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天真養生

天真養生

發布時間:2020-04-29 12:10:43

1、在黃帝內經中關於上古天真論篇養生的積極意義,養生的方法是怎樣詮釋的?

在黃帝內經中寫明養生的積極意義,不僅可以預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壽的有效措施。
具體指出養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養;飲食起居的調節;環境氣候的適應;體格的鍛煉。
人生的生、長、衰、老過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關鍵都決定於腎氣的盛衰。
舉出四種養生者的不同養生方法和結果,來啟示人們注意養生以去病延年。
【原文】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適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日;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天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譯文】從前的黃帝,生來十分聰明,很小的時候就善於言談,幼年時對周圍事物領會得很快,長大之後,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時,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岐伯問道: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不顯衰老;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而動作就都衰弱無力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所造成的呢,還是因為今天的人們不會養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取法於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和養生的方法,使之達到正確的標准。飲食有所節制,作息有一定規律,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的房事,所以能夠形神俱旺,協調統一,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水漿,濫飲無度,使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醉酒行房,因恣情縱欲而使陰精竭絕,因滿足嗜好而使真氣耗散,不知謹慎地保持精氣的充滿,不善於統馭精神,而專求心志的一時之快,違逆人生樂趣,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養生之道的人在教導普通人的時候,總要講到對虛邪賊風等致病因素,應及時避開,心情要清靜安閑,排除雜念妄想,以使真氣順暢,精神守持於內,這樣,疾病就無從發生。因此,人們就可以心志安閑,少有慾望,情緒安定而沒有焦慮,形體勞作而不使疲倦,真氣因而調順,各人都能隨其所欲而滿足自己的願望。人們無論吃什麼食物都覺得甘美,隨便穿什麼衣服也都感到滿意,大家喜愛自己的風俗習尚,愉快地生活,社會地位無論高低,都不相傾慕,所以這些人稱得上朴實無華。因而任何不正當的嗜欲都不會引起他們注目,任何淫亂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亂他們的心志。無論愚笨的,聰明的,能力大的還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變化而動心焦慮,所以符合養生之道。他們之所以能夠年齡超過百歲而動作不顯得衰老,正是由於領會和掌握了修身養性的方法而身體不被內外邪氣干擾危害所致。
黃帝說:人年紀老的時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於精力衰竭了呢,還是受自然規律的限定呢?岐伯說:女子到了七歲,腎氣盛旺起來,乳齒更換,頭發開始茂盛。十四歲時,天癸產生,任脈通暢,太沖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具備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歲時,腎氣充滿,真牙生出,牙齒就長全了。二十八歲時,筋骨強健有力,頭發的生長達到最茂盛的階段,此時身體最為強壯。三十五歲時,陽明經脈氣血逐漸衰弱,面部開始憔悴,頭發也開始脫落。四十二歲時,三陽經脈氣血衰弱,面部憔悴無華,頭發開始變白。四十九歲時,任脈氣血虛弱,太沖脈的氣血也衰少了,天癸枯竭,月經斷絕,所以形體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歲,腎氣充實起來,頭發開始茂盛,乳齒也更換了。十六歲時,腎氣旺盛,天癸產生,精氣滿溢而能外瀉,兩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歲時,腎氣充滿,筋骨強健有力,真牙生長,牙齒長全。三十二歲時,筋骨豐隆盛實,肌肉亦豐滿健壯。四十歲時,腎氣衰退,頭發開始脫落,牙齒開始枯槁。四十八歲時,上部陽氣逐漸衰竭,面部憔悴無華,頭發和兩鬢花白。五十六歲時,肝氣衰弱,筋的活動不能靈活自如。六十四歲時,天癸枯竭,精氣少,腎臟衰,牙齒頭發脫落,形體衰疲。腎主水,接受其他各臟腑的精氣而加以貯藏,所以五臟功能旺盛,腎臟才能外瀉精氣。現在年老,五臟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無力,天癸已竭。所以發鬢都變白,身體沉重,步伐不穩,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黃帝說:有的人年紀已老,仍能生育,是什麼道理呢?岐伯說:這是他天賦的精力超過常人,氣血經脈保持暢通,腎氣有餘的緣故。這種人雖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過六十四歲,女子一般不超過四十九歲,精氣便枯竭了。黃帝說:掌握養生之道的人,年齡都可以達到一百歲左右,還能生育嗎?岐伯說:掌握養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體,雖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我聽說上古時代有稱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能夠調節呼吸,吸收精純的清氣,超然獨處,令精神守持於內,鍛煉身體,使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達到高度的協調,所以他的壽命同於天地而沒有終了的時候,這是他修道養生的結果。中古的時候,有稱為至人的人,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養生之道,和調於陰陽四時的變化,離開世俗社會生活的干擾,積蓄精氣,集中精神,使其遠馳於廣闊的天地自然之中,讓視覺和聽覺的注意力守持於八方之外,這是他延長壽命和強健身體的方法,這種人也可以歸屬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稱為聖人的人,能夠安處於天地自然的正常環境之中,順從八風的活動規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會相應,沒有惱怒怨恨之情,行為不離開世俗的一般准則,穿著裝飾普通紋彩的衣服,舉動也沒有炫耀於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體因為事物而勞累,在內,沒有任何思想負擔,以安靜、愉快為目的,以悠然自得為滿足,所以他的形體不易衰憊,精神不易耗散,壽命也可達到百歲左右。其次有稱為賢人的人,能夠依據天地的變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順從陰陽的消長和適應四時的變遷,追隨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養生之道,這樣的人也能增益壽命,但有終結的時候。

