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道教養生

道教養生

發布時間:2020-04-28 16:37:16

1、道家有何等養生方法

方法/步驟
一、道教養生要求人們重視自己思想道德晶質的修養,這是養生長壽最重要的前提條件。道教先賢曾這樣教導養生者,「養生者,不但餌葯餐霞,其在兼於自行。自行周備,雖絕葯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也就是說,道教在修煉養生中常講的要修仙道,必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難成。

為了強化養生者的思想道德修養,道教制定了許多清規戒律,強調必須要做到與人為善,積功累德,忠孝友悌,正己化人,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救人之急,憫人之孤等。通過這些具體的道教行為規范,凈化社會,凈化人們的心靈,最終就可達到不求壽而壽自延的目的。

養生 道家有何等養生方法
二、道教養生素重煉氣之法。這是一種動靜結合以養護元氣為主的養生之道。道教認為,人的元氣為生命之源,得元氣則生,失元氣則死,欲保生命之體,就必須養氣。養氣分為服氣和行氣兩個方面。服氣即吸收天地之生氣,具體操作時應該注意:時間以每天清晨為主,以晴天為主,端立或平坐,閉目叩齒,舌抵上顎,津液回咽,吸氣平穩適度有力。

行氣的要求是以我之心,行我之氣;適我之體,攻我之疾。實際就是用體力真氣抵抗外部邪穢之侵襲,從而達到氣血兩旺,身體免疫力增強的效果。道教服氣、行氣早已成為氣功修煉的基本要領,同時也被醫學界所推廣,用於治療很多慢性頑固性疾病。如養生治病的呼吸行氣的「呵、呼、咽、吹、噓、唏」六宇訣即是最好的例證。

養生 道家有何等養生方法
三、道教養生十分注重適度鍛煉,而且必須持之以恆。生命在於運動,這是養生的基本要求。有病者要注意鍛煉,無病者也應該經常加以鍛煉。鍛煉身體能夠強筋骨、健精神、增食慾、活氣血、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為此,道教的修煉者發明了武當拳、太極拳、形意拳、太極劍、八段錦等等。

當然,鍛煉的方式很多,打拳舞劍、長跑短跑、散步淡心、跳舞做操等。人們可以根據身體的承受能力選擇其中的若干項作為鍛煉的基本方式。鍛煉身體切記要做到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不要一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有堅持不斷才能收到強身健體的理想效果。這是益壽延年、養生強身的治本之道。

2、道教養生術主要有哪些

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不過百記載寥寥,也就是小說中的先秦練氣士,不過沒那麼神拉 。從史料以及人物傳記上記載的養生與武功結合的應該是在唐初的孫思邈,度也就是葯王,他是個道士,活了100多歲呢。知再有到宋朝初年的陳傳老祖也是個內家高手,不過還是傳說多些。可是自明代之後就把這個道發揚光大了,傑出人物很多比如清朝的太極宗師楊露禪,號稱大白天下無敵手,外號楊無敵.還有形意拳高手,形意拳脫胎專於五禽戲,傳說是華佗創的,當然只是傳說,不會是他的,是道家的養生的法門,所以說你問屬的這個時期應該是明清時期啦。

3、道教養生

天隱子養生書


神仙之道,以長生為本;長生之要,以養氣為根。夫氣受之於天地,和之於陰陽。陰陽神靈,謂之心主;晝夜寤寐,謂之魂魄。是故人之身,大率不遠乎神仙之道矣。天隱子,吾不知其何許人,著書八篇,包括秘妙,殆非人間所能力學者也。觀夫修煉形氣,養和心靈,歸根契於伯陽,遺照齊於庄叟,長生久視,無出是書。承禎服習道風,惜乎世人,夭促真壽,思欲傳之同志,使簡易而行信哉。自伯陽以來,惟天隱子而已。唐司馬承禎謹序

神仙章
人生時稟得靈氣,精明通悟,學無滯塞,則謂之神。宅神於內,遺照於外,自然異於俗人,則謂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在於修我靈氣,勿為世俗所淪污;遂我自然,勿為邪見所凝滯,則成功矣。喜、怒、哀、樂、愛、惡、欲七者,情之邪也;風、寒、暑、濕、飢、飽、勞、佚八者,氣之邪也,去此邪,仙道近矣。

易簡章
《易》曰「天地之道易簡」者,何也?天隱子曰:天地在我首之上、足之下,開目盡見,無假繁巧而言,故曰易簡。易簡者,神仙之謂也(經曰:至道不繁,至人無為)。然則以何道求之?曰:無求不能知,無道不能成。凡學神仙,先知易簡。苟言涉奇詭,適足使人執迷無所歸本,此非吾學也(世人學仙反為仙所迷者,有矣;學氣反為氣所病者,有矣)。

漸門章
《易》有漸卦,道〖一本作:老氏〗有漸門,人之修真達性,不能頓悟,必須漸而進之,安而行之,故設漸門。觀我所入,則道可見矣。漸有五門,一曰齋戒,二曰安處,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何謂齋戒?曰:澡身虛心。何謂安處?曰:深居靜室。何謂存想?曰:收心復性。何謂坐忘?曰:遺形忘我。何謂神解?曰:萬法通神。故習此五漸之門者〖一本作:故習此五者,曰五漸之門〗。〖一本此處有「先」〗了一,則漸次至二;了二,則漸次至三;了三,則漸次至四;了四,則漸次至五,神仙成矣。

