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主題的手抄報
<
2、冬季養生黑板報圖片和資料最好是獲獎的急用 謝謝!!!! 找到還好再加的
「冬季養生黑板報圖片和資料」很多的,請到網上按「冬季養生」為題搜索就能得到。
3、黑板報主題「人格健全勇於負責學有所長「
客觀的自我認識,有積極的自我態度。盡管認識到自己有長有短、有好有壞,但仍然從總體上認可自己,接納自己,對自己抱有希望,要有投身於學習的熱情,要具有與自己年齡相適應的生活能力。
敢於負責、善於負責,遇到困難不迴避,關鍵時刻敢出面,處理問題能決斷。責任感是人走向社會的關鍵品質,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重要資本。人們能夠做出不同尋常的成績,是因為他們首先要對自己負責。其實,人難免有疏忽的時候,沒有誰能做得盡善盡美,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對待已經出現的問題,就專能看出一個人是否能夠勇於承擔責任。
學有所長,第一學做人。樹立基本道德水準。誠信是立人之本,我們待人處事要真誠、一諾千金。要謙虛,謙虛是進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第二學知識。縱觀每一位傑出人物,之所以取得不同反響的成就,其重要原因是他們能夠勤學讀屬書,刻苦學習,學有所長,有著遠大的志向抱負,且歷經磨難志不衰。第三學才藝。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不妨去感受一下藝術給我們生活的樂趣。人的愛好有千千萬萬種,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去提升某方面素養。我們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趁年輕努力讓自己更優秀,不能讓寶貴的時間匆匆流走,能夠找到自己的定位,學有所長學有所成。
4、我們班的板報需要健康之類的資料,誰幫我啊?
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培養良好的衛生行為,接受系統的衛生知識教育,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
同學們通過健康教育的學習,衛生行為逐步養成,使他們懂得了清潔衛生、飲食衛生、個人衛生、體育鍛煉衛生和防病常識有關知識。
完成教學的基礎上,做好衛生保健工作。首先做好傳染病預防,因學校是一個集散場所容易有傳染病流行,提前做好預防是校醫的責任。在本年度無傳染病發生。
在2002年基礎上,又進一步加強了對學生六病預防工作,收到了顯著的效果,體檢後對沙眼同學投了葯進行治療,使生病率更進一步下降,對近視同學都投了近視靈眼葯水進行跟蹤矯治,使假性近視恢復正常,近視同學也有所改善。而使我校的近視率形成逐年下降趨勢。
學生接受了衛生知識教育,從培養良好衛生行為習慣,建立文明生活方式,要落實在行動上,必須從平時做起。每當我看到學生單純幼稚的小臉,就感到他們天真可愛。學生因為年齡小,來自不同條件的家庭,有著他們不同的衛生習慣,有的學生咬手指甲、用嘴咬衣服領及紅領巾、摳手等不良習慣,都是在自覺和不自覺中養成。發現他們這些行為,我在衛生課上講這些習慣的害處,並且在實際生活中觀察他們的行為,隨時隨地地給他們矯正,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一定要從小做起,指導他們正確的刷牙方法,經常提示他們養成刷牙的習慣。
學生體檢後,對體檢表進行了合理的評價,按要求填好健康教育檔案,有關數字上了資料板,促進今後的工作更好的進行。
今年春季發生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非典型肺炎」傳染病。全國上下齊動員對「非典」進行預防、排查可疑對象工作。在此項工作中,我校堅決貫徹上級的指示精神,把每一項工作都落在實處。衛生室是學校抗擊「非典」的前沿陣地,校醫自然就是守護這塊陣地的排頭兵做了大量的工作。
(1)、收集大量有關「非典」的資料,對全校學生進行宣傳教育,要求做到「三勤」「三帶」等具體要求。
(2)、到保健所領取抗「非典」物資,校內購買抗「非典」物資,並做好保管、使用工作,都設有記錄備查。
(3)、每天對全校各房間進行一次消毒工作,雖然累了一些,但我認為只要能保衛大家的健康還是值得的。
(4)、做好學校環境衛生的監督檢查工作,確保教學環境清潔衛生,不留死角。
(5)、每天對全校師生進行體溫排查,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隔離,並做好上報工作。
(6)、對教師學生及他們家屬是否與外地人接觸或是否去過外地進行調查,發生情況後及時做好隔離,將一切可能消滅在萌芽之中。
(7)、負責全鎮村小教師、學生體溫情況的統計與上報情況,所有情況均有記錄、建檔備查。
總之本學年的工作在保健所領導、學校領導大力的支持和幫助下,較好的完成了我校的衛生工作任務。在工作實踐中我深深的體會到關心愛護學生是我們每一個教師的職責。家長把學生交給我們就要負起責任。我所關心的問題是把防病治病放到首位,為學生創造出身心健康的條件,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將來才能為社會服務。
現代的健康觀
一、健康(Health)的概念
自古至今,健康成為各朝各代人們談論的永久話題,並被視為人生的第一需要。然而什麼是健康?如何正確理解和把握健康的確切內涵?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在1978年國際初級衛生保健大會上所發表的《阿拉木圖宣言》中重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且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的總稱。該宣言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權,達到盡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圍內一項重要的社會性目標。事隔多年後,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認為健康包括軀體健康(physicalhysi。alhealtl)、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社會ychological。alth)、社會適應良好(good social adaptation)和道德健康(ethical health)。這種新的健康觀念使醫學模式從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演變為生物-心理-_社會醫學模式。這個現代健康概念中的心理健康和社會性健康是對生物醫學模式下的健康的有力補充和發展,它既考慮到人的自然屬性,又考慮到人的社會屬性,從而擺脫了人們對健康的片面認識。
1.軀體健康(生理健康) 軀體健康是指身體結構和功能正常,具有生活的自理能力。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使心理處於良好狀態以適應外界的變化。心理健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無心理障礙等心理問題的狀態;廣義的心理健康還包括心理調節能力,發展心理效能能力。
3.社會適應良好 較強的適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徵。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能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於社會現狀有清晰、正確的認識。既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又不會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注重現實與理想的統一。對於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挑戰,不怨天尤人,用切實有效的辦法去解決。當發覺自己的理想與願望與社會發展背道而馳時,能夠迅速地進行自我調節,以求與社會發展一致,而不是逃避現實,更不妄自尊大和一意孤行。
4.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是指能夠按照社會規范的細則和要求來支配自己的行為,能為人們的幸福做貢獻,表現為思想高尚,有理想、有道德、守紀律。
二、健康的標准(health standards)
健康的標准包括:①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②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而不挑剔;③善於休息,睡眠良好;④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的各種變化;⑤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⑥體重適當,身材勻稱,頭、臂、臀比例協調;⑦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⑧牙齒清潔、無缺損、無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⑨頭發有光澤、無頭屑;⑩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輕松。
按照以上的健康標准,只有15%的人能達到該標准,而15%的人有病。大部分人都處於中間狀態,即沒有疾病又不完全健康的狀態,也就是說處於機體無明顯疾病狀態,但活力降低,適應能力出現不同程度減退的一種生理狀態,如乏力、頭昏、頭痛、耳鳴、氣短、心悸、煩躁等。這種中間狀態即為「亞健康」(subhealth)狀態(第三狀態)。
人人都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但怎樣才算健康呢?很多人對此不太清楚,包括大學莘莘學子.過去人們都認為身體沒有生病就是健康,這種認識是非常膚淺的.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科學的進步發展,現代人對健康有了更科學更全面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新確定的定義是:『人的身體、精神與社會的最佳狀態,而不是單純的沒有生病」。
新的健康觀認為,沒有生病只是健康的一個基本方面,主要是機體的正常狀態,同時還包括心理健康和對社會、自然環境適應上的合諧.也就是說人的機體、心理與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均處於協調和平衡的狀態.這就是新的健康的完整而全面的觀念.
