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南懷瑾養生

南懷瑾養生

發布時間:2020-04-29 07:05:19

1、求南懷瑾書籍中!有那本是談到養生和睡眠之類的知識的!

我說參同契

2、主角重生跟南懷瑾學養生功的小說?

主角重生跟男伙計學養生功夫的小說,你要是知道那個啥主角是誰的話,在網上一搜就知道主要搜主角的名字。

3、南懷瑾的作品怎麼樣?

南懷瑾的寫作,是學術通俗化的一種成功嘗試。
南懷瑾先生一生精研國學,對儒、道、佛均有精湛的造詣,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生等諸門學問,許多擁躉家裡甚至都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南懷瑾的一大套書籍,足以說明「一代宗師」的頭銜當之無愧。
南懷瑾,男,1918年3月18日出生於專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文化傳播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歷任台灣政治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屬
南懷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出版代表作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三十多本,並被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4、南懷瑾居士的介紹

1.是我們的大老師啊慧命之父。

不過我們這些學生卻不夠格啊。

南師徒弟,台灣--魏承思:《南懷瑾全集》前言
時間:2004-10-06
近年來,在海峽兩岸以及海外的中國人社會有一種說法:當代人不讀南懷瑾,就不知道何為中國文化。

南懷瑾何許人也?有人稱他為國學大師、易學大師,有人稱他為佛學大師、禪宗大師、密宗上師,也有人稱他為當代道家或現代隱士。這些稱謂似是而非,因為每一種說法都只涉及了懷師學問人生的一個側面,而猶未識其詳。

南懷瑾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他是浙江樂清人,1918年生於一個耕讀傳家的書香門第。幼承庭訓,少即廣泛涉獵經史子集,禮義具備,詩文皆精,以神童名聞鄉里,並習各門派武術,畢業於浙江國術館。年稍長離家,求學於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系,後轉赴成都中央軍校,畢業於研究班第十期。抗日軍興,懷師遂投筆從戎,躍馬西南,屯墾戍邊,任大小涼山墾殖公司總經理兼自衛團總指揮,旋返中央軍校任政治教官。懷師早年曾鑽研道家學術,此時發心學佛,遂離軍校,遁跡峨嵋山大坪寺閉關三年,遍閱大藏經三藏十二部。出關下山後,講學於雲南大學、四川大學等校。1947年,懷師深入康藏地區參訪密宗上師。後經白教貢噶上師及黃教、紅教、花教上師陸續印證為密宗上師。1949年到台灣後,懷師一面在家設帳授徒,講授中國傳統經典;一面擔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等校教授。同時,先後創立「東西文化精華協會」、「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十方書院」等文化機構。1985年,懷師離台赴美客居,直至1988年到香港定居。在此期間,先後創辦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文化學院、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和香港國際文化基金會等文化教育機構。

懷師自1955年出版第一本著作《禪海蠡測》以來,迄今為止已出版各種撰述三十餘種,並譯成英、法、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韓國、羅馬尼亞等8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通。懷師教學數十年,門生弟子無數,並曾到美國、日本以及歐洲各國講學,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尚設有南懷瑾學院。近年來,懷師更在世界各地華人社會推廣兒童誦讀東西方經典的文化運動。懷師的學問兼及儒、佛、道三家,在精研中國文化之外,並攝入西方文明的精華。因此,很難說懷師的學問究竟是偏於儒家、佛家,還是道家。准確地說,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弘揚者。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輝煌燦爛。然而,近代中國在經濟、科技和軍事等許多方面都落後於西方國家,遭受西方列強的欺負和侵略。一些知識分子尋找中國貧窮落後的原因,結果把賬算到了傳統文化頭上。他們以為是舊的文化、尤其是孔子的儒家學說禁錮了中國人的思想,拖累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五四」前後的一班人,為了使中國走向現代化,提出打倒「孔家店」,推翻舊文化的口號。可是他們分不清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甚麼是經過幾千年考驗積累起來的精華,甚麼是後人穿鑿附會、肆意曲解,加進去的糟粕,結果把精華與糟粕一起拋棄。舊文化被拋棄了,新的中國文化是甚麼卻沒有人知道。胡適等人更提出「全盤西化」的主張,要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化歷史的民族,像個乞丐一樣,向西方討文化的飯吃。他們就這樣把文化傳統攔腰砍斷,致使近百年來的中國文化傳統不絕如縷、命如懸絲。

懷師從青年時代起就一心以弘揚中國文化為己任。半個多世紀以來,從大陸到台灣,從美國到香港,漂泊天涯,四海為家,但一直苦心孤詣地在為重建中國文化奔走、呼號。無論是在著作中、講堂上,還是在與學生或友人的言談中,懷師都表達了對民族文化發展命運的深切關懷。他常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這就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因為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凝聚力,始終像一盤散沙。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創造力,只會跟在外國人屁股後面模仿。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甚麼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呢?懷師說:中國在秦漢以前,儒、墨、道三家幾乎涵蓋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六朝以後,換了一家,儒、佛、道三家成為文化主流。因此,一個人必須深入儒、佛、道三家的學問,由博返約,融會貫通,才能掌握中國文化的精義。如今的學者所受的都是西式教育,大多將人類文化知識分門別類,成為專攻一門的專家。因此,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往往是支離破碎的。由於特殊的人生經歷和治學門徑,使懷師不同於一般學者,而能出入於儒、佛、道之間。可以說,沒有懷師這樣的學養,實在很難擔負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

