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冬至的養生

冬至的養生

發布時間:2020-04-30 14:02:38

1、冬至如何養生?

冬至節開始為什麼要強調養生?隨著天氣逐漸的越來越冷,容易感冒或者誘發疾病,所以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飲食食療方法提高免疫力,或者選擇運動保健、飲食調理、熱水泡腳、精神調養、常曬太陽等方法來促進養生保健的效果。

1.健康運動
冬至以後北方的 天氣是越來越冷,南方還是艷陽高照,這時候鍛煉身體多做運動,運動量不易劇烈,更不能在戶外做運動大汗淋漓,適合做一些慢跑、瑜伽、廣場舞等運動,可以選在太陽出來之後,是非常好的,但是要需要做好保暖措施,多做深呼吸清理氣管濁氣。
2.食補食療
天氣寒冷而且乾燥容易上火,所以多吃蔬菜、水果,要不不如食補,食補的時候還是要多吃清淡的,不要貪吃大魚大肉,現在冬季各種新鮮蔬菜都有,多吃蔬菜可以補充營養物質,清理腸道毒素,冬季進補補充營養可不要找借口貪吃肉類食物,多吃清淡食物調劑身體。
3.熱水泡腳
通過每天熱水泡腳,促進身體血液循環,祛除寒氣,舒筋活絡,預防足部靜脈曲張,在泡腳的熱水中加入花椒可以治療凍瘡,泡腳的過程中按摩足底穴位,能幫助睡眠,用生薑水泡腳可以預防感冒祛除身上濕氣。
4.調養精神
冬至節以後天氣是越來越冷,可是身體感覺關節比較靈活了,中午10點到12點左右是溫度最高的時間,這個時間內多曬太陽,適量的活動身體,通過跳舞、唱歌調節情緒,放鬆心情,養足精神。

對自己多一些要求,對自己嚴格一點,冬季在養生四季里屬於藏,春生夏張秋收冬藏,藏就是養護,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食療食補方法,保養身體,增強抵抗力,注意保暖防寒,預防感冒,最有效的養生方式就是預防,所以我們可以按照上面的一些方法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冬至節以後節日連續不斷,所以更要保護好身體了,冬季補一補,開春能打虎。
冬至節養生吃什麼好?蔬菜水果、五穀雜糧,多吃清淡食物,拒絕大魚大肉的暴食暴飲。

2、為什麼說冬至養生很重要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並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相應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大雪後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恪遵憲度抄本》說:「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至』者,極也。」可見我們的古人對此早有認識。 冬至日雖基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多,冬至後便開始"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說"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歷一月、二月,我國大部已入春,因此「九九艷陽天。」

 《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鹹食品。冬天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因此宜食溫熱之品保護脾腎。吃飯宜少量多餐。應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今年的冬至是在12月22號,冬至艾灸是很重要的養生方法,千萬不要錯過養生的最好時機
冬至進補有四忌
一忌盲目食狗肉。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後不要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里的水分減少。
二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專家認為,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不同的補法。
三忌慕名進補。雞湯不是所有人都能喝的,雞湯所含的營養物質是從雞油、雞皮、雞肉和雞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質僅為雞肉的7%左右,而湯里的雞油大都屬於飽和脂肪酸。因此,膽道疾病患者膽囊炎、膽結石症經常發作者和腎功能不全者,不宜多喝雞湯。
四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另外,補葯也不能多多益善。

3、冬至養生吃什麼好?

1、紅糖水
寒冷的冬季強調溫補,紅糖水是最好的溫補品。其好處在於「溫而補之,溫而通之,溫而散之」,具有化淤散寒、暖胃健脾、緩解疼痛的功效,且富含豐富的鈣、鐵等人體必需的礦物質與微量元素。
2、山楂
冬季是山楂的上市季節,山楂既是食品又是葯品抄,具有開胃、消食、活血的功效。
3、花生
花生性味甘、平,可健脾和胃、潤肺化痰、益氣止血,用於脾虛消瘦、食少乏力、乾咳少痰、產後乳汁不襲足等症。
4、栗子
栗子有「千果之王」的美稱,還是益腎宜氣的「補葯」。栗子主要功效為養胃健脾、補腎強筋,老少咸宜。栗子燉雞,適合脾虛怕冷的人,有益氣補腎的功效。
5、枸杞
一般冬季的養生原則應以益氣助陽,滋陰補腎為主,而枸杞就是冬季進補的好選擇。枸杞是上乘的滋補葯,含有人體必需zd的各種營養成分,其中蛋白質為20%左右、脂肪為10%左右,糖為40%左右,剩下的30%左右為無機鹽和多種維生素,主治肝腎陰虧、腰膝酸痛、視力衰弱和糖尿病(內分泌科)等症。

4、冬至怎麼養生

1.調整飲食。
冬至時節應當食用性溫的食物,如牛羊肉、紅抄棗、桂圓、辣椒等,這類食物有驅寒、溫腎的功效。可以增加人體的熱能,提高抵禦嚴寒的能力。
2.多吃百堅果。
冬至時多吃些核桃、栗子、松子、榛子和花生之類的堅果,因為堅果性味偏溫熱,有禦寒的作用,能夠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3. 曬曬太陽。
冬季天氣度寒冷,人們都穿的嚴嚴實實的,中午的時候找個避風的地方曬太陽,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和免疫功能,問有利於身體健康。
4. 熱水泡腳。
冬至時節應當堅持每天睡覺前用熱水泡腳,能答夠達到疏通經絡散寒活血的功效,減少疾病的發生。

