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孫思邈的高尚醫德表現在哪些方面?他關於衛生保健的主張有哪些值得繼承和發揚?
孫思邈(約581~682)中國唐代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孫思邈從小多病,為籌湯葯費用幾乎盪盡家財,但他又非常聰明 ,堅持攻讀經史百家和醫學等科學知識。孫思邈一生淡於名利,隋文帝時曾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讓他做諫議大夫,他都一一謝絕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濟世活人的醫學家。在學醫過程中,孫思邈除手不釋卷地學習醫學著作外,還特別注意向民間尋求經驗,廣泛搜集單、驗方。在醫療活動中他非常注重醫生的道德修養,他強調醫生要把病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病人來請出診,不管晝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險阻,不顧飢渴疲勞,要一心赴救。他認為醫學是精微之至的事業,必須刻苦鑽研,精勤不倦,才能成為真正的醫生 。 孫思邈主要著作為《備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還有《千金髓方》、《福祿論 》、《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太常分葯格》等多種,均佚失。孫思邈對醫學的巨大貢獻,使他受到了歷代人民群眾的愛戴,被人們奉為「葯王」,中國不少地方都有孫思邈的祠廟,以感受他的高貴品德和不朽業績。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 》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 葯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後,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葯,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 孫思邈的輝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葯王」,「真人」,「葯聖」,隋、唐兩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後,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虞誠奉祀。喬世寧序中雲:「鑒山香火,於關中為盛,雖華岳吳鎮弗逮焉。」孫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譽,尤其是日本名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孫思邈,京兆華原(即今陝西省耀縣)人,生於581年,卒於682年,享年102歲。我國隋唐時期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因病學醫,熱愛醫學,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間,曾多次邀請他入朝作官,都被他婉言謝絕。
他一邊行醫,一邊采葯,曾先後到過陝西的太白山、終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廣泛搜集單方、驗方和葯物的使用知識,在葯物學研究方面,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所以人們尊稱他為「葯王」。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孫思邈一生非常注重醫學道德的修養,在他的《千金要方》一書中,首列「大醫習業」與「大醫精誠」二篇,這是我國最早的較為完整的醫德文獻專論,是高尚的醫德與高超的醫技兩相結合的醫德規范。他指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他的這種濃厚而樸素的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不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值得學習和提倡的。
在葯物學研究方面,孫思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葯物的採集、炮製到性能認識,從方葯的組合配伍到臨床治療,孫思邈參考前人的醫葯文獻,並結合自已數十年的臨證心得,寫成了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載方5000多首,書中內容既有診法、證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養生、食療,又涉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可謂是對唐代以前中醫學發展的一次很好的總結。而《千金翼方》載方近3000首,書中內容涉及本草、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補益、中風、雜病、瘡癰、色脈以及針灸等各個方面,對《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補充。書中收載的800餘種葯物當中,有200餘種詳細介紹了有關葯物的採集和炮製等相關知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將晉唐時期已經散失到民間的《傷寒論》條文收錄其中,單獨構成九、十兩卷,竟成為唐代僅有的《傷寒論》研究性著作,對於《傷寒論》條文的保存和流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
由於《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響極大,因此這兩部著作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兩書問世後,倍受世人矚目,甚至飄揚過海,廣為流傳。日本在天寶、萬治、天明、嘉永及寬政年間,都曾經出版過《千金要方》,其影響可見一斑。孫思邈死後,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葯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每年農歷二月初三,當地群眾都要舉行廟會,以經念孫思邈為我國醫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廟會時間長達半月之久,前來游覽、憑吊的八方來客絡繹不絕。
