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養生方

中醫養生方

發布時間:2020-04-30 04:09:04

1、中醫養生都是養的什麼?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 未病先防、未老先養。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
4. 動靜有常、和諧適度。
養生法則
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
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延長生命
《黃帝內經》在開篇《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系功能衰退和壽命的問題:「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神農本草經》則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聶文濤在《求索神農智慧》一書中指出:中醫學和中葯學的發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經驗積累,而是大量先哲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進行的探索。
《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上古天真論中的養德,主要是體現在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於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而長生不老和福壽無疆的理想境界,必須是從生活方式病和社會方式病入手轉變,必須從人類的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根本點改造好,將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負增長的下士,力挽狂瀾地改造好和奮起直追,將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比較優越的上士們一起,向賢人、聖人、至人、真人、神聖人的福壽無疆境界利己利他,這就是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學革命成果。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2、中醫養生方法(有葯方的)

這是非常好zd的一個資料內,自己好好容留著學習吧
http://belljay.blog.china.com/200908/5082766.html

3、中醫養生七良方

你必須知道的中醫養生七良方

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中醫葯學在與疾病和衰老的長期斗爭中,找到了許多簡便易行的延年益壽的良方要訣,這些良方很實用,很值得大家學習與借鑒。

你必須知道的中醫養生七良方
■頭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
頭為精明之府,人體之重要12經脈和40多處大**位,以及十多個特殊刺激區均會聚於頭部。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銀針,對這些穴位和經脈進行所謂針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勤梳頭的確是一項積極保養人體精、氣、神的簡便易行的長壽保健對策。

■腳底為第二心臟,常搓湧泉益健康
中醫學認為腳上的60多個穴位與五臟六腑的12條經脈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布滿了相關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區。但由於腳底部離心臟甚遠,抵抗力低下,是人體的先天薄弱環節,客觀上為寒濕邪氣的侵襲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說腳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顯得尤為重要。經常溫浴後搓湧泉穴,可去病延年。

■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醫認為,唾液是人體精華,貯於丹田,再化津還丹,遂成精氣,起到和脾健胃、濡潤孔竅、潤澤四肢五臟、強腎補元、滑利關節、補益腦髓的作用。所以常咽唾液是有一定道理的。
日撮穀道一百遍,治病療疾又延年
穀道,又稱肛門。撮即上提收縮也。通俗地講,就是做收縮肛門的動作。孫思邈在《枕中方》中規勸世人「穀道宜常撮」,認為肛門周圍的肌肉應時常處於運動狀態,才能養生健體,尤其對防治痔瘡有特別療效。

■人之腎氣通於耳,扯拉搓揉健身體
中醫認為,耳為腎之上外竅,雙耳靈健則腎經通,腎氣充足,腎精盈滿,則聽覺靈敏。扯拉、按摩、搓揉、點捏耳朵,實際上就是對雙耳進行各種形式的物理刺激。

■消疲健美伸懶腰,血運暢通最為高
所謂伸懶腰,就是指伸直頸部、舉抬雙臂、呼吸擴胸、伸展腰部、活動關節、鬆弛脊柱的自我鍛煉。

■安心靜坐延年壽,調身調息加調神
醫學研究表明,情緒與健康二者緊密相連。凡情緒樂觀開朗之人,可使其內臟功能健康運轉,增強對外來病邪的抵抗,同時在平靜的情緒狀態下,方可從事持續的智力活動。因此,古人的攝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養神。

■提高睡眠四大寶
中醫睡眠機制是:陰氣盛則寐(入眠),陽氣盛則寤(醒來)。所以夜晚應該在子時(21-23點)以前**,在子時進入最佳睡眠狀態。因為按照《黃帝內經》睡眠理論,夜半子時為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際,稱為「合陰」,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陰主靜,所以夜半應長眠。
提高睡眠質量有四大法寶。首先是提倡睡子午覺。「子、午」時候是人體經氣「合陰」及「合陽」的時候,有利於養陰及養陽。晚上11點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為這個時候休息,最能養陰,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覺只需在午時(11點—13點)休息30分鍾即可,因為這時是「合陽」時間,陽氣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還有,睡前減慢呼吸節奏。睡前可以適當靜坐、散步、看慢節奏的電視、聽低緩的音樂等,使身體逐漸入靜,靜則生陰,陰盛則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幾分鍾靜氣功,做到精神內守。
睡前可吃一點養心陰的東西,如冰糖百合蓮子羹、小米紅棗粥、藕粉或桂圓肉水……因為人睡覺後,心臟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臟中,心臟最辛苦,所以適當地補益心陰將有助於健康。
失眠的病人別忘了睡前用溫水泡腳,可以促進心腎相交。心腎相交意味著水火相濟,對陰陽相合有促進作用,陰陽合抱,睡眠當然達到最佳境界。

