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參禪對中醫養生有哪些意義?
佛說:「心清凈則身清凈。依報隨著正報轉。」。
參禪主要是悟道,也是修心,心修好了,身體自然跟著好了,因為身體是心的依報。
斷惡修善是真正最好的養生法寶。
阿彌陀佛
2、禪修養生的好處有哪些?
越來越多的人們,對於這個修禪養生有了一個很好的認識,而且加入了修禪養生的大軍之中,但是你知道嗎?修禪並不是所有的人能都能夠完成的那麼如何自製自己的身體,帶來很好的養生的功效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修禪養生的好處有哪些的相關介紹.
第一、禪修養身
多數有養生意識的人往往通過飲食、營養、鍛煉身體來養生,這些人由於只看到身體身體的表象的性質,而沒有看到影響人體的最根本的因素,即是人的身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而並沒有真正的養身,而通過禪修就可以調整人的身心使身心高度合一,從而在修行大道的同時兼顧養身。
第二、禪修養氣
有少數人意識到了氣、經絡對於健康的作用後,開始運用瑜伽、太極、內觀等方式來調氣,通過調氣達到經絡、血液和營養的暢通,從而實現養身,求其中而得其下,通過練氣養生只能養身而不能養心,而禪修養生則是通過調整自身的心性,來達到物我兩忘,身心沒有困惑煩惱自然可以身、氣兼修。
第三、禪修養神
極少數的人通過禪修可以達到心靈的豁達,身體的疾病甚至癌症都可以不治而愈,並且永保健康,無疾而終,這是由於心靈解脫之後,身體完全放鬆,不再有任何壓力和煩惱、憂慮,氣血、經絡自然就通暢了,身心達到高度的放鬆快樂的狀態,從而可以修心養神。
通過一段文字來介紹,我們,對於修禪養生入了一個很清楚的認識,平時的時候,我們可以按照上面所說的這幾種方式來做,使自己的養生功效也越來越好,身體更加的棒,體格更加的好,生命更加久遠,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3、佛教有什麼養生理論與養生方式?
佛家主張「無生」,以有生為空幻,縱使延年長壽,最終難免一死,形體總要壞的,因此重視精神的超脫,而不在乎形體的存亡。認為精神可輪回再生,所求唯涅清寂。
晉代釋道安在《道地經序》中說:「其(佛法)為象也,含弘靜泊,綿綿若存,寂寥無言。」釋慧安則在《明報應論》中指出:「無明(愚昧)為或網之淵,貪愛為眾累之府。」而僧肇則傳揚「空洞其懷,無知無識,然居動作之域而止無為之境,處有名之內而它絕言之鄉」的佛性,提倡超脫現實世界,而歸宿於本體世界。僧肇早年受老莊影響,故對體用的動靜問題,反對偏執,主張體用如一,非無非用,即靜即動,求靜於動,雖靜而離動。另外,如釋道安還注重禪定止觀,認為禪修達高深境界時,「雷霆不能駭其念,火不能傷其慮」,同時還能發生種種神變。
佛家極重戒律,認為戒律是斷三惡道的利劍,其中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食肉)及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煙、不歌舞觀聽、不眠坐高廣嚴麗床坐、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寶)等。從養生學角度來看,這些要求和做法,顯然有許多是益於身心的修養的。
南北朝時,由於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南北佛教在發展側重上有明顯不同。南方重在理論辨析,北方則重在靜坐冥思的禪定修持。隋唐一統後,佛教學風又隨之變為理論與禪修並重,其後出現的各宗中,對養生影響較大的是天台宗、禪宗、密宗。
