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習養生之道
2、求養生之法
冷就穿衣,熱就脫衣,這是最簡單的養生之道。
3、養生術的概念
養生之道與養生之術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將養生之道等同於養生之術,其實不然。中醫將養生的理論稱為「養生之道」,而將養生的方法稱為「養生之術」。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順其自然:
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性。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形神兼養:
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動靜結合:
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審因施養:
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而「養生之術」則是要求在養生之道的指導下,方能實施。其內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神養:
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行為養: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
氣養:
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形養:
主要包括形體鍛煉及體育健身活動。多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食養:
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應用范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葯養:
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因此,中醫常有「葯膳」之說。
術養:
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就是要強調在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基礎上的「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性。例如,甲需要重點形體養護;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一律改變某種飲食結構,或一律靜坐練習氣功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的養生需要了。
4、請教養生之道及其原理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將養生之道等同於養生之術,其實不然。中醫將養生的理論稱為「養生之道」,而將養生的方法稱為「養生之術」。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順其自然:
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性。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形神兼養:
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動靜結合:
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審因施養:
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而「養生之術」則是要求在養生之道的指導下,方能實施。其內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神養:
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行為養: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
氣養:
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形養:
主要包括形體鍛煉及體育健身活動。多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食養:
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應用范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葯養:
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因此,中醫常有「葯膳」之說。
術養:
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就是要強調在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基礎上的「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性。例如,甲需要重點形體養護;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一律改變某種飲食結構,或一律靜坐練習氣功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的養生需要了。
5、求長生不老之術!
中華民族奇術失傳很多,「長生術」更是神奇,但世間相信有此術的人並沒有多少了,究其原因就是一想到長生術,就會想到秦始皇被騙,徐福東渡尋仙的故事,受這個事件的影響,之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相信長生就等於愚蠢,在人們心中驀然形成,就會被很多人恥笑的,所以相信的人越來越少,被一個騙子,影響了一個學術,真是可惜呀,但是從很多遠古石刻中、近代大德的著作中都有養生延壽的記載,越感神秘越是激發本人默語習識,剝掉神秘、剝掉玄冥思想後,看清楚了它的本質,字字入心,語語在理,感嘆上祖佑蔭;給我民族大術,此術不是不死,只是延長壽命的一種手段,從遠古《黃帝內經》近代的道界大德陳櫻寧撰寫的《靜功療養法》和很多古人的養生札記都可以找到延長生命地方法,就是因為方法很容易掌握實習,又有很多修習羞秘的條件,所以掌握的人就要給他包裝了又包裝,起初的出發點只是教人們從中細悟得明章,不至於不珍惜和不尊用,你包裝完了,我學習,我學通了,在包裝,就這樣歷經千把年,這個方法已經是面目全非了,孫思邈更是別出一格,把養生的方法引到了另一個領域,醫學,這樣一搞離道家養生的真實方法就更遠了,據傳孫道長壽終170歲,通曉了這套養生程序,又不敢說的太簡單,就上葯理上扯,結果是這丹那葯的,使後面悟道的人走入歧途,也禍害了不少相信仙丹秘葯的一些人,越是這樣,這套養生延壽之術徹底的被否定了,說心裡話也怪不了孫思邈道長,他自認為;人人統知是葯三分毒的常理,不想後生頓昏不化,自食其果;用開悟之心,再去古書記扎中尋找,突然明朗,將其中養生所學,供天下人領悟!
