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秋冬季節養生

秋冬季節養生

發布時間:2020-04-29 05:13:45

1、吃什麼可以秋冬季節養生?

秋冬季節天氣比較乾燥、寒冷,氣溫開始降低,雨量減少,空氣濕度相對降低。寒冷而乾燥的來氣候會對女性皮膚是一個考驗,乾燥,敏感,細紋症狀都會隨之出現。
調節飲食。根據天氣的特源征,需要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可以多吃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多吃一些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百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還有多度吃些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少吃些辛辣的食品;體寒體質的女性可以選擇進食羊肉,溫補問。同時,每天要保證充足的水分,多喝水,能夠促進人體的新城代謝的功能,排除體內的毒素,有益身體的健康;同時要注意保暖和適量的運動,保證充答足的睡眠和休息。這樣才是最好的養生方式。

2、秋冬季節該如何養生?

「秋季養生要防燥。人們經夏季過多的發泄之後,機體各組織系統均處於水分相對貧乏的狀態,如果這時再受風著涼,極易來引發頭痛,鼻塞、胃痛,關節痛等一系列症狀,甚至使舊病復發或誘發新病。老年人和體質較弱者對這種變化適應性和耐受力較差,更應注意防涼。」

「秋季乏困自主要是補償盛夏氣候環境帶給人百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從而導致人體出現疲倦、乏困、精神不振作等等現象。所以說秋冬季節更應該多加註意,多加進行體育鍛煉來預防秋日的乏困現象」

「秋冬季節人體很容易乏困、精神不振作,所以說要多加註意休度息,養成好的睡眠習慣,晚上一般8-9小時睡眠,晚上睡眠不足的話,中午可以午休進行調整,同時睡眠也不宜過多」

「秋冬季節是個乾燥的季節,同時也是人體也容易缺水的季節,所以說每天要保證充足的水知分,多喝水,能夠促進人體的新城代謝的功能,排除體內的毒素,有益身體的健康」

「秋冬季節,溫度降低,所以要多加註意禦寒,防止感冒等道發生,同時也可以多攝入含糖、脂肪的食物,多食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但是也要多加進行鍛煉」

3、秋冬季節怎麼養生好呢?

可以煲些健脾胃的湯水,淮山,薏米,茨實,脾胃好了,才能吸收營養。滋陰潤燥可以煮雪耳,雪燕,桃膠,皂角米,這些比較滋潤的糖水等等

4、春夏秋冬應該如何養生,全套知識。

春季養生法
春季,是萬物生發,推陳出新的季節。此時,冰雹消融,春風送暖,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萬事萬物都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人與天地相應」,此時人體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因此,春季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衛體內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應避免耗傷陽氣和阻礙陽氣的情況發生。這是春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具體說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保暖防寒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熱的過渡時節,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此時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由於冷空氣的活動,氣候多變,溫差幅度很大。因此,「春捂」即「春不忙減衣」是順應陽氣生發的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穿著一方面要寬松舒展,另一方面要柔軟保暖,體弱年老之人尤其要注意保暖,當心「春寒傷人」,室溫最好保持在15℃以上,睡眠時也要蓋稍厚一點的被子以不出汗為原則。

二、要晚睡早起 春天氣溫回升,春風輕拂,使人皮膚腠理逐漸舒展,循環系統功能加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負荷增加,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使身體睏乏,民間稱之為「春困」。克服「春困」的最好方法就是順從人體的自然變化規律,遵守春季養生原則:要晚睡早起,保證一定的活動時間。清晨起床,松解衣扣,散披頭發,放鬆形體,在庭院中漫步,呼吸新鮮空氣,使思想意識、靈氣生發不息。

三、要慎避風邪 中醫認為,「風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許多疾病的發生,常與風邪相關連。春季養生的關鍵是要避風。現代醫學亦很重視氣流(即風)與健康的關系,因為氣流的變化可影響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陳代謝和精神狀態。適度氣流使空氣清潔、新鮮,對健康有益,而反常的氣流則有害於人體健康。由於春季多風的作用,加劇了空氣與皮膚的熱量交換,使體內的熱量過多散失,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在春季一定要注意防避風邪。

四、要精神愉快 春季調攝精神,應合於春天大自然萬物生發的特點,「使其志生。」即通過調節情態,使體內的陽氣得以疏發,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和諧。春應於肝,在志為怒,表現為稍受刺激則易怒,因此在精神修養上要做到心胸開闊,情緒樂觀,遇事戒怒。「怒」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因為怒不僅傷肝,而且還可傷心、傷胃、傷腦,從而導致各種疾病,所以怒是所有人最忌諱的一種情緒。

五、要勤於運動 春季是運動鍛煉的最佳季節。春光明媚,空氣清新,暖風拂面,萬物勃發。這種環境有利於人體吐故納新、行氣活血。由於寒冷的冬季,人們多在室內活動,空外活動很少,因而體溫調節中樞和內臟器官的功能亦有不同程度下降,肌肉和韌帶長時間不活動,更是萎縮不展,收縮無力。進入春季後就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選擇適宜的戶外活動,如散步、旅遊、練氣功、釣魚等。這些戶外活動,可以使你充分享受到空氣中游離飄動的負離子,它們有利於骨骼的生長發育。

六、要美容保健 春天,人們不僅應該從健康的角度加以注意,美容方面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因為天氣漸暖,室外活動增多了。皮膚病專家認為,陽光、空氣及環境氣候均能引起皮膚的可見性改變。為了避免皮膚老化,春季盡可能不要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戶外活動應先塗上防曬油、潤膚劑,並注意補充水分。水是美容佳品,春天一定要多喝些水。飲水的方法是:早晨空腹或飯前宜飲水,而睡前不要喝水,以免引起眼皮腫脹,進而發展成眼袋。飲水以礦泉水和鮮果汁為最佳,清淡的茶也是很好的飲品。

七、要防病保健 春季,氣候轉暖,致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隨之生長繁殖,容易出現流行性感冒、肺炎、流腦、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的發生、流行。由於早春時節寒冷,乾燥的氣候,會直接影響呼吸道粘膜的防禦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會下降,一些致病物質會乘虛而入而發病。因此,春季一定要重視防病保健。

夏季養生法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裡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於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的旺盛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於內,氣血運行亦相應旺盛起來,並且活躍於機體表面。因此,在夏季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這就是所謂的「春夏養陽」。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晚睡早起 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也就是說每天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與盛實;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不要厭惡日長天熱,仍要適當活動,以適應夏季的「養長」之氣,早早起床接受陽光和晨起清新的空氣,對機體大有裨益。由於夏季晚睡早起,相對睡眠不足。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實、易醒的特點,更易出現疲勞之感,因此夏日午睡是養生健身的重要方法,既能補償夜間睡眠的不足,更能順應人體生理特點的養護需要。午睡時間一般以1小時為宜,並注意睡眠姿勢,可平卧或側卧,並在腹部蓋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午睡雖然短暫,但它有利於補足必需的睡眠時間,使機體得到充分休息,使神經機能恢復,體力增強,疲勞消除,增強機體的防護功能,更有效地工作和勞動。

二、要防暑取涼 盛夏時節,天氣炎熱,為了解熱消暑,採取適當的防暑降溫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若貪涼過度,長時間呆在空調房間,或電扇不離身,或徹夜露宿,對身體健康均十分不利。因為夏季暑熱外蒸,人體出汗較多,全身表皮血管擴張,突然遭到涼風吹拂,往往會引起血管收縮,排汗立即停止,造成體內產熱和散熱失去平衡,導致疾病的發生。室內外溫差不易過大,以不超過5℃為好,室內溫度不宜少於25℃。

