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度百科 養生喪死的喪讀音
喪有兩個讀音,讀一聲時候意思是和死了人有關的事物,比如 奔喪 喪事
讀四聲是失去的意思,比如 喪失, 如喪考妣
2、「養生喪死」是成語嗎
「養生喪死」是成語。
養生喪死 [ yǎng shēng sàng sǐ ]
基本釋知義子女對父母的贍養和殯葬。
出 處《孟道子·梁惠王上》:「養生版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近義詞養生送終、養生送死
用法作謂權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3、喪禮的習俗以及禁忌
1、出殯日起三天圓墳的習俗。
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燒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燒大七)。
3、哭喪
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
(3)養生喪死擴展資料:
喪禮是一種重要儀式:
喪禮不僅是最早產生的內禮儀之一,也是較為重要的禮儀。《禮儀》十七篇,專門講喪禮的就有四篇;《禮記》四十九篇,專門講喪禮的就有十一篇之多。
孟子將「養生喪死」並列,並不因死亡的瞬間短暫,而生存的時間漫長,就將兩者區別對待,而是認為「養生」和「喪死」同等重要。
而喪禮也通過孔子所說的「事死者,如事生」「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等信條,以及獨特的「五服」等制度,成為國人精神容土壤和社會形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4、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出自哪裡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此句出自《孟子》中的《寡人之於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意思是: 使民眾養活生者,安葬死者,沒有遺憾,此乃王道的開始
以下是《寡人之於國也》的全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5、寡人之於國也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中的「喪」有什麼詞類話用?
《寡人之於國也》是先秦孟子弟子錄的《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其中「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的喪,為動用法,為……辦喪事。意為:這就使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不滿了。
原文(節選):
《寡人之於國也》先秦:孟子弟子錄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釋義:
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完。密網不下到池塘里,魚鱉之類的水產就會吃不完。按一定的季節入山伐木,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和水產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不滿了。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
(5)養生喪死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這種「保民而王」的主張,實際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體現。
文章中表現出的孟子的思想與主張。
一、孟子是反對諸侯間的無休無止的相互征戰的,一句「王好戰,請以戰喻」充分把這種思想表露了出來。
二、孟子認為應該讓利於民,讓民眾有得以休養生息的機會,他認為梁惠王自認為的「用心」於民,做的是遠遠不夠的,這與其他國家不知滿足的一味向民征斂只是「百步」與「五十步」的區別。
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體地說,就是讓民擁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雞豚狗彘之畜」。不僅如此,孟子還非常重視教化,提出了「謹庠序」的主張,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飢不寒」。
四、孟子在自己論證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指出面對上層貴族奢靡浪費,黎民飢寒交迫的社會現實,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6、養生喪死的「喪」的第一聲還是第四聲?
讀第一聲,「喪」在這里原是葬禮的意思,像奔喪(sāng),在此為名詞活用為動詞:舉行葬禮,或埋葬;而當讀喪sàng時是動詞,意為失去,顯然不符語意。
7、《寡人之於國也》中「養生喪死」的「喪」的讀音
養生喪死 發音 yǎng shēng sàng sǐ 釋義 子女對父母的贍養和殯葬。同「養生送死」。喪,治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