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入秋養生要多吃什麼好
秋天陽氣漸收,陰氣漸漲,人的生理活動也由夏長到秋收而改變。所以,秋季養生離不開「收」「養」這一原則。應多吃一些維生素類、抗氧化劑及類黃酮的食物。如:胡蘿全卜果油、南瓜籽油、杏仁油、葡萄籽油、深海魚油、核桃仁油及沙棘果油。
按中醫的理論,秋季是養肺的最好時節。此時空氣乾燥,人容易煩躁不安,應多吃一些清心潤燥的食物,如烏骨雞、豬肺、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鴨蛋、菠菜、梨等,忌吃含辣椒、大蔥、生薑、肉桂等辛辣、煎炸爆炒的燥熱食品。此外,生冷瓜果不宜多吃。很多人認為秋季可以吃狗肉、羊肉來溫補,但實際上,食用溫性的狗肉、羊肉會加重秋燥症狀,易使人上火。如果秋季需要進補的話,最好選用鴨肉、兔肉、鴿肉、甲魚、海參等作為滋補品。鴨肉不僅富含蛋白質,可及時補充夏日的過度消耗,而且其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的作用。兔肉易於消化,不僅蛋白質含量高,膽固醇含量極低,而且性涼,具有補中益氣的作用,是中老年人及心腦血管疾病、肥胖病患者理想的秋季進補食品。鴿肉、甲魚、海參均性平,能起到滋腎益氣、滋陰補虛的作用,是腎氣虧虛者的秋季食療佳品。秋季進補也可以適當吃點平性的魚,如養血滋陰的墨魚、健脾開胃的黃花魚,補虛、健胃、益肺的銀魚以及具有健脾胃作用的鯽魚等。但要少吃帶魚、鰱魚、鱔魚等溫性魚類。
2、入秋,我們該怎麼養生?
秋季養生,要以養收為總的原則。具體來說,有下面幾個方面:
1、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但是,秋天養「收」的時候,不宜做運動量較大的運動,尤其是老年人、小兒和體質虛弱者。
2、秋季進補、調養保健身體是十分必要的,進補宜「清補」。所謂「清補」主要是指補而不膩,具體而言就是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
3、秋季運動還要特別注意防秋燥,每次鍛煉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若出汗較多,可適量補充些鹽水,補充時以少量、多次、緩飲為准則。
4、中醫理論認為,秋天對應的臟器是肺,悲傷容易傷肺。反過來,肺氣虛了,機體的耐受能力下降,也易產生悲傷的情緒。所以,秋天自我調養要做到內心寧靜舒暢,切忌悲觀傷感。
5、秋季多乾燥,人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等不適。所以,要經常舌頭在嘴裡攪動,以刺激唾液的產生,然後分成3次咽下,並有意識地將其送入丹田。
6、秋天的飲食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白蘿卜、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的食物,以益胃生津;也可熬生地粥,以滋陰潤燥。另外,吃百合、秋梨等也可潤肺。
7、酸味能收斂肺氣,辛味則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辣食物,適當多吃酸味的果蔬。
(2)入秋養生擴展資料:秋季養生誤區
1、無病亂補要不得
無病亂補,不僅增加金錢的使用,又使自身身體受到損害,得不償失。
2、虛實不分不可行
「虛者補之」是中醫的治療原則,如果不是虛症病人,卻用補葯,就有可能會傷害身體,甚至危害生命。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若不分辨寒熱,直接亂投葯膳,就容易導致「雪上加霜」。
3、多多益善不科學
一般人的觀點是:「多吃補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但這是不科學的,因為任何補葯服用過量都有害。如服用過量維生素C,可能導致出現惡心、嘔吐和腹瀉的症狀。
4、凡補必肉行不通
動物性食物不僅味美可口,而且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這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然而,肉類不易被消化、吸收。如果老年人吃多了肉,就會不堪重負。其實,飲食清淡也可以補,蔬菜類尤其重要。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3、入秋後,由濕熱向乾熱過度,如何養生最健康?
