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古典養生

古典養生

發布時間:2020-04-30 17:37:41

1、中國古代文人都是如何養生的

宋代詩人蘇東坡把梳頭作為養生之道,詩曰:「羽蟲見月爭翾翻,我亦散發虛明軒。千梳冷快肌骨醒,風露氣入霜蓬根。」詩人在皎潔的月光下,站在空曠的軒閣之中,散開長發,頻頻梳理,將自己梳發健身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
陸游睡覺前經常用熱水洗腳,他在《劍南詩稿》中詩中寫道:「老人不復事農桑,點數雞豚亦未忘。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燒湯。」又如曾國藩,他不論多忙,每天念念不忘的是以熱水泡腳。對此,民國時候的張樹元在《養生詩歌序》中說:「文正(曾國藩)之取法先代者有二事:一曰起早,二曰勤洗腳。」洗腳按摩能促進各相關臟腑氣血運動,加速全身血液循環,起到強健身體延年益壽的作用。
古人講究養生,強調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充分的睡眠。睡眠是對大腦神經細胞的保護,也是肌體休息最好的方式之一。一首古詩曰:花竹幽窗午夢長,此中與世暫相忘。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睡眠實際上是調整大腦皮層張弛的過程,也是調整心境的好方法。睡眠安適,則元氣倍增。
南宋理學家朱熹崇尚樸素簡單的飲食。傳朱熹某日到女婿家,女婿和女兒招待他的只是一鍋蔥湯及半鍋麥飯,於是女婿一再向岳父大人表示歉意。朱熹反倒即興吟詩一首:「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飢,莫謂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因此,養身還得養成良好的飲食與衛生習慣,要防止因貪美食而傷胃,不過多攝入精細食品和高脂肪,注重營養適度。
老年人要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心理健康,人老並不可怕,怕的是心老。杜甫的「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詩句充分說明人老了只要有雄心壯志又好像回到了意氣風發的青壯年時代。
養生更需養性,古人特別提倡氣量宏大,以保健康頤養天年。清代學者閻敬格有首《不氣歌》:「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倘若生病中他計,氣下病來無人替。請來醫生將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氣之危害太可懼,誠恐因氣命要去。我今嘗過氣中味,不氣不氣真不氣。」如人人都能將《不氣歌》作為養生座右銘,何愁不祛病延年?

2、我國古代養生有哪些內容

1、古代的養生重點
心在五行中屬火,位居於上而屬陽。腎在五行中屬水,位居於下而屬陰。中醫常說「陰陽平衡」、「水火相濟」,就是說二者的交流要像高速公路一樣暢通。比如說,心火每時每刻都要下降,把陽氣送給腎,腎才不會寒;而腎水必須上行滋養心陰,否則,心火就會亢盛。
心和腎之間的關系就像太陽和冰川,太陽每天都要出現,把冰川一點點融化,用來灌溉良田、滋養萬物。反過來,由於冰川的存在,太陽的熱量才能得以吸收,否則大地就要變成荒漠了。
所以,心陽不足的話,就無法把充足的陽氣送給腎臟,造成腎精虧損。舉個例子吧,我們心跳加快時,明明是心臟出了問題,可很多人會說「心慌」,這個「慌」就是恐慌的意思。而恐對應的是腎臟,所以心臟出問題的時候,會影響到腎臟。
2、古代名人的養生妙招大公開
孔子提出「德潤身」,「大德必得其壽」,「仁者壽」,「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觀點。仁,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同情、友愛的情感。壽,則有兩層含意:其一是指人的實際壽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謂之壽」。也就是說,有些人他們的實際壽命也許並不很長,但他們的業績和英名卻可以傳之久遠,其壽可以說超過常人。
老子主張「少私念,去貪心」,認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一個在物質享受上貪心不足的人,必然會得隴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損人利已,損公肥私,自已也會終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負擔過重而損害健康。
孟子提出了「愛生而不苟生」的積極養生觀,把仁義看得高於生命,認為必要時應該「捨生取義」。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來成為仁人志士的養德名言。他還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愛幼社會風尚。他認為良好的首先修養與練氣功一樣,有益於人體健康,每一個人都應「善養浩然之氣」。
漢代董促舒指出「養心靠義」,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悅,心理健康常存。「夫人有義者,雖貧能自樂;而大無義者,雖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養其身。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寫道:「性既自善,內外百病悉不自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在經也。
明代的<<壽世保元>>稱:「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張景岳在《先後天論》中寫道:「唯樂可以養生,欲樂者莫如為善。」簡明地道出了為善,快樂與養生之間的聯系。
清代養生家石天基認為:「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提出了常存安靜心,常存正覺心,常存歡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悅心,常存安樂心等,作為養德要訣。
3、古代的養生技巧