齋戒章
齋戒者,非蔬茹飲食而已;澡身者,非湯浴去垢而已。蓋其法在節食調中,磨擦暢外者也。夫人稟五行之氣,而食五行之物,實自胞胎有形已〖一本作「也」〗。呼吸精血,豈可去食而求〖一本此處有「其」〗長生!但世人不知休糧服氣,是〖一本無「是」〗道家之〖一本無「之」〗權宜,非永絕粒食之謂也。故〖一本無「故」〗食之有齋戒者,齋乃潔凈之務,戒乃節約〖一本作「身」〗之稱。有飢即食,食勿令飽,此所謂調中也。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敗閉氣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手常磨擦皮膚溫熱,去冷氣,此所謂暢外也。久坐、久立、久勞役,皆宜戒也。手常摩擦皮膚溫熱,熨去冷氣,此所謂暢外也。久坐、久立、久勞、久役皆宜戒,此是調理形骸之法,形堅則氣全,是以齋戒為漸門之首矣。

安處章
何謂安處?曰:非華堂邃宇、重裀廣榻之謂也。在乎南向而坐,東首而寢,陰陽適中,明暗相半。屋無高,高則陽盛而明多;屋無卑,卑則陰盛而暗多。故明多則傷魄,暗多則傷魂。人之魂陽而魄陰,苟傷明暗〖一本作:傷於明暗〗,則病疾生焉。此所謂居處之室,尚使之然,況天地之氣〖一本作:此所以居處之室,必使之能向天地之氣〗,有〖一本作:若〗亢陽之攻肌,淫陰之侵體,豈可不防慎哉〖一本作:豈不傷哉〗!修養之漸,倘不法此,非安處之道。術〖一本作:故〗曰吾所居室,四邊皆牎戶,遇風即闔,風息即開;吾所居座,前簾後屏,太明則下簾以和其內映,太暗則卷簾以通其外曜。內以安其心,外以安其目,心目皆安,則身安矣。明暗尚然,況太多事慮,太多情慾,豈能安其內外哉!故學道以安處為次。

存想章
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閉目即見自己之目,收心即見自己之心。心與目皆不離成身,不傷我神,則存想之漸也。凡人目終日視他人。故心亦逐外走;心終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瞻〖一本作:視〗。營營浮光,未嘗復照,奈何不病且夭耶?是以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成性存存,眾妙之門。此存想之漸,學道之功半矣。

坐忘章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非坐之義乎?有見而不行其見,非忘之義乎?何謂不行?曰:心不動故。何謂不見?曰:形都泯故。或問曰:何由得心不動?天隱子默而不答。又問:何由得形都泯?天隱子瞑而不視。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隱子果何人哉?於是彼我兩忘,了無所照。 www.taoismcn.com

神解章
齋戒謂之信解(言無信心則不能解),安處謂之閑解(言無閑心則不能解),存想謂之慧解(言無慧心則不能解),坐忘謂之定解(言無定心則不能解),信、閑、定、慧四門通神,謂之神解。夫神之為義,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陰陽變通,天地長久,兼三才而言謂之易(系辭雲: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齊萬物而言謂之道德(老子《道德經》是也),本一性而言謂之真如(釋氏《法華》、《楞嚴》、《涅盤》皆一性)。入於真如,歸於無為(《圓覺經》雲:佛身有為,至於無為,佛化身不墮諸數皆一性)。故天隱子生乎易中,死乎易中,動因萬物,靜因萬物,邪由一性,貞由一性,是以生死動靜邪貞,吾皆以神而解之。在人謂之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通變化之曰神仙。故神仙之道有五,其漸學之門則一焉(謂五漸終同歸於仙矣)〖一本作:故神仙之道,同歸一門〗。