《養生延命》敬軒子
養生延壽瞾悅暢;雌雄相分各不常,
天生於首識於目;地生田下情慾漾,
風雷至雨有規季;甘露潤物生機昌,
吐納之道有真理;存有本基心擁篁;
螌意固志命久遠,小乘一百全在上;
中乘三百不是最;大乘五百歲時光。
道家養生之學,主要目的就是延長人的壽命,有好多的欺世盜名之學,混淆糟蹋了這門學科,道家延年延壽,早被我們的先人總結出論點,只是沒有一個全面的概論總結,本人不才通過博聯社這個窗口抒發20年間總結的延壽理論,有一部分也通過了實踐的應正,姑且在此談論心得,能給博友啟發和相互的促進,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也應於奠基道家的理論學說為此。
文章提綱分類:
《養元術》《固元術》《生元術》《吐納術》《預測術》
《養元術》
上古養元記載最早於《內經》,看懂內經的人不是很多,只能說讀懂,養元,先要知道什麼是元,人的生命就像一部汽車,元就是汽油,使生命有活力的唯一要素,元也不簡單的是一個單獨的元,而是有五種不同的元在每個人的身體里,從道學理解的角度分類:金元為血脈、木元為肉膚、水元為食胃、火元為神意、土元為骨發,知道了元是什麼,如何保養這個身體的元就是一個方法了。火元生金元,也就是通過情緒的培養和調整,使身體的的血脈達到最佳的狀態,這個狀態要通過道家技術訓練達到(玄心意移術),水元生木元,也就是通過飲食上的調整,達到減緩肉膚衰老速度的目的(養生五穀術),四象歸坤生土元,掌握了如何利用和訓練身體的每個功能器官,也就是土元之術,達到發鍵、齒堅、骨硬,調整好五元,也就是延長生命的基礎,也是道家常講的「本基」有了好的身體基礎條件,和訓練的方法,再去攀登生命的太極。
《固元術》 養元不固,天罡不生,蓄養胃瓮,固元為物,固元需要外固和內固兩種手段實現,陰陽固元的手段是不一樣的,天乾固元,外固:需要納氣、提虛元精囊而生,寒水靜心、潔好。內固需要,神遊、自控集磨,媾術日生,激發而退;意消而進,蓄意有元勿漏,束發不慰;初冠禁頻;而立七三;不惑四六;知命八二;順耳九一;中壽贏固;上壽極達。地坤固元,外固:清心不思,多念急求,泱泱可成大順,唉春多多,坤元之固多有陽慰,自不成道固;陰型可生陽元,私密百穴尋根,勿達繼濤,多獻陰水為大固;陰水不足損夀,陰水盈不得循環為毒,久毒損夀,切功不達;學習好理解好固元,有利於人自身的健康,也是建立本基的基礎方法。
《生元術》
延命表層理解玄術,而實求解明後,理術真技不假,生元是三法根基,不生固養無物,如何生,多羞策明德不勇示人,固不得普傳受益萬眾,陽生元,須調節心境而生,多觀美而生欲、多取美而養,多調心境不虧而固,小乘大法則,陰生元,多為靜雅之生,心欲不得而生,得求不徹而損,徹到養,陽調而歡為大固;生元本基多多謬呵,陽窺觀、竊得、失瀉大損,陰情困、縱取、紊媾不徹大損。揚術必得其化尊,不化枉論者死!
《吐納術》
此術呼吸調整之法,心靜氣平體內污費清空,姿勢百變不礙,吸納取身體實況,巧妙變通可行,方法有兩種:1、吸入蠶吐,進入燈芯燃油,2、吸入濤唾,吐如洪奔;此間必有心境相隨,不可枉變,心脈游神;迂見久為上乘,循序漸進,小通如體;中通入指,大通如發。全體如嬰,鬆散如雲;外靜內動,此法成。
《預測術》
此術為心術,誡命全元,侃知只需,動其易得,可知預言百靈不謬,四季求事;各有不同,百業不可同論,陰陽大綱相似,人間五味皆有,小調玄瓮語言湯羹,為其走心脈而強;大贊神奇之術,體變當當,意有雲雲,道家衣米之術也。
6、養生之道是什麼?
7、中國古代的養生術是怎樣的?
養生學家,歷代皆有。既見於醫家,亦見於文、史、哲諸學者中,可謂名賢輩出,養生傳統幾千年,形成諸多學派,異彩紛呈。
精神養生。主張以安靜調養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益壽延年。靜思始倡於老子、莊子,提出「清靜無為」的學說。《黃帝內經》繼老、庄之後,第一次從醫學角度提出精神保養刁」以防病,並主張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
主張精神養生的學派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對抗衰延年。人的思、慮、智、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動形養生。主張以運動形體來保養生命。《呂氏春秋》率先提倡動形養生,認為經常運動身體,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東漢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編了「五禽戲」體操,作為人們練身強體手段。唐代名醫孫思邈及王煮等人也主張人要經常進行適度的運動。
調氣養生。主張調養真氣來延年益壽。《黃帝內經》提倡調攝真氣以治病延年。持此主張的學派認為,氣是生命的根本和動力,氣充滿全身,無處不到,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氣,貴在運行不息。升降有常。調節氣機升降,維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強身健體。調養元氣的方法包括慎起盾、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方面。通過調養其氣,以達健康長壽。
固精養生。主張通過固攝陰精,使之充盈內守,以達到養生。據截,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黃帝內經》也非常重視精對生命的作用,認為精是人始生的基礎,生命活動的根本,人體壽夭的關鍵,主張養生關鍵在於節欲保精。陰精貴在充盈固秘,則人體得養,精力旺盛,強健長壽。固精的前題是收心正心。因此,這一學派強調節情慾以防陰精妄耗,倡導晚婚。節欲、調七情等,以保養陰精,益壽延年。
食養養生。主張飲食調養,補益精氣,糾正服腑陰陽之偏,以達到調治疾病、延年益壽之目的。《黃帝內經》提出:「謹和五味」、「食飲有節」等飲食調養原則。唐代名醫孫思邀是這個黨派的一代宗順,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痛,養老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
8、中國古代有哪些養生術?
