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揭秘老子的養生之道 老子是怎麼死的
老子養生
在老子看來,人如果想要長壽,就必須順其自然。因為大自然是順著自然界的規律發展的,人如果想要維持生命的機體,就必須生命的自然發展。這樣才能祛百病,才能延年益壽。除此之外,也要學會知足常樂,懂得取捨,減少自己的貪念。貪念是無窮無盡的,人疲於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會使人內心狂躁,不盡意。盡可能做到清心寡慾。恬淡的生活狀態才是一個人應該追求的。
養生要養正性,要注意一年四季的變化,根據季節的不同調整不同的飲食,並且要適宜周圍環境的變化,更要有調節情緒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才是順應自然的核心。人每天的情緒不宜過多波動,大多時候應該平心靜氣。養生時期,什麼該飲用,什麼該忌口,什麼時候不失平衡才是養生根本。尤其該注意個人的神清氣爽。老子也認為人應該減少主觀猜疑。
當然平心靜氣也應該是人的追求,柔和的心態讓人的身體都會凈化,所謂的以柔克剛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柔和的心態會使人擁有像嬰兒那樣的光芒。老子養生的理念,無非是清心寡慾,靜心養氣,保持一個中正的態度,固守自己的本心。同時也應該是心靈上的寂靜,堅守清凈,萬事萬物都在自然生長,盡管世間變化萬端,可最後都會落葉歸根,這就是靜。守中養生,順乎自然。
老子怎麼死的
關於老子怎麼死的這一問題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說老死,也有人說是羽化成仙。老子作為道家思想的奠基人,道教前身的創始者,自然會讓人帶上神秘色彩。然而羽化成仙的說法實在有些荒謬。對於老子的死亡文獻有記載的。《弘明集》中記載:老子生於賴鄉,死就槐里。此外還有老子墓一直留存今日,老子墓位於陝西省周至縣樓觀台的大陵山。
2、《老子》中與養生有關的句子有哪些?
《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又稱《道德真經》、抄《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春秋時期老子(李耳)著。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3、瘋狂的老子養生《道德經》中的養生思想是什麼?
《道德經》與養生思想學說老子的身體觀與病因說是兩個不同的文化課題,是將身體擺在形上的層次, 肯定的是人身與天地合一的生命內涵,強調其相互感通的哲理關系。將病因擺在 形下的層次,降落在具象的身體形式上,指出外感致病、心理致病與社會致病的 種種因素,肇因於人體與天地關系間的失常,有形的身軀聯結不上宇宙秩序的常 道,在慾望的作祟下,失去了天人間原有的平衡與和諧的狀態,人體不足以抵抗 各種外邪的侵襲,導致病患叢生。這種天人關系的瓦解與破壞,正是有限形體的 最大病源,招來無窮的禍患。要防治身體的各種疾病,還是要進行形下與形上的 會通,回到天人一體的思維模式上,順應與運用天地之道,即以法天則地的方式, 重新進入到宇宙的秩序之中。 張祖仁說老子思想基本上是以「生命」為核心的存在體證。它主要是建立在 形上學的宇宙論上,推求到宇宙根源的處所,以作為人生安頓之地,決定與自己 生命根源相應的生活態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點。這是一種對生命存有的文 化醫療,關心的不是個體外在生理形式的病痛與災難,而是從宇宙法則的終極關 懷,擴充人的主體生命在天地運行秩序中的對應之道。這種醫療的觀念,從人類 生理自然的慾望與本能中,領悟到生命存在的形上作用,以心靈層面自我調適來 維護與保養機體的正常運作。 老子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是從生命的精神層面入手,關心的不是身體的生 理現象,而是法乎自然的運行規律,以精神內守的方式解消外在物慾的追求,不 是採用物質的醫療方式,是透過精神對形體的積極作用,達到除疾康復的醫療目 這是一種很特殊的治療方法,對身體有著相當獨特的見解,是擴充說明第十二章「為腹不為目」的主張,認為「心」與「志」是身體感官的意志作用,與「目」 是同個位階,造成人名利與慾望追求,在不斷精神外求的過程中,積累著各式各 樣的病因,帶來生命存在的各種災難挑戰。以「虛」與「弱」的生命功夫,來阻 斷橫生的慾望與內侵的邪念,回到藏體於內的「腹」與「骨」,是一種純生理的 本能存有,是不受感官與心知的支配與指使,回到身體內在的自然本質處,以渾 厚的生命能量化解外在名利的競爭與追逐,其醫療方法是建立在「實」與「強」 上,擴充生理本性的深厚體質。 張祖仁說「實其腹」與「強其骨」是促進生命的反身而誠與返璞歸真,「腹」 與「骨」象徵著身體合道的觀照性生命,用來滌除感官與心知的慾望作用,回到 少私寡慾的本性上,展現出與世無爭的清明澹泊,可以達到「無知無欲」的境界。 這也是一種對治「知」與「欲」的醫療手段,以「無知」與「無欲」來克服人們 各種有知有欲的病因,從現實的濫用機智與自作聰明中超拔出來,領悟了「無」 的實現原理,以「實」與「強」來彰顯「無」的作用,此作用在於「為無為」, 即以無為而為,是生命本能的自然行為,在「無知」、「無欲」與「無為」下, 獲得「無不治」的醫療效果。這是一種探本溯源的醫療方法。 