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現在很流行艾灸養生,可艾灸養生究竟有什麼原理?
艾灸養生是中醫的一種調理身體的手段,以中醫的角度來講,人之所以會生病,都是因為體內經絡不通,陰陽失調。這和西醫所說的經絡閉阻不通,氣血就行不暢是一個意思。而艾灸是可以用熱力達到通溫經絡,行氣活血等效果,從而對身體起到調理效果。
一.溫熱刺激原理
艾灸養生簡單來說就是在人體的某些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而達到養生調理的效果。艾灸時皮膚外溫度可高達130°左右,皮膚內的嫩膚也可達到50°左右。
當皮膚內外都在經受著高溫的刺激時,這種刺激會促使皮膚局部的血液循環以及淋巴循環加快,從而消除平滑肌痙攣。並且高溫的刺激同時還可促使汗液分泌增加,有利於代謝產物的排出。不僅如此,艾灸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葯物進行更快的吸收。
二.經絡調節原理
艾灸學的理論基礎就是經絡學說,人屬於一個整體,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都是互相協調的。而能讓整體保持協調關系的就是靠機體的自控調節系統而實現的。經絡在身體中起著傳遞信息的作用,大腦處理信息後發出指令,再經過經絡系統傳遞到四肢和五臟六腑,經絡屬於身體一個多功能的調控系統。
因此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艾灸後,艾火的熱度會對穴位發生刺激,從而產生相互協同、作用加倍的效果。從而達到身體整體的調理效果。
2、秋季怎麼養生
調和情志 遠離悲秋
進入秋天之後,從「天人相應」來看,肺屬金,與秋氣相應,肺主氣司呼吸,在志為憂。肺氣虛者對秋天氣候的變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風冷雨,花木凋零,萬物蕭條的深秋景況,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涼、垂暮之感,易產生抑鬱情緒。
編輯推薦:老人秋季養生首先要培養樂觀的情緒。不妨靜想收獲累累的愉悅,保持神態安寧,收神斂氣。
宋代養生家陳直說過:「秋時凄風慘雨,老人多動傷感,若顏色不樂,便須多方誘說,使役其心神,則忘其秋思。」可見,秋季注重調攝精神為養生之要務。正像《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的:「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因此,對中老年人來說,應有「心無其心,百病不生」健心哲理,養成不以物喜,不為己悲,樂觀開朗,寬容豁達,淡泊寧靜的性格,收神斂氣,保持內心寧靜,可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精神的影響,方可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徵。所以,中老年人要結伴去野外山鄉,登高遠眺,飽覽大自然秋花爛漫、紅葉勝火等勝景,一切憂郁、惆悵頓然若失,愉悅和諧的情緒煥發出青春般的活力。
秋凍有節 和用強身
我國自古以來流傳的「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諺語,符合秋天「薄衣禦寒」的養生之道。但對「秋凍」要有正確的理解,科學領悟其中真髓。
小編插語:晚秋氣候變化較大,早晚溫差增加,特別是秋冬交接之時,常有強冷空氣侵襲,以致氣溫驟降,此時若再一味強求「秋凍」,就會適得其反。請看--[秋凍有講究]
自「立秋」節氣以後,氣溫日趨下降,晝夜溫差逐漸增大,寒露過後,北方冷空氣會不斷入侵,出現「一場秋雨一場寒」。
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循序漸進地練習「秋凍」,加強禦寒鍛煉,可增強心肺功能,提高機體適應自然氣候變化的抗寒能力,有利於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如果到了深秋時節,遇天氣驟變,氣溫明顯下降,陰雨霏霏,仍是薄衣單褲,極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引發感冒等病,特別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氣變化,防寒保暖,一旦受涼感冒,極易導致舊病復發。
寒冷刺激可致體表血管彈性降低,周圍阻力增加,使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而引起小動脈收縮、血壓升高,易發生腦血管破裂出血。寒冷刺激還能使血液纖維蛋白濃度上升,血液黏稠度增加,導致血栓形成,危及生命和健康。
因此,要順應秋天的氣候變化,適時地增減衣服,做到「秋凍」有節,與氣候變化相和諧,方為明智之舉。
編輯推薦:初秋暑未消 秋凍有講究
飲食調和 潤肺防燥