養生學家,歷代皆有。既見於醫家,亦見於文、史、哲諸學者中,可謂名賢輩出,養生傳統幾千年,形成諸多學派,異彩紛呈。
精神養生
主張以安靜調養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益壽延年。靜思始倡於老子、莊子,提出「清靜無為」的學說。《黃帝內經》繼老、庄之後,第一次從醫學角度提出精神保養可以防病,並主張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
主張精神養生的學派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抗衰延年。人的思、慮、智、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動形養生
主張以運動形體來保養生命。《呂氏春秋》率先提倡動形養生,認為經常運動身體,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東漢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編了「五禽戲」體操,作為人們練身強體手段。唐代名醫孫思邈及王煮等人也主張人要經常進行適度的運動。
調氣養生
主張調養真氣來延年益壽。《黃帝內經》提倡調攝真氣以治病延年。持此主張的學派認為,氣是生命的根本和動力,氣充滿全身,無處不到,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氣,貴在運行不息、升降有常。調節氣機升降,維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強身健體。調養元氣的方法包括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方面。通過調養其氣,以達健康長壽。
固精養生
主張通過固攝陰精,使之充盈內守,以達到養生。據截,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黃帝內經》也非常重視精對生命的作用,認為精是人始生的基礎,生命活動的根本,人體壽夭的關鍵,主張養生關鍵在於節欲保精。陰精貴在充盈固秘,則人體得養,精力旺盛,強健長壽。固精的前題是收心正心。因此,這一學派強調節情慾以防陰精妄耗,倡導晚婚、節欲、調七情等,以保養陰精,益壽延年。
食養養生
主張飲食調養,補益精氣,糾正服腑陰陽之偏,以達到調治疾病、延年益壽之目的。《黃帝內經》提出:「謹和五味」、「食飲有節」等飲食調養原則。唐代名醫孫思邀是這個黨派的一代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痛,養老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
9、中國古代的養生術有哪些?
養生學家,歷代皆有。既見於醫家,亦見於文、史、哲諸學者中,可謂名賢輩出,養生傳統幾千年,形成諸多學派,異彩紛呈。
精神養生
主張以安靜調養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益壽延年。靜思始倡於老子、莊子,提出「清靜無為」的學說。《黃帝內經》繼老、庄之後,第一次從醫學角度提出精神保養可以防病,並主張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
主張精神養生的學派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抗衰延年。人的思、慮、智、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動形養生
主張以運動形體來保養生命。《呂氏春秋》率先提倡動形養生,認為經常運動身體,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東漢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編了「五禽戲」體操,作為人們練身強體手段。唐代名醫孫思邈及王煮等人也主張人要經常進行適度的運動。
調氣養生
主張調養真氣來延年益壽。《黃帝內經》提倡調攝真氣以治病延年。持此主張的學派認為,氣是生命的根本和動力,氣充滿全身,無處不到,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氣,貴在運行不息、升降有常。調節氣機升降,維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強身健體。調養元氣的方法包括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方面。通過調養其氣,以達健康長壽。
固精養生
主張通過固攝陰精,使之充盈內守,以達到養生。據截,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黃帝內經》也非常重視精對生命的作用,認為精是人始生的基礎,生命活動的根本,人體壽夭的關鍵,主張養生關鍵在於節欲保精。陰精貴在充盈固秘,則人體得養,精力旺盛,強健長壽。固精的前題是收心正心。因此,這一學派強調節情慾以防陰精妄耗,倡導晚婚、節欲、調七情等,以保養陰精,益壽延年。
食養養生
主張飲食調養,補益精氣,糾正服腑陰陽之偏,以達到調治疾病、延年益壽之目的。《黃帝內經》提出:「謹和五味」、「食飲有節」等飲食調養原則。唐代名醫孫思邀是這個黨派的一代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痛,養老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