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穴位與養生

穴位與養生

發布時間:2020-04-28 20:28:04

1、急求人的全身穴點陣圖以及養生穴道知識?

百會穴
位置:頭頂正中,兩耳尖直上與頭正中線交叉點處。
主治:升陽固脫,振奮陽氣,清熱開竅,健腦通絡。適用於健忘失眠、精神不振、頭昏腦脹、目眩耳鳴、中氣下陷、內臟垂脫、頭痛、高血壓、中風、久泄等病症,為人體陽氣聚會之氣。
感覺:局部按壓有微脹感。

風池穴
位置:頸項後枕骨下,與乳突下緣相平,項肌外側凹陷處。
主治:袪風解表,清頭明目,通腦活絡。適用於頸項強痛,頭痛眩暈、失眠健忘、高血壓、風濕病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脹微痛感。

承靈穴
定位:承靈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上4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主治:頭暈,眩暈,目痛,鼻淵,鼻出血,鼻窒,多涕。
穴義: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匯入膽經。

腦戶穴
定位:位於人體的頭部,後發際正中直上2.5寸,風府穴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
主治:頭重,頭痛,面赤,目黃,眩暈,面痛、音啞,項強,癲狂癇證,舌本出血,癭瘤。
名解:腦戶。腦,大腦也。戶,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變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本穴物質為風府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膀胱經外散而至的寒濕水氣,至本穴後,二氣相合而變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此氣能隨人體所受風寒而冷降歸地並入於腦,故名。

風府穴
位置:位於項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
主治:癲狂,癇證,癔病,中風不語,悲恐驚悸,半身不遂,眩暈,頸項強痛,咽喉腫痛,目痛,鼻衄。按摩此穴道對於治療多種頸部疾病、頭部疾病都很有療效,是人體督脈上重要的穴道之一。

2、中醫養生穴位

耳穴按摩法瘦身排毒防便秘
便秘點
對緩解便秘非常有效的穴位。便秘是由於腸胃蠕動緩慢或消化不良引起的,刺激便秘點可以有效增強腸胃蠕動,促進毒素排出。

位置:耳輪內側上方

功效:促進腸胃運動,消除便秘。

方法:間歇式按壓,早晚左右耳各30下。(根據便秘情況,可以適當增加按摩次數)

胃點

一個與消化有關的穴位。腹部脂肪堆積是由於脹氣或消化不良,對胃點施以壓力可使消化激素活躍起來,促進消化。

位置:約在耳朵中央

功效:促進消化酶分泌,減少腹部脂肪。

方法:間歇式按壓,早晚左右耳各30下。

內分泌點

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內分泌點穴位控制下丘腦中的食慾控制中心,減少飢餓激素的產生,增加產生飽足感的激素並加快代謝速度。

位置:耳輪內側下方

功效:增加飽足感,促進新陳代謝。

方法:間歇式按壓,早晚左右耳各30下。

飢點

這是一個跟飢餓感有密切關系的穴位。當腸胃向控制食慾的下丘腦發出「餓」的信號時,人就會有進食的慾望,而按壓相應穴位能起到阻止信號傳遞的作用。

位置:耳垂上方

功效:有效抑制食慾,阻止飢餓信息的傳遞。

方法:間歇式按壓,早晚左右耳各30下。(飯前或有飢餓感時按摩效果更好)

注意

1.為了更精確定位,可以用火柴棒代替手指按壓穴位。

2.耳部皮膚較薄,按壓力度適中,不可過於用力。

3、打通穴位廋身的好處與壞處

平時穴位因各種原因可能造成堵塞,所以要用按摩等方式打通。打通不同的穴位後,可以緩解疾病,保健養生。但值得注意的是打通穴位因人而異,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穴位:

醫學上指人體上可以針灸的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密集或較粗的神經纖維經過的地方。也叫穴、穴道。

按摩養生穴位的好處:

平常按摩養生穴位可以治療和緩解疾病,有養生保健的作用,但並不意味著它能包治百病。除了局部按揉外,還要調整全身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穴位按揉雖然簡單有效,也並不是人人適合,尤其是孕產婦和體弱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要隨意嘗試。