那麼,如何恆量一個人是否健康,其共同標準是什麼呢?世界衛生組織為此對健康定了10條准則:
一、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
二、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大小,
三、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四、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
五、能抵制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六、體重適當,身材發育勻稱,站立時,頭、肩、臂的位置協調。
七、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睛不易發炎。
八、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九、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十、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這10條准則亦即健康的標准,是就一般情況和普遍情況而言的,但對不同年齡的人還有不同的標准.
新的健康觀的核心思想是「人人為健康,健康為人人」.任何集體的、個人的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及不道德、不講衛生的行為,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危及他人的健康.這種健康觀是「機體一心理一社會一自然一生態一健康』的一種整體觀,是一種社會協調發展型的健康觀.
我國傳統醫學中,也有一套健康的標准。
這一整套健康標准主要是針對中年人而盲,因此也可以視為中年人的10大健康標准.這]0大標準是:
一、眼有神:目光炯炯,無呆滯的感覺,說明精氣旺盛,臟器功能良好,思想活躍.
二、聲息和:聲如洪鍾,呼吸從容不迫,心平氣和,反映出肺臟功能良好,抵抗力強.
三、前門松:指小便通暢,說明泌尿,生殖系統大體無恙.
四、後門緊:大便每日一次,有規律,無腹痛、腹瀉之慮,說明消化功能健旺.
五、形不豐:保持體型勻稱,注意不宜過胖,標准體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女性減l00)。
六、牙齒堅:注意口腔衛生,基本上無齲齒,反映腎精充足。
七、腰腿靈:表現肌肉、骨骼和四肢關節有力或靈活,中年知識分子因工作性質尤其要保持腰腿靈。
八、脈形小:指每分鍾心跳次數保持在正常范圍(60-80次/分),說明心臟和循環功能良好.
九、飲食穩:飲食堅持定時定量,不挑食和偏食,不飽食濫飲,無煙酒嗜好,注意飲食養身法。
十、起居准:能按時起床和入睡,睡眠質量好。
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健康是人類生命存在的正常狀態,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民族興旺的保證。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維護全體公民的健康和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是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健康教育則是一項投入少、產出多、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其作為衛生保健的戰略措施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認,並被列為初級衛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
(一)健康概念
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及生活水平的進步,人類對健康內涵的認識不斷深化。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幸福的完美狀態」。對健康內涵的全面理解有助於指導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實踐。
(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願採納有利於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即是使教育對象知識、觀念、行為改變的統一。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知是基礎,信是動力,行是目標。其目的是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根據1988年第13屆世界健康大會提出的新概念:健康教育是一門研究以傳播保健知識和技術,影響個體和群體行為,消除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科學。它重點研究知識傳播和行為改變的理論、規律和方法,以及社區教育的組織、規劃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通過傳播和教育手段,向社會、家庭和個人傳授衛生保健知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養成健康行為,糾正不良習慣,消除危險因素,防止疾病發生,促進人類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三)健康促進
健康促進是促進人們控制影響健康因素,維護和提高他們自身健康的能力的過程,是協調人類與他們環境之間的戰略,規定個人與社會對健康所負的責任。是指以健康教育、組織、立法、政策和經濟等綜合手段對健康有害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進行干預,創造良好的社會和生態環境,以促進人類的健康。
健康促進模式(略)
我國的健康教育的發展經歷了衛生宣傳、健康教育、健康促進三個階段。三者的關系是後者包容前者,後者是前者的發展。其不同點在於:
衛生宣傳=知識普及+宣傳鼓動
健康教育=知+信+行
健康促進=健康教育+社會支持
(四)健康促進的領域
健康促進涉及的5個主要活動領域:
1、制定能促進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進的含義已超出衛生保健的范疇,把健康問題提到各個部門,各級政府和組織的決策者的議事日程上。明確要求非衛生部門實行健康促進政策,其目的就是要使人們更容易作出更有利於健康的選擇。
2、創造支持的環境
健康促進必須創造安全的、滿意的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系統地評估環境對健康的影響,以保證社會和自然環境有利於健康的發展。
3、加強社區的行動
提高社區人們生活質量的真正力量是他們自己。充分發動社區力量,積極有效地參與衛生保健計劃的制定和執行,挖掘社區資源,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健康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4、發展個人技能
通過提供健康信息,教育並幫助人們提高作出健康選擇的技能來支持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學校、家庭、工作單位和社區都要幫助人們做到這一點。
5、調整衛生服務方向
健康促進中的衛生服務的責任由個人、社會團體、衛生專業人員、衛生部門、工商機構和政府共同分擔。他們必須共同努力,建立一個有助於健康的衛生保健系統。
二、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任務
1、主動爭取和有效促進領導和決策層轉變觀念,從政策上、資源上對健康需求和有利於健康的活動給予支持,並制定各項促進健康的政策。健康教育作為全民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已經受到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以政府行為和行政干預來支持和推動健康教育工作,是健康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促進個人、家庭和社區對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責任感。使人們在面臨個人或群體健康相關的問題時,能明智、有效地作出抉擇。通過提高社區自助能力,實現社區資源(人、財、物等)的開發。
3、創造有益於健康的外部環境。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必須以廣泛的聯盟和支持系統為基礎,與相關部門協作,共同努力逐步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把社區、學校、企業等建成「健康促進社區」、「健康促進學校」、「 健康促進工廠」等。
4、積極推動醫療衛生部門觀念與職能的轉變,尤其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使其作用向著提供健康服務的方向發展。
5、在全民中開展健康教育。教育和引導人民群眾破除迷信,摒棄陋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倡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
三、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主要相關學科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理論依據和專業技術,主要來源於醫學、社會學、心理學、行為科學、傳播學、科普學、統計學、美學等學科。在諸多相關學科中以預防醫學、社會醫學、教育學、傳播學、健康心理學、健康行為學等關系最為密切。
1、預防醫學:預防醫學是以群體為研究對象,應用基礎醫學、環境醫學等有關學科的理論和流行病學、統計學、毒理學等方法,研究自然和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及作用的規律,採用衛生措施以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科學。
