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代關於房事養生的奇書有那些
《合陰陽》 《十問》 《天下至道談》 《養生方》 《雜療方》 《黃帝內經》《論衡·氣壽篇》
《論衡·命義篇》 《容成陰copy道》(失) 《七發》 《黃庭經》 《素女經》 《素女妙論》 《玉房秘訣》 《玄女經》 《素女方》 《抱朴子·至理》 《天地陰陽交歡大知樂賦》 《洞玄子》 《御女損益篇》 《房中補益》 《玉房指要》 《記濟真經》 《延壽第一紳言》 《婦人良方》 《三元延壽參贊書》 《醫方類聚》 《修真演義》 《房中切度》 《修要訣》 《養生四要》 《遵生八箋·延年道卻病篇》 《房術奇書》 《房術玄機》
葉德輝輯錄《雙梅影暗叢書》
2、萬密齋的學術思想之養生四要
1.節食寡慾,固護脾腎萬氏在《養生四要》一書中,列寡慾為養生學之第一要義。其所言之寡慾,不專指房室而言,而包括有食色兩方而例如他在該篇中曾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口腹之養,軀命所關」。是人類賴以繁衍生命,維持生理機能活動正常進行的兩大需要與本能。他堅決反對方士們那種「謝絕谷,必休妻,而後可以長生」的荒謬言論,指出謝絕谷則「枵腹之瘠,救死不贍,使天下人盡墜厥宗」。反對佛門道流那種「棄人倫,絕生理」,以絕欲為長壽康健重要途徑的說教,認為男女既達成熟的媾和條件,婚嫁則是無妨之事,談不到對人體有什麼害處。恰恰相反,如是時不能實現婚欲,則會志欲弗伸,抑之於內,產生病端。關於房室對人體是否能帶來損害,災他則以「欲不可縱,縱欲成災,樂不可極,極則生悲。」的道理來解釋。指出只是在過度的條件下會造成損害,房室的過度,必致腎精先耗「腎之精不足,取給於臟腑,臟腑之精不足,取給於骨髓。」以致日久天長,精氣耗竭於中,病象見諸形外。病到此時,又須從根本上「遠色斷想,移精於清靜法界」。萬氏的這些見解,是完全符合客觀現實的。
食物為維持人體生命話動的必需物質.《素問·臟氣法時論》雲:「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宜,五菜為充」。人體的構造復雜,故對飲食的需要也是多方而的,若過多地偏嗜一味,或不知約束、暴飲暴食,又必然會超出了腸胃的容納、吸收和消化限度,從而引起臟氣的偏盛、偏虛或損害而引致病變。故萬氏特別強調飲食的多源與食量的自節。「飲食多少,當有分數」,「喜食之物不可縱口」,「五味雖能養人,多食則反傷人」。他還以酒為例,取類說明。對於飲食的次數,他主張以一日三餐為宜「三餐之外不多食也」。脾胃有疾,則分別寒熱肉面豐厚所傷原委,分施以消導之品。主症一除,則主張立停峻劑,而囑以節食慎疾,從根本上消除病源,維護根基。
2.動靜適度,養心益肝如其所言過激之動即「失性之動」,計有: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亂耳,使耳不清。五臭熏鼻,困惱中顙;五味濁口,使口厲爽。趣心滑心,使心飛揚。其實質是對《素問》「久視傷血,久勞傷氣,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久立傷骨」的補充與闡發,至於治動之法,書中列舉了葯餌、打坐與五行相勝等多種方法。在治療側重點上,則又以心肝為先。因心藏神,肝藏魂,魂離神亂,為病變之源。心神不安,血不歸舍,則悸動不寧;肝失條達,則逆竄中外,變證滋起。故《內經》雲:「怒氣上逆嘔血,下乘脾虛飧泄」。橫逆於中,則脅痛支滿,食飲不下。至於厥暈煩躁、暴聾瘈縱,亦為常見之候。故萬氏書中所羅列的定志丸、安連丸、平肝湯諸方,無不為此二臟所設。