承禎誦天隱子之書三年,恍然有所悟,乃依此五門漸漸進習。又三年,覺身心之閑,而名利之趣淡矣。又三年,天隱子出焉,授之以口訣。其要在存想篇「歸根復命、成性眾妙」者是也。夫人之根本由丹田而生,能復則長命,故曰歸根復命。夫人之靈識,本乎理性,性通則妙萬物而不窮,故曰成性眾妙。然而呼吸由氣而活,故我有吐納之訣;津液由水藏而生,故我有漱咽之訣;思慮由心識而動,故我有存想之訣。人身榮衛血脈,寤即行於外,寐即行於內,寤寐內外,相養和平。然後每日自夜半子時至日中午時,先平卧,舒展四肢,次起身導引,喘息均定。乃先叩當門齒,小鳴;後叩大齒,大鳴。以兩手摩面及眼,身覺暖暢。復端坐盤足,以舌攪華池,候津液生而漱之,默記其數,數及三百而一咽之。凡咽津,候呼定而咽,咽畢而吸,如此則吸氣與津順下丹田也。但子後午前食消心空之時,頻頻漱咽,無論遍數,意盡則止。凡五日為一候,每候當焚香於靜室中,存想自身,從首至足,又自足至丹田,溯上脊膂脈,入於泥丸。所想其黃氣紛紛然,如雲直貫泥丸,想畢復漱咽。乃以兩手掩兩耳,搭其腦,如鼓鳴,三七下,伸兩足端坐俛首,極力直頸,兩手握固,叉於兩脅下,接腰脅骨傍。乃左右聳兩肩甲,閉息頃刻,氣盈面赤則止,凡行七遍,氣從脊膂上徹泥丸,此修道之大綱也。然更有要妙,在乎與天地真氣冥契同運,能識氣來之時,又辨氣往之所,若是則與天地齊其長久,謂之神仙矣。法起於冬至夜子時,一陽氣始來,或遲或早,先須辨氣來形候,才覺氣來,則運自己之氣適與天地之氣偕作。次日復候此氣而消息之。此是神仙至妙至精之術,人罕達之。倘三百六十日內,運自己之氣適合天地之真氣三兩次,則自覺身體清和,異於常時矣。況久久習之,積累冥契,則神仙之道不難至矣。

