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唐朝養生

唐朝養生

發布時間:2020-04-30 09:21:51

1、古人選什麼樣的健身方式 唐朝人竟喜歡按摩

秦漢時期崇尚「健身操」
《後漢書》:「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
先秦時期,古人健身以「修身養性」和「延年益壽」為主題,即「順時養生」。到了漢魏時,又加入了「運動」元素—— 「做體操」。
漢魏時期,古人最熱衷的一項體操叫「導引術」,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帶有醫療保健功能的健身操。導引又稱「道引」,它是氣功的一種早期形態,在先秦文獻中已出現。《莊子·外篇·刻意》里即有這樣的說法:「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彭祖是傳說中的壽星,也是古代最有影響的健身養生達人。
但導引成為流行健身方式應該在秦漢及以後。《漢書》、《後漢書》記載的名人中不少都習練導引術。如西漢開國功臣張良便很欣賞導引,《史記·留侯世家》稱,張良「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乃學辟穀、道引、輕身」。導引術到底是什麼樣的健身操?上世紀70年代,從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一幅彩繪帛畫,讓現代人才看到了真實動作圖。帛畫上描繪了44個正在做導引的人物形象,還標注有簡單的動作說明。
導引術比較復雜,東漢末期出現了簡化版健身操「五禽操」。五禽操又稱為「五禽戲」,《後漢書·方術列傳》記載,其發明者為東漢末著名醫家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姿態創編而成,身體不舒服時,做做五禽操就好了:「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飲食。」
模仿動物動作的五禽操其實是現代人所說的「仿生健身法」,先秦時已有記載。《莊子·外篇·刻意》即稱:「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所謂「熊經鳥伸」,就是像熊攀援一樣引體,如鳥樣伸腿舒展。
「仿生健身法」此後成為中華保留養生手段,宋朝時出現的「八段錦」、「十六段錦」,清朝出現的「太極拳」,都含有仿生動作。
唐代青睞「干浴」
《千金冀方》:「平日點心飯後,即自以熱手摩腹」
古人的健身理念到唐朝時已十分成熟,可選健身方式已相當豐富,如服食法、居處法、調氣法……都是當時流行的健身養生手段。值得一提的是,現代滿大街都可以看到的「保健按摩」,唐朝時就流行了。
按摩又叫推拿,本是中醫治療手法之一,在先秦名醫扁鵲生活的時代已用來治病。《史記·扁鵲列傳》所記載的「案扤[wù]毒熨」,就是按摩、葯敷方法。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中,也發現了捶背、撫胸、搓腰、揉膝等典型的按摩動作。
南朝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一書中,設有「導引按摩篇」,稱按摩術為「干浴」:「夜欲卧時,常以兩手揩摩身體,名曰干浴,辟風邪。」按摩雖然不是唐朝人的發明,但唐朝人十分喜歡是事實,這或許與唐朝時生活條件好,人們講究生活質量有關。唐朝著名醫家、健身達人孫思邈便十分推崇按摩術,將之發揮為日常健身養生方法。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養性》中,記錄了兩種當時流行的按摩術,一是域外傳來的「天竺國按摩」,一是本土發明的「老子按摩法」。這兩種按摩均是自我按摩,「天竺國按摩」只有18節(十八勢),對老人保健特別有效果,「但是老人日別能根據此三遍者,一月後百病除,行及奔馬,補益延年,能食,眼明輕健,不復疲乏。」
按摩分主動(自我)按摩和被動(他人)按摩,被動按摩是由掌握一定技巧的人幫助按摩。唐朝最擅長按摩術的是孫思邈本人,據說他活了100多歲。《千金冀方》記載,孫思邈有「食後摩腹」習慣:「平日點心飯後,即自以熱手摩腹。」
按摩在各個部位均可進行,如摩頭、摩面、摩足、摩腿等,其中「摩腹」最受青睞並為後世所傳承,清方開輯《延年九轉法》即是以按摩腹部為主的健身方法:「摩腹之法,以動化靜,以靜運動……妙應無窮,何須借葯燒丹,自有卻病延年實效耳。」此法又稱「仙人揉腹」,每法均有圖和解釋,故又稱《祛病延年圖說》。
到明清時,保健按摩已和現在一樣,成為大眾健身方法,明清浴室、理發店都可提供按摩服務。
宋代熱衷於「安步以當車」
《蘇東坡全集》:「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
據《戰國策·趙策四》「趙太後新用事」條,先秦時趙國大臣左觸龍就是採用步行方式恢復身體健康的,「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於身也。」
從馬王堆漢墓中發現的古籍來看,秦漢人對於行走的認識相當深刻,出土的《養生方》便有「走」方、「疾行」方。疾行即跑步,健身方法之一是:「行欲毋足痛者,南向禹步三……」大概意思是, 想長時間行走腳不疼痛,就要面向南走「禹步」,禹步正是一種仿生行走姿態。
步行宜在早上進行,《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即提倡:「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晨練的同時,古人也有「晚課」,利用飯後睡前時間散步,這有助於入眠。《紫岩隱書·養生》稱:「每夜入睡時,繞室行千步,始就枕。」
兩宋時,步行更受到許多名人的格外青睞,北宋有個叫張方平的「天下奇才」,曾在南京(江寧府)做過官,他便有晨練習慣,每天早上要步行五里,長年如此。據《宋史·張方平傳》,他活到了八十五歲。另一才子蘇東坡比張方平更愛晨練,每天早上跑步。據說每次跑10里,出汗方止。據《蘇東坡全集·策別十七首》,蘇東坡認為,「是故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於寒暑之變,然後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據明王如錫編《東坡養生集》記載,蘇東坡認為自己的長壽秘方有四,其中之一是「安步以當車」,安步,「緩行也」,就是散步。
蘇東坡也是位健身達人,他使用過的養生術被稱為「蘇子術」、「坡仙功」,有一種「香泉養生功」主要由「步息」、「卧息」、「爬功」、「橋功」套路組成,其中的「步息」,就是結合行走開展的。
但如果天氣不好或空氣有污染時,古人並不提倡晨練。明沈仕《攝生要錄·行立》即有類似觀點:「大霧不宜遠行。」
明清時期盛行「習武」
《義和團檔案史料》:「良民農隙講武,練習拳棒」
與以前各個朝代相比,自元代開始,中國人的健身方式出現新的變化,習武成為首選。所謂「習武」即習練武術。武術有廣義與俠義之分,廣義上「止戈」手段都屬武術;俠義僅指徒手相搏技術,靠肢體動作完成。如果再縮小一下外延,武術即「拳術」,不懂拳法,就談不上會武術。明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便認為,「其拳也,為武藝之源。」
明清時,武術能成為盛行的健身方式與元朝的禁武政策不無關系。元朝嚴禁中原民間私藏武器,家裡連菜刀都不能隨便擁有,這使徒手搏鬥技術在民間悄然普及。
明朝則直接推動了武術的發展。從軍隊到地方,都支持習武。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卷四「論兵緊要禁令篇」中便稱:「凡武藝,不是答應官府的公事」,而是「防身立功,殺賊救命,本身上貼骨的勾當」。
明朝時,各種武術流派也因此應運而生,出現了「十八般武藝」,且各具地域特色。既有「南拳」和「北腿」之分,也有「內家」與「外家」之別。如今深受習武之人推崇的少林、武當、峨眉等三大武術流派均是在明朝時成熟起來的,如少林武術,當時即已天下無雙,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稱:「河南少林寺拳法,天下所無,其僧遊方者皆敵數十人。」
清朝的「禁教不禁拳」政策更將習武風尚推到了極點。據《義和團檔案史料》,光緒二十六年四月,直隸總督榮祿在奏摺中曾寫道:「良民農隙講武,練習拳棒,自衛身家,原為例所不禁。」
清朝「不禁拳」的本義並非出於「增強人民體質」的考慮,而是為「禦侮」和「防賊」,但客觀上卻推動了習武健身運動的發展,現代最為流行、廣受歡迎的「太極拳」就是清朝時出現的。
這股「習武」之風,一直影響到今天民間的健身風尚。值得注意的是,在習武的同時,明清人還愛「練功」健身,西方人稱中國武術為「中國功夫」,便與此有關。