三、要防曬護膚 夏季烈日炎炎,強烈的陽光照射會對人體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陽光中的紫外線不僅能使皮膚曬黑,而且還導致白內障、曬傷皮膚,引發皮膚癌。此外,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人體的體溫調節失去平衡,使機體大量蓄熱,水鹽代謝紊亂還易發生中暑。因此夏日外出時要戴遮陽帽、太陽鏡,以減少紫外線對皮膚和眼睛的損害。由於夏天炎熱的氣候,人體容易出汗,應注意選擇護膚品,如防曬的膏、霜、蜜脂類,可消除皮膚早衰之慮,花露水、爽身粉、痱子粉、香水等不僅可以保護皮膚,而且可以提神醒腦,還給人以芳香和美感。

四、要情緒歡暢 在精神調養上,中醫認為「夏季要放」,也就是說夏季精神要充沛、飽滿、情緒外向,因為只有神氣充足則人體的機能旺盛而協調,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向外,呈現出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而且要做到「華英成秀」,即精神之英華適應夏氣以成其秀美。切忌發怒,使體內陽氣得以渲泄。故夏季精神調攝,應合自然界「生長」的規律,主動調節情志,保持恬靜愉快心境,神清氣和,胸懷寬闊,使心神保養。

五、要動靜結合 夏季人體消耗較大,運動調攝應動靜結合,可選擇游泳、釣魚、散步、慢飽等,但是運動量要適度,不可過於疲勞。而且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溫環境中進行運動鍛煉,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進行室外運動,運動時應穿寬松、舒適、吸汗又有良好透氣性的棉織物為好,便於身體散熱。夏日外出旅遊,尤其是海濱和山區,即可以消夏避暑,令人心曠神怡,又可達到療養、鍛煉,促進身體的健康。

六、要飲食衛生 夏季人體代謝增強,營養消耗增加。同時夏天人們的食慾減低,消化吸收不良,均可導致機體營養素代謝的紊亂,甚至引起相應的營養缺乏症和其它疾病。為此,夏季的飲食,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以保障身體的需求。同時,要多吃一些能夠清熱、利濕的食品,如西瓜、苦瓜、桃、烏梅、草霉、西紅柿、黃瓜、綠豆等。但生食瓜果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凈,防止夏季腸道傳染病。魚、蛋、肉等食品要注意保鮮防腐。飲食用具、炊具如菜板要生熟分開使用,不可混雜,且注意消毒。如有可能可以多吃些大蒜,即可殺菌又能幫助消化,增進食慾,調味解暑。總之宜注重飲食衛生。

七、要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支氣管炎、哮喘、風溫性關節炎等病,在夏季這些病情有所緩解,趁其發作緩解季節,辨證施治,適當地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葯,以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症狀。這是中醫的一種獨特治療方法,即乘其勢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秋季養生法

秋季萬物成熟,果實累累,正是收獲的季節。但是氣溫由熱轉寒,早晚溫差較大。此時,陽氣漸收,陽氣漸長,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機體的陽氣隨之內收,因此,秋季養生必須注意保養內存陰氣,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秋冬養陰」,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基礎,不應耗精而傷陰氣。具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早睡早起 秋季自然界的陰氣由疏泄轉向收斂、閉藏。秋天氣候轉涼,要早些睡覺,以順應陰精的收藏,又宜早一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舒長。另外適當早起,適當做一些晨練,既可以呼吸一些清新的空氣,促進新陳代謝,又有益於肢體功能活動的鍛煉,有助於身體的健康。

二、要適當「秋凍」 夏去秋來,秋風拂面,雖涼還不至於寒,人們還能耐受,不妨進行一點鍛煉,逐漸增強體質,適應氣候的變化。「秋凍」就是說「秋不忙添衣」,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避免多穿衣服產生的身熱汗出,汗液蒸發,陰津傷耗,陽氣外泄。秋季應順應陰精內蓄,陽氣內收的養生需要。但是「秋凍」還要根據天氣變化來決定,應以自己感覺不過於寒冷為標准。進入深秋時就應注意保暖,若氣溫驟降,一定要多加衣服。

三、要清靜養神 秋季草枯葉落,花木凋零,秋風秋雨易使人感到蕭條、凄涼,勾起憂郁的心緒。尤其是老年人容易產生情緒低落,多愁善感。這時候最好多聽一聽音樂,或靜下來讀一本好書,或與好朋友聊天,或到戶外散步,這些都能排解苦悶的情緒。中醫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認為,秋天人們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寧,只有這樣才能減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還要注意不斷收斂神氣,以達到心境寧靜狀態。

四、要適當運動 金秋季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但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隨自然環境的變化處於「收」的階段,即陰精陽氣都處在收斂內養的狀態,故運動養生也要順應這一原則,也就是說不要做運動量太大的項目,以防汗液流失,陽氣傷耗。應根據人體的生理特點來選擇運動項目,如登山、慢跑、散步、做早操、練氣功等。隨著天氣逐漸轉冷,運動量可適當增加,在嚴冬來臨之前,體質會有明顯提高,大大增強抗寒耐凍的能力。

五、要護膚保健 秋季隨著天氣的變冷,人的肌膚不能馬上適應這種變化,血液循環變慢,皮膚乾燥,容易出現細碎的皺紋,尤其是在眼睛周圍。所以,秋季更要注意對皮膚的護理。除了要多飲水及食用一些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如核桃、芝麻、蜂蜜、乳類等外,還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因為荷爾蒙的分泌與自律神經的平衡可因心緒的變化直接反映在皮膚上。因而皮膚的變化與情緒有很大的關系。此外,葯物、按摩、化妝、面膜等美容護膚保健方法,不僅適用於秋季,其他季節也可採用,只是在秋季更應重視罷了。

六、要防病保健 秋季氣候變化較大,若不謹慎起居,則容易使一些慢性病在秋季發作。尤其是老年人,體溫中樞的調節功能減弱,對外界寒熱的刺激反應較遲鈍,若不及時增減衣服就很容易患病。如支氣管哮喘的患者,適應不了氣候的變化,加上花粉、塵埃、煤氣、冷空氣等過敏因素的刺激而使哮喘發作。慢性咽炎的患者,由於秋天氣候多晴少雨,氣候乾燥,容易誘發咽炎的發作。因此老年人在秋季一定要注意防病保健尤其是一些慢性病要防止在秋季復發。

七、要性事有節 在性生活方面,中醫認為在秋冬之令,應注意順應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規律,節制房事,蓄養陰精。這點對中老年人特別重要。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陰氣將由旺盛而趨向逐步減弱。故中老年人精力漸衰,是自然的趨勢。中老年人節欲,以養腎精,可延緩衰老的過程,達到長壽目的。

冬季養生法

冬季氣候寒冷、乾燥,自然界的生物都進入了匿藏、冬眠狀態,以蓄養其生命的活力,這種現象,中醫學稱之為「養藏」。人類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當然也要以養藏為原則,只是人類所要「藏」的,是體內的「熱能」和生命的「動力」。這「熱能」和「動力」,中醫學便稱之為「陽氣。」並主張冬季應該做到「無擾乎陽」,也就是不要損害人體的陽氣。因此,「無擾乎陽」便是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具體說來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要保暖防寒 隆冬季節,由於寒冷的刺激,使得肌體的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從而促使人體外周血管收縮,心律加快,導致冠狀動脈痙攣,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因而極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甚至引起猝死。因此,在穿衣、居室等方面,一定要採取防凍保暖的措施。中醫學強調要「去寒就暖,無泄皮膚」,就是這個道理。但「暖」不等於「熱」,室溫保持在20~23°c即可,溫度太高,反而不宜了。