養生穴位-足三里穴

在民間一直有「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在本站中,關於足三里穴位的介紹文章也有好幾篇,看來這個穴位的確是人體內非常重要的養生穴位,足三里的位置在外膝蓋窩下方3寸。中醫有「肚腹三里留」的要訣,說的是,如果我們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腸炎、慢性腹瀉、胃寒等,都可以按揉足三里。另外,足三里對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腦出血、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在白領和亞健康人群中,每天按壓足三里養生穴位10分鍾,可以減輕工作壓力,緩解疲勞狀態。

養生穴位二:湧泉穴-安神健體穴

湧泉穴為腎經之首,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1/3、彎屈腳趾時的凹陷處。民間有「三里湧泉穴,長壽妙中訣;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說法。每天洗腳後,可以用艾灸來回灸上十分鍾,或者用雙手大拇指摩搓兩足底湧泉穴10分鍾左右,非常有助於睡眠。對於有神經衰弱的人,可將漸漸將時間延長為半個小時。夏天快到了,你可赤腳或穿襪在鵝卵石路上散散步,多刺激湧泉穴,雖然開始不習慣時會很痛,多練習就好了,不要怕痛對身體效果很好的。

養生穴位-湧泉穴查看大圖

養生穴位二:湧泉穴

養生穴位三:三陰交穴-滋陰養顏穴

三陰交被稱為女人的穴位,位於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3寸處。按揉三陰交,有助於打通人體淤塞,保養子宮和卵巢,還有調月經、除斑、祛皺、祛痘,治療皮膚過敏、皮炎、濕疹的作用。從經期前三天開始,每天按揉三陰交,堅持三個月,可以緩解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按揉時,將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壓再揉,每次1分鍾左右,停歇後再揉。按揉三陰交有調暢人體氣血運轉的作用,但它並不適合孕婦,如果您快當媽媽了的話,就不要常按了哦。

養生穴位四:關元穴-補腎固元穴

十大養生穴位中的關元穴在肚臍以下3寸(約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並攏的寬度)處就是關元穴。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酸、掉發等問題。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准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養生穴位-關元穴查看大圖

養生穴位-關元穴

養生穴位五:風池穴-明目醒腦穴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處,與耳垂齊平,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症狀。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此外,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

養生穴位六:中脘穴-養胃穴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松開,再壓,如此反復,三五分鍾就可緩解症狀;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急性胃腸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時,還可以按揉天樞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大巨穴(位於臍下2寸旁開2寸)配合治療。

養生穴位七:內關穴-養護心臟穴

伸開手臂,掌心向上,握拳並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內關穴就在離手腕距離兩個手指寬的兩條筋之間。按揉內關穴有助於血氣暢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鍾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除了保護心臟,內關穴還是個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發心臟病時,先讓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間,配合按揉內關穴可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內關穴還能緩解頭疼、口乾、嗓子疼、頸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養生穴位八:合谷穴-清熱止痛穴

合谷穴又稱虎口,位於拇指和食指合攏後,隆起肌肉最高處。合谷穴有清熱解表、鎮靜止痛的作用,對頭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緩解和治療作用。由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燒、上火牙疼,吃了葯不能馬上見效,均可通過指壓合谷穴來緩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脹為宜。如果伴有發燒,可用瓷湯勺刮頸後部皮膚或用手指揪拉周圍皮膚,直到發紅發紫,有助於排出熱毒,較快退燒。

養生穴位九:委中穴-解腰背酸痛穴

委中穴位於膝內窩腘窩處中點。中醫講,「腰背委中求」,長期久坐、姿勢不當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暢腰背氣血。按揉委中穴時,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壓一松為1次,一般可連續按壓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腎虛引起的腰痛還是要以補腎為本。

養生穴位十:陽陵泉穴-舒筋活絡穴

陽陵泉在小腿上,找它的時候要端坐不動,用手摸腿,膝關節外下方有一個突起,叫腓骨小頭,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陽陵泉的位置。平時按揉陽陵泉,再配合活動肩膀,可以緩解肩膀周圍的疼痛。此外,陽陵泉還對乳房脹痛、兩肋脹痛,肋間神經痛有緩解作用。

4、按好哪幾個穴位,等於給自身做套養生操,不妨了解?

