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易經與養生

易經與養生

發布時間:2020-04-29 18:33:18

1、道教養生的書

養生不百如養心 推薦你去看看《易經》。《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被譽為度「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如果看不懂建議先看看百家講壇里曾仕強講《易經》可以更好的幫助知你去看。
《道教道養生:道教養生實用寶典》 張雪松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道教養生內之道》 任修瑾 甘肅文化出版社
《道教與中國養生智慧》 詹石窗、詹石窗 東方出版社
《道教文化叢談》 郭重威、孔容新芳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這些都還可以,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2、關於人體能量傳遞與養生的若干問題

腦力消耗百身體能量比體力消耗更大,因為腦力抗疲勞的能力比體力強的多,日常生活中會度發現體力很容易疲勞,累了就想休息,可腦力呢越累越興奮,越得不到休息,甚至徹夜難眠,此版時沒有能量增加只有能量消耗,人就會越來越瘦。思傷脾,脾主皮膚肌肉,脾氣虛則瘦,想胖就從補脾著手,權增加脾的運化能力。

3、我缺木,但我本命屬土,而木克土,我該怎麼辦

天元風水創始人陳帥佛

   

  1953年出生於廣東.大學畢業.是宋朝著名風水、命相大師陳摶老祖的後裔,從事風水、命相業務二十餘 

  年。在西歐及亞洲一些國家設有業務經紀人。陳帥佛是中國風水協會主席。1992年陳帥佛創建天元風水,現有京親傳弟子3800餘人,陳帥佛(原名陳述財)男,1953年3月29日0.18分出生,廣東普寧人,教授,原為<<國防時報>>總編輯,1990年出道從事風水.命相及改運業務,堪稱中國風水界的領軍人物,從網上搜索陳帥佛還在早稻田大學.倫敦大學等數百家企事業單位做過<<現代風水>><<成功心態>><<易經與養生>><<姓名與人生>>大型講座。己出版書籍有<<實用取名》 (2)《易經與養生》 (3)《現代風水》 (4)《阿由》並在各媒體發表文章數千篇,1992年開始陳帥佛在香港《大公報》、《香港商報>><<鳳凰衛視>>投放廣告,堪稱國內第一。

天元風水核心內容

  一、天元風水的核心內容是天地人合一。

  風水貫寄在中國傳統建築活動的各個過程。從選址規劃、建築單體、園林小品、室內外裝修設計到施工營造,幾乎無所不在,從現代房地產品牌策劃角度,以現代居住區建築布局進行風水規劃,應首先樹立幾個風水觀點:太極泛存觀;場氣萬有觀;場氣導引觀。

  1、太極泛存觀

  風水學認為,一個城市,一個村鎮,一個庭院,一幢建築、一戶住宅,一個房間……都是一個太極,只是層次不同而已。住宅建築布局,既看其自身的太極,也看建築組群的太極,建築群布局,應以地形方整、太極完整為宜。不宜缺殘某部分建築的位置。建築地段布局應十分注意太極圖的場氣效應,慎重選擇空地,建築群組團內的小游園綠地,應選在中心地段,並應有建築小品布置。在住宅設計中,一幢住宅也不宜缺角。住宅樓層內部各戶不宜交錯分戶,造成各戶平面缺殘某角。

  2、場氣萬有觀

  風水學的五大要素龍、穴、砂、水、向,其本質是氣。尋龍,捉穴,察砂,覓水,定向,是在於察尋適於人體的吉氣,避開不利於人體的煞氣,趨吉避煞,在於對氣的趨,避。物物之間存在場,氣來自場。現代科學已初步察證,人體有場氣,植物有場氣,建築物有場氣、萬物之間皆有場氣。恰如萬有引力一樣,場氣也是萬有的。一幢建築可以我足輕重,但如組成建築群,場氣可能劇變。

  3、場氣導引觀

  風水之氣,是宇宙場氣、地球場氣、地域場氣、建築組群場氣、植物場氣和人體場氣的統一場氣中的氣。宇宙、地球、地域的場氣,為大場氣。大場氣,虛處來,實處止。陽宅多選在類似盆地、半盆地(山環、山灣)中,這種地域,土肥水上,宜於民生,利於接納大場氣。場氣的性狀,是螺旋式運動的,任何局部某一層次的螺旋式運動的場氣,都是宇宙大環境的一部分。