4、養生的道教養生

道家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人們所提出的哲學思想。他們的學術思想在中醫養生學的形成過程中產生過一定的影響。道家因崇尚自然高遠,鄙棄狹隘功利主義,長期以來被今人錯誤的認為道家走向極端,因為今人錯誤的認為道家思想中有這些歷史局限性和消極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也對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其實,今人的這些觀點是極端錯誤的。要正確理解道家思想中的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願望和想像行事。老子的「無為」學說,當代的哲學家和政治家們多把它當作一個消極的思想來理解,其實這是錯誤的。從《道德經》的全篇哲學理念的反映,無為其實就是無主觀臆斷的作為,無人為之為,是一切遵循客觀規律的行為。按通常的說法,無為,就是科學的作為,就是合理的作為,因而也是積極的作為。其實現代詞彙里的「消極」和「積極」,都是以訛傳訛被人們約定俗成地誤解了。消極,就是消除偏執和極端,是非常對頭的行為;積極,就是強化偏執和極端,是非常錯誤的行為。既然已經以訛傳訛,實在無可奈何。只望細心研究的人,讀到此處,知道有人糾正即可。
1.少私寡慾
《道德經》所說的「少私寡慾」。這種以養神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浸透到養生學中養精神、調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貴柔、返璞歸真
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3.形神兼養
莊子養生倡導去物慾致虛靜以養神,但也不否認有一定的養形作用。《莊子·刻意》說:「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導引術是道家所倡導的,從其產生開始就是用於健身、治病、防病的。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中說:「昔在皇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表面上,這個描述是說黃帝跟我們普通大眾不同,一生中每個階段都遠遠超過眾人——剛生下有神靈,柔弱時就能夠說話,幼小時就非常的迅速、果斷;長大後非常敦實、敏捷,成人後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其實,這不僅僅是說黃帝,而且是在說我們所有人——每一個人都是「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
小孩子都是手握著拳頭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這就叫「生而神靈」。剛出生的小孩是把拇指扣在裡面握拳。拇指都壓著一個穴位(在無名指和小指之間),即心經的少府穴。心藏神,心主神明,說明嬰兒是內含神靈,神氣不外泄的。所有人剛出時都由臍帶跟母親的精氣神連在一起,隨著「啪」的一聲把臍帶剪斷,人就變先天為後天。當人長大之後,手慢慢地松開了,之後的一輩子里有的人抓權,有的人抓名,有的人抓利,有的人抓錢,有的人抓人,最後逐漸老去,撒手而歸,撒手就沒有神靈了,神靈散掉了,人就死了。老子也發現了這個秘密,老子發現嬰兒「骨弱筋柔而握固」,雖然筋骨柔弱,但握拳卻很堅固。所以提示我們,養生就要復歸,要慢慢地回歸到嬰兒的那個狀態去。
「弱而能言」是指柔弱的時候就會說話,我們試想小孩子剛開始說話時,都在說什麼?他們總在發問:「媽媽,我從哪裡來的?」還有的會問:「媽媽,人會不會死啊?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呢?」這是對生命本質的發問,這是終極的問題,是哲學問題。嬰兒問的都是哲學問題,一個人離哲學越近,就離嬰兒的狀態越近;離嬰兒的狀態近了,你想不長壽都難啦。而我們長大後問的多是世俗問題,比如我們總是問:「吃了沒有?」「你一年能賺多少錢?」「你住多大的房子?」我們失去了我們幼小時的童心和超脫,不再關懷生命本質,越來越失掉天真。今天,當我們吃穿不愁的時候,其實需要超脫一些,去關懷一下生命的本質,對終極問題發問,只有多考慮這樣的問題,你才能成為天真的人,才能長壽。
「幼而徇齊」是指幼小時做事情非常快,想做什麼就立即去做,不瞻前顧後、猶豫不決。每一個人小時候都是如此專注,比如說小孩子看到一朵花,他會一下把花抓住,不管花上有沒有刺,有沒有毒,也不管路有多麼的坎坷不平。可長大後,想要什麼,我們常常瞻前顧後、思左想右、猶豫不決、左右搖擺。考慮問題太多了,不再「徇齊」,做事情有意無意地背離真實、專一,煩惱漸生,健康受損。
所以,《黃帝內經》中描述黃帝的一生,實際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只是隨著長大,我們慢慢淡忘、失掉了「神靈」、「能言」、「徇齊」、「敦敏」,失掉赤子之心。而通過修煉,把我們越來越年老的生命回歸到兒童時代,復歸嬰兒的「敦敏」「徇齊」「神靈」,這就是養生。
養生困境
無人領導改革
重術輕學,信徒的素質難以提升
道士,要他演述科儀,可以長達三天三夜;但要他講經說法,則難以啟口,也難以維持半個小時。「學」與「術」嚴重失調。今日在台灣許多宮廟的住持,不僅看不懂道經,甚至誤把佛經當道經來誦念。宮廟的住持及信眾,普遍存在素質低落的問題。這種現象的形成,雖然原因很多,但是道廟重「術」不重嘉言錄》,一九八二年四月基隆十方大覺寺印贈等書,《印光法師文鈔》是收集印光文鈔最全的書,後來台中蓮社亦予出版,而不收錄此信,殆出自於為賢者諱的心態。印光受到太虛學生的攻擊,不止一次,印順《太虛大師年譜》民國十八年條雲:「時印老(五月二十九日)《復某居士書》,痛斥大愚。」可見除佛化青年會的傳單外,太虛剃度的弟子大愚也撰文攻擊過印光。
「學」,則是主要原因之一
「術」是指科儀、風水、占卜、命相。「學」是指對經書道理的闡揚。台灣及東南亞一帶的華人社會,非常重視俗稱「山」、「醫」、「命」、「相」、「卜」等五術。山(仙道),指靜坐、煉氣、養生、葯餌、靈修等。醫(醫療),指針灸、方劑、推拿、食療、心靈治療等。命(算命),指紫微斗數、八字、四柱等。相(勘察),指手相、面相、骨相、名相(姓名學)、墓相(陰宅)、宅相(陽宅)、風水勘輿等。卜(卜卦),指易占、六壬、太乙神術等占卜術。這些流傳久遠的術數之說,自有它存在的價值,唯過度重視「術法」科儀,而不從哲理著手配合來論述,易使人誣指為迷信。「術」須有「學」來做領導、介紹,才不致流於庸俗低劣,且術越深,修持應越高,才不會以術為惡。「學」是指經書中的哲理要義。道經中不乏好的經典,有些談論義理,如《道德經》、《南華經》、《黃帝陰符經》、《太平經》、《周易參同契》、《抱朴子》、《清靜經》、《悟真篇》等等,有些涉及民俗如《北斗經》、《南斗經》、《老子守庚申求長生經》、《受生經》、《玉歷至寶鈔》、《玉匣記》等等,這些均必須有人來加以簡擇,以古籍今譯的方式,將其義理及其對後世民俗的影響,介紹給世人。 今日道教的術法太過,而學理的認知則普遍受到忽略,造成了信眾的素質難以提升。
三、缺乏教團組織,傳教無方,無認同感
今日世界的宗教,如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甚至台灣的佛教、新興宗教等,大都有定期聚會(或經常聚會),有教團組織、傳道方式。但相對的,道教徒則是一盤散沙,平時各人拜各人的神,並無定期聚會,各宮廟也互不相屬,無人講經傳道。拜媽祖的,自認是媽祖信徒;拜關公的,是關公信徒;對道教神只毫無概念,對道教也無認同感,甚至不認為自己是道教徒;有的更刻意去攀緣佛教,弄成道廟由和尚住持,而成了非佛非道的怪現象。所以在台灣雖然有不少香火鼎盛的宮廟,但卻因各自為政,無認同感,而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缺乏講經佈道者
宮廟的住持及道士,終其一生,大都以科儀術數為職志,能講經說法者極少,也無定期公開的講經活動。台灣無線的電視台甚多,定時播出佛教講經節目的,有六七個,甚至有許多電視台是整日播放佛教節目的。佛教有自己傳道的專用電視台。除電視台外,擴播電台亦有佛教講經節目。相對的,在電視台或播音電台方面,幾乎全看不到道教的講經節目。如此傳道,如何能得信眾?而在培養人才上,雖有一間小規模的木柵道教學院,也一直沒培養出能講經傳道的人才。一個缺乏主動向民眾傳道的宗教,在起跑點上已輸了一大截。不培訓說經人才,不重視說經人才,將使道教在年青一代的信徒中迅速流失。老乾而無新枝,其後果可想而知。
五、修持法門過於雜散,未加整理
在世界各宗教中,常將信徒分為「聖」與「凡」二者。一般的民眾為「凡」,經過特定的宗教修持法門後,才能轉「凡」而為「聖」。「修持」在宗教活動中,占著極大的分量。以道教來說,悟道者為聖,未悟道者為凡。凡夫為凡,神仙為聖。一般民眾,未加修持為凡;對社會人民有貢獻死後成「神」,及由積善並加修持而來的「仙」,皆屬「聖」。由凡入聖,須以修持(修煉)為橋梁。 道教由於流傳久遠,所以派別眾多,修煉法門各異。正一重符籙,上清重存思,外丹主黃白,內丹煉精氣神,房中重男女和調;此外,禱祀、召遣、葯餌、避谷、食氣、守一、清靜無為等等法門不一而足。在今日好簡惡繁的功利社會中,須有人來簡化其修持次第,循序誘導。道教的眾多法門,如無人來加以綜匯整理,初學者將難以入手,也無法吸引信眾。
六、過度的包容,喪失了自己
兼容並蓄,本來是一種美德,也應是成功的條件之一;由於道教有寬廣的包容性,所以在中土,雖有宗教爭執,卻不會產生宗教戰爭。而爭執的結果,則是逐漸走向融合。但過度的包容,卻反而使優點變成了缺點,喪失了自己的特色,而成為失敗的主因。自宋以下,長期來大量混佛入道的結果,造成了今日的民眾不能區分佛教與道教,以為拜佛即是信道。這種情形不僅在台灣如此,在海外的華人社會也如此。筆者今年三月初曾到新加坡開會,道教界的李至旺道長告訴筆者說新加坡有的道廟甚至將印度神及回教神一起設在廟中來拜,但這種看似宗教融合、民族共存的寛大胸懷,不僅得不到認同,反而招來了印度教徒、回教徒的抗議,認為褻瀆了他們的神只。這個例子說明了過度的包容,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包容並非壞事,但必須有選擇性,也不能僅從包容對方神祗入手而已,而是須從哲學義理、科儀、傳教方式等多方面上著手,用包容來將對方長處攝取為己有,如此才能得蒙其利。道教包容,促成了佛、道的融合,但過度的包容,也讓道教喪失了自己。舉例而言,由於明末《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小說的倡導,於是道教將觀音、錠光佛、文殊等神吸收為己神,同屬玉帝所轄。但因給予過高的地位,這樣的做法,反而造成佛、道不分的後果。相對的,佛教雖也吸收道教的神祗,如關公在道教的階位是帝君,然而佛教卻把他說成是受智顗渡化的神而已,階位僅是佛教的護法神,地位低下可知。道教將佛教的神置於高階,佛教將道教的神置於低階,於是相形之下,造成了佛在道上的誤導。

