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道教與養生

道教與養生

發布時間:2020-04-28 19:08:49

1、世界上真的有神仙嗎?

2、佛教、道教入門書籍有哪些?

我推薦的書目有:
1. 朱熹著:《周易本義》。很多人會奇怪,這是儒家的代表作,為什麼把它作為理解道教的首選書呢?我的看法是,儒道同源,都是歸宗於《周易》,所以,了解《周易》是理解道教的開始;同時,如果不先讀讀《周易》的內容,是無法切入諸如《周易參同契》、《悟真篇》等道經的。至於為什麼推薦朱熹的作品,是因為這本書是第一部融合象數派、義理派的著作,具有開創性的價值,自其產生,它就成為註疏《周易》的最權威。朱熹的文筆,娓娓道來,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但選擇該書的根本原因在於它可以說是將《周易》的原本意思准確、精緻地體現出來的第一本書。盡管它是宋代所作,但現在閱讀起來絲毫沒有隔閡感。『隨便說一句,我個人認為,朱熹是繼孔子、孟子以後,最近一千年最最最偉大的思想家。當然,我這種對朱熹的崇拜並不是我推薦他作品的出發點。』

2. 《雲笈七簽》。這是具有「小道藏」之稱的道教百科全書。裡面搜羅了非常多的道經。最近,中華書局出了新的版本,168元,五大本。但由於其比較浩繁,讀讀裡面所載的《黃庭經》就可以了。這是早期道教的修煉書籍,一定要讀。
3. 《仙佛合宗》、《太乙金華宗旨》、《性命圭旨》。

道教的修持方法在唐宋時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些都是大發展後的成果。讀了這三本,基本可以了解道教是如何進行修持的。

4. 《神仙傳》和《列仙傳》。
這是講解中國歷代成仙作祖的往聖先賢們的故事,對提高閱讀者的修習信心具有很大的鼓舞力。

5.《道德經講義》、《樂育堂語錄》。
這是由清代黃元吉大仙所作,黃大仙已證到「金液還丹」的境界,其對《道德經》的註疏別具一格,特別值得一讀。如果你讀了這本書,你會發現,原來《道德經》也可以這樣進行解釋。其《語錄》主要是講述如何進行修習,是修習道教功夫的理想教材。

6.《道教與養生》。
這是近代大師陳攖寧老先生的作品。陳老有「現在太上老君」的榮譽稱號,其書,言真意切,教誨諄諄,讀後讓人不得不佩服先生的弘揚民族文化的勇氣和決心!

7.《道學通論》。
這是由胡孚琛、呂錫琛 著,內容涉及道教的方方面面,可以作為了解道教的入門教材。寫得不錯。

之所以沒有推薦諸如《悟真篇》之類的書籍,主要因為是太難。初學者只要循序漸進,自然會找到這些書籍的。

一、 關於佛教的書籍:
1. 南懷瑾的系列書籍。南老先生對於佛教不遺餘力的弘揚精神讓人敬佩,通過他幾十年如一日的精勤推動,很多人就是因為看他的書而了解佛教和喜歡佛教的,他的功德無量。其中,南老的《如何修正佛法》、《金剛經說什麼》、《學佛者的基本信念》最值得一讀。但是,不能否認,南老由於是立場極為堅定的佛陀弟子,所以,在他的書中,難免有意無意地對其他宗教作相對的不太客觀的誤解。比如,他的作品《禪宗與道家》中對道教修習功夫的理解,我就覺得他說得不對!所以,希望讀者在看南老的書的同時,也要注意對某些問題的理解。
2.
3. 在看了相關的佛教介紹書後,大家可以直接讀原典,而且必須讀原典!我的經驗是,如果不讀原典,是無法理解佛教精神的。
我認為,這些原典是應該看的:
首先是小乘經典。
不獨小乘經典而直接大乘,恐怕會缺乏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
小乘經典中,最好的是《長阿含經》和《法句經》。這兩部書講述佛陀的成道過程,佛教的人生觀、時空觀和宇宙觀,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我覺得必須讀。

其次,是大乘經典。

《金剛經》是最最流行的。當然是必讀的。我認為版本最好的是陳燕珠的《金剛經講義》。

《華嚴經》。該經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一次說法,是為天神說的。看了此經,你會驚嘆佛教宇宙觀的偉大——任何宗教都無法與之媲美,你會感悟到什麼叫真正的「慈悲」,菩薩為眾生的眷眷關懷在該經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不過,該經部頭大,有八十卷。推薦版本是宗教出版社的三大冊,共1456頁。

