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重要性?
在當今世界,健康已成為最熱門的話
題,大多數人已經認識到了養生保健的重
要性,尤其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以後,人
們逐漸認識到了健康和生命的真正價值。
其實,健康和生命是最大的財富,也是無
價的。
2、養生的重要性,為什麼要養生
現代社會,環境污染、生活壓力大,工作節奏快,很多人由於不懂得保養健康copy,年紀輕輕身體就出現這樣或百那樣的問題。
養生,並不是老年的時候才要做,也不是生病了才要做,而是在年輕、健康的時候,就要有這種觀念,這樣才能有一個好的身體,延長自己的壽命。沒病並不等於健度康。
3、養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養生最重要的就是按時。
1、按時休息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是在感到十分累之後才會去休息睡覺。這樣的做法是非常不正確的,不能再勞累過後才去休息,平時要做到勞逸結合。
過度的疲勞為疾病留下了隱患。而工作一段時間就休息一會,注意勞逸結合,不僅會很快消除疲乏感,還能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人體的陰陽氣血也可以得到調整平衡。
2、按時鍛煉
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和骨質增生等老年病已呈年輕化趨勢,即青壯年患者日益增多,青年脂肪肝患者的增加更是驚人,這些都與他們不鍛煉、吃得過多和喝酒過多有關。所以,青年人應該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每天按時鍛煉,養成習慣,對健康大有裨益。
3、按時喝水
感到口渴的時候才去喝水,這時已經遲了,喝水要平時帶著喝,不能再渴的時候再去。經常喝水的人比老不喝水的人患上結石的幾率要小得多。
而且,還對心肌梗死和中風等嚴重疾病有預防作用。因此,老年人、動脈硬化、高血脂、血液黏稠、冠心病和中風病人,以及對水相對需要較多的孕產婦、青少年和嬰兒,更應該養成經常飲水的習慣
4、按時體檢
每年的健康查體中,經常發現相當多的嚴重疾病患者,如肝炎、肺結核、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等。其實,許多疾病光靠自我感覺是很難早發現的,只有定期去醫院進行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從而早期治療。所以,要定期去醫院體檢。
5、按時如廁
很多人都是當便意明顯時才去廁所,甚至有便不解。這樣做對健康極為不利,大小便在體內停留過久,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過度充盈而受到損害,甚至也可能引起糞便和尿內的有毒物質被人體重吸收,導致「自家中毒」。因此,應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尤以晨間為好。定時解大便可防治便秘,並可減少大腸癌的發病機會,對痔瘡病人也有益處。
6、按時睡覺
晚上不能熬到自己非常困的時候才去睡覺,這樣容易是身體機能退化。要做到按時睡覺,不能熬夜。
7、按時吃飯
生活中有一些人不是按時就餐,而是不餓不吃飯。這種做法容易損害胃,也會削弱人體的抗病能力。因為食物在胃內僅停留四至五小時,人感到飢餓時,胃早已排空,胃黏膜此時會對胃液進行「自我消化」,容易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潰瘍。
4、養生到底有多重要??
養生講「三分調,七分養」,是指人體臟腑失調的時候,雖然用特別的食品、保健品或葯物進行調養,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還有七分,是要通過在日常睡眠、飲食、情志、運動等諸方面養成良好習慣,使人體盡快恢復平衡並保持平衡。如果您想臟腑平衡、身心安康,就必須順應天地自然的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做到「和於陰陽,調於四時」,而能「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睡眠到底有多重要呢?
1、戰國時名醫文摯對齊威王說:「我的養生之道把睡眠放在頭等位置,人和動物只有睡眠才能生長,睡眠幫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養生的第一大補,人一個晚上不睡覺,其損失一百天也難以恢復。」
2、清代醫家李漁曾指出:「養生之訣,當以睡眠居先。睡能還精,睡能養氣,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堅骨強筋。」
3、老百姓常講:「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覺補。」人要順應自然的規律,跟著太陽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養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不要跟太陽對著干。
曾國藩在他的《修身十二法》里特別提到一個觀點:他每日靜坐四刻,體驗來復之仁心,不管再忙、再累,他每天都要抽出四刻靜坐,靜坐可能是盤腿的,可能就是坐著的。曾國藩用這種方法去體會全部涅盤寂靜之後,能量重新煥發出來。
5、養生的關鍵是什麼?