2、通過學習《素問·上古天真論》,你認為養生應從那些方面進行

素問·上古天真論》對人體功能維持的四個方面做出了指導:意識訓練、食物訓練、生活習慣訓練、工作習慣訓練。就目前人類能力而言,這種訓練是提升人體功能的唯一可靠途徑。心身健康指導專家應挖掘其科學內涵,制定具體操作手段,直接用於改善更多當代中國人的生存質量。
心身健康研究以功能衰退與否為核心
依照先秦作品的一般原則,首起一段為全文核心。《素問·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系功能衰退的:「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這提示全篇的核心在於探討人體功能衰退問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體受到的呵護越來越多,但是隨之而來的功能衰退問題也深刻影響到中華民族的生存質量。衛生條件不斷改善之後,過敏患者迅速增多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問題,這種情況也反應到中國。而營養指導偏離民族習慣造成肥胖、糖尿病、甲亢、痛風的人數迅猛增長,使代謝功能衰退問題日益突出。這就是正被行為研究者普遍關注的問題:當我們按照美國的營養學改造了自己的飲食結構之後,我們處理高脂肪、高蛋白的遺傳能力會顯得有些不足,而處理碳水化合物的遺傳能力卻得不到應有的發揮,這會引發很多嚴重的後果 。劍橋大學學者的調查顯示,在糖尿病增長率最高的美國,歐洲移民發病率實際上沒有明顯變化,而引起發病率總數變化的主要是來自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傳統農業國的移民 。
《素問》對人體功能衰退問題的探討,正可以啟迪我們今天維護人體功能的原則和方法。
人體功能發揮是其得以維護的根本原則
直到目前人類能力而言,人體生理功能只能在功能的正確發揮中維護存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關於人體功能維護的原則和方法,對今天指導中華民族的心身健康,仍然具有時效性。
人體功能維護的總的原則是遵守生命規律,而不是非生命的物質運動規律。原文對這一原則的描述為:「法於陰陽」。《易傳·系辭上》有「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論述,又說「生生之謂易」。 中國古代主流生命哲學的一貫性表現為,《易傳》的思想始終與中醫思想互相作用,與《黃帝內經》融為一體,成為指導中國人心身健康的工具 。
《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人體功能的正常存在是健康和長壽的條件。原文:「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里的德,是古代對正常功能作用的描述概念。人體功能沒有失去平衡,全面存在,生命和健康就沒有喪失的危險。
人體各種功能存在而不喪失的前提又是生命的各種運動能夠不斷進行。如原文所說:「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功能發揮、功能訓練是功能存在和改善的正確途徑。而試圖通過光學的、電學的、化學的、基因學的技術來直接提升人體生理功能,而不是考慮人體在任何過程中的某種訓練,對增強人體功能來說都沒有找到任何有價值的事實來證明。真正的科學必須接受如此人體訓練之後功能會得以提高的事實。
人體功能維護的方法只有功能訓練
《素問·上古天真論》對人體功能維持的四個方面做出了指導,實際上也就指出了人體生理功能維持所必須進行的四個方面訓練:認知(意識訓練)、飲食(食物訓練)、起居(生活習慣訓練)、工作(工作習慣訓練)。
(一)理論認知與健康實踐需要吻合
如果對自身健康問題缺乏理解,就會增加焦慮產生的機會或者加重焦慮程度 。患者內心對疾病及康復方式的合理性確認,無論這些被確認的內容是否完全正確,都會緩解他們的內心焦慮。原文要求的「和於數術」,正是古代人建立心身和諧的必要條件。「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正是要醫學信仰與健康行為保持一致性,避免心身矛盾。對生命規律的尊重還表現為對人體能力的准確估價和對自然變化過程的認可。「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說明環境有人體不可抗拒的力量存在;「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然後是對生、長、化、收、藏各年齡段的描述,充分反應了《素問》對生理自然變化的過程的尊重。
(二)尊重飲食習慣與食物控制
《素問·上古天真論》原文:「食飲有節」。有節,即隱含了一個命題:飲和食都是必須的。《素問》中說明中華民族傳統的食物結構是五穀、五蔬、五果、五畜(畜肉)。這與游牧民族以肉食為主的傳統有著顯著區別。所以,不能用其他民族習慣下的營養指導來規范中華民族的生活。有節,一個明確的命題就是要節制,不要完全放縱自己的食慾。「美其食」,就是要以傳統的食物為美,支持和享受傳統的食物結構。 「適嗜欲於世俗之間」此言不要創造與習慣不符合的營養方式,而是要在尊重習慣的基礎上調整。所以原文:「行不欲離於世」。
(三)生活起居管理
《素問·上古天真論》原文:「起居有常」這里的常有常規的含義。也就是要按照正常范圍、限度來安排起居。如果超越了這樣的限度,比如過度休閑,過度懶惰,都可能導致肌肉鬆弛甚至身懶體乏;如果過度緊張、興奮,則可能導致失眠,甚至出現精神障礙。「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是說不過分。「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這是說精神狀態要與實際生活狀態吻合。
(四)工作習慣管理
《素問·上古天真論》原文:「不妄作勞」。不妄,強調對客觀的尊重,也表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易傳·彖》說:「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人只有充分的勞作,才能獲得健康的心身。但這勞作也是要有自我節制的,需要進行自我控制。勞作的時候,要讓人體運動系統興奮,而不是疲倦。 「外不勞形於事」就是「形勞而不倦」。
生理功能錯誤發揮將會與不發揮一樣導致功能衰退。《素問·上古天真論》原文:「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