飯後先漱口:飯後的時候,我們要注意漱口,這樣可以清潔我們的口腔,有利於防止口腔疾病,古代醫學家張仲景指出「食畢當漱,令齒不敗而口香。」保持口腔濕潤度和清潔,可刺激舌上味蕾,增強味覺功能,有效防治口腔及牙齒疾病,並幫助消化。
飯後再揉腹:飯後的時候,我們可以適當的揉腹,這樣能夠促進消化,有利於身體健康。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曾提出,「每食訖,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畢當行步躊躇。」並要求「以手摩腹數百遍,叩齒三十六,津令滿口」,只要能做到這一點,「令人能飲食,無百病」。若「飽食則卧」,就會「生百病」。具體做法:以掌心著腹,以肚臍為中心,慢而輕柔地順時針和逆時針按摩各20圈。
飯後慢慢走:「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是很常見的諺語,但是飯後的運動一定要緩慢,不然也會給身體帶來傷害,《攝養枕中方》中記載「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說的是飯後緩行,可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但不可快走,不可進行劇烈運動。散步的時間應是飯後20分鍾,絕不是剛吃完飯就出去散步。但體質較差和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飯後不宜散步,而要在飯後平卧10分鍾。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也不適合。
飯後聽音樂:《壽世保元》中說「脾好音樂,聞聲即動而磨食。」道家也有「脾臟聞樂則磨」的說法。吃飯時聽柔和清新的音樂,能促636f70797a6431333365643564進食慾並有助於消化,而飯後欣賞音樂,可以陶冶性情,使元氣歸宗,樂而忘憂。

3、古典國際養生會館怎麼樣

這家店根本就不是誠實做生意的,不管說是百正規按摩也好,還是說是雞店也罷,都是騙人的,也不知道老闆為人度就是這樣還是管理不好,反正這個店員工感覺個個都是坑蒙拐騙高手,最終目的就是讓你掏錢,但是服務呢?對不起,什麼都沒有專!大家一定要小心了!!!本人就被騙辦卡充了不少錢,但卻再也不想去屬享受他們所謂的服務了,難怪裡面冷冷清清

4、古代養生術的種類有多少種?