  小環境植物、建築、人體是小場氣。小環境場氣,風水學稱為地氣,地氣高處來,低處去。然而這種場所,在一定條件下,在局部環境中又是可以經過人的智能認識加以適當導引的。

  二、看風水即是「登山看水口,入穴看明堂」。又曰「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有山無水休尋地」有水無山亦可截「。可見水在陰陽風水中的重要性。

  水之禍福應速,山之禍福稍遲。水有來有去,有水床,有水口。水親朱雀,纏玄武,繞青龍,包抄白虎為養陰之水。水要迴旋,要到堂,要上階,要拱背,要入懷,要彎抱,要囊聚,均為上吉之水。經曰:「逆水一滴,勝於萬脈」。

  水口即門戶也。水出之處有兩山高聳,貴地也,有如交鎖為妙。水口高聳緊夾,此處地為最大,水口平低且寬,此處地為輕微。有龜、獅、象等重重把守,四水環繞,富地也。

  故曰風水看地之妙訣先取龍氣,龍氣旺則人丁興旺。次取水聚,水聚則財巨,三取砂秀,砂秀則官高文秀;四取局園,局園則富貴悠遠。大風富甲之鄉,大都為山環水抱,彎曲有情之地也。 

  「登山看水口,入穴看明堂「,凡水來處謂之天門,水去處謂之地戶,這也是風水術相水的基本常識,也是選地定局時要明確的首要問題,但如何定水口呢?首先要考慮隨龍水,也即是元辰水上找水口(主水口)。其次在元辰水不上堂的情況下,則考慮在界龍水上找水口。而後再依次考慮干水.支水.近水.遠水.但收水的原則是先親後情,先大後小,先近後遠。但水的形態又變化萬千,現將相水的詳細口訣記錄如下:

  1.水大不宜盪 2.水去不宜瀉

  3.水高不宜跌 4.水朝不宜沖

  5.水近不宜割 6.水遠不宜小

  7.水橫不宜反 8.水抱不宜裹

  9.水低不宜停 10.水對不宜斜

  天元風水整體系統10原則

  風水理論思想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這個系統以人為中心,包括天地萬物。環境中的每一個整體系統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要素。風水學的功能就是要宏觀地把握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優化結構,尋求最佳組合。 

  2. 因地制宜原則

  因地制宜,即根據環境的客觀性,採取適宜於自然的生活方式。中國是個務實的國家,因地制宜是務實思想的體現。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築適宜於自然,回歸自然,反樸歸真,天人合一,這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

  3. 依山傍水原則

  依山傍水是風水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山體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萬物生機之源泉,沒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發現的原始部落幾乎都在河邊台地,這與當時的狩獵、捕撈、採摘果實相適應。 

  4. 觀形察勢原則

  清代的《陽宅十書》指出:「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系人禍福最為切要。」風水學重視山形地勢,把小環境放入大環境考察。 

  從大環境觀察小環境,便可知道小環境受到的外界制約和影響,諸如水源、氣候、物產、地質等。任何一塊宅地表現出來的吉凶,都是由大環境所決定的,猶如中醫切脈,從脈象之洪細弦虛緊滑浮沉遲速,就可知身體的一般狀況,因為這是由心血管的機能狀態所決定的。只有形勢完美,宅地才完美。每建一座城市。每蓋一棟樓房,每修一個工廠,都應當先考察山川大環境。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必無後顧之憂,而後福乃大。 

  5. 地質檢驗原則

  風水學思想對地質很講究,甚至是挑剔,認為地質決定人的體質,現代科學也證明這是科學的。有的風水師在相地時、親臨現場、用手研磨,用嘴嚼嘗泥土,甚至挖土井察看深層的土質,水質,俯身貼耳聆聽地下水的流向及聲音,這些看似裝模作樣,其實不無道理。 

  6. 水質分析原則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質,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風水學理論主張考察水的來龍去脈,辨析水質,掌握水的流量,優化水環境,這條原則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