2、曉養生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譯文
通曉休養生息的門道,年齡已經百歲了而臉面還像是壯年的樣子,當時的人都以為他是神仙。
3、中國5大神醫
1.扁鵲(公元前407—前310),戰國時代名醫。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代表作《難經》。
2.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
3.華佗(約145-208) 東漢末醫學家,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葯」,人們稱他為「神醫」。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世尊之為「外科鼻祖」。
4.孫思邈(541或581~682)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被人稱為「葯王」。
5.錢乙,約生於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於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他撰寫的《小兒葯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後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3)曉養生擴展資料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
扁鵲(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緩,字越人,尊稱扁鵲,號盧醫。扁鵲是戰國時著名醫學家,居中國古代五大醫學家之首。
扁鵲在青年時曾替貴族管理客館,結拜了名醫長桑君,得其真傳,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開始行醫生涯。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反對巫術治病。他天資聰穎,善於汲取前代、民間經驗,逐步掌握了多種治療方法,後來醫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隨之巡診列國。遍游各地行醫,擅長各科,通過望色、聽聲,即能知病之所在。並帶領弟子到各地行醫,因其醫術高明,被當時廣大老百姓尊稱神醫,並且借用上古神話中黃帝的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後為秦武王治病,遭太醫李醯嫉妒,派人把他殺死。
少年拜師
扁鵲年輕時做人家客館的主管。有個叫長桑君的客人到客館來,只有扁鵲認為他是一個奇人,時常恭敬地對待他。長桑君也知道扁鵲不是普通人,他來來去去有十多年了,一天叫扁鵲和自己坐在一起,悄悄和扁鵲說:「我有秘藏的醫方,我年老了,想傳留給你,你不要泄漏出去。」 扁鵲說:「好吧,遵命。」
行醫諸國
公元前361年之後,秦越人到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原屬陝西,今河北邯鄲市)當地人民很重視婦女,所以他便做帶下醫(婦科醫生)。因此,他的威望就更高了。
後來他又取道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之伏道社,渡黃河經長清(今山東長清縣),於公元前357年到了齊國的都城臨淄(今山東臨淄縣)。
齊桓侯田午派人招待他,桓侯接見時,他望著桓侯的顏色,便說:「君有疾在胰理,不治將深。」桓侯答道:「寡人無疾」。他離開後,桓侯就對左右的人說:「醫之好利,欲以不疾為功。」過了五天,他見到桓侯又說:「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桓侯仍答道:「寡人無疾。」他辭出後,桓侯感到很不高興。過了幾天,再看見桓侯時,他又鄭重地說:「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桓侯很不愉快,沒有理睬。
又過了幾天,扁鵲復見桓侯。看見桓侯的臉色,吃驚的溜走了。桓侯便派人追問原因,他說:「疾之居腠理,湯熨之所及;在血脈,針石之所及,在腸胃,酒醪之所及;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不久桓侯病發,派人去請他治療,可是他已取道魏國,跑到秦國去了。桓侯終因病深,醫治無效而死去。
秦越人等離開臨淄後,於公元前354年到了魏國的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市)。在大梁時,他曾見過魏國的國王魏惠王。公元前350年,他們一行到達秦國的都城咸陽。以後又回大梁。
在公元前355年前後的一段時間里,他和弟子子陽、子豹等人,都逗留在那裡行醫。大約於公元前317年,他們又取道周都洛陽( 河南洛陽),聽說當地的人民很敬重老人,因此,曾為「耳目痹醫」 (五官科、瘋科醫生)。後來他們又向咸陽而去。
公元前310年,扁鵲再度來到咸陽,因咸陽的人民很愛小兒,所以他就做了「小兒醫」。扁鵲及其弟子不辭艱辛,行程四千餘里,周遊列國,濟世救人;他們「隨俗為變」,成為醫、葯、技非常全面的「全科醫生」。
名揚天下
扁鵲名聲傳揚天下。他到邯鄲時,聞知當地人尊重婦女,就做治婦女病的醫生;到洛陽時,聞知周人敬愛老人,就做專治耳聾眼花四肢痹痛的醫生;到了咸陽,聞知秦人喜愛孩子,就做治小孩疾病的醫生;他隨著各地的習俗來變化自己的醫治范圍。秦國的太醫令李醯自知醫術不如扁鵲,派人刺殺了扁鵲。天下談論診脈法的人,都遵從扁鵲的理論和實踐。
遇害經過
秦武王與武士們舉行舉鼎比賽,不覺傷了腰部、疼痛難忍,吃了太醫李醯(音西)的葯,也不見好轉,並且更加嚴重。有人將神醫扁鵲已來到秦國的事告訴了武王,武王傳令扁鵲入宮。扁鵲看了武王的神態,按了按他的脈搏,用力在他的腰間推拿了幾下,又讓武王自己活動幾下,武王立刻感覺好了許多。
接著又給武王服了一劑湯葯,其病狀就完全消失。武王大喜,想封扁鵲為太醫令。李醯知道後,擔心扁鵲日後超過他,便在武王面前極力阻撓,稱扁鵲不過是「草莽游醫」,武王半信半疑,但沒有打消重用扁鵲的念頭。
李醯決定除掉扁鵲這個心腹之患,派了兩個刺客,想刺殺扁鵲,卻被扁鵲的弟子發覺,暫時躲過一劫。扁鵲只得離開秦國,他們沿著驪山北面的小路走,李醯派殺手扮成獵戶的樣子,半路上劫殺了扁鵲。
4、孫思邈被尊為葯王還是葯聖?