4、推薦中醫食療養生方。

早餐—一粥療 粥,是東方餐桌上的主食之一,它富含營養,易於消化,四季均可,老少咸宜,被歷代養生家奉為養生、治病的良劑。 用粥治病的歷史恐怕得追溯到東漢時期。那時有位叫張仲景的長沙太守,頗通醫理,他寫了一本叫做《傷寒雜病論》的書。在書中所列第一個方劑——桂枝湯的服法里,他記載服葯後喝粥以增強療效。 古人稱粥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歷代有不少人真為它吟詩填詞呢,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陸游,足見他們對粥的偏愛。這里輯錄一首粥療歌,讓它成為你應用粥療的參謀。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要得皮膚好,米粥煮紅棗;氣短體虛弱,煮粥加山葯;欲增血小板,花生衣煮飯;心虛氣不足.桂圓煨米粥;要治口臭症,荔枝與粥燉;清退高熱症,煮粥加蘆根;血壓高頭暈,胡蘿卜粥靈;要保肝功好,枸杞煮粥妙;口渴心煩燥,粥加獼猴桃;防治足氣病,米糠煮粥燉;頭昏多汗症,煮粥加苡仁;便秘補中氣,藕粥很相宜;夏今防中暑,荷葉同粥煮;若要雙目明,粥中加旱芹;欲得水腫消,赤豆煮粥好;魚腥草煮粥,開胃又解毒;若欲補虛損,骨頭與粥燉。 早點——茯苓糕(餅) 人們都知道茯苓可配伍入葯,很少知道茯苓還可單獨服食。宋代文學家蘇氏兄弟就有服食茯苓的習慣.蘇轍著有《服茯苓賦》,《東坡雜記》亦記載有服茯苓法。以後歷代沿用,流傳至今。 為什麼茯苓受到人們如此青睞呢?這是因為茯苓能健脾益氣、補虛延年。有人對慈禧太後的長壽補益葯方進行研究,發現常用的補益葯共六十四種,使用率最高的一味葯便是茯苓,佔百分之七十八。其次是白術,佔百分之六十九,再次是當歸,佔百分之六十二。說明古代醫家的確將它作為延年益壽葯使用。 茯苓的服食方法很多,應用范圍亦較寬。除煎湯飲用外,還可製成食品服用,如茯苓粉、茯苓粥、茯苓糕、茯苓酒等;《紅樓夢》里賈府的人還將茯苓製成霜,當作美容劑使用。 茯苓糕(餅)作為人們的早點早在清朝就已盛行。據史料記載:清朝北京城裡做出的茯苓餅白可凌雪,薄如棉紙,中夾蜜餞,松果仁,甘香可口,富於營養,成為北京的名特產,是人們饋贈老年親友的佳品。 自己動手製作茯苓糕也簡便可行:選七成上等粳米、二成白糯米,再加二、三成茯苓、芡實、蓮肉、山葯等粉末,拌勻蒸熟即成。 蘇東坡還是做茯苓餅的能手呢。人們只知道他的「東坡魚」色味俱備,卻不知道他的「東坡餅」也香甜可口。他介紹的具體做法是:「以九蒸胡麻(即芝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為餅食之,日久氣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長生要訣。」 要是你有雅興,可以邊吃茯苓糕(餅),邊欣賞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寫的贊美茯苓的詞——《鷓鴣天》,從中獲得人們喜食茯苓的奧秘。 湯泛冰瓷一坐春,長松稱下得靈根, 吉祥老子親拈出,個個教成百歲人。 燈焰焰,酒醺醺,壑源曾未破醒魂, 與君更把長生碗,略為清歌駐白雲。午餐——琳琅滿目的葯膳食品 稍加留意你便會發現:廚房裡的胡椒、花椒、肉桂、山萘、八角等調味品大都是中醫治病的良葯,就連東漢醫家張仲景最常使用的桂枝湯這個方劑也是食療方,裡面的桂、姜、棗等都可食用,難怪有人推測該方出自古代烹調專書《湯液經》。張仲景的其他方劑,如治療少陽咽痛的豬膚湯和治療產後腹痛的當歸生薑羊肉湯,也都是典型的食療方。看來,食療與葯療之間並無一條赫然的界溝。 至於通過食療達到治病目的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據說: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患痢疾,宮中太醫久治無效,束手無策。