  7. 坐北朝南原則

  中國位於地球北半球,歐亞大陸東部,大部分陸地位於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以北,一年四季的陽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於採取陽光。陽光對人的好處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時南房比北房的溫度高1-2度;二是參與人體維生素D合成,小兒常曬太陽可預防佝僂病;三是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殺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坐北朝南,不僅是為了採光,還為了避北風。中國的地勢決定了其氣候為季風型。冬天有西伯利亞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涼風,一年四季風向變換不定。甲骨卜辭有測風的記載。《史記 律書》雲:「不周風居西北,十月也。廣莫風據北方,十一月也。條風居東北,正月也。明庶風居東方,二月也。」 

  8. 適中居中原則

  適中,就是恰到好處,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盡可能優化,接近至善至美。

  適中的另一層意思是居中,適中的原則還要求突出中心,布局整齊,附加設施緊緊圍繞軸心。在典型的風水景觀中,都有一條中軸線,中軸線與地球的經線平行,向南北延伸。中軸線的北端最好是橫行的山脈,形成丁字型組合,南端最好有寬敞的明堂(平原)中軸線的東西兩邊有建築物簇擁,還有彎曲的河流。明清時期的帝陵,清代的園林就是按照這個原則修建的。 

  9. 順乘生氣原則

  風水理論認為,氣是萬物的本源,太極即氣,一氣積而生兩儀,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於氣,水得之於氣,人得之於氣,氣感而應,萬物莫不得於氣。 

  風水理論指倡在有生氣的地方修建城鎮房屋,這叫做順乘生氣。只有得到生氣的滾滾,植物才會欣欣向榮,人類才會健康長壽。

  10. 改造風水原則

  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改造世界為自己服務,《周易》有彖曰: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面應乎人。革之時義大矣。」革就是改造,人們只有改造環境,才能創造優化的生存條件。

4、《易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有什麼關於養生方面的知識?

一陰一陽之謂道……百姓日用而不知」,這個需要用心體會、感悟。舉個身邊的例子:東方人吃飯用的筷子,兩根筷子,一動一靜,一陰一陽;西方人用的刀叉,也是一動一靜,一陰一陽。但是二者也有區別:筷子簡易,一手把握,把飯菜一下子都夾起來,反映的是中國人的整體觀、系統觀;刀叉相對復雜,左右分立,把食物切成一塊塊的,反映了西方人的心物對立、偏重分析實證的思維方法。


這個小差別,造成的結果大不相同,中醫和西醫就是很好的體現。中醫講究整體觀、辨證論治,把人當作一個有機整體來看待,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而且具體人體具體分析;同時中醫亦要「知幾」,「幾者,動之微」,「上醫治未病」。西醫則是把人象麵包一樣切成一片片、一塊塊——組織、器官、細胞、直至分子原子,運用各種儀器和方法進行分析檢驗,同時切斷了人體形神的聯系,也切斷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是在疾病由「證」狀發展到「症」狀之後才進行治療。

這里只是舉例說明陰陽之道,或有偏頗之處。在西方,黑格爾和馬列將辯證法發揮到極至,可以說達到了理性的頂點。但是他們沒能超越理性,沒能超越語言、邏輯、思維,更不要說其他的自然科學、醫學等學者了。

中醫的根本和核心是陰陽平衡。《黃帝內經》開篇就講「提挈天地,把握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這與《易經》是一致的,易醫同源,而從發展脈絡上講應該是易為醫之源。陰陽平衡之道是「不易」的,無論過去、現在和未來,無論東南西北,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這就是中醫的生命力所在

「會易者不佔」,只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則自然陰陽平衡,身心健康,諸事如意,以至於達到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和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

一點管見,可道者已非常道了。大道至簡,不可道、不可思議之道,想要說清楚,真是至難,說出來的似乎就不是那麼回事兒了。想起一個笑話,有個窮酸秀才搜腸刮肚地做文章,半天沒有寫出來,他媳婦就說他,你寫文章怎麼比我生孩子還難,秀才說:你生產時肚中還有孩子,我肚中卻是空空如也。輕松一下,

