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養生,人是如何長壽的
佛教的養生和我們通常理解的養生不一樣,譬如:
一、人心的「善惡」影響壽命的長短。
美國耶魯大學、加州大學和密西根大學,分別對不同地區的人進行了長達數年的跟蹤研究,得出人的善惡觀念影響壽命長短的結論。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善良的人往往更加長壽。
1、長壽需要斷除妄念
不隨妄想習氣境界轉,在一切時中,不分行住坐卧,動靜一相,本自如如,妄念不生,自然疾病減少,並能健康長壽。靜坐是息心法,心息則神安,神安則氣足,氣足則血旺,血氣流暢,則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補充,已足可以增長。
2、長壽還需慈悲為懷
佛教從第一福的要訣出發,認為人世間的財富、學識、地位、美貌和生死是多半不相乾的。宅心仁厚,寬以待人一定會有好報。長壽的人,一定是對人類和動物充滿慈愛的人。今生短命的人,必然是反其道而行之人。
二、內外修其身。
佛門修身法坐禪形定。在家修習的佛弟子,修禪的時間沒有僧尼這么講究,但要求在黎明、中午、下午、日落等時辰里修禪為好。在吃飯前後半小時不宜修禪;久習禪修可以坐禪,2~4小時為度,不宜過長。另外散步等有氧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舒緩筋骨,更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三、飲食起居遵循規律。
順其自然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與人體的臟腑功能活動和氣血運行也是息息相關的。人如果違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規律,打破正常的生物節律,就會導致疾病,加速衰老。要想健康長壽,當須依自然規律科學生活才是。睡覺是養生第一要素。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22:00~早4:00。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長。
2、長壽老人最「懂」養生,那麼有什麼生活習慣可以借鑒?
長壽老人最「懂」養生,這些生活習慣常借鑒,長壽也會向我們靠近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依然存在長壽老人,據記載,孔子活了73歲、孟子活了84歲、道家老子活了101歲、唐代大醫葯學家孫思邈活了101歲;現代的長壽老人更是不勝枚舉。也許就在你的身邊就有很多現存的例子,世界上也有許多長壽區、長壽村。為了揭開人類長壽的秘密,對長壽老人進行了許多調查,發現他們有諸多共同的生活特點。
一、是少愁多樂
這些老人都是心胸豁達的樂天派。而且多半非常善於交流,會表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理藏不住事。喜歡與人分享生活中碎事。聊天對象年齡不限,帶到機會找誰都能聊上幾句。內容不限,有生活瑣事、八卦新聞、也有實事政治。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娛樂生活。
二、熱愛勞動
現在的長壽老人,多半出生寒苦,熱愛勞動是他們最突出的特點。現在農村很多80多歲的老人,依然堅持干農活,在家裡根本閑不住。即使有些老人跟隨子女在城市生活,他們也總想找點活干,實在沒事干就去公園,下棋,爬山等等。出門很少以車代步,通常都是習慣走路。
三、少食多嚼
現在的長壽老人,多半牙口不好,咀嚼能力下降;但是他們並非呼倫下咽。他們每吃一口飯都要細心地咀嚼。非常黏糊後才吞下去。
我們知道,我們通常吃的主食如米飯,面條等,含澱粉較多。屬於可消化多糖,通常需要進行多次分解後成單糖才能融入人體血,被吸收。進而為人體提供能量。如果吃飯時細嚼慢咽不僅有利於消化,而且可以對食物進行分解,有利於吸收,也減輕了腸胃的負擔。
四、少肥多菜
困擾著老年人的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跟人體的肥胖有很大關系,所以老人進食大多以清淡,瓜果蔬菜為主。這些長壽老人在飲食上,都是拒絕肥膩食品,吃青菜多,吃大魚大肉少,因此他們多是「老來瘦」身材。
五、少鹽多醋
長壽老人飲食清淡,不嗜好咸,反而多數喜吃醋。一來是醋味比較開胃,所以大都做菜是都有用醋調味的習慣。特別是涼拌菜更是不可或缺。少鹽食物也是非常有利健康的。
現在生活條優越,越來越多人渴望長壽,其實我們只要注意養生就好了,長壽只是一個結果,我們過程注意好了,結果自然也就在過程之中,執著的追求反而適得其反。養成良好的習慣,順其自然就是養生。
3、健康養生就意味著長壽嗎?