萬氏所說的打坐,實是在吸收了古代醫家、佛門、道士諸打坐方法之後的融匯與創新,乃是瞑目閉口、靜心養志、呼吸定息,以養元真。這與現代氣功師的靜思發功、修生卻疾的養生之術頗為相似。與傳統不同的是,萬氏根據自身的實踐體會,認為打坐不僅限於靜坐,不應「如聾啞痴呆一樣全然不思外界事理」,而是要「將一件事,或解悟精義,或思索某首詩文」,亦能靜下心來,收到傳統打坐不能得到的好處。萬氏的這一發揮性論述,是其長期的親歷體驗。再就人體的各個臟器部件而言,既有以運為健者,又有以靜為養者。故萬氏又根據不同的臟器特性與不同的形體部分的特點,提出了不同的保養措拖。如:「目宜常瞑,暝則不昏」,「齒宜數叩,叩則不齲」,「腹欲常摩,摩則谷不盈」。這種根據不同臟器、形體部分而採取的不同保育方法,足見萬氏對養生學研究之入微。
3.法時應天,調攝陰陽
順應天地四時,以養臟腑形體,是中醫學的一大特色,萬氏在這方面,領會頗深,且多心得。他對於「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認識,首先從「陰陽平和,精神乃治」著眼,認為「陰陽和則氣平,乖則生病」。養陰養陽,都是為了使陰陽之氣趨於平和。其所養之法,亦頗豐富,針對五臟的屬性喜惡,他提出了「春食麥與羊,夏食菽與雞,秋食麻與犬,冬食黍與彘。」的具體食療措施,以根據不同的季。在天氣節令來到,氣候變化明顯之時,則囑咐人們在起居活動時應予以相應的適應性調整。「月令冬至則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息欲寧,去聲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所定」。春生夏長,乃陽氣發泄之時,教以禮樂者,歌詠以養其性情,舞蹈以養其血脈,亦養陽之道也。」
針對當時流行的「春月喜服過葯利數行」,並謂可宣發陽氣的習俗,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若無寒折之變,則宣劑亦不必服也,豈可下之,以犯養生之禁,以逆上升之氣也耶。此春行秋令,肝必受傷,至秋乃發病也。」其「法時」的中心思想乃在於如何順應天時,未病先防,以避免妄行逆動,自身受戕。
所謂中宜,指的是臨證用葯遣方,既要葯能對證、隨症化裁,又要在中病之後,把握機要,適可而止,以避免邪去正虛,變亂又起。「與其病後才服葯,弗如葯前能自防」,「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萬氏「卻疾篇」的立論宗旨。他說:「善養生者,當知五失:不知保身一失也;病不早治二失也;治不擇醫三失也;喜峻葯攻四失也;信巫不信醫五失也」。道出了醫患俱應遵守的准則。至於其治病施方,更一本以上宗旨,不妄投峻劑。但並不是說他完全反對用通泄汗吐峻劑,如其對於邪實重證,不但主張用,還把「汗、吐、下、針、灸」五法融於一體,以達邪祛正安之目的。認為「外感風寒,不急汗之,何以得解?內傷飲食,不急吐下之,何以得解?惟虛怯之病,貴乎用補,不可攻也。故攻其邪氣者,使邪氣退而正氣不傷,此攻中有補也;補其正氣者,使正氣復而邪氣不人,此補中有攻也。」萬氏力陳「誤服壯陽辛燥之劑鼓動真陽之火,煎熬真陰之水」的危害,告訴人們勿濫用金石補劑,「金石功速易生疾,不可輕餌,恐毒發難治也」。發皇古義,針砭時弊,實為難能可貴。萬氏《養生四要》的理論精闢而通俗,方法效宏而易行,全書列方110餘首,載葯240餘種,為妊娠、嬰幼兒至百歲老人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防病治病、強身用葯的措施,是我們今天研究優生學、保健醫學、老年醫學、長壽醫學的珍貴文獻資料。
3、《養生四要》這本書中有多少食療方
《養生四要》為明呆萬全( 1488 - 1578
)所撰密切結合房事養生的醫書。該書為作者廣泛搜集前人養生學的回資料,匯萃諸家之長,參以己見,並親自實踐而著成。全書共 5 卷,寡慾、慎動、法時、卻答疾、養生總論 5 部分。
4、中醫里長壽的人為什麼非常的多?