歷年來,海峽兩岸陸續出版了南懷瑾先生的許多著作,但一般讀者很難有機會系統地研讀他的全部著作,於是往往從本身所接觸到的部分去給懷師定位,而有儒家、佛家、道家大師等不同的說法。這就像《大寶積經》所言:「眾盲摸象,各執一端」:摸到象腿的說大象像一根圓柱,摸到象耳朵的說大象像一把蒲扇,摸到象尾巴的說大象像一條繩子,誰都說不清楚大象的本來面目。為了幫助讀者了解懷師學問人生的全貌,我們決定編輯出版這部《南懷瑾全集》。

全集包括了懷師迄今為止所著的29種著作,以及與懷師有關的附集4種。這些著作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儒家、佛家、道家和文史詩詞。當然這不是嚴格的分類,因為懷師的著作大多是觸類旁通的,有時以佛入孔,以老入禪;有時以禪入老,以孔入佛;有時以孔入佛老;有時以佛老入孔;有時孔老佛俱入而俱不入;有時孔老佛俱不入而俱入。所謂四大類的分法只是為了敘述的方便而已。

第一類是儒學著作。誠如懷師所言:中國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流,以儒家「四書」、「五經」為中心。「五經」指《詩》、《書》、《禮》、《易》和《春秋》,乃是中國上古文化傳統的總匯。「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是專屬於孔孟之道的學術思想。「四書」到兩宋以後逐漸盛行而取代「五經」的地位。懷師對「四書」、「五經」的研究不但深入堂奧,而且每每有獨特的見解。收錄在全集里的這方面著作有《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孟子旁通》、《易經雜說》和《易經系傳別講》5種,都是懷師歷年給學生授業解惑的講稿。

《論語》是記載孔子生平講學以及孔門弟子言行的一部書。誠如懷師所說:「我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首先必須了解儒家的學術思想。要講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學術。要講孔子的思想學術,必須先要了解《論語》。」《論語》20篇像語錄一樣,用簡潔的文字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名言懿行。自唐以後,歷代名儒都認為《論語》的章節是隨便編列的,沒有內在邏輯。經過他們的圈點、注釋,《論語》變成了死板的教條。誰也不敢跳出這傳統的范圍,墨守成規,沿習成風。懷師的《論語別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擺脫千餘年章句訓詁的范圍,將歷代所講的錯誤義理一一辨析清楚,重新確定含義,回復了《論語》的本來面貌。他指出:《論語》其實是經過弟子們悉心編排的。每篇都條理井然,脈絡一貫,而全書20篇的編排也是首尾呼應的,等於一篇天衣無縫的好文章。懷師以獨特見解,點化出《論語》本身活潑的生命,使現代中國人能以現代的生活經驗來了解《論語》真正的內在思想。

《孟子》是紀錄孔子思想繼承人——孟子言行的一部書。孟子是戰國時代人。他將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道德、政治學說發揚光大,因而有「亞聖」之稱。《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有11篇,現存7篇,相傳另有外篇4,已佚。懷師的《孟子旁通》採取與歷代名儒註疏《孟子》截然不同的方法,從孟子所處時代的社會環境入手,聯繫上下五千年來的歷史人事,探究為什麼孟子學說會從古到今而顛撲不破。點明孟子始終為人倫正義、為傳統道德政治而奔走呼號,絕對不受時代環境影響而有絲毫改變。他身體力行的正是自己所提倡的存心濟世精神。

《大學》本是《禮記》中的篇章。自宋朝朱熹的《大學》章句本流行後,長久以來被作為考取功名的敲門磚,原本反而逐漸不再為人所知。懷師認為,《大學》的思想源自《易經·乾卦·文言》,是古代中原文化的代表作,自有其理路脈絡,對朱熹篡改原文大不以為然。因此,懷師講述《大學》採用原本。《原本大學微言》對於「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以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修養次第及致用之學,都講得很詳盡透徹。懷師在書中指明:《大學》的總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圍繞這個總綱,闡明內明與外用環環相扣的密切關系。自「格物」至「正心」屬內明之學,如果內明修養達到明德的境界,並由此外用於齊家、治國、平天下,就須從修身做起。修身是內明與外用之間的重大關鍵。二千年來隱晦不彰的原本《大學》精義經懷師講解而燦爛大白,提供現代人作為修身處世的指南。

《易經》為五經之首,是儒道乃至諸子百家學術思想共同的來源,也是中華文化的根本思想。要真正認識中華文化,不可不了解《易經》。然而,易理艱深,讀者每視為畏途,有志者或不得其門而入。懷師的《易經雜說》從「變易、簡易、不易」和「理、象、數」這些基本法則入手,將《易經》知識娓娓道來,如數家珍,把有志學易者引入門徑。《易經系傳》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懷師在另一部易學講稿《易經系傳別講》中,不僅對《易經》有更精闢的講述,也透過對《易經系傳》的分析,深入探明孔孟思想、儒家學說的文化源頭。內容涉及自然哲理、人文精神、政治藝術以及身心修養之道。

懷師的儒學著作有5個鮮明的特點:一是以經解經。也就是將唐宋以後的批註推開,依靠熟讀原文來理解儒家經典。因為在這些經典中,前文的意思往往在後面的語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釋。只要前後篇章,貫而通之,就自然能理解經典作者原來的思想。《論語別裁》的寫法基本上就是運用了這種以經解經的方式。

二是經史合參。也就是將儒家經典與相關的歷史記載對照、比較、融會,來參究經典作者當時所表達的思想。如《論語別裁》以《論語》與春秋時代的史跡相融會,看到當時社會、政治的混亂面貌,以見孔子所開創和確立的文化精神之偉大。《孟子旁通》以《孟子》7篇本經結合戰國時代相關歷史資料,來說明孟子存心濟世的精神所在。