岐黃探索長壽之理 岐黃論談人生發育 岐黃評說養生「四種人」 彭祖論攝生養神 姜子牙垂釣養生 春秋戰國 管子論節食止怒 醫緩論行惡損壽 醫和「六淫」致病論 公孫僑論近婚不殖 晏子論破迷信保性命 老子論遵循自然法規修身養性 老子論「玉泉」駐顏 孑L子論以德助壽 孫子養生處實論 程子華以智養生 墨子「五行」養生論 孟子論養「浩然之氣」 莊子論養生須少私寡慾 列子論心理診治 屈原論端操持正 苟子論「以公義勝私慾」,勤勞健身 扁鵲論有疾早醫 韓非嗇神養生論 呂不韋論損壽「三患」 漢晉三國 倉公答文帝論養生 枚乘《七發》養生論 劉安養生之訓 司馬遷忍辱養生 揚雄養生大論 桓譚論形神持養 王充論養氣健身 潛夫論治病猶治國 荀悅「秉性中和」養生論 張仲景論官吏養生 郭玉養治論 應劭論驚恐自傷 曹操論養怡之道 諸葛亮論以靜養性 華佗陰陽養生論 董奉倡導植樹衛生 阮籍論祛焦養生 嵇康養生服食之道 向秀養生適中論 葛洪論丹葯養生 陶淵明田園養生 褚澄論除疾康生 陶弘景論養生方、契、要 蕭衍為帝養生四法 顏之推養生家訓 隋唐五代 孔志約修本草拯生靈 孫思邈論「性自為善」 孫思邈論養老之要 孫思邈《衛生歌》 司馬承楨「五解」養生術 王冰注《內經》,倡奉生 杜甫論怡心養生 陸羽著《茶經》,益養生 白居易樂天養生 白居易譏諷求仙 劉禹錫論生由養致 柳宗元教誨庶民養生 呂洞賓論人身「三寶」 鍾離八段錦引導法 鍾離五臟真氣說 馬自然德善養生說 陳摶論睡功 孟昶論賞對聯益年壽 兩宋金元 歐陽修論「五友」養生 邵雍論睡眠養生 王安石「清心治本」養病論 沈括論治病「五難」 王令論用醫之道 錢乙實言篤行救蒼生 蘇軾論養生「三戒」 蘇轍論茯苓養生 王懷隱論枸杞延齡 蒲虔貫論養生葯枕 溫革養生語花 陳直論病前自防 陳直錄養老奉親歌 陳自明論婦人養生 陳自明論胎兒養教 劉完素論修真之要 洪邁論日灸健身 陸游養生座右銘 陸游「四愛」養生說 范成大割愁養生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春)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夏)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秋)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冬) 張從正祛邪養生論 李東垣論養生真趣 文天祥圖志養生 曾世榮正心修身論 朱丹溪養老論 李鵬飛男女房事論 王圭論泰定養生 明代清朝 宋濂論積勞成疾,精護祛病 劉基論養生安邦 貝瓊論心明眼亮壽延長 方孝孺論損生來自昧治身 方孝孺論養身治疾之道 朱權論耄老調養 沈仕論「七情」致病 萬全論棄疑養生 萬全談嬰兒養護 萬全養生「四要」 李時珍集葯學大成,開生民壽域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 李時珍論飲酒利弊 楊繼洲針灸衛生論 李贄論讀書怡性養神 龔廷賢論醫家病家之要 沈之問忘我攻惡疾 王肯堂辭官習醫濟世 徐春甫論庸醫害生 李梃正宗養生論 陳實功論醫家修德養生 吳有性雜氣傷生論 張景岳論養形 喻昌調和營衛說 李中梓記述黑發良葯「何首烏」 冷謙論修齡要旨 蒲松齡論除妖護生 玄燁倡導國民健身 程國彭論知醫保身 葉天士論頤養功 葉天士抗老秘訣 曹雪芹論放風箏健身心 鄭板橋論仁慈養生 徐大椿論人參葯用 乾隆皇帝養生訣 袁枚論文人養生 沈金鰲尊生論 趙學敏論草醫濟世 吳鞠通論愛民慎醫 陸以活論醫家周察救生 王清任繪臟腑救黎民 陸懋修論安逸生疾 曹慈山論粥食養生 高桐軒論老人「十樂」上古西周 岐黃探索長壽之理 岐黃論談人生發育 岐黃評說養生「四種人」 彭祖論攝生養神 姜子牙垂釣養生 春秋戰國 管子論節食止怒 醫緩論行惡損壽 醫和「六淫」致病論 公孫僑論近婚不殖 晏子論破迷信保性命 老子論遵循自然法規修身養性 老子論「玉泉」駐顏 孑L子論以德助壽 孫子養生處實論 程子華以智養生 墨子「五行」養生論 孟子論養「浩然之氣」 莊子論養生須少私寡慾 列子論心理診治 屈原論端操持正 苟子論「以公義勝私慾」,勤勞健身 扁鵲論有疾早醫 韓非嗇神養生論 呂不韋論損壽「三患」 漢晉三國 倉公答文帝論養生 枚乘《七發》養生論 劉安養生之訓 司馬遷忍辱養生 揚雄養生大論 桓譚論形神持養 王充論養氣健身 潛夫論治病猶治國 荀悅「秉性中和」養生論 張仲景論官吏養生 郭玉養治論 應劭論驚恐自傷 曹操論養怡之道 諸葛亮論以靜養性 華佗陰陽養生論 董奉倡導植樹衛生 阮籍論祛焦養生 嵇康養生服食之道 向秀養生適中論 葛洪論丹葯養生 陶淵明田園養生 褚澄論除疾康生 陶弘景論養生方、契、要 蕭衍為帝養生四法 顏之推養生家訓 隋唐五代 孔志約修本草拯生靈 孫思邈論「性自為善」 孫思邈論養老之要 孫思邈《衛生歌》 司馬承楨「五解」養生術 王冰注《內經》,倡奉生 杜甫論怡心養生 陸羽著《茶經》,益養生 白居易樂天養生 白居易譏諷求仙 劉禹錫論生由養致 柳宗元教誨庶民養生 呂洞賓論人身「三寶」 鍾離八段錦引導法 鍾離五臟真氣說 馬自然德善養生說 陳摶論睡功 孟昶論賞對聯益年壽 兩宋金元 歐陽修論「五友」養生 邵雍論睡眠養生 王安石「清心治本」養病論 沈括論治病「五難」 王令論用醫之道 錢乙實言篤行救蒼生 蘇軾論養生「三戒」 蘇轍論茯苓養生 王懷隱論枸杞延齡 蒲虔貫論養生葯枕 溫革養生語花 陳直論病前自防 陳直錄養老奉親歌 陳自明論婦人養生 陳自明論胎兒養教 劉完素論修真之要 洪邁論日灸健身 陸游養生座右銘 陸游「四愛」養生說 范成大割愁養生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春)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夏)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秋) 丘處機四時攝生論(冬) 張從正祛邪養生論 李東垣論養生真趣 文天祥圖志養生 曾世榮正心修身論 朱丹溪養老論 李鵬飛男女房事論 王圭論泰定養生 明代清朝 宋濂論積勞成疾,精護祛病 劉基論養生安邦 貝瓊論心明眼亮壽延長 方孝孺論損生來自昧治身 方孝孺論養身治疾之道 朱權論耄老調養 沈仕論「七情」致病 萬全論棄疑養生 萬全談嬰兒養護 萬全養生「四要」 李時珍集葯學大成,開生民壽域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 李時珍論飲酒利弊 楊繼洲針灸衛生論 李贄論讀書怡性養神 龔廷賢論醫家病家之要 沈之問忘我攻惡疾 王肯堂辭官習醫濟世 徐春甫論庸醫害生 李梃正宗養生論 陳實功論醫家修德養生 吳有性雜氣傷生論 張景岳論養形 喻昌調和營衛說 李中梓記述黑發良葯「何首烏」 冷謙論修齡要旨 蒲松齡論除妖護生 玄燁倡導國民健身 程國彭論知醫保身 葉天士論頤養功 葉天士抗老秘訣 曹雪芹論放風箏健身心 鄭板橋論仁慈養生 徐大椿論人參葯用 乾隆皇帝養生訣 袁枚論文人養生 沈金鰲尊生論 趙學敏論草醫濟世 吳鞠通論愛民慎醫 陸以活論醫家周察救生 王清任繪臟腑救黎民 陸懋修論安逸生疾 曹慈山論粥食養生 高桐軒論老人「十樂」

