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天養生
秋天就這樣來了,天一下子轉涼,讓好多還在盡情享受裸露夏季的MM們很是吃驚加遺憾,想著很多還沒來得及穿的漂亮衣服就要這樣沉入箱底默默無聞了,不免有些傷感吧,可是也不要沉浸在傷感中白白錯過了涼爽的秋季哦,要知道,從養生角度看,秋季可是很關鍵的呢。因為漫長炎夏與冷冬的交替,需要更多呵護,讓身體能夠儲存能量度過寒冬。
從中醫節氣看,中秋是氣候轉換的分界點。中秋之前算早秋,一過中秋,天氣明顯轉涼,早晚溫差大,人體新陳代謝漸緩,尤其老人、小孩,抵抗力弱容易感冒、咳嗽。除了上呼吸道毛病外,有些人甚至會皮膚乾燥,或腹瀉、便秘等腸胃功能失調。
秋燥傷人
「造成這些疾病的原因是秋燥,」不同於夏天雨水多,濕度高,秋天氣候乾爽,燥氣為主。 燥,呈顯在身體的症狀多是:發炎、腫痛、干。
古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燥勝則干」,中醫學認為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如果肺氣太強,容易口乾舌燥、乾咳、喉嚨痛。肺在五行屬金,金克木,木在中醫屬肝,如果肺氣過強容易傷肝木,產生虛火、肝火。
身體的血、津液與痰是一體的,會互相轉化。當負責藏血的肝功能弱時,身體血液循環不良的地方津液就不足,自然導致皮膚乾燥、口渴、失眠、大便干解。
7招讓你天涼好個秋
第一招:少辛增酸 忌寒涼
秋天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因為中醫認為「肺氣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強肝木。」
從食物屬性解釋,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氣。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過量。
有些人愛吃酸梅止渴,「其實酸梅屬於鹼性,」吃多了影響腸胃道消化機能,容易發生潰瘍,一旦天氣更冷,罹患消化性潰瘍的機率大增。
至於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沙拉等涼性食物。就太陽能量來說,秋天陽氣漸收,陰氣慢慢增加,不適合吃太多陰寒食物。「菜最好過個火,燙一燙再吃。」
尤其應避免瓜果,因為「秋瓜壞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損脾胃陽氣。不妨適量吃蘋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龍眼。
「順著大自然節氣吃當令水果最好了,」現代人因為運輸方便、科技發達,可以輕易吃到其它季節盛產的水果,反而容易吃錯食物,「你想想,古人的秋冬哪有西瓜?」
貼心小秘方:
可滋陰潤燥:銀耳、甘蔗、芝麻、梨、菠菜、豆漿、蜂蜜、藕等。
偏酸性水果:蘋果、葡萄、石榴、楊桃、檸檬、柚子、山楂等。
辛辣食物少吃:姜、蒜、韭、椒、蔥等。
第二招:養陰補氣
中醫師不反對秋天進補,但了解自己是哪種體質很重要,因為「補」的內容也各異。
有時出現上呼吸道毛病,以為感冒,其實不然。而是有些年紀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較少,容易眼睛干澀、乾咳舌燥,並沒有出現紅腫痛的發炎現象,中醫稱為「陰虛」,要適度服用養陰葯,以改善體質。
如果屬於過敏體質,著重「補氣」,要偏向溫補,忌吃寒涼食物。
