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動養生法有哪些?
何謂養生?養生就是經過科學安排的生活方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生活要有規律,即按照人體生物鍾的規律起居、勞作、作息。研究表明,人們長期信守有規律的生活,可使身體各組織器官功能趨向規律化,在生活中就有「預見性」和「適應性」,從而能保證身體健康,獲得最佳的生理效應。
我國明代即有關於「養生之宜」的說法。其特點是「以動養生」,下面有關養生的二十四宜養生方法,介紹給讀者朋友:
發宜常梳
古人稱為「櫛發」,認為能明目祛風。方法,清晨梳頭要輕柔,一百十次莫忘記。
面宜多擦
古人稱為「浴面」,拭摩神庭,認為能去邪氣,可使面上皺斑不生,有光彩。方法:雙手搓熱放鼻上,中指帶動其他指,沿鼻兩側向上,擦到額部兩側分,再沿兩額輕輕下,反復操作30下。
目宜常運
古人稱為「運睛」,認為能去內障外翳,兼能糾正近視、遠視。方法:雙目先左轉到右.再從右面轉到左,轉睛之時要緩慢,左右各轉14次,然後緊閉眼片刻,忽然大睜運眼神。
耳宜常彈
古人稱為「擊探天鼓、掩耳彈枕」,認為能防治頭暈耳鳴。方法:兩手掌心掩耳道,食指壓在中指上,輕輕叩動後腦部,24次咯咯響。
齒宜數叩
古人稱為「叩齒」,認為能令人齒堅不痛。方法,先扣大牙24次,再扣前齒24次。
舌宜舔齶
古人對口水極為重視,稱它為「金漿玉醴」,認為是人身之寶。方法,舌尖舔唇齒間,左右轉動各30次,輕輕卷動口水多,津宜數咽接著做。
津宜數咽
古人稱為「咽津、胎食」,認為咽下的口水,能灌溉五臟六腑,潤澤肢節毛發。方法:舌宜舔齶操做好,滿口唾液盛不下,鼓漱三十又六次,汩汩有聲津咽下。
濁宜常呵
古人稱為「鼓呵」,認為能消積聚,去胸膈滿塞。方法:停閉呼吸鼓胸腹,待到胸腹全滿時,抬頭張口呵濁氣,5至7次最合適。
腹宜常摩
古人稱為摩臍腹、摩生門,認為能順氣消積。方法:搓熱兩手再相疊,著肉或者隔單衣,掌心以臍為中心,順著時針方向摩,小圈、中圈和大圈,各圈轉摩12次。
穀道宜常提
古人稱為「攝提穀道」,俗稱「提肛」,認為能升提陽氣。方法:吸氣時稍用力,攝提肛門連會陰,稍停放下作呼氣,5~7次為相宜。
肢節宜常搖
認為能舒展四肢關節。方法:兩手握固連雙肩,先左後右向前轉,如同轉動輾轤狀,左右各轉24次。接著平穩坐好,提起左腳,腳尖向上緩緩伸,快要伸直蹬腳跟,5次做好換右腳。
足心宜常擦
古人稱為擦湧泉。湧泉是前足心(腳底前三分之一處)的穴位,認為做此能固腎暖足,交通心腎,增進睡眠。方法:赤足或是著薄襪,掌心緩緩擦湧泉,每腳50至100次,先左後右熱為宜。
膚宜常干浴
古人稱為干浴,認為能使氣血流暢,肌膚光瑩。方法:一般從「百會」開始到面部,左肩右肩兩臂膀,胸部腹部到兩脅、兩腰之後左右腿。
「養生之宜」中發宜常梳可在清晨為之,面宜多擦可在睡起時為之,足心宜常擦可在睡前洗腳後為之;其餘10節每日做兩次。做的次序是:齒宜數叩、舌宜舔齶、津宜數咽,耳宜常彈、目宜常動、腹宜常摩、濁宜常呵、肢節宜常搖、穀道宜常提、膚宜常干浴。操作的姿勢一般採取坐式,操作時要情緒安寧,思想集中,動作輕緩,心中記數。
「養生之宜」貴在堅持,持之以恆,必然有效。
2、有哪些小動作可以做到大養生?