《楞嚴經》。這是一部非常非常美麗的經典。該經以阿難被美色所迷,即將破戒,關鍵時刻佛陀委培文殊菩薩為其誦「楞嚴咒」而得救渡為因緣開始,直契「人心何在」,講述佛教的理論與修習方法。其中,有「楞嚴咒」。該咒聽說有大威德力,我自己曾誦過,是我誦過的最長的咒語,呵呵。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本經主要講述「大悲咒」的由來。之所以要選這部經,主要原因是我懷疑佛教所說的「末法時代」可能要來臨了,而在這個時代,咒語的力量將逐漸增強,特別是誦佛號所產生的力量將增強。而最近幾年「大悲咒」開始大范圍流行,所以選擇該經。
我個人誦「大悲咒」,確實感到其不可思議,微妙功德。

4. 對於佛教修行中的禪定,我推薦三本書:
蒲正信:《禪修與靜坐》;
母音老人:《恆河大手印》;
陳燕珠:《大念住經講義》。
通過這三本書合看,大家可以明白什麼是禪定,如何進行禪定修習。

3、您好,可以推薦些書籍或者什麼的了解下道教?您回答潮汕天地父母的問題引起我的興趣,想多知道些,詳細

知道你問的不是我,但還是就我所知回答一下。zd
不知道你對道教了解多少,如還沒入門,先看《道教常識》,中國宗教出版社出版過,市場上應該也有很多。如深入研究了,可以看看陳攖寧大師專的《道教與養生》,李養正老師的《道教義理》,這些都是研究型的,但可以給你一些索引,簡介了道教重要的知識。
經典方面,道德經和南華經為必讀物,剩下的還有幾本,度人經,周易參同屬契,黃庭經,重陽祖師立教十五論都算很好書。估計能讀下來就很有成就了,起碼我也沒讀完。

4、丹鼎派屬於全真還是正一

1.道教世傳有五大道派 : 積善派、經錄派、丹鼎派、占驗派、符籙派。 2.以丹鼎道派而言,其最著者為南、北二宗,其後又有東派、西派、中派、青城派、崆峒派、三豐派、伍柳派等. 3.丹鼎道派北宗全真道 . 由王重陽啟教,以道為宗,融和儒、釋,傳法於七真,門庭鼎盛,其中最能大倡宗風,而綿延迄今不絕者,為長春真人丘處機開啟之龍門一脈,全真道之有龍門,猶如禪宗之有臨濟,所謂「龍門子孫滿天下」.指的就是丹鼎派北宗全真教. 4. 實際上現在的丹鼎派與符籙派已多所融合,丹鼎派也重「齋醮禱禳,富國利民」,符籙派也重「內煉金丹,外用符籙」,不應再以此分派別,也不應存門戶之見。正如當代道教學者、全真龍門十九代居士圓純子《道教與養生》所言:「清凈煉養〈指丹鼎派〉與符籙科教〈指符籙派〉皆道教修養方法,不能以此分道教派別。修煉自己的性命,以至得道成仙,乃是各派的最終目的」。) 5.東漢末年出現之道教,主要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又名天師道,為東漢順帝時張陵於蜀鶴鳴山創立,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並自稱出於太上老君口授而造作道書. 6.太平道之名源於《太平清領書》.太平道是張角所創.後來演變成歷史上有名的"黃巾之亂"事件.據《後漢書襄楷傳》,順帝時,琅玡人宮崇嘗赴洛陽,獻其師於吉撰太平清領書與朝廷,張角得其書,於靈帝時創立太平道,以中黃太一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徒眾迅速增至十萬,遍及青徐幽冀荊揚袞豫等八州。 7.魏晉時代出現的三皇派(傳三皇經)、靈寶派(傳靈寶組經典)、上清派,皆為經錄派道教。

5、道家的入門經典書目

初學道者,應該讀什麼樣的道書。修心煉性,又從何入手。有口訣或參考書籍嗎?
初學道者可從持誦天尊聖號來修心煉性,

可誦持: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皇赦罪天尊、太乙救苦天尊等聖號來進行日常修煉入手。平時修養靜功為主。我曾經在網上倡導念誦雷祖聖號也就是十字天經法門,很多網友道友都受益良多。只要堅持,必能獲得天尊的感應。

念誦聖號會有如下功德:

第一,持誦雷祖聖號: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此聖號出自《玉樞經》,經雲,持誦天尊聖號,能得以下十種利益:

1、疾病者痊癒。2、消除種種不順。
3、化解口舌官非。4、常得如意。
5、安鎮神煞。6、保佑孕婦胎產。
7、驅逐精怪邪魔。8、消除瘟疫之氣。
9、禳解災難。10、祈晴消旱。

第二,持誦太乙天尊聖號:尋聲赴感太一救苦天尊。此聖號出自《太乙救苦護身妙經》,經雲,持誦天尊聖號,能得以下十二種利益:

1、消除疾病,2、加祿陞官,
3、保佑舟船不遇風浪困阻,
4、安定心神,消除恐怖,
5、消除家庭、工作、社交中的不和因素,增加人緣,
6、保佑國泰民安,人安物阜。
7、消除妖怪邪精,虎狼蟲蛇之害。
8、求子遂願。9、使求仙者學道有成。
10、解脫牢獄之災。
11、超度過世親人生天
12、消除詛咒,解冤釋結。

第三、持誦玉皇寶號: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此聖號出自《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經雲,持誦天尊聖號,能得以下三十種利益:

1、諸仙贊重,2、先亡天在,3、宿殃解脫,4、所往通達,5、無盜賊事,
6、所求遂心,7、除水火厄,8、橫事潛消,9、夜夢吉祥,10、疾病不臨,
11、智慧聰明,12、人見歡喜,13、衣食豐盛,14、子孫榮貴,15、六親見喜,
16、門族和睦,17、除三惡報,18、轉女成男,19、形容端嚴,20、為國大臣,
21、生為帝王,22、鬼神欽仰,23、得宿命通,24、諸神護念,25、九族受蔭,
26、處世長年,27、有情賴善,28、魔王保迎,29、決超三界,30、白日上升。

所以以上三種聖號只要持之以恆去念誦,都是平時入道的法門。

另外如有時間最好持誦《早晚功課經》。

至於入門學習書籍,我曾羅列一些書目給我本門弟子學習作為必讀之物,

古代著作:

道德經
文子
文始真經
莊子
素書
孫子兵法
抱朴子
陰符經
悟真篇
道門十規
道法九要
黃庭經

近當代著作:

道教與養生 陳攖寧先生著
道教概論 李養正先生著
歷代真仙高道傳 周永慎道長編著
道門儀范 閔智亭道長編著
道教手冊 李養正先生主編
天師道史略 張繼禹編著
當代中國道教 李養正先生編
道教禮儀 陳耀亭先生編著
丹道修煉與養生學 陳禾原先生著
玄門日誦早晚課經注 閔智亭道長主編
道教修行指要 詹石窗先生著
全真必讀 黃信陽道長主編
道法自然與環境保護 張繼禹主編
中國龍虎山天師道 張金濤主編
道教符咒選講 吳忠正道長主編
南懷瑾先生的系列講座書籍

6、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怎麼樣

山東雖然是個出了很多學術大拿的地方。 最近還出了諾獎。 可也經常看到山東學人的爛作品。 基本上對最基本的常識和學術規范視而不見。 且不說整本書寫得如何。 單看這些引用: 任何一種「宗教就其本質來說,需要同神話思維聯系起來……」——引自《韓國哲學史》…… 這樣一句話,為什麼要去引這本八竿子打不到的書…… 還有什麼《道教概說》《道教與養生》之類…… 這類書籍根本不應當出現在一種學術論文的引書目中啊。 《雲笈七簽》用的竟然是什麼華夏出版社的本子!!!! 這么重要的引書,用這么不可靠的版本。 導致引文中大片錯誤標點、文字~~~ 還有這本書作者竟然認為楊羲的確是通過魏夫人降眞而獲得的真經…… 「筆者認為,只要不是有意作偽,我們應該尊重和相信宗教體驗者再潛意識狀態下所獲得神啟的神聖性、神秘性和真實性。」 所以我也就不必再說這本書寫得怎樣。是否於這個問題有學術上的開拓性和進展。 但國內道教研究本來弱,上清派更是沒幾本書。沒幾篇博士論文。 這本也就不得不看。 總之對山東學人和山東的學風頗有疑問。 因為以前看到過一些山東本地出版社出的學術著作,也都是失望為主。 個人認為四川的道教研究還真是靠譜的,比如另一本《上清派修道思想研究》(張崇富),這本書也用作參考書的,我認為寫得很好。

7、道教養生之道的圖書目錄

第一章 道教養生綜述
一、道教的百基本內容
二、道教與養生的關系
三、道教養生思想
四、道教養生方法
五、道教養生長壽秘方――內丹術度
第二章 道教養生入門
一、修煉靜功基礎
二、修習靜功的步驟
三、祛病延齡方便法
四、睡功練習法
五、靜功療養知法問答
第三章 張三豐內丹修煉養生術
一、築基方法道
二、練精化炁
三、煉炁化神
四、煉神還虛
五、煉虛合道
六、張三豐太極長生訣
第四章 女性養生內丹修煉法
一、孫不二女功內丹次條第詩
二、女丹派的築回基方法
三、女丹派煉精化炁之方法
四、女丹派煉炁化神之方法
五、女丹派煉神還虛之方法
六、女丹派煉虛合道之方法
第五章 道教四季養生
第六章答 道教性命雙修秘笈――《萬神圭旨》
第七章 養生長壽的道人
第八章 靈源大道歌