天台宗的最高修養原則是止觀學說。開宗祖師為隋代僧智凱。近代氣功養生家蔣維喬(號因是子)在《因是子靜珠法》中認為,氣功靜坐者在學會調和功夫後,應進一步修勻「止觀」法。他認為「止」就是把心靜止下來,不使思想散亂,讓心思漸漸收束。但止而又止,不知不覺要打瞌睡,就須用「觀」的方法來防止,即閉目返視自心。顯然遙承天台宗之「止觀」禪法。蔣氏還指出「大妙法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這也是佛家法門的靜坐調息功夫。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說:「數息守意(調心調意)有四事:「一謂數息,二謂相隨,三謂止、觀,四謂還、凈。」後來則稱之為「六妙門」,意為通向涅的六種途徑。
起於唐,盛行於唐末五代的禪宗,是完全中國化了的佛教宗派,其在中國勢力最大,影響最廣。修禪強調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禪宗最初三代皆一衣一缽,隨緣而住,並不聚徒定居於一處。第四代道信開始定住一處,過集體生活。第五代弦忍認為,學道應該山居,遠離囂塵,實行生活自給,諸如運水搬柴等一切勞作,都是修禪功課。以後南宗的馬祖道一更在深山建立寺院,實行農禪生活,其弟子懷海制禪院清規,規定「一日不行,一日不食」。他本人也「作務執勞,必先於眾。」更有「普請」(集體作務)法,上下協力勞作。禪宗的山居、勞作和禪觀,客觀上對養生長壽是有益的,頗有影響。
佛教在中國流傳過程中,釋道儒三教常互相滲透,從而影響著養生學。佛教初入中國,信奉者認為與當時盛行之黃老術相似,也講清虛無為,神仙變化。
道家本不言靈魂,但北魏寇謙之則吸取佛家輪回轉世說:「此等之人,盡在地獄,若有罪重者轉生蟲畜。」
南北朝時北魏僧人縣鸞,因突發氣疾,而感生命之短促,慕江南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之名,南遊茅山,尋訪陶氏,得授《仙經》十卷。雖在加洛陽時義受菩提流支的教化,授《觀無量壽經》,遂棄《仙經》而專修凈業,但其所著《服氣要訣》、《調氣方》、《論氣治療方》等,無疑是受道家影響的有關氣功養生一類醫書。《續高僧傳》說他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
天台宗祖師智凱的老師思慧,以禪聞名,躬行實踐,常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同時還吸收神仙方士之術,在《誓願文》中宣稱,希望「成為五通神仙」,要求長生,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宣傳佛法。其謂:「我今人山修習苦行……為護法故求長壽命。」又說:「願諸賢聖,佐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病除飢渴……願借外丹力修內丹。」宋天台宗山外派的知圓認為,儒佛其言雖異,其理相通,主張「修身以思想」。明末宗風凈土法門的雲棲亦主張儒佛調和,說:「儒生治世,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
明末四大師之一的德清,更主張三教調和,說:「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儒佛道三教思想調和的提出雖在宋明,而在養生學這方面則早在陶弘景、孫思邈的時代已開三教合一之先河,且繁衍不息。
佛教的另一宗派密宗,又稱瑜伽密教,源出印佛教中之密教,專事行施咒術,在三國時即有咒經之譯。天竺沙門耆域來中原也以咒術廣為醫病。唐代是這密教傳入的第二期,北宋初是第三期。第二期時正式成立密宗,又稱真言宗,傳三密之法,即口誦真言(密語),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真密),認為三密同時相應,便可使凡身成佛。
密宗實際是一種以口訣、姿勢、禪觀三結合的修煉方式。蔣維喬在練天台宗止觀法後又轉而練《密宗的開頂法、大手印、十八道次第》等功夫。密教要籍中所謂無上瑜伽密法等與中國倫理思想頗抵觸,因而在翻譯時被修改失真,甚至被限制翻譯,因此對中華養生文化的影響尚不廣泛。
4、以儒做人,以道養生,以禪清心,以墨盡責,以法為基,以兵入市
好,知道了。學習了。
以儒做人可得風雅; 以道養生可得長壽; 以禪清心可得寧靜; 以墨盡責可得成功; 以法為基可行穩健; 以兵入市可為奇謀。——集百家之長可得百樂也!.
