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孫思邈是如何養生長壽的呢?
根據孫思邈曾祖父的年代和大兒子的生辰,孫思邈實際年齡應該是八九十歲左右,當時算長壽,但也不罕見
2、如何養生如何養生長壽保持健康
3、孫思邈的養生長壽方法哪幾種?
根據孫思邈的《千金方》和《攝養枕中方》,從中總結出孫思邈養生長壽的13種方法,廣為流傳:
發常梳: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做10次。經常做這動,可以明目袪風、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目常運: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復3次。搓手36下,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強化眼睛,糾正用眼錯誤。
齒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發出聲響。輕輕鬆鬆慢慢做36下。通上下顎經絡,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漱玉津: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轉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再做一下。口微微合下,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里,圍繞上下顎轉動。左轉12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盡量想像將口水帶到下丹田,可以強健腸胃,延年益壽。
耳常鼓: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卜一聲。重復做10次。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頂住拇指,再用力彈向後腦風池穴十下,「卟卟」有聲。這動作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面常洗:搓手36下,暖手後以後上下掃面。暖手後雙手同時向外圈。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
頭常搖: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復做6次。可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
腰常擺: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復。最少做50至100下。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鍾。揉的范圍由小至大,做36下。可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攝穀道:吸氣時提肛,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
膝常扭: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延年益壽,由雙腳做起。
常散步:挺直胸膛,輕松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俗話說:「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散步是有益的運動。
腳常搓: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常做這動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
4、都說只要會養生就可以長壽,可為何養生大師59歲就離世了?
養生和長壽沒有必然聯系,並不是說只要堅持養生,就一定可以讓自己長壽,只是說養生對長壽有好處,可以提高自己長壽的概率。養生大師59歲就去世,去世的原因也和養生沒有必然聯系,可能是因為其他的原因去世,不能因為養生大師的早逝就斷定養生不能長壽,這種觀點很明顯不夠嚴謹。
養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它有很悠久的歷史,也涉及到很多的學科,是多學科的綜合。養生的概念基於道家的思想,它包含身體和精神兩個概念,養生目的就是要達到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狀態。
要達到這樣一種狀態,在身體上的表現就是,要經常的參加體育鍛煉,但不是特別激烈的運動,而是類似於太極這種比較柔和的運動,運動量適中。心理上的表現則是通過琴棋書畫的熏陶,讓人有一個開闊的胸襟,能夠有一個好的心態。
通過對養生概念的解釋,可以發現養生是基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止是單純的身體活動,還蘊含著很多哲學思想,因此養生的更多是中老年人,只有有了一定的閱歷之後,才可以理解養生的內涵,他們對長壽也更加渴望。
當然現在的養生已經不再只是中老年人的特權,年輕人也可以開始學習養生,不過年輕人追求的不是日後的長壽,而是現在身體上的健康,通過養生,讓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投入到工作中去。
5、長壽老人的生活秘訣是養生嗎?