三是旁徵博引。懷師幾乎在每一種著作中都以其淵博的知識,包羅諸子百家思想精華,融會中外古今學說於一爐,且往往能觸類旁通,解答令歷來名儒卻步的難題。例如,《大學》中提及的「知、止、定、靜、安、慮、得」七個修證層次,是先秦時期中國傳統文化中教化學養的特色,也是儒家心傳的修養功夫。雖然這「七證」對後世影響甚巨,但《大學》中並未具體說明如何實踐。宋明以來的理學家囿於門戶之見,而無法疏解清楚。懷師在《大學微言》中借用佛道兩家學術來闡明「七證」功夫,因而超越前人的見解。

四是深入淺出。懷師講課寫書都喜歡把深奧的道理說得明白易懂,態度平易近人,語言機智幽默。例如,以往《易經》總是給人一種神秘玄妙、莫測高深的感覺。懷師的兩本易學著作則以獨特的妙悟勝解,把高深的易理說得人人能懂。通過懷師的講解,讀者會發現《易經》其實是一門很平易的學問。

五是貫通古今。「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懷師儒學著作的最大特點。在他看來「四書」、「五經」都有超越時空的價值,但理解這些經典不能泥古不化,而要結合時代的變遷。在《論語別裁》和《大學微言》中,懷師不但每每聯系今人今事幫助讀者理解經典作者思想,而且經常比照現代世界文化潮流,指明自己民族、國家今後應該要走的路線和方向。因此,懷師的著作填平了古今文化隔閡的溝壑,成為當代中國人了解傳統文化的橋梁。

全集的第二類是佛學著作。這部分著作所佔數量最多,包括《禪海蠡測》等17種。佛教是對古代印度文化的一次系統總結和重大變革。它在漢代傳入中國以後,與中國本土的儒家、道家文化相接觸,經歷了一個由沖突到融合的過程,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六朝以來的中國文化已是儒、佛、道三家匯合而成的文化形態了。因此,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對佛教的研究。

佛教在今天這個世界仍有其重要的存在價值。在當前這個時代,全人類都以現代化為社會目標。現代化雖帶來了物質進步,但也造成了社會病態。現代化的基調是理性化,理性主義獲得最有力的表現是科學和技術。根源於科學的技術實際上塑造了現代世界的性格。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稱這種現代理性為「工具理性」,因為它只涉及達致具體目標的手段和工具的合理性,卻根本無視生命的價值問題。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當代代表赫勃瑪斯指出:「工具理性之高揚,導致科技意識之橫決,已造成生命世界的殖民化。」在當今世界,人為追逐物質財富而忙碌,自己則迷失在忙碌之中。人們逐漸把自己異化成物,生命成為物的附屬品。人們與自然疏離,與社會疏離,與家庭疏離,也與自己疏離,割斷了與精神家園的古老聯系。人們在表面上仍舊把幸福、成功或創造視作生活的目標,但實際上已沒有目標。人們愈益被空虛、焦慮、煩躁、寂寞、孤獨和絕望所煎熬,產生一種被美國社會學家彼德·勃格稱為「心靈的飄泊」的感覺。因此,如何安頓人的心靈,對完美人生來說已越來越重要。

此時,人們猛回頭才重新發現宗教對人生的意義。宗教,唯有宗教才可以滿足人類超越自我,追求永恆、圓滿、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理需求。這是一切宗教共同具備的功能。因此,人的宗教精神可能改變自己的存在形式,但它是不會消失的。西方基督宗教主張依靠上帝的拯救,實現這種超越。但「上帝萬能」觀念在現代理性精神沖擊下已經崩潰。人們不再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上帝創造世界、創造人類,上帝甚麼都能做,甚麼都可以做。用尼採的話說,就是「上帝死了」。人們可以放棄上帝這個「拯救者」的幻象,卻不能沒有宗教精神,放棄超越自我的精神需要。佛教沒有這個「拯救者」概念的拖累。它教人自尊自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因此,佛教能夠擔負起安頓人心、提升人生價值的使命。這就是今天佛教由東向西,逐漸在全球廣泛傳播的根本原因。

懷師的17種佛學著作,大致可分成佛經釋義、禪學、佛法修證等三部分。佛經釋義包括《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圓覺經略說》、《金剛經說甚麼》和《葯師經的濟世觀》5種。由於以往流傳的漢文佛經大多是唐代以前所譯,文辭古奧,語意晦澀。何況時歷千載,理解闡釋,古今完全異趨。因此,一般讀者皆感到佛經難讀,常常望而生畏。然而,這些佛經一經懷師講解,就變得明白易懂,為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喜聞樂見。懷師講解佛經的特點是:揉合翻譯和解釋,一方面在保持原文字句意義的前提下,採用現代語言來述說大義;另一方面用現代事物理則來解釋佛法精要。例如,懷師推薦《楞嚴經》為全部佛法綱要。這部經典有條理、有系統地概括了佛法的中心要義。不僅給利智者指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也為鈍根者道盡修行證驗方法與次序以及種種方便。古賢稱:「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可見《楞嚴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懷師指出,《楞嚴經》從七處征心與八還辨見開始,逐層深入、條分縷析地講明心物一元的原理。懷師在《楞嚴大義今釋》中對此作了現代闡釋,說明《楞嚴經》是如何從身心的實驗去證明物理世界的原理,又如何從物理的范疇指出身心解脫實驗的理論和方法。告訴我們:佛教所說的心物一元,不僅是一種思想理論,而且是基於人們實際心理情形,可加以實驗證明的。因此,佛教確實有科學的證驗和哲學的論據。