5、靈觸催眠養生禪怎麼樣?是不是騙人的
就是利用人本人的能量 心靈的力量達到改變人的目的
6、生活禪:人到中年如何養生最有效
1/8
保持穩定的情緒
對於中年人來講,可能面臨的事情會更多,家庭,事業,父母等等,各種現實的壓力都壓向自己,所以,記得,這個時候,更要保持自己的情緒穩定,不能大起大落,以免因為大起大落的情緒,讓自己突然暴發某種疾病。
2/8
能步行就不要乘車
對於中年人來講,這個時候,可能家庭也不錯了,有車有房了。一般出行的時候,都會選擇坐車或者是開車,再不行也會騎電動車。但是,要記得,如果你能步行的話,最好選擇步行吧,這樣,不僅對心臟有好處,而且能修身養性。
3/8
飲食健康注意病從口入
中年人的的事業也是蒸蒸日上,自然有各種各樣的應酬。但是,建議你要注意了,應酬可以,但不建議大魚大肉,油膩地吃,當然也不建議你大煙大酒地抽喝不斷。最好的辦法,就是吃清淡的食物,選擇健康的應酬方式。
4/8
多爬爬樓多跳跳
中年人,感覺自己年齡大了,不適合爬樓或者是蹦蹦跳跳了,可是實際上,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建議你可以在無聊或者是不願意做事的時候,能夠多爬幾趟樓,少乘幾次電梯。當然,在家的時候,也建議你可以多站起來跳跳,增強個人體質。
5/8
性生活控制數量注重質量
中年人的性能力有下降的趨勢,但是不要有心理負擔,這是正常的現象。但建議你可以有意識地去鍛煉自己這方面的能力。當然不能與小夥子比了。所以,要控制自己的性生活的次數,把性生活的質量提上來才是關鍵。
6/8
規律的飲食及睡眠
要知道,人的飲食如果規律了的話,對自己的身體有極大的好處。當然睡眠也是一樣的。睡眠不但要保持良好的規律,而且也要提高睡眠的質量。所以,建議中年人可以養成睡覺的好習慣,這樣,一到那個點後,自然就犯困,就能睡個好覺了。
7/8
多參加體育鍛煉
多參加體育鍛煉,例如參加廣場舞蹈或者是選擇在周末的時候,去爬山。這樣的行為都可以算成是體育鍛煉的一種,只要尋找到適合自己的體育鍛煉的方式,對你來講,其實就是延長個人的生命值。
8/8
培養個人特殊愛好
中年人應該有自己的一個執著的愛好,這樣可以利用自己的愛好,來迴避一些嚴重的壓力或者是不願意麵對的事情。用興趣來隱藏後,可能興趣的事做完後,那件事情,也就有了轉機。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讓個修身養性。
7、佛教有什麼養生理論?
佛家主張「無生」,以有生為空幻,縱使延年長壽,最終難免一死,形體總要壞的,因此重視精神的超脫,而不在乎形體的存亡。認為精神可輪回再生,所求唯涅清寂。
晉代釋道安在《道地經序》中說:「其(佛法)為象也,含弘靜泊,綿綿若存,寂寥無言。」釋慧安則在《明報應論》中指出:「無明(愚昧)為或網之淵,貪愛為眾累之府。」而僧肇則傳揚「空洞其懷,無知無識,然居動作之域而止無為之境,處有名之內而它絕言之鄉」的佛性,提倡超脫現實世界,而歸宿於本體世界。僧肇早年受老莊影響,故對體用的動靜問題,反對偏執,主張體用如一,非無非用,即靜即動,求靜於動,雖靜而離動。另外,如釋道安還注重禪定止觀,認為禪修達高深境界時,「雷霆不能駭其念,火不能傷其慮」,同時還能發生種種神變。
佛家極重戒律,認為戒律是斷三惡道的利劍,其中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食肉)及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煙、不歌舞觀聽、不眠坐高廣嚴麗床坐、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寶)等。從養生學角度來看,這些要求和做法,顯然有許多是益於身心的修養的。
南北朝時,由於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南北佛教在發展側重上有明顯不同。南方重在理論辨析,北方則重在靜坐冥思的禪定修持。隋唐一統後,佛教學風又隨之變為理論與禪修並重,其後出現的各宗中,對養生影響較大的是天台宗、禪宗、密宗。
