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脾胃的養生

脾胃的養生

發布時間:2020-04-29 04:15:02

1、脾胃虛弱的人該如何養生?

脾胃虛寒是症結,根本原因還是由於你自身陽氣不來足所致。
脾胃虛寒者無論夏天冬天,經常性會出現著涼、腹瀉的症狀,且便不成形(便稀)。
建議你多吃一些發熱的食物及補中氣的食物。不是辣椒、辛辣之物。
可以常喝一些姜湯(姜絲和少許蘿卜絲、海菜)進行調理。這是在日常飲食上的養自護,另外還要注意胃、肚子的外部保暖。
以上只是後期護理,以下是根治方法。
找一個中醫號號脈,如果你有上面提到的症結zd,就告訴他。調理脾胃的、補陽氣的中葯,開十副喝。每一副葯熬兩大碗,兩碗的葯效是不同的,所以要混在一起。

2、如何進行中醫脾胃養生

可以進行食療,應用中醫葯膳,中醫認為「葯食同源」,如果:
1.脾胃虛弱,容易腹瀉的,推薦楊梅燒酒,薯蕷(山葯)粥,山葯紅棗copy糕等
2.便秘,推薦槐花豬腸湯,桃仁燉墨魚,松子仁粥,芝麻棗糕等
3.慢性胃炎,可以吃薯蕷粥,豬肚白術粥,鯽zd魚蒓菜羹,蒸鰣魚等,忌辣,忌酒,忌刺激性食物
4.潰瘍,可以吃大麥湯,豬肚白術湯,姜橘椒魚羹,藕米糕,葵菜羹等,忌竹筍,忌煙酒,忌刺激性食物,忌油炸、煎烤、腌制食物

3、脾胃的養生要怎樣飲食保健?

飲食調養知對脾胃的養生保健最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飲食營養成分的均衡,食物品種的豐富多樣,進餐的定時定量有利於脾胃的保養。飲食失宜是造成脾胃損傷的主要原因,中醫稱為「飲食所傷」。飲食所傷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飲食不節,道包括飢飽失常和飲食專規律失常;二是飲食偏嗜,包括飲食有偏、寒熱失宜、過食肥甘厚味、飲食五味偏嗜及嗜酒無度等;三是飲食不潔。所屬以,要防止暴飲暴食、過飢過飽、進餐不定時、偏食偏嗜、吸煙酗酒、飲食不講衛生等不良習慣。

4、人體脾胃的養生有哪些保健運動?

運動鍛煉對脾胃的養生保健來尤為重要。很少或完全不參加勞動或體育鍛煉,源會使脾胃的消化功能下降,進而引起機體整體功能的衰退,所以,適量百的運動鍛煉是促進脾胃功能最好的養生保健方法。

運動鍛煉體育運動對脾胃的養生保度健可包括各種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登山、游泳等等,中年人可根據自己知的體質狀況選擇適合於自己的運動方式,堅持鍛煉,持之以恆,對脾胃的養生保健很有道益處。

5、養生為什麼要從養脾胃開始

中醫里有一句話,「養脾胃就是養元氣,養元氣就是養生命」,脾胃健康是決定人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
脾負責統籌人抄的氣血,供養心臟。一旦脾出了問題,不能益氣生血,就會導致人的心血失調,引發心臟疾病。
脾胃不好容易氣血不足,進而影響百到肝,肝開竅於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勞,看不清東西。
脾胃度虛最先影響肺。肺像個「宰相」,專門輔佐心臟這個「君主」。然而,肺氣的盛衰,取決於脾胃的強弱。脾胃虛的人往往會問導致肺氣虛,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統疾病。
脾胃虛弱會導致人的腎氣不足,常常表現為耳鳴甚至耳聾。腎的精氣強弱,還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營養滋答養腎臟有關。
所以養生要從養脾胃開始。

6、脾胃應該怎麼保健?

