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脾養生

脾養生

發布時間:2020-04-28 19:30:54

1、如何進行中醫脾胃養生

可以進行食療,應用中醫葯膳,中醫認為「葯食同源」,如果:
1.脾胃虛弱,容易腹瀉的,推薦楊梅燒酒,薯蕷(山葯)粥,山葯紅棗copy糕等
2.便秘,推薦槐花豬腸湯,桃仁燉墨魚,松子仁粥,芝麻棗糕等
3.慢性胃炎,可以吃薯蕷粥,豬肚白術粥,鯽zd魚蒓菜羹,蒸鰣魚等,忌辣,忌酒,忌刺激性食物
4.潰瘍,可以吃大麥湯,豬肚白術湯,姜橘椒魚羹,藕米糕,葵菜羹等,忌竹筍,忌煙酒,忌刺激性食物,忌油炸、煎烤、腌制食物

2、如何養出好脾胃?

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少吃多餐,飯只吃七份飽。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忌暴飲暴食。

二、改變飲食習慣

按時就餐,坐著吃飯不要站立或蹲著。戒吃辛辣、油炸、煙熏食物如燒烤等,不吃過酸、過冷等刺激強烈的食物,不飲酒,少飲濃茶、咖啡等。多吃素菜和粗纖維食品如芹菜、香菇等。

三、積極食療和按摩保健

羊肉、狗肉等溫熱食物均有養胃效果適合胃寒病症;大蒜消毒殺菌可以幫助消除炎症,建議多吃;另外枸杞、銀耳、紅棗、核桃都可以零食或入菜。飯後、睡前可以搓熱雙手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環摩64圈。完畢搓熱雙手按摩小腹。

(2)脾養生擴展資料:

脾胃的重要性

中醫講的脾胃其實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包括整個消化系統,並不只是脾和胃兩個器官。

打個比方來說,胃像是一個糧倉,脾是運輸公司。我們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進行再次消化,取精華、去糟粕,把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轉運至全身。

脾與胃在生理上息息相關,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胃功能不好,必然會影響脾的運化,所以臨床上患者往往同時出現食慾不振、飯後腹部飽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脾胃之所以被稱為「後天之本」,主要是因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有賴於脾胃輸送的營養物質,是生命健康的軸心力量。脾胃有問題,不但影響食慾、睡眠、情緒,時間長了,還會引起器質性疾病。

相反,脾胃健運,能讓身體氣血充足,保證各個器官有條不紊地工作。

在壓力大、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喝酒、暴飲暴食、愛吃冰冷食物、吃腌制食物、久坐少動、焦慮緊張……種種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會讓原本脆弱的脾胃更加不堪重負。