1.養氣
所謂養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調養健全人體各臟腑之功能。二是注重精神的保養調節。後者尤其重要。《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但在實際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志閑寡慾、情緒安定、不妄想貪求而形神兼養者,是很不容易的。這就必須長時間的性格修養,使正氣和調順達,這樣病邪就無從所入。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孟子曾說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只要順從自然,內無雜念紛擾,安靜樂觀,怡然自得,這樣形體就不易衰老,精神也不易耗散了。以上是指精神上的養氣之道。在形體上,又要注重保養人體的正氣。即保證五臟之氣健旺,特別是保養脾胃之氣及腎氣。因為腎為人體先天之本,其精氣主持人體生長發育及盛衰,腎中精氣旺盛,不使安泄,這樣才使人體健康強壯,才能益壽延年。再者,脾胃是後天之本,是維持先天之精氣充足的根本來源。所以要飲食規律,切勿暴飲暴食;定時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健全。
2.調飲食
飲食不分精、細、粗、劣,都有其一定的「營養精微」。《內經》中所言「美其食」,並不是指食物的精美,而是講無論食物的精粗,食之皆為甘美,所以不偏食、不妄補、不過量是飲食調節的重要一環。此外,飲食的調節要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以求與自然界相適應。如夏季氣候炎熱而濕重,飲食上就要少食辛辣油膩厚味之品,宜甘寒清淡,如西瓜、黃瓜、鮮藕、青菜等。可用綠豆湯加冰糖代茶飲,既能清熱解毒,又可利濕。
3.運動
人體的氣血運行,飲食的消化,都是運動。運動,可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改善氣血的運行,提高人體抗病能力,延緩人體的衰老,即常言所說的,「生命在於運動」。
4調情志。是養生重要環節之一。
6、養生方法有多重要?
科學家研究發現,原則上人至少可以活到120歲,但現實中的情況卻並非如此,人往往過早死亡。有些人雖然依靠醫學的進步,能夠活到100歲的高齡,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而要活到120歲就更加艱難了。據2002年一項調查資料顯示,全世界只有41位老人超過110歲。
那麼人類到底能夠活多長呢?生物學專家認為:人的生命周期是由最後一顆牙齒長成時間來計算的,也就是說一般人的生長期應該是從20~25歲開始,而哺乳動物的生理壽命應為其生長期的5~6倍,所以人的壽命最短應為100歲,最長可以達到150歲,而120歲則被公認為人的正常壽命。如果這樣的話,65歲以前的人屬於中年人,而65歲到74歲只能算是中老年人,只有到了75歲才能算是正式的老年人,90歲以上則是高齡老年人。
但是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活到120歲。據統計分析,人類平均壽命只有70歲,整整少活50歲。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人類壽命縮短?