望採納 謝謝!

3、求養生方面的詩詞,多多益善!

1、《攝養詩》——明代龔廷賢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譯文:保精、益氣、養神為健康長壽之根本,若欲延年益壽,減少私慾雜念,不要操心太多。做到食勿過飽,勿求厚味,飲酒應以少量為好,切莫貪戀杯中物。

要經常保持樂觀,開口常笑。一個人在處於逆境的時候,不但一般人對你冷漠,連平時很親近的朋友也會逐漸和你拉開距離,對此要從容面對,不要放在心上,一定要忍得,自在逍遙,樂享百年。

2、《抱朴子·極言》——晉代葛洪

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譯文:修身養性,即使是極其微小的地方,也務必要謹慎,不能因為小的進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養,也不能因為小的損害對大體沒有影響就不加以提防。

3、《證類本草·衍義總序》——唐代唐慎微

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譯文: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內心,不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外表。

4、《退庵隨筆·攝生》——清代梁章鉅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虛。

譯文:形體應當常勞動,飲食要常節制,這樣有益於健康。但勞動不要太過度,節制不要太過虛脫。

5、《丹溪心法》——元代朱震亨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譯文:與其等到生病後才積極診斷治療,不如在沒病的時候就攝取養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4、生活養生具體怎麼做

生活養生可以考慮在飲食上選擇營養價值高的食物吃,然後患者也可以做做瑜伽啊,打坐啊,培養自己學學茶藝啊,都是可以的。

5、養生之道?

6、什麼是真正的養生?

7、什麼最能代表養生?