8、道教反映了中國古人怎樣的生命觀

一、道教如何認識生命,亦即何謂生命?
這里所說的「生命」,不是泛指一切生物體,而僅指人體生命。據我所知,歷來「對生命」的解釋,有著不少說法。如:具有肉體、精神、靈魂三大要素,謂為生命;神識與先天之氣的合一,謂為生命;形神相依相守的和諧合一,謂為生命;有徑謂「性命」即生命;有謂生機與形體俱具為生命。道教對人體生命的解釋,也有很精彩的論述。如吳筠《元氣論》認為真精、元神、元氣不離身形,謂為生命;《太上老君內觀經》認為,「氣來人身謂之生」,「從道受生謂之命」,即氣為生機之源,氣人形體,從道受生,謂為生命;《太平經·令人壽賓士法》認為,精、氣、神三者相與共於一體,是謂生命,更說神乘氣行,精居其中,三者相助共功為治於一體,是謂生命。我以為道教強調以氣為本,精、氣、神三者和諧於一體的「生命說」(或謂生命三義論),還是富有哲理和比較貼切的,也是同道教的養生文化緊密關聯一致的。這是道教生命觀的特徵之一。
二、道教對人體生命的本原與形質的認識
《道生旨》中說:《西升經》雲「修道之士若不知生之所由,道之根本,則茫茫然罔測道之來矣。欲求長生,先修所生之本,子能曉耶?」(《雲笈七簽》卷八十八)這就是說,修道者知道了構成生命的要素,進而務必認識人體生命的由來本原及其形體結構的生態性質。在這個問題上,儒、釋、道自來看法不同。關於生命的本原,孔子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荀子曰:「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系辭傳》雲:「樂天知命,故不憂。」儒家認為生命的由來本原在於天命。佛家認為「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有情形體是地、水、火、風、空、識六種元素偶然的、短暫的聚合體,剎那依緣而生滅,「六大」、「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是空幻的,所謂「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遼塔偈語)。認為生命形體根本就不是真實存在的本體,生命無本原,身體形質,也都是空幻虛無的。道教既反對儒家天命說,也反對佛家空幻說,認為生命的本原是「道」所派生之「元氣」。只有在元氣運化而生陰陽中和之氣後才產生了人體生命,它是有形有質的真實存在,是精、氣、神和諧結合於一體的產物。「形者氣之聚也」(《雲笈七簽》卷九十七《七部語要》),故而道教認為人體生命的本原是「元氣」。
遠在春秋時代,老子著《道德經》便揭示了宇宙生成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又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揭示宇宙發生的本原為「道」,而「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實有之「物」,並不是虛無的。而一般所說的「無」,不過是指其微妙到無可感覺觸摸,實際是「有」。關於宇宙的發展,則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第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四十二章)。所謂「一」即「元氣」,「二」即混元一氣運化出天地陰陽,「三」即清輕上浮為天的陽氣與濁重下降為地的陰氣相交感運化而生中和之氣,中和之氣聚而成人,「陰」、「陽」、「中和」共為三氣,三氣而成天、地、人三才,「三才既滋,萬物斯備」(《雲笈七簽》卷三《道教三洞宗元》),「三氣分判,萬化稟生」(《雲笈七簽》卷二《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故曰「元氣」為生命之宗。