當然,佛經的難讀不僅在於文字,許多佛經更因其內容博大精深,倘不能通達因明,善於分別法相,精思入神,並從真修實證入手,會之於心,實在很難窺其堂奧。例如,《楞伽經》被公認是最難讀的佛經之一。蘇子瞻曾言:「楞伽義趣幽眇,文字簡古,讀者或不能句,而況遺文以得其義,忘義以了心者乎。」懷師精研法相唯識,對《楞伽經》下過一番苦功,慎思明辨,嚴謹分析,歸納論據,融會於心。因此,他在《楞伽大義今釋》中,為讀者清晰地理出此經頭緒:經中首先借大慧大士之口,提出108個人生思想哲學問題,但佛陀並沒有一一作答,而是直截了當地說心、說性、說相,對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分別加以辨析,然後引向形而上的第一義諦,指出一個心物實際的如來藏識作為總答,指示空有不異的事理,說明理論與修證的實際。可見《楞伽經》宗旨在於直指人生的身心性命,與宇宙萬象的根本體性。經懷師一點撥,楞伽奧義昭然若揭。

懷師講經不僅為讀者理清脈絡,而且往往點明重點,方便研讀。例如,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很大的一部佛經。它的獨特之處在於超越了一切宗教,又包含了一切宗教,不局限於佛教的范圍。千餘年來,無數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道,金剛經的奧秘何在?懷師在《金剛經說甚麼》中指出:此經的重點在善護念,這是由凡夫到成道之路,聖人和凡夫同一個修持的方法。護甚麼念?學佛就是證道,一切佛所證的,那個最高的境界叫涅盤。涅盤不是死亡,涅盤是圓滿,不生也不死,不來也不去,永遠是清凈。怎樣護念?應無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保持內心平靜的這一念。縱然在動亂中,也在清凈,如如不動。又如,《葯師經》是一部通俗但並不易懂的佛經。懷師在《葯師經的濟世觀》中點明:葯師佛12大願是此經重點,顯示了救人濟世的大乘精神之偉大。讀者把握了這個重點再讀《葯師經》就容易讀懂了。再如,《圓覺經》是一部指引眾生如何修行成佛的了義經。此經記載釋迦牟尼佛答復12位菩薩所提的問題。這12位菩薩各有不同的表相,代表著12種修行法門。懷師在《圓覺經略說》中將如何明心見性,如何修止、修觀和修禪那的重點一一提示清楚。懷師在講解佛經時,常常列舉大量的例子來說明道理。在《圓覺經略說》中,講到見地、修證、行願都詳細舉例說明。很多例子就是懷師自身的經歷。在《葯師經的濟世觀》中,懷師往往以親生經歷舉例,融會經義來講解,因而即使深入到極細微處,也使讀者必能有所領悟。

懷師的禪學著作包括《禪海蠡測》、《禪與道概論》、《習禪錄像》、《禪話》、《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等5種。當然,佛法修證部分的著作也大多與禪學有關,只為敘述方便而另列之。兩宋以降,禪宗漸成佛教主流。天下佛徒稱習禪者無計其數,佛寺號禪林者觸目皆是。然大多數人對何為禪宗宗旨卻渾然不知,有以枯坐不動為禪宗者,有以游戲文字為禪宗者。當今之世,像懷師這樣通義理、有修持的禪者已絕無僅有。因此,如果只就這方面的成就而言,說南懷瑾是當代的禪學大師也是當之無愧的。

《禪海蠡測》是懷師最重要的禪學著作,不僅紀錄了懷師畢生習禪的心得,也是一本禪宗正本清源、撥亂反正之作。懷師開宗明義地點明:禪宗以明心見性,洞達法性為宗旨。廣征博引,直斥各種文字禪、知解禪和口頭禪,直探禪宗的活水源頭。懷師著重闡明了禪宗與教理、頓悟與漸悟的道理。佛法在中國大致有十宗之分途,禪宗以外各宗皆依教理(經、律、論)而言修證,唯有禪宗標榜「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後來禪宗之徒以為可以廢棄教下經藏之學而悟道。其實,禪宗與教理的關系是「言其理則,佛說三藏十二分教,皆為所依。推其極致,則一字不立,揚眉瞬目,已是第二義事矣。」懷師指出:禪宗的古德,雖然不一定是先由學習教理而入禪,但大多數也都於悟前或悟後通曉義理,融會心宗。因此,習禪者不能忽視研習佛經,應當溫故知新,融通諸說。

當初禪宗所以標榜「不立文字」,是希望擺脫教條,以獨特的方法給陷入種種文字名相戲論中不能自拔的佛徒打開思想活路,進入一個充滿自信和活力的世界。及至唐宋禪門活法已成死語,故諸家宗祖,不得不別標心法,如參話頭、看公案、擎拳、棒喝等,以勘驗學人,錘煉其知見。但後世習禪者捨本逐末,老死話下,永無出期。懷師有鑒於此,故不以話頭為實法,不以棒喝為家風,回歸禪宗活潑潑的本來面目。

禪宗自五祖弘忍門下有南北分途,南宗主頓悟,北宗主漸修。後世南宗風行天下,習禪者以為禪宗法門不需坐禪,只須於一機一境上驟然悟得,就可以得道了。懷師指出:「盡一大藏教,統諸修行法門,皆漸法耳。即禪宗祖師,於言下頓悟者,亦由熏修漸積而來。」因此,習禪者必須注重修定。至於是先修後悟、修悟同時,還是悟後起修,懷師認為:三說雖異,通途是一,根器各異,自知適應,不必爭論高下。懷師的禪法不僅融合佛教顯密之學,而且貫通儒、道各家之言,相較比量,會歸一旨,別開生面。