早在兩千年前,祖國醫學就談到了有關健康長壽的問題,當時稱為「養生」,又叫「道生」、「攝生」或「養性」。其目的是為了強健體質,預防疾病,防止早衰和延長壽命。筆者通過自己的中醫實踐,淺談養生的體會,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精神方面 古代醫學家非常重視精神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和轉化中的作用,並已能初步應用神經反射論來認識生理、病理現象和治療疾病。如《內經·素問》中雲:「頭者,精明之府……」,「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此處頭和心即指大腦和大腦皮層,已含蓄地說明了高級神經活動是有機體的主宰和大腦皮層與內臟活動相關聯的理論。所以古人在養生方面非常重視精神活動,教導人們要「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意思是思想上純潔安定,情緒樂觀愉快,精神振奮飽滿,就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不容易發生疾病。同時認為人們的精神活動應隨著四季不同而進行相應的調節,指出「春三月應使志生;夏三月應使志毋怒;秋三月應使志安寧;冬三月應使志若伏若匿」。以上的志即代表精神活動。古人深信:「喜怒不節則傷臟」、「百病生於氣」,如《內經素問》中雲:「大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認為情緒的過度憂傷或喜樂都會削弱機體抵抗力,引起內臟病變或容易感受外界不良刺激而發生疾患。筆者認為,任何心理變化都會傳到有機體的最小一個細胞,影響著機體的健康。比如,輕松愉快的心情可以增強免疫能力,預防疾病傳染,甚至還能延長癌症患者的壽命。相反,抑鬱緊張的心情則會破壞機體的免疫能力,使人容易患病或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 飲食方面 飲食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但過飢過飽、過寒過熱,以及膳飲無時皆會損傷脾胃,從而影響食物的受納運化,導致疾病的發生,甚至死亡。所謂:「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難經》中雲:「人賴飲食以生,五穀之味,熏膚充身澤毛,胃為水谷之海,主廩四時,四時皆以胃氣為本」。說明食物的攝取是機體生長發育、維持和增進健康的源泉。古人曾再三教導人們飲食要有節制,勿暴飲暴食,指出以酒為漿和飲食無節是體弱多病和早衰的重要因素。古人亦很重視食物營養價值及烹調技術,《素問》中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此外,還闡述了飲食五月味調和不當可產生各種病理改變與臨床症狀,如素問中雲:「多食咸,則脈凝泣(澀)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月芻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 落,此五味之所傷也」。並教導人們要依據四季時令的改變來調節食物的冷熱燥濕,如元代忽思慧撰《食膳正要》中雲:「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忝以熱性治其寒」。此外,亦反對過多食用肥美飲食,故雲「高梁之變,足生大丁」,說明了攝取過多脂肪類食物反易產生癰腫等病變,並強調了飲食五味調和適宜,能使機體的骨骼、筋脈、氣血、腠理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使人健康和長壽,即所謂「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長素忌葷食,能延年益壽。筆者認為,除保證每日營養,吃一些富有蛋白質的食品外,糖和高脂肪食物少吃為佳,多吃一些纖維素豐富的食品。纖維素多的食物能加速腸道蠕動,降低血脂和膽固醇,使某些致癌物無滋生之地。忌暴飲暴食,避免單純性肥胖和加重對消化器官及腎臟的負擔。此外,還應適當限制食鹽、煙酒。膳食安排合理是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延年益 壽的物質基礎

8、素問:上古天真論養生的兩大綱領是什麼,如何理解?

人應該順從自然,就會長壽天年,違背自然就半百而衰

9、論述題《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述養生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用原文來說如下:
1.養生原則:「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2.方法:百「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度守」「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簡述總結感悟:夫欲攝生者,須全真合道,道法陰陽,蓋分三步,一為御神,御神者,知御心也,淡泊明志,虛心寡慾,不嗜欲貪淫,除妄我,歸道心,則心正神安;二為馭氣,馭氣者,調氣也,以神馭氣,凝神於氣穴;三為毓形,毓形者,培形也,以氣留形,動靜相合,淮南子曰:「全性保真,不虧其身」,《青囊經》雲:「夫形者,神之舍也,而精者氣道之宅,舍壞則神盪,宅動則氣散,神盪則昏,氣散則疲」,皆此之謂也,然後世之丹客,多崇修內景,回而忽之於形,謬之萬里,煉虛合道,千古秘之不傳,而譚子坦然宣之,「無虛無實可與道具」。形神內外虛實,陰陽耳,不可須臾離也,方合於道。故《內經》雲"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形與神具,形具神生,此之答謂道生。

與天真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