關於人體結構的生態性質問題,道教認為,萬物之中,人最靈最貴。人的形體結構具有物質形態真實性。這在道教許多關涉養生學的經籍中講得十分具體而清楚。《太上老君內觀經》談人體性命、形質的定義說:「從道受生謂之命,自一稟形謂之性,所以任物謂之心,……動以營身謂之魂,靜以鎮形謂之魄,流行骨肉謂之血,保神養氣謂之精,氣清而馱謂之榮,氣濁而遲謂之衛,總括百骸謂之身,眾象備見謂之形,塊然有閡謂之質,狀貌可則謂之體,大小有分謂之軀。」其中並無虛幻之語。吳筠《元氣論》中講:元氣始萌,形氣始端,形成有質,結胚象卵,氣圓則形備。「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又說:「人之生也,稟天地元氣,為神為形。受元一之氣,為液為精。天氣減耗,神將散也;地氣減耗,形將病也;元氣減耗,命將竭也。故帝一回風之道,溯流百脈,上補泥丸,下壯元氣。腦實則神全,神全則氣全,氣全則形全,形全則百關調於內,八邪消於外。元氣實則髓凝為骨,腸化為筋,其由真精元神元氣不離身形,故能長生矣。」《中藏經》說:「天地有陰陽五行,人有血脈五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臟者,肺肝心腎脾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則養成之道,循環無窮。肺生腎,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榮養,無有休息……五臟五行,相成相生,晝夜流轉,無有始終。……天地陰陽,五行之道,中含於人,人得之者可以出陰陽之數,奪天地之機,悅五行之要,無終無始,神仙不死矣。」這均表明道教在認識生命本源與形質以及對自我生命規律和追求長生久視之道方面,是以《元氣論》為基礎而開拓的,是具有樸素而實際的蘊含的。人體「生命」本原於「元氣」,人體「生命」是有形有質的真實存在,這是道教生命觀的又一特徵。
三、道教對待人生的態度與「我命由我」、「仙道貴生」的教義
人類社會在對待「人生」的意義與態度方面頗多分歧。我們明確認識了人生價值與對待人生的積極態度,從而也才能樹立珍惜人生、熱愛生命的觀念,堅定地踐行實現人生最高理想的道路與方法。
儒家認為人生的一切皆取決於「天命」,人的生命形體,有生必有滅,只有在精神方面的道德風范與功業有可能留傳後世,人的一生就只能是維持天命大限內的生活,即使是修道德、創功業,最終也只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聽天由命。
佛家認為人生世間一切都是空幻的,而且人世是苦海,人生就是在苦海中掙扎,既無「生」的意趣,也沒有「生」的價值,故而只有追求正覺,涅槃寂靜。
道教與儒釋兩家在對待人生態度上大相徑庭,提倡「我命在我,不屬天地」(見《西升經》)、「仙道貴生」(見《度人經》),弘揚「重人貴生」(見《太平經》)的教義。誠如近代著名的道教學家陳攖寧先生所說,道教是要與「天命」和「自然」抗爭,打破生死定律,不受造化主宰,開拓人可以「神形俱妙而成仙」、「長生住世」的新的人生道路,為人類的生命求取最大限度的延續直至永生,使人生獲得最美滿、最和諧的生命幸福(見陳攖寧著《道教與養生》)。
《太平經》說:「凡天下死亡,非小事也。一死,終古不得復見天地日月也,脈骨成塗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卷七十二《不用大言無效訣》)又說:「故夫上士忿然惡死樂生,往學仙,勤能得壽耳,此上士是尚第一有志者也。」(卷四十九《急學真法》)。又說:「天下俱受天地之性,五行為藏,四時為氣,亦合陰陽,以傳其類,俱樂生而惡死。」 (卷九十三《國不可勝數訣》)
葛洪《抱朴子·對俗》認為:「陶冶造化,莫靈於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還認為:「求長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本不汲汲於升虛,以飛騰為勝於地上也。若幸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於速登天乎?」
道教以無畏的氣概高唱「我命由我」、「重人貴生」,並且堅定地踐行煉養之道,相信人可以「長生住世」,永久享受人間的幸福生活。這反映了古代「貴生」的倡導者們勇敢、堅強的信念與意志。這又是道教生命觀內容中最為顯明、突出的特徵。四、道教的生道合一論與性命雙修 道教不止是高唱「我命在我」與「仙道貴生」的教義,宣揚對「生命」的拓新性理想,更為可貴的是,道教因之同時建構了能夠實證達到「長生住世」理想的理論與踐行方法的體系,這就是「生道合一」論及以「性命雙修」為中心的多種類煉養方術。《道德經》說:「出生人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而動,動之死地亦十有三。」(第五十章)意在告訴世人,維持生命並非輕易的事情,人生有著許多危機,要加意防護。「生道合一」的理論與「性命雙修」的煉養方術,便是道教為人類養生所創設的道路與明燈。

