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淺談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推廣與發展
寫論文需要嗎? 非常不支持您的做法,學生學習如此長久下去,我們還能給後代留下什麼!!!
2、道教養生文化?
養生術被認為是能溝通人仙關系的橋梁。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道家與道教」一卷中論述這一問題時說:「道家只求長生,並不是認為精神不死,而是實體的長生,也並非認為長生是人生問題的解決途徑之一,而是惟一的解決途徑。」正是這樣,養生術與先秦神仙家直至後來的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並隨著這一宗教體系的發展演化而形成一門博大精深的、蘊含著高度健身療疾價值的古代人體科學和養生方法體系。
早期道教的信徒們信奉秦漢流傳的神仙說及不死觀念。他們深信凡人通過服食、導引、行氣、房中術等修煉方法能成為神仙,達到長生不死,羽化飛升。西晉著名道士葛洪在其《抱朴子內篇》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長生成仙之說:「登虛躡景,雲輿霓蓋,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黃之醇精。飲則玉醴金漿,食則翠芝朱英,居則瑤堂瑰窒,行則逍遙天清。」他認為,這種神仙境界是人人都可達到的,但須通過艱苦的努力和辛勤的修煉,「仙之可學致,如黍稷之可播種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獲嘉禾,未有不勤而獲長生度世也。」他強調:「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長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他充分肯定人在養護生命、長壽長生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堅信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死。他指出:「夫陶冶造化,莫靈於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知上葯之延年,故服其葯以求仙,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導)引以增年。」傳說活了800歲以上的彭祖和老子都是人而不是天生神人,「非異類而壽獨長者,由於得道,非自然也」。至於如何得道成仙?葛洪認為除了要勤修和拜師以外,還要首先作到「不傷不損」,亦即避免各種可能傷身害生之事,其次要注意養生治身:「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葯,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之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無病。」最後是在以上基礎之上習煉成仙之道:「欲求神仙,惟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於寶精、行氣、服一大葯便足。」
葛洪認為神仙是由凡人經過修煉而變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點是長生不死、羽化飛升。
在葛洪看來,神仙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長生久駐的人就是活神仙。若要長生,首先要長壽,而要長壽則需採用一定的養生保健方法來祛病健身,使身體和精神保持健康強盛。而這些手段即是道家養生修煉學的主要內容。------------
3、道家養生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編者按:道是宇宙的本源,它是統治著一切宇宙運動的法則。道家養生概括了古代中醫學和氣功,結合道家的修練達到長壽的目的。而「天人合一」則是道家養生的最高標准。 「善養生者,上養神智、中養形態、下養筋骨。」。養生不單單是鍛煉身體養筋骨,吃飽吃好養形態,更要滋養我們的心神,榮養我們的心智。 而現在的社會環境,壓力很大,每個人都在忙忙碌碌的為了名利生活。無暇顧及自己的情志與健康。往往當一個人功成名就之時,他的神智也耗散了,健康也就失去了。那麼,如何滋養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讓自己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呢?這就需要讓人們認識一下我們最古老的傳統文化——道。 道,是宇宙的根本。而道家養生,最關鍵的就是——天人合一。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既規律,規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時空下的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幾度,而南方還是溫暖如春。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宇宙中的這個大規律,這種大規律是無始無終,小至精微,大到無窮。你看不見她,但是你又無時無刻的在體驗著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寒來暑往…… 養生能懂得順其自然,也就是真正開始接近了天地萬物。才能夠,天人合一。 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獨到之處。而每個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的來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靈感。當人體的小宇宙,與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無偏差的時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這時,養生的意義就不單單是健康的生活,而是以超越一幫常人的壽命,健康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現在的大眾養生,還只是停留在健康的基礎上。認為吃的健康一點,運動合理一點,就能夠健康一點。生活質量也就隨之提高一點。但還沒有人提出活的長久一點。活的自在一點的觀念。而道家的很多東西,都揭示了長壽的秘密。 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中醫學稱之為「天年」。那麼,究竟人應該活到多少歲數呢? 《黃帝內經》認為是一百歲,如《素問·上古天真論》里說:「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禮記》稱百歲為「期頤」。《尚書》又提出「一曰壽,百二十歲也」,即活到120歲,才能叫做活到了應該活到的歲數。大哲學家王充提出:「百歲之壽,蓋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晉代著名養生家嵇康認為,「上壽」可達百二十,「古今所同」。 據上所述,人的壽命應該是100-120歲左右。但社會的現實告訴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達不到自然壽命的。 為什麼不能享盡「天年」?根本原因是做不到天人合一。做不到順應自然。 人生最寶貴的是什麼?——生命 生命最珍貴的是什麼?——健康 健康最可貴的是什麼?——養生! 養生最關鍵的是什麼?——自然!
