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身運動和養身氣功可以一起練嗎?
健身運動可以,養身氣功就不建議了,外面教的氣功假打的多,因為有效的氣功不可隨意的練,要練成也不是兩三年的事
2、食物養生和運動養生哪個更重要?
嗯,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可又有這樣一句話,「生命在於運動」,可以看出來,吃飯和運動這兩樣在我們的生命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那麼營養和運動到底是哪個更重要,這也就決定了食物養生和運動養生哪一個更加有用。
如果你是小區的公園中可以看到,社區中大多數在運動的人,幾乎很少能看到年輕人,大多數都是老年人在積極運動,他們的時間充足,每天都可以做很多事情,散步,跑步,爬山,太極,大街小巷。幾乎都是他們在運動。可是按道理來講,這樣運動以看得出來積極,他們的身體應該變得更加強健了,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剛開始的時候確實是很少生病,體質也變得好呢,可是到後期的時候毛病也沒有少。
那麼這個是什麼原因呢?運動養生難道沒有用處嗎?其實是因為老年人身體本身就虛,他們一味的運動,但是同時他們也沒有缺少了食物養生,但是他們對於吃飯要求的卻是粗茶淡飯,以素食為主。這樣子同時進行食物養生和運動養生,但是是運動養生的運動量上去了,食物養生卻很清淡。
所以說不能夠僅僅注重運動養生,食物養生也要看重,如果你在運動養生,你食物養生的營養物質一定要補充好不能一味的只運動,但是卻不補充消耗的物質。身體要好,還是要攝入足夠的營養物質的。所以說食物養生和運動養生不是哪個更重要,而是要相輔相成,一起進行。
3、運動養生的原則是什麼?有哪些優點
運動養生的特點
講究循序漸進的鍛煉,養生式運動;講究身心的統一鍛煉(修煉),注重身、心的整體性調控;能逐步改善和增強內臟功能。運動養生是通過提高人體身心調控能力,平衡、協調統一人體內外環境,運用主動調節方法激發生物體自我修復能力,從而改變不良體質狀態,提高身體素質,達到強身去病、延年益壽的效果!對生活、工作和個人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人是由身心兩部分組成,中醫對人體的健康講究平衡,守中。一般運動多為肢體的運動,而運動養生是運動和養生的結合,注重身體和心理的整體修煉,涉及到人體各個方面的調控能力,比如人與環境的調攝、飲食營養的調攝、脾胃消化的調攝、心腦血管循環的調攝、代謝排泄系統的調攝、內分泌的調攝、行為習慣的調攝等等,涉及到運動、養生保健的方方面面。
運動養生的方法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打開人體通道,促進氣血循環,改善消化吸收、新陳代謝,促進營養物質轉化為能量,滋養五臟六腑,從整體修復健康,所以說,運動養生是人體健康的催化劑。
運動養生要求人們更關注自身的變化,關心自身的平衡健康,需要人們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識和技能,因而運動養生的過程可以主動和被動地讓參與者了解學習更多的養生知識,只有掌握的健康知識和技能越多,我們才能更好地維護自身健康,主導自身健康,所以說運動養生是大眾健康、醫療保健的最好途徑!
運動養生也是實施中醫學倡導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預防醫學的最好途徑,所以過去歷史上的很多著名中醫也是養生家,如華佗、孫思邈、張仲景等等!所以,運動養生的方式從古到今在人們的健康工作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傳統運動養生的特點
(1)以中醫學理論指導健身運動所有的傳統身法都是以中醫的陰陽、臟腑、氣血以及經絡等理論為基礎。運動養生的基本要點為養精、練氣、調神,以動形為其基本鍛煉形式,並用整體觀念說明運動健身中形、神、氣、血、表、里的協調統一。此外,養生運動中,運動的虛、實、動、靜皆以陰陽理論為指導,運動的屈伸、俯仰則受開闔升降的指導。可見,健身運動的每招每式,都與中醫理論密切相關。
(2)注重意守、調息和動形的統一運動養生強調意守、調息、動形的統一,即意念、呼吸及軀體運動三者間的配合。意守指意念專注;調息指調節呼吸;動形指形體運動,統一是要達到形、神一致;意、氣相隨;形、氣相感,使形體內外和諧,動、靜得宜。這樣才能起到養生、健身的效用。
(3)將導引、氣功、武術、醫理融為一體。千百年來,人們在養生實踐中得到了許多寶貴經驗,形成了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養生方法。源於導引氣功的功法有五禽戲、八段錦等;源於武術的功法有太極拳、太極劍等。但是無論哪種功法,運用到養生上,都講求意守、調息和動形,都是以暢通氣血經絡、活動筋骨、和調臟腑為目的。將諸家之長融為一體,是運動養生的又一大特點。
道教運動養生的特點
在生物界,特別是人類的生命活動具有運動的特徵,這是我們的祖先很早就認識到的,因而自古以來道教養生家們就提倡運動保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體育運動就已經出現並被作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莊子》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己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這說明,當時運用導引等方法來養形健身的人已經為數不少了。
道教運動養生觀以形神兼養為理論基礎。神為形之主,欲全其形,先在理神。包括生命機能和精神意識在內的神是人形體的產物,它一方面調控著生理活動的信息指令,使生命活動得以正常進行;另一方面接受外來刺激,產生精神思維活動,指揮神經系統,保證人在社會與自然場中做出適當的反應。因而神在人體中起著積極的主導作用,養生首重養神。道教運動養生便是針對神氣的主導地位和特性,通過清靜內守,保養精神,維持健康無病的完好狀態。
