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說明為什麼中國傳統養生文化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文明古國。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的養生文化而言,華夏民族的養生理論與實踐由於有著古代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為底蘊,所以顯得尤為博大精深。它匯集了我國勞動人民防病健身的眾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學術精華,堪稱一顆充滿勃勃生機和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樹。
一、「養生」的概念
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指人體生命;所謂養,指生育、哺乳、培養、飼養、調養、補養、積蓄的意思;養生,指調養人體生命,保養生命,已達長壽的意思,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達到保養生命、健康精神、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的目的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因為身體是我們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體是我們有一個健康人生的基礎。
二、養生的意義
中華養生產生於上古先民為抗禦嚴酷的自然環境,調整體力,抗禦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養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養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養生是我們的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認真總結生命經驗的結果。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中,健康長壽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美好願望。
三、中國養生文化的特點
中國養生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的產物,其理論體系本身具有這種學科所具有的雙重特徵。具體來說,中國養生文化的社會科學性質主要體現在其理論體系與中國古代哲學存在著一種千絲萬縷的關系,中國養生文化的自然科學性質則主要體現在它的傳統醫學發生一種血肉相聯的關系。作為一種煥發著勃勃生機的文化現象,傳統養生學在數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而且也積累了一整套實用、同時又充滿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睿智的實踐方法。
2、中國傳統養生歷史在哪朝開始?代表人物是誰?
具體時間不知道,但是編成的《黃帝內經》是最早最系統的養生介紹,結合了秦漢之前的所有方面,代表人物應該是張景岳、李誕和李時珍,這三位比較出名。 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黃帝內經》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黃帝內經》一書,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輝的養生學、康復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反映並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康復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養生學、康復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以來各醫家的論文匯編,其匯編成書的時間約在西漢。然自成編以後,直至唐代,仍有增損。因此,《內經》這部著作,並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醫家的經驗總結匯編。所謂黃帝著《內經》,亦僅是託名而已。
《黃帝內經》正確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素問?寶命全形論》里指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篇》亦曰:「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認為「天人相應」,養生學、康復學的根本點在於「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界侵襲 如 《靈樞?本神篇》指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辟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黃帝內經》清楚地闡明了生命的發展規律。對人體生、長、壯、老的生命規律有獨到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注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注意了性別上的生理差異,如 《素問?上古天真論》 中,男子8歲為一生理階段,女子7歲為一生理階段的遞變規律,《靈樞?天年篇》以1O歲為一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黃帝內經》對衰老的認識是正確的。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志、起居、飲食、縱欲、過勞等諸方面若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素問?上古天真論》), 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明清兩代,中國的養生文化得到了飛速發展和廣泛傳播,當時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因此得以顯著提高。僅以《中國醫學人名志》中所列醫學家的壽命進行統計,其中80歲以上高齡的醫學家共107人,而明代就佔有86人。概而言之,明清時期的養生文化發展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顯著特徵。理論水平進一步提高,明清兩代在養生學術理論方面貢獻最大的是張景岳。張氏在《類經》的「攝生」類中匯集了《黃帝內經》的論述,並加以闡發。他自己的創見則集中體現在 《治形論》中。 張景岳在《治形論》中首先批判了老子「使吾無身,吾有何患」的消極人生觀,辯證地闡述了形與神、形體與生命的內在聯系,提出形是神和生命現象的物質基礎,並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可不先養此形以為神明之宅?」張景岳之前的養生家大多重視養神,從未如此響亮地提出過「養形」,可見他的養生理論確實很有創見。