這時,一位忠心耿耿的御廚侍從,大膽獻出一個食療方:用鮮牛奶煮蓽拔食用。唐太宗採納這個建議,服食後果然很快治癒痢疾。從此,食療聲譽大振,蓽拔也從廚房裡的調味品搖身變成醫生手中的良葯。 將食療之品搬上餐桌,既讓你為其琳琅滿目大開眼界,飽餐一頓,又有針對性地治療疾病,人們管它叫「葯膳」。目前,國內葯膳食品較多,如天麻甲魚、黃精鱔片、黃芪蒸雞、蟲草蒸鴨等,深受群眾喜愛。前不久,國內第一家葯膳飲食店在成都開張,它將為人們的飲食保健作出貢獻。我們這里輯錄部分防治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食品原料,供製作葯膳者選用。 防治癌症的食物: 青葉捲心菜、花椰菜等能防治腸癌、胃癌。 禽畜的肝臟、蛋黃、胡蘿卜、杏子、甘薯、菠菜等能抑制腫瘤生長,使癌細胞消退,並保護腸道、呼吸道和膀胱的上皮細胞,預防肺癌、腸癌、膀胱癌。香蕈和鮮蘑菇還可治療胃癌及子宮癌。 其他抗癌食物還有:綠豆、大蒜、海藻、無花果、地耳、烏梅、扁豆、蚌肉、田螺、銀耳、黃精、豬鵝血、紅棗、韭菜、萵筍、白蘿卜、黃瓜等。 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食物: 生薑、甲魚,海藻、豆莢、蘑菇、黃豆、大蒜、洋蔥、蜜橘、山楂、牛奶、大麥粉,葵瓜子等能降血脂;黑木耳、蜂蜜、紅棗、茄子、白薯、玉米等能軟化並保護血管;菠菜、芹菜、甜菊、蘋果、香蕉、西瓜子、綠豆、青蘿卜汁、荸薺、海蜇頭等能降低血壓。 配製葯膳應注意季節性。春天萬物生發向上,適宜配伍具升補作用的食物;夏天炎熱,適宜清補;秋天氣候涼爽,適宜平補;冬天氣候寒冷,適宜溫補。把握季節特點,可使葯膳收到更好的治病效果。 午後小憩——品茶 相傳飲茶是在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里發明的。公元前二千多年的一天,國王攜眾狩獵,一陣奔跑馳騁後,國王嗓子發干,口渴難忍。隨從急忙在一株茶樹旁架鍋設灶,燒水煮湯。豈料一陣風過,樹上茶樹葉子竟飄落到滾沸的湯中。眼看湯水逐漸變成褐色,隨從慌得六神無主。他舀了一碗變色的水品嘗,覺得它甘冽清香,沒有一點怪味。他決定將錯就錯,把它奉獻給國王。國王渴不可耐,一飲而盡,連聲稱奇。隨從忙向國王請罪,國王不僅沒有怪罪他,反命他攜茶回宮。品茶的習俗便從此流傳下來。 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一個愛茶成癖的皇帝,這便是清代的乾隆,他晚年退位後,一老臣惋惜地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接過話茬幽默地說:「君不可一日無茶」,足見他對茶的喜愛。 茶葉如此受青睞,不僅在於它清香可口,還因為它具有光泛的治療作用。中醫書籍《羅氏會約醫鏡》概括道:茶葉能「除垢、滌穢、降熱、消食、去痰止渴、清利頭目、醒昏睡、解燒燙熱毒、利大小便、止赤白痢、敷湯火傷、消脂瘠體」。品茶也含有很深的學問,宜詳加研究。有詩言道: 薑茶能治痢,糖茶能和胃; 菊花茶明目,燙茶傷五內; 飯後茶消食,酒後茶解醉; 午茶長精神,晚茶難入睡; 飯後茶漱口,潔齒除垢穢; 空腹飲茶心裡慌,隔夜剩茶傷脾胃; 過量飲茶人黃瘦,淡茶溫飲保年歲。飯後佳品一水果 中醫主張飯後吃一點水果,以助消化,增進健康。然而,一些人食後不是泄瀉,就是腹痛,甚至引起其他病證。 有個「肚痛醫眼」的笑話便是說的這類事情。一位病人來到醫院,向醫生訴說他肚子痛。醫生問:「你今天吃什麼了?」「吃了點野果子」。病人照實回答。醫生從架上取下一盒眼葯,要治病人的眼睛。「你干什麼呀?醫生!」病人高聲嚷造:「我肚子疼,你怎麼治我的眼睛呢?」