像梳頭、揉腹、踮腳等小動作,雖然簡單,每天堅持做,卻比吃什麼都更能強身健體。梳頭:中醫認為:頭是「諸陽之首」,「諸陽所會,百脈相通」。人體的重要經脈和四十多個大小穴位,以及十多處特殊刺激區均聚於此。
梳頭的好處:通經活絡,經常用梳子梳理頭發,能疏通經絡,活血化淤,改善頭發營養。用腦過度感覺疲倦時,梳頭數分鍾,則會感到輕松舒適。促進血液循環,「發為血之餘」,常梳發還可使頭發根部血液循環加快,細胞得到充分營養,從而令發根堅固,發色黑潤,並起到耳聰目明、醒腦提神、養生保健的作用。清潔頭部,梳理頭發還可以清理頭發裡面的灰塵、污垢、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物,以及夾雜在其中的微生物,使頭部保持清潔,促進頭部的皮脂腺分泌,改善頭部皮膚的新陳代謝。
中醫認為,腹部,古是五臟六腑的宮殿,氣血津液的發源地。六腑以通為用,六腑暢通則五臟平安,五臟平安則氣血充足,氣血充足則經絡暢通,經絡暢通則陰陽平衡,陰陽平衡則百病不生。揉腹,就是通過專業的手法運用於腹部,調理臟腑功能、疏通氣血運行的一種方法。日常長期的保健揉腹,可使內臟血運豐富,內分泌協調,元氣充盛,身體強壯,益容養顏,益壽延年。
踮腳改善全身血液循環人腿部有大量血管,踮腳時腿部肌肉一緊一松,血液也會隨之迸出迴流,從而促進了腿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環,使人體臟器組織的血氧供應增加,機體代謝率提高,達到消除疲勞的作用。踮腳可鍛煉小腿肌肉和腳踝,防止靜脈曲張,增強踝關節的穩定性。緩解下肢酸脹、乏力,解除疲勞。中老年人每天踮腳對由下肢循環障礙引起的小腿酸脹、足跟痛等不適有一定療效。
3、開智養生操一子敬養生操動作和功效?
開著養生操,一直養生操動作和公交洋洋超市有健身的功效的。
4、你知道哪些養生小技巧?
5、養生保健動作做36次有什麼講究嗎
東漢「其所游心,未超於象數。其所研求,常在乎吉凶」的談玄不同,魏晉則「黜天道而究本體」,從宇宙發生論的討論進而探入到宇宙本體論。「夫玄學者,乃本體之學,為本末抄有無之辨。有無之辨,群義互殊。學如崇有,則沉淪於耳目聲色之萬象,而所明者常在有之流動。學如貴無,則流連於玄冥超絕之境,而所見者zd偏於本真靜一。
三六為九,乃極數
6、養生說簡單簡單,說難也難,你知道哪些簡單的養生小動作?
養生是一種慢文化,在如今娛樂至上的時代里可以說是很稀奇了,經常有人會半夜熬夜追劇,超出身體負壓的情況下熬夜,天天肯德基漢堡王大魚大肉伺候,為了工作夜夜不休,他們的身體在哭訴,可是卻無人傾聽。
當有人發現別人在喝粥時,就會驚訝。當人步入一定年齡時,就會不自覺地開始養生,比如敷面膜、早睡。養生其實很簡單,它存在於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里,可能止於一個腳尖,可能止於一次合目,止於一次冥想。
我們可以遠眺,對著外面看看,不一直盯著手機屏幕,而是把頭抬起來,多跟朋友交流。對於女孩子,梳頭發也是一個養生的小動作,連續梳頭發30~50次,可以加快血液流通,改善腦細胞血氧供應。當脖子酸了,我們可以做頸部運動,左右轉頭,前敵後仰,左右擺頭,做八個八拍,可以讓我們血液循環。另外,我們要減少開車時間,我們可以用走路來代替,飯後多動動,不再長肉。當我們盯著一個東西時間長了,眼睛酸了,我們可以揉揉鼻子兩翼,或者揉揉太陽穴。
我們還可以通過閉眼睛養心,踮腳尖護心,搖頭轉腦提精神,揉揉膝蓋降血脂。另外,俗話說:笑口常開,好彩自然來。所以對於記性不好的老年人,我們要經常逗他們笑,因為大笑可以提高大腦內的啡肽水平,降低壓力水平,讓人放鬆。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聽聽一些歌曲來養生,比如beyond的海闊天空,因為有些歌詞可以激勵困境中的人,放鬆壓力大的人。
老子認為「順應自然,恬淡寡慾,咽津養生。」可見自己的津液對我們也很有益,適於養生。
7、每天睡前哪幾個養生動作,會讓身體更健康?
