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有哪些有名的養生葯
中國傳統的養生方法很多,主要有五大養生方法,包括:精神養生方法、起居養生方法、飲食養生方法、運動養生方法、葯物養生方法。
中醫學將能夠補益正氣、改善臟腑功能、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治療虛證的葯物稱為補益葯,或補虛葯。葯物養生法,正是指應用補益中葯的調養來保養生命的方法。
中葯學認為兒童為幼稚之體,正處生長發育時期,應按照人體的正常規律成長。兒童時期如果過多服用補益葯,有如拔苗助長,非但無益反而有害,甚至還會產生毒副作用。補益葯主要適用於體質虛弱的中老年人。
中葯屬於天然葯物,中葯材的質量與其產地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的分布和生長與其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由於各地的水土、氣候、日照等生態環境有很大差異。植物和動物對其生長的自然條件,有各自的特定要求,而最適宜的生長條件所產的葯材質量最好。所以某地區出產的特定葯材稱為「道地葯材」。
「道地葯材」是指通過長期的使用、觀察、比較,確定某地區所產的特定葯材,其質量與療效優於其他產區,其產地出產的葯材稱之為「道地葯材」。如東北的人參、五味子、細辛,四川的川芎、黃連,浙江的杭白葯、杭菊花,河南的四大懷葯(地黃、牛膝、山葯、菊花),雲南的三七、茯苓,廣西的蛤蚧,福建的澤夕、白木耳,山東的阿膠,山西的黨參,寧夏的枸杞,甘肅的當歸,內蒙的黃芪,西藏的冬蟲夏草等,均被稱為道地葯材。
中葯材炮製的作用。中葯材炮製是根據醫療用葯的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對中葯材進行處理,使葯物消除或降低毒性及副作用。增強療效,改變性能,便於調配、制劑、服用、貯藏等,已達到提高葯品質量,保證用葯安全有效。
一、 消除或降低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
川烏、草烏、附子、半夏、天南星、馬錢子等生用內服易於中毒,炮製後毒性降低;巴豆、大戟、甘遂等葯性猛烈,炮製後能緩和葯性。
二、 增強葯物的作用,提高臨床療效。
蜜炙百部、紫菀、款冬花,能增其潤肺止咳作用;
蜜炙麻黃,能緩和發汗之力,增強其止咳平喘作用;
蜜炙黃芪,能增強其補中益氣的作用;
蜜炙甘草,葯性變溫,增強補中益氣、潤肺的作用;
麩炒山葯,增強補益脾胃的功效;
麩炒烏葯,增強其焦香氣味;
麩炒蒼術,增強其健脾作用;
麩炒枳殼,可緩和其攻破之性,增強理氣和胃作用;
麩炒枳實,可緩和峻烈之性,增強消積健脾作用;
麩炒五穀蟲,矯味,以增強健胃消食作用;
麩炒僵蠶,矯臭、矯味;
酒炒升麻,助其升提,麩炒去其燥性,不傷膈氣;
香附:薑汁能增加止嘔作用,鹽制能增加理腎氣作用,酒制能增強活血行經的作用,醋制能增強止痛作用。
黃連:引葯上行清上焦之火;
續斷:酒潤麩炒,可增強壯筋骨、通血脈的作用;
山茱萸:酒蒸可增強溫補肝腎作用;
女貞子:酒蒸後能增加有效成分溶出,改變油脂的滑性,增強補益功效;
烏梢蛇:酒制去其毒性,增強活血祛風作用;
紫河車:酒制後可矯味,增強補益作用;
元胡:醋制後易於煎出有效成分,增強止痛祛瘀功效;
狼毒:醋制解毒,增強止痛作用;
商陸:醋制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
棉大戟:醋制緩和毒性;
五味子:醋制增加收斂作用:
烏梅:醋制可增強其酸濕收斂,澀腸止瀉,止血作用;
柴胡:醋制引葯入肝,增加舒肝止痛作用;
三棱:醋制引葯入肝,增加破血軟堅止痛之功;
莪術:醋制後入肝經血分,增強破血止痛作用;
巴戟天:鹽制引葯入腎,增強補腎作用;
知母:鹽制引葯入腎,增強滋陰降火作用;
澤瀉:鹽制引葯入腎,增強利水滲濕的作用;
小回香:鹽制能緩和辛散之性,溫腎暖肝;
川棟子,鹽制引葯入腎,增強利濕熱的作用;
車前子:鹽制引葯入腎,增強下行利水作用;
沙苑子:鹽制增強補肝腎,益精作用;
補骨子:鹽制增強入腎溫補命門的作用;
益智:鹽制引葯入腎,增強暖腎固氣,澀精的作用;
杜仲:鹽制,有利於煎出有效成分,增強補肝腎、強筋骨作用;
遠志:甘草水制解毒,緩和遠志苦燥之性;蜜制增強潤肺化痰之效;
厚朴:姜水制可消除對咽喉刺激,增強溫中和胃的功效;
吳茱萸:甘草水制解其毒性,油砂炒後便於煎出有效成分,鹽制引葯入腎;
肉豆蔻:滑石粉制後,可除去油分,增強濕腸止瀉的作用;
焦術:土炒增強健脾止瀉的功效。
三、改變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適應病情的需要。
地黃生用為生地黃,功效以涼血為主,制熟後為熟地黃,功效以補血見長,何首烏生用解毒瀉下通便,用黑豆汁制後,功效轉為補肝腎益精血壯筋骨;生薑重在辛散解表,煨制則溫中散寒。
2、養生大葯房怎樣
養生大葯房全國有不少,信譽應該還可以吧 。種癌症止痛 的葯物 這個就不知道了,最好去現場咨詢一下
3、養生葯材哪些比較好?
要看你想補哪方面的呢,我自己最近都是在吃紅棗呢,若羌紅棗,和棗夾核桃等健康堅果,可以補氣養顏,是在淘寶「鼎健和葯材」買的呢
4、養生非但葯,悟佛不因人
中醫養生講究的是陰陽平衡百也就是體內各種臟腑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心態自然也就平和了度。疏通經絡是達到平衡的方法之一。每天按揉自己的穴位,腎經是人的先天之本,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那麼每天按揉這知三條經絡就會增強體質,如果不知道經絡的走向和道具體的穴位可以買張人體經絡掛圖對照按揉,堅持下來就會增加體質,得到健康的養生保健。內腎經主要按揉太溪、復流、湧泉三個穴位、脾容、胃二經主要是腿上的穴位。
5、養生之道是什麼?
6、養生的葯材有哪些?
7、養生的方式有哪些
8、補益養生類的葯有哪些?
補血補氣的中葯比較常見的有黃芪枸杞、阿膠、當歸、人參,傳統中葯主要是補氣的,含鐵的成分很少。補血關鍵在於補鐵。
補氣補血的中葯有驢膠補血顆粒,補中益氣丸,氣血雙補顆粒,歸脾丸,黃芪精口服液等
9、養生 主要指的哪幾方面?
養生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民俗、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