醫生回答說:「我治你的眼睛,是為了讓你下一次能看清你吃的東西。」 這個醫生說對了一半。病人亂吃水果當然不對,但主要原因恐怕在於病人不知道水果的性味功效和宜忌及正確的飲食方法。不加選擇,難免出現抱薪救火、雪上加霜的結果。我們從清代醫家王士雄著的《隨息居飲食譜》里摘錄出部分水果的性味、功效及有關禁忌,供讀者食用時選擇。 梅:酸、溫。蘸鹽生食可溫膽生津。多食則傷齒,生痰助熱。痰濕病證如痰嗽,脹滿及女子月經不行者忌食。 杏:甘、酸、溫。成熟後食用能潤肺生津。多食則生痰熱,動宿疾。產婦、小兒患病時不宜食用。 桃:甘、酸、溫。熟透時食用補心活血,解渴充飢。多食則生熱,可引起癰瘡、蟲證、痢疾等病證。其中水蜜桃生津滌熱,適宜食用。 李:甘、酸、涼。熟透食之清肝滌熱,活血生津。多食則助濕生痰,誘發瘧疾、痢疾。脾胃虛弱者忌食。 蘋果:甘、涼。能生津開胃,潤肺悅心,充飢醒酒。 棗:鮮則甘、涼。利腸胃。曬干則甘、溫。補脾養胃,滋營充液,潤肺安神。色赤者名紅棗,開胃養心,健脾補血。多食則生蟲,生痰、助熱、損齒。 梨:甘、涼。潤肺、清胃、涼心、滌熱、息風、化痰、平嗽,養陰潤燥,散結通腸,消癰疽,止煩渴,治中風不語,痰熱,驚狂,暑溫等症。其汁為「天生甘露飲」,脾胃虛弱常感腹中冷以及久泄者忌食。 柿:鮮品甘、寒。養肺、胃之陰。干品甘、平。健脾補胃,潤肺澀腸,止血,充飢,消疳、療痔。治反胃呃逆,療腸風。多食易生柿石。 桔:甘、平。潤肺、解渴。多食則生痰聚飲。風寒咳嗽及痰飲患者忌食。 核桃:甘、溫。潤肺、益腎、利腸、化虛痰、治勞喘、止虛痛。有健腰腳,暖腎臟,散風寒,通血脈,補產虛,澤肌膚等功效。但助火生痰,若非虛寒,不宜多食。 西瓜:甘、寒。清脾胃,解暑熱,除煩止渴,醒酒涼營,有「天生白虎湯」之美名。能治療喉痹、口瘡、火毒、霍亂,瀉痢等。多食則積寒助濕,大便滑泄,病後,產後均不宜食用。 甘蔗:甘、涼。清熱、和胃、潤腸、醒酒、化痰。可治痹證、暑痢、止熱咳、虛嘔。大補脾陰,利咽喉,強筋骨、息風,養血。漿汁名「天生復脈湯」,皮青甘蔗功效佳。皮紫甘蔗性溫。 慈姑:甘、苦、寒。可破血、通淋、滑胎、利竅。多食可發瘡、動血、生風、損齒。孕婦,癰瘡及失血等症忌食。 菱角:鮮者甘、涼。清熱。多食則損陽助濕,胃寒脾弱之人不宜食。熟者甘、平。多食氣滯,胸腹痞脹者忌食。 龍眼(桂圓):甘、溫。補心氣,安志定神,益脾陰,滋營生液。外感未清,內有鬱火,飲停氣滯,脹滿不飢者不宜食用。 山楂:酸、甘、溫。醒脾氣,消肉食,破瘀血、散結、消脹、解酒、化痰、除疳積、療瀉痢。多食則耗氣損齒,易飢。 柑:甘、寒。清熱、止渴。多食則滑腸停飲,感寒生病。 橄欖(青果):酸、甘、平。開胃生津,化痰滌濁、除煩止渴、涼膽息驚,清利咽喉。 枇杷:甘,平。潤肺,滌熱生津,多食則生痰助濕。 我國古代的葯物化妝品 看過《紅樓夢》的讀者還記得:榮寧二府的公子、小姐乃至丫環都有搽香的習慣,他們自己製作香脂,塗於臉上、手上等地方,有保護皮膚,增加美容等作用。這些香脂多用花粉精製而成,不僅對皮膚無刺激作用,甚至還可以食用——賈寶玉就常趁人不備偷吃胭脂。 其實,早在唐代我國就已有葯物化妝品和中葯美容劑。那時,人們十分注重儀容,貴族階層盛行使用面脂、手膏,口脂等葯物化妝品。 面脂:主要由珍珠、麝香、丁香等中葯和動物脂肪(白鵝脂、白羊脂等)製作而成,其脂潔白如雪,香氣襲人。 手膏:主要由挑仁、杏仁、橘仁等中葯和動物腦(牛腦、羊腦等)製作而成。常塗於手面,以保護皮膚,並可治療一些皮膚病。 口脂:主要用硃砂、紫草、丁香等葯物製成。其中又有紫口脂、硃色口脂、肉色口脂等不同顏色的口脂供選用,主要用於化妝。我們這里向你介紹一種玉容粉。它不僅可以預防和治療粉刺、雀斑及面部色素沉著,還可以減少面部皺紋,使面部皮膚光滑柔軟,細嫩潤澤而富有彈性。 其組成是:白芷、白附子、滑石 各15克,密陀僧、冰片 各6克,荷花瓣(曬干)60克,綠豆250克,共研細末。早晚洗面後搽用。