在門診中會發現,病人經常「補錯葯」。有一次,醫生發現怎麼都控制不好過敏體質患者病情,經詢問後才知道,病人私下吃蜂膠。
很多人以為蜂膠對過敏性疾病很好,其實蜂膠在中醫屬於寒性,剛好與治過敏體質溫熱葯相沖。病患一停用蜂膠,症狀立刻改善。
另外,經常腹瀉等腸胃功能不好的人,建議多補鰻(最好清蒸)。
貼心小秘方:
常見的養陰葯:枸杞、玄參、玉竹、麥冬,可促進唾液腺體的分泌,可潤喉,也具有免疫調節的作用。
常見的補氣葯:人參、黃耆、白術、茯苓(不過,在劑量上難以拿捏是否適合自己體質,不論食補或葯補,最好找專業中醫師問診。)
第三招:情緒保守,收斂元氣
依照自然界律則,秋天陰氣增、陽氣減,對應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內收,為了貯存體內陽氣,要早睡早起。
《皇帝內經》記載:「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在秋主「收」的原則下,情緒要慢慢收斂,凡事不躁進亢奮,也不畏縮郁結。「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靜,」在時令轉變中,維持心性平穩,注意身、心、息的調整,才能保生機元氣。
第四招:適當的運動
北京的秋天不算太冷,空氣品質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運動,吸收天地精華。尤其伸展動作,可幫助拉身,維持身體靈活度,滋脾補筋,強化循環。
伸展具有「運化作用」,能收斂心神。運指呼吸,「運之始暢」,意思是呼吸一旦舒暢開來,「化之始通」,從呼吸帶動的循環系統、腸胃消化到內分泌系統,一路順暢,氣血循環自然活絡。
要注意的是,早晚較冷時,不要在外面運動。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調整運動方式。
貼心小秘方:
早晚天冷:建議在室內運動,如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或瑜伽等。
白天戶外:建議老年人多緩步走,年輕人可快步走,走到微喘或微微出汗。可增強心肺功能、調整氣血。
第五招:穿明亮衣服
有種說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這是延伸自五行理論(「木火土金水」對應「青赤黃白黑」再對應「肝心脾肺腎」)。
然而中醫師有另番詮釋。
「秋與白,有點穿鑿附會,」尤其白色食物多偏寒涼,像白菜、蘿卜這類,「吃吃當然不錯,可是如果屬於過敏體質,會愈吃愈嚴重。」顯見中醫理論絕非一板一眼,必須適個別體質而異。
另外秋天萬物枯敗,充滿蕭瑟肅殺氣氛,情緒容易受影響。五行中既然秋天對應白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讓心情更愉悅輕快,別人看起來也較有生氣,不致死氣沉沉。
第六招:強身健肺養生功
秋氣通肺,秋燥易傷肺,因此秋天首當保養肺臟,以下介紹兩種養肺功法。
高甩兼容法
功效:能擴展心、肺脈及肝、脾、胃功能,有助於神智清明,身體輕盈靈活。
步驟: 1.眼神平視,吸氣,兩手順勢甩高過頭,身體向上挺拔。
2.吐氣放鬆,兩手平均朝身後下甩。
3.如此來回運作,連續約十分鍾。
嘶泄肺盛法
功效:能幫助情緒內斂、收攝平和。
步驟: 1.兩腳平行與肩同寬。
2.吸氣時手心上捧,順勢在胸前翻掌,掌心朝外。
3.呈「嘶」字口形不發出聲音,緩緩吐氣,兩手向兩側平推伸直,然後慢慢放鬆。
4.兩手放下,身形回正。 第七招:秋季養生食譜
A.潤膚止癢粥
B.清蒸鱸魚
C.滋陰銀耳羹
D.秋季養生茶:桑菊茶
2、秋天怎樣養生?