《習禪錄像》是懷師歷年主持禪七的開示語錄,及十方來學的修行報告。假此文字因緣,讀者或可一睹真正的禪門風范。禪七用意在剋期取證,以求明了生命之真諦,生死輪回之原因,進而超越生死。懷師參照禪密,採用唐宋方法,因眾生習氣煩惱各有不同,打破傳統打七方法,嘻笑怒罵,因人施教。讀者如能將此書與《禪海蠡測》結合起來讀,對懷師的禪學思想與造詣會有更深一層的理解。《禪與道概論》的前半部敘禪宗宗旨與宗派源流,以及禪宗對中國文化之影響。《禪話》深入淺出地介紹歷代禪門公案,堪稱一部通俗禪宗史。《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則詳述禪宗叢林制度的特點、起源和演變。這3種著作從不同方面介紹有關禪宗的知識。

佛法修證著作包括《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定慧初修》、《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禪觀正脈研究》、《如何修證佛法》等5種。學佛不同於學習其它知識,不僅要研讀佛學理論,而且必須親身實踐。見地、修證及行願是學佛修行必須依持的綱要,且三者密不可分。懷師在《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中指出:行願是修學一切佛法的基礎。一個學佛者必須把信念建立在普賢菩薩般的大行大願上,才能突破來自多生累劫的罪障惡業,成就菩提道果。他在書中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的密義,公開了普賢行願的修持法門。《如何修證佛法》是懷師最重要的著述之一,對學佛修證的實際步驟有精闢的講解及具體的指引,對修持路上的迷惑、歧路以及不自覺的錯誤都一一糾正。《定慧初修》是懷師傳授止觀、修定、修慧的講記,適合初學者。其中,《觀無量壽佛經大義》著重介紹修凈土法門的入門知識,闡述了凈土與禪、唯識學的關系,消除修凈土只是有口無心念佛號的誤解。大乘必須以小乘作基礎,小乘的修法是甚麼?懷師在《禪觀正脈研究》中,以《禪秘要法》作底本,教授白骨禪觀修法。經過這個觀法的修持,我們身體不凈的本相就會如實呈現心中,有助破除身見,進而見到空性。《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是有關靜坐修持最權威的著作。懷師在書中融合儒、釋、道三家靜坐的原理,吸取藏密氣脈、明點諸法的知識,配合中西醫學,評述古往今來各門各派修道者的修持經驗,傳授正確的修定方法,解答氣脈反應變化的各種問題。懷師對佛法修持的傳授於今是獨步天下的。他不僅融合了佛教顯密,儒釋道三家,中西醫學,宗教、哲學與科學等各方面知識,更重要的是他有數十年親身修持成就的功夫。懷師的禪定功夫是經過科學鑒定的。台灣的鐵路醫院骨科主任周孝儒醫師和中興醫院麻醉科主任張慶灼醫師曾使用測試儀器,對懷師入定時的生理狀態進行測試。結果發現他的心電圖上呈現一條直線,不再有上下波幅。科學證明禪定境界的「氣住脈停」確有其事。

此外,收入全集的懷師佛學著作還包括《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和《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兩種。《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是一本簡明的佛教史,從印度佛教起源,談至佛法傳入中國後的經過,以迄於當代世界各國的佛教現狀,對了解佛教歷史淵源提供了清晰的線索。《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介紹有關《易經》、中醫、神仙丹道以及西藏密宗的原理,闡述密法真義,道破宗教神秘儀式之假象。誠如懷師所言:在人類文化中,神秘學自古相傳至今,似宗教非宗教,似哲學非哲學,亦宗教、亦哲學。中國作為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是神秘學的策源地之一。以往神秘學因其神秘莫測而流行,人們往往牽強附會、妄引仙訣法要,甚至藉此聚眾斂財。倘能發揚科學精神,去偽存真,去蕪存精,仍能從中發掘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

全集的第三類是有關道家學術的著作,主要是《老子他說》和《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2種。此外,前述《禪與道概論》、《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和《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等佛學著作中,也有部分篇章是談道家學術的。道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之一。道家學術自老、列、庄諸子以下,「綜羅百代,博大精微」。自兩漢後,道家一變而集於道教,因其「綜羅百代」之故而不免生「雜亂怪誕,支離破碎」之弊。因此,到了近代社會,學者往往把道家文化視為迷信,更有一班孤陋寡聞者臆斷道教本身沒有思想學術,只是對佛教的抄襲而已。懷師早年曾鑽研道家學術,深得其中三昧,因此對道家文化頗為推崇。他曾說:在儒、佛、道三家中,佛家是偏重於出世的,雖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張入世,普救眾生,但出家修道的人本身還是偏重於出世;而且佛家的學問從心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儒家的學問,又以孔孟之學為歸趨,則是偏重於入世的,雖然像《大學》、《中庸》亦有一部分出世思想,但到底是偏重入世,從倫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道家的學問,老莊之學就更妙了,可以入世,亦可以出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在個人的養生

5、南懷瑾修到什麼層次

南懷瑾已經修到了聖人的層次。

1、峨眉山下來之後,南懷瑾又在自己一個弟子家閉關,披閱了《永樂大典》、《四庫備要》等典籍,隨後進入西藏。受到貢噶活佛、根桑活佛等當時名重一時大活佛的傳承與認證,特別是貢嘎活佛後來還親自去成都特地為南懷瑾傳授了顯密大小戒律,並書寫了藏文傳法傳戒的證書交給了南懷瑾,這大活佛的認證書,即肯定和代表了南懷瑾是密宗上師的合法身份以及可以傳法的資格。而當時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檢查官謝子厚還供養了南懷瑾紅教、白教、黃教、花教等多種秘藏法本。

2、更有說他的普傳法門准提法是文殊菩薩親傳的。面見本尊,已經是大成就者的境界,一個大成就者必然具有六種神通,南懷瑾就他驚人的記憶力,預言能力以及教化能力,都說明了他具備無與倫比的神通和慈悲心。南懷瑾堪稱文化方面的「奇人異士」。南懷瑾精研儒、釋、道,將中國文化各種思想融會貫通。除此之外,對於醫學、卜算、天文、拳術、劍道、詩詞等皆有專精,可謂是博學多才。顯然南懷瑾已經修到了聖人的層次。