由於密陀僧等葯有毒性,所以這個美容配方不能象寶玉那樣隨便拿來吃。 現在使用的化妝品大都是化學制劑,它們不具備治療作用姑且不論,不少化妝品還刺激皮膚、粘膜,引起過敏,往往弊大於利。若能開發、利用中醫的這部分寶藏,研製更多的花粉胭脂、中葯化妝品,那麼,「東方美容劑」一定能以它悠久的歷史、特殊的功效躋身於當今的世界化妝品市場。 魏文帝與慈禧太後的治脫發秘方 魏文帝與慈禧太後都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尤其是慈禧太後。她玩弄權術,垂簾聽政,為後世所唾棄。 他們都曾為脫發所苦。魏文帝脫發的嚴重程度因史料上沒有詳細記載,無從考證。慈禧脫發則較為嚴重。特別是到了晚年,她每次洗頭都要掉下數十根。這對講究享受、愛美容、重養身的慈禧來說,真像剜去她的心肝一樣難受。這段時間里她動輒拿太監們出氣,就連平日受寵的太監李蓮英也不例外。一次,李蓮英為慈禧太後洗頭,也許是賣弄力氣、搓洗過余的緣故,竟一下子掉下數十根頭發,慈禧氣急敗壞地打翻銅盆,差人把李蓮英著著實實地杖打了一頓。 其實,脫發是一種正常現象。到了老年,每次洗頭難免有少數頭發掉下,值不得大驚小怪。只有當每次掉發太多,或突然性地掉下大量頭發,才真正應該注意,並請醫生診治。當初,魏文帝脫發後,即召來御醫,開出一張處方: 黃芪、當歸、獨活、川芎、乾地黃、白芷、芍葯、莽草、防風、辛荑、藁本、蛇銜、薤白、烏麻油(各一兩) 將上述葯一一切碎,用微火煎汁。使用時先洗凈頭發,然後將葯塗於發上,侯一,二個時辰再洗去。《外台秘要》稱魏文帝用此方洗頭療效卓著,很快在脫發處長出新發。 前面提到的李蓮英挨了慈禧太後的棍棒後,一直想找機會撈回面子。他找來太醫李德裕,軟硬兼施,逼他盡快為太後搜尋、配製養發葯方。李德裕會同宮內太醫,遍查典籍,絞盡腦汁,終於製成「香發散」奉獻給西太後。這方果真有奇效,倘使慈禧頭發發癢,只須喚李蓮英塗抹此葯,立即見效,具有去油膩、止搔癢的功效。慈禧連用數年,青絲不落,過去的落發重新生出,而且還省去洗頭的麻煩。 香發散的配方是: 零陵草 一兩、辛荑 五錢、山奈 三錢、白芷 三兩、玫瑰花 五錢、檁香 六錢、甘草 四錢、細辛 三錢、川錦紋 四錢、粉丹皮 四錢、公丁香 三錢、蘇合香 三錢 將以上葯共研為細末,用蘇合油拌勻,晾乾,再研細面,用時塗於發上,稍候一會篦去。 下面我們再向你介紹一個「近效生發膏」,該方出自唐代醫家王燾編的《外台秘要》一書:蔓荊子、青箱子、蓮子草 各—分、附子—枚、碎頭發灰適量。 製作方法:將以上葯切碎研細,用酒浸漬,密封後裝入瓷罐中,候半月余,將葯取出,用烏雞脂調和,使用時先洗頭發,然後將葯塗於頭發中。《外台秘要》稱其功效「數日生長一尺」。脫發讀者不妨一試,或在醫生指導下治療。 願你鬢發烏黑,青春永駐! 你或許會猜測:發明中葯煎熬方法的人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中醫學家。其實不然,他是一位普通的廚師,人們叫他伊尹。伊尹精通烹飪技術,又懂得一些葯物的功效、性能。他常常想:葯物若能象烹調食物一樣進行煎煮,取汁服用,葯效一定很高。經過他反復實踐,終於發明了治療疾病的湯液。 可別小看煎葯方法,其中大有學問。若煎法不當,不但會降低葯效,有時還會產生副作用。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煎出高質量的葯汁。難怪歷代醫家十分重視煎葯技術。著名醫學家李時珍說:「凡服湯葯,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葯者鹵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葯亦無功。」清代醫學家徐靈胎也說:「煎葯之法最宜深講,葯之效與不效,全在乎此」。 那麼,中葯應當怎樣煎熬呢?讓我們從煎熬葯物的工具說起。