古今中外有許多長壽老人,例如大聖人孔子活了73歲、孟子活了84歲、道家老子活了101歲、唐代大醫葯學家孫思邈活了101歲,現代的長壽老人更是不勝枚舉。世界上也有許多長壽區、長壽村。專家們為了揭開人類長壽的秘密,對長壽老人進行了許多調查,發現他們共同的生活特點如下:
一是少愁多樂。這些老人都是心胸豁達的樂天派。知足長樂、助人為樂、心理平和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二是少車多步。他們都有愛好體力活動的習慣。大醫葯學家孫思邈經常上山采葯,許多長壽村也多分布在山區,出門就走路,常走多動,血液流通,有益於延緩衰老。
三是少食多嚼。這些長壽老人在飲食上的共同特點是吃得少,不暴食,吃飯時對食物多咀嚼。每吃一口飯,要在口腔內咀嚼多次才咽下。多嚼不僅有利於消化,而且可以使食物慢慢吸收,有利於達到飽腹感,避免吃得過多。
四是少肥多菜。這些長壽老人在飲食上,都是拒絕肥甘厚膩的,吃青菜多,吃大魚大肉少,因此他們多是「老來瘦」身材。
五是少鹽多醋。長壽老人飲食清淡,不嗜好咸,反而多數喜吃醋。這種習慣非常符合現代營養學觀點。高鹽飲食是高血壓、動脈硬化的誘發因素:而長期適量吃醋,有利於軟化血管、降低血壓、預防動脈硬化。
我國唐代著名的醫葯學家孫思邈,活了101歲,直到老死前還在行醫采葯。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國醫葯學的寶貴財富。
據史書記載,孫氏70高齡時,唐高宗召見他,見他精神飽滿、面色紅潤、步履穩健,就問他健身長壽的秘訣,他笑著說:我的秘訣就是每天上山采葯,四處奔走行醫,這樣長期磨煉,身體就結實了,自然也就很少生病。
他不但本人健康長壽,還在養生長壽方面給後人留下了簡要明了的見解和易懂易行的做法:在飲食方面他說「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覺肚空,須索食,不得忍飢」。指出「廚膳勿使脯肉過盈,即令儉約為佳」,還說「食畢摩腹,能除百病」。在運動方面孫氏認為:「人慾勞其形,百病不能成。」「養生者,不但餌葯……其生兼於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葯餌,足以避年。」在精神養生方面他主張:「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於所欲,勿情情懷念恨……則得長生也。」
他這三方面看法,非常符合現代醫學養生的觀點:
老年人胃腸虛弱,消化能力降低,飲食一定不要過飽,最好是少食多餐。每餐量要少,不妨多吃幾次,這樣既易使食物消化又營養豐富。不要忍著飢餓,餓了就吃一點,既中和胃酸,又保護了胃黏膜。要少吃葷,不要天天大魚大肉,多吃素,這更是現代均衡飲食的內容。餐後揉腹,加強胃腸的血液循環,促進胃腸功能,有助消化,更是懂得養生的老年人常用的方法,對身體大有好處。
人到了老年,經常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對加強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強體質、延緩衰老是大有益處的。縱觀古今中外的長壽老人,都有堅持勞動、多活動這一特點。
精神養生方面,和現代醫學的心理保健內容是一樣的。他認為老年人憂思、發怒、悲愁、嫉恨等情緒的變化,對身體健康是非常有害的。他還認為善於養生者,必須避免世俗的名利慾望、色慾,保持心胸開闊,精神愉快,這樣才能延年益壽,獲得長生。
6、科學養生長壽有哪些秘訣?
1.常梳頭:十指每日干梳、乾洗頭部,每次2分鍾,每日3至5次,可達到明目、醒腦、祛風、固發根、增加頭皮血運之目的。
2.常擦面:雙手每日浴面,要從下向上進行,防眼角、嘴角下垂,減少皺紋,臉部生光。
3.常運目:雙眼常運動,在視物疲勞時可閉目進行運動。
4.舌常抵顎:以舌尖常輕抵顎上,促使生津液。
5.津常咽:津液常咽下,有助於消化。
6.齒常叩:上下齒每日叩數十下,促使固齒、堅齒的目的,雙唇緊閉,用手按摩齒齦、輕輕叩打齒齦,以改善齒齦血運。
7.耳常彈:雙手常按捏耳部,輕拍耳部,防耳鳴、頭暈,並益補丹田。
8.腹常擦:用手掌每日按正反時針方向摩擦腹部,尤其在睡前可按摩100次,使脂肪消散,增強腹肌力量,治療腹部疾患。
9.肛常收:每日3次,每次30下收縮肛門,可防治痔瘡。
10.肢常搖:四肢常搖常動,改善血運、靈活。
11.皮常擦:以手掌或腹部理療帶在身體各處干沐浴,改善血運,肌膚生光。
15.便常排:大小便要用力排盡,防感染、毒素吸收。
16.身常動:將運動成為自己必不可少的習慣,為自己日程表上的早晨第一件事,睡前的最後一件事。四季不懈。
17.水常喝:每日定時、定量飲水。
18.睡按時:每日晚上要7小時左右睡眠,中午1~2小時。
19.玩適度:娛樂、運動都要適度。忌賭博。
20.葯不亂用:一般盡量少用葯,不亂用葯。飲食要科學飲食一定要按科學配餐。
21.飲食有節: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
22.汗要擦乾: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出汗,都要擦乾,防排出的廢物刺激皮膚。
23.每周一浴:每周一次熱水澡,洗完皮膚要沖凈。
24.每周一按摩:改善周身血運,使肌肉消除疲勞。
25.睡前要運動:使周身活動,消除疲勞、使血液不致太集中腦部而妨害睡眠。
情緒激動緊張時忌食情緒不佳消化道血運不良,食後不易消化。
26.晨起飲水:約飲溫開水200毫升,以防腦血管疾病發生。
疲憊時食蜂蜜每次食用1~2匙,可消除疲勞,提供熱量。
27.慣用每日腹式呼吸:練腹式呼吸,可改善胃腸功能。
脊背暖背部一定要保持溫暖。
28.胸宜護:護胸和暖背是保持體溫和保證軀體健康的關鍵,對臟腑有保健作用。
29.濁氣呵:在空氣新鮮處多進行深呼吸,常做健身操、散步、郊遊,可促進血液循環,增進呼吸系統機能。
7、要長壽怎樣養生?