5、古代人怎麼養生

導讀: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
長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
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長
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
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
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
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飲食養生
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
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
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
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
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順時養生
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
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
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
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調氣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
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
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 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
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
氣、祛病延年。

6、古代養生名醫

東漢醫家張仲景,繼承了先秦時期的醫學理論,博採眾長,著成《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其中,也從病因學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養生觀點。

華佗是與張仲景同時的醫家,他繼承了先秦《呂氏春秋》中的動則不衰之說,從理論上進一步闡述了動形養生的道理,他對導引健身術十分重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總結歸納為模仿虎、鷹、熊、狼、鳥五種動物動作的導引法,稱之為」五禽戲」。方法簡便,行之有效,大大促進了導引健身的發展。

東漢時期的王充,在養生方面,提出了稟氣的厚薄決定壽命長短的觀點,在他所著的《論衡》中強調指出:「若夫強弱夭壽,以百為數,不至百者,氣自不足也。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其壽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

東晉醫家葛洪,精研道教理論,在養生方面做出很大貢獻。他從預防為主的思想出發,首先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認為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利於長壽。

南朝的著名養生家陶弘景,精於醫學,通曉佛、道,「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精研,便有養生之志」(《梁書·處士傳》)。他輯錄了「上自農黃以來,下及魏晉之際」的許多養生文獻,而成《養性延命原》一書,為現存最早的一部養生學專著。

唐代的孫思邈精通道,佛之學,廣集醫、道、儒、佛諸家養牛之說,給合自己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著成養生專論。不僅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量養生論述,還著有《攝養枕中方》,內容豐富,功法眾多,在我國養生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撰《飲膳正要》一書,是一部古代營養學專著。它從健康人的實際飲食需要出發,以正常人膳食標准立論,制定了一套飲食衛生法則。

至明代,隨著命門學說的發展,產生了以趙獻可、張景岳為代表的溫補派,他們反對濫用寒涼葯物主張用溫補葯物峻補命門。

李中梓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編著《壽世青編》一書,在調神、飲食、保精等方面提出了養心說、養肝說、養脾說、養肺說、養腎說、為五臟調養的完善做出了一定貢獻。

高濂的《遵生八箋》從氣功角度提出了養心坐功法、養肝坐功法、養脾坐功祛、養肺坐功法、養腎坐功法,又對心神調養、四時調攝、起居安樂、飲饌服食及葯物保健等方面做了詳細論述,極大豐富了調養五臟學說。