2、唐朝御方養生會所有哪幾個店

唐朝養生可以說是養生屆最爛的一流,不管開幾個店,做腳底按摩,都是50歲的阿姨級別,這就算了,有次本來就是去養生的,但是給你單泡水半個小時,然後就按半小時腳,期間連茶水都沒有上,也不問,中間給剪指甲,年紀大眼睛估計視力也不好,媽的剪刀剪刀肉里去了專,痛得……每個屬腳才15分鍾,也沒有按頭,按肩膀,按腳也按得是不痛不癢,我第一次遇到這么不要臉的足浴店。不過唐朝的管理水平差向來是出了名的。

3、大唐沐足的單人養生泰式有特別內容嗎

單人間啊!!!或者要個泰式房也特別舒服哦!

4、唐朝養生有沒有調情

唐朝養生可以說是養生屆最爛的一流,特別是東葛路那家還是總店,去腳底按摩,都是百50歲的阿姨級別,這就算了,本來就是去養生的,但是給你單泡水半個小時,然後就按度半小時腳,期間連茶水都沒有上,也不問,中間給剪指甲,眼睛估計視力也不好回,媽的剪刀剪刀肉里去了,痛得……這種地方的水平你還想去調情,服務太差了。不過唐朝的管理水答平差向來是出了名的。

5、唐代飲食文化上的養生風潮表現有哪些?

道教作為世界上唯一以養生為宗旨的宗教,它的勃興,極大地推動了養生文化的發展。唐代的養生風潮,在飲食文化上的表現有三:其一,葯膳和葯酒大量出現;其二,用水果養生美容成為時尚;其三,飲茶的普及。

6、唐朝有什麼吃喝的東西?