2、社會醫學:社會醫學是一門醫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它主要研究社會因素和健康之間相互作用及其規律,以制定社會保障措施,保護和增進人群的身心健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借鑒社會醫學研究醫學問題時所側重的戰略性、理論性、方向性和思維觀念,從社會學角度研究和分析人群的主要健康問題,制定宏觀與微觀結合的不同層次的干預措施,提高人群的生活質量。
3、教育學:健康教育是健康與教育的有機結合。人群從接受健康信息到行為改變,就是一個教育過程。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熟悉教育對象的需求,熟練掌握根據不同教育對象的文化,設計教育課程,安排教學內容的技術,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實施因材施教,並進行效果評價。
4、健康傳播學:主要研究健康信息傳播活動發生和發展的規律,以及影響傳播效果的因素,傳播策略的選擇與拓展。
5、健康心理學:健康心理學是在行為醫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的心理學分支,健康心理學要在研究心理和社會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提供心理保健的理論、策略、具體措施和方法學方面發揮其特殊的功能。
6、健康行為學:健康行為學是近年來隨著健康教育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新學科,也可以說是行為科學的一個分支。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著眼於個人、群體乃至組織行為的改變。因此,健康行為學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基礎學科。
四、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1、健康相關行為改變的理論
⑴知信行模式(KABP) 「知信行」模式是行為改變的較為成熟的模式:
信 息 → 知 →信→行→ 增進健康
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圖
知(知識和學習)是基礎,信(信念和態度)是動力,行(促進健康行為)是目標。以吸煙有害為例,健康教育工作者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把吸煙有害健康、吸煙引發的疾病以及與吸煙有關的死亡數字等知識傳授給群眾;群眾接受知識,通過思考,加強了保護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責任,形成信念;在信念支配下,逐步建立起不吸煙的健康行為模式。
(2)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是用社會心理學方法解釋健康相關行為的重要理論模式。它以心理學為基礎,由刺激理論和認知理論綜合而成。健康信念模式在產生促進健康行為的實踐中遵循以下步驟:首先,充分讓人們對他們目前的行為方式感到害怕(知覺到威脅和嚴重性);其次,讓人們堅信一旦改變不良行為會得到非常有價值的後果(知覺到效益);同時清醒地認識到行為改變中可能出現的困難(知覺到障礙);最後,使人們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過努力改變不良行為。
2、健康傳播技巧
健康傳播是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重要手段和策略。是運用各種傳播媒介渠道和方法,為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的目的而製作、傳遞、分散、分享健康信息的過程。健康傳播是一般傳播行為在醫學、衛生學領域的具體和深化,並有其獨自的特點和規律。
人類的傳播活動多種多樣。但按傳播的主客體相互關系的不同及其特徵,大致可分為「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自我傳播」四種基本類型。健康傳播也離不開這幾種傳播方法。
(1)人際傳播 也稱人際交流,是指人與人之間一種直接的信息溝通的交流活動。人際傳播可以是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由於人際傳播具有針對性強、交流充分、反饋及時等優點,這種傳播方式在社區健康教育中尤為常用和有效,社區全科醫生、衛生工作人員應該是該社區健康問題的權威和 健康傳播者,可以應用在診病時、病人咨詢時、出診家訪時——「個人與個人」;組織專題講座、授課、演講——「個人與群體」;座談、討論——「群體與群體」這幾方面進行人際健康傳播。
人際傳播要獲得好的效果,傳播技巧是十分重要的。人際傳播要成為互動式的而不是單向的說教的。首先,人際間要溝通、理解、信任和尊重、保護對方的隱私;第二,對社區內人群的健康情況應有所了解,回答咨詢、專題講座、授課、座談等都應針對性強,有的放矢,使對方產生興趣、共鳴;第三,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如果對不懂醫學的人使用了很多醫學術語,對方理解不了醫學術語的含義,也是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的:最後要有科學性。
(2)大眾傳播 是指通過廣播、電視、電影、報紙、期刊、書籍、標語、板報、宣傳單張、互聯網等大眾媒介向社會人群傳播信息的過程。大眾傳播的特點是要藉助一定的媒體;其信息是公開的、面向全社會人群;信息傳播距離遠、覆蓋面廣、速度快;大眾傳播是單向的,雙方信息反饋不足。
(3)組織傳播 是指組織之間,組織內部成員之間的信息交流活動是有組織有領導而進行的有一定規模的信息傳播。即發展為公共關系學。
(4)自我傳播 是指個人接受外界信息後,在頭腦中進行信息加工處理的過程,這是人類進行一切信息交流的必要的生物學基礎。屬於心理學研究的范疇。
3、健康相關行為干預模式
健康相關行為是指個體或團體的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行為。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促進健康的行為和危害健康的行為。
促進健康行為是個人或群體表現出的客觀上有利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組行為:
⑴日常健康行為,如合理營養、平衡膳食、睡眠適量、積極鍛煉、有規律作息等。
⑵保健行為,如定期體檢、預防接種等合理應用醫療保健服務。
⑶避免有害環境行為,「環境」既指自然環境(環境污染),也指緊張的生活環境。
⑷戒除不良嗜好,戒煙、不酗酒、不濫用葯物。
⑸求醫行為,覺察自己有某種病患時尋求科學可靠的醫療幫助的行為。如主動求醫、真實提供病史和症狀、積極配合醫療護理、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
⑹遵醫行為,發生在已知自己確有病患後,積極配合醫生、服從治療的行為。
健康相關行為干預的方法有很多種,如信息傳播、組織與法規、環境改變、培訓與指導、咨詢以及從行為醫學移植過來的行為矯正等。這些方法與策略分別作用於影響行為的產生、保持與發展的各個環節,是健康教育方法學的重要內容。行為干預的目的是幫助人們改變已養成的不良行為和生活習慣,自覺採納促進健康的行為,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
行為矯正技術是本世紀50年代末期發展起來的,用於矯正各種危害健康的行為,指導建立各種促進健康的行為的系列性技術,在健康教育領域內廣泛運用的矯正技術主要有脫敏法、示範法、厭惡法、強化法和消除法。
五、常用的健康測量及指標
健康測量是將健康概念及與健康有關的事物或現象進行量化的過程,即依據一定的規則,根據被測對象的性質或特徵,用數字來反映健康概念及健康有關的事物或現象。健康測量從對死亡和疾病的負向測量逐步擴大到以健康為中心的正向測量;從對生物學因素的測量擴大到對心理、行為因素和生活因素的綜合測量。
1、健康測量指標:
為適應現代健康的需要,一方面引入了很多新的指標,如心理指標、行為指標;另一方面也不放棄原有的死亡指標和疾病指標,對他們進行改進和發展,如利用死亡資料和疾病、殘疾資料計算減壽年數(YDLL)、無殘疾期望壽命和傷殘調整生命年(DALY),旨在反映死亡的不合理性和人們的生存質量。
單一指標:群體健康測量指標(如死亡率、發病率、患病率、死因構成比等);個體健康測量指標(如心率、血壓、肺活量等生理、生化指標)以及在這些健康測量指標基礎上演變的指標(如期望壽命)。
綜合指標:是通過某種方法或法則將多個單一指標結合起來所產生的一個新指標。其特點是將反映健康狀況的多方面資料概括起來,用一個數值來表示,以提供對個體或群體健康狀況的多維測量和簡單評價。如生存質量指數、無殘疾期望壽命、傷殘調整生命年、心理量表評分等。
2、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常用的健康指標
⑴死亡指標:包括總死亡率、性別年齡死亡率、死因構成比、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和期望壽命;
⑵殘疾指標:殘疾率、殘疾原因構成;
⑶疾病指標:發病率、病死率、生存率;
⑷營養狀況指標:日攝入某營養成分總量;
⑸生長發育指標:包括身高、體重、血壓、肺活量、月經初潮的平均年齡、首次遺精的平均年齡等,可計算這些生長發育指標的年增長值和增長率,或進行相關分析;
⑹心理指標:包括對人格、智力、情緒、情感測量,如MMPI量表、艾森克個性量表、Beck抑鬱問卷(BDI)、焦慮自評量表(SAS)、UCLA孤獨量表、個人評價問卷等;
⑺行為指標:行為模式(A型行為與B型行為的測量、得克薩斯社交行為問卷)、生活方式(生活豐度、生活頻度、活動譜、生活滿意程度等得測量)、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指數)、個人地位和個人經歷的測量指標;
⑻人口指標:人口數、人口的性別與年齡構成、人口的文化構成、文盲率或識字率、人口的職業構成;
⑼綜合指標:
症狀和功能指標:常用症狀和功能調查量表包括CMI、GHQ、MMPI和SRQ。
生活質量指標:包括生存質量指數、功能狀態量表和生存質量量表;
其他:減壽年數(YDLL)、無殘疾期望壽命、傷殘調整生命年(DALY)等。
5、生活與健康的黑板報資料
百度知道 > 健康/養生 > 保健常識 相關問題添加到搜藏已解決
我們班的板報需要健康之類的資料,誰幫我啊?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8-4-14 17:28
我是宣傳委員,幫我!