可以多按摩神門穴和腳底上的穴位,比如足三里穴,還有耳朵。人體身上所有的器官對健康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我們身體出現問題的時候,身體的器官會有同步的表現,耳朵也不例外。在五官中,耳朵經常被人們「忽視、冷落」,平時很少會意識到耳朵有多重要。但是,別看耳朵雖小,相當於人的縮影,包含了非常多的養生穴位,並且當身體出現問題的時候,耳朵也會有明顯的表現。

當發現耳垂出現皺紋的時候要留意心臟是否出現異常,因為當動脈出現硬化的時候,耳朵得到的血液會減少從而導致「缺血」出現耳垂有皺紋的表現。所以,當發現耳垂出現皺紋時,留意你的心臟是否出現異常。因此,可以看出,雖然耳朵很小,但其重要性不可低估,特別是在中醫眼中,耳朵上有很多穴位,這些穴位具有獨特的養生作用。

耳朵上有許多穴位。這里有一些常見的穴位。學會正確按摩這些穴位會有不同的效果。眾神之門。按壓耳朵外輪廓上的神門穴可以鎮靜身心,特別是在心煩意亂、壓力很大的時候,按壓這個位置可以刺激自主神經,放鬆身體。按摩神門時,按住食指腹部一分鍾,感受酸脹效果。胃部。按壓胃穴可促進消化酶的分泌,緩解消化不良或腹脹等不適,對減肥也有重要意義。

按壓胃尖需要間歇按壓,每隻耳朵按壓約30次。耳朵內側上方有一個便秘點。間歇按壓便秘穴可有效增強腸胃蠕動,從而緩解便秘症狀。可以早上按壓便秘點30次,晚上按壓30次,或者根據便秘情況增加按摩次數。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的內分泌點。穴位位於耳朵內側下方。通過間歇按壓內分泌點,可以控制飢餓激素的產生,增加產生飽腹感的激素,從而加快新陳代謝。當然,耳朵上不僅有這四個穴位。總之,保護耳朵的健康是確保健康的先決條件。

5、哪些穴位對養生保健有重要意義?

傳統中醫保健流行一首十要穴保健歌,幾千年以來為人類所利用,不花錢,能治病,人人可以動手,無副作用。「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可以增強抗病能力,提高人體免疫功能。
三里內關穴,胸腹中妙訣。
曲池與合谷,頭面病可徹。
腰背痛相連,殷門昆侖穴。
頭項若有病,後溪並風池。
膝前兼胸脅,環跳與陽陵。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

一、 風池穴
取穴: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的會穴。
方法:1、先將右手拇指與食指岔開,分按兩側風池,兩指同時用力一捏一松25下;2、換左手捏拿風池25下;3、雙手兩拇指分按兩風池,餘四指抱頭,兩拇指同時用力揉捻旋轉各50下。

二、曲池穴
取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屈肘成直角時在紋外端凹陷處,掌心向內取穴。)
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
方法:1、用右手食指按壓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窩底曲池對面),拇、食兩指同時用力捏捻50下;2、換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三、內關穴
取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手少陰心包經絡穴。
方法:1、用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內關,食指托住外關穴(在腕關節背側,與內關相對)。兩指同時按壓,一捏一松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內關50下。2、用右手拇指按壓捻揉左手內關50下;換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內關50下。

四、合谷穴
取穴:在手背,第1、2(拇、食指)掌骨之間,當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
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四總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方法:用右手拇、食指岔開,捏拿左手合谷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

五、後溪穴
取穴: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掌骨指關節)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手太陽小腸經腧穴,八脈交會穴通督脈。
方法:1、用右手拇、食指岔開,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兩指同時用力掐捏捻揉左手後溪50下;換左手掐捏捻揉右手後溪50下。2、兩手握拳,拳心朝上,兩後溪對敲50下。

六、環跳穴
取穴:在股外側部,側卧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經驗取穴:側卧屈股,術者以拇指掌指關節橫紋壓在大轉子凸點上,指頭指向脊椎,拇指尖之處是穴。

