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解釋養生的定義
呵呵,這個問題是個很多人問過的問題,嗯,根據古書和現代中醫精英的總結,大概如下: 大自然中日月經天的現象,啟發人們師法自然、回歸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周易象上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這種期望雖然難以實現,但自古以來追求長壽者卻大有人在。漢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葯,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明確提出運用醫葯的辦法進行養生的觀點。華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戲是導引練形以養生的早期記載,華佗授其另一弟子的漆葉青黏散則是延年益壽方劑的早期記載,可知華佗在養生的研究上確有相當的造詣。以恬淡虛無為主導的精神養生或精神調養,源於老莊之學,後來主要發展於佛、道兩家,它與兩家倡導修煉和清靜無為的主張分不開,而這也正是氣功修煉的重要前提。儒家的氣功,主張以無私無畏的浩然正氣為根本,即孟子所說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後世傳習甚少。故氣功亦以佛、道兩家為主,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被視為氣功學術的經典作品。晉隋時期,礦物葯養生達到頂點,服食五石散幾乎成了當時士大夫階層的時髦,流傳既廣,遺禍亦烈,傷身殞命者比比,這從隋代《諸病源候論》有關記載中可以窺見;唐以後,衰而未絕,帝王豪門因之亡命者代有記述。房中術則在秦漢以前似乎較為開放,這從古時記述中及1973~1974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殘存帛書中可以看出。宋以後,可能由於程朱理學的發展及影響,性及性生活的封建觀念和壓抑排斥性的看法日趨嚴重,談房中術者不被采錄,或視為禁書而遭封刪,故流傳後世者極少。辟穀養生術自創立至今也逾千載,代有流傳,只因遵行不易,須與坐禪等功法相輔而行,一般人難於施行和接受,因而始終沒有較大的發展,僅局限在佛教、道教的少數流派中傳播。相反,飲食調攝養生法則因符合上下各個階層尤其是上層社會的需要,故日漸發展,代代深入。四時調攝養生、環境養生等因其順應自然、符合人願,故而日積月累,研究漸趨深入。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外對養生學的研究日趨活躍,國外重點在於理論研究及實驗,探索衰老的形成原因及機理,包括生物內在的決定因素與生物生存過程中的有害積累兩個方面;中國則側重於傳統理論的整理及對抗衰老具體方法的探索。 去病延壽六字訣 吹、呵、噓、吃、呼、嘻為延壽六字訣,做法是口吐鼻取。 1、總訣 肝若噓時目爭精,肺知曬氣雙手舉,心呵頂上連儀手,腎吹抑取膝頭平,脾病呵時須攝口,三焦各熱卧嘻嘻。 2、吹腎氣 3、呵心氣 4、噓肝氣 5、吃肺氣 6、吸脾氣 7、嘻三焦 人保持愉快的心情是最重要的養生之道 !!呵呵
滿意請採納
2、用一句話概括養生的定義
我對養生是以下3種理解:養生是擁有一種崇尚自然,順其自然的境界。養生是研究如何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緩衰老,從而使人們獲得健康長壽的措施和方法。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使自己延年益壽,康健無疾。
3、睡眠養生的睡眠養生定義
睡眠養生定義
「養生」又稱為攝生、道生、衛生、保生等,意思是指運用一定的方法保養生命,睡眠養生具體是指通過充足、高效睡眠達到保養性命,補氣養精調神,防衰的目的。因此,若通過一定睡眠養生的方法,能達到養神、促進氣化、生精內的目的,這對於人類提高生存質量、抗病防衰、延年益壽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歷代養生家非常重視的內容,誠如清·李漁《笠翁文集》中所雲:「養生之訣,當以睡眠居先。睡能還精,睡能養氣,睡能健脾益胃容,睡能堅骨強筋。」
4、養生的定義是什麼?
養生一詞,原出《管子》。養生,古又稱攝生。河上公注《老子·五十》曰:「攝,養也。」作抄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養生之道,既非一般意義上的保養保健身體的養身,又區別於現代醫學意義上的康復調理,而是養身養性的綜合,有著深厚的中國文化的底蘊。攝養身心,以期保健延年,便是養生的本義。
5、養生酒店的定義是什麼
什麼是養生酒店?