提問者: 798085149 - 試用期 一級 最佳答案
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培養良好的衛生行為,接受系統的衛生知識教育,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
同學們通過健康教育的學習,衛生行為逐步養成,使他們懂得了清潔衛生、飲食衛生、個人衛生、體育鍛煉衛生和防病常識有關知識。
完成教學的基礎上,做好衛生保健工作。首先做好傳染病預防,因學校是一個集散場所容易有傳染病流行,提前做好預防是校醫的責任。在本年度無傳染病發生。
在2002年基礎上,又進一步加強了對學生六病預防工作,收到了顯著的效果,體檢後對沙眼同學投了葯進行治療,使生病率更進一步下降,對近視同學都投了近視靈眼葯水進行跟蹤矯治,使假性近視恢復正常,近視同學也有所改善。而使我校的近視率形成逐年下降趨勢。
學生接受了衛生知識教育,從培養良好衛生行為習慣,建立文明生活方式,要落實在行動上,必須從平時做起。每當我看到學生單純幼稚的小臉,就感到他們天真可愛。學生因為年齡小,來自不同條件的家庭,有著他們不同的衛生習慣,有的學生咬手指甲、用嘴咬衣服領及紅領巾、摳手等不良習慣,都是在自覺和不自覺中養成。發現他們這些行為,我在衛生課上講這些習慣的害處,並且在實際生活中觀察他們的行為,隨時隨地地給他們矯正,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一定要從小做起,指導他們正確的刷牙方法,經常提示他們養成刷牙的習慣。
學生體檢後,對體檢表進行了合理的評價,按要求填好健康教育檔案,有關數字上了資料板,促進今後的工作更好的進行。
今年春季發生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非典型肺炎」傳染病。全國上下齊動員對「非典」進行預防、排查可疑對象工作。在此項工作中,我校堅決貫徹上級的指示精神,把每一項工作都落在實處。衛生室是學校抗擊「非典」的前沿陣地,校醫自然就是守護這塊陣地的排頭兵做了大量的工作。
(1)、收集大量有關「非典」的資料,對全校學生進行宣傳教育,要求做到「三勤」「三帶」等具體要求。
(2)、到保健所領取抗「非典」物資,校內購買抗「非典」物資,並做好保管、使用工作,都設有記錄備查。
(3)、每天對全校各房間進行一次消毒工作,雖然累了一些,但我認為只要能保衛大家的健康還是值得的。
(4)、做好學校環境衛生的監督檢查工作,確保教學環境清潔衛生,不留死角。
(5)、每天對全校師生進行體溫排查,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隔離,並做好上報工作。
(6)、對教師學生及他們家屬是否與外地人接觸或是否去過外地進行調查,發生情況後及時做好隔離,將一切可能消滅在萌芽之中。
(7)、負責全鎮村小教師、學生體溫情況的統計與上報情況,所有情況均有記錄、建檔備查。
總之本學年的工作在保健所領導、學校領導大力的支持和幫助下,較好的完成了我校的衛生工作任務。在工作實踐中我深深的體會到關心愛護學生是我們每一個教師的職責。家長把學生交給我們就要負起責任。我所關心的問題是把防病治病放到首位,為學生創造出身心健康的條件,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將來才能為社會服務。
現代的健康觀
一、健康(Health)的概念
自古至今,健康成為各朝各代人們談論的永久話題,並被視為人生的第一需要。然而什麼是健康?如何正確理解和把握健康的確切內涵?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在1978年國際初級衛生保健大會上所發表的《阿拉木圖宣言》中重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且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的總稱。該宣言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權,達到盡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圍內一項重要的社會性目標。事隔多年後,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認為健康包括軀體健康(physicalhysi。alhealtl)、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社會ychological。alth)、社會適應良好(good social adaptation)和道德健康(ethical health)。這種新的健康觀念使醫學模式從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演變為生物-心理-_社會醫學模式。這個現代健康概念中的心理健康和社會性健康是對生物醫學模式下的健康的有力補充和發展,它既考慮到人的自然屬性,又考慮到人的社會屬性,從而擺脫了人們對健康的片面認識。
1.軀體健康(生理健康) 軀體健康是指身體結構和功能正常,具有生活的自理能力。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使心理處於良好狀態以適應外界的變化。心理健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無心理障礙等心理問題的狀態;廣義的心理健康還包括心理調節能力,發展心理效能能力。
3.社會適應良好 較強的適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徵。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能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於社會現狀有清晰、正確的認識。既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又不會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注重現實與理想的統一。對於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挑戰,不怨天尤人,用切實有效的辦法去解決。當發覺自己的理想與願望與社會發展背道而馳時,能夠迅速地進行自我調節,以求與社會發展一致,而不是逃避現實,更不妄自尊大和一意孤行。
4.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是指能夠按照社會規范的細則和要求來支配自己的行為,能為人們的幸福做貢獻,表現為思想高尚,有理想、有道德、守紀律。
二、健康的標准(health standards)
健康的標准包括:①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②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而不挑剔;③善於休息,睡眠良好;④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的各種變化;⑤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⑥體重適當,身材勻稱,頭、臂、臀比例協調;⑦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⑧牙齒清潔、無缺損、無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⑨頭發有光澤、無頭屑;⑩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輕松。
按照以上的健康標准,只有15%的人能達到該標准,而15%的人有病。大部分人都處於中間狀態,即沒有疾病又不完全健康的狀態,也就是說處於機體無明顯疾病狀態,但活力降低,適應能力出現不同程度減退的一種生理狀態,如乏力、頭昏、頭痛、耳鳴、氣短、心悸、煩躁等。這種中間狀態即為「亞健康」(subhealth)狀態(第三狀態)。
人人都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但怎樣才算健康呢?很多人對此不太清楚,包括大學莘莘學子.過去人們都認為身體沒有生病就是健康,這種認識是非常膚淺的.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科學的進步發展,現代人對健康有了更科學更全面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新確定的定義是:『人的身體、精神與社會的最佳狀態,而不是單純的沒有生病」。
新的健康觀認為,沒有生病只是健康的一個基本方面,主要是機體的正常狀態,同時還包括心理健康和對社會、自然環境適應上的合諧.也就是說人的機體、心理與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均處於協調和平衡的狀態.這就是新的健康的完整而全面的觀念.
那麼,如何恆量一個人是否健康,其共同標準是什麼呢?世界衛生組織為此對健康定了10條准則:
一、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
二、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大小,
三、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四、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
五、能抵制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六、體重適當,身材發育勻稱,站立時,頭、肩、臂的位置協調。
七、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睛不易發炎。
八、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九、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十、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這10條准則亦即健康的標准,是就一般情況和普遍情況而言的,但對不同年齡的人還有不同的標准.
新的健康觀的核心思想是「人人為健康,健康為人人」.任何集體的、個人的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及不道德、不講衛生的行為,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危及他人的健康.這種健康觀是「機體一心理一社會一自然一生態一健康』的一種整體觀,是一種社會協調發展型的健康觀.