經過了整個炎熱夏季的折磨,我們逐漸走入了天高氣爽的秋天,由於季節的更迭,氣候的明顯變化,我們的機體也進入了調整階段,所以到了秋天以後我們時常會覺得乏力,而正因為如此,秋天的養生對於我們的意義相當重大,在此我總結了幾點秋天養生特別重要的關鍵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承載著一個由夏天的極熱天氣,到冬天的極寒天氣轉變的一個季節,所以,秋天養生也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首先,我們從作息習慣上,應該遵從早睡早起的狀態,因為秋天整體天氣燥熱,而早晚卻是清涼的,早睡早起可以使我們保持神清氣爽,從而避免受到燥氣的危害。
2、飲食方面以清淡為主,可以多吃一些潤肺的食物,相信有很多朋友在秋天就有口乾鼻干喉干這種現象,這是由於秋天的燥氣引起的,秋天的燥氣極容易傷害到我們的肺部,這時多吃一些潤肺的食物,對於抵抗燥熱,保養肺部有著很好的效果。
3、在秋天可以堅持一些適宜的輕運動,但是運動的強度不宜過大,只要達到促進血液循環,鍛煉肺活量即可,另外,在鍛煉身體的同時,要多注意天氣的變化,根據天氣增減衣物,避免寒氣入體,從而導致流行性感冒的發生。
除了這些特殊該注意的事項之外,我們在平時也要多喝水,多運動,保持良好的心情,這樣對於我們在秋季養生,會起到很好的輔助效果。
4、立秋後養生應當注意什麼?
5、秋天如何養生?
6、立秋後如何養生?
立秋後應注意調節情志,秋季使人易產生悲秋的情緒。而心理、情緒的變化與體內的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關系密切,當人受到負情緒影響時,身體的免疫力會下降,容易患上各種疾病。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立秋之後要少吃生冷、辛辣的食物。秋季本來就很「燥」,有一些朋友會用冷飲來壓制秋燥,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辛辣食物則會加重秋燥,建議朋友們在立秋之後多吃帶有辛香氣味的食物,它們可以幫我們散發秋燥,起到養生作用。到了秋季,由於氣候宜人,食物豐富,往往進食過多。攝入熱量過剩,會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使人發胖。在秋季飲食中,要注意適量,不能放縱食慾,大吃大喝。
立秋之季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具興」,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夏秋之交是最難選擇衣物的時候,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立秋後的早晨是鍛煉身體的最佳時間,此時不冷不熱,天高氣爽,使人精神爽快。日常適量的做一些運動,比如散步等,以此來增強體質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7、立秋後如何養生
養生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具體包括如烏zd骨雞、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鴨蛋、梨等,這些食物與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葯配伍,則功效更佳。
立秋後基本以溫燥為主內,表現為濕熱、陰虛,火旺。建議大家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如蘿卜、茅根、馬蹄、西紅柿、豆腐、菱角、蓮藕、蜂蜜及新鮮水果和蔬菜、瘦精肉、木耳、老鴨肉、鱉肉、青魚、鯧魚、黃花魚、鮑魚、鰻魚、銀耳、百合、紫菜、蓮子、茨實、核桃、烏梅、芝麻等。
秋季運動以舒緩安靜為宜,如瑜伽、易筋經、散步等。養生重點在於容培養定力、專注力,適宜練習打坐、靜心、禪修、冥想等。
8、秋季養生的主要原則有哪些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此,入秋之後也到了一年之中的進補時節,此時調養好身體,能為安然過冬打下堅實的基礎。
1、養血就是養根本
每個人的一生都需要補血、養血,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這是由女性的生理特點決定的。女性如何來養血呢?首先要多吃一些含鐵量高的食品,紅色瘦肉、肝、動物血、木耳、麻醬等食物中含鐵量都比較豐富,而且也容易吸收。
中醫認為,「黑色入血」,也就是說顏色深的東西功效是入血的,像紅棗、阿膠、龍眼肉、紅糖等都屬於「黑色」,也可以適當增加攝入量。其中,紅棗的主要作用是益氣補血,適合氣虛血虛的人食用。阿膠的主要作用是滋陰補血,適合陰虛血虛的人食用。
脾胃虛寒的人則不適合單獨吃阿膠,可以搭配陳皮。龍眼肉的主要作用是補心脾同時補血,適合心脾虛弱同時血虛的人食用。有痰火、舌苔白厚的人,不宜多吃,因為龍眼肉會加重上火症狀。
2、「秋凍」適度 放鬆身心