明末醫家汪綺石著《理虛元鑒》,對虛勞病機的闡發、論治的大法,預防的措施都自成體系,主張肺脾腎三臟俱重。他說:「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腎,治虛之道畢矣」。尤其是對虛勞的項防,提出了六節、七防、四護、三候、二守、三禁的原則,對抗老保健有很大意義。

7、古代嬪妃如何養生

古代宮廷美女是如何養生的?
盛唐時期,女子已經開始知道用花粉來保養肌膚了。
武則天獨門養顏秘方益母草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除了在政治上謀略過人,在個人容顏修飾上更是不惜餘力。她在花甲之年以後,皮膚依然白晰紅潤,很有彈性。根據唐代名醫王燾所著《外台秘要》記載,武則天用來美容的秘方名曰《天後煉益毋草澤面方》。
關於此方的製作過程則是相當地復雜,必須取農歷五月初五采益母草全草,勿令著土。曝干,研細過篩,加入適量的麵粉和水,調和成團,捏成雞蛋大小,再曬干。然後用黃泥爐子,底層鋪炭,中層置葯,上層再蓋1層炭,點火緞制。使用本葯擦洗後,皮膚就會逐漸滑潤柔嫩,如長期使用,50歲的婦女皮膚會像18歲的姑娘一樣顯得年輕。
太平公主美容妙方桃花

她常用的妙方乃是將桃花調和烏雞血共用,不僅可以促進皮膚新陳代謝,使皮膚得到充分營養,變得潔白潤澤,還具有滋養防皺的作用。
楊貴妃用荔枝保持青春不老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也從此使人們知道楊貴妃特別愛吃維他命含量很高的美容水果「荔枝」。
相傳古代美人楊玉環將去皮的杏仁、滑石與輕粉研成細末,蒸過後加入少許龍腦、麝香,然後用雞蛋清調勻,每天早飯後將此膏薄薄地塗在臉上,用以保持肌膚白里透紅。

永和公主的美容方天然豆粉
唐德宗的女兒永和公主用來保養皮膚的秘方,以豆粉為主,配合各葯而成,可達到滋養皮膚,使皮膚白嫩細膩、柔滑而富有彈性的作用,同時還可以預防皮膚疾患。
經常用此方擦洗臉面和雙手,可使皮膚光滑潤澤,青春常在。

金國宮女美白必備八白散
傳說在金國民間,一少女為圓被皇宮選為貴妃的夢想,日夜祈拜。她的真誠感動了織女,瞬間天空一道霞光閃過,飄下絲帶上書:取人參、紅花、白芨、當歸、防風等八草研之成粉,加以夜露調和,敷於面部,汝願可成。
數日,容貌果真膚如凝脂、肌如滑。不久,皇宮傳來佳訊,實現了她成為貴妃的美麗願望。後來,此方在金國宮廷做為女人養生養顏的良方廣為流傳,成為當時著名的「金國宮女八白散」。
明代宮延面膏麝香面膏

據《遂初軒隨筆》記載,明代末年有一個富商,夫婦年過半百,僅有一個女兒,聰明穎秀。當時由於朝廷腐敗,民不聊生,富商打算把女兒送到安全的地方去躲避,不料半路上被一夥強盜劫持上山。女兒日夜思念父母,面腮逐漸變得晦黑粗糙,後來她得救了回到了父母身邊,想盡辦法回復容光均不見效。有一天,一個和尚來化緣,奉送一盒「靈丹」,女孩用「靈丹」塗面,不幾天果然容貎如初。據考證,此方就是明代的宮中秘方麝香面膏。
慈禧外用養顏方珍珠粉
在歷史上備受爭議的慈禧太後,早已長期使用珍珠粉養生保健。據清朝容齡公主在《御香縹緲錄》所載,慈禧太後在步入老年後,肌膚仍宛如少女般嫩白光滑。經研究發現,原來慈禧太後充沛的精力和晚於常人衰老的容顏,便是靠長期服用珍珠粉來維持的。
慈禧持之以恆地保持著服用珍珠粉的習慣,據說每天晚上睡前一定會服用一匙珍珠粉,可以算得上是珍珠粉的忠實使用者。