許多中醫享有長壽的關鍵在於養生。《冷廬醫話》稱名醫長壽為「醫范」,強調「醫人每享高齡……既精醫學必有探性命之旨,審頤養生之宜,而克葆天年也」。其養生之道有四:
1、起居有常,動靜適宜
如《管子·形勢篇》說:「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孫思邈提出:「養生之道,常於小勞」、「體欲常勞、勞勿過極」、「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華佗亦指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百」。這都說明要動靜適宜,勞逸結合。即《內經》的所謂「久卧傷氣、久坐傷肉」。勞動、運動是長壽之道。
2、飲食有節,戒除偏嗜
《管子》說「……飲食有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說明飲食要有節制,要定時定量。《素問·臟氣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說明食物應多樣化,應互相搭配。《素問》所謂:「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則提示人們飲食應清淡,不宜太咸。
3、減思慮,蠲喜怒
《上古天真論》說:「內無思想之患,以恰愉為務」。著名醫學家李東恆說:「凡怒念、悲思、恐懼,皆損元氣」。《醫鈔類編》說:「若日逐攘憂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說明不能過分喜怒悲哀,不能過分憂愁思慮。
4、慎房事
《內經》說:「若入房過度則傷腎」,放縱情慾,耗精過度就會「半百而衰也」。《千金方》上更說:「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
明代龔應圓曾有一篇概括養生之道的「戒忌箴」,言簡意賅,面面俱到,茲錄於下:「絕戒暴怒,最遠房室,更慎起居,尤忌憂郁,順就寒溫,調節飲食,毋以為言,虛偽無益,一或失調,噬臍何及。
5、古代醫學家有那些
萬密齋百 (1499~1582) 醫聖。為湖北羅田縣大河岸人,是與李時珍齊名的明代著名醫學家。萬密齋原為廩生,科場不得志後,決心學醫。萬密齋一生以「醫葯濟世」,且醫術高超,因此深受當地網路姓愛戴。清初被康熙皇帝嘉封為「醫聖」。
萬密齋提出以「寡慾、慎動、法時、卻疾」為精魂的「養生四要」研究了人類生命規律,闡述了衰老因素,是增進健康問和延年益壽的具體措施。「養生四要」理論比現在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的養生概念早幾百年,甚至更全面、更先進、更科學,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現實意義。他自己身體力行,活到83歲,確屬高壽,被專家譽為答500年來「中華養生保健第一人」。
據悉,萬密齋著作頗豐,共10種108卷,其所著《萬密齋醫學全書》對現代臨床醫學具有較高參考價內值,內容除兒、婦、內科常見病證辨治以外,也包括對《傷寒論》等經典著作的研究及養生保健、優生優育等方面的論述。明清以來反復刊印,不少的版本傳入日本、朝容鮮、越南等國。
6、求二八佳人體如酥,腰間伏劍斬愚夫,分明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髓骨枯出處
出自《喻世明言》第三卷,<新橋市韓五賣春情》
7、關於健康的詩句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惜精養生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養生主論》元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廣嗣紀要》明萬全
精神養生
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慈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看一個醫生不如交一個朋友.―――諺語
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並皆損性傷神.―――《備急千金要方》 唐孫思邈
大喜盪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稍忍即歇.―――《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人但知過怒過哀足以害性,而不知過喜過樂亦足以傷生.―――《退庵隨筆》清 梁章鉅
心樂為良葯,神傷致骨枯.―――諺語
不氣不愁,活到白頭.―――諺語
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鬱郁閼,可以養生.―――《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聖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生要集》唐 張湛
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蘇沈良方》宋蘇軾、沈括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抱朴子》 晉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尊生八箋》明 高濂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不易白.―――《醫先》明 王文祿
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養心要語》明 胡文煥
說說笑笑,通通七竅.―――諺語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諺語
笑口常開,青春常在.―――諺語
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呻吟語》明呂坤
養心莫善於寡慾.欲不可縱,欲縱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衰.―――《養生四要》明 萬全
善攝生者,先除慾念.―――《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喜怒衰樂之發……可節而不可止也,節之而順,止之而亂.―――《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遇事不惱,長生不老.―――諺語
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
暴喜傷心,暴努傷肝,暴恐傷腎,過衰傷肺,過思傷脾.―――《養生四要》明 萬全
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壯,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琴醫心,花醫肝,香醫脾,石醫腎,泉醫肺,劍醫膽.―――《幽夢續影》清朱錫綬
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醫述》清程杏軒