4、什麼是道家文化
■ 我想說的是:道家文化包括哪些。
一、古代中醫。當然了,現代中醫源於古代中醫。
二、風水方術。類似於現代環境學、環境規劃學。
三、武術。
四、老子李耳的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哲學;莊子莊周的《南華經》思想以及文學風格。
五、中國古代科技史,可專以說就是道家弟子的制器用儀史。
六、道教的教典;道教的觀宇;道教的宗教儀式。
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屬像一棵爛了根的大樹。
5、養生的歷史背景,養生的產生,養生文化的起源。
道教養生學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淵源於中國最古老的原始巫教,是先秦神仙家思想、老莊道家煉養學說及秦漢方仙道、黃老道發展的必然結果。和道教的創立一樣,道教養生學的產生也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道教產生的歷史背景主要是基於東漢後期政治黑暗、社會動亂;道教養生學的問世則是先秦兩漢科學文化發展的結果。
在哲學思想方面,處於社會大變革風雲中的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出現了道家、儒家、墨家、陰陽家、兵家、名家、法家、縱橫家、神仙家等,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諸子百家之中,除道家、神仙家對道教氣功養生學的形成與發展的影響最大以外,儒家、墨家、陰陽家亦有相當的影響。
我國古代有「生死有命」的說法。《孔子家語·本命題》說,「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優於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化窮數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人始生而有不具備者五焉,目無見,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後有見;八月生齒,然後能食;期而生臏,然後能行;三年囟合,然後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後能化。陰窮反陽,故陰以陽變;陽窮反陰,故陽以陰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齒,八歲而齔,二八而化;女子七月生齒,七歲而齔,二七而化。一陰一陽奇偶相配,然後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於此也。」即把生死的變化歸結於陰陽的運動,認為隨著陰陽兩種原素的不斷地消長,人的一生從嬰兒、少年、中年,以至老年、死亡,這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應該承認,這種觀點是不悖科學的。
當然,儒家內對於性命的看法也是有分歧的。如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認為性乃所受於天,故存心養性乃所以事天。夭壽皆命,對之不存疑慮,惟修身以立命。立命即肯定自己的性命。
荀子對於命的態度,則講制而用之。他說:「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荀子·天論》),主張制裁天命而利用之。命雖然是有的,但人不應止於待命,而當設法控制它,利用它。這是荀子獨有的思想。
《易傳》中也頗講命。《象傳》雲:「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系辭傳》雲,「樂天知命故不憂。」《說卦傳》雲,「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後來的學者即把這些觀點看作是儒家對於性命的一貫心傳,並把易學惟崇為闡述性命至理、天人合一的理論。
儒家的這些性命學說,許多觀念都為道教養生學所吸收,尤其荀子人定勝天的「戡天」思想和《周易》的理論體系,對道教養生學的影響更加深刻廣泛。
墨家對道教氣功養生學的影響,主要是它的五行學說與人為的變化觀。我國古代的五行說,初期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認為水、火、金、木、土是構成整個世界的五種最基本的物質。到了戰國時期,這種思想為唯心主義所剽竊,產生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五行派。他們把五行排列成相生相勝的系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之,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這就是所謂「常生常勝」。鄒衍的這種循環、凝固的「五行常勝說」,對於我國科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後期墨家打破了這種學理,在五行相生相勝的舊說上,提出了「五行毋常勝」的新主張。《墨子·經下》說,「五行毋常勝,說在宜。」《經說下》解釋說:「五○金、水、土、木、火、離。然火爍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金之府水,火離木。若識麋與魚之數,唯所利。」在這段文句中,既駁五行相勝之說,亦斥五行相生之言。