孫思邈,京兆東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歷史上,被人們尊為「葯王」。
生平及其創作
孫思邈生於西魏大統七年(公元541年),卒於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一歲。葬於故里孫原村孫氏祖塋。孫思邈幼年體弱多病,湯葯之資而罄盡家產。他自幼聰明過人,日誦千言,西魏大將獨孤信贊其為「聖童」。他通曉諸子百家,博涉經史學術,兼通佛典。由於幼年多病,十八歲立志學醫,二十歲即為鄉鄰治病。他對故典醫學有深刻的研究,對民間驗方十分重視,一生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我國醫葯學史上的先河,特別是論述醫德思想、倡導婦科、兒科、針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於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終南山、下江州,隱居太白山等地,邊行醫,邊採集中葯,邊臨床試驗,他是繼張仲景之後中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研究中醫葯的先驅者,為祖國的中醫發展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功德。
孫思邈醫德高尚,他認為,醫生須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一職責,其它則「無欲無求」,對病人一視同仁「皆如至尊」,「華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體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畢生精力實現了自己的醫德思想,是我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被西方稱之為「醫學論之父」,與希波克拉底齊名的世界三大醫德名人之一,中國古代當之無愧的著名科學家和思想家。孫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卻做官召請,周宣帝時,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欲授於爵位,唐高宗欲拜諫議大夫,卻固辭不受,一心致力於醫學。
孫思邈一生勤於著書,晚年還隱居於陝西耀縣五台山(葯王山)專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一生著書八十多種,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響最大,兩部巨著60卷,葯方論6500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稱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醫葯學成就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對後世醫學的發展影響很深遠。
影響
孫思邈是中華醫學發展先河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在中外醫學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功勛,千餘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贊孫思邈「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合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宋徽宗敕封為「妙應真人」,被後世尊稱為「葯王」。現今我國各地都有祠堂紀念。陝西耀縣葯王故里孫原村現存有葯王孫思邈誕生遺址、幼讀遺址、葯王墓及孫氏塋園,葯王碑苑和宏偉壯觀的葯王紀念中心葯王祠堂,每年農歷二月二開展規模宏大的葯王孫思邈文化節紀念活動。平時有來自日本、台灣、香港和全國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
葯王孫思邈對我國醫葯學貢獻的「二十四個第一」:
1、 醫學巨著《千金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被國外學者推崇為「人類 之至寶」;
2、 第一個完整論述醫德的人;
3、 第一個倡導建立婦科、兒科的人;
4、 中西醫結合工作第一人;
5、 第一個麻風病專家;
6、 第一個發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7、 第一個創繪彩色《明堂三人圖》;
8、 第一個將美容葯推向民間;
9、 第一個創立「阿是穴」;
10、第一個擴大奇穴,選編針灸驗方;
11、第一個提出復方治病;
12、第一個提出多樣化用葯外治牙病;
13、第一個提出用草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4、第一個提出「針灸會用,針葯兼用」和預防「保健灸法」;
15、系統、全面、具體論述葯物種植、採集、收藏的第一人;
16、第一個提出並試驗成功野生葯物變家種;
17、首創地黃炮製和巴豆去毒炮製方法;
18、首用胎盤粉治病;
19、最早使用動物肝治眼病,現在證明富含維生素甲p
20、第一個治療腳氣病並最早用彀樹皮煎湯煮粥食用預防腳氣病和腳氣病的復發,比歐洲人 早一千年,現在證明富含維生素乙;
21、首創以坤劑(雄黃等)治療瘧疾病,比英國人用砒霜製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22、第一個提出「防重於治」的醫療思想;
23、首用羊饜(羊甲狀腺)治療甲狀腺腫。
24、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間,向群眾和同行虛心學習、收集校驗秘方的醫生
5、康熙乾隆有哪些養生之道?