善養生者,先除慾念.―――《男女紳言》明陳繼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衛生寶鑒》元羅天益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心胸里頭能撐船,健康長壽過百年.―――諺語
千保健,萬保健,樂觀方才是關鍵.―――諺語
一日三笑,人生難老;一日三惱,不老也老.―――諺語
生氣催人老,快樂變年少.―――諺語
遇怒不要惱,遇難莫急躁.―――諺語
常樂常笑,益壽之道.―――諺語
房寬地寬,不如心寬.―――諺語
知足者常樂,善笑者長壽.―――諺語
要活好,心別小;善制怒,壽無數.―――諺語
笑口常開,百病不來.―――諺語
治病必先治神,葯療必先心療.―――諺語
忠誠是長壽之本,善良是快樂之源.―――諺語
生活上適度,精神上大度.―――諺語
養生必先養德,大德必得其壽.―――諺語
生理衛生強身,心理衛生強心.―――諺語
要享福,常知足.―――諺語
飲食養生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春秋戰國孔丘
節飲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一頓吃傷,十頓喝湯.―――諺語
上床蘿卜下床姜,不用醫生開葯方.―――諺語
凡食熱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咸.―――《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等
五穀為養,五蓄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養生四要》明 萬全
飢不暴食,渴不暴飲.―――諺語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聖濟總錄》宋官修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食慾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養生膚語》明陳繼儒
谷肉果菜,食養盡心,無使過之,傷其正之.―――《素問·五常政大論》
湯泡飯,嚼不爛.―――諺語
服餌不備五味四氣而偏食之,久則臟腑偏傾,而生其病矣.―――《素問玄機病原式》金元 劉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昨非庵日纂》明鄭宣
要想身體健,食物要新鮮.―――諺語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嘉業堂叢書》清劉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飯.―――《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膏梁厚味有損身體,粗茶淡飯延年益壽.―――諺語
寒從腳起,病從口入.―――諺語
朝食三片姜,猶如人參湯.―――諺語
晚上少吃一口,肚裡舒服一宿.―――諺語
安谷則生,絕谷則亡,飲食自倍,腸胃耐傷.―――《養生要訣》明胡文煥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縱口,當念病從口入,惕然自省.―――《養生四要》明 萬全
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養生要集》唐 張湛
凡食物不能廢咸,但少加使淡,淡則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飲食乃卻病之良方.―――《仁齋直指方論》宋 楊士瀛
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隨息居飲食譜》清王世雄
飽食即卧,乃生百病.―――《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一天三頓粥,郎中朝我哭. ―――諺語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 ―――諺語
葯補不如食補. ―――諺語
熱飯冷茶泡,娘做郎中醫不好―――諺語
寒從腳上起、病從口中入 ―――諺語
貪吃貪睡,添病減歲 ―――諺語
甜言奪志、甜食壞齡 ―――諺語
吃饃喝涼水,瘦成干棒槌 ―――諺語
五穀雜糧多進口,大夫改行拿鋤頭 ―――諺語
少吃多餐,益壽延年 ―――諺語
暴食暴飲易生病,定時定量可安寧 ―――諺語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諺語
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諺語
寧可鍋中存放,不讓肚子飽脹.―――諺語
飲食講衛生,保你不生病.―――諺語
生活養生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曬被褥疾病少指甲常剪,疾病不染 ―――諺語
人勤於體者,神不外馳,可以集神;人勤於智,精不外移,可以攝精.―――《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心要常操,身要常勞.―――《呻吟語》明呂坤
日光不照門,醫生便上門.―――諺語
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機.―――《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等
發,血之窮也,千過梳發,發不白.―――《養生要集》唐 張湛
衣服厚薄,欲得隨時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厚.―――《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養生要集》唐 張湛
齒,骨之窮也,朝朝琢齒,齒不齲.―――《養生要集》唐 張湛
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諺語
按摩為養生之一術.―――《雨航雜錄》明馮時可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諺語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曬被褥疾病少.―――諺語
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屎.―――諺語
指甲常剪,疾病不染.―――諺語
煙酒不嘗,身體必強.―――諺語
不染煙和酒,活到九十九 ―――諺語
煙酒不嘗,身體必強 ―――諺語
捂捂蓋蓋臉皮黃,凍凍曬曬身體強.―――諺語
要想感冒少,常洗冷水澡.―――諺語
剃頭洗腳,勝如吃葯.―――諺語
卧欲側而曲膝,益氣力.―――《寶生要錄》宋 蒲虔貫
養生者,心欲求寐愈難.―――《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腰腹下至足脛欲得常溫,胸上至頭欲得稍涼.―――《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冬不宜極溫,夏不宜窮涼.―――《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夫人夜卧,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數遍,名曰干沐浴.―――《寶生要錄》宋 蒲虔貫