我國傳統醫學中,也有一套健康的標准。
這一整套健康標准主要是針對中年人而盲,因此也可以視為中年人的10大健康標准.這]0大標準是:
一、眼有神:目光炯炯,無呆滯的感覺,說明精氣旺盛,臟器功能良好,思想活躍.
二、聲息和:聲如洪鍾,呼吸從容不迫,心平氣和,反映出肺臟功能良好,抵抗力強.
三、前門松:指小便通暢,說明泌尿,生殖系統大體無恙.
四、後門緊:大便每日一次,有規律,無腹痛、腹瀉之慮,說明消化功能健旺.
五、形不豐:保持體型勻稱,注意不宜過胖,標准體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女性減l00)。
六、牙齒堅:注意口腔衛生,基本上無齲齒,反映腎精充足。
七、腰腿靈:表現肌肉、骨骼和四肢關節有力或靈活,中年知識分子因工作性質尤其要保持腰腿靈。
八、脈形小:指每分鍾心跳次數保持在正常范圍(60-80次/分),說明心臟和循環功能良好.
九、飲食穩:飲食堅持定時定量,不挑食和偏食,不飽食濫飲,無煙酒嗜好,注意飲食養身法。
十、起居准:能按時起床和入睡,睡眠質量好。
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健康是人類生命存在的正常狀態,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民族興旺的保證。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維護全體公民的健康和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是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健康教育則是一項投入少、產出多、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其作為衛生保健的戰略措施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認,並被列為初級衛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
(一)健康概念
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及生活水平的進步,人類對健康內涵的認識不斷深化。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幸福的完美狀態」。對健康內涵的全面理解有助於指導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實踐。
(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願採納有利於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即是使教育對象知識、觀念、行為改變的統一。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知是基礎,信是動力,行是目標。其目的是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根據1988年第13屆世界健康大會提出的新概念:健康教育是一門研究以傳播保健知識和技術,影響個體和群體行為,消除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科學。它重點研究知識傳播和行為改變的理論、規律和方法,以及社區教育的組織、規劃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通過傳播和教育手段,向社會、家庭和個人傳授衛生保健知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養成健康行為,糾正不良習慣,消除危險因素,防止疾病發生,促進人類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三)健康促進
健康促進是促進人們控制影響健康因素,維護和提高他們自身健康的能力的過程,是協調人類與他們環境之間的戰略,規定個人與社會對健康所負的責任。是指以健康教育、組織、立法、政策和經濟等綜合手段對健康有害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進行干預,創造良好的社會和生態環境,以促進人類的健康。
健康促進模式(略)
我國的健康教育的發展經歷了衛生宣傳、健康教育、健康促進三個階段。三者的關系是後者包容前者,後者是前者的發展。其不同點在於:
衛生宣傳=知識普及+宣傳鼓動
健康教育=知+信+行
健康促進=健康教育+社會支持
(四)健康促進的領域
健康促進涉及的5個主要活動領域:
1、制定能促進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進的含義已超出衛生保健的范疇,把健康問題提到各個部門,各級政府和組織的決策者的議事日程上。明確要求非衛生部門實行健康促進政策,其目的就是要使人們更容易作出更有利於健康的選擇。
2、創造支持的環境
健康促進必須創造安全的、滿意的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系統地評估環境對健康的影響,以保證社會和自然環境有利於健康的發展。
3、加強社區的行動
提高社區人們生活質量的真正力量是他們自己。充分發動社區力量,積極有效地參與衛生保健計劃的制定和執行,挖掘社區資源,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健康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4、發展個人技能
通過提供健康信息,教育並幫助人們提高作出健康選擇的技能來支持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學校、家庭、工作單位和社區都要幫助人們做到這一點。
5、調整衛生服務方向
健康促進中的衛生服務的責任由個人、社會團體、衛生專業人員、衛生部門、工商機構和政府共同分擔。他們必須共同努力,建立一個有助於健康的衛生保健系統。
二、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任務
1、主動爭取和有效促進領導和決策層轉變觀念,從政策上、資源上對健康需求和有利於健康的活動給予支持,並制定各項促進健康的政策。健康教育作為全民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已經受到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以政府行為和行政干預來支持和推動健康教育工作,是健康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促進個人、家庭和社區對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責任感。使人們在面臨個人或群體健康相關的問題時,能明智、有效地作出抉擇。通過提高社區自助能力,實現社區資源(人、財、物等)的開發。
3、創造有益於健康的外部環境。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必須以廣泛的聯盟和支持系統為基礎,與相關部門協作,共同努力逐步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把社區、學校、企業等建成「健康促進社區」、「健康促進學校」、「 健康促進工廠」等。
4、積極推動醫療衛生部門觀念與職能的轉變,尤其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使其作用向著提供健康服務的方向發展。
5、在全民中開展健康教育。教育和引導人民群眾破除迷信,摒棄陋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倡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
三、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主要相關學科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理論依據和專業技術,主要來源於醫學、社會學、心理學、行為科學、傳播學、科普學、統計學、美學等學科。在諸多相關學科中以預防醫學、社會醫學、教育學、傳播學、健康心理學、健康行為學等關系最為密切。
1、預防醫學:預防醫學是以群體為研究對象,應用基礎醫學、環境醫學等有關學科的理論和流行病學、統計學、毒理學等方法,研究自然和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及作用的規律,採用衛生措施以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科學。
2、社會醫學:社會醫學是一門醫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它主要研究社會因素和健康之間相互作用及其規律,以制定社會保障措施,保護和增進人群的身心健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借鑒社會醫學研究醫學問題時所側重的戰略性、理論性、方向性和思維觀念,從社會學角度研究和分析人群的主要健康問題,制定宏觀與微觀結合的不同層次的干預措施,提高人群的生活質量。
3、教育學:健康教育是健康與教育的有機結合。人群從接受健康信息到行為改變,就是一個教育過程。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熟悉教育對象的需求,熟練掌握根據不同教育對象的文化,設計教育課程,安排教學內容的技術,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實施因材施教,並進行效果評價。