二、 要早睡晚起 冬季更要保證足夠的睡眠,做到早睡晚起。這個「晚」是以太陽生氣的時間為度,即所謂「必待日光」,並非懶床不起。因為,冬天的早晨在冷高雅影響下,往往會有氣溫逆增現象,及上層氣溫高,地表氣溫低,大氣停止對流活動,從而使得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停留在呼吸帶。這時如果過早起床外出,就會身受其害。

三、 要動靜結合 動,就是要進行適當鍛煉。早晨的陽光升起後,要選擇活動量適當的鍛煉項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使身體微有汗出為度。如果汗出太多,浸濕了內衣,反會引起感冒。中醫學說「無泄皮膚」,就是這個意思。適當活動,微微出汗,既可以增強體質,也可以提高耐寒的能力。所謂靜,就是不要過於疲勞。例如,慢跑以不超過20分鍾為宜。

四、 要情緒穩定 冬季「養藏」的原則,體現在心理活動方面,要保持情緒穩定,不急不躁,心情愉快,好像有什麽想法和心得不欲披露一樣,不要太過發泄。《內經》說:「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這個意思。

五、 要冬浴有法 冬季洗浴不宜太勤,每周1~2次為宜。水溫一般在37~38 度,太高宜使周身血管擴張,引起頭暈,心跳加快;太低則易患感冒。飯後不要立即洗浴,以免消化道血流量減少,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太過疲勞時洗浴,會加重體力的消耗,引起不適。此外,洗浴的時間不宜過久,浴前可引用一定量的糖鹽熱水。

六、 要睡眠有方 冬季睡眠時,室溫20~23度最為適宜,可適當留有小氣窗通風換氣,但要避免當風吹頭。被內的溫度可保持在32~34度之間,可使用暖水袋或電褥子調節被內溫度。睡前宜用熱水洗腳,並保持心情平和,不說不笑。午間可小睡30分鍾。晴天要常曬被褥。

七、 要性事有度 根據四季氣候的變化規律,掌握性生活的頻度,對養生保健有一定意義。如春季性生活次數可稍多;夏、秋季則適當節制;冬季則要節欲。特別是中老年人,冬季更要減少性生活的次數,才能達到保養「陽氣」,養精蓄銳的效果

5、秋冬季節養生有什麼小常識

秋冬養生最全最實用秘籍

養生即養身與養心——轉載自公眾號暴走樹先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奇,此冬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註解:冬天的三個月,是萬物生機閉藏的季節。在這一季節里,水面結冰,大地凍裂,所以人不要擾動陽氣,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現再起床;使情志就像軍隊埋伏、就像魚鳥深藏、就像人有隱私、就像心有所獲等等一樣;還要遠離嚴寒之地,靠近溫暖之所,不要讓膚腠開啟出汗而使陽氣大量喪失。這乃是順應冬氣、養護人體閉藏機能的法則。違背這一法則,就會傷害腎氣,到了春天還會導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究其原因,是由於身體的閉藏機能在冬天未能得到應有的養護、以致供給春天時煥發生機的能量少而不足的緣故。)

秋冬護腎

1、避寒防病

以室內活動為主,適當減少外出活動。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溫,清晨少在寒風中鍛煉。

2、禦寒鍛煉

每天戶外活動一小時左右,再加以適當的冷浴。

冷浴可以選擇:

冷水浴面,先用濕毛巾擦再用干毛巾,擦乾後用手摩擦面部至紅。

冷水擦身,擦完上身穿上衣服再擦下身,注意保暖。

冷水浴足,洗後要以手按摩足底湧泉穴。

室溫不宜過高,保持在16~18℃為宜,常開門窗通風換氣。

3、保持心情舒暢

進行適當的運動來保持心情舒暢,如慢跑、跳舞、打球、滑冰等。

聽舒緩的歌曲。

4、科學進補

補氣:食用人參、山葯、陳皮、大棗等。

補血:食用當歸、熟地、首烏等。

補陽:食用附子、鹿茸、肉桂等。

補陰:食用銀耳、百合、枸杞等。

5、重視食療

秋冬飲食宜溫熱,忌生冷。養胃護氣應晨起服熱粥,晚餐宜少食。

秋冬四保

1、保津:氣候乾燥,應重視人體津液的保護,宜適當多吃蜂蜜、香蕉、核桃等滋陰、潤肺、防燥食品;塗抹護膚霜。

2、保肺:及時添加衣服;調理飲食,多食滋陰潤肺的食物;加強耐寒鍛煉;經常飲水,補水養肺;適當進補,補脾益肺;預防便秘;保持心情舒暢。

3、保心:常飲水,注意防寒保暖,晨起時不空腹上班,鍛煉。

4、保胃: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不貪食生冷瓜果;少吃油炸、刺激性食品;不空腹飲酒、喝濃茶;晚間睡卧不要貪涼。

減輕睏乏

1.節食慾

2.忌怒氣

3.常梳發

4.多擦面

5.呼濁氣

6.咽唾液

7.齒數磕:牙齒多活動,相互磕一磕,有助於消除疲勞,保持牙齒健康。

8.舌舔齶:用舌頭舔牙齒上齶,有補氣、提神、養心的作用。

9.目運轉:經常眺望遠方,結合眼保健操可以醒腦解乏。

10.耳常彈:多用手揉搓耳朵,多聽音樂激活聽覺神經。

11.脊背暖:及時增減衣物,防止感冒。

12.胸宜護:保持體溫,增加免疫力。

13.腹自揉:用手掌按摩腹部,助消化、益氣強身。

14.穀道拖:收縮、上提肛門,可以提神補氣。

15.肢節搖:甩手、踢腿,增強活力,消除疲勞。

16.足心搓:按摩腳心,可消濁通絡,解除疲勞。

17.便禁言:大小便時閉口握雙手,可益智補氣。

18.凈體膚:用手揉搓身體,可使人精神煥發、延年益壽。

秋冬養生粥

1、麥門冬粥

耶麥門冬15~30克,粳米100~200克,冰糖適量。先將麥門冬用水煎,去渣留汁,再將粳米放入汁中。煮成粥,加適量冰糖即可。

功效:益胃生津,清心除煩。適用於乾咳燥咳、口乾、口渴及失眠、身熱夜甚等。

2、枸杞粥

枸杞30克,粳米100克,加水適量,同煮成粥。

功效:滋補肝腎、明目補虛。適用於中老年人視物模糊、腰酸腿軟等症狀。

3、黑芝麻粥

黑芝麻6克,粳米50克,蜂蜜適量,水煮成粥。

功效:潤腸通便、益五臟、壯筋骨。適用於癱瘓、大便燥結、病後虛羸、記憶力衰退等症。

4、核桃粥

核桃肉15克,粳米100克,適量白糖,加水適量,同煮成粥。

功效:潤肺止咳、補腎固精、潤腸通便。適用於腰膝酸軟、小便頻數、大便燥結等。

5、胡蘿卜粥

取新鮮胡蘿卜切碎素油煸炒,加100克米和水煮粥。

功效:健胃、補脾、助消化。適用於皮膚乾燥、口唇乾裂者食用。

6、蘋果粥

蘋果500克,西米、白糖各100克,加水適量,共煮成粥。

功效:生津、潤肺、健胃、解暑。適用於氣力不足、反胃、消化不良、大便干結、高血壓等病症。

7、紅棗糯米粥

山葯、苡仁、荸薺、大棗、糯米同煮,加適量白糖。

功效:健脾胃、生津止渴。適用於病後體弱及貧血、營養不良、食慾不振等。

8、菊花粥

菊花30克,粳米100克,先將菊花煎湯,取汁再同米煮成粥。

功效:散風熱、清肝火、明眼目。適用於預防秋季風熱型感冒。

9、鮮藕粥

粳米250克,鮮藕100克,加水適量,共煮成粥。

功效:清熱生津、開胃進食、涼血止血。適用於口渴口臭、咳痰咯血等。

10、赤小豆

赤小豆50克、米100克、白糖少許。赤小豆同米煮成粥,食用時放入白糖即可。

功效:清熱利尿、止渴。適用於糖尿病及血虛患者。

11、銀耳粥

干銀耳10克、粳米250克。將銀耳水發洗凈,撕碎與米同煮為粥。

功效:潤肺止咳、益氣補腎。適用於中老年人身體虛弱及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及慢性支氣管炎患者。