相對於120歲的高壽而言,現在大多數人都屬於過早死亡,因為「提前」得病是當今社會普遍現象,也是導致人類壽命縮短的重要原因。而人類過早得病,除了由於環境破壞而引起之外,更重要的是人類自身缺乏養生的觀念所致。所以女性在保持個人健康時應該樹立正確的養生觀念,只要方法得當,人是可以長壽的。
據美國專家調查分析發現,女性的平均壽命要比男性長6~7年。在日本,女性平均壽命約85歲,男性則只有79歲,女性壽命平均比男性長6歲。盡管世界各國男女壽命差別各異,但調查結果顯示一般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長。
對於:女性長壽的原因,眾說紛紜。有專家認為,雌激素是女性長壽的重要原因。因為血壓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使血管變硬造成動脈硬化,甚至阻塞血管,引起高血壓等疾病導致人類過早死亡。而雌激素能夠參與脂肪代謝,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能有效防止老年性疾病的發生。即使女性閉經後雌激素減少,其數量還是多於男性,這使女性能夠有效地抵抗動脈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的侵擾。
女人長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睡眠質量高過男性。事實上很多疾病都和睡眠不足有關,睡眠不足也是導致男性壽命縮短的重要原因。據醫學專家研究,65歲後的男性深度睡眠時間會減少80%~90%,而在這個年齡的女性深度睡眠時間只減少10%左右。總體而論,女性的睡眠質量超過男性。
另外,一些生活習慣也會導致人類壽命縮短,比如吸煙、酗酒等,往往會讓疾病過早纏身,導致提前死亡。
長壽是人類的願望,中國古代帝王曾經為了長壽而大費周折,其實健康長壽不是靠「仙丹」、「靈葯」,而真正有效的只有良好的養生之道,也就是關於健康長壽的正確觀念和方法。女性在保持自身健康的時候,應該樹立科學的觀念,才能為自己的生命注入活力,保持自己的青春和美麗。
7、養生的重點是養什麼
中醫養生學的核心就是保養元氣,只有元氣足,身體才能健康,人亦才更長壽。
天人合一 調於四時
元氣來源於先天父母,靠後天水谷精微滋養,以調節、維持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全過程,元氣盛,人之輕病可不葯而愈,重病可配合葯物或療法戰勝疾病。如元氣衰敗,雖有效治療,亦難免死亡。
中醫認為,人要適應自然氣候的變化,否則就會生病,甚至死亡。中醫學叫「天人合一」,也叫「天人相應」。人的健康長壽,是不能違背自然氣候變化規律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要注意適應四季寒、熱、溫、涼外,還要注意避其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氣,更要注意防範反常之氣,這種季節氣候大氣反常所致之病叫做時令病。
如何避免反常之氣致病,首先應「動作以避寒」、「隱居以避暑」等,同時更要心理舒暢,無雜念妄想,勿勞心神,保持機體元氣抗病功能。這些預防措施對於老年或體弱多病之人,更為重要。這也叫調於四時,和於人體。適應季節氣候之突變,是中醫學養生之道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情志安寧 氣血通暢
中醫認為,生命活動,貴在氣血通暢,所以「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便是中醫治病的大法。影響氣血不暢的主要因素,就是心情不快,情志不寧。情緒安寧,可使氣血運行保持動態平衡,反常的情志,可使氣血運行逆亂。據統計,長壽健康者90%以上都具有溫和、開朗、樂觀的性格。中醫學將人的情志區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個方面,也叫「七情」。七情太過就要情志不寧,損傷人體元氣和功能。七情又分別與人體五臟各有所關,如過怒傷肝、過喜傷心、過悲傷肺、憂思傷脾、驚恐傷腎。如過怒傷肝,可導致肝臟疏泄條達和動升的生理功能失調,肝氣郁而化火上逆,出現頭暈、頭痛、心煩、急躁、口苦等病症。肝氣郁滯日久,又可導致機體有關臟器的關系失衡。首先會影響脾胃,出現胃病。臨床常見的高血壓病、眩暈病、膽囊炎、各種胃炎、神經衰弱等多種病,大都是由情志不寧而引起的。可見情志和人體生命健康關系多麼密切。所以情志的安寧,是中醫養生之道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
動靜結合 形神合一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鍛煉,可強筋壯骨,增強機體功能,使人健壯。但活動鍛煉,必須動靜結合,形神合一。如鍛煉活動時,心神不靜,胡思亂想,反而促使氣血紊亂。只有形神合一,相互為用,互相依存,才能使人元氣充足,健康長壽。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等,無一不是既要形體活動,又要思想入靜,達到形神合一的。可見運動鍛煉,形與神俱,形神合一,是中醫學養生之道的重要環節。