形為神之宅,養生也必須保形。形體是生命活動的宅宇,生命活動必依附於形體而存在。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也就是說,人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首先形成組織器官,然後產生生理功能,最後產生精神意識,精神並非直接源於精氣,而是產生於形體。基於形體不僅產生了生命機能和精神思維,而且形體還決定著精神的狀態。人通過活動肢體,舒展筋骨,使氣血流通,讓形體得到調養,才可使神有所依,方能養生保壽。可見,形神可分不可離,形俱而神生。只有形神兼養,方可實現人體生命機能的整體優化,這是健康益壽的前提和基礎。
神屬陽,在生命活動中易動而耗散,因此養神應以靜為貴;形屬陰,易靜而少動,所以需要養之以動。以動養形,以靜養神,動靜結合,可達形神兼養之目的。陶弘景亦論:能動能靜,可以長生。道教運動養生提倡以養神為核心的形神兼養,養形之動決不是單純的動,盲目的動。凡有效的形體之動,必少不了精神之靜的制約。在運動當中,意識的專注、身心的放鬆、神情的自然寧靜是至關重要的,其一招一式必符合規律之轍,體現沉靜輕靈之意;而靜在形體運動中也並非靜如止水,而是暗寓著動,潛存著精神意識的合理運動,並引導著形體運動的外在變化。動中寓靜,靜以御動,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靜結合,形神共養,此乃道教養生運動的奧妙之所在。
動以養形,以引導行氣為重點。導氣可令和,引體可令柔,氣和則體柔,長生乃可求。通過導引行氣等運動鍛煉形式,呼吸精氣,流通營衛,舒筋健骨,滑利關節,可達強身祛病之功。導引之術,源遠流長,形式多樣,包括呼吸運動、肢體運動、器械運動和仿生運動,主要表現為形體導引和意念導引兩大類。形體導引強調外部肢體的活動,以動肢節、舉手足、搖筋骨、按皮肉等形式,使經絡氣血得以暢通,屬動工一類。意念導引注重以意導之,以心引之,以意領氣,也稱為經絡導引,包括以任督二脈為主線的小周天導引法和全身經絡遍導的大周天導引法,屬靜功一類。
動以養形的作用在於防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動之使百官氣暢,閉之使三宮血凝,實為養生之大律,祛疾之玄術。動以養形以輕便易行、有益身心為原則,以不損不傷為前提,也不必拘於形式,可有選擇性地進行一種或幾種方法的練習。道教養生家強調運動量和運動強度要適可而止,應於自身相得為度。葛洪在《抱朴子內篇·極言》中說:「養生之方,唾不及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久視,坐不至久,卧不及疲。……不欲甚勞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車走馬,不欲極目遠望。」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教誡篇》稱:「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視、久聽……能中和者,必久壽也。」孫思邈說得更明白:「養生之道,無作博戲強用氣力,無舉重,無疾行」,「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這一適度活動的觀點,極大地促進了道家各種導引術和內煉方法的發展,至今仍具有極高的養生健身價值。
4、運動健身和健康養生哪個更好
健身養生與健康
我們通常講的鍛煉是體育運動鍛煉,體育鍛煉富有趣味性,娛樂性,對抗性等特點和功能,深受大眾的喜愛,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其實踐性是廣而多又深且強,進而講,體育運動的高速發展也是有必然的趨勢;同時也要說,體育運動鍛煉具有科學實踐的可靠性,適當的運動能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鍛煉人的骨骼的靈活性,調節人與社會生活環境的適應關系,增進人的心身健康,增強人的體質健康,延長人的衰老時間和衰老程度,增長人的生命壽命。因而,體育運動鍛煉是人們身體健康的良好選
特別是在健身房健身時,如果沒有良好的通風設備和對流裝置,將會導致廢氣在有限空間里不斷循環,這對於做有氧運動的鍛煉者來說,沒有好處。
健身鍛煉是健康生活方式所包涵的內容之一,也是健康生活的保障條件之一。健康生活方式離不開健身鍛煉。在健康與健身的領域中,健康體適能監測與評價是重要的方面。健康體適能是反應大眾良好生活質量的代名詞,包括心肺耐力、身體成分、柔韌性以及肌力和肌耐力。通過對這些能力的測試可以從量化角度肯定一個人的健康水平。
提到健身就要說到養生。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周易著作。從詞面解釋:養生者,調養生息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科學養生,就是用最科學的養生理論、方法實現自己的健康長壽。「煩惱」,「失落」,「厭世」是不利於養生的 。對於科學養生所選擇的途徑也有很多,人與人所處的區域、地位、環境,甚至年齡、性別、體質、愛好有很大差異,因此,每個人在養生之道上應該因人而異。
遇事要樂觀,要求心態平衡。否則效果不堪設想。中國最早一部醫書《黃帝內經》指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道出了科學養生心態平衡的重要性。所以,不要急於求成,不能斤斤計較,要注意保持心態平衡。忍氣不爭吵,處事和為貴。節食加節欲,生活有規律。 身心常鍛煉,動靜要適度。 不動不行,不靜也不行。動多靜少,不注意休息,則增加身心疲勞,降低血糖供應,不利健康。只靜不動,常睡懶覺,易使身體僵化,關節失靈,也不利於科學養生。正確處理動靜關系,宜動則動,宜靜則靜,動靜適度,對身體有益。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5、運動與保健是怎樣的?