5、道教養生?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6、道教養生思想有?

養生思想是道教教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而作為得道的最高境界是「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1,由此成為仙人或真人。仙或真人的觀念是從古老的方仙道中繼承的思想。它的特點在於,希望通過一定的修煉,人的精神和形體都得到改造,微妙靈通,超越現實世界的束縛,甚至在天地毀滅的大劫到來時,仍能保持生命的存在。成仙就是與道合一,因此它是所信仰的道與現實的人之間的連結點。成仙的理想是道教教義思想的核心之一,而養生,就是成仙理論與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成仙在於追求形神俱妙,即形神永久的結合。盡管對其結合方式,即形神俱妙的具體內涵,歷代道教徒的理解有所變化,這也是道教與其他宗教,如佛教的一個根本區別。南朝的道教理論家陶弘景曾簡明地闡述過道教與佛教的重大區別,在他看來,仙家與釋家,兩家的性質(體相)差異主要表現在對形神關系的不同的理解和追求上。「凡質象所結,不過形神。形神合時,則是人是物,形神若離,則是靈是鬼。其非離非合,佛法所攝,亦離亦合,仙道所依。今問何以能致此?仙是鑄煉之事極,感變之理通也。……假令為仙者,以葯石煉其形,以精靈瑩其神,以和氣濯其質,以善德解其纏,眾法共通,無障無礙,欲合則乘雲駕龍,欲離則屍解化質,不離不合,則或存或亡。於是各隨其業,修道講學,漸階無窮,教功令滿,亦畢竟寂滅矣。」

2他說的形神相合,或離合自如,是仙家的根本特點,與佛教不求形神相合大有不同。所以著名學者湯用彤先生認為:「從宗教理論上闡明佛道兩教之不同,陶弘景此作似甚為重要。」

3因此,仙學理論是道教教義和基本面貌與其他宗教相區別的標志。從這一角度看,包含在仙學理論中的養生思想,是道教特質的表現。

道教以長生成仙為終極追求。長期以來,道教徒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求通向長生成仙的道路和途徑,道教文獻中的大量的養生著作和道教養生方術,便是他們努力研究和不斷實踐的結果。這充分表現了道教熱愛生命、渴望永生的熱忱和探索精神。

所謂道教養生觀,就是道教對人的生命、人與自然、精神與自然關系等一系列問題的基本認識和態度,也就是道教養生思想的基礎。事實上,道教養生思想又是道教思想和哲學的主體和特色。