譚戒甫先生解釋說:「金、水、土、木、火五者,皆彼此相附麗,並非相生,故曰金水土木火離。何以故?以水聚藏於金而火附麗於木耳。」正如同「麋之所利,於山之林;魚之所利,在川之水。故林盛而麋赴焉,水大而魚藏焉。若能識別此道,則水非生於金而木非生火,可以恍然悟矣。」
至於相勝,也不是凝固不變的。相反,因其質與量的多少,因其種種機運,而發生變化。如金與火的關系,金少火多,則能把金熔銷;反之金多火少,則能把火熄滅。王充《論衡·命義篇》雲:「譬猶水火相更也,水盛勝火,火盛勝水,遇其主而用也。」也認為五行相勝是隨著矛盾雙方質與量的變化而變化,並沒有一套僵化的發展程序。
墨家的這種辯證的五行學說,不僅批判了鄒衍等人對五行的神秘思想和形而上學觀,也為後來的道教辯證地探索自然與科學,開辟了一條道路。在道教內,無論是漢唐之際的外丹派,還是宋元時期的內丹派,他們都吸收了墨家的這種辨證的思想。
如《周易參同契》中關於五行的論述,即與墨家一脈相承。書中說:「丹砂木精,得金乃並,金水合處,木火為侶。」這是以墨家五行附麗說立論。在此基礎上,《周易參同契》進一步提出了「五行錯王」的學說。書中說:「五行錯王。相據以生,火性銷金,金伐木榮。」元俞琰解釋說:「金生水,木生水,此常道之順五行也。今以丹法言之。則木與火為侶,火反生木;金與水合處,水反生金。故曰五行錯王,相據以生也。」(《周易參同契發揮》卷中)。也就是說,五行的變化既有一般規律,即「常道」;亦有特殊規律,即「錯王」。而修煉丹道的關鍵,正是在於掌握運用五行變化的特殊規律。
這種特殊規律又被叫作「五行顛倒術」。張伯端《悟真篇》說:「震龍汞自出離鄉,兌虎鉛生在坎方,二物總由兒產母,五行全要入中央。」宋翁葆光解釋說:「汞為震,龍屬木,木生火,木為火母,火為木子,此常道之順也。及乎硃砂屬火,火為離,汞自砂中出,卻是火返能生木,故曰兒產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顛倒術,龍從火里生』……鉛為兌,虎屬金,金生水,金為水母,水為金子,此常道之順也。及乎黑鉛屬水,水為坎,銀自鉛中生,卻是水返能生金,故曰兒產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不順生,虎向水中生。』」(《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卷4)。所謂「五行順兮,常道有生有滅;五行逆兮,丹體常靈常在」,正是高度地概括了內丹修煉一個基本原則。
從《周易參同契》的「五行錯王說」,到《悟真篇》的「五行顛倒術」,其思想的源頭都是墨家的五行毋常勝說。
墨家講變化。《墨子·經上》說:「化,征易也。」《經說上》解釋說:「化,若蛙為鶉。」變化的形態是多樣的。《經上》說:「為、存、亡、易、盪、治、化。」《經說上》解釋說:「為,亭合,存也;病,亡也;買、鬻,易也,霄、盡,盪也;順、長,治也;蛙、屈,化也。」認為這些變化並非皆出於自然,如亭台之存,疾病之愈,買賣交易,消盡的盪除,順長之修治,都是人的作為;即使是蛙屈一類的變化,也是人們能夠觀察了解的。墨家這種強調人為的變化觀是很可貴的,因為它看到了人在改造自然中的重大作用。後來的道教養生家吸收發揮了這種進步的變化觀,並在探究自然與生命的漫長路途中實踐著。
在自然科學技術上,先秦兩漢時期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因在「天垂象,見吉凶」的天人合一思想籠罩下,我國歷代都非常重視天文的觀測;朝廷中有專司天文觀測的欽天監,正史也設有《天文志》專記其事,因此中國的天象紀錄可說是人類的寶藏,而且這種記錄可以上溯到殷商時代。這些珍貴的記錄,包括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哈雷慧星紀錄和最早的琴座流星雨紀錄。戰國時的《甘石星經》和《石申星經》,各記有500-800多個恆星,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恆星分布圖。
在宇宙理論上,有「蓋天說」,「渾天說」等。東漢科學家張衡在《渾天儀圖注》、《靈憲》中,總結了當時天文學成就,闡敘了「渾天說」宇宙論,並創制了世界上最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
在地理方面,戰國問世的《禹貢》載有中國各地土壤的特徵,並首分天下為九州。各地產品的性質,河川的流向都有記載。《山海經》的《山經》中記載了礦物89種,產地309處,並以硬度、顏色、光澤、狀態來識別。此外還記載了礦床學的共生現象,如鐵與文石,白金與鐵,這比希臘喬非史蒂斯(公元前371-公元前286)的《石頭記》要早200年,且較豐富。在地殼變化和地震學方面,《詩經》明言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竹書紀年》記載了公元前1831年泰山的一次地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記載。至東漢張衡時,更發明了候風地動地動儀,可測地震方位及強度,為世界地震儀之始。
在化學方面,煉丹術的起源可能也很早。因為《戰國策》及《韓非子·說林上篇》已有方士向楚王獻不死葯的記載。另從《考工記》中,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合金成分的研究。
生物學方面,《詩經》上記有植物名稱100多種,動物名稱200種。漢代綴輯而成的《爾雅》,則注釋了《詩經》中草木蟲魚鳥獸之名。在《周禮·地官》中,把動物與植物正式分開,各為毛羽介鱗裸、皂膏核莢叢五類,可見先人的分析是頗精細的。