清乾隆皇帝活了88歲,得益於他42字養生訣:「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腿常運,面常擦,足常摩,腹常旋,腰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乾隆皇「四訣」養生
愛新覺羅?弘歷,清高宗乾隆皇帝,他在位六十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享年八十九歲,是中國自秦以來歷代帝王中最長壽的一人。乾隆皇帝享松鶴遐齡,除了有優裕的生活條件外,養生有道,是主要原因。他根據自己的切身經驗,總結了「養生四訣」曰:「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
吐納肺腑:他幾十年堅持黎明即起,做深呼吸運動,進行體操、太極拳等鍛煉。每天早晚還各做30—40次叩齒活動,以固齒祛疾。
活動筋骨:乾隆皇帝自幼愛騎馬射箭,更精於馬術。當了皇帝後,常以騎射為樂,曾親手一次射殺一熊二虎。八十歲高齡時,還騎馬圍射,千騎卷平岡。
十常四勿:「十常』是: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睛常運、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旅、肢常伸、肛常提;「四勿」是: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乾隆皇帝堅持經常做到「十常四勿」,說明他通曉養生之道,並常習之,是高壽的一個重要原因。
乾隆皇帝總結他自己常做的養生四訣中「十常」,都是我國古代導引術中的導引動作,根據有關文獻注釋如下:
1.叩齒:先叩大牙,再叩前牙,次數不限。然後以舌頭抵上齶,再滿口攪動,待唾液增多時,鼓漱十餘下。有固齒功效。
2.咽津:即古代稱服玉泉法。用舌抵上齶,待唾液增多時咽下。
3.彈耳:以兩手掩耳,手指貼住腦後,然後以食指壓在中指上,再用食指彈後腦部二十四次,能去除項後風池穴的邪氣。
4.揉鼻:以兩只手指按捏鼻樑左右三十五下。可卻鼻疾。
5.運睛:將雙眼向左右運轉各十四次,緊閉片刻,忽然大瞪。經常行之,能使內障外翳自散。
6.搓面:靜坐閉目,以兩手搓熱拂面七次,以漱津塗面,行之半月,可使皮膚光潤。
7.摩足:兩手左右交互,擦腳底湧泉穴二十四次,可以明雙目。
8.旅腹:寬開褲帶,用兩手摩腰眼二十四次,可以固精。
9.伸肢:也就是做些強度不大的健身體操,包括兩臂左右如挽弓,或兩手雙拓如拓石;或高坐伸腿。各二十四次,以去四肢風邪。
10提肛:臨睡前,在床邊平坐,然後閉氣,以舌抵上齶,以目視頂門,同時收縮肛門,用兩手擦摩兩腎穴各一百二十次。常做此功,可以通氣血,大有益處。
適時進補:根據身體需要,按照季節、氣候的變化,有針對性地吃一些保養身體的滋補品。
此外,乾隆皇帝還喜愛游覽、書法、垂釣等有益健康的活動。他六次下江南,三次上五台山,游歷南北方各地名山大川、文物古跡、園林殿宇、水榭樓台,從而達到開闊眼界,增廣知識,激勵志氣,陶冶性情的目的。乾隆皇帝晚年,還在故宮西側為自己退位後頤養天年,修建了一所御花園,全園面積不足六千平方米,但是亭閣樓台,曲徑畫廊,古樹奇花,假山怪石,盡收江南林園之美。他愛書法,書宗趙松雪,用筆有神,圓潤遒俊,常在游歷之處留御筆詩文。乾隆皇帝還喜歡垂釣,他在巡遊江南時常在揚州小金山西側的瘦西湖垂釣,至今瘦西湖猶存乾隆皇帝釣魚台遺址。
6、孫思邈的故事
7、求《後漢書 。華佗傳》原文及譯文
原文: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一名敷。游學徐土,兼通數經。沛相陳圭舉孝廉,太尉黃琬辟,皆不就。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又精方葯,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捨去輒愈。
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若病結積在內,針葯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
故甘陵相夫人有娠六月,腹痛不安,佗視脈,日:「胎巳死矣。」使人手摸知所在,在左則男,在右則女。人雲「在左」,於是為湯下之,果下男形,即愈。