足少陽膽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的會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方法:1、脫去外衣留內衣,兩手握拳,手心向內,兩拳同時捶打兩側環跳各50下。
七、足三里穴
取穴:正坐屈膝垂足,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足陽明胃經合穴,四總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方法:1、穿著內衣正坐,雙腿屈膝,用兩手拇指分別按壓在兩腿足三里上,餘四指並攏扶住小腿肚,兩拇指同時用力按揉50下。2、雙掌同時拍打兩腿足三里50下。足三里是降虛火、定神志、強壯保健的要穴。
八、殷門穴
取穴:在大腿後面,當承扶與委中連線上(臀橫紋至膕橫紋正中連線上),承扶下6寸。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
方法:1、脫去外衣留內衣,正坐床上或椅凳上,用兩手拇、食指岔開,同時捏拿兩殷門各50下。2、兩手掌分別按兩腿殷門,同時上下摩擦50下。
九、陽陵泉穴
取穴:在小腿外側,當膝下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足少陽膽經合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八會穴中的筋會穴。
方法:1、用兩手拇指按壓在兩腿陽陵泉上,其餘四指並攏托住小腿肚,同時用力揉捻50下。2、兩手掌分按兩膝外側,同時用力拍打各50下。
十、昆侖穴
取穴: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
方法:1、用右手拇、食指岔開,食指按住右足昆侖穴,拇指按在右足內踝下照海穴上,拇食指同時用力捏拿50下;換左手捏拿左足昆侖穴50下。2、兩拇指分按兩足昆侖穴同時揉捻50下。

6、穴位養生有效果嗎?

這位學生,我是做保健品的,中醫穴位很有效,但是很多微妙的穴位需要專家操作才能安全,慎重吧。給你個參考,你去了解下吧。東方保健品(bjp321)後台的資訊里有介紹這方面的文章,很到位,希望能幫到你。

7、穴位養生和穴位療法最簡潔的學習方法有哪些,具體從哪入手?

如果一點基礎都沒有的話,可以上網簡單看下現在比較流行的養生的視頻講座,最基礎的就是足三里,內關這些常見的穴位,針灸或者按摩都可以。

8、穴位按摩養生都有哪些?具體的按摩手法分為幾種?

據中醫研究,目前人體固定下來的可知穴位有361個,可以通過按摩刺激不同的穴位來幫助人體養生和治療疾病,那麼人體常用的養生按摩是哪些穴位,如何按摩呢,我們來討論一下。

一、養生常見的六個穴位。

常見的養生穴位分別是:大椎穴、足三里、三陰交、合谷穴、內關穴、養老穴。位於手部、腿部和頸部,非常容易接觸的到,也可以通過最簡單的按摩手法來刺激穴位,達到養生、延年益壽的效果。

二、常見的按摩手法。

1、手指按摩法。我們這里說的手指是指手指肚,經常按摩的人不要留指甲,以免刺破皮膚或者穴位刺激不正確,起到相反的效果。

2、指關節按摩法。如果覺得手指力度不夠,或者手指按摩疼痛的人,那麼可以試試看用手指關節按摩,通常來說手指關節按摩的力度要大於手指肚按摩的力度。方法是將自己的手指內扣,用食指的手指關節進行刺激穴位按摩,手指關節通常可以恰當的找准穴位進行按摩,十分方便。

3、手掌按摩法。如果是想要按摩手臂或者大面積的區域,那麼手掌按摩法是比較適合的方法。比如嬰兒便秘拉肚子的時候,需要用成人的手掌按摩腹部,起到刺激腸胃的效果。

4、揉搓按摩法。這個同樣適合手臂、腿這些大面積的使用,通過揉搓發熱,刺激大部分穴位來達到強身健體,舒緩肌肉緊張的效果。

穴位按摩養生方法有很多,我們從基本的開始循序漸進進行練習,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9、經絡穴位養生一對一

養生zd保健的內容非常寬泛,中國從古至今對養生保健也在不斷的探索發展。養生保健大致包括四季中的生活起居、飲食調養、身體鍛煉、精神養護、克服不良習慣、注意生活節制等方方面面。按照專中醫養生理論和方法,重要的是順時養生。順時就是順四時而適寒暑。這是中醫養生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人體適應四時陰陽變化規律,才能屬發育成長,健康長壽。 倡導:早檢查、早發現、早預防。科學的養生保健理念。

三七等各種名貴中葯,品質保證,物美價廉關注三七公眾號,sanqi2008,獲取更多內容

10、如何購買中國廣播網 養生大中李志剛的《講堂穴位與養生》書?

書名叫《李志剛穴位養生方》,新華書店有可能有,網購也可以,當當,卓越都有,
作者簡介
李志剛:國醫堂神針門診特需專家,北京中醫葯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副院長、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教授、主任醫師,國家自然科回學基金委員會及教育部評審專家。 因李志剛教授常年從事穴位教學、科研工作,又積累了豐富、獨到的臨床治病經驗,醫術醫德在中醫答學界有口皆碑,吸引全國各地大量患者前來求醫,可謂一號難求!

與穴位與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