重人貴生——道教養生思想的出發點

「重人貴生」既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命題,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基礎和出發點。道教既然以長生成仙為終極追求,那就必然要對人的生命價值作出判斷,回答現實生命的意義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早期道教繼承了先秦以來的「重人貴生」的傳統思想,並以此作為要旨之一。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視現世生命存在的宗教。在道教徒看來,人的生命是最為可貴的,因此人生最為重要的任務和最大的目標,是要努力養護和發展自己的生命。道教教義的核心是道,所謂得道,就是人們經過修煉獲得的長生不死之道。得道之人可以返本還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體性,永恆不變。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說:「天地之性,萬二千物,人命最重」。所以,人們應當熱愛自己的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汲汲若渴,乃後可也。」4基於這樣的認識,煉養軀體、健康長壽自然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葛洪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5因為道教將長生作為信仰的核心,所以道教將身體的養護與延續置於一個極高的價值尺度之上。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在《坐忘論》中說:「夫人之所貴者,生也,生之所貴者,道也。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後乃長生。言長久也,得道之質也。」6人們只要得道,就可以「形體得之永固」,成為長生不死的神仙。在道教養生家看來,要想做到長生不死,肉體成仙,首先應當從愛護、保養自己的身體和生命著手,注意自身的鍛煉和養護。因此,早期道教養生家提出了重命養身、樂生惡死的主張。
對於如何獲得長壽,《太平經》提出了「自愛自養」的主張,所謂「得長壽者,本當保知自愛自好自親,以此自養,乃可無凶害也」。7這就是說,只有通過自我養護和鍛煉,才能求得生命的長存。道教基本教義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樂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鼓勵人們至少要爭取盡其天年,最好能長生不死。這是道教有別於其他宗教的特有的積極的養生觀。《太平經》說:「人命近在汝身,何為叩心仰呼天乎?有身不自清,當清誰乎?有身不自愛,當念誰乎?有身不自責,當責誰乎?復思此言,無怨鬼神。」東晉道士葛洪說:「夫陶冶造化,莫靈於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知上葯之延年,故服其葯以求仙。知龜鶴之遺壽,故效其道(導)引以增年。」8概括起來,道教的上述觀點和主張,反映了這樣一個主題,即要以人的主動精神去探索和實現人類的健康長壽,並通過各種實踐方法,取得人類把握自身生命的途徑。因此,重人貴生的養生觀,乃是道教養生學的重要特徵之一。

元氣論——道教養生觀的基礎

道教養生的基礎是元氣論。元氣論是中國古代哲學、醫學、養生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道教在養生思想上全面繼承和發展了元氣論,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中國古代養生學的氣功、服食、房中等實踐方法和理論體系。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認為,氣分為天氣、地氣與中和之氣,三氣「交而為合」,「相親相愛」,以養芸芸萬物眾生。人是天地中和之氣的產物,人慾長生不老,就應修其根本,以養氣煉氣為主要手段來實現這一目標。「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守氣而不絕也。故天專以氣為吉凶也,萬物象之,無氣則終死也。子欲不終窮,宜與氣為玄牝,象天為之,安得死也。」9從魏晉到隋唐,道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元氣學說,這個學說將宇宙生成論、人體生命生成論、養生論通過元氣論統一起來,其目的是論證「道在養生」的宗旨以及「養生以養氣煉氣為主」的理論。元氣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養生以煉養元氣為根本,因此,道教養生無論是導引行氣、服食葯餌、房中補導還是日常衛生,其目的無不在於煉氣養氣,使人體元氣充實,精神旺健,最終達到健康長壽,長生不死。由此可以看出,道教養生學之所以在世界同類文化中獨具持色,並在基本思想、理論、方法上自成體系,其根源在於它是以元氣論為基礎的。不研究和了解元氣論,就不可能真正認識和實踐道教養生文化和方法技術。更為重要的是,煉氣養氣是長壽健康的第一步,也是修煉成仙的前提。

天人合一——養生中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模型

道教養生思想的又一顯著特點是,將人的養生實踐活動置於一個宏觀的環境中去考察和認識。人天觀是道教養生思想的又一重要觀點,它以中國古代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論為核心,反映了道士們在養生實踐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這種認識的重要意義在於,它直接影響了道教養生理論與實踐模式的形成發展。

道教養生思想中的人天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認為人體的內環境系統與外界的自然環境系統是一致的,二者有著共同的生成、變化和興衰規律。這是繼承了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天人合一理論。《黃帝內經》中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又說:「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10《太平經》指出:「人者,乃象天地,四時、五行、六和、八方相隨,而壹興壹哀,無有解己也。故當豫備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亂,可長久矣。」
道教養生非常注重按照季節和時辰進行修煉,服食養生和房中養生也很講究季節和時間;而日常攝養衛生更是如此。這些養生方法的理論根源,都來自於道教的人天觀。