5、像《易經》之類,有什麼現實意義

《易經》的生存之道
楊振寧曾經指出,中國之所以科學不發達是因為易學,我不能認同這個說法。中國古代科技並不落後,這從我們的四大發明、《天工開物》都可以看出來,直到鄭和下西洋的明朝初期,我們的科學技術並沒有落後。
漢代魏伯陽所著的《周易參同契》從內丹和外丹兩個方面論述道家養生的方法,其中內丹是道家呼吸吐納之術,外丹則是煉丹術,屬於化學范疇。從考古來看,從石器到銅器,再到鐵器時代,中國的鑄造業發展並不比西方落後。
如果將《易經》的思想和方法正確地運用在科技和生活之中,可以給我們另一個角度認識問題和發現問題。只是《易經》和近代學術脫鉤,以致晦澀難懂,很多精華反而被棄之不顧。
《易經》對現代生活仍然具有指導意義。不管歷史怎麼演變,人們總是生活在物質和精神的世界之中。《易經》六十四卦中的哲學思想為人們提供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更好的處事方法。
《易經》教導我們不管富貴還是貧賤,都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就是要與時俱進,厚德載物則是要愛社會,既是民族精神的要義,也是個人胸懷的修養。《易經》64種現象告訴我們,困境中莫氣餒,得意時莫驕傲,居安思危,進退有度。
例如,旅卦就是困境中的處世方法,要換個環境,改正錯誤,塑造全新的自我;晉卦是想要晉職必須腳踏實地,實事求是;頤卦,頤養之道,養生不是共性的,是個性而不是範例,因材、因人、因地等差異性很大,要觀頤,自求口實;家人卦是家庭內部建設和內部的教化,雖然時代不同了,中國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現在很多家庭倫理為題材的電視劇都在反映解決家庭內部問題,一個優秀的女人要有持家之道。雖然《易經》誕生時間很久遠,但易學的哲學思想還是能指導人們,樂天知命故不憂!
易經的核心思想、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天地萬物各得其位,各行其事,井然有序。不需要特殊強調的管理,需要的是自性的發揮,達到乾卦的最高境界——群龍無首,吉。大家的思想、行為高度和諧,與天道暗合,也就可以得到天地自然的庇佑。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6、《易經養生法》txt全集下載

易經養生法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百:

內容預覽:
楊力《易經養生法》
第一篇:養生先養氣--"氣"是生命的本源
和《易經》很有密切關系的一個概念就是"氣"。《易經》認為"氣"對生命有著重要意義。中醫認為人的生命賴氣以生,氣存則生,氣失則亡。所以有度"善養生者,必知養氣。"明代張景岳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 漢代王充在《論衡》中說:"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命長。氣薄則其體弱,知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可見,"氣"與養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人活一口"氣"
腎精之氣是先天而來、與生俱來的。它不像空氣、水穀道之氣通過後天的呼吸、飲食而得來的。這種氣和精有密切的關系,它對於人體來說就像個火種,所以要節版約使用,這個氣你要用完了,那麼你的腎陽就會稀,命門就會衰,你的生命之火也將熄滅。所以,關於腎精的這個氣,我們一定要保養
氣是人的本源
我們中國人常說:"人活一口氣",那麼在易學和中醫上,這個氣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氣對於生命到底有什麼重權要意義呢?我們又應該如何保養我們體內的氣……

7、易經和佛經的區別是什麼?

《易經》和《佛經》有哲學觀念、所屬教派和文章內容上的區別。

1、哲學觀念:

《易經》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原理,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蘊涵含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

《佛經》是佛陀說過的話的匯編。哲學理念是「緣起」。

2、所屬教派:

《易經》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

《佛經》是佛說過的話的匯編,它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

3、文章內容:

《易經》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

《連山》是中國最早的易學體系,是三易之首,以四季六氣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為吉凶判辨之坐標,以三元九運為時空轉換;《歸藏易》以坤卦為首,萬物皆歸藏於地;《周易》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專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

《佛經》分為經題、翻譯者、正文、文體等幾個部分。 其中,經題、翻譯者、正文是佛經的組成部分,文體是佛經的體裁。

經題是佛經的題目;翻譯者為使文字簡單易懂;正文是佛經最屬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正文,佛經的教義得以闡明;文體通常分為長行、偈頌和密咒三種形式。

8、易經里的八卦可以用來養生嗎?