過了「秋分」之後,由於雨水逐漸少,空氣中的濕度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秋季又是肺金當令之時,稍有疏忽保健,易被秋燥耗傷津液,引發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症。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
如泥鰍、鰣魚、白鴨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葯、白木耳、廣柑、白果、梨、紅棗、蓮子、甘蔗等清補柔潤之品,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
對中老年胃弱的人,早餐宜食粥,有利於和中益胃生津。《醫學入門》中指出:「蓋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百合蓮子粥潤肺益腎,三色粥清熱養肺,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鮮生地汁粥涼血潤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肌防燥,松仁粥潤肺益腸,菊花粥明目養神,茶粥化痰消食,燕窩粥養肺止嗽,山葯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
各人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不同的粥食用,方可使臟腑陰陽氣血和諧,達到滋補身體之目的。
編輯支招:金秋欲解燥 梨子百合最奇妙 秋季巧治燥咳食療方 靚湯水去秋燥
健身鍛煉 動靜和諧
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全民開展各種健身運動的好時期。面對諸多的鍛煉項目,應因人而異來選擇,如老年人可散步、慢跑、練五禽戲、打太極拳、做健身操、八段錦、自我按摩等;
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洗冷水浴、游泳等。在進行「動功」鍛煉的同時,可配合「靜功」,如六字訣默念呼氣練功法、內氣功、意守功等,動靜結合和諧,動則強身,靜則養神,可達到心身康泰之功效。需注意的是,喜愛耐寒鍛煉的人,從秋天開始,與天氣變化相應相和,循序漸進,持7a686964616f31333361313330之以恆,才能增強機體對多變氣候的適應能力和抵抗力。
注重預防 和而安康
秋天是腸道傳染病,瘧疾、乙腦等病的多發季節,也常引起許多舊病,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病的復發。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在晚秋季節若疏忽防範,則會加重病情,甚至發生高血壓危象、急性心肌梗塞、腦卒中而禍及生命。
END
注意事項
一是注重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和被細菌污染的食物。老胃病患者更要注重膳食調攝,和中養胃,做到飲食有節,溫軟淡素;禁食生冷,不暴飲暴食,戒除煙酒。
二是搞好環境衛生,清除蚊蟲孳生地,並採取措施防止蚊蟲叮咬;對兒童要按時接種乙腦疫苗,對接觸乙腦的人員和易感人群,也要及時注射乙腦疫苗,以增強免疫力。
三是天氣驟變時要防傷風感冒,對老慢支、哮喘患者可起到防復發的作用,
四是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人進行干預治療,將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控制在理想范圍,保持和諧平衡,可有效地防止並發症,提高生活質量,安度金秋。
3、秋天艾灸的好處
4、秋季艾灸養生的介紹
秋意漸百濃。天氣雖然變得舒爽,但早晚仍讓人感覺「嗖嗖」涼意。一冷一熱,交替刺激,有些市民度就覺得自己的胃裡泛酸水、惡心、上腹飽脹、腹瀉等問題。消化內科知專家提醒市民,天氣轉涼之後,道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等特別容易復專發,因此,此時「老胃病」在飲食上要格外小心,同時別忘給胃保屬暖,小心呵護以免胃病復發。
5、秋季艾灸養生的秋季養生節氣施灸
大腸、肺兩條經脈五行屬性分別百為庚辛金,秋季金旺,因此在秋季中,大腸經和肺經處於最旺狀態。膽、肝兩條經脈五行屬性分別為甲乙木,由於秋季金旺克木,因此在秋季中,膽經和肝度經處於最衰狀態。因此秋季保健的關鍵就是艾灸膽經和肝經,加強膽經和肝經的功能。 白露日:取用腧穴知為期門,下脘,章門,曲泉,中封。
白露第二日:取用腧穴為京門,帶脈,陽陵泉,懸鍾,丘墟。
寒露日:取用腧穴為腎俞,膀胱俞,中極,昆侖,束谷。
寒露第二日:取用腧穴為腎俞,下脘,關元,復溜,太溪。
立冬日:取用腧穴為中脘,關元,小海,陽穀道,後溪。
立冬第二日:取用腧穴為膻中,巨闕,章門,少海,靈道。 1.將艾條點燃專後,用所產生的溫度刺激腧穴,溫度與距離以人體能夠承受熱度為准。
2.按照屬取用腧穴的排列順序施灸,施灸世間除章門和足三里為10分鍾外,其餘都為5分鍾。
3.雙穴者,男士先灸左穴,後灸右穴;女士反之。
6、秋季養生法則有什麼?