12、百合杏仁粥

鮮百合、杏仁與粳米共煮,加白糖適量,溫服。

功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適用於病後虛熱、乾咳勞咳。

13、蓮子粥

將蓮子發脹後在水中將表皮擦去,抽出蓮心放入清水中煮爛,再與粳米共煮食用。

功效:健脾止瀉、益腎固澀、養心安神。適用於脾虛食少、腹虛帶下、遺精尿頻、心煩失眠、健忘多夢。

14、羊肉粥

鮮羊肉250克,大米100克,加蔥、姜、食鹽,加水適量,煮至羊肉熟爛即可。

功效:益氣血、暖脾。適用於脾胃虛寒、秋冬手腳不溫者。

15、八寶粥

大豆100克、玉米100克、銀耳50克、大棗9枚、香菇9個、蓮子50克、枸杞子30克及蜂蜜適量。

銀耳、香菇用開水浸泡,水冷卻後去其蒂,濾干。將大米、玉米、大棗、蓮子、枸杞子洗凈,與銀耳、香菇一同放入鍋中,共煮成粥。

功效:促消化、增強食慾、補充體力。老少皆宜。

16、小米牛奶冰糖粥

小米50克,牛奶100毫升,冰糖適量。清水適量燒開,放入小米煮至米粒脹開,倒入牛奶繼續煮,加冰糖適量,煮到小米爛熟即可。

功效:健脾胃、養腎氣、補虛損、清虛熱。適用於缺鈣、消化不良、體質虛寒等。

養生八大穴

1、風池穴

在項後枕骨下,與乳突後凹陷處。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開,分按兩側風池,兩指同時用力一捏一松25下,再換左手捏風池25下;用兩拇指分按兩風池,餘四指抱頭,兩拇指同時用力揉捻旋轉各50下。

功效:治頭痛、頭暈、失眠、高血壓等。

2、曲池穴

屈肘成直角在肘紋外端,凹陷中,掌心向內取穴,是手陽明大腸經上一個重要穴位。

按摩方法:右手食指按壓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窩底、曲池穴相對),拇指、食指同時用力捏捻50下,換左手捏拿右肘曲池50下;用右手拇指按壓捻揉左肘曲池50下;換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功效:治發熱、高血壓、肩肘臂痛、關節炎、月經不調等。

3、合谷穴

在拇指、食指掌骨之間。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開,捏拿左手合谷50下,再換左手。

功效:主治頭痛、感冒、鼻炎、齒痛、咽喉腫痛、中風、便秘、經閉等。

4、內關穴

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內關,食指托住外關穴(在腕關節背側、內關相對),兩指同時按壓,一捏一松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內關50下;用右拇指按壓捻揉左手內關50下,換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內關50下。

功效:主治心悸、心慌、心律不齊、嘔吐、失眠、癲癇、癔病等,且能直接影響心臟的血液供應。

5、殷門穴

在大腿後側正中央位置。

按摩方法:正坐床上或凳椅上,兩手拇指、食指岔開,同時捏拿兩殷門各50下;兩手掌分按兩腿殷門,同時上下摩擦50下。

功效:主治腿痛、腰背臀痛、坐骨神經痛、腰間盤突出等。

6、後溪穴

在第五掌骨小頭後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開,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兩指同時用力掐捏揉左手後溪50下,再換左手掐捏揉右手後溪50下;兩手握拳,拳心朝上,兩後溪對敲50下。

功效:主治頭項強痛、耳聾、咽喉疼痛、上肢抽搐等。

7、環跳穴

在臀部、大腿外側、大轉子後凹陷中。

按摩方法:兩手握拳,手心向內,兩拳同時捶打兩側環跳各50下;兩手抱膝摟懷後再伸直,以此反復,一伸一屈共做50下。

功效:主治腰胯腿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痹症等。

8、陽陵泉穴

在小腿外側,膝下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用兩手拇指按壓在兩腿陽陵泉上,其餘四指並攏托住小腿肚,同時用力揉捻50下;

兩手掌分按兩膝外側,同時用力拍打各50下。

功效:主治腰腿痛、老寒腿、高血壓、半身不遂、坐骨神經痛等。

養生「狀元」食品

1、第一菜:蓮藕

功效: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能促使有害物質的排除。

最佳吃法:七孔藕糯而不脆,適宜做湯;九孔藕脆嫩、汁多,適合涼拌或清炒。

最佳搭配:搭配銀耳可以滋補肺陰,搭配黑木耳則可以滋補腎陰。

2、第一堅果:花生

功效:潤肺化痰、滋養調氣、清咽止咳,主治營養不良、產婦乳少、大便燥結等。

最佳吃法:連皮煮著吃,易消化,且可充分利用花生殼和內層紅衣的保健作用,有降低血壓、調整膽固醇的作用。

最佳搭配:搭配紅棗,能補脾益血,對女性尤其有益。

3、第一補:山葯

功效:利於脾胃消化吸收、預防心血管疾病、延年益壽。

最佳吃法:蒸著吃、做湯喝、炒菜均可。蒸著吃營養損失最小。

最佳搭配:搭配枸杞熬制枸杞山葯粥能更好的發揮滋補效果。

4、第一飲:黃酒

功效:通經絡、行血脈、溫脾胃、潤皮膚、散濕氣,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

最佳飲用方法:黃酒溫飲,暖胃驅寒,以35℃~45℃為佳。

最佳搭配:搭配烏梅有養陰生津、潤肺護肝的作用。

5、第一肉:墨魚

功效: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補食品。

最佳吃法:紅燒、爆炒、燉、涼拌,做湯均可。墨魚做湯可防燥。

最佳搭配:搭配豆腐能起到蛋白互補的作用。

6、第一水果:梨

功效:緩解秋燥,生津潤肺。

最佳吃法:生吃梨能緩解咽喉干、癢、痛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狀;煮熟吃或蒸熟吃有滋陰潤肺、止咳祛痰的作用,可防治風濕病及關節炎等。

最佳搭配:梨加蜂蜜熬制梨膏糖對患肺熱久咳的病人有明顯療效。

7、第一粥:百合粥

功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

最佳吃法:可當菜餚吃,如西芹炒百合、百合炒牛肉;也可煮粥,如百合與糯米製成百合粥,

有安神的作用。

最佳搭配:杏仁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搭配杏仁熬粥適用於病後虛弱、乾咳患者。

史上最實用秋冬養生指南,快快分享、轉發給您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親朋好友們,一起養生吧!(源網路,若侵刪)