古代宮廷的9大保養美食
古代帝王居住的皇宮無疑是天下雲集最多美女的地方了,在華貴的皇宮中,有專門為這些美貌嬪妃負責養生美食的人。漸漸地形成了宮廷專有的秘制養生美食。現在這些秘制的美食已經流傳出來了,一起來看一下吧!
清宮茯苓糕
原料:茯苓,蓮子,芡實,山葯,粳米,糯米。
製法:茯苓等葯各等分共為細粉,粳米、糯米另磨粉。取葯粉3份,粳米粉5份,糯米粉2粉,用水和成糕,放入籠內蒸熟,做成小餅。每日早、晚各食1^2個。
功效:健脾益腎,寧心安神,延年益壽。
說明:此為清宮食療秘方。茯苓,《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說它「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是古代醫家常用的益壽葯。現代研究證明,茯苓主含茯苓聚糖、茯苓酸、卵磷脂、組胺酸、麥角甾醇等,具有鎮靜和降血糖作用。茯苓聚糖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並有較強的抗癌作用。蓮子,《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說它「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飢延年「。芡實,《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說它主治「濕痹,腰背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人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飢,耐老」。

集靈膏
原料:人參60g,天冬、麥冬、生地、熟地各120g,牛膝、枸杞各60g。
製法:人參研為細粉,余葯煎煮後過濾去渣,加人蜂蜜適量,人人參粉,煉成膏。或將諸葯共為粉,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葯膏每日2次,每次半匙,白開水沖服。葯丸每日2次,每次10g,空腹白開水送下。
功效:滋腎益肺,健脾養心,填精補髓,強身壯體,延齡益壽。
說明:集靈膏是清康熙年間宮廷御醫顧松園改進之方。由於方中葯物偏於滋陰補血,所以脾虛腹瀉者最好不用。

二冬膏
原料:天門冬500g,麥門冬500g,川貝面120g。
製法:加水熬成膏,加川貝面、蜜收成膏。每日早晨用4「5茶匙、白開水沖服。
功效:此膏清心潤肺,止咳化痰,滋陰降火,解渴除煩,除五臟之火,失血勞傷,元陰虧損,不可一日無此葯。久服水升火降,陰與陽齊,則無病矣。
說明:方出《清太醫院配方》。方中二冬均為甘寒養陰佳品。天門冬是滋補強壯、抗衰老葯,《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長期服用「輕身益氣,延年不飢「,《日華子本草》稱其「潤五臟,益皮膚,悅顏色,補五勞七傷「。這可能與其富含天門冬素、粘液質、甾體皂苷等成分有關。《神農本草經》將麥門冬列為上品,稱它「久服輕身不老,不飢」,《名醫別錄》日「強陰益精,消谷調中,保心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本品含有多種甾體皂苷、粘液質,B-谷甾醇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方中川貝是一味很好的潤肺化痰葯物,與天門冬、麥門冬配伍,可增強滋陰潤肺功效。

太和餅
原料:山葯120g,蓮子、白術、芡實、茯苓、神曲、使君子、天南星各120g,炙甘草60g。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用老米飯干500g,蜜糖為小餅。日服1餅。
功效:健脾和胃,男女小兒脾胃虛弱最宜。
說明:方出《清太醫院秘錄醫方》,是一首食療保健,健脾益氣方劑。方中山葯、蓮子、白術、芡實、茯苓均為健脾益氣佳品,其中芡實兼有固澀之功,茯苓兼有利濕之效,一固一利,固正氣利濕邪,頗有配伍之妙。現代研究表明茯苓(見前面)、白術、山葯、蓮子可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其中山葯可降血糖、降血脂,而蓮子、芡實尚有抗癌作用,可見本方養生益壽抗衰作用並非一般。

八珍膏
原料:黨參60g,茯苓60g,白術30g,薏苡仁、芡實、扁豆、蓮子、山葯各90g,白糖240g。
製法:共研細末,同白米粉蒸糕。每服不拘多少,日進二三次,白開水送下。
功效:此方不寒不熱,平和溫補,扶養脾胃,男女小兒諸虛百損,服此糕,無不神效。
說明:此為食療補虛佳方,乾隆皇帝自40歲起,便經常服用此糕。此後清代歷朝皇帝妃子,包括慈禧太後,亦競相服食。方中黨參大補元氣,薏米、扁豆健脾而利濕,諸葯配伍葯性平和,對於脾胃虛弱,心腎不足之證更為相宜。

