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養生和道家佛家儒家養生的關系
中醫養生是以傳統經絡學說、陰陽五行知等為理論。 基本上包含了三家養生
1、儒家講的是道敬,修身,道家講的是靜,練氣。佛家講的是凈,養心。
儒家更重專視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練氣,佛門主要是養心.養形,養氣,養心合而為一屬.這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講:出世儒家講:入世道家講:避世。
2、儒家養生思想是怎樣的?
儒家的養生思想,是極寶貴的百養生經驗,因而為歷代養生家所遵循度。時過千年,仍有其實用價值。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養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問息」。這種思想形成了一個靜動結合的思維方式答,貫穿在中醫養生學發展過程中。「仁版者壽」、「智者壽」、「欲而不貪」是儒家在養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權。
3、醫家養生、佛家養生、道家養生、儒家養生、法家養生、兵家養生、縱橫家養生都為智慧養生,我們如何養生?
宮殿之上,有閑情逸致可平心品茗;
庭院之中,得仙風道雅當靜氣賞蔎;
王道之行,能寵辱不驚則隨緣啜荈;
普世之時,堪詼諧若愚且如意嘗檟。
養生之道,在當下安心,吃茶去罷~
4、儒家養生思想的優點
儒家學派創始於春秋末期,後世把孔子、孟子作為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其學術思想被後世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封為正統思想,對中華民族精神生活影響很大,自然也影響到養生學。
養生理念:
修身養性:仁德、孝道;
中庸平和:和為貴,欲而不貪;
飲食養生:美食、衛生;
興趣廣泛:「六藝」 —— 禮、樂、射、御、書、數。
(一).修身養性
1. 倡仁德——施「仁」於人
儒家宣揚「仁『的學說,孔子提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觀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2. 講孝道——敬老愛幼
《孟子》雲: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者壽」)
3.「仁」者壽
孔子提出「仁者壽」,「智者壽」。「仁」是修養品德,勤奮學習的結果。仁德之人樂觀大度,沒有憂愁。孔子明確告訴後人說:
「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這種勤奮好學品德是孔子所提倡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治學精神。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仁德之君子,心胸開朗,積極向上,精神樂觀豁達,使自己處於平衡狀態。
社會調查證明,與人為善有利於健康。美國耶魯大學病理學家曾對7000多人進行跟蹤調查,結果表明, 凡與人為善的人其死亡率明顯降低。
(二).中庸平和
1. 「和為貴」的人生理念
孔子在《論語》中曰:「禮之用,和為貴」。
《中庸》雲:「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荀子提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
「和」的思想是中華民族普遍具有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和」就是強調「天人調諧」,其包括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義,蘊涵著和以處眾、和衷共濟、共生共榮、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和」的思想,
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養生健身之道,也是經商發財之道、社會發展之道。
2.「欲而不貪」,知足常樂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主張勤儉節用,克己復禮。
孔子曰:「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常以「修己」、「克己」約束自己,不放縱自己的慾望,只有這樣才能產生知足常樂的作用。《孟子
盡天下》也說:「養心莫善於寡慾」。《論語》中指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贊揚其弟子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艱苦作風,抨擊統治階級的貪得無厭的丑惡行為。
3.因人而宜,養生「三戒」
孔子根據人的年齡不同,總結出著名的養生「三戒」有: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確為經驗之談。
4. 順應天道,養氣中和