現今我國已經走向小康社會,解決了人們吃飽,穿暖以後,就應該注意提高生活質量,講究養生保健,提高身體的健康素質,這樣,人人都可以健康長壽,頤養天年,而且是無疾而終。
我國古代社會動盪,戰爭頻繁,疾病流行,生活困苦,一般人壽命很短,而為什麼古代名醫壽命都很長呢?總結他們的經驗有四條:
(1)起居有常,飲食有度
起居有常,飲食有度。就是說生活一定要合乎生理要求的規律。《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於天年,度百歲乃去。而起居無節,故半百歲而衰也。」人的起卧,是多少代以來養成的白天活動,夜晚睡覺的習慣。定時睡覺,定時醒來,按時起床,形成一套固定的睡眠節律,到時候生物鍾便會起作用,出現想睡、想醒、起床的反映。按照這個習慣和節律起卧、作息,會感到很自然,很舒服。如果經常打亂這個規律,不按時起卧,貪戀夜生活,便會擾亂生物鍾的節律,使身體產生一些反常的病態,如失眠、煩躁不安、乏力睏倦等,導致身體抗病能力下降。早年高濂在《遵生八簽》中說:「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乃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所以說有規律的生活、起卧實為長壽之道。
飲食有度既不是忍飢挨餓,也不是暴飲暴食,而是應該適度。老中醫大多都注意吃飯定時、定量,不強食過飲,懂得「寓醫於食」的營養學說,常常根據自身的需求,用食補的方式選擇食物調理機體,如:原北京中醫學院傷寒論教研室主任張志純老大夫,一年四季經常喝豆汁(是綠豆經過發酵做成的一種北京小吃),年已到八十多歲時,仍耳聰目明,手不抖,每天早起用毛筆寫蠅頭小楷書一篇,後人甚為欽佩。當時我也曾效仿喝過豆汁,果然喝後全身舒服,如有咽喉痛時喝一碗豆汁,即可疼痛消失。我常比喻說,喝豆汁,可以與用青黴素相媲美。
(2)善握七情,心態平靜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態變化,是機體的精神狀態,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發生。七情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常稱「內傷七情」。
七情致病的特點是直接影響相應的內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是說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以對相應的內臟有影響,使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
祖國醫學認為七情致病是使人體生病的「內因」。人的情緒、心態對健康影響很大,因為人在心態平和,心情愉快時,各個系統的生理功能全都正常,當情緒不好,或有各種惡劣的信息傳達到中樞神經系統時,神經系統就會發生調節紊亂,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從而促進人的衰老進程,或導致某些疾病發生,如癌症、冠心病、高血壓等。因為七情是內傷病的重要因素,所以中醫特別強調要謹慎調理、養性強身,以保持身體健康。
(3)講究養生,注意防病
所謂「養生」,就是保養身體、預防疾病的意思。中國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通過反復的實踐,積累了極其豐富的寶貴經驗。它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創造的結晶。養生內容範圍很廣,涉及面也大。但一般人從醫療(治病)注意得多,而從養生(防病)考慮得少。我們的前輩在這方面既有深刻認識,又身體力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些年來,愈來愈多的人們開始注意到養生的重要性。國際上也受到高度重視,他們逐漸認識到養生學對人的生命有著延緩衰老和預防疾病的作用,對於許多慢性疾患也有治療的功效。它是提高人體的生命系數,延年益壽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4)不治「已病」,治「未病」
「早識病」「早治療」是我國漢代醫聖張仲景早就提出的主張。古人對「疾病」二字的解釋是不一樣的。他說「疾」是不易察覺的小毛病,也叫「未病」狀態。現在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就是古人說的「疾」的狀態。此時就應該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治療,如果不採取任何防範,就可以發展成為「病」。中醫古籍《內經》也載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論述。老中醫很重視身體出現不舒服時候的早期調理,也叫「治未病」。深知「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的重要。在生活中,還特別注重調理腸胃功能,他們牢記「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名言。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胃功能保養好,吃飯香,營養充足,身體就好。這與維多利亞宣言所提倡的健康方式四大基石中強調的,要有全面均衡營養的補充,基本是一致的。其次是重視調理氣血,認為氣與血對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非常有關系。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必先五勝(臟),疏其氣血,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意思是說治病養生的主要關鍵之一是疏通氣血,令其暢達而致於正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曰:「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陰治,陰病陽治,定其氣血,各守其鄉,血實者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血實者宜決之」意思就是引導疏通,如決江河,是祛瘀之大法。「氣虛宜掣引之」意思就是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老中醫很重視應用益氣養血補虛和行氣活血祛瘀的調理法則保養身體。我曾見到一張用三七為君葯組成的傳統葯方,從每年立冬時節開始服用,對防止老年人冬天關節不利和關節疼痛效果非常之好。
我國名老中醫的防病勝於治病的養生長壽經驗,比1992年世界心臟病學會會議上制定的「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即均衡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和心理平衡)要早上兩千多年,而且比維多利亞宣言更全面,更具體,也更符合實際。老中醫的養生保健經驗,也可以說是我國古老文化中極為寶貴的優秀遺產之一。
8、如何養生長壽
早晨起來喝杯水,如廁,中午吃飯,以青菜為主,晚上,吃少,十點半前入睡,不暴飲飽餐,心情愉快,每周鍛煉三次身體,不吸煙,就可以了
9、科學養生長壽的秘訣是什麼?