秋季養生,重在「收」與「養」
古人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說,養生一度定要順應四時,才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立秋撞上三伏天,養生謹防「秋老虎」!
今年立秋仍處在「三伏天」內,暑氣問一時還很難消。養生專家提示:「秋後一伏熱死人」,此時節,市民要密切注意天答氣預報,一旦出現「秋老虎」,要注意防暑降溫。此時晝夜溫差逐漸變大,也要預防感冒著涼。
秋季養生---收斂陽氣
立秋後,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人應當開始做好保回養陽氣的准備。答早睡可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到舒展。另外,早睡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可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生。
知道什麼叫秋燥症嗎?
秋季出現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氣候,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
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
注意:女性讀者要注意保養皮膚!
秋季空氣中濕度小,皮膚容易乾燥。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7、秋冬季艾灸養生宣傳語
若要身體安,關元、三里常不幹!
8、哈爾濱秋季艾灸可以減肥么?
從肥胖是能量不足的的觀點來看,當人體的血氣能量不夠時,人體為了節省能量的支出,會減少一些比較不重要的工作,垃圾的排泄是第一個被擱置的工作,因為這些垃圾暫時不清理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太大的問題。
人體的垃圾會堆積在許多地方,最常見的是皮下垃圾的堆積。這個部份垃圾的堆積,首先會形成顆粒狀,隨著顆粒的逐漸增加,部份顆粒會集結成塊,隨著塊狀垃圾的增加,最終形成全身硬綳綳的狀態,多數人都認為是結實呢。
從這個新的觀點所發展出來的減肥方法,當然和大家熟知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原來運動、節食、熱量控制的方法中,多數是消耗能量的方法,減少身體的總體能量。而在新的觀點看來,垃圾排不出去主要是能量不夠,這些方法會使能量更低,是反其道而行的。因此,減肥時不應該減少身體的能量,反而要增加身體的能量。
當然垃圾的堆積除了能量不夠之外,經絡不通也是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在我們的經絡研究中,發現經絡是人體血管系統外的另外一個體液流通的系統,這個系統負責將營養運送到細胞周圍供細胞吸收,同時也將細胞所產生的垃圾帶走。因此,經絡不通也是垃圾堆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傳統的減肥方法中,運動具有強化心臟、疏通經絡的功效,因此仍然能達到減肥的目的。運動還有另外兩個好處。一是會大量消耗人體的能量,造成身體的疲倦感,使得晚上的睡眠品質能得到改善,也會增加睡眠的時間。二是運動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後,也會增加食物的攝取量。因此,運動真正提升人體能量的途徑,是其後續的飲食增加、休息和睡眠等增加人體能量的活動,以及因運動而使經絡暢通,身體機能正常,因而產生了更多的血氣能量。清晨的運動更能使其效果倍增,因為前一天會睡得更早。
血氣能量很低的人,其血氣能量的供應必定發生問題,長期處於透支的狀態,因而其維修系統長期處於停滯階段,不容易造成心臟的積液,心包經並不阻塞,不需要透過運動來打通心包經,因此運動對這樣的人,除了透支更多的能量之外,沒有多少好處。
對於血氣能量很低的人,就好比沒有錢的窮人,運動好比一種花費很貴的娛樂,對於窮人而言是沒有必要的奢侈行為,對窮人而言,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要趕快賺錢,並把賺到的錢存下來,存到足夠的錢才可以去做奢侈的消費。也就是要趕快早睡早起、敲膽經迅速提升身體的造血機能,使身體的總血量快速增加。有啥不理解的你可以去道里區哈葯路252號去咨詢。
9、秋天適合艾灸嗎?
