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古代養生與現代養生的區別
古代中醫養生靠的是純中醫,現代中醫養生可能會借鑒西醫知識。
2、在中國古代有哪些養生的小技巧?到現在還適用嗎?
中國古代的養生技巧,就算是流傳到了現在,經過了那麼多年的時間的洗禮,應該大部分都是有用的。
因為在古代,他們的養生觀念差不多都是統一的:希望可以長壽,希望可以子孫滿堂。而他們的養生方法則分為以下幾種:
通過經絡養生:
根據一定的道理我們可以知道,經絡分布在人體的各個地方,他對關於消化功能的疾病特別有效果。而據說經絡有著可以決定人生死、治療關於身體的各種病狀和可以調理人體虛實的作用等等。
通過飲食養生:
古代的人認為,合理的飲食可以將臟腑的陰陽不協調的地方糾正過來,還可以防治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通過穩固經血來養生:
在古人的看法里,經血是人體中營養物質的精華部分,一個人如果經血比較弱的話,這個人就會經血虛弱,會經常的生病。但是經血比較好的話就可以從一定的程度上緩解人的衰老。
通過順時養生:
在古人的看法裡面,四季都各有各的不同,而正是因為這種不同之中所含有的不同的規律,而人的習性養生不可以做與時節相反的事情的。
而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是從古時候代代相傳下來的老辦法,雖然他們的方法相對於我們這個美食眾多,誘惑眾多的年代而言,是非常麻煩的,但也不能否定他們的這種有理有據的說法。
而相對來說,在古代的時候的人都要比我們更加長壽的原因也在這里了。因為他們所受到的誘惑比我們少,而且在平時的時候也要比我們更加的注意養生效果。
3、久古養生怎麼樣
和爸媽吃完人類無法阻擋的海底知撈來的!服務不輸海底撈哦。服務員小妹妹還主動幫我們加果盤。環境道很好,可能是新開的緣故,很乾凈。捏的力道也適中,回看在都還不錯的份兒上,爹媽成功被忽悠加精油了。加送腳底拔罐,去去寒氣^_^,建議下次准備小罐,媽媽太瘦吸了好幾次才把罐吸上去~答
4、古人的養生方法~
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順時養生
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一個「網路」系統,它控制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皇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人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病,足三里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慾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減毒養生
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
5、古人養生不是很牛逼嗎為什麼不能長壽
誰說的,古時候懂養生的人都長壽的。彭祖活了800歲。唐代孫思邈活了152歲,宋代陳摶活了118,華佗的學生吳普練習五禽戲活了90多歲。古時候和現代一樣,不懂養生的還是大多數的。
6、《女醫明妃傳》的古養生妙招有哪些?
《女醫明妃傳》講述的是明代著名女醫譚允賢憑借對醫學的痴迷和熱愛,克服重重困難,百開創並建立女醫制度,最終成為一代女國醫的經歷。
《女醫明妃傳》中幾乎每度集都會出現大量中醫知識,引發了觀眾的好奇。
鐵皮石斛
第一集,允賢遇到身受重傷、性命垂危的朱祁鈺,出手相救,為其包紮傷口,並將葯草鐵皮石斛贈予對方。
鐵皮石斛被稱為「救命仙草」太誇張,不過它對人體確實有益。取10~20克鮮品鐵皮石斛,用文火煮30分鍾,可重復煎煮知,連渣食用,開胃健脾,降火理氣,對咽喉炎症療效顯著道。
糯米阿膠粥
十四集,祁鈺得知允賢落水身亡後,萬分悲傷,吐血倒地。太醫診斷是急怒攻心所致,開了生熟地加當歸、白芍入糯米阿膠粥的葯膳方子。
阿膠有養血止血、益氣收斂的作用,再配地黃、當歸、白芍等入粥,對於版中氣虧虛及血虛權都很有幫助。上班族常見頭暈眼花、面色無華、心慌心悸、失眠健忘等亞健康現象,都可以適當吃一點糯米阿膠粥。阿膠對於懷孕的女性來說,更有安胎作用。
7、古代養生名醫
東漢醫家張仲景,繼承了先秦時期的醫學理論,博採眾長,著成《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其中,也從病因學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養生觀點。