6、秋冬季節吃什麼最養生

養生防病應以食補為主
秋冬進補,最常見的誤區是盲目抓補葯以求達到養生的效果。專家表示,葯補是中醫治療虛症的方法之一,主要運用補益葯物來調養機體,扶助正氣,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扶正祛邪,促使康復。葯補必須遵守醫囑,根據病情需要,缺啥補啥,切忌補之過偏,否則有害無益。食補也稱食養,指應用食物的營養來預防疾病,推遲衰老,延年益壽。對於希望養生、防病的人來說,食補更好。
在明確食補與葯補差異的同時,還必須根據個人體質情況適當進補,如老人腎虛,可多吃些補腎抗衰老的食品,如核桃肉、栗子、甲魚等;高血壓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則應多吃芹菜、菠菜、黑木耳、山楂、海帶等;防止視力退化可多吃胡蘿卜、豬肝、甜瓜等。
健胃之最——山楂
秋冬季節,火鍋大受歡迎,但濃油多肉,吃多了不易消化。山楂是這個季節最具健胃消食功效的葯食兩用水果。需要提醒的是,山楂有活血化瘀、刺激子宮收縮的作用,因此孕婦不宜過多食用山楂,以免誘發流產。
【推薦食療方】健脾餅。用60克山楂肉、60克白術、30克神曲,共研成細末,製成如一元硬幣大小的餅,隔水蒸熟、曬干後即可食用。每次吃1~2個小餅,亦食亦葯。其中,白術甘溫,有健脾益氣的功效;神曲健脾胃,消食化積。三種助消化的葯合在一起,適用於肉食積滯、脾虛食積、小兒食積等各種飲食積滯引起的消化不良。
養肺之最——百合
中醫認為,秋冬寒涼之氣均易傷肺。百合味甘、微苦,有潤肺之功,對肺燥咳嗽具有較好的食療作用。《本草述》中記載「百合之功,在益氣而兼之利氣,養正而更能去邪」。
【推薦食療方】百合雪梨湯。選用百合30克,雪梨1個,冰糖適量。將干百合用清水浸泡一夜,次日將百合連同清水一起倒入砂鍋內,再加半碗清水,煮一個半小時,待百合熟爛,加入去皮去核的雪梨塊,以及適量冰糖,再煮30分鍾即成。雪梨熟吃有滋陰潤肺的功效,與百合一起食用效果倍增。
潤燥之最——黑芝麻
秋冬季節,氣候變得乾燥寒冷,人們外出活動減少,喜食辛辣食物,多種因素導致腸燥,誘發便秘。黑芝麻富含油脂與食物纖維素,促進腸蠕動,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兼具補腎陰的功效。
【推薦食療方】復方黑芝麻糊。與一般的黑芝麻糊不同,除了單純的黑芝麻,這里還加入了大米和桑葚。製作方法是:桑葚15克、黑芝麻60克,洗凈後一起放入榨汁機里打碎。把大米煮成稀粥,然後加入磨好的黑芝麻碎,攪拌均勻,再稍煮片刻,最後加白糖調味。桑葚與黑芝麻都具有潤腸祛燥、溫補肝腎、烏發益精的功效,同食效果更好。
補脾之最——山葯
冬季進補必先調理好脾胃,否則進補也是徒勞,反倒加重脾胃負擔。
中醫認為山葯味甘性平,補氣而不壅滯上火,補陰而不助濕滋膩,為培補中氣最平和之品,堪稱補脾第一良葯。《本草綱目》記載其「健脾胃、止瀉痢」。現代葯理學揭示,山葯含有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有助增強消化吸收功能。
【推薦食療方】山葯蝦皮糊。山葯洗凈,颳去外皮,剁碎成糜,放入碗中備用。鍋置火上,加清水適量,中火煮沸,加入洗凈的蝦皮、黃酒、蔥花、薑末,煨煮10分鍾。然後拌入山葯糜煨煮至沸,加精鹽即成,早晚分食。可滋潤血脈、固腎降壓,尤其適於肝腎陰虛的高血壓病患者。蝦皮含有豐富的鈣,還具有補腎壯陽、理氣開胃的功效,特別適合冬季食用。

7、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養生分別需要注意什麼?

春季養生法
春季,是萬物生發,推陳出新的季節。此時,冰雹消融,春風送暖,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萬事萬物都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人與天地相應」,此時人體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因此,春季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衛體內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應避免耗傷陽氣和阻礙陽氣的情況發生。這是春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具體說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保暖防寒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熱的過渡時節,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此時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由於冷空氣的活動,氣候多變,溫差幅度很大。因此,「春捂」即「春不忙減衣」是順應陽氣生發的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穿著一方面要寬松舒展,另一方面要柔軟保暖,體弱年老之人尤其要注意保暖,當心「春寒傷人」,室溫最好保持在15℃以上,睡眠時也要蓋稍厚一點的被子以不出汗為原則。

二、要晚睡早起 春天氣溫回升,春風輕拂,使人皮膚腠理逐漸舒展,循環系統功能加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負荷增加,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使身體睏乏,民間稱之為「春困」。克服「春困」的最好方法就是順從人體的自然變化規律,遵守春季養生原則:要晚睡早起,保證一定的活動時間。清晨起床,松解衣扣,散披頭發,放鬆形體,在庭院中漫步,呼吸新鮮空氣,使思想意識、靈氣生發不息。

三、要慎避風邪 中醫認為,「風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許多疾病的發生,常與風邪相關連。春季養生的關鍵是要避風。現代醫學亦很重視氣流(即風)與健康的關系,因為氣流的變化可影響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陳代謝和精神狀態。適度氣流使空氣清潔、新鮮,對健康有益,而反常的氣流則有害於人體健康。由於春季多風的作用,加劇了空氣與皮膚的熱量交換,使體內的熱量過多散失,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在春季一定要注意防避風邪。

四、要精神愉快 春季調攝精神,應合於春天大自然萬物生發的特點,「使其志生。」即通過調節情態,使體內的陽氣得以疏發,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和諧。春應於肝,在志為怒,表現為稍受刺激則易怒,因此在精神修養上要做到心胸開闊,情緒樂觀,遇事戒怒。「怒」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因為怒不僅傷肝,而且還可傷心、傷胃、傷腦,從而導致各種疾病,所以怒是所有人最忌諱的一種情緒。

五、要勤於運動 春季是運動鍛煉的最佳季節。春光明媚,空氣清新,暖風拂面,萬物勃發。這種環境有利於人體吐故納新、行氣活血。由於寒冷的冬季,人們多在室內活動,空外活動很少,因而體溫調節中樞和內臟器官的功能亦有不同程度下降,肌肉和韌帶長時間不活動,更是萎縮不展,收縮無力。進入春季後就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選擇適宜的戶外活動,如散步、旅遊、練氣功、釣魚等。這些戶外活動,可以使你充分享受到空氣中游離飄動的負離子,它們有利於骨骼的生長發育。

六、要美容保健 春天,人們不僅應該從健康的角度加以注意,美容方面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因為天氣漸暖,室外活動增多了。皮膚病專家認為,陽光、空氣及環境氣候均能引起皮膚的可見性改變。為了避免皮膚老化,春季盡可能不要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戶外活動應先塗上防曬油、潤膚劑,並注意補充水分。水是美容佳品,春天一定要多喝些水。飲水的方法是:早晨空腹或飯前宜飲水,而睡前不要喝水,以免引起眼皮腫脹,進而發展成眼袋。飲水以礦泉水和鮮果汁為最佳,清淡的茶也是很好的飲品。

七、要防病保健 春季,氣候轉暖,致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隨之生長繁殖,容易出現流行性感冒、肺炎、流腦、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的發生、流行。由於早春時節寒冷,乾燥的氣候,會直接影響呼吸道粘膜的防禦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會下降,一些致病物質會乘虛而入而發病。因此,春季一定要重視防病保健。

夏季養生法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裡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於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的旺盛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於內,氣血運行亦相應旺盛起來,並且活躍於機體表面。因此,在夏季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這就是所謂的「春夏養陽」。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晚睡早起 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也就是說每天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與盛實;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不要厭惡日長天熱,仍要適當活動,以適應夏季的「養長」之氣,早早起床接受陽光和晨起清新的空氣,對機體大有裨益。由於夏季晚睡早起,相對睡眠不足。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實、易醒的特點,更易出現疲勞之感,因此夏日午睡是養生健身的重要方法,既能補償夜間睡眠的不足,更能順應人體生理特點的養護需要。午睡時間一般以1小時為宜,並注意睡眠姿勢,可平卧或側卧,並在腹部蓋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午睡雖然短暫,但它有利於補足必需的睡眠時間,使機體得到充分休息,使神經機能恢復,體力增強,疲勞消除,增強機體的防護功能,更有效地工作和勞動。