(5)南懷瑾養生擴展資料:

1、南懷瑾大師,幼承庭訓,天資聰穎,精研國學,一生從軍、執教、經商、游歷、考察、講學,對儒、道、佛均有造詣,十九歲以前廣泛涉獵並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生、武術等諸門學問,許多擁躉家裡甚至都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南懷瑾的一大套書籍,足以說明「一代宗師」的頭銜當之無愧。

2、南懷瑾,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先驅者。與普通學者不同的是,南懷瑾堪稱是中國古典文化的活「史書」,是一個素非皓首窮經之人,更非埋首書齋之輩。其著述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捷徑,時至今日,對於那些無法直接了解典籍,不知如何理解、學習、繼承傳統文化的普通人作了一個重要引導,但其中最為著名,也是傳播最廣的著作之一,當數《論語別裁》。 1975年4月,南懷瑾就已開始普及傳統文化的探索之路。

3、南懷瑾一直試圖還原孔夫子思想家的地位,讓世人看到儒家思想是正向的。認為那些強調綱常倫理一類的東西,是後代儒生為了適應國家統治的發展而逐漸附加上的。於是,孔子的思想在發展中被曲解和誤讀得漸漸多了,孔子也成了一個被隨便塗抹的偶像。

6、南懷瑾先生除萬病方外還有別方嗎

南懷瑾除了《萬病方》沒有其他的別方了。有興趣可以看看南懷瑾其他著作,他也有很多其他著作。

南懷瑾於1918年出生在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 歷任台灣政治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南懷瑾於2012年逝世。

南懷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其出版代表作諸多,比如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6)南懷瑾養生擴展資料:

南懷瑾一生的主要成就總共分為四個方面:禪宗佛學、文化教育、政治行動、經濟貢獻。

《南禪七日》是當年南懷瑾在廈門南普陀寺為僧人們打禪七的時候,記錄下來的錄像的名稱,把這七天的內容全部收錄了下來,方便更多的人可以受教和改善畫質,南懷瑾於1993年在閩南佛學院新落成的禪堂內主持第一場禪七,重新整理版本,共21集。

1966年,南懷瑾配合台當局,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倡導倫理道德。

他和錢穆、胡適、林語堂、牟宗三、唐君毅等人在台港兩地往來闡述傳統文化。1969年南懷瑾成立中西精華協會。

1977年,南懷瑾開始在台灣成立老古出版社,並開設「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十方書院」等文教機構,傳揚文史哲佛學說,提升民眾文化水平,尤其是首部文學作品《論語別裁》的出版,轟動全島。

1992年6月16日,在蘇志誠與汪道涵的會晤中,南懷瑾曾親筆起草《和平共濟協商統一建議書》。

1997年8月,南懷瑾創辦大陸第一家規范的股份制企業,並作為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為後續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可行的參考樣本。

1998年,南懷瑾個人出資與浙江省政府共同興建金溫鐵路,金溫鐵路的動建,標志著中國的對外開放水平達到了一個嶄新高度。

7、南懷瑾的一日養生之道

養生之道:人體的健康長壽除葯物的調節外,更重要的是養生之道。其實每個人在正常情況下都是能夠活到百歲的。但往往飲食不節,起居失調,寒暑相交,情志所傷等原因造成體弱.多病.早衰甚至夭亡。人們要想延年益壽,就重於防病的基礎上下功夫。必須外避嚴寒酷暑,內揚正氣,飲食有節,勞逸有時,心胸開朗才能防止疾病的發生。若人人都能做到如下幾條則會健康長壽乃至百歲。 一.飲食有節:飲食是臟腑.氣血.全身內外的營養源泉。但暴飲.暴食.偏食即可傷五臟,如飲食不節,氣血生化之源會導致氣血虛弱,五臟失養,故疾病由此而生。 二.勞逸結合:勞動和休息是人體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必要條件。過勞則傷氣損血,過逸則氣滯血淤。所以平時要注意勞逸結合而保證氣血充沛,運行無阻,身體自然健康。 三.注意情緒的調節:情緒是調節人的精神面貌,思維活動的主要因素。如情志調節好,則不會發生七情病變。所以一個人要堅定信念,廣闊的心胸和無私的情操,要提高文化修養。 四.環境的變換:環境對心理也有很大的影響。如多種些花草,養魚,養鳥等.都是可調節心情的新鮮劑。 五.注意氣候的變化:冷熱是調節人體各器官陰陽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注意季節之交,以確保陰陽.寒熱的平衡,以防外邪侵襲。

8、南懷瑾的養生飲食:紅薯稀飯。你認為可取嗎?