要保持良好情緒

不良情緒對胃腸功能有明顯的影響,可引發食慾下降、腹部脹滿、噯氣、消化不良的症狀出現,而良好的情緒有益於胃腸系統的正常活動。因此,中老年人要知足常樂,心胸開闊,處事達觀,始終保持穩定平和、輕鬆快樂的情緒。

飲食調攝是保養脾胃的關鍵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進食有時、飲食有節、食物寒溫適中和多樣化等。中老年人一般以每日三餐為宜,每餐以吃七八成飽為原則,切忌暴飲暴食,特別是晚餐不宜吃得過多,也不宜吃得太晚,吃些面條、稀飯、包子等易消化的食物最適宜。以免食物滯留腸胃,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造成惡性循環,使腸胃功能更加紊亂。食物的烹調製作,要以軟、爛、稀為原則,如肉類切成肉糜,蛋類做成松花蒸蛋,蔬菜也可切成碎末。食物要煮爛煮透,使其松軟適口,便於食用。要常吃蔬菜和水果,以滿足機體需求,保持大便通暢。要少吃有刺激性和難以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等,生冷食物也要盡量少吃,進食時做到細嚼慢咽。

要堅持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

如慢跑、散步、打太極拳,做柔軟體操和氣功等。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促進其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晚間睡覺之前,躺在床上用兩手按摩上下腹部,來回往復40~50遍,可以助脾運,去積滯,通穢氣,對脾胃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與運動健脾有異曲同工之妙。

7、脾胃怎麼養好

脾胃養生之道
中醫所講的脾,並不是西醫解剖學中的脾臟,而是概括了胃、小腸、大腸等器官的綜合功能(其餘的心、肝、肺、腎四臟,也都不是西醫解剖學所說的心臟、肝臟、肺臟、腎臟,而是指中醫學中的心火系統、肝木系統、肺金系統、腎水系統)。
脾在五行中屬土,是人體氣血的「生產工廠」,生理功能為「主運化」,就是將食物消化成為營養物質(也就是氣血),並將其運送到全身各處。
歷代醫家均非常重視脾胃的養生作用。《黃帝內經》指出:「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生氣血。」這就是說脾胃是人體健康的「後天之本」,是五臟氣血生化的源頭。脾胃功能好壞與人的情志也有密切關系,過思則傷脾。比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之所以只活54歲就死了,就是因為他過於****勞、思慮過度造成不思飲食、脾胃衰弱,最終導致氣血生成不足,撒手人寰。
中醫有一個了解人體氣血盛衰狀況的小竅門,就是觀察口唇的色澤。因為脾開竅於口,口唇的色澤代表了氣血的盛衰。如果口唇色澤蒼白或者暗淡無色,就表明脾氣不足,製造出的氣血不足,這個人多半是氣血虧虛。
脾胃系統的異常,常表現為消化不良、食慾不振、食後腹脹、惡心、嘔吐、打嗝、燒心、腹瀉便秘、胃炎、胃腸潰瘍等症狀。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症狀的有無,來判斷脾胃功能是否良好。如果出現了這些症狀,說明脾胃系統出了問題,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根據天人合一的五行養生文化,中醫認為黃顏色、甘甜味、噓(xu)這個發音都與脾胃相關,歸屬於脾土系統,能夠調養、補益脾胃之氣。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適宜穿黃顏色的衣服,居室的顏色可多用黃色。飲食上應多吃黃色和有甘甜味的食品,如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黃豆等都是滋養脾胃的佳品。日常生活中多發「噓(xu)」這個音對脾胃功能也有幫助。聲音能治病,是不是太玄了呢?其實一點都不玄,中醫的音韻養生與西醫的音樂療法有相似之處。《史記·樂書》中說:「音樂者,動盪血脈、流通精神。」可見聲音的確能反映一個人的身體狀況,也能夠促進疾病康復。
在我們身體裡面也蘊藏著調養脾胃的力量。如民間就有「每天按摩足三里,等於吃只老母雞」的說法,也就是說常拍足三里穴可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除此之外,也可做腹式呼吸、摩腹部或者靜蹲來強健脾胃系。
足三里可謂是人體第一大保健穴,找到該學位,可以用拳擊打,感覺能深入肌肉最好,要適當用力,不要怕疼,我感覺這招對有各種因素引起的嘔吐療效甚大。每天起床喝睡覺前,雙掌疊加,在腹部做按摩,正轉50反轉50,其實沒必要在意多少下,感覺適度即可,注意按的時候稍稍用力,不要只在皮膚上畫圈。第三個腹式呼吸,吸氣時腹部隆起,呼氣時腹部放鬆下沉,有時會有排氣感,屬正常現象。還有,藉助八段錦的動作,調理脾胃須單舉,雙臂對拉上下拔長,身心放鬆。
在中醫中,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保養脾胃更應該注意其他臟腑的保養,讓他們和諧相處,建議可選擇一套養生功法練習,建議是太極拳。
一般來說,得了胃病很難康復,只能是一點一點的細心的養。朋友,祝你健康!