在農學方面,《尚書·禹貢》列舉了當時九州各類型的土壤及其主要農作物。《管子·地員篇》更是講解土壤的一篇專文。《呂氏春秋》中的《上衣》、《任地》、《辨土》、《審時》四篇專講農業,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農學論著。據《漢書·藝文志》著錄,西漢時已有《汜勝之農書》等九種農學著作。東漢時崔實的《四季月令》,也是現存較早的一部農學名著。
在醫葯方面,《山海經》己明確提到130多種葯,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並提到簡單的用法,如食、浴、佩帶、塗抹等。所治療的疾病包括30多種。以後醫學逐漸經驗化,與巫分家,並且還有了分科。如《周禮·天官》即分醫官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並提出一套醫政制度。由《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可知,戰國時秦已設有太醫令,後世也多從之。
中國獨特的針灸術起源也很早。針法的前身為砭石療法,《說文解字》說:「砭,以石刺病也。」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不少的骨針、竹針。到了周代由於青銅技術的發達,更進步到了用金屬針。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多種周代編寫的醫書,其中《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經》所載內容,說明春秋戰國時針灸療法己相當普遍,醫療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河北省滿城縣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隨葬金針,甘肅武威出土的漢代醫簡,都是其時醫學發達的明證。正是在這些實踐的基礎上,產生了幾部千古不朽的醫學著作,如《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這些經典文獻的誕生,標志著中國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
其次,在衛生保健上,夏商以來對衛生就有了講究,養成了洗臉洗手洗澡等習慣,如甲骨文中即有浴字,象人用水在盆里洗澡。另外甲骨文中還發現有灑掃和在室內除蟲掃灰的資料(圖為黃帝像)。
體育運動方面,古人很早就知道跳舞可以舒筋壯骨。後來在這個基礎上更發展出體操和物理治療,當時稱為導引。《黃帝內經》中提到了導引、守神等下法,《素問·異法方宜論》中說:「中央者,其地平以濕……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又說:「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這些都是指保健方面的方法。
《莊子》中有彭祖「熊經鳥伸」法、坐忘、心齋、守一等內養功法,《淮南子》中提到的導引式有熊經、鳥伸、鳧浴、猿攫、鴟視、虎顧六種。至東漢時,《政論》中把導引、行氣和治理國家聯系起來,強調平時的保養修持。
荀悅《申鑒·俗嫌篇》中,談到了氣功治病和意守臍下的重要性,「若天導引蓄氣,歷藏內視,過則失中,可以治痰。」「鄰臍二寸謂之關。關者,所以關藏呼吸之氣,以稟授四氣也。故長氣者以關息,氣短者其息稍升,其脈稍促,其神稍越,至於以肩息而氣舒;其神稍專,至於以關息而氣衍矣。故道者常致氣於關,是謂要術。」己開始提到「氣沉丹田」的問題。
大思想家王充著《養性書》16篇,充分肯定了氣功的科學價值,並且堅持煉功,「養氣自守,適食則酒,閉明塞聰,愛精自保,適輔服葯引導,庶翼性命可延」。(《論衡·自紀篇》)名醫張仲景《金匱要略》說,「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明確指出氣功治病具有特殊的功效。
外科專家華陀根據《呂氏春秋·季春紀》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的理論,在前人導引術式的基礎上,整編了一套「五禽戲」。並且「提出了導引強身的理論,」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後漢書·方技傳》)
出土文物也證明我國氣功在秦漢時期已達到相當的水平。現存最早且完整地描述氣法運煉的,要數戰國初年製作的《行氣玉佩銘》。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西漢導引圖》共有畫象40餘幅,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且多數為下層普通人們,可見導引運動在秦漢時已普及到社會的下層。另有《卻穀食氣篇》,亦為先秦的珍貴氣功文獻。
社會上已出現了一大批功夫高深的實踐者。如戰國時的王喬、赤松子、彭祖,漢代的張良、裴元仁、封君達,范幼沖、王真、皇化、葛越、越廣信等,皆為顯名於世的氣功家。由於他們顯現奇絕的技能和超人的功夫,而被世人神化。道教的成立。本身即包含著方士煉養家的成份,自然先秦兩漢時的這些著名人物都被納入道教的體系,成為道教氣功養生史上的重要人物。
以上所說,是道教氣功養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由於秦漢統治階級的提倡,求仙長生的風氣盛行,氣功養生學說已廣泛影響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從而出現了許多氣功家和專門著作,這就構成了道教氣功養生學形成的社會條件。諸子百家的蜂起,神仙學說的勃興,黃老之道的鋪張,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道教氣功養生學形成的條件。正是在這些歷史背景下,孕育、產生、形成了道教氣功養生學這種獨特的氣功養生體系。