4、健康傳播學:主要研究健康信息傳播活動發生和發展的規律,以及影響傳播效果的因素,傳播策略的選擇與拓展。
5、健康心理學:健康心理學是在行為醫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的心理學分支,健康心理學要在研究心理和社會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提供心理保健的理論、策略、具體措施和方法學方面發揮其特殊的功能。
6、健康行為學:健康行為學是近年來隨著健康教育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新學科,也可以說是行為科學的一個分支。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著眼於個人、群體乃至組織行為的改變。因此,健康行為學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基礎學科。
四、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1、健康相關行為改變的理論
⑴知信行模式(KABP) 「知信行」模式是行為改變的較為成熟的模式:
信 息 → 知 →信→行→ 增進健康
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圖
知(知識和學習)是基礎,信(信念和態度)是動力,行(促進健康行為)是目標。以吸煙有害為例,健康教育工作者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把吸煙有害健康、吸煙引發的疾病以及與吸煙有關的死亡數字等知識傳授給群眾;群眾接受知識,通過思考,加強了保護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責任,形成信念;在信念支配下,逐步建立起不吸煙的健康行為模式。
(2)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是用社會心理學方法解釋健康相關行為的重要理論模式。它以心理學為基礎,由刺激理論和認知理論綜合而成。健康信念模式在產生促進健康行為的實踐中遵循以下步驟:首先,充分讓人們對他們目前的行為方式感到害怕(知覺到威脅和嚴重性);其次,讓人們堅信一旦改變不良行為會得到非常有價值的後果(知覺到效益);同時清醒地認識到行為改變中可能出現的困難(知覺到障礙);最後,使人們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過努力改變不良行為。
2、健康傳播技巧
健康傳播是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重要手段和策略。是運用各種傳播媒介渠道和方法,為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的目的而製作、傳遞、分散、分享健康信息的過程。健康傳播是一般傳播行為在醫學、衛生學領域的具體和深化,並有其獨自的特點和規律。
人類的傳播活動多種多樣。但按傳播的主客體相互關系的不同及其特徵,大致可分為「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自我傳播」四種基本類型。健康傳播也離不開這幾種傳播方法。
(1)人際傳播 也稱人際交流,是指人與人之間一種直接的信息溝通的交流活動。人際傳播可以是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由於人際傳播具有針對性強、交流充分、反饋及時等優點,這種傳播方式在社區健康教育中尤為常用和有效,社區全科醫生、衛生工作人員應該是該社區健康問題的權威和 健康傳播者,可以應用在診病時、病人咨詢時、出診家訪時——「個人與個人」;組織專題講座、授課、演講——「個人與群體」;座談、討論——「群體與群體」這幾方面進行人際健康傳播。
人際傳播要獲得好的效果,傳播技巧是十分重要的。人際傳播要成為互動式的而不是單向的說教的。首先,人際間要溝通、理解、信任和尊重、保護對方的隱私;第二,對社區內人群的健康情況應有所了解,回答咨詢、專題講座、授課、座談等都應針對性強,有的放矢,使對方產生興趣、共鳴;第三,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如果對不懂醫學的人使用了很多醫學術語,對方理解不了醫學術語的含義,也是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的:最後要有科學性。
(2)大眾傳播 是指通過廣播、電視、電影、報紙、期刊、書籍、標語、板報、宣傳單張、互聯網等大眾媒介向社會人群傳播信息的過程。大眾傳播的特點是要藉助一定的媒體;其信息是公開的、面向全社會人群;信息傳播距離遠、覆蓋面廣、速度快;大眾傳播是單向的,雙方信息反饋不足。
(3)組織傳播 是指組織之間,組織內部成員之間的信息交流活動是有組織有領導而進行的有一定規模的信息傳播。即發展為公共關系學。
(4)自我傳播 是指個人接受外界信息後,在頭腦中進行信息加工處理的過程,這是人類進行一切信息交流的必要的生物學基礎。屬於心理學研究的范疇。
3、健康相關行為干預模式
健康相關行為是指個體或團體的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行為。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促進健康的行為和危害健康的行為。
促進健康行為是個人或群體表現出的客觀上有利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組行為:
⑴日常健康行為,如合理營養、平衡膳食、睡眠適量、積極鍛煉、有規律作息等。
⑵保健行為,如定期體檢、預防接種等合理應用醫療保健服務。
⑶避免有害環境行為,「環境」既指自然環境(環境污染),也指緊張的生活環境。
⑷戒除不良嗜好,戒煙、不酗酒、不濫用葯物。
⑸求醫行為,覺察自己有某種病患時尋求科學可靠的醫療幫助的行為。如主動求醫、真實提供病史和症狀、積極配合醫療護理、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
⑹遵醫行為,發生在已知自己確有病患後,積極配合醫生、服從治療的行為。
健康相關行為干預的方法有很多種,如信息傳播、組織與法規、環境改變、培訓與指導、咨詢以及從行為醫學移植過來的行為矯正等。這些方法與策略分別作用於影響行為的產生、保持與發展的各個環節,是健康教育方法學的重要內容。行為干預的目的是幫助人們改變已養成的不良行為和生活習慣,自覺採納促進健康的行為,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
行為矯正技術是本世紀50年代末期發展起來的,用於矯正各種危害健康的行為,指導建立各種促進健康的行為的系列性技術,在健康教育領域內廣泛運用的矯正技術主要有脫敏法、示範法、厭惡法、強化法和消除法。
五、常用的健康測量及指標
健康測量是將健康概念及與健康有關的事物或現象進行量化的過程,即依據一定的規則,根據被測對象的性質或特徵,用數字來反映健康概念及健康有關的事物或現象。健康測量從對死亡和疾病的負向測量逐步擴大到以健康為中心的正向測量;從對生物學因素的測量擴大到對心理、行為因素和生活因素的綜合測量。
1、健康測量指標:
為適應現代健康的需要,一方面引入了很多新的指標,如心理指標、行為指標;另一方面也不放棄原有的死亡指標和疾病指標,對他們進行改進和發展,如利用死亡資料和疾病、殘疾資料計算減壽年數(YDLL)、無殘疾期望壽命和傷殘調整生命年(DALY),旨在反映死亡的不合理性和人們的生存質量。
單一指標:群體健康測量指標(如死亡率、發病率、患病率、死因構成比等);個體健康測量指標(如心率、血壓、肺活量等生理、生化指標)以及在這些健康測量指標基礎上演變的指標(如期望壽命)。
綜合指標:是通過某種方法或法則將多個單一指標結合起來所產生的一個新指標。其特點是將反映健康狀況的多方面資料概括起來,用一個數值來表示,以提供對個體或群體健康狀況的多維測量和簡單評價。如生存質量指數、無殘疾期望壽命、傷殘調整生命年、心理量表評分等。
2、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常用的健康指標
⑴死亡指標:包括總死亡率、性別年齡死亡率、死因構成比、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和期望壽命;
⑵殘疾指標:殘疾率、殘疾原因構成;
⑶疾病指標:發病率、病死率、生存率;
⑷營養狀況指標:日攝入某營養成分總量;
⑸生長發育指標:包括身高、體重、血壓、肺活量、月經初潮的平均年齡、首次遺精的平均年齡等,可計算這些生長發育指標的年增長值和增長率,或進行相關分析;
⑹心理指標:包括對人格、智力、情緒、情感測量,如MMPI量表、艾森克個性量表、Beck抑鬱問卷(BDI)、焦慮自評量表(SAS)、UCLA孤獨量表、個人評價問卷等;
⑺行為指標:行為模式(A型行為與B型行為的測量、得克薩斯社交行為問卷)、生活方式(生活豐度、生活頻度、活動譜、生活滿意程度等得測量)、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指數)、個人地位和個人經歷的測量指標;
⑻人口指標:人口數、人口的性別與年齡構成、人口的文化構成、文盲率或識字率、人口的職業構成;
⑼綜合指標:
症狀和功能指標:常用症狀和功能調查量表包括CMI、GHQ、MMPI和SRQ。
生活質量指標:包括生存質量指數、功能狀態量表和生存質量量表;
其他:減壽年數(YDLL)、無殘疾期望壽命、傷殘調整生命年(DAL)等
第一,什麼是健康?
第二,健康的表現?
第三,健康的重要性
第四,如何維護我們的健康?
第五,為了我們的健康,該如何去做
順著這個思路去找吧,呵呵!