我覺得健康養生不一定會長壽,健康與長壽,從古至今就是人類的共同願望和普遍關心的一件大事。特別是隨著精神生活的日益豐富和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渴望著健康,盼望著長壽,但是健康養生只能使自己的身體健康指標上去,身體變得更加健康,身體增強人的身體抵抗力,所以健康養生只能影響到人的壽命,但不能決定人的壽命的長短,畢竟人的壽命是由很多因素構成的。我分析有如下很多方面:
1.家族基因,這個是最基礎最根本的,一個家族有家族遺傳病,那這個家族很大可能受這個基因的影響而導致疾病,這就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長壽與否。
2.保持一個科學的作息時間,早睡早起,合理安排生活起居,保證良好睡眠,勞逸結合,注意休息。
3.每天保持一個舒展而愉悅的心情,因為良好的心態可以使機體免疫機能處於最佳狀態,,抵抗力就增強了,抗病能力就增強了。
4.運動可使心血管系統得到舒縮,各系統的功能也會得到改善,鍛煉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運動方案,因人而異,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5.食用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五穀雜糧,進行科學的葷素搭配。
6.定期健康體檢可以讓自己了解各臟器的功能狀況,與原來體檢的結果進行對比,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做個全面的了解,然後做出最科學的養生之道。
4、養生與長壽方法
保養你的督脈、華佗夾脊穴和膀胱經被稱為「美容三線」:
因為膀胱經上分布了人體的五臟腧、六腑腧,疏通相應的穴位可以調整五臟六腑的功能,提高人體免copy疫力,從而緩解亞健康狀態,達到養生養顏的功效。
保養你的腎,因為腎主骨、納氣、藏精,是人體生命的根本源泉。腎是「先天之本」主要表現在促進生長、發育、生殖。腎陽虛:會腰軟、怕知冷,手腳冰涼,嚴重會耳鳴、耳聾(腎開竅於耳);腎陰虛:會健忘、失眠、潮熱盜汗,眩暈,皮膚上會有衰老、多皺、黑眼道圈、黃褐斑、面色潮紅、發黑。
平時要注意飲食和身體的保養想結合,就會有更好的效果了。
5、要長壽怎樣養生?
現今我國已經走向小康社會,解決了人們吃飽,穿暖以後,就應該注意提高生活質量,講究養生保健,提高身體的健康素質,這樣,人人都可以健康長壽,頤養天年,而且是無疾而終。
我國古代社會動盪,戰爭頻繁,疾病流行,生活困苦,一般人壽命很短,而為什麼古代名醫壽命都很長呢?總結他們的經驗有四條:
(1)起居有常,飲食有度
起居有常,飲食有度。就是說生活一定要合乎生理要求的規律。《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於天年,度百歲乃去。而起居無節,故半百歲而衰也。」人的起卧,是多少代以來養成的白天活動,夜晚睡覺的習慣。定時睡覺,定時醒來,按時起床,形成一套固定的睡眠節律,到時候生物鍾便會起作用,出現想睡、想醒、起床的反映。按照這個習慣和節律起卧、作息,會感到很自然,很舒服。如果經常打亂這個規律,不按時起卧,貪戀夜生活,便會擾亂生物鍾的節律,使身體產生一些反常的病態,如失眠、煩躁不安、乏力睏倦等,導致身體抗病能力下降。早年高濂在《遵生八簽》中說:「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乃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所以說有規律的生活、起卧實為長壽之道。
飲食有度既不是忍飢挨餓,也不是暴飲暴食,而是應該適度。老中醫大多都注意吃飯定時、定量,不強食過飲,懂得「寓醫於食」的營養學說,常常根據自身的需求,用食補的方式選擇食物調理機體,如:原北京中醫學院傷寒論教研室主任張志純老大夫,一年四季經常喝豆汁(是綠豆經過發酵做成的一種北京小吃),年已到八十多歲時,仍耳聰目明,手不抖,每天早起用毛筆寫蠅頭小楷書一篇,後人甚為欽佩。當時我也曾效仿喝過豆汁,果然喝後全身舒服,如有咽喉痛時喝一碗豆汁,即可疼痛消失。我常比喻說,喝豆汁,可以與用青黴素相媲美。
(2)善握七情,心態平靜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態變化,是機體的精神狀態,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發生。七情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常稱「內傷七情」。
七情致病的特點是直接影響相應的內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是說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以對相應的內臟有影響,使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
祖國醫學認為七情致病是使人體生病的「內因」。人的情緒、心態對健康影響很大,因為人在心態平和,心情愉快時,各個系統的生理功能全都正常,當情緒不好,或有各種惡劣的信息傳達到中樞神經系統時,神經系統就會發生調節紊亂,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從而促進人的衰老進程,或導致某些疾病發生,如癌症、冠心病、高血壓等。因為七情是內傷病的重要因素,所以中醫特別強調要謹慎調理、養性強身,以保持身體健康。
(3)講究養生,注意防病
所謂「養生」,就是保養身體、預防疾病的意思。中國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通過反復的實踐,積累了極其豐富的寶貴經驗。它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創造的結晶。養生內容範圍很廣,涉及面也大。但一般人從醫療(治病)注意得多,而從養生(防病)考慮得少。我們的前輩在這方面既有深刻認識,又身體力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些年來,愈來愈多的人們開始注意到養生的重要性。國際上也受到高度重視,他們逐漸認識到養生學對人的生命有著延緩衰老和預防疾病的作用,對於許多慢性疾患也有治療的功效。它是提高人體的生命系數,延年益壽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4)不治「已病」,治「未病」