飲食有節 保護脾胃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體生命活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但飲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又必須依賴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完成。人體各部分組織器官無不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輸布水谷之精微,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動。故養生十分強調重視保護脾胃。實踐證明,長壽又健康的老人,都是飲食好、脾胃健的人。同時脾胃功能健全,又可增加人體元氣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漢末名醫張仲景亦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歷代醫家在治療預防疾病和養生保健方面,都十分重視調理脾胃。
脾胃之功能損傷,可來自多方面原因,如氣候的突變和精神刺激等等,但主要在飲食方面,暴飲、暴食、過食生冷肥膩之品,或過飢過飽、飲酒過度等,均可損傷脾胃。金元時代名醫李東垣亦指出:「脾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諸病之所由生也。」飲食方面最好能做到定時、定量、定性,早飯宜吃好、午飯可吃飽、晚飯要吃少,保護好脾胃。
中醫對食品種類亦非常重視。如《素問·臟器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說明人以米、麥、谷、豆等類為主食,再輔助吃一些水果,肉類少吃為益,多吃些蔬菜以補充飲食。現代科學對人體營養方面研究提出:主食宜粗細糧搭配,吃飯宜七八分飽,不甜膩,多食蔬菜,適當吃些水果、瘦肉、蛋類、魚蝦等品,保證人體需要的蛋白質、各種微量元素等營養,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中醫養生還有食療、葯膳等,可適當選擇。
益腎固精 全真養形
腎臟為人體重要臟器之一,中醫學稱腎為「先天之本」,腎氣旺盛,可使人精氣充盛,生殖力強,思維敏捷,筋骨強健,耳聰目明,年老而精力不衰。故歷代中醫學家都主張將益腎固精作為保健強神益壽延年的養生重點。有人雖年逾古稀,但仍耳不聾、眼不花、發不落、齒不脫、精力充沛,都與腎固精足有關。相反也有人年不過花甲,卻未老先衰。造成腎精虧虛的原因很多,最常見且易造成腎虧的是青中年時期縱欲過度,妄想勞甚,不知養生所致。所以中青年時期不知固腎養生,病已造成,想補救已悔之晚矣。因此,要想健康長壽,年老不衰,青中年時期就要房事有節,清心寡慾,注意益精固腎。
中醫學養生之道,幾千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理論,想達到精、氣、神充沛,既長壽又健康,難度雖有,但如能做好以上五個方面,是完全能實現的。的疾病與健康,衰老與長壽都和很多的飲食有關,除了外界的一些因素之外,我們自身和長壽的關系尤為重要,而尤其是對元氣的保養至關重要,中醫養生學的核心就是保養元氣,只有元氣足,身體才能健康,人亦才更長壽,那麼我我們應該如何保養元氣呢?
老人如何養生
起居養生
秋季睡眠養生應分早秋、中秋、暮秋三個階段來調整作息時間。現在已過了初秋,到了中秋和暮秋,就應該本著避潮濕、避寒涼的原則,採用早睡早起的方式,順應自然界的變化,早睡滋養陰氣,早起順應陽氣。秋季睡眠養生的早起,能夠使人提前覺醒,精力充沛,從而避免秋乏的發生。一般來說,秋季以晚9點至10點入睡,早晨5點至6點起床比較合適。
秋天天涼了也要保持居室經常通風,當室內外溫度相差10℃時,15分鍾即可將室內空氣交換一遍。少在居室內吸煙,以減少污染,廚房最好安裝換氣扇,庭院、室內可養些花草,以調節空氣濕度。
秋天防靜電傷身。為了防止靜電的發生,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室內要勤拖地、勤灑些水,或用加濕器加濕;要勤洗澡、勤換衣服,以消除人體表面積聚的靜電荷。發現頭發無法梳理時,將梳子浸入水中片刻,等靜電消除之後,便可以將頭發梳理服帖了。對於老年人,應選擇柔軟、光滑的棉紡織或絲織內衣、內褲,盡量不穿化纖類衣物,以使靜電的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
「秋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遇冷不穿衣」。當天氣驟然變冷時,適當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反而會招災惹病。「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感寒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嚴嚴實實。「秋凍」的另外一層意思是,晚秋可適當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但要以自己能接受為限度。