小兒無凍餓之患,有飽暖之災.―――《溫病條辨》清吳瑭
湧泉二穴,精氣所生之地,寢時宜擦千遍.―――《壽世青編》清尤乘
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晏眠.晏忌日出後,早忌雞嗚前.―――《養生要訣》明胡文煥
腹為五臟之總,故腹本喜暖.―――《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寒暖適體,勿侈華艷,可以延年.―――《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8、關於健康古詩。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惜精養生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養生主論》元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廣嗣紀要》明萬全
精神養生
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慈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看一個醫生不如交一個朋友。―――諺語
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並皆損性傷神。―――《備急千金要方》 唐孫思邈
大喜盪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稍忍即歇。―――《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人但知過怒過哀足以害性,而不知過喜過樂亦足以傷生。―――《退庵隨筆》清 梁章鉅
心樂為良葯,神傷致骨枯。―――諺語
不氣不愁,活到白頭。―――諺語
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鬱郁閼,可以養生。―――《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聖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生要集》唐 張湛
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蘇沈良方》宋蘇軾、沈括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抱朴子》 晉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尊生八箋》明 高濂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不易白。―――《醫先》明 王文祿
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養心要語》明 胡文煥
說說笑笑,通通七竅。―――諺語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諺語
笑口常開,青春常在。―――諺語
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呻吟語》明呂坤
養心莫善於寡慾。欲不可縱,欲縱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衰。―――《養生四要》明 萬全
善攝生者,先除慾念。―――《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喜怒衰樂之發……可節而不可止也,節之而順,止之而亂。―――《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遇事不惱,長生不老。―――諺語
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
暴喜傷心,暴努傷肝,暴恐傷腎,過衰傷肺,過思傷脾。―――《養生四要》明 萬全
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壯,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琴醫心,花醫肝,香醫脾,石醫腎,泉醫肺,劍醫膽。―――《幽夢續影》清朱錫綬
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醫述》清程杏軒
善養生者,先除慾念。―――《男女紳言》明陳繼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衛生寶鑒》元羅天益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心胸里頭能撐船,健康長壽過百年。―――諺語
千保健,萬保健,樂觀方才是關鍵。―――諺語
一日三笑,人生難老;一日三惱,不老也老。―――諺語
生氣催人老,快樂變年少。―――諺語
遇怒不要惱,遇難莫急躁。―――諺語
常樂常笑,益壽之道。―――諺語
房寬地寬,不如心寬。―――諺語
知足者常樂,善笑者長壽。―――諺語
要活好,心別小;善制怒,壽無數。―――諺語
笑口常開,百病不來。―――諺語
治病必先治神,葯療必先心療。―――諺語
忠誠是長壽之本,善良是快樂之源。―――諺語
生活上適度,精神上大度。―――諺語
養生必先養德,大德必得其壽。―――諺語
生理衛生強身,心理衛生強心。―――諺語
要享福,常知足。―――諺語
飲食養生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春秋戰國孔丘
節飲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一頓吃傷,十頓喝湯。―――諺語
上床蘿卜下床姜,不用醫生開葯方。―――諺語
凡食熱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咸。―――《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等
五穀為養,五蓄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養生四要》明 萬全
飢不暴食,渴不暴飲。―――諺語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聖濟總錄》宋官修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食慾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養生膚語》明陳繼儒
谷肉果菜,食養盡心,無使過之,傷其正之。―――《素問·五常政大論》
湯泡飯,嚼不爛。―――諺語
服餌不備五味四氣而偏食之,久則臟腑偏傾,而生其病矣。―――《素問玄機病原式》金元 劉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昨非庵日纂》明鄭宣
要想身體健,食物要新鮮。―――諺語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嘉業堂叢書》清劉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飯。―――《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膏梁厚味有損身體,粗茶淡飯延年益壽。―――諺語