「早識病」「早治療」是我國漢代醫聖張仲景早就提出的主張。古人對「疾病」二字的解釋是不一樣的。他說「疾」是不易察覺的小毛病,也叫「未病」狀態。現在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就是古人說的「疾」的狀態。此時就應該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治療,如果不採取任何防範,就可以發展成為「病」。中醫古籍《內經》也載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論述。老中醫很重視身體出現不舒服時候的早期調理,也叫「治未病」。深知「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的重要。在生活中,還特別注重調理腸胃功能,他們牢記「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名言。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胃功能保養好,吃飯香,營養充足,身體就好。這與維多利亞宣言所提倡的健康方式四大基石中強調的,要有全面均衡營養的補充,基本是一致的。其次是重視調理氣血,認為氣與血對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非常有關系。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必先五勝(臟),疏其氣血,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意思是說治病養生的主要關鍵之一是疏通氣血,令其暢達而致於正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曰:「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陰治,陰病陽治,定其氣血,各守其鄉,血實者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血實者宜決之」意思就是引導疏通,如決江河,是祛瘀之大法。「氣虛宜掣引之」意思就是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老中醫很重視應用益氣養血補虛和行氣活血祛瘀的調理法則保養身體。我曾見到一張用三七為君葯組成的傳統葯方,從每年立冬時節開始服用,對防止老年人冬天關節不利和關節疼痛效果非常之好。
我國名老中醫的防病勝於治病的養生長壽經驗,比1992年世界心臟病學會會議上制定的「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即均衡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和心理平衡)要早上兩千多年,而且比維多利亞宣言更全面,更具體,也更符合實際。老中醫的養生保健經驗,也可以說是我國古老文化中極為寶貴的優秀遺產之一。
6、中國古人有㖿些健康長壽和養生保健的方法?
古人的生活環境和現代人復不同,古人常要體力勞作,現代人很少體力活動,古人吃的食物、喝的水、制空氣是無污染的百,現代人比不了;大環境我們無法改變,如何改變小環境度:喝到干凈的水、呼吸到健康的空氣,吃到相對干凈的食物。問這些都是健康的基礎。中醫講:要和於陰陽,調於四時。俗話答講:粗茶淡飯得長壽;蘿卜白菜保健康。
7、不少人因為養生而死,佔十分之三,養生能幫人健康長壽,為什麼有人死於養生?
科學養生障礙,煩惱」因素,產生了一種轉換「崗位」的「煩惱」。內在因素,一切從個人實際出發,制訂和實施有益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
考慮如何適應家庭工作,特別是當過單位領導的老人,過去「有權不使」,如今「過期作廢」,「下崗」後有一種失落感。加之對自己尊稱改變:過去任長官,受人「尊敬」,今天,見面避開,人走茶涼。有些老人無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覺得日子很難過,吃完三餐,不知到哪裡消磨。
大多數老年人注意到體育鍛煉,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鍛煉積極、運動量大、休息不好、營養不足、失去動靜平衡,陰陽失措,結果反而搞垮了身體。一些老人爭強好鬥、怒氣橫抽,導致疾病叢生。說明遇事要樂觀,要求心態平衡。否則效果不堪設想。道出了科學養生心態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於求成,不能斤斤計較,要注意保持心態平衡,做到「四個一點」。所謂節食,就是說,餐吃八成飽,暴食傷胃也傷腸。節食,對於老人來說,還包括選食。做到不偏食,有什麼吃什麼,一日三餐,再好的飯菜也不飽食,更拒絕花天酒地。
經常的、適度的運動,可以補充肌體能量,有利血液循環,可以改善脂肪過多地在體內存積,防止肥胖,保證血糖正常,延緩骨質疏鬆,改善神經系統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和愛好,選擇一些適度的、柔和的項目進行身心鍛煉。早晨起床,適當步行、打拳、舞劍。稍年輕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堅持做保健操,動靜結合,老年人,不動不行,不靜也不行。
因此,從養生學學科理論中尋找科學依據,從高齡老人群體中尋找養生經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養生准則每個人在養生之道上應該因人而異。但人生歷程中的三大原則是統一的。
8、人過三十想長壽,注意哪幾個原則,早吃早養生?