二、要防暑取涼 盛夏時節,天氣炎熱,為了解熱消暑,採取適當的防暑降溫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若貪涼過度,長時間呆在空調房間,或電扇不離身,或徹夜露宿,對身體健康均十分不利。因為夏季暑熱外蒸,人體出汗較多,全身表皮血管擴張,突然遭到涼風吹拂,往往會引起血管收縮,排汗立即停止,造成體內產熱和散熱失去平衡,導致疾病的發生。室內外溫差不易過大,以不超過5℃為好,室內溫度不宜少於25℃。

三、要防曬護膚 夏季烈日炎炎,強烈的陽光照射會對人體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陽光中的紫外線不僅能使皮膚曬黑,而且還導致白內障、曬傷皮膚,引發皮膚癌。此外,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人體的體溫調節失去平衡,使機體大量蓄熱,水鹽代謝紊亂還易發生中暑。因此夏日外出時要戴遮陽帽、太陽鏡,以減少紫外線對皮膚和眼睛的損害。由於夏天炎熱的氣候,人體容易出汗,應注意選擇護膚品,如防曬的膏、霜、蜜脂類,可消除皮膚早衰之慮,花露水、爽身粉、痱子粉、香水等不僅可以保護皮膚,而且可以提神醒腦,還給人以芳香和美感。

四、要情緒歡暢 在精神調養上,中醫認為「夏季要放」,也就是說夏季精神要充沛、飽滿、情緒外向,因為只有神氣充足則人體的機能旺盛而協調,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向外,呈現出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而且要做到「華英成秀」,即精神之英華適應夏氣以成其秀美。切忌發怒,使體內陽氣得以渲泄。故夏季精神調攝,應合自然界「生長」的規律,主動調節情志,保持恬靜愉快心境,神清氣和,胸懷寬闊,使心神保養。

五、要動靜結合 夏季人體消耗較大,運動調攝應動靜結合,可選擇游泳、釣魚、散步、慢飽等,但是運動量要適度,不可過於疲勞。而且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溫環境中進行運動鍛煉,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進行室外運動,運動時應穿寬松、舒適、吸汗又有良好透氣性的棉織物為好,便於身體散熱。夏日外出旅遊,尤其是海濱和山區,即可以消夏避暑,令人心曠神怡,又可達到療養、鍛煉,促進身體的健康。

六、要飲食衛生 夏季人體代謝增強,營養消耗增加。同時夏天人們的食慾減低,消化吸收不良,均可導致機體營養素代謝的紊亂,甚至引起相應的營養缺乏症和其它疾病。為此,夏季的飲食,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以保障身體的需求。同時,要多吃一些能夠清熱、利濕的食品,如西瓜、苦瓜、桃、烏梅、草霉、西紅柿、黃瓜、綠豆等。但生食瓜果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凈,防止夏季腸道傳染病。魚、蛋、肉等食品要注意保鮮防腐。飲食用具、炊具如菜板要生熟分開使用,不可混雜,且注意消毒。如有可能可以多吃些大蒜,即可殺菌又能幫助消化,增進食慾,調味解暑。總之宜注重飲食衛生。

七、要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支氣管炎、哮喘、風溫性關節炎等病,在夏季這些病情有所緩解,趁其發作緩解季節,辨證施治,適當地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葯,以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症狀。這是中醫的一種獨特治療方法,即乘其勢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秋季養生法

秋季萬物成熟,果實累累,正是收獲的季節。但是氣溫由熱轉寒,早晚溫差較大。此時,陽氣漸收,陽氣漸長,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機體的陽氣隨之內收,因此,秋季養生必須注意保養內存陰氣,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秋冬養陰」,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基礎,不應耗精而傷陰氣。具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早睡早起 秋季自然界的陰氣由疏泄轉向收斂、閉藏。秋天氣候轉涼,要早些睡覺,以順應陰精的收藏,又宜早一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舒長。另外適當早起,適當做一些晨練,既可以呼吸一些清新的空氣,促進新陳代謝,又有益於肢體功能活動的鍛煉,有助於身體的健康。

二、要適當「秋凍」 夏去秋來,秋風拂面,雖涼還不至於寒,人們還能耐受,不妨進行一點鍛煉,逐漸增強體質,適應氣候的變化。「秋凍」就是說「秋不忙添衣」,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避免多穿衣服產生的身熱汗出,汗液蒸發,陰津傷耗,陽氣外泄。秋季應順應陰精內蓄,陽氣內收的養生需要。但是「秋凍」還要根據天氣變化來決定,應以自己感覺不過於寒冷為標准。進入深秋時就應注意保暖,若氣溫驟降,一定要多加衣服。

三、要清靜養神 秋季草枯葉落,花木凋零,秋風秋雨易使人感到蕭條、凄涼,勾起憂郁的心緒。尤其是老年人容易產生情緒低落,多愁善感。這時候最好多聽一聽音樂,或靜下來讀一本好書,或與好朋友聊天,或到戶外散步,這些都能排解苦悶的情緒。中醫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認為,秋天人們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寧,只有這樣才能減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還要注意不斷收斂神氣,以達到心境寧靜狀態。

四、要適當運動 金秋季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但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隨自然環境的變化處於「收」的階段,即陰精陽氣都處在收斂內養的狀態,故運動養生也要順應這一原則,也就是說不要做運動量太大的項目,以防汗液流失,陽氣傷耗。應根據人體的生理特點來選擇運動項目,如登山、慢跑、散步、做早操、練氣功等。隨著天氣逐漸轉冷,運動量可適當增加,在嚴冬來臨之前,體質會有明顯提高,大大增強抗寒耐凍的能力。

五、要護膚保健 秋季隨著天氣的變冷,人的肌膚不能馬上適應這種變化,血液循環變慢,皮膚乾燥,容易出現細碎的皺紋,尤其是在眼睛周圍。所以,秋季更要注意對皮膚的護理。除了要多飲水及食用一些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如核桃、芝麻、蜂蜜、乳類等外,還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因為荷爾蒙的分泌與自律神經的平衡可因心緒的變化直接反映在皮膚上。因而皮膚的變化與情緒有很大的關系。此外,葯物、按摩、化妝、面膜等美容護膚保健方法,不僅適用於秋季,其他季節也可採用,只是在秋季更應重視罷了。

六、要防病保健 秋季氣候變化較大,若不謹慎起居,則容易使一些慢性病在秋季發作。尤其是老年人,體溫中樞的調節功能減弱,對外界寒熱的刺激反應較遲鈍,若不及時增減衣服就很容易患病。如支氣管哮喘的患者,適應不了氣候的變化,加上花粉、塵埃、煤氣、冷空氣等過敏因素的刺激而使哮喘發作。慢性咽炎的患者,由於秋天氣候多晴少雨,氣候乾燥,容易誘發咽炎的發作。因此老年人在秋季一定要注意防病保健尤其是一些慢性病要防止在秋季復發。

七、要性事有節 在性生活方面,中醫認為在秋冬之令,應注意順應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規律,節制房事,蓄養陰精。這點對中老年人特別重要。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陰氣將由旺盛而趨向逐步減弱。故中老年人精力漸衰,是自然的趨勢。中老年人節欲,以養腎精,可延緩衰老的過程,達到長壽目的。