你睡前的一兩個鍾頭都在做些什麼事情呢?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睡眠能促進組織生長以及修復,調節免疫功能。睡眠不好的人每天睡覺前兩小時主動放鬆身心——石海,避免做讓他們高度興奮的事情,如劇烈運動等。亥時也就是從21點到23點,被古人稱為「固定時間」。在此期間,人們需要保持安靜。中醫方面都覺得三焦在這一時期興盛,為最大的,具有導氣通經的功能。
睡前兩個鍾頭,三焦可以與百脈交流。如果你現在睡覺或者要休息,百脈可以調理,這對你的身體非常有益。正因為如此,這段時間是人們睡覺前保持健康的最佳時間。有人建議睡眠不好的人在這兩個小時內養成幾個習慣,這不僅有助於解決睡眠問題,還能保持健康。
適當的進行散步有助於睡眠。睡覺前,做緊張的腦力運動一般是不合適的,也應該盡量稍作劇烈運動或體力勞動。如果你想運動一下,建議於上床前大約兩個小時適當散步,適當的話半個小時緩慢散步,這可以促進睡眠。熱敷你的一雙眼睛以緩解黑眼圈,這不可避免地會導致乾燥、疼痛和其他症狀。睡前眼部熱敷有助於改善用眼疲勞,有效緩解眼部疲勞,緩解黑眼圈。
按摩頭部以消除疲勞。每天臨睡的時候使用你的手按摩你的頭部,可以刺激腦部的許多穴位,疏通頭上的經絡,提高思維和記憶能力,促進發根吸收營養,減少你的大腦疲勞,早睡。建議你每次發燒時用梳子將手指從頭頂向後梳至頭皮約5分鍾。熱水浸泡腳,促進氣血循環。
8、幾個簡單的養生動作,受用一生
踮腳尖,在我們百平時工作的時候,如果是坐得太久或者是站得太久,導致我們下肢酸痛無力的話,可以度用墊腳尖的方法進行緩解。當我們把腳墊起來的時候,我們小腿兩邊內側的後部肌肉就會出現收問縮和擠壓的現象,使我們下體的液體往回走,從而提高它的流動答速度。使我們下體的酸脹的現象得到緩解,還能防止曲動脈的擴張和避免版我們的肌膚出現色素沉著的現象。具體的做法:雙腳並攏然後著地,用力的把腳尖踮起,維權持這個動作二到三秒可以反復做很多次。
9、傳統養生運動鍛煉中,幾乎所有的動作都是以什麼為主宰
以腰為主宰
10、適合養生與影響養生的動作有哪些
養生的動作有哪些
齒常叩
先叩上下門牙48次,後叩兩側大牙48次,叩的力量不宜太大,以輕輕作響為度。能防治牙病,提高智力。
發常梳
兩手十指自然微屈成爪形,從頭部前面向後方輕輕地梳發,反復做36次。能防治高血壓、頭暈頭痛,提高智力。
目常運
兩眼睜開,眼珠慢慢地向左右、上下、遠近各活動18次,再向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轉動18次。能防治眼病,提高視力。
津常咽
當口腔中唾液較多時,要分三次,用意念誘導慢慢地吞咽到小腹部。能防治口腔炎,幫助食物消化吸收。
耳常彈
口腔微閉,將兩手掌心捂住兩側外耳道,十個手指放在後腦部,用示指指面壓在中指指背上,輕輕地滑彈後腦部24次,可聽到咚咚響聲。可防治耳病,提高聽力。
鼻常揉
用兩手中指指面放在鼻孔旁的迎香穴上,輕輕地揉按48次。能防治感冒、鼻炎。
頭常抬
頭部由前向後慢慢抬起,反復做24次。能防治頸椎病、頭暈頭痛。
影響身體的動作有哪些
咬指甲
一緊張就咬指甲,可能傷害指甲和周圍皮膚,導致出血或感染,還會造成手口細菌相互傳染。在手指上貼膠布或塗辣椒油有助於糾正這一陋習。
撓頭
經常撓頭、拉扯頭發會損傷發根,造成脫發或感染。
舔嘴唇
緊張時舔嘴唇會讓消化酶沾在皮膚上,導致唇炎,嘴唇更易乾燥開裂。這類人要尋找運動、唱歌等更健康的方式緩解壓力。
咬筆頭
筆頭潛伏著多種病原體,咬筆頭很容易導致消化道疾病或流感等。此外,還可能會損傷牙齒和牙齦。
愛摸臉
用手摸臉或摳青春痘,往往會導致表皮損傷,造成感染,一旦摳出血,還容易留下永久疤痕。建議在局部使用無刺激性外用葯膏或保濕劑進行處理。
扭脖子
強行的扭動脖子會使脊柱發出「咯咯」的聲音,雖然這可能會讓你感覺放鬆了,但時間長了會讓周圍的韌帶松動、容易受傷,磨損小關節,導致關節炎等疾病。
咬緊牙
壓力大時,許多人會「咬緊牙關」,事實上,這樣會引起牙齒破損或者斷裂,嚴重時還會導致下頜關節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