8、養生常識:怎樣養脾胃

李東恆認為,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此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五志損耗元氣,正氣不足,再加上飲食起居失節,導致脾胃病。那麼要想養好脾胃就必須從五志與飲食來調理脾胃。

人在世間走,怎麼會沒有七情六慾。莊子說懂得道理的人在世間就能游刃有餘,而不懂道理的人,橫沖直撞,最終傷人傷己。調理好五志必須了解人情世故,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這樣才不至於被人情所傷。

修已以清心為要,處事以慎言為先。省語能養氣,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俗話說沉默是金。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少欲則能養心,火生土,也能養脾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養脾胃之道在於飲食不過飽,進食有規律,不吃損傷脾胃的食品,如過辣、過甜、過咸、過辛、過苦的食物。脾統血,脾還有統攝全身血液的重要功能。脾氣虛,不能升清,脾的固攝功能失職就會出現便血、尿血、崩漏(女子下血)等現象。保健的方法是飲食不要過飽也不要妄飲,要愛護自己的脾胃, 可用山葯、白術、苡仁、芡實、白扁豆,燉肉或熬粥均可。

脾陰虛的主要表現有口乾、作嘔、食少、便干、舌質紅、脈細數。可用麥冬、山葯、粳米。如感覺自己消化不良、腹脹、不思食等,飯前或飯後可服用山楂、炒谷麥芽、炒雞內金。

人生貴賤皆外相,得失有道取捨中。禍倚福兮,福倚禍兮,只有看輕得失,才能做到清心寡慾。佛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生不過百年,百年之後皆為塵土,名利不過是鏡花水月,得之又盼,不得又傷。保持內心的平靜虛無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得失既輕,自然陰陽協調,身體康健。

9、脾胃的運動保健方式有哪幾種?

運動鍛煉對脾胃的養生保健尤為重要。很少或完全不參加勞動或體育鍛煉,會使脾胃的消化功能下降,進而引起機體整體功能的衰退,所以,適量的運動鍛煉是促進脾胃功能最好的養生保健方法。

運動鍛煉體育運動對脾胃的養生保健可包括各種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登山、游泳等等,中年人可根據自己的體質狀況選擇適合於自己的運動方式,堅持鍛煉,持之以恆,對脾胃的養生保健很有益處。

保養脾胃的保健操揉隱白穴:赤足,盤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足隱白穴(足大趾甲根部內側),左旋、右旋各按揉15次;然後用右手拇指按壓左足隱白穴,手法同前。

揉公孫穴:盤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足公孫穴(足內側,第一骨下緣),左旋、右旋各按揉15次;然後用右手拇指按壓左足公孫穴,手法同前。

揉三陰交穴:盤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足三陰交穴(內踝尖上3寸,脛骨後緣處),左旋、右旋各按揉15次;然後用右手按壓左足三陰交穴,手法同前。

揉陰陵泉穴:端坐位,雙手扶於雙膝,用拇指按壓陰陵泉穴(脛骨內髁下緣)旋轉按壓30次。

按揉三脘穴:平卧位,將左手掌心放於中脘穴(腹部中線,劍突與臍中間,中脘穴上1寸為上脘穴,下1寸為下脘穴)覆蓋上中下三脘穴,右手壓於左手背。向左旋轉按揉20次,向右旋轉按揉20次。

按揉天樞穴:平卧位,兩手放於腹部兩側,中指按壓天樞穴(臍旁開2寸處),上下按揉30次。

推腹:平卧位,將左手掌心按於劍突下,右手壓於左手背。自上向下推壓至小腹恥骨聯合處,推50次。

揉足三里穴:端坐位,兩手拇指按壓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旋轉按壓30次。

推胃經:兩手拇指按於足三里穴處,沿脛骨外側自上向下推至踝關節處,推30次。

做完以上保健操後,可做下蹲運動10次和闊胸運動10次,以促進全身氣血的流通,更有助於脾胃保健操的效果。本保健操有促進脾胃運化,增加食慾和增強體質的作用。

與脾胃的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