飲食調理
1、防寒溫里。每日的早餐,用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煮粥配大棗和乾薑、核桃仁、甜杏仁、葡萄等,也可以食用豆漿、胡辣湯、羊肉湯、醋熘白菜、糖蒜等。
2、排濕祛風。遇有風雨陰濕天氣或者體內有濕、大便稀的情況,老年人應增加祛風排濕的飲食,如選用大米、扁豆、紅小豆、薏米、蓮子、栗子、蔥、姜、花椒、茴香、丁香、胡椒等。
3、潤燥滋陰。在乾燥天氣或口乾舌燥、大便乾的情況下,老年人應選擇潤燥滋陰的飲食,此類飲食品種能增強免疫力,可選用全麥面、小麥仁、豆芽、豆漿、花生、芝麻、紅薯、山葯、南瓜、蘿卜、白菜、蓮菜、百合、木耳、梨、蘋果、葡萄、枸杞、大棗、甜杏仁、甘蔗、蜂蜜、鴨蛋、蒸雞蛋羹等。
4、收斂陽氣。在飲食中適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醋等酸味食物可收斂陽氣,若無風寒天氣或體內沒有涼寒,老年人應盡量少用或不用解表發汗的食品,如大蔥、生薑、辣椒、芥末等。
5、五味調和。這是健康的八大基石之一,老年人應注意如下關系:辛辣味與酸味或者苦味是相互制約的;甘甜味與鹹味或者酸味是相互制約的;鹹味與苦味或者甘甜味是相互制約的等。
精神、運動調養
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秋令肅殺,自然界凄涼的景色容易導致老年人悲觀傷感的消極情緒。研究發現:不良的心理刺激,會抑制人體免疫防禦功能,易致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紊亂,從而導致許多疾病叢生,因此,老年人應特別注意精神保健。
秋季陽光和煦,原野金黃,秋高氣爽,是老年人閉目養神、收聚精銳的大好時光,此時老年人宜到公園、郊野、山林等林木繁榮、寧靜優雅之地,做做閉幕養神的氣功。閉目,先眼肌放鬆,再面部放鬆,心胸噴涌而出,眼睛也即會有神。許多名人學士在繁忙緊張的腦力勞動之餘,做做閉幕養神功,即可收到養精蓄銳之奇效。
另外秋天是旅遊登山的黃金季節,老年人可以結伴去野外山鄉,登高遠眺,飽覽大自然秋花爛漫、紅葉勝火等勝景,一切憂郁、惆悵頓然若失,愉悅和諧的情緒會使您煥發出青春般的活力。
8、養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養生,顧名思義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通過保健方法、方式達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而延年益壽的活動。也就是要做到未病先防。如果養生,按照中醫的理論,要根據四季的變化來順養身體。中醫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意思是春天是萬物復甦、柳樹發芽、河水解凍的季節,是天氣開始轉溫的時候,在人體就是陽氣開始生發的時候。陽氣還比較弱小,就像未成年的孩子一樣,各個機能還未成熟,需要倍加呵護,避免受到傷害。人體的陽氣也需要保養,不要克伐,所以穿著打扮應以保暖為第一要務。天氣雖然開始轉溫,但還是比較冷,如果這時候過早減除衣服,人體未成熟的陽氣就會受到傷害,在夏季就容易得病。同時春季還要注意養肝,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如果情緒不穩定,容易發怒煩躁就會出現肝病,比如上消化道出血,比較多見。這就是由於多怒傷肝,肝氣犯胃所導致的。另外,飲食上要注意清淡,讓陽氣順利的生發。還要注意多運動,柳樹發芽、萬物復甦都是在動的,一年之計在於春,運動可以幫助生發陽氣,陽氣充足,一年的身體就會健康。到了夏季,陽氣是最旺盛的時候,就像人到了青壯年時期,更要注意保持這種狀態,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出汗就是新陳代謝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排泄垃圾、積蓄力量的時期,不要過度的貪涼。如果違背季節的特性,會造成適得其反,人體的汗不得出,寒濕之氣就會在體內停聚,到了秋冬季節就容易出現腹瀉、慢性咳嗽等病。而到了秋冬季節,是陰寒之氣佔主導、陽氣內斂的時期。秋天農作物開始成熟收獲,俗話說的好,金秋季節是收獲的季節。冬天是萬物封藏的時期,動物開始休眠,農作物也開始休眠。但是休眠、封藏是積蓄能量的時期。人也需要休養生息,保養人體的精血、津液。應該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宜進食溫補食物,要情緒平和,安靜自如,減少各種的慾望。
9、養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養生最重要的就是按時。
1、按時休息
2、按時鍛煉
3、按時喝水
4、按時體檢
5、按時如廁
6、按時睡覺
7、按時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