食療歌
生梨飯後化痰好,蘋果消食營養高。
木耳抗癌素中葷,黃瓜減肥有成效。
紫茄祛風通脈絡,蓮藕除煩解酒秒。
海帶含碘消淤結,香菇存酶腫瘤消。
大蒜抑制腸胃炎,菜花長吃癌症少。
魚蝦豬蹄補乳汁,雞牛羊肝明目好。
鹽醋防毒能消炎,韭菜補腎暖膝腰。
萬物蔬菜養身寶,飲食多樣任君調。
蘿卜消食開脾胃,綠豆解暑降溫好。
山楂減肥除疝氣,山葯益腎消糖尿。
補中益氣吃百合,利氣行血刺玫瑰。
松子降服老慢支,暖胃止痛桂花好。
花生降醇亦營衛,瓜豆消腫又利尿。
柑橘消食化痰液,抑制癌菌獼猴桃。
香蕉含鉀解胃炎,禽蛋益智營養高。
生津安神數烏梅,潤肺烏發食核桃。
番茄補血駐容顏,健胃補脾吃紅棗。
白菜利尿解毒素,蘑菇抑制癌細胞。
蜂蜜潤腸又益壽,葡萄增色令年少。
諸君養生延年壽,請把食療歌記牢。
6、健康教育手抄報有什麼內容
健康教育手抄報內容主要是圍繞什麼是心理健康,健康是人類生存極為重要的內容,它對於人類的發展的重要性展開。
正文
人們提到「青春」二字就會就會聯想到美麗的花朵,茁壯的大樹,燦爛的陽光,多麼美好的時刻。青春期是從童年向成成年過渡的時期。也是個性心理發生劇烈變動的時期。
步入這一時期的青少年,一方面多數剛從小學進入初中學習,需要適應學習環境的變化,以及許多新的社會要求;另一方面由於身體的形態、生理正在發生著劇烈變化,還需要適應月經初潮、遺精等突如其來的變化,由此會造成一系列的心理變化。
所以,青春期是人的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是決定人的體格、素質、智力水平的關鍵時期。因此,切實做好青春期衛生,保證身心正常發育才能為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
(6)養生板報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1、青春期獨立意向雖然發展很快,但是認識能力往往跟不上,以致有時是非不清,對一些問題沒有明確的認識,如自由與紀律,民主與法制,友誼與哥們義氣,理想與前途,對時還表現出對社會的抗拒性。
2、在適當的季節做適當的事。花季是美好的季節,但絕不是成熟、收獲的季節。美好的情感需要合適的土壤和豐富的養料。享受青春,需要奮發有為。 希望同學們能正確對待自己的青春期,享受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
7、冬季養生手抄報拍的清楚一點
冬季如百何保暖度
冬日的寒流常常讓人縮手縮腳、瑟瑟發抖知,很多人就想方設法取暖——蜷著身子,道被子蒙頭呼呼大睡;室內開空調,門窗卻緊閉;為了抵禦寒冷,裡面穿著保暖內衣、毛衣毛褲,外加內羽絨衣,帽子、圍巾、口罩、手套等「配套容設施」一應俱全。
8、有沒有關於養生的手抄報資料?
談談衛生與健康
其實衛生是處處都必須注意的,在路邊、大街上、小巷中,在那些小攤小販的攤子上,經常做一些油餅、臭豆腐之類的食品,你可千萬不能去買,誰知道他們這些東西是用什麼做的,吃了容易生病,甚至造成腹瀉、頭暈之類的症狀。飯前便後要洗手,這也是講衛生的行為。
說到健康,也許有人會說:「吃多了東西也就健康了吧!」其實健康並不在於多吃東西,你還要常運動、多喝水,每天定量吃飯,按時睡覺等等,這樣才能做到健康。在報紙上看到過多吃水果、蔬菜、多補充維生素,這樣對身體大有好處。
衛生與健康是緊密相連的。不講衛生不僅使身體容易生病,有時連你寶貴的雙眼也會受到侵襲。當你接觸過錢、霉舊的書之類的東西,你可千萬不要去揉眼睛,否則,沾你手上的細菌就會跑進眼睛,這樣會使你患上沙眼,導致視力下降。
為了有個健康的好身體,平時我們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良好的衛生習慣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表現為一點一滴的生活小事。比如,要保持個人清潔衛生,衣服要勤換洗,勤洗澡,勤剪指甲;飯前便後要洗手;經常打掃環境衛生;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身體免疫力。
(1)在春季應該注意到
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從鼻咽喉處侵入人體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起病急、傳播快,常常引起家庭、學校單位暴發流行,嚴重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危害大,是最常見的傳染病之一。
發病的表現:
流感與感冒有相似之處,但兩者是不同的疾病症狀,流感的典型症狀有高熱、畏寒、頭痛、全身肌肉酸痛、疲倦、咳嗽、咽喉痛,部分伴有惡心、嘔吐和腹瀉,它起病急、症狀重,有傳染性,可集體發病,而普通感冒(傷風)由其他病毒引起,症狀情,多為低熱,但其咳嗽、鼻塞、流鼻水則較明顯。
老人、幼兒和體弱慢性病患者得流感後會合並肺炎或加重原有病情,對孕婦胎兒也可能造成不良影響。
流感怎樣傳播及其特點:
流感病人和無症狀的隱性感染者的鼻涕、口水等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流感病毒,通過呼氣、講話、咳嗽、打噴嚏等方式噴出飛沫,把病毒傳給別人,接觸或共用病人的食具、毛巾、洗臉盆等盥洗用具、玩具等物品也可被傳染。 流感多發於冬春季節,男女老幼普遍易感,此時天氣陰冷潮濕,人多在室內關閉門窗活動,是流感發病高峰,但南方地區夏秋季流感爆發也不少,因此全年都要預防流感。流感病毒會經常發生變化侵犯人體,人可能一生得多次流感。
流感的預防:
1、勞逸結合,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注意添衣防止受涼。
2、家居、單位經常定期開窗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新鮮。
3、病人盡可能留在家中隔離、治療,以免傳染他人。
4、家中病人的衣物、食具、盥洗用具嚴格分開,單獨清洗消毒有條件的可用食醋對室內空氣進行熏蒸消毒。
5、在醫生的指導下,與病人密切接觸的家人、同事等可服用中西葯物預防(如板藍根、金剛烷胺等)。
6、流行季節盡可能減少到人多的公共場所,外出戴口罩。
7、接種流感疫苗是基本措施,每年到防疫部門接種1針流感疫苗,大多數人可有效預防流感。老人兒童和慢性病體弱的人最應該接受接種,但對雞蛋過敏和正患流感的人禁用疫苗。
(2)夏天應該做到:
由於高溫天氣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所以,盛夏季節中,人們也需要對日常生活進行必要的調整,以求安然度夏。
1.精神調養: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泄。「心靜自然涼」,這所說的就是夏季養生中的精神調養。
2.2.起居調養: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熱,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恢復疲勞之感。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因為,溫水沖澡時的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電扇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3.運動調養: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有條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度假。
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宜損陽氣。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症等多種疾病。
4.飲食調養:夏季是多汗的季節,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吃。
還有烈日炎炎的盛夏,熱風頻吹也容易引起疾病發作。牙科醫生注意到,每逢熱浪襲來之時,牙齦炎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如果連續數日吹熱風,牙周膿腫和牙疼病人就顯著增多。而當熱風頻吹、天氣乾燥時,慢性咽炎也常常急性發作。此外,夏季吹「乾熱風」時,腦中風病例增加;而吹「濕熱風」時,心臟病和關節炎患者的病情明顯加重。醫學研究證實,當暖氣流向冷氣流流動時(即吹「熱風」),人體置於冷熱兩種氣流交界之中,如果體內調節功能不強或體質衰弱,人體內的生理平衡就被打破,從而引發、加重疾病或使原有病灶復發。
(3)秋天應該做到
中醫認為"肺乃氣之海,氣乃人之根,人乃氣之聚",肺與秋氣相應。秋季降雨少,空氣乾燥,燥邪最易傷津犯肺,使人出現咽干、鼻衄、咳嗽、膚澀等"燥病"。因此,秋天養生應以養肺為先,防病要特別注意防止呼吸疾病感染。下面分別談談秋季養生的幾個方面:
(一) 調攝精神:樹立豁達的人生觀。秋風瑟瑟,黃葉凋落,常會使人感到凄涼,低落的情緒會導致人體的免疫功能降低。此時,人必須及時調整心態,振奮精神,培養樂觀的情緒。>>>>一周的快速減肥食譜介紹!