秋季是從立秋至立冬3個月,秋季的特點是由熱轉寒,陽消陰長。所以秋季養生保健必須遵循「養收」的原則,其中飲食保健當以潤燥益氣為中心,以健脾補肝清肺為主要內容,以清潤甘酸為大法,寒涼調配為要。下面介紹秋季飲食養生的幾種方法。
水果養生法
秋季氣候乾燥,常常使人感到鼻、咽乾燥不適。這時如果能吃一些生津止渴、潤喉去燥的水果,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適。
這個季節帶有保健醫療性質的水果,要數梨和甘蔗了。中醫認為,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血生肌、潤肺去燥等功能,最適宜於冬春季節發熱和有內熱的病人食用。尤其對肺熱咳嗽、小兒風熱、咽干喉痛、大便燥結症較為適宜。梨還有降低血壓、清熱鎮靜的作用。
甘蔗有滋補清熱的作用,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作為清涼的補劑,對於低血糖、大便干結、小便不利、反胃嘔吐、虛熱咳嗽和高熱煩渴等病症有一定的療效。勞累過度或飢餓頭暈的人,只要吃上兩節甘蔗就會使精神重新振作起來。但是,由於梨、甘蔗性寒,對脾胃虛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此外,適於秋冬季吃的水果還有蘋果、香蕉、橘子、山楂等。
茶療養生法
茶療簡便,既可養生又能治病,近年來茶葉中的營養成分和葯理作用,不斷被人們發現,其保健功能和防治疾病功效得到肯定。在秋季,如能根據自身體質,選用適宜療方,對增進健康、增強體質定會有益。
1、蘿卜茶
白蘿卜100克、茶葉5克,加少量食鹽,先將白蘿卜洗凈切片煮爛,略加食鹽調味(勿放味精),再將茶葉用水沖泡5分鍾後倒入蘿卜汁內服用,每天2次不拘時限,有清熱化痰、理氣開胃之功,適用於咳嗽痰多、納食不香等。
2、姜蘇茶
生薑、蘇葉各3克,將生薑切成細絲,蘇葉洗凈,用開水沖泡10分鍾代茶飲用。每日2劑,上下午各溫服1劑。有疏風散寒、理氣和胃之功,適用於風寒感冒、頭痛發熱,或有惡心、嘔吐、胃痛腹脹等腸胃不適型感冒。此方以葯代茶,味少而精,實用簡便。
3、銀耳茶
銀耳20克、茶葉5克、冰糖20克。先將銀耳洗凈加水與冰糖(勿用綿白糖)燉熟;再將茶葉泡5分鍾取汁和入銀耳湯,攪拌均勻服用。有滋陰降火,潤肺止咳之功,適用於陰虛咳嗽。
4、桔紅茶
桔紅3-6克、綠茶5克。用開水沖泡再放鍋內隔水蒸20分鍾後服用。每日1劑隨時飲用,有潤肺消痰;理氣止咳之功,適用於秋令咳嗽痰多、粘而咳痰不爽之症。
補粥養生法
適當食粥,能和胃健脾,潤肺生津,養陰清燥。在煮粥時,適當加入梨、蘿卜、芝麻等葯食俱佳的食物,更具有益肺潤燥之功效。
1、梨子粥:梨子2隻,洗凈後連皮帶核切碎,加粳米100克,和水煮粥。因梨具有良好的潤燥作用,用於煮粥,可作為秋令常食的保健食品。
2、芝麻粥:芝麻50克、粳米100克,先將芝麻炒熟,研成細末,待粳米煮熟後,拌入芝麻同食。適於便秘、肺燥咳嗽、頭暈目眩者食用。
3、胡蘿卜粥:將胡蘿卜用素油煸炒,加粳米100克和水煮粥。因胡蘿卜中含有胡蘿卜素,人體攝入後可轉化為維生素A,適於皮膚乾燥、口唇乾裂者食用。
4、菊花粥:菊花60克,粳米100克,先將菊花煎湯,再同煮成粥。對秋季風熱型感冒、心煩咽燥、目赤腫痛等有較好的治療功效。同時對心血管疾病也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3、秋天如何養生?
4、秋天養生該注意什麼?
5、秋天有哪些養生的方法?
6、秋天到了,如何養生?