適合做艾灸的。
秋季是艾灸的好時節,因為秋冬百消耗人體的陽氣多。這時候也很需要及時補充陽氣!因此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也度就是說,秋天養生一定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
艾灸具有以下四個作用:一是調和陰陽,中醫認為,人體陰陽的平衡狀態是決定疾病發生和發展的根本,運用艾灸療法的補專瀉作用,可達調和陰陽之功效;二是溫通經絡,驅寒除屬濕,艾葉性溫,加之點燃熏灸,使熱力深達肌層,溫氣行血,故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散寒除濕、調理氣血、宣痹止痛之功效;三是行氣活血,消瘀散結;四是溫腎助陽,補中益氣。
10、秋季艾灸保健有哪些宜忌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後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現代研究認為,灸身柱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可以防止神經衰弱,失眠症,頭痛的發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瀉,食慾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生一言草》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於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里。」實驗觀察發現,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後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艾灸中院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慾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灸關元穴
關元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該穴為小腸之「募穴」,足三陰經、任脈之會,一身元氣之所在。別名「丹田」。《難經·六十六難》集注中楊玄操說:「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醫學認為,關元其部位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活血。艾灸關元,能治積冷,男子疝氣,夢遺淋濁,女子瘕聚,經產帶下,諸虛百損。現代研究發現:艾灸關元可使血液動力學改變,對心肌具有正變力性作用,從而使得每博指數(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數(lvswi)穩定增加。艾罐灸關元還可改變動脈血氧運輸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機體代償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緩休克的發展。艾灸關元可防治遺尿、尿頻,隆閉、少腹脹痛,脫肛、疝氣、遺精,白濁、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惡露不盡、不孕,中風脫證、虛勞贏瘦等。
◆灸氣海穴
氣海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灸氣海有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作用。據們《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載,柳公度年八十餘,步履輕便,當有人問其養生之術時,他說:「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作喜怒,氣海常溫耳。」灸氣海能生發和培補元氣,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保健強身,解除疲勞等。據《竇材灸法》記載:「上消病,日飲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認為灸氣海能預防治療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現代日本針灸學家)認為用艾灸氣海可預防闌尾炎,他說:為頓挫闌尾炎而灸
20~3o 次。
◆灸神闕穴
神闕(肚臍)屬任脈經.又名臍中。艾罐灸神闕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甦之功效。
灸神闕還能治泄瀉、便血及病後大便不通。據《竇材灸法》載:「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闕穴三百壯;虛勞人及病後大艾灸神闕穴,對泄瀉、繞臍腹痛、脫肛、中風脫證、角弓反張、產後尿瀦留、慢性腹瀉、皮膚瘙癢、蕁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位於小腿的前外側,在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足三里是胃經的主要穴位.具有調理脾胃.健運脾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和氣血.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補虛強身的作用。《甲乙經》載:「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里,三里者,脹之要穴。」《外台科要》載: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氣也。《醫說》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針灸大成》載:中風預防灸,若有中風先兆時「便宜急企三里絕骨四處,各三次」,「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瘡為妙。
◆灸三陰交穴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後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