五味子膏
原料:五味子240g。
製法:將五味子洗凈,水浸半日,煮爛去渣,再熬成飴,少兌蜂蜜收膏。每日口服1^2次,每次1匙,開水沖服。
功效:補腎健腦,滋陰益氣,養心。
說明:此方收錄在《慈禧光緒醫方選議》中,用來給慈禧補身體和養心神的。本品性溫,味甘酸,入肝、腎、心、肺諸經。歷代醫葯學家認為有「養五臟,壯筋骨」等滋補強壯作用。現代研究表明它含有五味子素、枸椽酸、揮發油等多種物質,對大腦皮層功能有調節作用,可改善人的智力和體力,增強機體非特異性抵抗力和腎上腺皮質功能;具有保肝、解毒、降低谷丙轉氨酶作用等。可稱此膏為健腦益壽佳品。

明目延齡丸(膏)
原料:霜桑葉60g,菊花60g,蜂蜜適量。
製法:上葯為粗粉,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或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成濃汁,兌蜂蜜服膏。每日2^3次,每次6g。
功效:平肝明目,清熱散風,降血壓。
說明:現代研究表明菊花含有揮發性精油、膽鹼、菊苷等成分,能抗菌消炎,還可增強毛細血管的抵抗力,擴張冠脈、有強心降壓作用。《神農本草經》把菊花列為上品,稱其「久服利氣血,輕身耐老延年」。此方為御醫張仲元給慈禧開出的處方,此時她已71歲,說明此方對老年人非常適宜。

玉肌散
原料:白芷、滑石、白附子各6g,綠豆粉120g。
製法:共研極細末,每次少量洗面,或兌人人乳用之,其效甚速。
功效:此散專治面部粗澀不潤,黑暗無光,雀斑污子。常洗能潤肌膚,悅顏色,光潔如玉,面如凝脂。
說明:方出《太醫院秘藏膏丸散方劑》。白芷氣味芳香,能滋潤肌膚,使它變得白嫩,面色紅潤,可用來做化妝品,所以宮中常作為美容葯使用。現代科學證實白芷含有芳香性揮發油,外用可使局部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從而促進皮膚色素吸收並滋潤皮膚。《本草綱目》載:「白附子主面上百病,治面黑干黑曾瘢疵。「葯理研究表明,本品對皮膚有刺激作用,能使表皮剝脫,從而剝蝕黑干黑曾瘢疵。另外本品外用可使局部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從而使色素得以吸收。

陽春白雪糕
原料:白茯苓(去皮)60g,山葯60g,芡實90g,蓮子肉(去心、皮)150g,神曲(炒)30g,麥芽(炒)30g,大米、糯米各500g,白砂糖500g。
製法:將諸葯搗粉,與大米、糯米共放布袋內,再放到籠內蒸極熟取出,放簸箕(或大木盤)內,摻入白砂糖同攪極勻,揉成小塊,曬(或烘)干貯存,備用。老年人每日2^3次,每次1~2塊。
功效:健脾胃,益腎養元氣,寧心安神,延年益壽。
說明:這是明代宮廷食療驗方,出自《魯府禁方》。茯苓作用見前「茯苓糕」。《神農本草經》將山葯列為上品,說它「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清代名醫張錫純說山葯是滋補葯中無尚之品。現代醫學研究闡明山葯含有澱粉酶、氨基酸、膽鹼、皂苷等,有增加白細胞吞噬功能,降低血糖等作用,所含澱粉酶能分解蛋白質和糖,所以有滋補生肌的效果。
結語:古人的智慧和養生方法是非常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很多流傳千古的方法即使到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依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8、中國古代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9、古代詩詞告訴你如何養生

自古就有長壽的案例,可見養生之說並不是從現代興起的話題,而是自古就有的。那麼我們的古人都是怎麼養生的呢?看看這些古代養生……

自古就有長壽的案例,可見養生之說並不是從現代興起的話題,而是自古就有的。那麼我們的古人都是怎麼養生的呢?看看這些古代養生名人你就會知道了。

現在鍛煉身體的活動和器械都很多,醫療也很發達,人的壽命普遍提高,可是古代處處都很落後,那時候的人怎麼養生呢?下面是古代幾個著名的文人的一些養生方法,趕緊來學學吧!

