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以德養生

以德養生

發布時間:2020-04-29 02:06:52

1、德能養情,理能養心,藝能養身什麼意思

這是以前的一種說法,是說才藝多了又不能養家 其實這是錯誤,多一種才藝多一種技能 就能多一份本事求生。

2、靜以養生,儉以養德。是什麼意思?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寧靜淡泊的處世態度可以修身養性,請見節約的習慣可以培養自己好的品德。

3、好德養生磨坊

你也可以上網了解百頤年五穀養生,我們是集健康咨詢、五穀食補、五穀種植於一體的綜合性五穀養生品牌。

4、瘋狂的老子養生,科技養生文化的根源是什麼?

養生之道的根源:德是下功夫,是有志於道;德在心裡而行諸於外的就稱為「德相」,譬如走路、行儀……
德是下功夫,是有志於道;德在心裡而行諸於外的就稱為「德相」,譬如走路、行儀……都可表現出一個人的「德相」來。德也因此是自我的教育,是內心的梳理、表現在外的行為的規矩。在道德修養與健康、養生和關系方面,我國歷史上的許多思想家和養生家都把養性和養德放在養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養生之根」
孟子提出了「愛生而不苟生」的積極養生觀,把仁義看得高於生命,認為必要時應該「捨生取義」。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來成為仁人志士的養德名言。他還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愛幼社會風尚。他認為良好的首先修養與練氣功一樣,有益於人體健康,每一個人都應「善養浩然之氣」。
漢代董促舒指出「養心靠義」,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悅,心理健康常存。 「夫人有義者,雖貧能自樂;而大無義者,雖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養其身。
唐代孫思邈在;中寫道:「性既自善,內外百病悉不自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在經也。
明代的;稱:」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張景岳在;中寫道 :唯樂可以養生,欲樂者莫如為善.」簡明地道出了為善,快樂與養生之間的聯系。
清代養生家石天基認為:」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提出了常存安靜心, 常存正覺心,常存歡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悅心,常存安樂心等,作為養德要訣。
孔子提出「德潤身」,「大德必得其壽」,「仁者壽」,「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觀點。仁,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同情、友愛的情感。壽,則有兩 層含意:其一是指人的實際壽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謂之壽」。也就是說,有些人他們的實際壽命也許並不很長,但他們的業績和英名卻可以傳之久遠,其壽可以說超過常人。
老子主張「少私念,去貪心」,認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一個在物質享受上貪心不足的人,必然會得隴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損人利已,損公肥私,自已也會終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負擔過重而損害健康。

5、道教有哪些促進身心健康的方法?

道教重視人生,重視生命,積極探討如何才能使人長生久視。為了促進生命的健康長壽,道教探索出了各種養生方法。道教養生三原則:自然養生原則、清靜養生原則、以德養生原則所謂的自然養生,就是順應自己的本性,不加強為。比如你睏倦了,就要上床睡覺,這是自然的;可是如果你明明感覺到非常睏倦了,還是堅持不睡,繼續加班加點、或者是娛樂,那就是不自然了。飢而食,渴而飲,乃生命之自然。食必求精,飲必求美,則非生命之自然。老子主張"為腹不為目",也就是希望人們以滿足維護生命健康的自然需求為度,而不要過分追求感官享受。否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求生之厚"反而傷生。那麼,是不是說你整天無所事事就符合自然養生之道了呢?也不是的。過於安逸也不是養生。莊子說:"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莊子·大宗師》),就是說天地既然賦予了我形體,就要以我一生的勞作作為代價,使我的老年得以安逸地生活,用死亡來使我安靜地休息,這是天經地義的,這是自然的。該努力的時候不努力,該休息的時候不休息,那就不自然了。所以勞逸結合才是最自然的。所謂的清靜養生就是要做到"淡泊寧靜,清心寡慾,心平氣和"。道教的一切功法無不是以內心清靜為基本起點,而一切功法也不過是以追求那種常清常靜的心態為最終目的。達到常清常靜的境地,才能真正步入養生的佳境。清靜養生重要的是要淡泊名利。老子指出:"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過分貪求名利的人,必定要勞心費力,付出沉重的身心方面的代價。老子主張"見素抱朴,少私寡慾",指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他奉勸那些貪圖名利的人,"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生命的健康,首先取決於個人的心態情緒。清靜則可以使人心和神安,恬淡虛明。一個人若能做到恬淡、虛靜,就不會被外因所擾,不論生活環境如何,都不會憂思困苦。動中守靜《清靜經》說"真常應物",要"常應常靜",才能達到"常清靜"的境界。呂洞賓也說:"真常須應物,應物而不迷。"我們都知道,在無事時保持心靈的清靜是比較容易的,要在日常勞碌中始終保持心靈的清靜,可就太難了。而道教修行,就是要"常應常靜",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如同明鏡,物來則照,物去則鏡中無影。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心有主宰,不為物轉。無論順境逆境,無論富貴貧賤,始終不放棄自己的人生目標,始終如一地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心靜如水,恬淡自適。在處理紛繁復雜的世事過程中,要遵循《莊子》所說的"去智與故,循天之理"的原則,即按事情當然之理去做,而不要逞小聰明,不要有私心雜念。這樣,才能不患得患失,才能保持心靈的寧靜。