西漢前期儒家大師董仲舒將中庸思想和養生相結合,強調養氣中和。他說:「循天之道,以養其身;中者,天地之所始終;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這種以「天人感應」為中心,以中和之道養身健體的思想是頗有道理的。
(三).飲食養生
孔子是美食家,他很提倡飲食衛生,並提出飲食原則和宜忌,這是我國養生文獻中有關飲食衛生的最早記載。
1. 飲食精美
《論語 鄉黨》中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禮記
內則》中言:「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甘滑」。這種順應四時的飲食烹調,可使飲食精美,烹調味美,可增加食慾,促進吸收,有利健康。
2. 飲食衛生
孔子在飲食衛生方面提出「八不食」的膳食禁忌:
「食殪而靄不食,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醬不食」。
進食衛生提出:「食不言,寢不語」。這些飲食衛生要求對健康是有益的。
(四). 興趣廣泛
孔子一生顛破流離,能享73歲的高壽,在當時的確是一個奇跡。除了他科學地遵循上面所談的一些養生原則和方法外,興趣廣泛,多才多藝也是保證身心健康重要條件。孔子自言他的一生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的確是對他一生的生活的概括總結。孔子知識淵博,愛好廣泛,他不僅精通詩、書,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對「六藝」
—— 禮、樂、射、御、書、數等各種活動都非常有興趣。他十分欣賞「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樂曲。正是這種廣泛的性趣愛好,陶冶的性情,促進了健康長壽。
5、儒教的養生功
介紹一種儒家養生功——易華養生功
《易百華養生功》是一種儒家養生功法。中國的三大教派,唯儒教是入世修煉,其它兩大教派(道度教、佛教)則是出世修煉。孔子在《大學》里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種次第,最終是平天下。所以儒家是以治世為宗旨的學派,它的養生修持功夫也是為平問天下而作的基本准備。三大教派在修持中答都有很好的健身作用,也能激發人體的一些超常能力,也就是現在人說的氣功和特異功能。但是儒家只以治國平天下為專正道,其它的副產品(佛、道所說的神通、法術)則視為旁門左屬道,只在修持中感悟,並不正面示人。這就是儒家功法多不為今人所知,傳世不多的原因所在。
http://www.szyswh.com/newsInfo.aspx?id=202
6、怎麼理解儒家修身養性法?
修身養性,指的是對性格的修煉。現代健康觀已從以往的身體無病,擴展到精神、心理以及社會的適應能力等諸方面。換言之,良好的性格也是考查你的健康質量的一大指標。人們總是對佛道醫武等養生之法津津樂道,而對儒家養生之法卻很少道及,陌生的很。其實,儒家養生法最貼近生活,而且直指人心,與佛道醫武有同有異,有其獨特之處。今就儒家的修身養性方法作如下詮釋。
德潤身仁者壽
儒家養生首重修心養德,認為具備仁德之心的人一定會長壽。即所謂「仁者壽」(《論語·雍也第六》)。那麼,什麼是「仁」呢?孔子說「愛人」。就是說只有內心充滿愛人之心的人才會達到「仁」的境界。「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第十二)。孟子也進一步證實道:「仁,人心也」(《孟子·萬章章句下》)。看來儒家的「仁」即人之本性,是愛心,是人心。
只有真正具備了愛心和真心的人,才會具備「仁」的美德。那麼,什麼又是「德」呢?儒家把人比作一棵大樹,德即樹之根,做人之根本,而財富只是樹的枝梢。「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大學·釋「治國平天下章」》)。根深才會葉茂,樹才會生長旺盛。品德高尚的人才會得到社會的贊許,世人的尊崇,才會獲得真正的財富,健康長壽。所以儒家認為「仁」為德本,德為人之本,這才是為人處世的原則。「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大學·釋「治國平天下章」》)。
有錢的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怎樣裝飾豪華的房屋,住得舒舒服服,但他們的內心卻是空虛的,而往往又為錢財而憂慮。而道德高尚的人心胸寬廣,性格開朗,做事光明正大從不做違心的事,自然心情愉悅,吃得下睡得著,所以身體自然就好。「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大學·釋「誠意章」》)。
水有載物包容之德,所以德行高尚的人往往以水為鑒,經常勉勵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夠胸懷大志兼善天下。山嶽巋然巍立氣勢雄偉,往往為具有大仁大德的人所鍾愛,只有大山那樣博大胸懷的人才能夠審時奪勢立於不敗之地。聰明的人經常活動,既鍛煉了身體又增強了大腦智慧,淡泊名利的君子都喜歡過恬靜悠閑的生活,無欲無求從不做有違道德的事,也不讓世俗煩憂的事來束縛自己。所以聰明的人總會心情愉快舒暢,沒有煩惱。