6、道教養生思想有?
養生思想是道教教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而作為得道的最高境界是「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1,由此成為仙人或真人。仙或真人的觀念是從古老的方仙道中繼承的思想。它的特點在於,希望通過一定的修煉,人的精神和形體都得到改造,微妙靈通,超越現實世界的束縛,甚至在天地毀滅的大劫到來時,仍能保持生命的存在。成仙就是與道合一,因此它是所信仰的道與現實的人之間的連結點。成仙的理想是道教教義思想的核心之一,而養生,就是成仙理論與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成仙在於追求形神俱妙,即形神永久的結合。盡管對其結合方式,即形神俱妙的具體內涵,歷代道教徒的理解有所變化,這也是道教與其他宗教,如佛教的一個根本區別。南朝的道教理論家陶弘景曾簡明地闡述過道教與佛教的重大區別,在他看來,仙家與釋家,兩家的性質(體相)差異主要表現在對形神關系的不同的理解和追求上。「凡質象所結,不過形神。形神合時,則是人是物,形神若離,則是靈是鬼。其非離非合,佛法所攝,亦離亦合,仙道所依。今問何以能致此?仙是鑄煉之事極,感變之理通也。……假令為仙者,以葯石煉其形,以精靈瑩其神,以和氣濯其質,以善德解其纏,眾法共通,無障無礙,欲合則乘雲駕龍,欲離則屍解化質,不離不合,則或存或亡。於是各隨其業,修道講學,漸階無窮,教功令滿,亦畢竟寂滅矣。」
2他說的形神相合,或離合自如,是仙家的根本特點,與佛教不求形神相合大有不同。所以著名學者湯用彤先生認為:「從宗教理論上闡明佛道兩教之不同,陶弘景此作似甚為重要。」
3因此,仙學理論是道教教義和基本面貌與其他宗教相區別的標志。從這一角度看,包含在仙學理論中的養生思想,是道教特質的表現。
道教以長生成仙為終極追求。長期以來,道教徒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求通向長生成仙的道路和途徑,道教文獻中的大量的養生著作和道教養生方術,便是他們努力研究和不斷實踐的結果。這充分表現了道教熱愛生命、渴望永生的熱忱和探索精神。
所謂道教養生觀,就是道教對人的生命、人與自然、精神與自然關系等一系列問題的基本認識和態度,也就是道教養生思想的基礎。事實上,道教養生思想又是道教思想和哲學的主體和特色。
重人貴生——道教養生思想的出發點
「重人貴生」既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命題,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基礎和出發點。道教既然以長生成仙為終極追求,那就必然要對人的生命價值作出判斷,回答現實生命的意義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早期道教繼承了先秦以來的「重人貴生」的傳統思想,並以此作為要旨之一。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視現世生命存在的宗教。在道教徒看來,人的生命是最為可貴的,因此人生最為重要的任務和最大的目標,是要努力養護和發展自己的生命。道教教義的核心是道,所謂得道,就是人們經過修煉獲得的長生不死之道。得道之人可以返本還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體性,永恆不變。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說:「天地之性,萬二千物,人命最重」。所以,人們應當熱愛自己的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汲汲若渴,乃後可也。」4基於這樣的認識,煉養軀體、健康長壽自然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葛洪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5因為道教將長生作為信仰的核心,所以道教將身體的養護與延續置於一個極高的價值尺度之上。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在《坐忘論》中說:「夫人之所貴者,生也,生之所貴者,道也。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後乃長生。言長久也,得道之質也。」6人們只要得道,就可以「形體得之永固」,成為長生不死的神仙。在道教養生家看來,要想做到長生不死,肉體成仙,首先應當從愛護、保養自己的身體和生命著手,注意自身的鍛煉和養護。因此,早期道教養生家提出了重命養身、樂生惡死的主張。
對於如何獲得長壽,《太平經》提出了「自愛自養」的主張,所謂「得長壽者,本當保知自愛自好自親,以此自養,乃可無凶害也」。7這就是說,只有通過自我養護和鍛煉,才能求得生命的長存。道教基本教義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樂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鼓勵人們至少要爭取盡其天年,最好能長生不死。這是道教有別於其他宗教的特有的積極的養生觀。《太平經》說:「人命近在汝身,何為叩心仰呼天乎?有身不自清,當清誰乎?有身不自愛,當念誰乎?有身不自責,當責誰乎?復思此言,無怨鬼神。」東晉道士葛洪說:「夫陶冶造化,莫靈於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知上葯之延年,故服其葯以求仙。知龜鶴之遺壽,故效其道(導)引以增年。」8概括起來,道教的上述觀點和主張,反映了這樣一個主題,即要以人的主動精神去探索和實現人類的健康長壽,並通過各種實踐方法,取得人類把握自身生命的途徑。因此,重人貴生的養生觀,乃是道教養生學的重要特徵之一。