縣吏尹世苦四支煩,口中干,不欲聞人聲,小便不利。佗曰:「試作熱食,得汗則愈;不汗,後三日死。」即作熱食而不汗出,佗曰:「藏氣已絕於內,當啼泣而絕。」果如佗言。
府吏兄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葯,明旦並起。
鹽瀆嚴昕與數人共候佗適至,佗謂昕曰:「君身中佳否?」昕曰:「自如常。」佗曰:「君有急病見於面,莫多飲酒。」坐畢歸,行數里,昕卒頭眩墮車,人扶將還,載歸家,中宿死。
故督郵頓子獻得病已差,詣佗視脈,曰:「尚虛,未得復,勿為勞事,御內即死。臨死,當吐舌數寸。」其妻聞其病除,從百餘里來省之,止宿交接,中間三日發病,一如佗言。
督郵徐毅得病,佗往省之。毅謂佗曰:「昨使醫曹吏劉租針胃管訖,便苦欬嗽,欲卧不安。」佗曰:「刺不得胃管,誤中肝也,食當日減,五日不救。」遂如佗言。
譯文:
華佗,字元化,是沛國譙縣人,又名華敷。曾經游學徐州,同時通曉數種儒家經典。曉得養生的方法,年將百歲,還像年輕人的樣子,當時人把他看成神仙。沛國的相陳珪舉薦他做孝廉,太尉黃琬也徵召他,他都不依從。
華佗精於治病,處方葯不過幾種;不需要用秤便能感覺出葯物的細小分量。針灸的地方也不過是幾處。如果病從裡面發生,針葯的力量達不到的,就叫病人先用酒服「麻沸散」。醉了以後,沒有知覺,繼而剖開腹部或背部,除去病毒集中的部分。如果在腸胃部分,那就切開腸胃洗滌,除去病毒,然後加以縫合,貼上神效的膏葯。四五天以後傷口癒合,一個月全部平復了。
華佗曾在路上行走,見有咽喉阻塞的人,因而告訴他說:「剛才路旁賣麵食的人家的浮萍很酸,可以喝它三升,病就會好。」就按華佗所說的那樣喝了萍齏,立刻吐出一條蟲來,掛在車上去拜訪華佗。這時華佗的小孩在門中游戲,迎面看見了,自言自語說:「一定是遇到我的父親,治好了他的病。」客人進了屋,回頭看見北面的牆壁上掛著十幾條蟲,才知道華佗是不同尋常的。
又有一個郡守長期病重,華佗認為如果讓病人大怒病就會痊癒。因此多收了他的錢財,而不出力治療,沒有多久,就丟開病人走了,還留下書信罵他。太守果然大怒,叫人追殺華佗,沒有趕上,因而非常氣憤,吐了幾升黑血就好了。
還有一位患者到華佗處求治,華佗說:「你的病太深了,需要剖腹。但你的壽命也不過十年,病在十年內也不會致死。」患者不能忍受病痛之苦,要求救治。於是華佗著手治療,果然十年後病亡。
曹操聽說華佗的醫術高明,就把他找來,讓他常侍在左右。曹操多年被頭痛眼花病所苦,華佗給他扎針,很快就好了。廣陵的太守陳登胸中煩悶,面赤,不思飲食。華佗切脈診斷後說:「您胃中有寄生蟲。將形成腫瘍,是過食腥物造成的。」
即煮取湯葯兩升,先服一升,稍停片刻,再服一升,一會工夫,吐出三升左右的寄生蟲,頭赤而動,半身像是切細的生魚絲,隨後病症消失。華佗說:「這個病三年後還會復發,能遇到好的醫生方可救治。」果然三年後疾病復發,當時華佗不在,病死。
有位姓李的將軍妻子病了,叫華佗來診治。華佗說:「是由於傷身流產後胎兒沒有離開母體。」將軍說近來確實傷了身孕,但胎兒已經離開母體。華佗說:「以脈象來說,確實是胎兒沒有離開母體。」李將軍不以為然。患者病情好轉百日余又復發,又請華佗醫治。
(7)曉養生擴展資料:華佗(約145—208),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譙城區)人,東漢醫學家,精內、婦、兒、針灸各科,尤其擅長外科。他曾用「麻沸散」麻醉病人後再實行剖腹手術,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最早的醫學家。華佗對養生和預防保健尤為注重,並身體力行,編創一套「五禽戲」,仿鹿、熊、虎、猿、鳥的動作,時常操練,以強身除病。
本文記載了「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的華佗,因不願繼續為曹操診疾而慘遭殺害,終其一生的生平事跡。文章通過一系列的事例,稱贊華佗精湛的醫技,如其擅長的二大醫技,一是利用針炙療法治病;二是令病人飲其自創的麻沸散,使之醉後無覺,再行刳割療疾,具有神效,後被尊為「外科鼻祖」。
陳嘉謨《本草蒙荃》引《歷代名醫圖贊》中的一詩雲:「魏有華佗,設立瘡科」。至於「五禽之戲」則是華佗觀察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的特徵動作所創立的一套醫療體操,使全身肌肉得以舒展,發汗除疾,並使手腳輕便靈活。
8、我國古代被稱為"葯王"的是誰?