凡是胸中充滿愛心的人,能為社會和大眾作出貢獻的人,多做善事的人,一定會長壽。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第六》)。那麼怎樣才能達到「仁者愛人」之心而又能長壽呢?孟子說:一個人要努力保存自己的性善之心,修身養性加強道德修養,多干一些有益的事,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怍地,正確對待天命即自然發展規律,無論壽命長短都要有一顆平常心,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態才是修身立命的方法。「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地。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章句上》)。孟子又說:一個人的禍福不是無端而來的,是由於自己的作為而來的。善者自會多福,惡者多有禍事。所以一個人的禍福無不是自己招來的。「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慎交友善養生
儒家不但重視自身修養,而且還提醒人們在交友和生活方面也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因為這些方面的負作用也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精神面貌和身體健康。對於交友方面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要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實的人交朋友,與知識淵博見聞廣的人交朋友是有好處的。反之,與虛偽做作的人交朋友,與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巧嘴利舌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第十六》)。
對於生活方面孔子也提出:有益的快樂有三種,有害的快樂也有三種。把能夠經常得到調節生活的樂趣作為快樂。心胸開闊,不妒嫉別人的成功,把贊揚別人的長處作為快樂。把多交能辨是非、肯助人為樂的賢良朋友作為快樂。這是有益的。把喜歡驕縱放肆,不顧社會公德,任性妄為的行為視為快樂的;把喜歡縱情游盪,游手好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行為視為快樂的;把喜歡徹夜宴飲,姿情縱欲,花天酒地,喪失道德的行為視為快樂的。
這些都是既損害於社會又損害於己身的行為。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論語·季氏第十六》)。孔子不但贊揚了一些有益社會,有益健康的優良作風。也痛斥了一些自私自利、虛偽狡詐的人和影響社會正常秩序的不良行為。警示人們那些該作,那些不該作。只有懂得有所不為,然後才能有所作為。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孟子·離婁章句下》)。
儒家不但重修心也重修身,修心為養性,修身為立命,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會發揮聰明才智,所以修身養性二者不可缺一。因此,孔子認為人一生中有三件大事要時時警覺。年輕的時候血氣尚未穩定,要警覺貪戀女色,要惜精保命愛護身體,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壯年的時候血氣方剛,精力旺盛,要警覺爭強好勝,不要為一些小事就吵吵鬧鬧,甚至拳腳相向,於己於人都不好。年老了血氣衰退,應警覺貪得無厭,要常懷平常心,不計得失,經常保持心理平衡,心情暢快,精神愉悅,這樣才能健康長壽。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第十六》)。為什麼古代得道的人能夠健康長壽,是因為他們注重養生,因而長壽,能夠長久地享受人間快樂和美味。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們能早樹立節欲長生的觀點,懂得愛護身體,愛惜精力,所以精力不會枯竭。
人和大自然都是息息相通的,雖然萬物形態各有不同但它們都和人類是相互感應溝通的,是相互倚持共同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所以,古代修身養性的人和治理天下的人都效法天地。「古人得道者,生以壽長,聲色滋味,能久樂之,奚故?論早定也,論早定則知早嗇,知早嗇則精不竭……人之與天地也同,萬物之形雖異,其情一體也。故古之治身與天下者,必法天地也」(《呂氏春秋·情慾》)。
孔夫子不但注重精神修養和形體修養,而且對起居飲食也非常重視。他喜歡做工精細的食品,對菜餚要求刀工嚴格,肉絲要切得細而勻稱,一是要達到形、色、味俱佳。這樣能增加食慾,使人看得滿意吃得香。
對於放久而腐敗變質的食物絕對不吃,對變了色有異味的食物不吃,對烹飪不得法達不到食用要求的不吃,對過了時降低了菜餚質量的不吃,對不按規格要求胡亂取用的肉不吃,對主菜和調味品不配套的不吃,在宴席上要少吃肉多吃主食,能飲酒但不可喝醉,從集市上隨便買來的酒和熟肉不吃,雖然席上佐料還有但不貪吃以適度為好。「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論語·鄉黨第十》)。