寒從腳起,病從口入。―――諺語
朝食三片姜,猶如人參湯。―――諺語
晚上少吃一口,肚裡舒服一宿。―――諺語
安谷則生,絕谷則亡,飲食自倍,腸胃耐傷。―――《養生要訣》明胡文煥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縱口,當念病從口入,惕然自省。―――《養生四要》明 萬全
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養生要集》唐 張湛
凡食物不能廢咸,但少加使淡,淡則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飲食乃卻病之良方。―――《仁齋直指方論》宋 楊士瀛
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隨息居飲食譜》清王世雄
飽食即卧,乃生百病。―――《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一天三頓粥,郎中朝我哭。 ―――諺語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 ―――諺語
葯補不如食補。 ―――諺語
熱飯冷茶泡,娘做郎中醫不好―――諺語
寒從腳上起、病從口中入 ―――諺語
貪吃貪睡,添病減歲 ―――諺語
甜言奪志、甜食壞齡 ―――諺語
吃饃喝涼水,瘦成干棒槌 ―――諺語
五穀雜糧多進口,大夫改行拿鋤頭 ―――諺語
少吃多餐,益壽延年 ―――諺語
暴食暴飲易生病,定時定量可安寧 ―――諺語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諺語
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諺語
寧可鍋中存放,不讓肚子飽脹。―――諺語
飲食講衛生,保你不生病。―――諺語
生活養生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曬被褥疾病少指甲常剪,疾病不染 ―――諺語
人勤於體者,神不外馳,可以集神;人勤於智,精不外移,可以攝精。―――《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心要常操,身要常勞。―――《呻吟語》明呂坤
日光不照門,醫生便上門。―――諺語
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機。―――《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等
發,血之窮也,千過梳發,發不白。―――《養生要集》唐 張湛
衣服厚薄,欲得隨時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厚。―――《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養生要集》唐 張湛
齒,骨之窮也,朝朝琢齒,齒不齲。―――《養生要集》唐 張湛
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諺語
按摩為養生之一術。―――《雨航雜錄》明馮時可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諺語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曬被褥疾病少。―――諺語
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屎。―――諺語
指甲常剪,疾病不染。―――諺語
煙酒不嘗,身體必強。―――諺語
不染煙和酒,活到九十九 ―――諺語
煙酒不嘗,身體必強 ―――諺語
捂捂蓋蓋臉皮黃,凍凍曬曬身體強。―――諺語
要想感冒少,常洗冷水澡。―――諺語
剃頭洗腳,勝如吃葯。―――諺語
卧欲側而曲膝,益氣力。―――《寶生要錄》宋 蒲虔貫
養生者,心欲求寐愈難。―――《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腰腹下至足脛欲得常溫,胸上至頭欲得稍涼。―――《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冬不宜極溫,夏不宜窮涼。―――《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夫人夜卧,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數遍,名曰干沐浴。―――《寶生要錄》宋 蒲虔貫
小兒無凍餓之患,有飽暖之災。―――《溫病條辨》清吳瑭
湧泉二穴,精氣所生之地,寢時宜擦千遍。―――《壽世青編》清尤乘
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晏眠。晏忌日出後,早忌雞嗚前。―――《養生要訣》明胡文煥
腹為五臟之總,故腹本喜暖。―――《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寒暖適體,勿侈華艷,可以延年。―――《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
運動養生
運動運動,病魔難碰。―――諺語
人怕不動,腦怕不用。―――諺語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諺語
斗一斗,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老人血氣多滯,拜則肢體屈伸,氣血流暢,可終身無手足之疾。―――《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諺語
每日頻行,必身輕目明,筋節血脈調暢,飲食易消,無所壅滯。―――《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若要身體健,除非天天煉。―――諺語
運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諺語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諺語
跑跑跳跳渾身輕,不走不動皮肉鬆。―――諺語
靜而少動,體弱多病;有靜有動,無病無痛。―――諺語
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體,其亦由是。―――《聖濟總錄》宋官修
體欲常逸,食須常少。勞無至極,食無過飽。―――《修真秘要》明王蔡
槍不擦不亮,身不練不壯。―――諺語
運動運動,病魔難碰。―――諺語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諺語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諺語
氣血養生
氣欲柔而不欲強,欲順而不欲逆,欲定不欲亂,欲聚不欲散。―――《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素問玄機原病式》金元 劉完素
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皆不得營運之氣,而百病生焉。―――《脾胃論》金元 李杲