元氣論——道教養生觀的基礎
道教養生的基礎是元氣論。元氣論是中國古代哲學、醫學、養生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道教在養生思想上全面繼承和發展了元氣論,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中國古代養生學的氣功、服食、房中等實踐方法和理論體系。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認為,氣分為天氣、地氣與中和之氣,三氣「交而為合」,「相親相愛」,以養芸芸萬物眾生。人是天地中和之氣的產物,人慾長生不老,就應修其根本,以養氣煉氣為主要手段來實現這一目標。「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守氣而不絕也。故天專以氣為吉凶也,萬物象之,無氣則終死也。子欲不終窮,宜與氣為玄牝,象天為之,安得死也。」9從魏晉到隋唐,道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元氣學說,這個學說將宇宙生成論、人體生命生成論、養生論通過元氣論統一起來,其目的是論證「道在養生」的宗旨以及「養生以養氣煉氣為主」的理論。元氣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養生以煉養元氣為根本,因此,道教養生無論是導引行氣、服食葯餌、房中補導還是日常衛生,其目的無不在於煉氣養氣,使人體元氣充實,精神旺健,最終達到健康長壽,長生不死。由此可以看出,道教養生學之所以在世界同類文化中獨具持色,並在基本思想、理論、方法上自成體系,其根源在於它是以元氣論為基礎的。不研究和了解元氣論,就不可能真正認識和實踐道教養生文化和方法技術。更為重要的是,煉氣養氣是長壽健康的第一步,也是修煉成仙的前提。
天人合一——養生中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模型
道教養生思想的又一顯著特點是,將人的養生實踐活動置於一個宏觀的環境中去考察和認識。人天觀是道教養生思想的又一重要觀點,它以中國古代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論為核心,反映了道士們在養生實踐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這種認識的重要意義在於,它直接影響了道教養生理論與實踐模式的形成發展。
道教養生思想中的人天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認為人體的內環境系統與外界的自然環境系統是一致的,二者有著共同的生成、變化和興衰規律。這是繼承了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天人合一理論。《黃帝內經》中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又說:「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10《太平經》指出:「人者,乃象天地,四時、五行、六和、八方相隨,而壹興壹哀,無有解己也。故當豫備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亂,可長久矣。」
道教養生非常注重按照季節和時辰進行修煉,服食養生和房中養生也很講究季節和時間;而日常攝養衛生更是如此。這些養生方法的理論根源,都來自於道教的人天觀。
第二,人體與宇宙的結構是相同的。不僅人的身體器官構造與宇宙結構相應,而且通過陰陽五行八卦等符號體系,將天人結構巧妙地組合在一個同構體系中。宇宙是一個放大的人體,人體則是一個縮小了的宇宙。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首先利用陰陽五行八卦理論闡發這一觀點。他以黃老學說為指導,以《周易》卦爻為理論框架結構,以內外丹合修為方法,求「含精養神,通德三元,精液腠理,筋骨致堅,眾邪辟除,正氣常存,累積長久,變形而仙」11的養生效果。魏伯陽發揮《周易》天人合一的宇宙圖式,結合黃老清靜思想和自身內、外丹修煉的體驗,建立了一個納天道變化和人體養生、外丹煉制與內丹煉養為一體的養生修煉理論實踐體系。其目的和作用在於把握人體與天道自然的共同變化規律,法天地日月變化、陰陽消長來從事養生修煉,使人體精氣在「抱元守一」的意念作用下上下運行,從而促進人的生命系統的改善和發展。《周易參同契》開創的這一內煉思想,對道教養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模式具有極為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唐末五代及宋元之際曾風行於世。宋代道教養生家俞琰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遂借天符之進退,陰陽之屈伸,設為火候也,法象示人。蓋天地儼如一鼎器,日月乃葯物也。日月行乎天地間,往來出沒,即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諸身,自可默會火候進退之妙矣。」(《周易參同契發揮》)12