我們通過研究發現,人一過三十歲,就很容易受到以下四種慢性病的侵害: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特別是前兩類慢性疾病,這些疾病在慢慢侵蝕著所有的家庭,讓人們心痛!
一旦人過了三十歲想要長壽,就要多吃山楂、紅棗跟油菜等食物,這些食物可以預防血管預防癌症,盡快養病。紅棗中的二磷酸腺苷就有控制癌細胞的作用,紅棗不但可以補血,還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類身體的造血功能也會減弱,所以我們必須及時地觀察身體的血氣是否充足。所以紅棗應該算是一種廉價的補血神器,不僅能補血氣,還能健康長壽。
山楂含有豐富的果膠成分,這個成分是一種可溶性的纖維,它很容易被身體消化吸收,而且還有助於緩解血脂及血糖的升高。因此,對於血管健康和糖尿病患者來說,可以適量進食。油菜是一種低脂肪的蔬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與膽酸鹽和食品中的膽固醇以及甘油三酯結合,並且從糞便中排出,減少脂肪的吸收,從而降低血脂。
實際上,健康的養生理念不僅是健康的人預防疾病延長生命的方法,也是不使用養生法而生病的人的基礎治療方法。我們要學會向那些堅持用正確生活方式健康生活的人去學習,更要多關注養生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健康長壽的生活。
9、養生與長壽有什麼聯系?
中年人的膳食調節與養生
人到老年,身體機能下降,特別要注意營養攝人情況。醫學研究表明,中年人動脈硬化與飲食有密切的關系,因此,人到中年要十分注意膳食的品種和數量。一般來說,合理的魚、肉攝入量應為2:1,通俗地講,也就是吃魚應比吃肉多一倍,這對防止中年人的動脈硬化極為有利。在常溫下肉中的脂肪酸含量很多,如若過多地攝取,則會使人體血液中膽固醇增高,從而導致動脈硬化,魚雖然同樣含有動物性脂肪,但由於魚油里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它可有效地預防動脈硬化。同時魚油里還含有促進血液循環,抑制因血液凝固而產生血栓的物質。所以中年人的膳食要適當增加魚的攝取量,這樣可有效地預防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生。
注意補鈣
鈣雖然是人整個一生都不可或缺的礦物質,但進人老年後,尤其要注意補鈣,以防骨質疏鬆而誘發疾病。
含鈣較多的食物有豆製品、奶製品、蝦米、核桃及小白菜、芹菜等。
老年人的素食養生
老年人活動量少,消耗也少,體內的各器官功能自然減退。在這種情況下再多吃含蛋白質高的食品,就要加重消化器官的負擔,產生消化不良症,逐漸出現胸腹脹滿、噯氣吞酸、口味惡臭、夜間多夢,甚則失眠、煩躁、泄瀉等症狀。日久則神經衰弱、消化鈍遲、重時成為胃呆症,二三年後便會明顯衰老,以至血壓升高、動脈硬化、心臟勞動力失常、腦血管痙攣、患冠心病等。
現代醫學認為。一個青壯年人每天需要蛋白質50~100克,老年人則可適度減少。提倡吃素,就正是這個道理,因為葷食熱量高,不易消化吸收,對一個運動量小的老年人來說,少吃為好。
人到老年,要特別注意飲食的結構與成分。老年人的身體,從健康逐漸走向衰老。肌肉力逐漸減弱,消化腺的分泌也逐漸減少,因而消化不充分、不完全。另外,老年人的物質代謝也不如青少年旺盛,消耗相對減少。一些代謝物質就容易堆積下來,膽固醇就是容易堆積的代謝物質中的一種。過高的膽固醇容易在管壁上沉積引起血管「粥樣硬化"的病變。
血管「粥樣硬化」所產生的嚴重後果,首先就是高血壓症。老年人消化力減退。還容易造成便秘。相當多的老年人經常為便秘而苦惱,常吃細糧.過少攝食含纖維組織的食物,就會出現此類現象。
老年人多吃素食和蔬菜,除了對於防止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腸癌等病有積極作用以外,對於防止衰老,爭取長壽也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這是因為素食中含較多的維生素C和E,維生素C可以促進細胞對氧的吸收.同時促進這些間質的形成,有利於細胞的修復。它還可增加抵抗病菌的抗體的形成。維生素E也能促進細胞分裂,延緩細胞衰老,延長壽命。
由此可知,淡泊飲食的確是中、老年人爭取健康,走向長壽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中、老年人應多吃糙糧(如玉米、高粱、甘薯等)和含大量粗纖維的蔬菜(如芹菜、油菜、白菜、雪裡紅、甘藍、蘿卜、豆類)。
10、人如何養生能夠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