養生之大者,乃在愛氣,氣從神而成,神從意而出。―――《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養內者,以恬臟腑,調順血脈,使一身之流行沖和,百病不作。―――《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養氣者,須從調息起手。―――《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聚精在於養氣,養氣在於存神。神之於氣,猶母之於子也。―――《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多肉食穀食則氣滯。―――《養生膚語》明陳繼儒
精足則血足而發盛。―――《類經》明 張景岳
發為血之餘,血虛則發落。―――《丁甘仁醫案》丁甘仁
人之生也,全賴乎氣,血脫而氣不脫,雖危猶生。―――《血證論》清 唐容川
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存一息之不行。―――《仁齋直指方論》宋 楊士瀛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疫疹一得》清余師愚
長壽養生
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生身以養壽為先,養身以卻病為急。―――《尊生八箋》明 高濂
百歲之壽,益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論衡》東漢王充
飽暖安樂,縱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覺寮雜記》宋朱翌
讀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常以舌柱上齶,聚清津而咽之,潤五臟,悅肌膚,令人長壽不老。―――《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慈、儉、和、靜四字可以延年。―――《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要長壽,讀書花月隨前後。―――《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養生主論》元 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廣嗣紀要》明萬全
長壽養生
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生身以養壽為先,養身以卻病為急。―――《尊生八箋》明 高濂
百歲之壽,益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論衡》東漢王充
飽暖安樂,縱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覺寮雜記》宋朱翌
讀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常以舌柱上齶,聚清津而咽之,潤五臟,悅肌膚,令人長壽不老。―――《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慈、儉、和、靜四字可以延年。―――《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要長壽,讀書花月隨前後。―――《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9、求養生方面的詩詞,多多益善!
1、《攝養詩》——明代龔廷賢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譯文:保精、益氣、養神為健康長壽之根本,若欲延年益壽,減少私慾雜念,不要操心太多。做到食勿過飽,勿求厚味,飲酒應以少量為好,切莫貪戀杯中物。
要經常保持樂觀,開口常笑。一個人在處於逆境的時候,不但一般人對你冷漠,連平時很親近的朋友也會逐漸和你拉開距離,對此要從容面對,不要放在心上,一定要忍得,自在逍遙,樂享百年。
2、《抱朴子·極言》——晉代葛洪
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譯文:修身養性,即使是極其微小的地方,也務必要謹慎,不能因為小的進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養,也不能因為小的損害對大體沒有影響就不加以提防。
3、《證類本草·衍義總序》——唐代唐慎微
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譯文: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內心,不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外表。
4、《退庵隨筆·攝生》——清代梁章鉅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虛。
譯文:形體應當常勞動,飲食要常節制,這樣有益於健康。但勞動不要太過度,節制不要太過虛脫。
5、《丹溪心法》——元代朱震亨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譯文:與其等到生病後才積極診斷治療,不如在沒病的時候就攝取養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10、有哪些關於健康的詩句
1、齒,骨之窮也,朝朝琢齒,齒不齲。《養生要集》
解讀:「牙齒堅完」是健康長壽的象徵,叩齒術是在我國流傳的一種古老的養生方術。腎主骨,齒為腎之餘,也屬於骨頭的一部分。齲齒,是牙齒的大患,人們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齒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對應的每顆牙齒互啄,就可以減輕齲齒的危害,保持牙齒的健康。
2、飽食即卧,乃生百病。《備急千金要方》
解讀:飽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積而淤滯,氣滯不行,脾胃受傷,氣血痰食積聚而致百病叢生。
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呂氏春秋》
解讀:流動的水不會腐惡發臭,轉動的門軸不會生蟲朽爛,這是由於不斷運動的緣故。人的形體、精氣也是這樣。形體不活動,體內的精氣就不運行,精氣不運行,氣就滯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生命在於運動。
4、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昨非庵日纂》
解讀:古人自古講究飯後養生,這里提到用餐後要做三件事情,即飲茶、散步、揉腹,如能長期堅持做下去,必有益身體健康。
5、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解讀:四時陰陽之氣是萬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會根據此而在春夏養陽,秋冬補陰,以便服從於其四時陰陽這個根本,才能與萬物一起生活並且生長。如果一旦違反了這個根本,就會損傷其本源,破壞其真氣,以上這些就是四時調攝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