吳筠《元氣論》說:「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要常養神,勿失生道。長使道與生相保,神與生相守,則形神俱久矣。」司馬承禎《坐忘論》說:「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後乃長久,言長久者得道之質也。經雲:『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樂也,人之大福也,道人致之非命祿也。'又《西升經》雲:『我命在我,不屬於天。'由此言之,修短在己,得非天與,失非人奪。」《太上老君內觀經》說:「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又說:「老君曰:道無生死,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則長存不亡也。」

不靠天,不靠地,靠自身修道得道,守道存生,其最積極有效的辦法便是進行自身煉養,以求自我完善。因此道教在創建之初便繼承了中國古代神仙家(方仙之士)及黃老道的大量神仙方技,爾後又融攝了諸子百家及民間的豐富多彩的養生方術,逐漸營構成了以「性命雙修」為中心的養生文化體系。顯示其理論與方術並茂,延壽與登仙可期。如內外丹道、服氣、導引、煉氣、行躓、吐納、胎息、休糧、坐忘、內家武功等等。在持行中有關陰陽、順逆、性命、有無、情性、動靜、神氣、火候、境界諸方面的指導性理論,也都包含有精湛的哲理與實踐經驗。

五、「萬物與我為一」的整體協合觀與修持境界論

道教除弘闡上述生命觀基本思想觀點與方術外,還強調持行者務必審慎對待宇宙萬物及關注在修養上的三種境界。即:樹立「天人合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宇宙萬物相生相利的整體協合觀念。正確對待自我內在心性修養,達到清靜自正的境界;正確對待塵世社會的慾海煩擾,達到精神超越的境界;正確認識客觀外在自然環境,順應自然,維護自然和諧,達到修持與天地造化同途的境界。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黃帝陰符經》說:「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天、地、人三才相生、相養、相成亦相剋,是自然大道的法則,只有三才無損,各安其任,個人也才能無傷無損、守道延生。這就是說,人不能孤立看待自身的煉養,要認識與宇宙萬物的密切關系。在整體協合觀念下,妥善處理自身同社會及自然的關系。這是依道持行者不可輕忽、輕懈的努力方向與理想目的。

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中說:「《道機》曰:人生而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自由身不謹,飲食過差,淫泆過度,忤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又說:「《仙經》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認為稟氣含靈,惟人為貴,人之所貴在於生。生為形之本,形乃神之具,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弊,「若能游心虛靜,息慮無為,候元氣於子後,時導引於閑室,攝養無虧,兼餌良葯,則豐年耆壽是常分也。如恣意以耽聲色,役智而圖富貴,得喪縈於懷抱,躁撓未能自遣,不拘禮度,飲食無節,如斯之流,寧免夭傷之患也?」《道德經》更是教諭世人從心性上完善自我,「自知者明」,「自勝者強」,「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障,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重積德則無不克」,用尊道貴德闡明了「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人生活在社會之中,人與社會密切關聯,持行者一方面要排除塵俗惡欲污垢,「明心見性」,一方面則務必修養道德,濟世利人。《抱朴子·對俗》說:「欲求道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

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自然是生育天地萬物的本原,人當然要遵循自然規律,協調陰陽,順應自然,維護自然生態,保持和諧,才能守道長生。《黃帝內經》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

總之,天、地、人,亦即自我、社會、自然三者整體協合,煉養才能功德圓滿。概言之,明心見性是要求,形神合一是關鍵,尊道貴德是基礎,順應自然是根本。

總括起來說,道教生命觀的要點是:精氣神三義論;本原元氣論,形質真實論;生命自我主宰論;重人貴生論;生道合一論;神仙實證論;齊同萬物論;道法自然論。這是一個很大很深的課題,現在世界上研究人體生命科學的學者們對道教生命觀與養生文化十分關注,珍視道教有關資料的實驗價值與學術價值,認為這是道教對人類生命學的貢獻。我們道教中人自當努力弘揚,以光大道教精粹,造福人類~