華佗是與張仲景同時的醫家,他繼承了先秦《呂氏春秋》中的動則不衰之說,從理論上進一步闡述了動形養生的道理,他對導引健身術十分重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總結歸納為模仿虎、鷹、熊、狼、鳥五種動物動作的導引法,稱之為」五禽戲」。方法簡便,行之有效,大大促進了導引健身的發展。
東漢時期的王充,在養生方面,提出了稟氣的厚薄決定壽命長短的觀點,在他所著的《論衡》中強調指出:「若夫強弱夭壽,以百為數,不至百者,氣自不足也。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其壽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
東晉醫家葛洪,精研道教理論,在養生方面做出很大貢獻。他從預防為主的思想出發,首先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認為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利於長壽。
南朝的著名養生家陶弘景,精於醫學,通曉佛、道,「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精研,便有養生之志」(《梁書·處士傳》)。他輯錄了「上自農黃以來,下及魏晉之際」的許多養生文獻,而成《養性延命原》一書,為現存最早的一部養生學專著。
唐代的孫思邈精通道,佛之學,廣集醫、道、儒、佛諸家養牛之說,給合自己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著成養生專論。不僅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量養生論述,還著有《攝養枕中方》,內容豐富,功法眾多,在我國養生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撰《飲膳正要》一書,是一部古代營養學專著。它從健康人的實際飲食需要出發,以正常人膳食標准立論,制定了一套飲食衛生法則。
至明代,隨著命門學說的發展,產生了以趙獻可、張景岳為代表的溫補派,他們反對濫用寒涼葯物主張用溫補葯物峻補命門。
李中梓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編著《壽世青編》一書,在調神、飲食、保精等方面提出了養心說、養肝說、養脾說、養肺說、養腎說、為五臟調養的完善做出了一定貢獻。
高濂的《遵生八箋》從氣功角度提出了養心坐功法、養肝坐功法、養脾坐功祛、養肺坐功法、養腎坐功法,又對心神調養、四時調攝、起居安樂、飲饌服食及葯物保健等方面做了詳細論述,極大豐富了調養五臟學說。
明末醫家汪綺石著《理虛元鑒》,對虛勞病機的闡發、論治的大法,預防的措施都自成體系,主張肺脾腎三臟俱重。他說:「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腎,治虛之道畢矣」。尤其是對虛勞的項防,提出了六節、七防、四護、三候、二守、三禁的原則,對抗老保健有很大意義。
8、古代養生和現代保健是一個道理嗎
古代養生和現代保健可以說是同一個道理,叫法上不同但是原則上是一樣的。
首先我們來看看為什麼叫養生,古代的養生依靠百的東西還是比較天然的,當時的葯材也是非常的精貴,但是這只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做修身之類的事情,悟道和參禪也屬於一度種,吃的基本是綠色食品。所以裡面也有這樣的成分。
接著就是我們現代的保健,現代人比較注重保健品版的質量,保健品有一定的功能幫助我們提高人的功能,另外現代的年輕一點的不太用保健品但也有用的,年輕人保健出來補品和綠色食品都吃之外還會進行戶外或室內的運動以提高自己的權身體機能。第三各方面也是出現和古代一樣的悟道和參禪,來提升自身的修養和領悟人生之道。這是我個人的一些理解,希望幫到你。
9、中國古代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10、古今養生方面的好詩句
葯補不如食補。 ――百―諺語
少吃多餐,益壽延年 ―――諺語度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嘉業堂叢書》清劉承干問
要想身體健,食物要新鮮。―――諺語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答食宜,不足以存生。―――《聖濟總錄》宋官修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版,以資血氣。―――《備權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