老子的診療方法,就是從「有欲」提升到「無欲」的身體狀態,追求的是 人合乎於道的生命形態,以人內在的主體性與實踐性,回復原本清凈圓滿的心性, 破除後天種種心知與慾望的病因,展現出法天貴真的歸根本質。老子對身體的醫 療是相當重視,有著整套治身的功夫,如雲: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 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 十章)張祖仁說這一連串的問句,追問著生命自我醫療的方法,第一句涉及到身 體魂魄合離的問題,談形與靈合、魄與魂合的生命現象,強調二者能否「抱一」 與「無離」,也就是精神與肉體要調和一致,使人體的魂魄能契合天地的陰陽, 在符合天理與陰陽的運作法則下,達到與道「無離」的「抱一」境界。第二句涉 及到身體氣息運行的問題,反省第五十五章「心使氣曰強」的問題,要求心不使 氣,回到聽任生理本能的自然,達到「專氣致柔」的「嬰兒」境界,如赤子一般 無思無慮與無造無作。第三句涉及到身體心靈修持的問題,要求能洗心潔凈,破 除人間形形色色機巧的形式,從俗務塵華中超脫出來,達到「無疵」的「玄覽」 境界。第四句的「愛國治民」談的是功成身退的問題,以「無知」來化除一切的 假知假見,以身退而不居,達到無心而自化的生命境界。第五句涉及身體感官應 對的問題,「天門」泛指人體的一切官能,、「為雌」即「守柔」,要人柔弱安 靜,勿爭雄長,勿輕舉妄動。第六句是指身體智慧開啟的問題,認為人智慧本體 的修證,是無為而自然的,是真正「明白四達」的大澈大悟。 這種對生命的醫療方法,在於肯定人體道德的「善」,以「善」來安頓身體的自處之道。「善」是人體最佳的醫療方法,老子以「水」來比喻「善」 的作用,如謂「上善若水」與「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即人生命的保存之道在於 善用水德,效法水灌溉萬物而無取於萬物的德性。 老子《道德經》與養生思想與研究在今天有重要的意義。
4、老子提出了什麼養生思想?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國楚縣(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學家,道家養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漢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養性,致壽數百歲。」老子為歷代養生家推崇的得道長壽養生家。影響後世最大的是《老子》一書提出的養生思想。
(1)治於未亂,抱元守一
老子以「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作為養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積」、「抱元守一」等養生原則。「早服」同於中醫「治未病」觀點,即現代醫學預防為主的觀點,指早行養生之道,行養生於日常生活,持之以恆,積蓄養生之「德」,此即「重積」。這便是老子的「早服謂之重積德……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論養生,有抱元守一的觀點,所謂「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即養生之道。後世養生家又指「一」為「氣」、「元氣」,並用以指導服氣養氣、內守返觀、納氣歸根、以結內丹,以養胎息的內氣功。抱元守一又指為「守神」之中的精神調攝養生法,成為古代養生家創造應用各種養生術的指導思想。
(2)自然無為,返樸歸真
自然無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它強調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為嗜欲困惑、返樸歸真的養生養神方法。所謂「見素抱朴、少思寡慾」,返歸自然素樸、純真的本性,進而達到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天人和諧統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為的「素」、「淡」、「清」、「靜」、「純」、「朴」等等的同義語。《內經》里「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思想即來於此。中醫養生注重節食、節勞逸、節制房事,以及重視精神調攝等養生法則,均產生於「自然無為」的思想。
5、老子養生秘字訣,你能認識幾個字
出處是copy《老子養生秘字訣》這是道教根據漢字六書構造中的「會意法」構造而成的字對照來看,(百上大 下亨)念 (由)這是一首《養生秘字訣》,原刻於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明道宮老君台(又名升仙台,相傳為老子度講學和仙蛻之處)前的一塊石碑之上,後毀於「十年動問亂」中。對照石碑上的字,翻譯簡體字為:玉爐燒煉延年葯正道行修益壽丹呼去吸來息由我性空心滅本無看寂照可歡忘幻我為見生前體自然鉛汞答交接神丹就乾坤明原系群仙
6、老子養生觀
至虛為無,自無窮盡;靜能剋制百妄動;去欲,降低慾望;去己,去除執著。
老子用辯證的思想,認識到事物是向著相反方向發展與轉化的,度用「虛」、「靜」、「去欲」、「去已」來平衡容易消耗我們身體能量的習性,以達到專中道行修的養生效果。
道家認為天地始於無屬,無生有,萬物皆生於無。是說有無相生的辯證觀念。
7、老子糊塗養生法講的是什麼?