3、脾胃怎麼養好

脾胃養生之道
中醫所講的脾,並不是西醫解剖學中的脾臟,而是概括了胃、小腸、大腸等器官的綜合功能(其餘的心、肝、肺、腎四臟,也都不是西醫解剖學所說的心臟、肝臟、肺臟、腎臟,而是指中醫學中的心火系統、肝木系統、肺金系統、腎水系統)。
脾在五行中屬土,是人體氣血的「生產工廠」,生理功能為「主運化」,就是將食物消化成為營養物質(也就是氣血),並將其運送到全身各處。
歷代醫家均非常重視脾胃的養生作用。《黃帝內經》指出:「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生氣血。」這就是說脾胃是人體健康的「後天之本」,是五臟氣血生化的源頭。脾胃功能好壞與人的情志也有密切關系,過思則傷脾。比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之所以只活54歲就死了,就是因為他過於****勞、思慮過度造成不思飲食、脾胃衰弱,最終導致氣血生成不足,撒手人寰。
中醫有一個了解人體氣血盛衰狀況的小竅門,就是觀察口唇的色澤。因為脾開竅於口,口唇的色澤代表了氣血的盛衰。如果口唇色澤蒼白或者暗淡無色,就表明脾氣不足,製造出的氣血不足,這個人多半是氣血虧虛。
脾胃系統的異常,常表現為消化不良、食慾不振、食後腹脹、惡心、嘔吐、打嗝、燒心、腹瀉便秘、胃炎、胃腸潰瘍等症狀。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症狀的有無,來判斷脾胃功能是否良好。如果出現了這些症狀,說明脾胃系統出了問題,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根據天人合一的五行養生文化,中醫認為黃顏色、甘甜味、噓(xu)這個發音都與脾胃相關,歸屬於脾土系統,能夠調養、補益脾胃之氣。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適宜穿黃顏色的衣服,居室的顏色可多用黃色。飲食上應多吃黃色和有甘甜味的食品,如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黃豆等都是滋養脾胃的佳品。日常生活中多發「噓(xu)」這個音對脾胃功能也有幫助。聲音能治病,是不是太玄了呢?其實一點都不玄,中醫的音韻養生與西醫的音樂療法有相似之處。《史記·樂書》中說:「音樂者,動盪血脈、流通精神。」可見聲音的確能反映一個人的身體狀況,也能夠促進疾病康復。
在我們身體裡面也蘊藏著調養脾胃的力量。如民間就有「每天按摩足三里,等於吃只老母雞」的說法,也就是說常拍足三里穴可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除此之外,也可做腹式呼吸、摩腹部或者靜蹲來強健脾胃系。
足三里可謂是人體第一大保健穴,找到該學位,可以用拳擊打,感覺能深入肌肉最好,要適當用力,不要怕疼,我感覺這招對有各種因素引起的嘔吐療效甚大。每天起床喝睡覺前,雙掌疊加,在腹部做按摩,正轉50反轉50,其實沒必要在意多少下,感覺適度即可,注意按的時候稍稍用力,不要只在皮膚上畫圈。第三個腹式呼吸,吸氣時腹部隆起,呼氣時腹部放鬆下沉,有時會有排氣感,屬正常現象。還有,藉助八段錦的動作,調理脾胃須單舉,雙臂對拉上下拔長,身心放鬆。
在中醫中,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保養脾胃更應該注意其他臟腑的保養,讓他們和諧相處,建議可選擇一套養生功法練習,建議是太極拳。
一般來說,得了胃病很難康復,只能是一點一點的細心的養。朋友,祝你健康!

4、什麼是脾胃不好?怎樣養好脾胃?