9、什麼是道教中最自然的生命觀

一、道教如何認識生命,亦即何謂生命?
這里所說的「生命」,不是泛指一切生物體,而僅指人體生命。據我所知,歷來「對生命」的解釋,有著不少說法。如:具有肉體、精神、靈魂三大要素,謂為生命;神識與先天之氣的合一,謂為生命;形神相依相守的和諧合一,謂為生命;有徑謂「性命」即生命;有謂生機與形體俱具為生命。道教對人體生命的解釋,也有很精彩的論述。如吳筠《元氣論》認為真精、元神、元氣不離身形,謂為生命;《太上老君內觀經》認為,「氣來人身謂之生」,「從道受生謂之命」,即氣為生機之源,氣人形體,從道受生,謂為生命;《太平經·令人壽賓士法》認為,精、氣、神三者相與共於一體,是謂生命,更說神乘氣行,精居其中,三者相助共功為治於一體,是謂生命。我以為道教強調以氣為本,精、氣、神三者和諧於一體的「生命說」(或謂生命三義論),還是富有哲理和比較貼切的,也是同道教的養生文化緊密關聯一致的。這是道教生命觀的特徵之一。
二、道教對人體生命的本原與形質的認識
《道生旨》中說:《西升經》雲「修道之士若不知生之所由,道之根本,則茫茫然罔測道之來矣。欲求長生,先修所生之本,子能曉耶?」(《雲笈七簽》卷八十八)這就是說,修道者知道了構成生命的要素,進而務必認識人體生命的由來本原及其形體結構的生態性質。在這個問題上,儒、釋、道自來看法不同。關於生命的本原,孔子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荀子曰:「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系辭傳》雲:「樂天知命,故不憂。」儒家認為生命的由來本原在於天命。佛家認為「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有情形體是地、水、火、風、空、識六種元素偶然的、短暫的聚合體,剎那依緣而生滅,「六大」、「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是空幻的,所謂「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遼塔偈語)。認為生命形體根本就不是真實存在的本體,生命無本原,身體形質,也都是空幻虛無的。道教既反對儒家天命說,也反對佛家空幻說,認為生命的本原是「道」所派生之「元氣」。只有在元氣運化而生陰陽中和之氣後才產生了人體生命,它是有形有質的真實存在,是精、氣、神和諧結合於一體的產物。「形者氣之聚也」(《雲笈七簽》卷九十七《七部語要》),故而道教認為人體生命的本原是「元氣」。
遠在春秋時代,老子著《道德經》便揭示了宇宙生成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又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揭示宇宙發生的本原為「道」,而「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實有之「物」,並不是虛無的。而一般所說的「無」,不過是指其微妙到無可感覺觸摸,實際是「有」。關於宇宙的發展,則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第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四十二章)。所謂「一」即「元氣」,「二」即混元一氣運化出天地陰陽,「三」即清輕上浮為天的陽氣與濁重下降為地的陰氣相交感運化而生中和之氣,中和之氣聚而成人,「陰」、「陽」、「中和」共為三氣,三氣而成天、地、人三才,「三才既滋,萬物斯備」(《雲笈七簽》卷三《道教三洞宗元》),「三氣分判,萬化稟生」(《雲笈七簽》卷二《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故曰「元氣」為生命之宗。
關於人體結構的生態性質問題,道教認為,萬物之中,人最靈最貴。人的形體結構具有物質形態真實性。這在道教許多關涉養生學的經籍中講得十分具體而清楚。《太上老君內觀經》談人體性命、形質的定義說:「從道受生謂之命,自一稟形謂之性,所以任物謂之心,……動以營身謂之魂,靜以鎮形謂之魄,流行骨肉謂之血,保神養氣謂之精,氣清而馱謂之榮,氣濁而遲謂之衛,總括百骸謂之身,眾象備見謂之形,塊然有閡謂之質,狀貌可則謂之體,大小有分謂之軀。」其中並無虛幻之語。吳筠《元氣論》中講:元氣始萌,形氣始端,形成有質,結胚象卵,氣圓則形備。「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又說:「人之生也,稟天地元氣,為神為形。受元一之氣,為液為精。天氣減耗,神將散也;地氣減耗,形將病也;元氣減耗,命將竭也。故帝一回風之道,溯流百脈,上補泥丸,下壯元氣。腦實則神全,神全則氣全,氣全則形全,形全則百關調於內,八邪消於外。元氣實則髓凝為骨,腸化為筋,其由真精元神元氣不離身形,故能長生矣。」《中藏經》說:「天地有陰陽五行,人有血脈五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臟者,肺肝心腎脾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則養成之道,循環無窮。肺生腎,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榮養,無有休息……五臟五行,相成相生,晝夜流轉,無有始終。……天地陰陽,五行之道,中含於人,人得之者可以出陰陽之數,奪天地之機,悅五行之要,無終無始,神仙不死矣。」這均表明道教在認識生命本源與形質以及對自我生命規律和追求長生久視之道方面,是以《元氣論》為基礎而開拓的,是具有樸素而實際的蘊含的。人體「生命」本原於「元氣」,人體「生命」是有形有質的真實存在,這是道教生命觀的又一特徵。
三、道教對待人生的態度與「我命由我」、「仙道貴生」的教義
人類社會在對待「人生」的意義與態度方面頗多分歧。我們明確認識了人生價值與對待人生的積極態度,從而也才能樹立珍惜人生、熱愛生命的觀念,堅定地踐行實現人生最高理想的道路與方法。
儒家認為人生的一切皆取決於「天命」,人的生命形體,有生必有滅,只有在精神方面的道德風范與功業有可能留傳後世,人的一生就只能是維持天命大限內的生活,即使是修道德、創功業,最終也只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聽天由命。
佛家認為人生世間一切都是空幻的,而且人世是苦海,人生就是在苦海中掙扎,既無「生」的意趣,也沒有「生」的價值,故而只有追求正覺,涅槃寂靜。
道教與儒釋兩家在對待人生態度上大相徑庭,提倡「我命在我,不屬天地」(見《西升經》)、「仙道貴生」(見《度人經》),弘揚「重人貴生」(見《太平經》)的教義。誠如近代著名的道教學家陳攖寧先生所說,道教是要與「天命」和「自然」抗爭,打破生死定律,不受造化主宰,開拓人可以「神形俱妙而成仙」、「長生住世」的新的人生道路,為人類的生命求取最大限度的延續直至永生,使人生獲得最美滿、最和諧的生命幸福(見陳攖寧著《道教與養生》)。
《太平經》說:「凡天下死亡,非小事也。一死,終古不得復見天地日月也,脈骨成塗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卷七十二《不用大言無效訣》)又說:「故夫上士忿然惡死樂生,往學仙,勤能得壽耳,此上士是尚第一有志者也。」(卷四十九《急學真法》)。又說:「天下俱受天地之性,五行為藏,四時為氣,亦合陰陽,以傳其類,俱樂生而惡死。」 (卷九十三《國不可勝數訣》)
葛洪《抱朴子·對俗》認為:「陶冶造化,莫靈於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還認為:「求長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本不汲汲於升虛,以飛騰為勝於地上也。若幸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於速登天乎?」
道教以無畏的氣概高唱「我命由我」、「重人貴生」,並且堅定地踐行煉養之道,相信人可以「長生住世」,永久享受人間的幸福生活。這反映了古代「貴生」的倡導者們勇敢、堅強的信念與意志。這又是道教生命觀內容中最為顯明、突出的特徵。四、道教的生道合一論與性命雙修 道教不止是高唱「我命在我」與「仙道貴生」的教義,宣揚對「生命」的拓新性理想,更為可貴的是,道教因之同時建構了能夠實證達到「長生住世」理想的理論與踐行方法的體系,這就是「生道合一」論及以「性命雙修」為中心的多種類煉養方術。《道德經》說:「出生人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而動,動之死地亦十有三。」(第五十章)意在告訴世人,維持生命並非輕易的事情,人生有著許多危機,要加意防護。「生道合一」的理論與「性命雙修」的煉養方術,便是道教為人類養生所創設的道路與明燈。