5、冬至養生提醒 冬至養生主要有哪些要點

冬至 我國進入「數九寒天」注意保暖防病新華網天津12月20日電(記者周潤健)12月22日將迎來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專家提醒說,從冬至之日起,我國即進入了數九寒天。值此時節,公眾要防止嚴寒氣候的侵襲,注意保暖防寒,少生疾病。冬至養生的方法:數九寒冬時節,為了防寒保暖、少生疾病,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提示說,此時節,公眾要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因此,此時節一定要進行適當的禦寒鍛煉和體育鍛煉。比如平時要堅持用冷水洗臉,慢跑、打拳、舞劍等方式,都可以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冬至養生吃什麼:除了多穿衣服和加強體育鍛煉之外,在日常飲食中,還應多吃些禦寒食物,如海帶、紫菜、菠菜、大白菜、玉米、藕、胡蘿卜、山芋、百合、羊肉、牛肉等,這些食物可以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我國天文教育專家趙之珩介紹說,每年公歷12月22日左右為冬至,此時太陽黃經270度,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太陽的輻射量和日照時數到達最低點,北半球白晝最短、夜晚最長,所以冬至在我國歷代也稱為「日短」「日短至」。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意思是說,從這一天以後到立春的45天,陽氣漸升,陰氣漸降,白晝漸漸變長,夜晚漸漸變短。天文專家表示,冬至過後,我國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據氣象資料統計,每年的冬至前後都有強大的冷空氣和寒流南下,造成驟然降溫,並伴有大風、雨雪、冰凍等惡劣氣候。

6、冬至節氣的養生習俗有哪些

1.冬至養生重在養心
冬至養生的重點是要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冬季養生,要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2.冬至出外要保暖
進入冬至節氣,降溫幅度會進一步加大。冬至最重要的養生即是保暖,身體暖暖的,氣血才會順暢,才可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保暖強調的是頭和腳。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降低抗病能力,導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時節,腳部保暖也應加強。
3.起居護養要適度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盡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卧不極疲」
4.運動養生適度為宜
 運動方面,由於大雪節氣萬物潛藏,運動養生同樣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宜做過於劇烈的活動。
5.食補要吃溫性食物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為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參、龜肉、甲魚、鮑魚等。

7、冬至應該怎樣養生

您好,冬至時多吃些核桃、栗子、松子、榛百子和花生之類的堅果,因為堅果性味偏溫熱度,有禦寒的作用,能夠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冬至應當堅持每天睡覺前用熱水泡腳,能夠達知到疏通經絡散寒活血的功效,減少疾病的發生。冬至時節應當食用性道溫的食物,如牛羊肉、紅棗、桂圓、辣椒等,這類食物有驅寒、溫腎內的功效。可以增加人體的熱能,提高抵禦嚴寒的能力容。
希望能幫到您,謝謝!

8、冬至節氣前後的養生

冬至前後養生在衣著和起居上應有所講究,copy穿衣要保暖,在家穿睡衣時應以無拘無束、寬柔自如為宜。如果外出,應注意頭部和腳部的保暖,以防生凍瘡。患有氣管炎、哮喘、胃潰瘍的人,最好再增加一件厚背心,有利於保護心、胃和肺部,不致受寒。

冬至時節要勤曬被褥 首先陽光中的紫外線有強烈的殺菌消毒作用,可殺死各種細菌和微生物。其次,經日光曝曬後的被褥會更加彭松、柔軟。

每天泡腳 每天堅持泡腳,對於緩解腰腿酸困、失眠焦慮都有幫助,尤其是冬至後每天堅持泡腳可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但要注意如果患有腳氣的人常用熱水泡腳,容易造成傷口感染。此外,糖尿病患者和心腦血管患者也不宜熱水泡腳,水溫應以溫度適宜為好。

開窗通風 天氣寒冷,人們為了保暖喜歡緊閉門窗,但zd這會導致空氣質量下降,應該適度打開門窗通風換氣,尤其是學校等人員密集的場所。


9、冬至養生注意什麼

穿著暖和 自古就有「秋防燥、冬防寒」的說法,因為冬季寒冷,特別是北方寒風刺骨,如果不注意防寒,那麼,「外寒侵入機體,經久不散,易傷人體的陽氣,導致內寒產生,使人生病」。所以,進入冬季後,要把防寒作為養生的第一要務,不可硬撐。無論是在家還是外出都要注意穿著暖和。
早睡早起 冬季夜長,人們不可過分熬夜。每當到了夜間10~11點就應上床睡覺,到早晨到了6~7點就應按時起床。古人雲,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養陰氣,後者對健康不利。
開窗通風 寒冷的冬季,人們常常將門窗關得緊緊的,這種做法使得屋子內充滿二氧化碳和廢氣,對人的健康十分不利。因此,即便是異常寒冷的寒冬臘月也要注意定時開窗,以便排放二氧化碳和廢氣,提高氧氣濃度。同時,讓陽光照射進來,增加室內負離子含量,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運動鍛煉 寒冷的冬季使許多人長時間呆在家中,不外出或很少外出參加運動,其結果是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力都有所下降,經常感冒。因此,冬季也要加強鍛煉,只要不是刮大風的日子就可外出鍛煉,這樣對保持健康有益,可少生病或不生病。

樂觀向上 冬季受到使用火爐、暖氣、氣候乾燥等方面的影響,人容易「上火」,情緒也易發生變化。中醫認為怒則氣上,擾動陽氣。因此,冬季要注意情緒調節,平日要注意保持樂觀情緒,而當遇到不順心之事要注意保持冷靜,不要輕易生氣、發怒,以避免焦慮和抑鬱等負性情緒。
涼水洗臉 冬季天冷,多數人喜歡用熱水洗手、洗臉,這是沒有錯誤的;但採用涼水洗手、洗臉,這卻對身體非常有益。研究表明,冬季堅持用涼水洗手、洗臉,可增強耐寒抵抗力,對適應環境變化有所幫助。

與冬至的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