秋天養生,很重要的是養情志。俗話說,秋風秋雨愁煞人,說的就是秋天的氣候變化容易讓人心生悲情,不利於人體功能的調節,也容易影響身體的各系統的健康。
古代說,情志養生;現代醫學研究認為,不良情緒會沿著下丘腦—垂體—生理系統軸線,影響生理健康,對於女性來說,會影響月經。秋天養生,還講究適度「秋凍」。
「秋凍」可以使人體的陰津得以保存,防止秋燥傷人,也讓人體慢慢適應逐步下跌的氣溫,從而為即將到來的寒冬做准備。
但凡事不能一概而論,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特別是老人和小孩,抵抗力弱,就不適合秋凍;此外,平時身體虛弱的人,或者怕涼畏風者也要及時添加衣物,以免影響身體健康。特別是一些女性,寒氣滲透,還會導致痛經,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婦科系統的健康。
3、葯食同源 適量小酌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養生,健康飲食,強健身體,更有多數人選擇炮製葯酒來養生。「酒為百葯之長,飲必適量」之語,出自班固《漢書·食貨志》一書。
在古代的中國,很多長壽的人都將有益身體且葯食同源的材料泡入酒中,每天適量飲用。例如,酸棗仁助眠;枸杞子滋陰補腎;龍眼肉、菊花明目安神,這些葯食可以幫助調理身體,溫補肝腎。睡前不妨來上一小杯,有助睡眠。
此外,秋季養生還要適當鍛煉,增強抗病能力;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順應天時,安然度秋。
(8)入秋養生擴展資料:
適合秋季養生的食物:
1、百合:百合質地肥厚、甘美爽口,是營養豐富的滋補上品,功擅潤肺止咳、清心安神,對肺結核、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及各種秋燥病症有較好療效。熟食或煎湯,可治療肺癆久咳、咳唾痰血、乾咳咽痛等症。
百合煮粥,更增其補益潤肺之力,正如《本草綱目》所言「百合粥潤肺調中」,有潤肺止咳、養心安神之功。適用於慢性呼吸道疾病、肺熱或肺燥乾咳、涕淚過多、熱病恢復期余熱未盡、精神恍惚、坐卧不安、失眠健忘等症。
2、山葯:最適合秋季進補食物就是山葯,山葯不僅有「神仙之食」的美譽,還兼具有食物和葯雙重功能,其本身就是一味中葯,同時也是我們中醫常用來製作葯膳的重要食材。中醫認為,秋天吃山葯有補腎益精、健胃益脾、益肺止咳等豐富功效。
因為山葯中含有有助於促進脾胃消化吸收的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有效物質,同時還富含能阻止血脂沉澱在血管壁、形成血栓的多種蛋白酶,能夠對預防心血管疾病起到很好的功效,尤其是老年人,吃山葯進補非常好,具有延年益壽的功效。
3、冬蟲夏草:性溫,味甘,除有補腎用途外,更有補肺氣、止咳喘、療虛損的功能。對肺病日久,囊括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痿、肺不張、胸膜炎,甚至肺癌患者,陰虛肺弱,動則喘嗽之人,最宜食用。若能與紫河車、山葯等一同服食,更為有益。
4、黃芪:性微溫,味甘,最善補氣,尤其能補肺虛之氣。中醫以為,肺主外相,肺氣虛則自汗出,又易患感冒。《本經逢原》以為黃芪入肺而固表虛自汗。《得配本草》亦雲:肌表之氣,補宜黃芪。對肺虛之人體表不固者,共同紅棗,煎水代茶,頗為適宜。
9、立秋過後如何養生保健
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堅持秋凍
俗話說 「春捂秋凍」,秋天一到,雖然氣溫將逐漸降低,但是不要急著增加太多衣服,可以鍛煉自己抗禦風寒的能力,逐步增強身體抵抗抄力。襲不過,對於一些特殊人群,不必非要「秋凍」,比如有支氣管炎、胃炎等病史的人。這類人群需要注意適當保暖,不能秋凍過頭,以防止舊病復發。
2、堅持秋練
常言道 「動則不衰,用則不退。」生命在於運動,在天氣百寒冷的秋冬季節,我們更需要適當運動,以增加身體抵抗力。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一方面,我們相應調整起居作息,做到早睡早起。
另一方面,老年人可以適當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或運動,如掃地、登樓、度做操、打太極拳、戶外散步、跳交誼舞、短程旅遊等。這樣既可以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還可以強健身體,延緩衰老。
3、堅持秋養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五穀雜糧、蔬菜水果等大量成熟上市。問秋季氣候乾燥,應當注意潤肺止咳、生津益氣,要多注意補充水分,常飲用些開水、淡茶、豆漿以及牛奶等,少食辛辣刺激以及煎炸乾燥等食物,多吃番薯、玉米、芝麻、青菜、柿子、香蕉、蜂蜜、紅棗等柔潤之品。
除了飲食要注意,作息上也要養生,尤其是晚上不能太晚睡,最好保證每答天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