常梳頭
十指每日干梳、乾洗頭部,每次2分鍾,每日3至5次,可達到明目、醒腦、祛風、固發根,增加頭皮血運之目的。
常擦面
雙手每日浴面,要以下向上方向進行,防眼角、嘴角下垂,減少皺紋,臉部生光。
常運目
雙眼常運動,在視物疲勞時可閉目進行運動。
舌常抵顎
以舌尖常輕抵顎上,促使生津液。
津常咽
津液常咽下,有助於消化。
齒常叩
上下齒每日叩數十下,促使固齒、堅齒目的,雙唇緊閉,用手按摩齒齦、輕輕叩打齒齦,以改善齒齦血運。
耳常彈
雙手常按捏耳部,輕拍耳部,防耳鳴、頭暈,並益補丹田。
腹常擦
用手掌每日按正反時針方向摩擦腹部,尤其在睡前可按摩100次,使脂肪消散,增強腹肌力量,治療腹部疾患。
肛常收
每日三次,每次30下收縮肛門,可防治痔瘡。
肢常搖
四肢常搖常動,改善血運、靈活。
皮常擦
以手掌或腹部理療帶在身體各處干沐浴,改善血運,肌膚生光。
便常排
大小便要用力排盡,防感染、毒素吸收。
身常動
將運動成為自己必不可少的習慣,為自己日程表上的早晨第一件事,睡前的最後一件事。四季不懈。
水常喝
每日定時、定量飲水。
睡按時
每日晚上要7小時左右睡眠,中午1-2小時。
玩適度
娛樂、運動都要適度。忌賭博。
葯不亂用
一般盡量少用葯,不亂用葯。
飲食要科學
飲食一定要按科學配餐。
飲食有節
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
汗要擦乾
不管在什麼清況下出汗,都要擦乾,防排出的廢物刺激皮膚。
每周一浴
每周一次熱水澡,洗完皮膚要沖凈。
每周一按摩
改善周身血運,使肌肉消除疲勞。
睡前要運動
使周身活動,消除疲勞、使血液不致太集中腦部而妨害睡眠。
情緒激動緊張時忌食
情緒不佳消化道血運不良,食後不易消化。
晨起飲水
約飲溫開水200毫升,以防腦血管疾病發生。
疲憊時食蜂蜜
每次食用1~2匙,可消除疲勞,提供熱量。
慣用每日腹式呼吸
練腹式呼吸,可改善胃腸功能。
脊背暖
背部一定要保持溫暖。
胸宜護
護胸和暖背是保持體溫和保證軀體健康的關鍵,對臟腑有保健作用。
濁氣呵
在空氣新鮮處多進行深呼吸,常做健身操、散步、郊遊,可促進血液循環,增進呼吸系統機能。
10、中醫里長壽的人為什麼非常的多?
許多中醫享有長壽的關鍵在於養生。《冷廬醫話》稱名醫長壽為「醫范」,強調「醫人每享高齡……既精醫學必有探性命之旨,審頤養生之宜,而克葆天年也」。其養生之道有四:
1、起居有常,動靜適宜
如《管子·形勢篇》說:「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孫思邈提出:「養生之道,常於小勞」、「體欲常勞、勞勿過極」、「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華佗亦指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百」。這都說明要動靜適宜,勞逸結合。即《內經》的所謂「久卧傷氣、久坐傷肉」。勞動、運動是長壽之道。
2、飲食有節,戒除偏嗜
《管子》說「……飲食有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說明飲食要有節制,要定時定量。《素問·臟氣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說明食物應多樣化,應互相搭配。《素問》所謂:「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則提示人們飲食應清淡,不宜太咸。
3、減思慮,蠲喜怒
《上古天真論》說:「內無思想之患,以恰愉為務」。著名醫學家李東恆說:「凡怒念、悲思、恐懼,皆損元氣」。《醫鈔類編》說:「若日逐攘憂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說明不能過分喜怒悲哀,不能過分憂愁思慮。
4、慎房事
《內經》說:「若入房過度則傷腎」,放縱情慾,耗精過度就會「半百而衰也」。《千金方》上更說:「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
明代龔應圓曾有一篇概括養生之道的「戒忌箴」,言簡意賅,面面俱到,茲錄於下:「絕戒暴怒,最遠房室,更慎起居,尤忌憂郁,順就寒溫,調節飲食,毋以為言,虛偽無益,一或失調,噬臍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