6、古人言「養生必先養德,大德必得其壽」,此話怎講?

古人言「養生必先養德,大德必得其壽」,這話意思是說要想長壽,必須得有好品德。有些人可能認為道德修養和長壽之間有一點距離。但是,仔細想想,如果一個品德受損的人,他整天想的是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誹謗他人,也許他做了一些見不得人的陰謀,每天都害怕被他人發現,他的精力極度緊張和恐懼,這樣的人怎麼能活得健康長壽呢?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和諧的人際關系和高尚的態度可以使身體分泌有益的荷爾蒙,並將血液中的各種成分調節到最適當的水平。同時,大腦會分泌一種天然鎮靜劑,使人獲得穩定和快樂。自古以來,我國歷代醫學專家和醫生都把道德修養作為保健的重要內容之一。

唐代葯王孫思邈指出: 故養性者,不但餌葯餐霞其行兼於百行。會百行周備,雖絕葯餌不祈善而求福,不求壽自遣。」 也就是說:沒有好的品德不論服什麼葯,還是去祈求,都不會益壽延年。古人明確指出了學生的培養與他們的品德之間的密切關系。每個品德高尚的人都有兩個基本素質,一方面,他們可以正確地認識自己。

品德高尚的人知道自己想要的日子,想追求什麼,不要求自己或他人,並且知道知足是幸福。另一方面,他們在與人打交道時並不自私。他們可以制定總體計劃並考慮他人。他們能做好事,積累美德,願意付出。最後,品德高尚的人心胸寬廣,冷靜冷漠,健康的心理狀態給他們帶來健康的身體和長壽。

7、和治友德創建「飲食養生、行為養生、心理養生」三大養生學說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

是關於養生的,只可以參考而不可以照做,畢竟很多養生都不符合我們普通人。所以說只要快樂是第一位的,只有心態好才能活的有價值,延年益壽少生病。

8、德的養生

道德並非宗教,而是古代人對自然的認識。古代的「道學」與今天的「科學」分屬於形而上與形而下兩個層次。道德研究的對象是形而上;而科學研究的是形而下。道是宇宙本體存在與變化的規律;科學則是三維物質世界的存在與變化的規律。
德和道相對應,組成道教教義的核心。《道教義樞·道德義》稱「道德一體,而其二義,一而不一,二而不二」。《道德經》中有「德」字四十一處,提出了「上德」「玄德」「孔德」「積德」等等,「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即大德只服從於道。第五十一章稱:「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此,一般認為「德者,道之功也」(韓非語),「德者,道之用也」(陸德明語),「德者,道之見也」(蘇轍語)。《莊子》的《天地篇》就說到:「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並稱:「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當代旅美華人學者陳鼓先生將德歸納為三點:一是「道所顯現於物的功能」;二是「內在於萬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現它的屬性,亦即表現它的德」;三是「道落實到人生層面時,稱之為德」,即通常說的人的「德行」。早期道教沿用了先秦道家的學說。太平道的《太平經》卷五十六至六十四稱,「道者,天也,陽也,主生;德者,地也,陰也,主養。……夫道興者主生,萬物悉生;德興者主養,萬物人民悉養,無冤結」。這里也將道和德兩者解釋為「生長萬物」和「畜養萬物」的關系,同《道德經》的思想一脈相承。