第二,人體與宇宙的結構是相同的。不僅人的身體器官構造與宇宙結構相應,而且通過陰陽五行八卦等符號體系,將天人結構巧妙地組合在一個同構體系中。宇宙是一個放大的人體,人體則是一個縮小了的宇宙。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首先利用陰陽五行八卦理論闡發這一觀點。他以黃老學說為指導,以《周易》卦爻為理論框架結構,以內外丹合修為方法,求「含精養神,通德三元,精液腠理,筋骨致堅,眾邪辟除,正氣常存,累積長久,變形而仙」11的養生效果。魏伯陽發揮《周易》天人合一的宇宙圖式,結合黃老清靜思想和自身內、外丹修煉的體驗,建立了一個納天道變化和人體養生、外丹煉制與內丹煉養為一體的養生修煉理論實踐體系。其目的和作用在於把握人體與天道自然的共同變化規律,法天地日月變化、陰陽消長來從事養生修煉,使人體精氣在「抱元守一」的意念作用下上下運行,從而促進人的生命系統的改善和發展。《周易參同契》開創的這一內煉思想,對道教養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模式具有極為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唐末五代及宋元之際曾風行於世。宋代道教養生家俞琰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遂借天符之進退,陰陽之屈伸,設為火候也,法象示人。蓋天地儼如一鼎器,日月乃葯物也。日月行乎天地間,往來出沒,即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諸身,自可默會火候進退之妙矣。」(《周易參同契發揮》)12

修煉方術——養生的技術體系和下手思路

前面我們指出了道教養生思想的前提、基礎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思維模式。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套旨在使人健康長壽的養生方術。這是一個實際操作的技術體系,它代表和反映了道士們對養生的基本認識和態度,並成功地將其轉化為養生實踐。

道教養生觀的特點是積極進取的,《西升經》中說:「我命在我,不屬天地」13這種精神貫穿於道教養生發展的全過程。其內在實質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生自我的生命得到極大的延續和發展,從而獲得生命的超越和自由。這種思想使道教養生不斷獲得生命之源和動力,促使其不斷發展。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引《大有經》說:「夫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天,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氣充實,生而乳食有餘,長而滋味不足,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始而胎氣虛耗,生而乳食不足,長而滋味有餘,壯而聲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長全足,加之導養,年未可量。」14闡明了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含義和道教養生觀的真諦。由此出發,歷代道教徒對於養生方術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探索,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經驗和理論。

在養生手段和原則方面,道教又形成了不少修煉觀點。大致說來可劃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清靜養生的思路。道教的修生理論是清心寡慾、清靜無為,其具體方法便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15認為這十二「少」,是養生的基本法則,並以此反對「十二多」。「十二多」是指多思、多念、多欲、多事、多語、多笑、多愁、多樂、多喜、多怒、多好、多惡。16道士們認為:多思索則精神受到危害;多雜念則神志散逸;多嗜欲則神志昏蔽;多事累則形體疲勞;多說話則氣短神累;多嘻笑則五臟損傷;多憂愁則內心恐懼;多快樂則意氣驕溢;多喜則善忘錯記頭腦昏亂,多發怒則血脈噴張不定;多愛好則迷戀於中不可控制;多厭惡則內心慌悴沒有歡樂。如果這十二多不除,勢必傷生、喪身。行十二少,去十二多,修煉時間長了,達到無少無多,隨心所欲的地步,那就接近於得道的境界了。
第二,運動養生的思路。《金丹心法·勞筋骨》中說:「天體運轉,日月星辰皆流轉,蓋陽精主動,動而有常,唯行健自強,所以永貞而不息。」17道教養生學既強調運動養生,又主張運動要適度。葛洪《抱朴子內篇·極言》說:「養生之方,唾不及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久視,坐不至久,卧不及疲。……不欲甚勞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車走馬,不欲極目遠望。」18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教誡篇》稱:「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視、久聽……能中和者,必久壽也。」19又說:「夫流水不腐,戶摳不朽者,以其勞動數故也。」20孫思邈說得更明白:「養生之道,無作搏戲強用氣力,無舉重,無疾行。」「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21這一運動養生的觀點,極大地促進了道教各種導引術和內煉方法的發展,至今仍具有養生健身價值。「生命在於運動」就是其實質的集中體現。

第三,性命雙修的思路。宋代張伯端開創的南宗重命,主張先命後性,即從命功下手,以性功為圓滿。而北宗即全真道,主張先性後命,即從性功下手,然後及於命功。但兩家區別僅限於修煉方法的次第,並不偏於一功。其實質都是主張在養生實踐中,將有形的形體器官和精神意識合而為一,將其視為在養生實踐中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修煉對象。全真道的開創者王重陽在《五篇靈文》中指出:「命無性不靈,性無命不立。」22這種性命雙修的思想對道教養生學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將道教養生推向了一個層次更高的、更完整的方法體系,即既注重「命功」的身體保健修煉,又注重「性功」的精神意識和思想道德的修煉;元代道士李道純在《性命論》中指出:「性者先天至神,一靈之謂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氣之謂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23他認為:「高上之士性命兼達,先持戒定慧而虛其心,後煉精氣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則命基永固,心虛澄則性本圓明。性圓明則無來無去,命永固則無生無死,至於混成圓頓,直入無為,性命雙全,形神俱妙也。」24

第四,眾術合修的思路。葛洪提出「藉眾術之共成長生」的觀點,認為「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25他反對並抨擊那些「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導引可以難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葯餌可以無窮矣」26的養生偏見,提出了眾術合修,取長補短的科學養生主張。他說:「養生盡理者,既將服神葯,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之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無病。」27葛洪眾術合修的理論,是他對道教養生學的一大貢獻,並對後世道教養生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陶弘景繼承了葛洪的傳統,在《養性延命錄》中輯錄了自上古以來的養生理論和養生術,對行氣、導引、煉丹都有所研究。這種兼收並蓄的傳統一直被後代卓有成就的養生家們所繼承,從唐初孫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至明清的養生著作中都廣收行氣、導引、服食等養生術。