生命在於運動。但隨著社會的大百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出門多以車代步,家電代替家務勞動。晚飯後常常坐在電視機著看電視,往往看電視連續劇一看就是好多天,度這部未等放完另一部好看的又接著放,這樣多數人長知期缺乏運動,新陳代謝緩慢,脂肪過多地貯於體內,使人過早地發胖,使內臟脂肪充填,負擔加大道,很快心、肺、腎等主要器官會出現障礙,使你不得不到醫院去看醫生。大量的時間消耗在醫院里,更多的錢花在吃葯打針上。運動前要做好內體檢和心理准備
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運動健身計劃,定期容總結運動效果,適時調整鍛煉方法和運動量。
6、運動健身和養生的取捨,我們應該怎麼選擇?
首先,養生與體育的預期目標不同。體育追求的是強健,養生追求的是康健。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是為訓練戰士設置的,為了提高士兵戰斗訓練的興趣,所以,目標是更快、更高、更強。在當時的作戰條件下,士兵強壯的體魄,會對一些戰斗的勝負產生重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為了提高士兵戰鬥力設計的競技體育,在中國是劃在武術里,民間摔跤、抓羊、玩石鎖等也屬此類,但武術與民間競技體育,不屬養生,甚至與養生的目標恰恰相反。
但體能和技能的訓練還是需要的,不僅是將士需要,在日常的勞動中也需要,但體能和技能的提高又可能有損健康,怎麼辦?除了用游戲來代替競技體育,作為適度提高技能的手段外,更重要的是練武的人另修養生功夫。中國養生術的動功——導引術起源很早,相傳大禹就創造了禹步,據說就是道士在儀式上走的踏罡斗步。有明確記載的是華佗編創的五禽戲。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導引術終於和技擊術(武術)合流,形成了太極拳及其理論。
其次,養生與體育的鍛煉理念不同,嚴格來說,體育講鍛煉,養生講修煉。鍛煉從養生文化看來,恰恰是有損於健康的。因為超強的壓力,就像使機器超負荷運轉,可能一時間取得超常的效益,但必然對機器的壽命有損害。而從養生角度看來,健康主要是內臟的健康,因為內臟得病,可能危及生命,而肢體哪怕短截,肌肉哪怕切割,只要處理得當,對生存無妨。養生是從生存角度來定義健康的。
所以,修煉的自內而外也有兩層意思:由充盈的內氣來與外部環境交流、協調、平衡,修去過強的主觀情志,順應自然變化。在修煉方法上,意念順應內氣運動,帶動肢體動作,如太極拳的「以意領指,以指領氣,意到氣到」,與氣功中的自發動功等。
7、什麼樣的運動方式最養生?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運動養生都會選擇跑步,但跑步的效果卻不是最佳的,因為跑步是只流汗,而流汗會使你的身體處於一個缺水的地步,如果不及時補水,你的身體會因為缺水而造成一點傷害。並且跑步對膝蓋是有傷害的。
人們總說減肥要跑步,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跑步姿勢將你身體中的水分揮發出來,這樣短時間內可能會減去身體里水的重量,但脂肪的重量,人就沒有變。最養生的運動方法應該是散步,並且可以倒著走,這樣的話有利於你的腰,因為政治走勢三幺的,並且散步的話不會脫水,也可以使你體內的能量進行消耗,也可以達到一個養生減肥的效果。
並且非常不介意飯後就去跑步,這樣對胃也是有傷害的,然而飯後散步還是挺好的,這樣有利於未來消化你所攝入的食物。最好在運動完之後,做一做瑜伽來放鬆身體。因為瑜伽的成本低,在室內就能做,只要一個瑜伽墊就行了,並且在運動之後做瑜伽是對身體的一種最大的放鬆,能夠充分的達到養生健身的效果。所以說可以將這兩項運動結合起來,也就是散步和養生的瑜伽。
一個能通過舒緩的運動逐漸的幫助你改善你的體質與減去身體里多餘的能量。另一個則可以幫你放鬆身心,達到身體最放鬆的狀態,這是還有關於心靈養生的。所以將散步和瑜伽兩者結合起來,是最佳的養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