房事,心情宜愉悅,動作宜舒緩等。《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等書還提出了逐月養胎的方法。

另一方面,不同體質的人,應當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如體質較強的人,不可恃其強壯而忽視攝生,甚至肆意克伐,應重在注意預防疾病,因為疾病可以損傷人體,使人體素質下降,防病則可維護體質;同時還應加強鍛煉,促使氣血陰陽流通,不使邪氣停著。對於體質虛弱之人,除了預防疾病以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應重視養生保健,如飲食調理適宜,起居作息有節,勞逸安排得當,並採取適當的鍛煉方法,促使體質不斷增強。

二、抵禦邪氣,預防疾病
疾病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極大的,其可以削弱人體的機能,消耗人體的精氣,甚至縮短壽命。然而由於人類生存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種致病因素即邪氣的侵襲,因此如何抵禦邪氣,有效地預防疾病的發生,也是中醫養生理論中「治未病」思想的意義所在。「治未病」一語,首見於《內經》。……所謂「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未病先防,是指在發生疾病之前,慎於攝生,預先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既病防變,是指疾病一旦發生,應盡早診斷和治療,保護未病之臟腑,防止疾病的發展和傳變。當然,從養生保健的意義上說,未病先防則顯得更為重要。正如朱丹溪所言:「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是故已病而後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何患之有哉?」(《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

三、延緩衰老,頤養天年
人的一生要經歷生、長、壯、老等不同的生命過程,衰老是生命活動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衰老之遲早、壽命之長短,並非人人相同,究其原因,多與養生有關。

衰老是一個很復雜的生物演變過程,包括了機體的形態、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組織器官之間的協調控制以及機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等一系列退行性的變化。衰老可分為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兩類。生理性衰老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機體生長發育成熟以後所出現的生理性退化,這是一切生物的普遍規律;病理性衰老則是因為內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人體發生病理性變化,使衰老現象提前發生,又稱為早衰。當然,絕對的生理性衰老是不存在的,往往是兩者互相影響。

衰老是生命發展的一個階段,通常將40-59歲稱為老年前期或漸衰期,60-80歲為衰老期,80歲以上為高齡期,這與《內經》所雲女子「五七」、男子「五八」開始逐漸出現衰老的徵象是頗為吻合的。不過,由於人體的衰老過程是逐漸進行的,個體之間又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單憑年齡來劃分衰老期還不夠全面,還應結合衰老的特徵來加以確定。比較明顯的衰老特徵有:皮膚鬆弛缺少彈性,皺紋增加色素沉著,頭發稀疏變白脫落,反應遲鈍行動緩慢,視力減退,聽力下降,食慾不振,睡眠不安,記憶力衰減,性功能衰退,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降低,並可出現諸如高血壓病、心血管病、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前列腺肥大等老年性疾病。

關於引起衰老的原因,中醫學認為腎為元氣之根,生命之本,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所以脾胃虧虛,精氣衰竭,陰陽失調是其最根本的原因。另外臟腑虛損、氣血失衡、氣虛血瘀等也與衰老有關。近代科學家為了探討衰老的機制,進行了不懈的努力,迄今提出的理論和假說,已不下幾十種,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遺傳論。
認為衰老過程是由遺傳所決定的,生物的生長、發育、成熟、衰老和死亡,都是由自身的遺傳程序展開的必然結果。如生物鍾學說認為,在人體的下丘腦中存在著「生物鍾樣調控機構」,控制著細胞分裂的速度和次數不同。一個中年人大約由50-60萬億個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從胚胎開始分裂46-50次後,就不再分裂,然後死亡。這說明衰老在機體內類似一種「生物鍾」,即衰老過程是按一種既定程序逐漸推進的。

二是環境論。
其主要觀點認為,遺傳雖有一定的作用,但環境因素對人體的影響也十分重要,如污染、葯物、疾病、輻射等不良因素,會造成細胞的損傷,使損傷積累而導致衰老。如中毒學說認為,衰老是由於各種代謝產物在體內不斷積聚,導致細胞中毒死亡而造成的。交聯學說認為,在體內的生物化學反應過程中,只要發生了極少量的交聯干擾,就可以對機體產生損傷。而人體細胞和組織中膠體異常的交聯,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多的,因此細胞功能受其影響便導致衰老。自由基學說認為,在生命活動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自由基,自由基可與體內某些成分發生反應,對機體造成損害,引起人體衰老。細胞突變學說認為,當生物在某些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下,生物細胞中的遺傳物質發生了突然的改變,引起細胞的形態與功能失調,從而導致衰老。