冬季養生法

冬季氣候寒冷、乾燥,自然界的生物都進入了匿藏、冬眠狀態,以蓄養其生命的活力,這種現象,中醫學稱之為「養藏」。人類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當然也要以養藏為原則,只是人類所要「藏」的,是體內的「熱能」和生命的「動力」。這「熱能」和「動力」,中醫學便稱之為「陽氣。」並主張冬季應該做到「無擾乎陽」,也就是不要損害人體的陽氣。因此,「無擾乎陽」便是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具體說來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要保暖防寒 隆冬季節,由於寒冷的刺激,使得肌體的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從而促使人體外周血管收縮,心律加快,導致冠狀動脈痙攣,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因而極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甚至引起猝死。因此,在穿衣、居室等方面,一定要採取防凍保暖的措施。中醫學強調要「去寒就暖,無泄皮膚」,就是這個道理。但「暖」不等於「熱」,室溫保持在20~23°c即可,溫度太高,反而不宜了。

二、 要早睡晚起 冬季更要保證足夠的睡眠,做到早睡晚起。這個「晚」是以太陽生氣的時間為度,即所謂「必待日光」,並非懶床不起。因為,冬天的早晨在冷高雅影響下,往往會有氣溫逆增現象,及上層氣溫高,地表氣溫低,大氣停止對流活動,從而使得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停留在呼吸帶。這時如果過早起床外出,就會身受其害。

三、 要動靜結合 動,就是要進行適當鍛煉。早晨的陽光升起後,要選擇活動量適當的鍛煉項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使身體微有汗出為度。如果汗出太多,浸濕了內衣,反會引起感冒。中醫學說「無泄皮膚」,就是這個意思。適當活動,微微出汗,既可以增強體質,也可以提高耐寒的能力。所謂靜,就是不要過於疲勞。例如,慢跑以不超過20分鍾為宜。

四、 要情緒穩定 冬季「養藏」的原則,體現在心理活動方面,要保持情緒穩定,不急不躁,心情愉快,好像有什麽想法和心得不欲披露一樣,不要太過發泄。《內經》說:「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這個意思。

五、 要冬浴有法 冬季洗浴不宜太勤,每周1~2次為宜。水溫一般在37~38 度,太高宜使周身血管擴張,引起頭暈,心跳加快;太低則易患感冒。飯後不要立即洗浴,以免消化道血流量減少,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太過疲勞時洗浴,會加重體力的消耗,引起不適。此外,洗浴的時間不宜過久,浴前可引用一定量的糖鹽熱水。

六、 要睡眠有方 冬季睡眠時,室溫20~23度最為適宜,可適當留有小氣窗通風換氣,但要避免當風吹頭。被內的溫度可保持在32~34度之間,可使用暖水袋或電褥子調節被內溫度。睡前宜用熱水洗腳,並保持心情平和,不說不笑。午間可小睡30分鍾。晴天要常曬被褥。

七、 要性事有度 根據四季氣候的變化規律,掌握性生活的頻度,對養生保健有一定意義。如春季性生活次數可稍多;夏、秋季則適當節制;冬季則要節欲。特別是中老年人,冬季更要減少性生活的次數,才能達到保養「陽氣」,養精蓄銳的效果——漢高機械

8、秋冬季我們該如何養生?

秋冬養生最全最實用秘籍

養生即養身與養心——轉載自公眾號暴走樹先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奇,此冬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註解:冬天的三個月,是萬物生機閉藏的季節。在這一季節里,水面結冰,大地凍裂,所以人不要擾動陽氣,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現再起床;使情志就像軍隊埋伏、就像魚鳥深藏、就像人有隱私、就像心有所獲等等一樣;還要遠離嚴寒之地,靠近溫暖之所,不要讓膚腠開啟出汗而使陽氣大量喪失。這乃是順應冬氣、養護人體閉藏機能的法則。違背這一法則,就會傷害腎氣,到了春天還會導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究其原因,是由於身體的閉藏機能在冬天未能得到應有的養護、以致供給春天時煥發生機的能量少而不足的緣故。)

秋冬護腎

1、避寒防病

以室內活動為主,適當減少外出活動。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溫,清晨少在寒風中鍛煉。

2、禦寒鍛煉

每天戶外活動一小時左右,再加以適當的冷浴。

冷浴可以選擇:

冷水浴面,先用濕毛巾擦再用干毛巾,擦乾後用手摩擦面部至紅。

冷水擦身,擦完上身穿上衣服再擦下身,注意保暖。

冷水浴足,洗後要以手按摩足底湧泉穴。

室溫不宜過高,保持在16~18℃為宜,常開門窗通風換氣。

3、保持心情舒暢

進行適當的運動來保持心情舒暢,如慢跑、跳舞、打球、滑冰等。

聽舒緩的歌曲。

4、科學進補

補氣:食用人參、山葯、陳皮、大棗等。

補血:食用當歸、熟地、首烏等。

補陽:食用附子、鹿茸、肉桂等。

補陰:食用銀耳、百合、枸杞等。

5、重視食療

秋冬飲食宜溫熱,忌生冷。養胃護氣應晨起服熱粥,晚餐宜少食。

秋冬四保

1、保津:氣候乾燥,應重視人體津液的保護,宜適當多吃蜂蜜、香蕉、核桃等滋陰、潤肺、防燥食品;塗抹護膚霜。

2、保肺:及時添加衣服;調理飲食,多食滋陰潤肺的食物;加強耐寒鍛煉;經常飲水,補水養肺;適當進補,補脾益肺;預防便秘;保持心情舒暢。

3、保心:常飲水,注意防寒保暖,晨起時不空腹上班,鍛煉。

4、保胃: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不貪食生冷瓜果;少吃油炸、刺激性食品;不空腹飲酒、喝濃茶;晚間睡卧不要貪涼。