1、合理膳食,以防燥護陰、滋陽潤肺為准則
秋季天高氣爽、氣候乾燥,秋燥之氣易傷肺。因此,秋季飲食宜清淡,少食煎炒之物,多食新鮮蔬菜水果,蔬菜宜選用大白菜、菠菜、冬瓜、黃瓜、白木耳;肉類可食兔肉、鴨肉、青魚等;多吃一些酸味的食品,如廣柑、山楂等。適當多飲水,多吃些蘿卜、蓮藕、香蕉、梨、蜂蜜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盡量少食或不食蔥、姜、蒜、辣椒、烈性酒等燥熱之品及油炸、肥膩之物。體質、脾胃虛弱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晨起可以粥食為主,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片粥、黑芝麻粥等,可多吃些紅棗、蓮子、百合、枸杞子等清補、平補之品,以健身祛病,延年益壽,但不能猛吃大魚大肉,瓜果也不能過食,以免傷及腸胃。另外,要特別注意飲食清潔衛生,保護脾胃,多進溫食,節製冷食、冷飲,以免引發腸炎、痢疾等疾病。
2、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強身健體
秋季天高氣爽,是戶外活動的黃金季節。在此季節老年人必須加強體育鍛煉,是秋季保健中最積極的方法。秋季要早睡早起,晨起後要積極參加活動健身鍛煉,可選擇登高、慢跑、快走、冷水浴等鍛煉項目。
秋季氣候乾燥,早、晚溫差較大,是一些細菌、病毒繁殖與傳播的有利條件,隨著乾燥的灰塵,一些細菌、病毒在空氣中飛揚,常會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傳播,是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病的高發時節,因此,老年人在參加體育鍛煉的同時要加強保暖,做好預防工作。
3、保持樂觀情緒,靜養心神
秋季萬物成熟是收獲的美好時節;但秋天也是萬物逐漸凋謝、呈現衰敗景象的季節。在此時節在老年人心中最易引起衰落、頹廢等傷感情緒,因此,要注意調養情智,學會調適自己,要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內心的寧靜,適當延長夜間睡眠時間;可經常和他人、家人談心,或到公園散步,適當看看電影、電視,或養花、垂釣,這些都有益於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4、衣裝適宜,謹防著涼
秋季氣溫逐漸下降,早、晚溫差較大;在此季節,老年人既要注意防寒保暖,又不能過早、過多添加衣物;在此季節只要不是過於寒冷,就要盡量讓機體保持於涼爽狀態,讓身體得以鍛煉,使其具有抗禦風寒的能力。但是金秋季節,氣候變化無常,老年人要順應氣候變化,適當注意保暖,以防止感冒和引發呼吸道等各種疾病,要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增減衣服,防寒保暖,防病保健。
秋燥傷肺少吃辛:秋季天高氣爽,空氣乾燥,濕度小,人易出現咽干、乾咳等症狀,這是由於燥邪傷肺所導致的現象。此時,應少吃辛、辣食物,如蔥、姜、辣椒、胡椒,防止辛溫助熱,加重肺燥症狀。
肺燥傷肝要吃酸:從中醫五行生剋來講,肺屬金,肝屬木,金旺能克木,使肝木受損。因此應適當吃點酸味食物,因為「酸入肝」,可以強盛肝木,防止肺氣太過對肝造成損傷。酸味食物可以收斂肝氣,有保肝護肝的作用,但也不可過量。因為許多酸性食物,如醋、烏梅等,其酸味能刺激胃,易發生胃潰瘍、胃炎等病,對身體不利。
秋瓜壞肚少吃寒:許多人都有這種感受,秋天吃水果,一不小心就壞肚子,這與秋天的氣候有關。秋季天涼了,氣溫下降,脾胃陽氣不足,再吃多了陰寒性質的水果、蔬菜,自然是雪上加霜,導致陽氣不振而腹瀉、腹痛。因此,秋季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以保護胃腸,保護肺臟。
適度飲水最重要:夏天多汗季節要多飲水,秋天乾燥季節更要多飲水。適度飲水是秋天潤燥、防燥不可少的保養措施。飲水以少量頻飲為佳,不宜暴飲,一次飲大量水,會給胃腸增加負擔,引起不適,只有少量慢飲,「潤物細無聲」才能對口、鼻、咽、喉、食管,乃至氣管產生更大的滋潤作用。
養陰益氣是關鍵:對於中老年人來說,秋天最重要的是養陰益氣。養陰就可以防止肺燥,益氣就可以溫養肺氣,鼓舞陽氣,所以秋天應多吃山葯、百合、銀耳、豬蹄、蓮子、藕、梨、枸杞等食物,以安度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