易經可以養生,易經主要講的是陰陽五行,宇宙是個大天體,人體是個小天體。世間萬物都與五行相生相剋相合,看看易經對身心會有一定的幫助。

9、關於易經里提到到的養身

震卦春分:與春天一起舒張氣息震卦為正東,震包括的三個節氣:春分、清明、穀雨。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真正的開始。《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分也就是把春季一分成兩半,這一天跟秋分時一樣,是陰陽之氣平穩之時。我們來看震卦,上兩爻為陰,下面一爻為陽,這說明此時陽氣開始正式入主東宮,掌握大權了。這個時候青草嫩芽,一派充滿生機的景象,人們在養生時也要和春天舒張的氣息相呼應。需防形懶氣血惰,必要健走消積食春分前後雖然天氣變暖了,但是氣溫並不穩定,乍寒乍暖的。老年人一般都有些老毛病,在這個時候體內的宿疾借著溫陽之氣都要發動出來。此時人容易困頓倦怠,俗話說「春困秋乏」,這個時候老年人更容易腰腳無力,形懶肢乏。《黃帝內經》中說在春季要「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春分後,天氣已經明顯轉暖,地氣也逐漸轉陽,這個時候大家可以多到外面去走走。肝在體主筋,步行可以把筋活動開,使得脈絡得以流通。開始可以少走一些,然後慢慢增加。把筋都舒展開了後,四肢自然就會強健。如果懶得動,筋就會拘攣在一起,日子長了再想伸展開就難了。久坐會傷筋肉也就是這個道理。散散步其實也是很有講究的。剛開始走的時候要「徐徐行一度」,然後逐漸加快。散步時不要心事重重,你一邊想著在單位里剛跟誰吵完架,想著誰欠我多少錢,這個起不到養生的作用。「散步」的「散」是什麼意思呢?散就是不拘一格,比較隨便,得在一種閑暇自如的狀態中進行。這樣在強身的同時還可以養神。我們常聽到「吸取日月之精華」之類的話,不是在太陽月亮下邊就會吸取到它們的精華,要有一種狀態在那兒,這樣才能「天人合一」,才能使天、地、人相交通。《南華經》上曾說:「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就是這種無憂無求的散步狀態才是最好的,最值得提倡的。散步最忌勉強,這不是幾千米的耐力跑,也不是練兵,沒有必須達到的強度,適可而止。也可以且行且立,走得累了就停一會兒,跟人聊聊天,聽聽鳥叫,看看藍天。有時我們跟幾個朋友一同出去,玩得高興了,不覺疲倦,等坐下來休息的時候才發現累得不行,這就已經傷到了正氣。老年朋友尤其要注意。「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飽食後是需要消化的,如果飯後不動,食物就會停留在胃裡,如果緩緩行走,就會調動脾氣,脾胃合作也就使食物的腐熟更加容易。古人有個比喻,說脾胃都屬土,就好像土地,要想讓土地工作就得先耕鋤,如果不動,那這塊土地就要荒蕪了。所以「動」就是耕鋤脾胃這塊地的鋤頭,散步故能消食。吃完飯,過半個小時,出去走走,即使年老體弱,不能出門的,也要在家裡走幾圈,對筋骨,對脾胃都是很有好處的。勤脫勤換護肩背,養肝當食菊花粥春分過後由於天氣變暖,大家戶外的活動就多了,天氣寒熱不一,時升時降,人就容易受寒。老年人氣虛骨弱,不敵外寒,很怕冷。所以在減衣服時要一件一件來,不光老人,年輕人也是一樣。很多十幾二十歲的孩子一看到了春天,只要有一天溫度高了一點,就馬上脫了厚衣換單衣,早上公交車站經常能看到瑟瑟發抖的年輕人,讓人覺得又可氣又可笑。