5、中醫養生要吃什麼給個方子下

病情分析:中醫養生主要保養肝腎脾胃,使氣血充足調暢,這樣身體就會保持健康,精力充沛。
意見建議:可以日常生活中常吃些老鴨肉,牛肉,山葯,枸杞,黑木耳,苡仁等來健脾胃肝腎,效果不錯,經常食用身體健康。

6、有哪些中醫養生方法?

我認為「五臟養生「是諸多方法之首。百病始於五抄臟又愈於五臟,五臟健康百病不生。養五臟可襲增強整體的主功代謝能力,比體力運動的被動代謝強百倍。又比飲食養生知優點多多,盲目的營養食入忽略了人的體質和哪一經的需要道,。中醫基礎理論的養五臟則是直指弱經,病臟的「精準」養生。

7、中醫養生有哪些方面

中醫養生有很多方面,推薦一個中醫養生的網站,華世論健,健康生活知識什麼的都有很多

8、中醫養生有哪些方法?

「少房事多運動重食療選環境」這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葯王孫思邈的養生法。孫思邈長期居住民間研究醫學,為人療疾,采種中葯,著書立說,被人們尊稱為「葯王」。同時,孫思邈又是一位著名的養生學家,他提倡養生、食治和怡老,內容豐富,涉及到預防醫學、心身醫學、老年醫學諸方面。由於他身體力行,活到了101歲,從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能將養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長壽老人。具體地說:他的養生理論歸納有如下四點。

1.提倡抑情節欲

孫思邈認為情慾過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倡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並強調性醫學保健的重要性,認為房事太過,不僅可以影響本人的身體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優生優育、波及下一代的身心發育。為此,他引用彭祖的觀點:「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葯百裹,不如獨卧。」以說明節制房事的重要性。

2.主張「常欲小勞」

孫思邈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他認為運動比營養、休息更為重要,從而把按摩、搖動肢節等全身運動作為養生的重要內容。

3.強調食養重視葯餌孫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須於食,救疾之道惟在於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葯性者,不能以除病。」可見其對食養與葯餌的重視。在飲食調養方面,他主張飲食清淡,少吃葷、腥,忌吃生、雜。他還力倡「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認為少食多餐有益身心健康。同時,他把服食具有滋補和防治老年病功效的中葯作為養生的措施之一。

4.環境居處很重要

在住地方面,孫思邈強調要「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及「山林深處,固是佳境」。現在世界各地幾乎都把山清水秀、鳥e68a847a6431333431336661語花香、空氣清新、環境幽靜處作為療養勝地,可見葯王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在住室方面他又指出:「但令雅素潔凈,無風雨暑濕地為佳。」

總之,葯王孫思邈的養生思想和方法是非常豐富的,他說到了,也做到了,名副其實。

與中醫養生方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