謙下不爭,海納百川
「功遂身退」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謙下不爭,不爭才能身退。老子宣稱:「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六十八章)。老子提出的「不爭」的人生態度,並不是消極地逃避社會或隱居山林,而是要求人們順乎自然規律,避免無謂之爭。不與人在名利上強爭不讓,這是一種崇高的人生觀,也是老子精神養生思想的又一重要原則。
老子曾以水的利物、不爭、處下三種特性,比喻道也有善利萬物、不爭、處下的特點。在老子看來,樸素、謙下是聖人的美德。法道的聖人應把謙下不爭作為自己處世的法寶,以謙下不爭處世,可以取得積極的成效。聖人體現了宇宙本原道的德性,而道的德性就是無為無欲、樸素處下的。因此,聖人也應是敦厚朴實、謙虛處下的。「不爭」是不要伸展自己的侵佔慾望,要求統治者不要搜刮民財,積斂財富,與人相處則不要顯露鋒芒,不要乞求過分的名與利,要會藏內斂,與人和平共處。不爭才能順應自然,才可進入淡泊淳樸,清凈虛無的境界。
老子所處的時代正值春秋末年,政治動盪,社會混亂,你爭我奪,四分五裂。面對這樣一種社會狀況,他提出了「守雌」之處世原則。《道德經·二十八章》指出:「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的處世原則。意思是:深知什麼是強雄,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他認為人們只有這樣做了,才可以反璞歸真,達到天下大治。老子的「守雌」是建立在「知雄」的基礎上的,自然不能理解為退縮或者逃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裡面。不僅守雌,而且知雄,這是告訴人們生在人世間,處於社會的大舞台上,要居於最恰切、最妥當的地位,即「不爭」。
老子認為,天下一切禍亂都起於爭,而爭則起於人的貪欲,故他既強調寡慾,又力主不爭,他要人們「見素抱朴,少私寡慾」。鄙棄名利,淡泊其志,知足知止。他認為只有如此,才能按照人的自然本性正常地生活,人際關系才能協調,社會才能正常運轉。
「不爭」的具體行為,《道德經·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無道。」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崇高的美德就像水一樣。水可以造萬物而不爭高,甘心留在眾人厭惡的地方,這近似於得道。居處如水一樣避高趨下;胸懷似水一樣靜默深遠;施予如水一樣潤澤萬物;說話如水一樣堵塞必止,開決必流;為政如水一樣精簡、清靜;處事如水一樣適應圓通;行為如水一樣涸溢有時。所有這些,正是因為「不爭」,所以就沒有什麼怨咎,就這是老子認為最完善的人格所要具備的心態與行為。
老子曾以江海為喻,說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於百川的卑下之地。「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六十六章)。
老子反對浮誇驕傲,主張謙虛處下,老子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譽無譽」(三十九章)。這就是說,驕者必敗,驕者無功,謙虛才是人類最大的美德。以謙下為根本,而不去追求虛偽的表面上的浮誇和榮譽。又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二十二章)。這就是說:聖人不自現其尊威,因而其尊威自明;不自是其高貴,因而其高貴自彰;不炫示功績,因而有功;不自恃其能,因而可以長生久視。所以老子諄諄告誡人們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就可以保全天年。
8、論述《老子》對中國古代養生文化的影響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養」,即保養、調養、補養、護養;「生」,即生命、生存、生長。「養生」意義有二,一是如何延長生命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命質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明代焦弱侯《筆乘》有言:「老之有庄,猶孔之有孟。」意即莊子的許多思想都是師出於老子的。所以,盡管莊子最先提出「養生」一詞,但關於養生之論,我們還是應追溯到老子。
老子遺世之著作,僅有《老子》一書,也叫《道德經》。該書言僅五千,但字字珠璣,句句玄妙,博大精深,涵蓋天地,歷來被人們稱為「哲理詩」。 《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的直接材料。時至今日,它風行歐美,流行世界,已被譯成30多種外國語言,擁有近500個外文版本,是世界外文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文化經典。老子也被美國《紐約時報》列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並不是一部養生書,但綜觀全書,其中閃耀著諸多老子鮮明而獨特的養生智慧:
順應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自然界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人體必須與自然規律相適應才能生長。否則,逆自然規律而動,必染疾折壽。
寬容無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認為,人若像水一樣雖然滋潤萬物而與萬物不爭,心胸寬闊,公而忘私,保持節操,便能健康長壽。 恬淡寡慾「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老子主張恬淡寡慾,清凈為上。他告誡人們要淡泊名利,寡慾清心,經常保持心平氣和、致虛守靜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延年益壽。
老子說:「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他認為,養生必先修德,只有提高道德修養,才能凈化心靈,從而使身體強健。所以,他的諸多養生思想都與修身養性聯系在一起。
(我雖不上國學經典導讀,但是作為同胞,能幫一點是一點~)加油!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