5、如何補脾養生

脾胃是後天之本。因此如何健脾補脾,十分重要,特別是對於癌症等慢性病患者,更是如此。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健脾補脾呢?現提出幾點建議,供參考。
一、早晨喝薏米粥。具體做法,按照董洪濤博士的要求,「每日早餐用60克薏苡仁做成粥,不加鹽,不加任何東西,把粥吃光即可。」
二、喝「四寶粥」。四寶有蓮子肉、山葯、薏米和芡實。將這四樣東西按1:1:1:1的比例配好,打成粉,每次熬粥的時候放上幾勺即可。也可以先把這四樣東西一起煮熟,然後放在料理機中打碎後食用。買不到這四樣東西,也可以喝其他東西做的粥。
三、每頓飯吃七成飽。中醫講,吃少了補氣,吃多了食氣。諺語有雲:少吃多滋味,多吃傷脾胃。我們本應該像養生家說得那樣,餓了才食。不過現在有很多人不知什麼時候該吃東西,不是餓了再吃,而是聽眼睛的,一看好看就吃;聽鼻子的,一聞好香就吃;聽嘴的,一吃好味就吃;聽廣告的,一說有好處就吃;……吃吃吃,一天到晚總想著吃,而且勞動量越來越小,把脾胃都吃壞了。那麼什麼時候該吃東西呢?我們應該聽肚子的,肚子餓了再吃,做到飯前腸鳴,不餓不吃。
四、晚飯少吃。台灣的著名學者南懷瑾說,僧人是過午不食,如果吃了就要受罰。我們到沒有必要做到過午不食,但完全可以做到晚飯少吃,那天不餓就不吃。如此,節約糧食,節約時間,減少猝死,少生病,真是一件大好事。讀者可以參看我寫的《飽食即睡危害大,勸君晚飯要少吃》一文。
五、捏脊。捏脊就是涅脊樑骨。從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時候,不必拘泥於穴位,因為脊柱兩側正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行走路線,捏脊可以刺激到兩條經絡。事實上,捏脊的好處非常多,能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氣;還可以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升降氣機。另外,捏脊還有滋陰補血、平抑心火的作用。捏脊的方法特別簡單,捏起皮肉,放開,再捏起皮肉,旋即放開,不斷重復即可。
六、經常按摩十大補氣的穴位。這十個補氣的穴位是:脾腧穴、足三里、膻中穴、湧泉穴、關元穴、氣海穴、太溪穴、百會穴、肺腧穴、懸鍾穴。
七、多吃補氣的食物,祛濕的食物,白色的食物。補氣食物有一個共性,就是生長在水中和生在土裡的食物,多有補氣作用,因為這些食物吸收的地氣最多。還有白色的東西多數也有補氣的作用。還有那些可以祛濕的食物也多有補脾的作用。這些補氣的食物有:山葯、土豆、紅薯、香菇、白鵝、土雞肉、糯米、蜂蜜等。
八、做好脾胃的保護。脾胃有四怕,一怕冷。人們說,中國人十人九胃,十胃九寒。就是說,中國人中,有九個人有胃病,十個胃病患者中有九個是胃寒。所以防止寒涼、寒冷對脾胃的傷害,十分重要。二怕濕。五運六氣中,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為脾,故脾主濕。脾屬陰,最容易受濕邪損傷,如果脾為濕邪所困,脾氣不升,胃氣難降,脾胃就會出現問題。濕為寒邪,對人危害很大。三怕甜。脾怕甜,胃怕涼。甜膩,特別是濃度大的糖水,使人容易產生濕氣,脾則怕濕,因此甜食要少吃。還有人說,癌細胞最喜歡糖。所以癌症患者還是盡量少吃糖或者不吃糖。四怕撐。就是不能吃得太飽。此外,適當多運動,多吃素,少憂愁等,都是保護脾胃的不二法門。這兩個方面都注意到了,你的脾胃就會逐步好起來。
九、在把食量減下來的同時,再把吃飯的速度慢下來。這樣,雖然你吃的東西少了一些,但你吸收的東西卻沒有減少,甚或有所增加,而且大大減輕了脾胃的負擔,好處很多。

6、怎麼健脾養生,紫德堂蠟療誰做過?效果好嗎?

脾屬土,黃色對應脾,平日飲食可以多食,如小米粥之類的。紫德堂蠟療我沒做過,但相信效果應該不錯,

7、結合中醫藏象脾胃學說理論知識,試述在生活中是如何進行中醫脾胃養生的?

從簡來說:中醫講,腎為先天之本(父母給的)。脾為後天百之本。脾屬土,土生萬物。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生血,統血。主度運化。皇帝內經有說:胃為水谷之海。版六腑的源泉。凡是五味入口後,都存留在胃裡。經過脾運化為水谷精微。從而運輸到五臟六腑,以供營養臟權腑血氣。

8、結合中醫藏象學說,中醫脾胃養生如何保健

養生,又名攝生、道生、保生等,保養身體之謂。換言之,養抄生是指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等措施而進行的一種健身益壽活動。中醫zd養生流派有靜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及葯餌之分。養生內容廣泛,方法眾多,而以調飲食、慎起居、適寒溫、和喜怒為其基本養生觀點。

9、健脾養生。可以加紅糖吃嗎?

可以的,紅糖屬於溫性食物,含有礦物質鈣和豐富的鐵營養,具有補中益氣、健脾胃、暖胃的功效。

與脾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