養生酒店是以多年來積累的一整套標准體系為基礎。這套標准體系既是國際上唯一對「養生酒店」進行全面定義的權威標准,也是為了保證世界養生酒店的消費者獲得高品質的、真正身心靈養生的體驗。這個標准,從養生酒店的角度出發,更是一個指導手冊,已由全球擁有100多家酒店的德國和零養生酒店集團的經驗證明,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化水準的、高競爭力和營利性的酒店項目所需具備的要素。
養生已經成為全民話題。每個人對於「養生」的理解可能不同。
我們認為:向內觀察,養生意味著身、心、靈的平衡愉悅;向外探索,養生是個人與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統一。
有人說養生本身也是一種修行,並且漸漸成為人們的生命課題。無論是度假還是商務旅行者,人們都希望獲得全方位養生的體驗,比如:更多地了解自己;改變原有的不好的生活狀態;學習如何在未來保持健康。
可能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加入修行的行列。無論是瑜伽、禪修、佛教、道教、還是心靈工坊,形式不同,但目標都是為了找到一條與自己內心連接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有人剛剛開始,有人已經走得很遠。
酒店是為了接待旅行者;養生酒店就是為接待修行道路上的旅行者,並通過服務、關懷、教育、療愈,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個行列。
「Healing Hotel」翻譯成養生酒店其實還不盡准確。「Healing」本身還有「治癒」的意思,讓人得到安慰,治癒心靈中的創傷、修補心靈上的缺陷。身體、情緒、心理和精神本來就是一個互相影響的整體,一家「healing」的酒店不單單是幫助別人恢復身體上的疾病,更加是一個使人了解自己、獲得內心的平靜、愉悅重塑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在更高的精神層面上發展清晰的覺察力,獲得完整人格的聖地和廟宇。
6、養生是什麼概念
7、養生術的概念
養生之道與養生之術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將養生之道等同於養生之術,其實不然。中醫將養生的理論稱為「養生之道」,而將養生的方法稱為「養生之術」。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順其自然:
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性。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形神兼養:
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動靜結合:
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審因施養:
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而「養生之術」則是要求在養生之道的指導下,方能實施。其內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神養:
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行為養: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
氣養:
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形養:
主要包括形體鍛煉及體育健身活動。多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食養:
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應用范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葯養:
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因此,中醫常有「葯膳」之說。
術養:
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就是要強調在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基礎上的「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性。例如,甲需要重點形體養護;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一律改變某種飲食結構,或一律靜坐練習氣功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的養生需要了。
8、我想知道養生的概念是什麼
養生定義
養生妙方
整個中醫學說就是廣義的養生學。《呂氏春秋》中將醫學定義為「生生之道」——前一個「生」是動詞「提高」,後一個「生」是名詞「生命力」,「道」是根本性的規律。養生就是人類提高自身組織、自身康復能力的學問,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境界。[3]
保養生命
消除疾病的學問——因此有別於現代西方治療疾病的「醫學」。《黃帝內經》中黃帝與老師岐伯有一段精彩對話。談到瘟疫時,黃帝問老師為什麼有些人被傳染了卻不得病,岐伯的回答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就是為什麼說整個中醫學就是大養生學。當然,這里所說的中醫學是指中華原創醫學,而不是「一代明君」康熙閹割華夏文明後已經面目全非的「現代中醫」。
通常所說的養生是狹義的養生學,是指通過非葯物的方法達到提高自我康復能力的學問。公元前五十世紀人天合一整體觀的形成標志著養生概念的成熟;公元610年,隋大業年間,當時的太醫令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集中論述了各種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書中沒有葯方,只列養生方、導引法213種。由此可知,中國從那時起就已經將養生作為治療的常規方法,並得到官方的提倡。[4]
養生的宗旨是身體陰陽平衡,【黃帝內經】中養生的主意觀點是陰陽平衡,陰陽平衡人則健康,有神;陰陽失衡就會患病,早衰,甚則死亡,當身體陰陽失衡時,應選擇葯療、食療、體療、針灸療法,使身體陰陽恢復平衡,病自然就好了。[5]
3養生源流
健康、長壽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目標。大自然中日月經天的現象,啟發人們師法自然、回歸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周易象上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這種期望雖然難以實
養生書籍
現,但自古以來追求長壽者卻大有人在。漢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葯,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明確提出運用醫葯的辦法進行養生的觀點。華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戲是導引練形以養生的早期記載,華佗授其另一弟子的漆葉青黏散則是延年益壽方劑的早期記載,可知華佗在養生的研究上確有相當的造詣。以恬淡虛無為主導的精神養生或精神調養,源於老莊之學,後來主要發展於佛、道兩家,它與兩家倡導修煉和清靜無為的主張分不開,而這也正是[[氣功]]修煉的重要前提。儒家的氣功,遺禍亦烈,傷身殞命者比比,這從隋代《諸病源候論》有關記載中可以窺見;唐以後,衰而未絕,帝王豪門因之亡命者代有記述。房中術則在秦漢以前似乎較為開放,這從古時記述中及1973~1974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殘存帛書中可以看出。[4]
4養生文獻
延年益壽,人同此心。達官貴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於此莫不關注,故而養生文獻不限於醫家,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中國現存養生類著作約數百種,尚不包括涉及養生內容又非養生專著的書籍。養生書籍可分為以下幾大類。[4]
通論類
主要從養生的大旨、理論、指導思想等立論,全面分述各種養生方法,泛而不專,有助於人們了解養生理論,並指導一般的養生,如漢代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梁代[[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唐代[[孫思邈]]著《孫真人養生銘》、宋代陳直著《養老奉親書》、元代李鵬飛著《三元延壽參贊書》、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及胡文煥著《壽養叢書》、清代曹庭棟著《老老恆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