(二) 早睡早起:保證有足夠的睡眠時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quot;這樣,以利收斂神氣,使肺氣不受秋燥的損害,從而保持肺的清肅功能。成人應保證8小時睡眠。
(三) 練習吐納:晨起可在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然後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中津液滿後,分3次咽下,並用意念送至丹田臍下三寸處,再緩緩將氣從口中吐出。最後用兩手握拳輕輕叩擊背部,左右各3次。此法對肺和呼吸系統有較好的保健作用,可於每日早、晚各練一次。
(四) 調理飲食:以生津潤肺,養陰清燥、通暢大便為主。可選用百合、芝麻、蘿卜、蓮藕、蜂蜜、銀耳、梨、鴨等食物,忌進食辛辣、煎炸之物,生冷食物也不宜多食。有高血壓與冠心病的老年人應防便秘,小兒要防秋瀉。以麥冬30克水煎代茶飲用,有滋陰潤肺之功。
(五) 按摩鼻部:有些人鼻粘膜對冷空氣易過敏。臨床表現為流清涕,噴嚏不止。經常輕輕按摩鼻部,有利於預防呼吸道感染,亦有助於養肺。>>>>細說喝豆漿的各種好處!
(六) 穿衣宜薄:"春焐秋凍"我國古代的一種保健方法,民間稱"薄衣法"。其做法是在夏末秋初之時,慢加衣服以逐漸適應外界的環境,達到鍛煉抗寒能力的目的。
冬季應該做到:
冬季是感冒的多發期,在校學生應注意預防感冒。如果一旦患上了感冒,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徹底,千萬不要一見病情好轉就停針停葯,以免病情反復發作。而且一旦細菌形成耐葯,不但不利於病情的早日康復,還可能並發其他疾病。治感冒千萬不要「斗蛐蛐」。 冬季,同學們上自習的時間更加長了。不少同學習慣一邊上自習一邊吃糖,覺得這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但專家提醒:嗜糖之害,甚於吸煙,長期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會使人的壽命明顯縮短。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吃糖最好不多於40克。 冬季應加強營養。雞蛋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品,但在吃的數量上還應講究科學。雞蛋中含有大量膽固醇,吃雞蛋過多,會使膽固醇的攝入量大大增加,同時多吃雞蛋容易造成營養過剩、導致肥胖,造成體內營養素的不平衡,從而影響健康。為了既保證平衡膳食又滿足機體需要,同時還又不會導致營養過剩,一般情況下,從事腦力勞動的學生,每天吃2個雞蛋比較合適。 冬季同學們傾向於食用肉類食品,但膳食纖維的補充仍不容忽視。膳食纖維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素,它雖然不被人體消化吸收,但其人體具有特殊的功能。進食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有助人體消化和防止便秘。每日膳食粗細搭配,葷素搭配,不僅可以補足人體對膳食纖維的需求,而且可以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 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在這個季節講究保健、保養是很重要的。希望同學們在冬季有一個好的身體。
總之大家多鍛煉身體,有好處的.
9、中華傳統文化辦板報的資料有哪些?
1、我相思為他,他相思為我(詞牌二)兩同心、字字雙/蔡鴻達
2、願為太平犬,不作離亂人(詞牌一)望長安/蔡鴻達
3、非份之福勿多求(9字歌詞一句)不是你的就別再勉強/蔡鴻達
4、看來不容易(4字歌詞一句)相處太難/蔡鴻達
5、天地間何物為貴(探驪)列人.重耳/蔡鴻達
6、問世間情為何物(商標一)愛之味/蔡鴻達
7、牢中寄書(新聞名詞一)有關人士透露/蔡鴻達
8、不是前緣誤(家電商標一)愛浪/蔡鴻達
9、首赴試宴鹿鳴(教育名詞二)初考、高中 蔡鴻達
10、水源有點如五音(歌手組合一·卷簾格)羽.泉/蔡鴻達
11、辛棄疾(人事用語二)勞保、病退/蔡鴻達
12、一道閃光裂長空(金融名詞一)電劃/陳賜民
13、每到黃昏倍傷感(5字歌名一)啊,莫愁,莫愁/陳賜民
14、朋友相會齊歡呼(音樂名詞一)交響樂團/陳賜民
15、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財會名詞一)會計要素/陳盛強
16、可憐無定河邊骨(詩品一句)御之以終/陳盛強
17、不知何處吹蘆管(詩品一句)聲之於羌/陳盛強
18、潮平似不流(傳染病抗菌葯一)百浪多息/陳盛強
19、嫦娥應悔偷靈葯(魯迅篇目二)奔月、懷歸/陳盛強
20、為天下唱(探驪)歌曲·在雨中/陳盛強
21、有動於中(晚清藏書家名一)丁申/陳盛強
22、草生山中,魚生水中(字)薊/陳盛強
23、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4字物理名詞)三態變化/陳盛強
24、黃菊不著舊時蕊(3字體育稱謂)新金花 /陳盛強
25、春紅始謝又秋紅(泉州人文評語一)二朱過化/陳盛強
26、莫笑野人生計少(泊人一)魯智深/陳盛強
27、行人本是農桑客(軍史地名一)田家會/陳盛強
28、回首東風一斷腸(中葯一)車前草/陳盛強
29、揚子江上夜夜元宵(電力名詞二)整流、照明/陳世明
30、子子孫孫無窮匱也(4字學校用語一)生源充足/陳世明
31、蹇叔哭師(外名著一)傷感旅行/陳世明
32、四海翻騰雲水怒(4字俗語一)流里流氣/陳世明
33、「枝條楚楚耐嚴寒」(酒名一)竹葉青/陳世明
34、習習香塵蓮步移(5字體育用語一)美女足動態/陳世明
35、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成語一)獨到之處/陳世明
36、從此蕭郎是路人(電力名詞二)二相、絕緣/陳世明
37、人生在世不稱意(醫學名詞一)安樂死/陳世明
38、一唱雄雞天下白(5字視目一)光明的呼喚/陳世明
39、三千寵愛在一身(小說名一·卷簾格)鍾情麗集/王東雄
40、峽里誰知有人事(詩品一句)不辯何時/王東雄
41、印章謎:詩成珠玉在揮毫(《鏡花緣》人物一)印巧文/王東雄
42、即是先生無病時(4字產科名詞一)頭胎健康/王東雄
43、人生不作安期生(醫學名詞一)難產/王東雄
44、與之親近,始終坦誠(戲種一)新城/王東雄
45、聲當徹九天(服裝用語一)特大號/王東雄
46、辯護人(千字文句一)謂語助者/王東雄
47、二手房征購(《孫子兵法》一句)其所居易者/王東雄
48、何以解憂(百強小說一·鞦韆格)酒徒/王東雄
49、安得廣廈千萬間(《滕王閣序》句一)是所望於群公/王東雄
50、一彈指頃百年身(外影目一)生死時速/王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