南朝醫學家陶弘景說過「飽食,不用坐與卧,欲得行步務作以散之。」散步時須徐步緩行,老弱者不妨執杖相助,強調散步的方法和妙處。

宋代文人沈存中說過:「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數沐浴……則神安道勝也。」《禮記·內則》也提出「五日則湯清浴,三日具沐」的要求,都是說沐浴對身體的好處。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說過:「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利用節假日外出遊覽,投身大自然,探幽覽勝,能令人心曠神怡,疲憊、郁悶盡置身外。他曾在儋縣建一「息軒」,並題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南宋詩人陸游,晚間讀書,一般不過晚10點。他說「睡眠是消除精神疲勞的最佳方法,文人經常熬夜思維能力下降,於身體健康無益。」他的觀點即使放在現在也十分科學。

元朝名畫家倪瓚,在年高體弱無力外出的情況下,將自己喜愛的山水畫貼於居室四壁,足不出戶,卧而賞之。為此他還在《促顧贄見訪》詩中說:「一畦杞菊為供具,滿壁江山作臥遊。」也可見他對遊山玩水的推崇。

明代詩人高濂,布置好自己的庭院,在庭院里栽花種草、飼鳥養魚,環境清雅,用來調節生活節奏,陶冶性情,他曾著《燕閉清賞箋》,把鑒賞清玩作為養生的一項重要內容。

古代的文人都喜歡作詩詠賦,我們不僅可以從一些古書中的描述來學習的他們的養生方式,而且還苦役通過他們的詩歌作品來學習其中養生妙招。看了上面幾個文人的養生方式,你都明白了嗎?

10、古代有哪些養生文化?

我國歷史悠久,積累了博大精深內容豐富的養生理論與實踐,形成了世界上獨具特色的中華養生文化。我國古代的養生文化經典要首推《黃帝內經》,其他一些古籍中也廣泛涉及不同的養生觀點與理論。1.《黃帝內經》:古老的養生文化經典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黃帝內經》一書,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輝的養生學、康復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反映並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康復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養生學、康復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以來各醫家的論文匯編,其匯編成書的時間約在西漢。然自成編以後,直至唐代,仍有增損。因此,《內經》這部著作,並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醫家的經驗總結匯編。所謂黃帝著《內經》,亦僅是託名而已。

《黃帝內經》中所闡述的養生學思想如下:

第一,正確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黃帝內經》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素問?寶命全形論》里指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篇》亦曰:「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

第二,認為「天人相應」,養生學、康復學的根本點在於「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界侵襲。如《靈樞·本神篇》指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辟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闡明了生命的發展規律。《黃帝內經》對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有獨到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注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注意了性別上的生理差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男子8歲為一生理階段,女子7歲為一生理階段的遞變規律,《靈樞·天年篇》以10歲為一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第四,對衰老的認識是正確的。《黃帝內經》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志、起居、飲食、縱欲、過勞等諸方面若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依據《黃帝內經》的原文,可以看出其中的養生思想包括以下內容:

(1)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

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諸如先天遺傳、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營養狀況、個人職業等等。但能否講究養生之道,也很重要。《內經》中已把「治未病」的預防為主的思想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並提出能否抗衰老的關鍵是實行正確的養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敵。但《內經》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之道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補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從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養生學、康復學的原則和方法

《黃帝內經》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康復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導人們的預防保健和康復實踐。現分述如下:

①協調陰陽

疾病是健康的大敵,而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黃帝內經》都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故主張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須注意協調陰陽,切實做到「法於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②保陽氣,益陰精

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③順應自然

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此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來抗禦外界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達到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④調攝精神

注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正如《靈樞?本臟篇》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御」、「收」、「適」、「和」,都有主動的含義。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精神意志調攝的方法,有兩個具體內容,一是養意志,二是調情志。培養意志是為了加強臟腑氣血的活動能力,調和情志則在於排除干擾臟腑氣血活動的精神因素。⑤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這里主要包括睡眠、勞作、性生活等幾個方面。古人觀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行有常」,人要長壽,就要「法則大地,象似日月」(《素問·上古天真論》),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規律,才能「生氣不竭」。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平旦、日中、日西將暮三時勞作歇息之分。現代生物學也認為,人體存在許多生命節律,控制著機體的生理活動。《內經》「起居有常」的養生方法,就是要人們順從這些生命節律,安排起居作息,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持生命力長久不衰。

(3)關於發育、衰老與長壽的論述

「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這說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傳統醫學稱之為「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春秋皆度百歲」的記載。唐,王冰注曰:「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靈樞·天年》則重點討論了關於天年的問題,提出「人之壽百歲而死……百歲乃得終。」並對人體自出生以後,從幼年、健壯、衰老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10~100歲)生理上、體態行動上和性情變化上的情況,作了詳細的論述,認為人生的一般壽命應當有百歲,到百歲以後才是自然趨向衰老的最終階段。《黃帝內經》認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無節,精神失於調攝,缺少鍛煉,不注意養生防病;指出養生長壽的要旨在於順應天時,形神兼養,保全精氣,這些精闢的論述,包含著十分科學的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研究健康長壽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與古典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