9、如何以德養身修養德行的辦法有很多

中國從春秋時期起就注重德行的修養。做人有做人的德行,為官有為官的德行,不同的德行有不同的修養之法。總之,養德的關鍵在丁―堅持。(一)俗話說,「·本好書是一副良葯」;:中國古代關於養德的理論有很多,例如儒家的《論語》、《中康》、《大學》,道家的《道德經》。其他好的諺語警句、至理名言都是養德的法寶:尤其是那些對自己的德行缺點「對路」的語言,更是一要作為座右銘而謹記在心,它們會時常提醒你做你該做的事情,把你引向正途。(二)道德與高尚是一對孿生兄弟,有德之人往往情趣高雅。冰心老人活到高壽,其原因在於一生都努.力在生活中尋求動力,尋求樂趣,致.力於寫作,保持生活充實,心情舒暢。很值得學習借鑒。因此,培養一些高雅的愛好於道德修養是有益的 。例如:學習棋琴書幽、養鳥垂釣等也不失為修身養性的好方法。這些情趣能在潛移默化之中陶冶你的性情。,使你遠離物質與惡習的誘惑,於身心大有好處『;(三)結交品行高尚的良師益友。好的良師益友是你一生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身體力行會成為你效仿的楷模。,當你遇到困惑或挫折時,他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會給你極大的影響.有著重要的作用。(四)淡泊名利,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孫真人衛生歌》說:「世人慾識衛生道,喜怒有常慎怒少。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煩惱。」道德高尚的人,不爭名爭利,不患得患失,就能免去許多的焦慮煩從而,疏導你的情緒與思想,對身體與品行修為,腦i,就情緒,一環。能經常保持恬靜樂觀的這正是養生中最重要的每日提醒::一不易軟爛,所以必須要添加煮沸過的熱水。因為煮沸過的水鈣、鎂離子含量少,不會與蔬菜細胞私結,同時添加熱水,也不會因為突然降溫而影響菜的成熟程度。 除了要做到「喜怒有常慎怒少」以外,正」去消除焦慮,以「順理修身」去掃除煩惱衛生道」。尤其要注意道德修養,以「心誠意 養生與養德結合起來,就是最重要的「(五)做到古八德,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人忠誠,為子盡孝,待人仁厚、愛人如己、遵守信用、做人正義.、和諧相處、平易近人。這是古.人所訓的八德,做到了這八個德字,基本.卜叮算一個有德之人了::所謂書畫,書指書法,畫指繪畫。中國的下虧法和繪畫講究意境,含而不露,以獨特的表現形式和深厚的藝術內涵,馳名於世界藝術之林。,書畫養生指在一定的休閑時光里習書作畫,融學習、健身及藝術欣賞於一體,在美的享受中達到r養生健身的門的。練習書畫之時,往了t!處於形神統一的狀態,練習者需靜思凝神,心氣內斂,並排除不良因素對人體的干擾。同時,書畫習作時,耍意在筆先,隨之力走筆端,這樣可以鍛煉筋骨,使人氣血流通。中國歷代都有許多高壽書畫家,便是叨證。如唐代的柳公權,歐陽詢,明清時期的文徵明、梁同一」,以及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劉海粟等,均高壽八九十.歲;為什麼他們能得以如此長壽?這與他們從事的書畫藝術事業大有關聯二侮日持之以恆地寫寫畫畫,即相當」幾何天都在鍛煉之中,每天都在對美的創造與欣賞中度過,得以長壽是不足為奇的。眾所周知,人的生命是生理與精神相互依存的和諧統一。生理與精神能得到很好的協調,是人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藝術家們的實踐證明,書畫活動能使人達到這一境地。那麼,一於虧畫養生的機理在什麼地方呢?

與以德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