減輕睏乏

1.節食慾

2.忌怒氣

3.常梳發

4.多擦面

5.呼濁氣

6.咽唾液

7.齒數磕:牙齒多活動,相互磕一磕,有助於消除疲勞,保持牙齒健康。

8.舌舔齶:用舌頭舔牙齒上齶,有補氣、提神、養心的作用。

9.目運轉:經常眺望遠方,結合眼保健操可以醒腦解乏。

10.耳常彈:多用手揉搓耳朵,多聽音樂激活聽覺神經。

11.脊背暖:及時增減衣物,防止感冒。

12.胸宜護:保持體溫,增加免疫力。

13.腹自揉:用手掌按摩腹部,助消化、益氣強身。

14.穀道拖:收縮、上提肛門,可以提神補氣。

15.肢節搖:甩手、踢腿,增強活力,消除疲勞。

16.足心搓:按摩腳心,可消濁通絡,解除疲勞。

17.便禁言:大小便時閉口握雙手,可益智補氣。

18.凈體膚:用手揉搓身體,可使人精神煥發、延年益壽。

秋冬養生粥

1、麥門冬粥

耶麥門冬15~30克,粳米100~200克,冰糖適量。先將麥門冬用水煎,去渣留汁,再將粳米放入汁中。煮成粥,加適量冰糖即可。

功效:益胃生津,清心除煩。適用於乾咳燥咳、口乾、口渴及失眠、身熱夜甚等。

2、枸杞粥

枸杞30克,粳米100克,加水適量,同煮成粥。

功效:滋補肝腎、明目補虛。適用於中老年人視物模糊、腰酸腿軟等症狀。

3、黑芝麻粥

黑芝麻6克,粳米50克,蜂蜜適量,水煮成粥。

功效:潤腸通便、益五臟、壯筋骨。適用於癱瘓、大便燥結、病後虛羸、記憶力衰退等症。

4、核桃粥

核桃肉15克,粳米100克,適量白糖,加水適量,同煮成粥。

功效:潤肺止咳、補腎固精、潤腸通便。適用於腰膝酸軟、小便頻數、大便燥結等。

5、胡蘿卜粥

取新鮮胡蘿卜切碎素油煸炒,加100克米和水煮粥。

功效:健胃、補脾、助消化。適用於皮膚乾燥、口唇乾裂者食用。

6、蘋果粥

蘋果500克,西米、白糖各100克,加水適量,共煮成粥。

功效:生津、潤肺、健胃、解暑。適用於氣力不足、反胃、消化不良、大便干結、高血壓等病症。

7、紅棗糯米粥

山葯、苡仁、荸薺、大棗、糯米同煮,加適量白糖。

功效:健脾胃、生津止渴。適用於病後體弱及貧血、營養不良、食慾不振等。

8、菊花粥

菊花30克,粳米100克,先將菊花煎湯,取汁再同米煮成粥。

功效:散風熱、清肝火、明眼目。適用於預防秋季風熱型感冒。

9、鮮藕粥

粳米250克,鮮藕100克,加水適量,共煮成粥。

功效:清熱生津、開胃進食、涼血止血。適用於口渴口臭、咳痰咯血等。

10、赤小豆

赤小豆50克、米100克、白糖少許。赤小豆同米煮成粥,食用時放入白糖即可。

功效:清熱利尿、止渴。適用於糖尿病及血虛患者。

11、銀耳粥

干銀耳10克、粳米250克。將銀耳水發洗凈,撕碎與米同煮為粥。

功效:潤肺止咳、益氣補腎。適用於中老年人身體虛弱及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及慢性支氣管炎患者。

12、百合杏仁粥

鮮百合、杏仁與粳米共煮,加白糖適量,溫服。

功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適用於病後虛熱、乾咳勞咳。

13、蓮子粥

將蓮子發脹後在水中將表皮擦去,抽出蓮心放入清水中煮爛,再與粳米共煮食用。

功效:健脾止瀉、益腎固澀、養心安神。適用於脾虛食少、腹虛帶下、遺精尿頻、心煩失眠、健忘多夢。

14、羊肉粥

鮮羊肉250克,大米100克,加蔥、姜、食鹽,加水適量,煮至羊肉熟爛即可。

功效:益氣血、暖脾。適用於脾胃虛寒、秋冬手腳不溫者。

15、八寶粥

大豆100克、玉米100克、銀耳50克、大棗9枚、香菇9個、蓮子50克、枸杞子30克及蜂蜜適量。

銀耳、香菇用開水浸泡,水冷卻後去其蒂,濾干。將大米、玉米、大棗、蓮子、枸杞子洗凈,與銀耳、香菇一同放入鍋中,共煮成粥。

功效:促消化、增強食慾、補充體力。老少皆宜。

16、小米牛奶冰糖粥

小米50克,牛奶100毫升,冰糖適量。清水適量燒開,放入小米煮至米粒脹開,倒入牛奶繼續煮,加冰糖適量,煮到小米爛熟即可。

功效:健脾胃、養腎氣、補虛損、清虛熱。適用於缺鈣、消化不良、體質虛寒等。

養生八大穴

1、風池穴

在項後枕骨下,與乳突後凹陷處。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開,分按兩側風池,兩指同時用力一捏一松25下,再換左手捏風池25下;用兩拇指分按兩風池,餘四指抱頭,兩拇指同時用力揉捻旋轉各50下。

功效:治頭痛、頭暈、失眠、高血壓等。

2、曲池穴

屈肘成直角在肘紋外端,凹陷中,掌心向內取穴,是手陽明大腸經上一個重要穴位。

按摩方法:右手食指按壓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窩底、曲池穴相對),拇指、食指同時用力捏捻50下,換左手捏拿右肘曲池50下;用右手拇指按壓捻揉左肘曲池50下;換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功效:治發熱、高血壓、肩肘臂痛、關節炎、月經不調等。

3、合谷穴

在拇指、食指掌骨之間。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開,捏拿左手合谷50下,再換左手。

功效:主治頭痛、感冒、鼻炎、齒痛、咽喉腫痛、中風、便秘、經閉等。

4、內關穴

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內關,食指托住外關穴(在腕關節背側、內關相對),兩指同時按壓,一捏一松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內關50下;用右拇指按壓捻揉左手內關50下,換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內關50下。

功效:主治心悸、心慌、心律不齊、嘔吐、失眠、癲癇、癔病等,且能直接影響心臟的血液供應。

5、殷門穴

在大腿後側正中央位置。

按摩方法:正坐床上或凳椅上,兩手拇指、食指岔開,同時捏拿兩殷門各50下;兩手掌分按兩腿殷門,同時上下摩擦50下。

功效:主治腿痛、腰背臀痛、坐骨神經痛、腰間盤突出等。

6、後溪穴

在第五掌骨小頭後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開,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兩指同時用力掐捏揉左手後溪50下,再換左手掐捏揉右手後溪50下;兩手握拳,拳心朝上,兩後溪對敲50下。

功效:主治頭項強痛、耳聾、咽喉疼痛、上肢抽搐等。

7、環跳穴

在臀部、大腿外側、大轉子後凹陷中。

按摩方法:兩手握拳,手心向內,兩拳同時捶打兩側環跳各50下;兩手抱膝摟懷後再伸直,以此反復,一伸一屈共做50下。

功效:主治腰胯腿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痹症等。

8、陽陵泉穴

在小腿外側,膝下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用兩手拇指按壓在兩腿陽陵泉上,其餘四指並攏托住小腿肚,同時用力揉捻50下;

兩手掌分按兩膝外側,同時用力拍打各50下。

功效:主治腰腿痛、老寒腿、高血壓、半身不遂、坐骨神經痛等。

養生「狀元」食品

1、第一菜:蓮藕

功效: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能促使有害物質的排除。

最佳吃法:七孔藕糯而不脆,適宜做湯;九孔藕脆嫩、汁多,適合涼拌或清炒。

最佳搭配:搭配銀耳可以滋補肺陰,搭配黑木耳則可以滋補腎陰。

2、第一堅果:花生

功效:潤肺化痰、滋養調氣、清咽止咳,主治營養不良、產婦乳少、大便燥結等。

最佳吃法:連皮煮著吃,易消化,且可充分利用花生殼和內層紅衣的保健作用,有降低血壓、調整膽固醇的作用。

最佳搭配:搭配紅棗,能補脾益血,對女性尤其有益。

3、第一補:山葯

功效:利於脾胃消化吸收、預防心血管疾病、延年益壽。

最佳吃法:蒸著吃、做湯喝、炒菜均可。蒸著吃營養損失最小。

最佳搭配:搭配枸杞熬制枸杞山葯粥能更好的發揮滋補效果。

4、第一飲:黃酒

功效:通經絡、行血脈、溫脾胃、潤皮膚、散濕氣,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

最佳飲用方法:黃酒溫飲,暖胃驅寒,以35℃~45℃為佳。

最佳搭配:搭配烏梅有養陰生津、潤肺護肝的作用。

5、第一肉:墨魚

功效: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補食品。

最佳吃法:紅燒、爆炒、燉、涼拌,做湯均可。墨魚做湯可防燥。

最佳搭配:搭配豆腐能起到蛋白互補的作用。

6、第一水果:梨

功效:緩解秋燥,生津潤肺。

最佳吃法:生吃梨能緩解咽喉干、癢、痛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狀;煮熟吃或蒸熟吃有滋陰潤肺、止咳祛痰的作用,可防治風濕病及關節炎等。

最佳搭配:梨加蜂蜜熬制梨膏糖對患肺熱久咳的病人有明顯療效。

7、第一粥:百合粥

功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

最佳吃法:可當菜餚吃,如西芹炒百合、百合炒牛肉;也可煮粥,如百合與糯米製成百合粥,

有安神的作用。

最佳搭配:杏仁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搭配杏仁熬粥適用於病後虛弱、乾咳患者。

史上最實用秋冬養生指南,快快分享、轉發給您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親朋好友們,一起養生吧!(源網路,若侵刪)

與秋冬季節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