修煉方術——養生的技術體系和下手思路
前面我們指出了道教養生思想的前提、基礎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思維模式。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套旨在使人健康長壽的養生方術。這是一個實際操作的技術體系,它代表和反映了道士們對養生的基本認識和態度,並成功地將其轉化為養生實踐。
道教養生觀的特點是積極進取的,《西升經》中說:「我命在我,不屬天地」13這種精神貫穿於道教養生發展的全過程。其內在實質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生自我的生命得到極大的延續和發展,從而獲得生命的超越和自由。這種思想使道教養生不斷獲得生命之源和動力,促使其不斷發展。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引《大有經》說:「夫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天,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氣充實,生而乳食有餘,長而滋味不足,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始而胎氣虛耗,生而乳食不足,長而滋味有餘,壯而聲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長全足,加之導養,年未可量。」14闡明了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含義和道教養生觀的真諦。由此出發,歷代道教徒對於養生方術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探索,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經驗和理論。
在養生手段和原則方面,道教又形成了不少修煉觀點。大致說來可劃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清靜養生的思路。道教的修生理論是清心寡慾、清靜無為,其具體方法便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15認為這十二「少」,是養生的基本法則,並以此反對「十二多」。「十二多」是指多思、多念、多欲、多事、多語、多笑、多愁、多樂、多喜、多怒、多好、多惡。16道士們認為:多思索則精神受到危害;多雜念則神志散逸;多嗜欲則神志昏蔽;多事累則形體疲勞;多說話則氣短神累;多嘻笑則五臟損傷;多憂愁則內心恐懼;多快樂則意氣驕溢;多喜則善忘錯記頭腦昏亂,多發怒則血脈噴張不定;多愛好則迷戀於中不可控制;多厭惡則內心慌悴沒有歡樂。如果這十二多不除,勢必傷生、喪身。行十二少,去十二多,修煉時間長了,達到無少無多,隨心所欲的地步,那就接近於得道的境界了。
第二,運動養生的思路。《金丹心法·勞筋骨》中說:「天體運轉,日月星辰皆流轉,蓋陽精主動,動而有常,唯行健自強,所以永貞而不息。」17道教養生學既強調運動養生,又主張運動要適度。葛洪《抱朴子內篇·極言》說:「養生之方,唾不及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久視,坐不至久,卧不及疲。……不欲甚勞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車走馬,不欲極目遠望。」18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教誡篇》稱:「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視、久聽……能中和者,必久壽也。」19又說:「夫流水不腐,戶摳不朽者,以其勞動數故也。」20孫思邈說得更明白:「養生之道,無作搏戲強用氣力,無舉重,無疾行。」「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21這一運動養生的觀點,極大地促進了道教各種導引術和內煉方法的發展,至今仍具有養生健身價值。「生命在於運動」就是其實質的集中體現。
第三,性命雙修的思路。宋代張伯端開創的南宗重命,主張先命後性,即從命功下手,以性功為圓滿。而北宗即全真道,主張先性後命,即從性功下手,然後及於命功。但兩家區別僅限於修煉方法的次第,並不偏於一功。其實質都是主張在養生實踐中,將有形的形體器官和精神意識合而為一,將其視為在養生實踐中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修煉對象。全真道的開創者王重陽在《五篇靈文》中指出:「命無性不靈,性無命不立。」22這種性命雙修的思想對道教養生學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將道教養生推向了一個層次更高的、更完整的方法體系,即既注重「命功」的身體保健修煉,又注重「性功」的精神意識和思想道德的修煉;元代道士李道純在《性命論》中指出:「性者先天至神,一靈之謂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氣之謂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23他認為:「高上之士性命兼達,先持戒定慧而虛其心,後煉精氣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則命基永固,心虛澄則性本圓明。性圓明則無來無去,命永固則無生無死,至於混成圓頓,直入無為,性命雙全,形神俱妙也。」24