孫思邈
孫思邈(581年~682年)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被人稱為「葯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 少時因病學醫,後終成一代大師,其博涉經史百家,兼通佛典。
9、有誰活了140歲啊?
孫思邈(約581~682)中國唐代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孫思邈從小多病,為籌湯葯費用幾乎盪盡家財,但他又非常聰明 ,堅持攻讀經史百家和醫學等科學知識。孫思邈一生淡於名利,隋文帝時曾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讓他做諫議大夫,他都一一謝絕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濟世活人的醫學家。在學醫過程中,孫思邈除手不釋卷地學習醫學著作外,還特別注意向民間尋求經驗,廣泛搜集單、驗方。在醫療活動中他非常注重醫生的道德修養,他強調醫生要把病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病人來請出診,不管晝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險阻,不顧飢渴疲勞,要一心赴救。他認為醫學是精微之至的事業,必須刻苦鑽研,精勤不倦,才能成為真正的醫生 。 孫思邈主要著作為《備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還有《千金髓方》、《福祿論 》、《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太常分葯格》等多種,均佚失。孫思邈對醫學的巨大貢獻,使他受到了歷代人民群眾的愛戴,被人們奉為「葯王」,中國不少地方都有孫思邈的祠廟,以感受他的高貴品德和不朽業績。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 》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網路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 葯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後,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葯,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 孫思邈的輝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葯王」,「真人」,「葯聖」,隋、唐兩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後,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虞誠奉祀。喬世寧序中雲:「鑒山香火,於關中為盛,雖華岳吳鎮弗逮焉。」孫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譽,尤其是日本名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孫思邈,京兆華原(即今陝西省耀縣)人,生於581年,卒於682年,享年102歲。我國隋唐時期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因病學醫,熱愛醫學,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間,曾多次邀請他入朝作官,都被他婉言謝絕。 他一邊行醫,一邊采葯,曾先後到過陝西的太白山、終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廣泛搜集單方、驗方和葯物的使用知識,在葯物學研究方面,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所以人們尊稱他為「葯王」。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孫思邈一生非常注重醫學道德的修養,在他的《千金要方》一書中,首列「大醫習業」與「大醫精誠」二篇,這是我國最早的較為完整的醫德文獻專論,是高尚的醫德與高超的醫技兩相結合的醫德規范。他指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他的這種濃厚而樸素的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不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值得學習和提倡的。 在葯物學研究方面,孫思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葯物的採集、炮製到性能認識,從方葯的組合配伍到臨床治療,孫思邈參考前人的醫葯文獻,並結合自已數十年的臨證心得,寫成了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載方5000多首,書中內容既有診法、證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養生、食療,又涉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可謂是對唐代以前中醫學發展的一次很好的總結。而《千金翼方》載方近3000首,書中內容涉及本草、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補益、中風、雜病、瘡癰、色脈以及針灸等各個方面,對《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補充。書中收載的800餘種葯物當中,有200餘種詳細介紹了有關葯物的採集和炮製等相關知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將晉唐時期已經散失到民間的《傷寒論》條文收錄其中,單獨構成九、十兩卷,竟成為唐代僅有的《傷寒論》研究性著作,對於《傷寒論》條文的保存和流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谷636f70797a6431333335313837皮等防治腳氣病;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 由於《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響極大,因此這兩部著作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網路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兩書問世後,倍受世人矚目,甚至飄揚過海,廣為流傳。日本在天寶、萬治、天明、嘉永及寬政年間,都曾經出版過《千金要方》,其影響可見一斑。孫思邈死後,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葯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每年農歷二月初三,當地群眾都要舉行廟會,以經念孫思邈為我國醫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廟會時間長達半月之久,前來游覽、憑吊的八方來客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