他還認為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與養生有關的地方,不但要對飲食提出高要求,而且對睡覺姿勢和衣著梳妝也要符合保健要求。如睡覺時不要長時間仰面朝天躺著像死人一般,這樣對內臟運化活動和呼吸都有障礙,會造成不良後果。正確的姿勢應以側卧為宜而且以右側卧為佳。這樣不會使心臟受壓,呼吸也正常。再者在家中應全身心放鬆,給自己一個自由自在的空間,這樣有利於健康。「寢不屍,居不容」(《論語·鄉黨第十》)。
人與天同心誠則靈
那麼怎樣才能進入養生的最佳要求和狀態呢?首先需要有歡欣的情感即心情愉悅,心靜意寧。而這種情感產生於平和的心情,而平和的心情又產生於道,這個道就是大自然。所以我們要接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它雖然是看不見聽不到的而又無法形容它的形態,可是它確實存在的。
如果能和這個「道」也就是大自然融為一體來修身養性的人,一定會免除災禍,終享天年,保全天性。「歡欣生於平,平生於道。道也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為狀。有知不見之見,不聞之聞,無狀之狀者,則幾於知之矣……能以一治其身者,免於災,終其壽,全其天」(《呂氏春秋·大樂》)。要達到這個境界首先要有誠意,心誠才能心思端正,只有心思端正而後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除了端正內心和具備誠意外,還要認識明確,而達到認識明確的方法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學·經文章》)。所以只要有一顆真誠的心去認真思考研究並親身體驗,才會明白其中之奧秘,才能達到「終其天年,保全天性」的效果。
7、儒家養生的鼻祖是誰?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影響最深最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專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和學派,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一直居於主宰的地位,「儒學」也幾乎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名詞。
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在醫學極不發達、生產力相當落後的時期,他活了屬73歲,「人逾七十古來稀」,可謂長壽了。
8、儒家養生主張是什麼意思儒家飲食養生觀儒家養生方法
儒家養生主要從百生的角度來看待生命,是一種入世的生命觀。儒家度不注重死亡本身,而講究慎終,主問張把嚴肅的生活態度堅持到最後一刻。肉體生命具有價值,但為答了某種原則我們應該拋卻生命。
這里摘版抄不了太多,權有字數限制。自己去查資料看吧
9、儒家養生思想是什麼?
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
強調精神調攝 《禮記·緇衣》說:「心以體全,亦以體傷」。養心與養形是養生的重要內容,然而精神與形體之間,具有統帥支配作用的是精神。養生首先要強調精神調攝,而最好的方法是減少物質慾望,即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盡心下》)。人生存在著慾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慾望,不可有過分地要求,這就需要遵循「禮」的原則。正如《論語·顏淵》中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還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行則從禮、君子三戒等內容,即為寡慾。儒家關於精神調攝的原則,在中醫養生學思想中得到了闡發和應用。
二
注意身體護養 這也是儒家養生思想的一個方面。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時、勞逸適度、飲食有節等,是護養身體的基本原則。反之,如果不注意這些原則,「寢處不適,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這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三
倡導飲食衛生 孔子對於飲食衛生十分重視,為了保證身體健康,他提出了飲食保健的原則,即《論語·鄉黨》中所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飲食精,則營養豐富,膾宜細,則味道美,可增進食慾,有利於消化吸收。並且,提醒人們一定要食新鮮、清潔的食物,以防止疾病的發生。他指出:「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則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貪。」強調了食品要精細、烹調要得當,進餐要定時,經久變味、腐敗發臭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飲食衛生要求。同時,也提出了調和飲食五味,要順應四時的原則。
儒家的養生思想,是極寶貴的養生經驗,因而為歷代養生家所遵循。時至今時,仍有其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