1、荔枝

由於楊貴妃親自為這一奢侈品代言,荔枝美名傳揚天下。在作為唐朝政治文化中心區的黃河流域,富貴人家都把能吃到荔枝當成炫耀的資本。

2、櫻桃

唐朝人也叫「含桃」。說它有文化品位,因為在北方地區,櫻桃是一年中最早成熟的水果之一,被稱為「初春第一果」。

每年櫻桃季到來的時候,朝廷用它來供祖宗薦廟,皇帝帶著大臣在皇家櫻桃園里搞採摘、專門開宴席品嘗,還向近臣賞賜櫻桃作為一種榮寵象徵,受賞的大臣要隆重地寫詩做文章答謝皇帝,誇耀自己有面子,像王維、韓愈、白居易這樣的大手筆都寫過。

3、蒸梨

梨子在唐朝北方,是比較常見的水果,但唐朝人喜歡吃的卻是蒸熟的梨。

4、李子

唐朝人經常叫「綠李」和「苦李」,也是北方常見的水果,最有名的是洛陽出產的「嘉慶李」。

5、石榴

據說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中原的外來水果,在唐朝也是各地普遍種植的,很受喜愛。石榴子晶瑩可愛,口感甜潤,花型美觀紅艷,唐朝人喜歡用石榴的圖案來代表「多子多福」,美女們穿的紅裙也經常被稱為「石榴裙」。

(6)唐朝養生擴展資料

唐代的長安是當時世界文化的中心,為各民族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便利。胡族和漢族傳統的飲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食肉飲酪」開始成為漢唐時期整個北方和西北地區胡漢各族的共同飲食特色。

日常吃的蔬菜,大約有160多種。但在比較常見的百餘種蔬菜中,漢地原產和從域外引入的大約各佔一半。在漢唐時期,中原內地通過與西北少數民族交流,引入了許多蔬菜和水果品種,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調味品有胡椒、沙糖等。與此同時,西域的烹飪方法也傳入中原。

在漢代傳入的諸種胡族食品到魏晉南北朝時,已逐漸在黃河流域普及開來,受到廣大漢族人民的流傳,其中尤以煮或涮羊、烤全羊最為典型。

漢唐時期也是中國傳統飲食方式逐漸發生變化的時期。東漢以後,胡床作為一種坐具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漸被普遍使用。由於坐胡床必須兩腳垂地,這就改變了漢族傳統跪坐的姿式。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的傢具新變化,到隋唐時期也走向高潮。

這一方面表現為傳統的床榻幾案的高度繼續增高;另一方面是新式的高足傢具品種增多,椅子、桌子等都已開始使用。桌椅出現以後,人們圍坐一桌進餐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唐朝與域外飲食文化的交流非常多,人們的物質生活都有一種崇尚西域的風氣,飲食風味、服飾裝束都以西域各國為美,崇外成為一股不小的潮流。當時的長安,胡人開的酒店也較多,並伴有花枝招展的胡姬相陪,李白等文人學士常入這些酒店,唐詩中有不少詩篇提到這些酒店和胡姬。酒家胡與胡姬已成為唐代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7、唐朝宮廷的飲食起居是怎樣的

在唐代,皇帝制度達到成熟,宮廷之中的飲食起居都有成套 禮儀和規矩。宮中有專門掌管御膳的機構尚食局,屬殿中省,設置奉御、 直長、主食、主膳和食醫等官,由宦官擔任。作為技術官主食有 16人,而主膳多達840人。同時後宮宮闈中還專設尚食、司 膳、典膳、掌膳等官。他們負責日常把飯菜食品從采購食料到灶台炒制,再到分別食類,向各殿分發等各項工作,一定要把飲 食准時、安全地送到皇帝和後妃們的眼前。宮中非常講究飲食的豐富、新鮮、衛生及養生作用,不但天下山珍海味可以隨時供 應,而且食醫門會根據氣候節令搭配食譜,調配各種合適的食平時皇帝居住在太極宮,這里位居宮城正中,外側有郭城從 東、南、西三面環抱,猶如眾星拱月,襯托出皇帝高高在上、與眾 不同的地位。太極宮中的太極殿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 稍北有兩儀殿是皇帝休息和接見大臣的地方;向南正對宮城正 南一門承天門,門前橫街寬廣,是一個開闊的廣場,可以聚集萬 人之眾,因而就成為皇帝舉行朝賀、慶典和接見外使、百姓的地 點。宮城後半部分稱作寢宮,是皇帝日常娛樂、寢宿之處。內設 諸多宮院,各居後妃以服侍皇帝。該處管理最嚴,侍衛守護,黃 門監督,臣民不得無故入內,即使百官應召入宮也要詳細記錄下 其姓名、官爵、年貌等,並驗證牌符,以防假冒。寢宮往後出玄武 門是皇家禁苑,這里可不像北京故宮里的御花園那麼狹小,而是 綿延百里,極盡山水園林之美,是皇帝和後妃們休閑娛樂的洞天 福地。

8、唐朝的飲食文化

北朝時,嗜好奶類製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習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據此可知,唐中期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上升。

與唐朝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