人是要吃五穀雜糧的。紅薯稀飯是可取的 但我們是食物是需要多樣性的。紅薯稀飯只是一餐當中的一部分而已。你千萬不要認為只吃紅薯稀飯就能養生的。

9、南懷瑾的後世影響

南懷瑾大師,幼承庭訓,天資聰穎,一生從軍、執教、經商、游歷、考察、講學,十九歲以前廣泛涉獵經史子集,諸子百家,天文歷法,醫葯武藝,詩詞曲賦,儒、釋、道經典著作皆有所長,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先驅者。與普通學者不同的是,南懷瑾堪稱是中國古典文化的活「史書」,是一個素非皓首窮經之人,更非埋首書齋之輩。其著述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捷徑,時至今日,對於那些無法直接了解典籍,不知如何理解、學習、繼承傳統文化的普通人作了一個重要引導,但其中最為著名,也是傳播最廣的著作之一,當數《論語別裁》。 1975年4月,南懷瑾就已經開始了普及傳統文化的探索之路。
但因為舊時的社會風氣認為,傳統文化僵硬老舊,不能用以解決現實問題。但南懷瑾一直主張傳統是隨時可以創新的,並非簡單的復古。復古,就是把當代中國的命運交給三千年前的古人承擔。當代知識分子自己不承擔國家的責任,反而讓孔夫子扛責任,就把孔夫子打死了。
南懷瑾講《論語》,不復古稱:「朱熹注釋的《論語》有些地方值得商榷。比如,孔夫子評價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好像是說宰予是一個又笨又壞的學生。但孔門七十二賢,宰予是言語科里的第一。所以,南懷瑾認為,這句話不是孔子在罵宰予。宰予身體不好,白天在那睡覺,孔子的意思是說,宰予這個孩子身體不好,就嘆息,心疼他。
南懷瑾一直試圖還原孔夫子思想家的地位,讓世人看到儒家思想是正向的。認為那些強調綱常倫理一類的東西,是後代儒生為了適應國家統治的發展而逐漸附加上的。於是,孔子的思想在發展中被曲解和誤讀得漸漸多了,孔子也成了一個被隨便塗抹的偶像。
所以,在此後的一年時間里,南懷瑾一直在講《論語》,並充分考慮到從未深入接觸過《論語》的普通人的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加以經史和參,旁徵博引,將原文撮編成一個個歷史故事,寓意深遠而妙趣橫生,一時間引發台灣讀《論語》熱,很多人甚至將刊登其講解的雜志剪貼成冊。
也正是因為南懷瑾將傳統文化解讀給大眾之際,非議漸生。有人稱其是「偽國學大師」,也有說《論語別裁》根本就不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對此,台灣學者薛仁明的話,也許能說明一二。「南懷瑾將文史哲藝道打成一片,不受學術規范所縛,也不受學術流派所限,更不管枝節末微的是非與對錯;其行文論事,總信手拈來,左右逢源;言說之方式,更是不拘一格。因此,的書可風動四方,也可讓沒啥學問的人讀之欣喜。於是,明白者,知其汪洋閎肆、難以方物;不知者,便難免有『隨便說說』『野狐禪』之譏了。」
· 各方爭議說辭褒貶不一,引人深思
「從學術視角看,有些人認為南懷瑾還稱不上是一位國學大師,但是從堅持和傳播傳統文化方面看,今天又有哪一位學者能超過南懷瑾的社會影響呢?」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樓宇烈對南懷瑾的貢獻感佩不已。說南懷瑾和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之間少為人知的關系。
20世紀80年代中,樓宇烈曾經兩次去香港拜訪南懷瑾。南懷瑾非常關心北京大學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的作用,多次建議北大能夠成立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並表示自己可以出資支持。樓宇烈將南懷瑾的建議轉達北大,在學校等多方支持下,1992年1月,北京大學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它就是如今的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前身。此後,南懷瑾如言,為研究中心提供經費予以支持。
南懷瑾平時言談生動有趣、博大精深,可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實代言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復興與普及的作用功不可沒,人們尊稱他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學家、禪宗大師和國學大師,曾一度名列台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
南懷瑾非常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和傳播,甚至因此反對五四運動,認為這是造成了對傳統文化的破壞。
南懷瑾認為中國能歷數朝甚至外來統治仍不亡,乃是中國文化不亡所致。 故近幾年來大力推動兒童讀經運動,希望能將讀中國古書的基礎往下紮根, 以挽回目前中國人幾乎對中國自身文化毫無認識的大斷層。 惟其兒童讀經運動,以推動中、英、算三者並進,非獨厚中國國學也。 而所注重之讀經部分,又以四書五經為主,尤以四書為重, 冀能為中國孕育出經世濟民之材,而非詩詞歌賦之材也。
早在五十餘年前,作為國學大師的南懷瑾即在台灣傾全力講述、印行傳統文化經典,從學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間大眾,南懷瑾不辭辛勞,奔波教化三十餘載,內容涵蓋儒、佛、道及諸子百家,兼及醫卜天文、拳術劍道、詩詞曲賦,著述凡三十餘種,立足時代科學精神,將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更加璀璨奪目的文化層面,開拓了全新的學術視野,其影響之深遠必將是劃時代的。其後,南懷瑾又奔走於美國、香港、歐洲等地,雖偶於經貿領域度化,然其根本心願仍在中華傳統文化之弘揚,蓋以文化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數十年來,南懷瑾雖旅居海外,然心懷故土鄉梓,深切關懷著祖國大陸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晚年尤甚,諄諄教導海外眾多弟子赴大陸投資,引進先進科技,支持國家經濟建設,並率先在大陸投資1286萬美元修建金溫鐵路,籌集巨額善款在大陸南北十餘所高校設立光華教育獎學金,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愛心……凡此種種,令人深為感佩。南懷瑾到底是怎樣一位傳奇人物呢?