從上面提到的各種思路看,每一種思路都可以引導出不同的方法,同時所有的思路又都指向對人的形體和精神的共同的改良。由此,道教的養生思想不僅是一個智慧的寶庫,也是一個具體方法的無窮資源。

註:

1《道藏》第11冊334頁。

2《答朝士訪仙佛兩教體相書》。

3《湯用彤學術認論集》,中華書局,1985年,第142頁。

4《太平經·樂得天心法》。

5《抱朴子內篇·勤求》。

6《道藏》第22冊第2頁。

7《太平經·經文部數所應訣》。

8《抱朴子內篇·對俗》。

9《太平經·包天裹地守氣不絕訣》。

10《素問·寶命全形論》。

11《道藏》第20冊91頁。

12《道藏》第20冊199頁。

13《道藏》第14冊594頁。

14《養性延命錄·並序》,《道藏》第18冊474頁。

15《養性延命錄》引《小有經》,《道藏》第18冊476頁。

16《養性延命錄》引《小有經》,《道藏》第18冊476頁。

17《藏外道書》第25冊444頁。

18《道藏》第28冊221頁。

19《道藏》第18冊477頁。

20《道藏》第18冊478頁。

21《干金翼方·養老大例第三》。

22《五篇靈文·序》。

23《中和集》卷四《道藏》第4冊503頁。

24《中和集》卷四《道藏》第4冊503頁。

25《抱朴子內篇·微旨》,《道藏》第28冊第193頁。

26《抱朴子內篇·微旨》,《道藏》第28冊第193頁。

27《抱朴子內篇·微旨》,《道藏》第28冊第193頁。

7、道教養生內容有幾種?

綜觀道教的養生方式,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種:(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對於「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約在東漢時就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位,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觀。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類文獻,一般有較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

(3)導引之道

導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其後,導引之法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4)吐納之道

吐納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長生延年。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後來的內丹功法也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魏晉以後,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之狀,成為後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葯物來求長生成仙。戰國時期就已流傳,魏晉和唐代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葯和金石葯。草木葯的功效在於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家們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葯因為來自天地之間,古人以類附比,認為服金石葯即可長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葯,以求長生。大約成於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於服食丹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後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葯,對於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有些丹葯則是有害的,過量即導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養生方式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影響的客觀存在,並在客觀上對於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葯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8)內丹之道

內丹之道指的是人體作為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轉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約起於南北朝的後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後,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主要方法。從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種種方法,並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中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形成。西漢時就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並不禁慾,遂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後流於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排斥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作息、穿著、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利,以求健康長生。上述幾個方面的養生術是整個道家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高度評價說:

「道教思想中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道教的養生方式就成了世界傳統養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寶貴財富。

8、道教養生文化?

養生術被認為是能溝通人仙關系的橋梁。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道家與道教」一卷中論述這一問題時說:「道家只求長生,並不是認為精神不死,而是實體的長生,也並非認為長生是人生問題的解決途徑之一,而是惟一的解決途徑。」正是這樣,養生術與先秦神仙家直至後來的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並隨著這一宗教體系的發展演化而形成一門博大精深的、蘊含著高度健身療疾價值的古代人體科學和養生方法體系。
早期道教的信徒們信奉秦漢流傳的神仙說及不死觀念。他們深信凡人通過服食、導引、行氣、房中術等修煉方法能成為神仙,達到長生不死,羽化飛升。西晉著名道士葛洪在其《抱朴子內篇》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長生成仙之說:「登虛躡景,雲輿霓蓋,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黃之醇精。飲則玉醴金漿,食則翠芝朱英,居則瑤堂瑰窒,行則逍遙天清。」他認為,這種神仙境界是人人都可達到的,但須通過艱苦的努力和辛勤的修煉,「仙之可學致,如黍稷之可播種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獲嘉禾,未有不勤而獲長生度世也。」他強調:「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長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他充分肯定人在養護生命、長壽長生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堅信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死。他指出:「夫陶冶造化,莫靈於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知上葯之延年,故服其葯以求仙,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導)引以增年。」傳說活了800歲以上的彭祖和老子都是人而不是天生神人,「非異類而壽獨長者,由於得道,非自然也」。至於如何得道成仙?葛洪認為除了要勤修和拜師以外,還要首先作到「不傷不損」,亦即避免各種可能傷身害生之事,其次要注意養生治身:「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葯,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之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無病。」最後是在以上基礎之上習煉成仙之道:「欲求神仙,惟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於寶精、行氣、服一大葯便足。」
葛洪認為神仙是由凡人經過修煉而變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點是長生不死、羽化飛升。
在葛洪看來,神仙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長生久駐的人就是活神仙。若要長生,首先要長壽,而要長壽則需採用一定的養生保健方法來祛病健身,使身體和精神保持健康強盛。而這些手段即是道家養生修煉學的主要內容。------------

與道教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