吳筠《元氣論》說:「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要常養神,勿失生道。長使道與生相保,神與生相守,則形神俱久矣。」司馬承禎《坐忘論》說:「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後乃長久,言長久者得道之質也。經雲:『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樂也,人之大福也,道人致之非命祿也。'又《西升經》雲:『我命在我,不屬於天。'由此言之,修短在己,得非天與,失非人奪。」《太上老君內觀經》說:「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又說:「老君曰:道無生死,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則長存不亡也。」

不靠天,不靠地,靠自身修道得道,守道存生,其最積極有效的辦法便是進行自身煉養,以求自我完善。因此道教在創建之初便繼承了中國古代神仙家(方仙之士)及黃老道的大量神仙方技,爾後又融攝了諸子百家及民間的豐富多彩的養生方術,逐漸營構成了以「性命雙修」為中心的養生文化體系。顯示其理論與方術並茂,延壽與登仙可期。如內外丹道、服氣、導引、煉氣、行躓、吐納、胎息、休糧、坐忘、內家武功等等。在持行中有關陰陽、順逆、性命、有無、情性、動靜、神氣、火候、境界諸方面的指導性理論,也都包含有精湛的哲理與實踐經驗。

五、「萬物與我為一」的整體協合觀與修持境界論

道教除弘闡上述生命觀基本思想觀點與方術外,還強調持行者務必審慎對待宇宙萬物及關注在修養上的三種境界。即:樹立「天人合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宇宙萬物相生相利的整體協合觀念。正確對待自我內在心性修養,達到清靜自正的境界;正確對待塵世社會的慾海煩擾,達到精神超越的境界;正確認識客觀外在自然環境,順應自然,維護自然和諧,達到修持與天地造化同途的境界。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黃帝陰符經》說:「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天、地、人三才相生、相養、相成亦相剋,是自然大道的法則,只有三才無損,各安其任,個人也才能無傷無損、守道延生。這就是說,人不能孤立看待自身的煉養,要認識與宇宙萬物的密切關系。在整體協合觀念下,妥善處理自身同社會及自然的關系。這是依道持行者不可輕忽、輕懈的努力方向與理想目的。

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中說:「《道機》曰:人生而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自由身不謹,飲食過差,淫泆過度,忤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又說:「《仙經》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認為稟氣含靈,惟人為貴,人之所貴在於生。生為形之本,形乃神之具,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弊,「若能游心虛靜,息慮無為,候元氣於子後,時導引於閑室,攝養無虧,兼餌良葯,則豐年耆壽是常分也。如恣意以耽聲色,役智而圖富貴,得喪縈於懷抱,躁撓未能自遣,不拘禮度,飲食無節,如斯之流,寧免夭傷之患也?」《道德經》更是教諭世人從心性上完善自我,「自知者明」,「自勝者強」,「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障,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重積德則無不克」,用尊道貴德闡明了「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人生活在社會之中,人與社會密切關聯,持行者一方面要排除塵俗惡欲污垢,「明心見性」,一方面則務必修養道德,濟世利人。《抱朴子·對俗》說:「欲求道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

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自然是生育天地萬物的本原,人當然要遵循自然規律,協調陰陽,順應自然,維護自然生態,保持和諧,才能守道長生。《黃帝內經》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

總之,天、地、人,亦即自我、社會、自然三者整體協合,煉養才能功德圓滿。概言之,明心見性是要求,形神合一是關鍵,尊道貴德是基礎,順應自然是根本。

總括起來說,道教生命觀的要點是:精氣神三義論;本原元氣論,形質真實論;生命自我主宰論;重人貴生論;生道合一論;神仙實證論;齊同萬物論;道法自然論。這是一個很大很深的課題,現在世界上研究人體生命科學的學者們對道教生命觀與養生文化十分關注,珍視道教有關資料的實驗價值與學術價值,認為這是道教對人類生命學的貢獻。我們道教中人自當努力弘揚,以光大道教精粹,造福人類。‍

與道教與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