南懷瑾一生精研國學,對儒、道、佛均有精湛的造詣,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生等諸門學問,許多擁躉家裡甚至都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南懷瑾的一大套書籍,足以說明「一代宗師」的頭銜當之無愧。
1993年4月27日,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被永遠地載入史冊,但鮮為人知的是,之前的幾年裡,南懷瑾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付出了很多心血。在《中國時報》記者王銘義看來,南懷瑾是以密使的身份架起了溝通兩岸關系的一座橋梁,並直接促成大陸與台灣簽訂九二共識。
南懷瑾認為真正的佛法是破除迷信的,佛法的根本是無主宰,有個上帝、閻王,有個命運做人家主宰的是沒有的,主宰的都是你的心。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所以,2000年,南懷瑾又在太湖邊親手創辦了太湖大學堂,秉承宋明書院之教育,致力於優秀傳統文化傳道授業解惑,踐行「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所以,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張耀偉就曾說:」做名人難,做一個要無時無刻都為人師表、做人楷模的名人更難。南懷瑾一生結識的人可謂三教九流,但真正惺惺相惜的恐怕也沒有幾人。這分熱鬧中的孤獨別人怕是不知道,所以南懷瑾的那分嘆息更是一種無奈」。
作家余世存雖對南懷瑾著作的學術性有質疑,卻也稱贊其在傳統文化普及方面的功績:「他打通了廟堂和江湖,讓普通大眾對傳統文化有了親切感,為大眾提供了一種入門的可能性……大陸的知識分子沒有完成文化現代化、知識現代化的任務,大眾對世俗化的知識、學問是有需求的,所以南懷瑾的著作填補了這個空白。」
南一鵬則一語道出父親的心思:「不同於學院派中規中矩的思路,這就是其講學的風格,大抵能引起人們關注傳統的心思,父親的目的就達到了。」
·首次披露南師最後的表達,手書「平凡」
據南一鵬回憶,在太湖的最後幾年裡,南懷瑾「一如既往,過著簡單的生活——接待處理事務,眾人交談,講課目,打坐、看書、寫作。」
2012年8月,南懷瑾身體出現不適,在身邊弟子的建議下,去上海就醫。南一鵬記述,由於自己身在美國,不能及時趕到,兩個弟弟陪在父親身邊。南懷瑾住院幾日後,病情狀況出現嚴重化。醫生在努力後表示:「我們的能力到此為止了。」聽到這樣的決定,南懷瑾弟子馬宏達心痛地對南懷瑾說:「老師,接下來要靠您。」此時南懷瑾已經無法說話,就用筆寫下:「明白,好!」南一鵬聽弟弟向他描述,「隨後又有學生們來去,父親就再寫下兩個字:平凡。」
南一鵬接著寫道:「我可以了解,這就是父親一生修行的總結。社會上關於我父親的言論很多,有神化的,有妖魔化的,有贊美嚮往的,有頂禮膜拜的,最多的還是真實懂得修正自己的,所有的反應就是鏡中的倒影,自家的心性而已。現在父親對大家最後的話,就是『平凡』,如是而已。」
《南懷瑾的商業智慧》彷彿在為世人打開了另外一個金礦,讓大家看到南懷瑾的身上還另有挖不盡的寶藏——除了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學家、禪宗大師、國學大師等身份之外,南懷瑾還有更多的無限可能。確實,南懷瑾不僅僅是一個名字,更是一門學問。
所以,台灣著名國學大師葉蔓說,當年跟著南懷瑾學習,常常會因南懷瑾簡短的一句話,甚至是幾個字,便如醍醐灌頂般頓悟,若從處世行徑上看,南懷瑾與孔孟王陽明等儒家賢聖明顯更為相似。因此學界曾對南懷瑾的評價「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不過南懷瑾大師對自己的行為表示並不滿意,甚至給自己的評語稱:「我的一生,八個字:一無所長、一無是處。沒有一樣是對的。」
而在南懷瑾逝世的此後三年,社會上各界人士對這位老南懷瑾的評價褒貶不一,可以說基本趨於兩極神魔化,也正因為如此南懷瑾的第三子南一鵬為還原公眾一個真實客觀的南懷瑾,才編寫出版書籍《父親南懷瑾》,這種現象才有所改觀,只不過仍然有一些不法之徒成立微信號,假借南懷瑾的名義推廣國學,頂著南懷瑾的聲譽招搖撞騙,為非作歹,實際上做的正是欠缺中華文化禮義的表現,將南懷瑾的學說碎片化,既無禮,也無義。碎片化的短語或許可以起一時的作用,但是見樹而失其林,更是可惜。南一鵬表示說,現代人每天接觸大量資訊,而無啟發;接受大量的碎片化資料,而無整合;所以產生偏見、滋生謠言,很容易誤導大眾,這也是標準的速食文化表徵。這些求一時眼球而不能心中生根的做法,正是文明膚淺的現象。
我們不可否認南懷瑾在諸多領域的博學多才,甚至作出了諸多偉大的成就,尤其是南懷瑾在最後六年,為後世留下30萬冊珍貴藏書,內容涵蓋儒、釋、道、醫學、軍事等各領域,其中不乏一些孤本、善本,南懷瑾的學生已針對這些書籍進行整理造冊、上架保存。查旭東曾說,現在普通讀者難以看到這些藏書,但今後有望將部分藏書轉成電子版本與世人接觸,「由於工作量巨大,現階段仍以保護為主」。
·雜學與國學,真實客觀
但是所謂「學專則精,學多會雜」,所以有人曾如此談笑評價老南懷瑾:「觀近代以來,閱遍佛道二藏的,公開的有南懷瑾與陳攖寧二人,若說南懷瑾與陳攖寧對比,還是有差距。圓頓子著作,技高一籌,化經典於無形之中,留意之處皆學問,當然,只有看過道藏的人才品的出來,況文筆立論,皆有可觀,有理有據,快意恩仇。惜其大業未盡,早返玉京,令人扼腕,雖得享高壽,但距仙何遠。而南懷瑾其修持以禪密為主,據說得了密宗真傳。其文字,老到圓滑,深諳世事,雖有包裝炒作嫌疑,但長袖善舞,終為福壽雙全之人。而國學大師,殊為不妥,雜學大師,較為恰當。」正因為如此,後世也曾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做人當學南懷瑾,學識當如陳攖寧!」
而如今,太湖大學堂的那把竹藤椅上再也無法看到南懷瑾談笑風生的模樣,南懷瑾大師用95年的修行為世人留下的,卻是無盡的影響。

與南懷瑾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