不是舊社會,卻一樣不讓自己溫飽。這時的溫差很大,早晚涼,老人又多喜歡早上出去晨練,要多穿一點,等到中午氣溫高了再脫掉。勤脫勤換,隨天加減,最好是預備一件外套,走到哪兒帶到哪兒,冷了就穿上,何必凍著呢?當然,像立春時一樣,這時畢竟春天了,也不能上身太熱,不然也是容易生病的。除了全身的保暖,還有一個部位要特別照顧,就是後背。春夏相交,虛寒時熱之氣就會傷人,冬月郁結在內的火氣催痰上涌,這時老人容易多痰多咳。而背寒傷肺,年齡大的人最要注意。老人都要預備一件坎肩,專門用來護住前胸後背。既然說節氣主要是依據黃河流域的氣候定製的,那麼南方跟北方就會有所不同。偏南地區這個時候氣溫一般都比較高了,而且陰雨連綿,雨水要比北方多得多,這個時候濕氣就很重,穿衣不能太潮,注意乾爽。南方人又喜歡喝湯,這時如果喝了太多的湯湯水水,就會聚而為濕,內外夾攻,必會坐下病來。菊花是有名的養肝明目之佳品,還可以解毒疏風。菊花的種類很多,熬粥最好用花頭小的,白色最佳,黃色次之。用的時候要去掉花蒂,花要干,最好研成粉。為了增加其滋補的作用,還可以在裡面加上兩片參片。這種菊花粥也是清淡之品,符合春季木的特性。春燥肝怒陽上亢,忍耐平和是妙方春分時正當木旺,中醫講肝在志為怒,怒會傷肝,同樣,肝受傷了也會表現為易怒。怒會使氣血上涌。我們常聽到很戲劇化的描述,說「氣血上涌,一口鮮血噴了出來」之類的。肝熱被傷後嚴重的確實會引起吐血、嘔血的症狀,這並不是危言聳聽。除了怒,肝病還會表現為抑鬱,也就是現在很多人說的「郁悶」。有的人平時特別喜歡嘆氣,那是因為他肝氣不舒引起的。為了把郁結的肝氣抒發出來,只能不時嘆氣。還有一個詞叫「傷春」,在春天即將離去的時候,人會有些傷感,尤其那些感性的人,覺得良辰美景短暫,不禁就悲傷了起來。那麼容易動怒的人怎樣磨煉自己的性格呢?有人覺得這類人不適合玩棋類游戲。圍棋象棋雖然也能消遣,但易動火。因為總要分出個勝負,在玩的過程中也總有你悔棋我不讓的情況,一言不合,就容易計較起來。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只要對一件事物專注,都可轉移注意力,如果有這種嗜好的人也不妨生氣的時候就把棋拿出來下一盤,把火氣消磨在游戲里。肝火旺的人更適合養魚種花,寫字聽琴。養魚種花不求什麼名種,只是為了愉悅,最好養些不同季節的花草,這樣一年四季都能看到青葉嬌花,每天跟家裡人澆水施肥,可說是賞心悅目,陶性移情。也不妨多做些小事,男性在家的時候洗洗碗,掃掃地,一些小事情也能磨煉我們,讓火氣消磨在這些事情里。春季陽氣上升,木又處在生長期,如果蒸騰得太過就會出現上面提到的狀況。所以在心理上,要時時告誡自己忍耐平和。跟人吵了架,生了氣後,反省一下自己,下次再要想大吵的時候就換個角度想一下。比如過馬路,我們總覺得車不讓人,但反過來看,開車的人也想快點過去,也怕一旦讓開了,後面的人跟著都上來,自己就寸步難行了。這樣將心比心,把自己當成別人,即便不能做到完全的理解,也多少能在心理上找到一些平衡。常常換位思考,不但能解決很多想不通的問題,時間久了,還會發現,這也是個愉悅心情的小游戲。

10、八卦的觀察對象中包括了天地萬象,那麼易經八卦與中醫養生之道有怎樣的關系?

不難發現中醫的肝剛好對應「文王八卦」的掛震位置,中醫的肺剛好對應「文王八卦」的兌卦位置。

與易經與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