天台宗的最高修養原則是止觀學說。開宗祖師為隋代僧智凱。近代氣功養生家蔣維喬(號因是子)在《因是子靜珠法》中認為,氣功靜坐者在學會調和功夫後,應進一步修勻「止觀」法。他認為「止」就是把心靜止下來,不使思想散亂,讓心思漸漸收束。但止而又止,不知不覺要打瞌睡,就須用「觀」的方法來防止,即閉目返視自心。顯然遙承天台宗之「止觀」禪法。蔣氏還指出「大妙法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這也是佛家法門的靜坐調息功夫。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說:「數息守意(調心調意)有四事:「一謂數息,二謂相隨,三謂止、觀,四謂還、凈。」後來則稱之為「六妙門」,意為通向涅的六種途徑。
起於唐,盛行於唐末五代的禪宗,是完全中國化了的佛教宗派,其在中國勢力最大,影響最廣。修禪強調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禪宗最初三代皆一衣一缽,隨緣而住,並不聚徒定居於一處。第四代道信開始定住一處,過集體生活。第五代弦忍認為,學道應該山居,遠離囂塵,實行生活自給,諸如運水搬柴等一切勞作,都是修禪功課。以後南宗的馬祖道一更在深山建立寺院,實行農禪生活,其弟子懷海制禪院清規,規定「一日不行,一日不食」。他本人也「作務執勞,必先於眾。」更有「普請」(集體作務)法,上下協力勞作。禪宗的山居、勞作和禪觀,客觀上對養生長壽是有益的,頗有影響。
佛教在中國流傳過程中,釋道儒三教常互相滲透,從而影響著養生學。佛教初入中國,信奉者認為與當時盛行之黃老術相似,也講清虛無為,神仙變化。
道家本不言靈魂,但北魏寇謙之則吸取佛家輪回轉世說:「此等之人,盡在地獄,若有罪重者轉生蟲畜。」
南北朝時北魏僧人縣鸞,因突發氣疾,而感生命之短促,慕江南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之名,南遊茅山,尋訪陶氏,得授《仙經》十卷。雖在加洛陽時義受菩提流支的教化,授《觀無量壽經》,遂棄《仙經》而專修凈業,但其所著《服氣要訣》、《調氣方》、《論氣治療方》等,無疑是受道家影響的有關氣功養生一類醫書。《續高僧傳》說他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
天台宗祖師智凱的老師思慧,以禪聞名,躬行實踐,常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同時還吸收神仙方士之術,在《誓願文》中宣稱,希望「成為五通神仙」,要求長生,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宣傳佛法。其謂:「我今人山修習苦行……為護法故求長壽命。」又說:「願諸賢聖,佐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病除飢渴……願借外丹力修內丹。」宋天台宗山外派的知圓認為,儒佛其言雖異,其理相通,主張「修身以思想」。明末宗風凈土法門的雲棲亦主張儒佛調和,說:「儒生治世,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
明末四大師之一的德清,更主張三教調和,說:「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儒佛道三教思想調和的提出雖在宋明,而在養生學這方面則早在陶弘景、孫思邈的時代已開三教合一之先河,且繁衍不息。
佛教的另一宗派密宗,又稱瑜伽密教,源出印佛教中之密教,專事行施咒術,在三國時即有咒經之譯。天竺沙門耆域來中原也以咒術廣為醫病。唐代是這密教傳入的第二期,北宋初是第三期。第二期時正式成立密宗,又稱真言宗,傳三密之法,即口誦真言(密語),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真密),認為三密同時相應,便可使凡身成佛。
密宗實際是一種以口訣、姿勢、禪觀三結合的修煉方式。蔣維喬在練天台宗止觀法後又轉而練《密宗的開頂法、大手印、十八道次第》等功夫。密教要籍中所謂無上瑜伽密法等與中國倫理思想頗抵觸,因而在翻譯時被修改失真,甚至被限制翻譯,因此對中華養生文化的影響尚不廣泛。
8、佛教的修禪與養生有何關系
學禪的目的是開發智慧,明心見性。禪定能生智慧。禪定是身心除清醒與睡眠的第三種狀態,此狀態沒有時空覺受,生理功能不受意識干擾,能發揮到最佳程度,因而形容為返老還童,所以禪定能夠養生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