三是綜合論。
其綜合了各種衰老學說的有關內容,是從代謝失調或細胞信息受損等角度出發而形成的衰老學說。如差錯災難學說認為,如果人體在蛋白質的合成過程中發生了差錯,那麼帶有缺陷的蛋白質就可能大量合成,這些蛋白質在細胞中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細胞的衰老和死亡。衰老色素學說認為,脂褐質在人體組織內分布廣泛,且隨年齡而增加,一旦其多量出現時,就會使細胞萎縮或死亡,故有人將脂褐質稱為「衰老色素」。還有內分泌功能減退學說、中樞神經系統衰退學說等等。以上這些學說雖然都無定論,但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反映了衰老這一復雜的生命現象的某一側面或某一層次的部分機理。

8、養生應該注意什麼?

9、中醫養生的影響因素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上古天真論中的養德,主要是體現在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於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而長生不老和福壽無疆的理想境界,必須是從生活方式病和社會方式病入手轉變,必須從人類的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根本點改造好,將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負增長的下士,力挽狂瀾地改造好和奮起直追,將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比較優越的上士們一起,向賢人、聖人、至人、真人、神聖人的福壽無疆境界利己利他,這就是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學革命成果。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營養、適量運動、充足睡眠、良好心態。膳食平衡首選即個性化科學食療,檢查偏食後補缺食、限過食達到膳食平衡——異病同治。個性化科學食療可以預防近百種常見身心智疾病,對於已病人群有促進康復作用。
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則被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10、適合養生與影響養生的動作有哪些

養生的動作有哪些
齒常叩
先叩上下門牙48次,後叩兩側大牙48次,叩的力量不宜太大,以輕輕作響為度。能防治牙病,提高智力。
發常梳
兩手十指自然微屈成爪形,從頭部前面向後方輕輕地梳發,反復做36次。能防治高血壓、頭暈頭痛,提高智力。
目常運
兩眼睜開,眼珠慢慢地向左右、上下、遠近各活動18次,再向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轉動18次。能防治眼病,提高視力。
津常咽
當口腔中唾液較多時,要分三次,用意念誘導慢慢地吞咽到小腹部。能防治口腔炎,幫助食物消化吸收。
耳常彈
口腔微閉,將兩手掌心捂住兩側外耳道,十個手指放在後腦部,用示指指面壓在中指指背上,輕輕地滑彈後腦部24次,可聽到咚咚響聲。可防治耳病,提高聽力。
鼻常揉
用兩手中指指面放在鼻孔旁的迎香穴上,輕輕地揉按48次。能防治感冒、鼻炎。
頭常抬
頭部由前向後慢慢抬起,反復做24次。能防治頸椎病、頭暈頭痛。
影響身體的動作有哪些
咬指甲
一緊張就咬指甲,可能傷害指甲和周圍皮膚,導致出血或感染,還會造成手口細菌相互傳染。在手指上貼膠布或塗辣椒油有助於糾正這一陋習。
撓頭
經常撓頭、拉扯頭發會損傷發根,造成脫發或感染。
舔嘴唇
緊張時舔嘴唇會讓消化酶沾在皮膚上,導致唇炎,嘴唇更易乾燥開裂。這類人要尋找運動、唱歌等更健康的方式緩解壓力。
咬筆頭
筆頭潛伏著多種病原體,咬筆頭很容易導致消化道疾病或流感等。此外,還可能會損傷牙齒和牙齦。
愛摸臉
用手摸臉或摳青春痘,往往會導致表皮損傷,造成感染,一旦摳出血,還容易留下永久疤痕。建議在局部使用無刺激性外用葯膏或保濕劑進行處理。
扭脖子
強行的扭動脖子會使脊柱發出「咯咯」的聲音,雖然這可能會讓你感覺放鬆了,但時間長了會讓周圍的韌帶松動、容易受傷,磨損小關節,導致關節炎等疾病。
咬緊牙
壓力大時,許多人會「咬緊牙關」,事實上,這樣會引起牙齒破損或者斷裂,嚴重時還會導致下頜關節損傷。

與養生的影響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