明代重要的養生理論家除了張景岳之外,尚有李誕和李時珍。李誕在他的《保養說》中提出《黃帝內經》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和 「精神內守」 是養生正宗,並據此而創立了避風寒、節勞逸、戒色慾、薄滋味、寡言語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則豐富和發展了飲食調養的理論,在養生學領域產生過極大的影響。明清兩代,隨著中國養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與普及,其中唯心成份日益減少,很多養生學家都開始注重養生理論與實踐的大眾化。此時的內丹氣功一改以往「奧雅難通」的舊貌,開始變得簡潔明了。針對修煉內丹所涉及的人體部位及五臟功能作了明晰的闡述,尤其提出了修煉內丹的重要部位在於三丹田和三關,並指明其要點,使人一看即懂,十分通俗明了。表達通俗化,還突出地表現在明清時期產生了一大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養生讀物方面。象《醫先》、《遵生八箋》、《食色紳言》、《呻吟語》、《類修要訣》、《老老恆言》等等,都是這一時期出現的包含了自古以來豐富多彩養生文化內容,而又雅俗共賞的優秀養生讀物。其中明代王文祿所撰的《醫先》,就用人們十分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許多深奧養生理論,如論形神關系:「形譬燈缸盛油,神譬燈油燃火,搖翻燈缸則燈油瀉,炙干燈油則燈缸裂,必形與神俱,即魂魄足,營衛調。」胡文煥的《類修要訣》則以警句和格言形式,總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方法,如其中的《養心要語》談及情志調攝的養生作用時寫到:「笑一笑,少一少;惱一惱,老一老;斗一斗,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不僅語言平易,朗朗上口,而且形式也很活潑,極易為大眾所接受。養生讀物的通俗化,不但促進了養生文化的普及。養生對象偏重老人,中國的養生學,自唐代孫思邈提出「養老大例」之後,研究的重點便開始逐漸轉向老年人。但這種觀點真正達到普及的程度,則是在明清兩代。尤其是明代嘉靖皇帝晚年追求長生之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也曾多次舉行千叟宴和敬老活動,最高統治者的上述舉動客觀上促進了重視老人頤養保健風氣的形成。這一時期出現的養生著作,大多數都程度不同地聯繫到老人的健康和長壽問題。明清兩代養生對象重老人,還顯著地表現出當時出現的大批老年醫學專著中,如《壽世保元》、《老老余編》、《老老恆言》等書,都把頤養老人列為重要的養生內容,其中明代御醫龔廷賢還在《世壽保元?衰老論》中,對衰老原因作為專題研究。此外,當時的許多非養生專著中的養生篇章也十分重視老人的保健與長壽問題。養生方法多元並存,較之前代,明清時期的養生方法並無重大改進只是對各種已有的養生之道加以兼收並蓄,從而顯示出了一種動靜並重、綜合調理的多元趨勢。這一時期的靜態養生方法尤重治理心神。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著重提醒人們,保生須知護養心神,才能卻病延年。與靜態養生重心神的特點相對應,明清時的動態養生則重視導引法。所謂「導引」,實際上是一種以「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為特點的主動呼吸運動與軀體運動相結合的醫療體育保健法。它起源於戰國時代,與氣功、按摩共同構成了我國動態養生方法的三大支柱。明代以後,由於《道藏》的刊行和武術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導引術的普及與提高,如明代正德年間狀元羅洪先所撰的《仙傳四十九方》中,就十分詳盡地收藏了華佗的「五禽圖」,並指出:「凡人身體不安,作此禽獸之戲,汗出,疾即愈矣。」點明了導引方法的保健養生作用。此外,綜合調理也是明清兩代最主要的養生方法之一。
3、怎樣弘揚中國傳統的養生文化
幾千年來中國養生文化傳播於華夏大地之上,人人都可說上一二。道家內丹養生文化蘊養生一詞,原出《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知史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美好願望,因而養生文道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遍布世界。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的養生文化而言,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由於有著古代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為底蘊,所以顯得尤為博大精深。它匯集了我國歷代勞動人民防病健身的眾多方法,揉回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堪稱一棵充滿勃勃生機和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樹。探索中國養生文答化這棵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智慧之樹,不但有利於弘揚傳統文化,而且符合當今世界科學發展趨勢。
4、中國傳統養生保健的方法
多去了解一下中醫,經常按摩下身上的穴位
5、中國傳統養生功法,到底有哪些功效,養生之人都應該知道?
傳統養生,可以調理自己的內分泌,新陳代謝快。武術運動,傳統武術,運動最好的形式。門類主要有少林、武當二大派。少林武功以剛為主要,剛度柔韌。武當武功更是重視「氣」,以柔為主,外軟內剛、運動比較緩、柔軟。無論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一種武術課程,老人可以選擇太極拳,進行長期訓練,對強者健康體,預防老衰有很大的好處。
螺旋運動、健身伸展運動,根據運動的整體特點,融入輕柔運動的形式,綜合少林、武當武術的風格,並採納氣功培養要訣,創建「螺旋運動健身法」。尤其是老年人或病弱多病的人,如果持續的話,就有了防病健身的能力,當疾病發生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
整體運動、形神同時養,老人每天步行、慢跑、騎自行車等,也可以是良好的運動形式,但每次都要達到一定的量和質量。標準是脈沖的節拍每分鍾超過90次,不超過100次,可以根據自身的承載力和習慣確定時間長度,不小於半小時,起到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
每日簡易健身法,1、梳頭法:雙手十指微屈成爪狀,從頭前輕輕梳至後,可反復做。能改善頭部血液循環,防止高血壓。2、沐浴面法:閉上眼睛,前後揉搓手掌,然後從鼻子兩側向上按摩手掌至前額,將e68a847a6431333431373764手掌分別按摩至額頭,按摩至太陽穴,再按摩至下巴,反復18次,能保持面部光澤彈性,消除皺紋。
6、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特點
7、中國傳統養生的四大原則,謝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