第四,眾術合修的思路。葛洪提出「藉眾術之共成長生」的觀點,認為「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25他反對並抨擊那些「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導引可以難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葯餌可以無窮矣」26的養生偏見,提出了眾術合修,取長補短的科學養生主張。他說:「養生盡理者,既將服神葯,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之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無病。」27葛洪眾術合修的理論,是他對道教養生學的一大貢獻,並對後世道教養生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陶弘景繼承了葛洪的傳統,在《養性延命錄》中輯錄了自上古以來的養生理論和養生術,對行氣、導引、煉丹都有所研究。這種兼收並蓄的傳統一直被後代卓有成就的養生家們所繼承,從唐初孫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至明清的養生著作中都廣收行氣、導引、服食等養生術。
從上面提到的各種思路看,每一種思路都可以引導出不同的方法,同時所有的思路又都指向對人的形體和精神的共同的改良。由此,道教的養生思想不僅是一個智慧的寶庫,也是一個具體方法的無窮資源。
註:
1《道藏》第11冊334頁。
2《答朝士訪仙佛兩教體相書》。
3《湯用彤學術認論集》,中華書局,1985年,第142頁。
4《太平經·樂得天心法》。
5《抱朴子內篇·勤求》。
6《道藏》第22冊第2頁。
7《太平經·經文部數所應訣》。
8《抱朴子內篇·對俗》。
9《太平經·包天裹地守氣不絕訣》。
10《素問·寶命全形論》。
11《道藏》第20冊91頁。
12《道藏》第20冊199頁。
13《道藏》第14冊594頁。
14《養性延命錄·並序》,《道藏》第18冊474頁。
15《養性延命錄》引《小有經》,《道藏》第18冊476頁。
16《養性延命錄》引《小有經》,《道藏》第18冊476頁。
17《藏外道書》第25冊444頁。
18《道藏》第28冊221頁。
19《道藏》第18冊477頁。
20《道藏》第18冊478頁。
21《干金翼方·養老大例第三》。
22《五篇靈文·序》。
23《中和集》卷四《道藏》第4冊503頁。
24《中和集》卷四《道藏》第4冊503頁。
25《抱朴子內篇·微旨》,《道藏》第28冊第193頁。
26《抱朴子內篇·微旨》,《道藏》第28冊第193頁。
27《抱朴子內篇·微旨》,《道藏》第28冊第193頁。
7、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特點
8、道教養生的書
養生不百如養心 推薦你去看看《易經》。《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被譽為度「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如果看不懂建議先看看百家講壇里曾仕強講《易經》可以更好的幫助知你去看。
《道教道養生:道教養生實用寶典》 張雪松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道教養生內之道》 任修瑾 甘肅文化出版社
《道教與中國養生智慧》 詹石窗、詹石窗 東方出版社
《道教文化叢談》 郭重威、孔容新芳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這些都還可以,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9、怎樣弘揚中國傳統的養生文化
幾千年來中國養生文化傳播於華夏大地之上,人人都可說上一二。道家內丹養生文化蘊養生一詞,原出《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知史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美好願望,因而養生文道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遍布世界。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的養生文化而言,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由於有著古代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為底蘊,所以顯得尤為博大精深。它匯集了我國歷代勞動人民防病健身的眾多方法,揉回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堪稱一棵充滿勃勃生機和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樹。探索中國養生文答化這棵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智慧之樹,不但有利於弘揚傳統文化,而且符合當今世界科學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